湖北民歌介绍
乐理视唱湖北民歌《清江河》分析

乐理视唱湖北民歌《清江河》分析
抗战时期恩施传唱的优秀民歌《清江河》,由恩施市改编和重唱后制作成的CD碟在州城问世。
“清江河水清又长,五里沙洲十里浪”《清江河》在山外演绎了60年的传奇后,又回到了家乡。
《清江河》反映的是恩施人民在清江打鱼的生动场面,由我国著名民族音乐家杨匡民于1945年记录。
60年来,《清江河》被多个音乐学院作为声乐教材,并多次被改编成钢琴曲、古筝曲,上世纪四十年代就传播到海外。
后来,被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入全国民歌精选本,被中央音乐学院编入中国民歌文献必读曲目。
本土民歌红山外,在恩施却被冷落,引起了我州有识之士的极大关注。
经专业人员奔走呼号和州抗战文化抢救办精心谋划,这首民歌于今年初被引回恩施并完成词曲改编。
州抗战文化抢救办公室要求广泛组织对这首歌的传唱。
宜昌民歌种类研究

宜昌民歌种类研究宜昌,位于湖北省西部,素有“三峡之城”的美誉。
宜昌地处长江中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在这样的地域环境和文化底蕴下,宜昌的民歌文化自然也是丰富多彩。
宜昌的民歌包括山歌、水歌、船歌、竹枝词等不同类型,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这些不同类型的宜昌民歌入手,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带领读者进入宜昌丰富多彩的民歌世界。
一、宜昌山歌宜昌山歌又称巴东山歌,以巴东地区为发源地,后逐渐传播至宜昌市区及周边县市。
宜昌山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歌词多以爱情、生活、劳作为主题,旋律朴实悦耳。
这些山歌多数是在夜晚或劳作之余的休息时间由农民自由创作,传唱。
在唱歌时,常结合一些动作或舞蹈,形式自由,活泼生动。
山歌的歌词多用宜昌方言,表现了地方生活风俗、人们的情感世界和美好愿望。
宜昌山歌有着特殊的节奏,虽然没有统一的曲谱和舞蹈动作,但在唱腔和节奏上却十分地自然流畅,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宜昌水歌是源自于长江流域的一种民歌形式,因此在宜昌这样的长江沿岸城市尤为流行。
宜昌的水歌旋律悠扬,歌词多以祝福、生活、家乡为主题。
宜昌水歌常常在特定的场合和节日进行演唱,如船舶上的劳作、水上婚礼、渔港集市,以及春节等民间节日。
水歌在唱歌形式上常常结合一些动作和仪式,比如在水上摇船歌唱等,形式更加生动。
宜昌水歌常常用长江地区的方言演唱,充分表现了江湖大地的生活和情感。
在长江这样的壮丽河流旁,唱着水歌,更能给人一种俯仰江水的豪情和壮阔。
宜昌作为长江上游的一个城市,船运一直是它重要的交通方式。
长江流域的船歌也在宜昌长盛不衰。
宜昌的船歌多是由船夫在劳作间自由创作,歌词内容往往表现出他们对船舶的感情和对家乡的眷恋。
在宜昌的港口和码头,常常可以听到船夫们劳作时歌声飘荡,他们以此来激励自己,互相助阵。
宜昌船歌在旋律上多用流行的长调,歌词情感真挚,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
四、宜昌竹枝词宜昌的竹枝词是一种在宜昌地区广为流传的民歌形式,多为男女对唱,以爱情为主题,歌词富有诗韵,表现出宜昌地方浓厚的乡土情感。
湖北民歌《龙船调》的风格和演唱特点

2021-0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声乐舞蹈湖北民歌《龙船调》的风格和演唱特点马珊(武汉音乐学院,湖北武汉430000)摘要院《龙船调》最初叫《种瓜调》,《龙船调》原本是群众逢年过节,划彩莲船时常唱的一首民歌,在湖北省西南部的恩施州利川市柏杨、谋道、汪营一带传唱,《龙船调》是利川民间划龙船唱腔的主体,利川被称为《龙船调》的故乡。
这首民歌集中体现了鄂西南及武陵山地区传统民间歌曲的鲜明特色:以[Sol、La、Do、Re]四声音列作为传统五声音阶的基础,以[La、Do、Re]和[Sol、La、Do]为骨干音创腔编曲,歌曲主词形成的语调式旋律形态与歌曲衬词形成的腔式旋律形态形成对比,歌曲主词与衬词使整首歌曲自然形成了两大对比性段落的结构形态。
整首歌曲旋律流畅,节奏明快,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的生活情趣,体现了鄂西南民间歌曲的典型性音乐风格特色。
关键词:民间歌曲;旋律;风格;特点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20-0088-01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20.042一、前言湖北地区地大物博,拥有着丰富的音乐文化与资源,湖北民族声乐作品是我们国家民族声乐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湖北音乐素材中以耳熟能详的《龙船调》所著称,故以《龙船调》为基本素材所创作出来的民族声乐作品也是丰富多彩。
作品音域宽广,演唱难度增大,成为艺术赛事或演出中一首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
后期传唱保留了原有的风格性的同时将其赋予了时代的内涵,为湖北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学习阶段,需要总结《龙船调》演唱的舞台实践经验,不断思考其演唱内涵与表现。
二、《龙船调》的创作来源早在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时期,民间文艺形式也随之纷至沓来,‘采莲船’就是其中之一。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湖北省歌舞剧团和武汉歌舞剧院到鄂西采风,记下了《种瓜调》的旋律,因为听到的是当地人划“彩龙船”唱的,就冠以《龙船调》的名称。
湖北沔阳民歌的艺术特征初探

湖北沔阳民歌的艺术特征初探湖北沔阳民歌的艺术特征初探湖北省的沔阳地区是中国优秀的民歌发源地之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赋予了沔阳民歌独特的艺术特征。
沔阳民歌流传久远,形式多样,歌词充满了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歌曲旋律优美动人,更是契合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本文将从沔阳民歌的历史背景、艺术形式、歌词特点和传承保护等方面对其艺术特征进行初探。
沔阳地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长江中游和秦岭腹地,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和文化中心。
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的演变,为沔阳民歌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土壤。
沔阳民歌起源于古老的农耕文化,很早就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由于沔阳地区属于山地丘陵地带,交通相对较为闭塞,人民的生活自给自足,渐渐形成了以劳动、农耕、婚嫁、社交为题材的沔阳民歌。
沔阳民歌的艺术形式多样,主要有遇调和工尺调两种形式。
遇调是一种古老的民歌表达方式,旋律变化丰富而均衡,充满了朴实和感人的情感。
工尺调则是沔阳地区独有的一种调式,歌曲通常以三拍子为基础,旋律欢快舒畅,节奏感强烈。
这些不同的歌曲形式,展示了沔阳民歌多样性的一面。
沔阳民歌的歌词特点鲜明,充满了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
大多数沔阳民歌以方言演唱,词语简洁直接,充满了质朴和坦率的情感。
歌词反映了人们生活的点滴细节,歌颂了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和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沔阳民歌还融入了丰富的山水情怀和儿女情长,唱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保护沔阳民歌的传统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文化也面临淹没的风险。
为了保护沔阳民歌的传承,各级政府加大了文化振兴力度,成立了沔阳民歌协会和沔阳民歌研究中心,致力于收集、保护和传承民歌文化。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其中,组织各类活动,通过音乐会、展览和培训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沔阳民歌的传承中。
综上所述,湖北沔阳民歌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歌发源地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湖北土家族民歌《龙船调》衬词的文化性内涵

湖北土家族民歌《龙船调》衬词的文化性内涵湖北恩施土家族民歌《龙船调》不仅是湖北民歌中的靓丽名片,而且是中国民歌乃至世界民歌中的经典,曾被评为世界最流行的歌曲之一。
本文将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出发,以田野调查法和历史研究法探讨《龙船调》衬词的文化性内涵,旨在为新时代民歌创作和民俗文化传承作出绵薄之力。
标签:龙船调;衬词;文化内涵《龙船调》是湖北恩施利川一带流传的《种瓜调》演化而来,歌词是以歌唱种瓜这一农事活动为主的,经改编成为《龙船调》后不断发展,最终走出了土家,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龙船调》的衬词较丰富,整个衬词部分占歌曲三分之一篇幅,十分有特色,几乎每句都有衬词的烘托,在我国各族民歌中,能这么大篇幅的使用衬词,并把衬词连用形成一种独特气势的确实少有。
1.地域语言文化在《龙船调》歌词中,我们可以发现,衬词运用十分广泛并具有独特的风格,如:“依哟喂”“哇”“儿”“嘛”等等,这些衬词作为语言成份表达实义是有限的,大多是作为语气助词使用,它们与曲调结合后有很强的表情作用,这是土家族民歌特有的风格。
在鄂西土家族聚居之地,不同的片区,方言有一定的出入,故衬词的用法,也不太一样,但大多数都是方言中日常惯用语和口头语,这些地方语言形成了土家族的特色风格。
土家族民歌更多注重曲调和民族语言相结合,有时仅凭民歌的衬词用法可以判断是属于哪一个片区的。
由于湖北利川市地域上靠近四川和重庆,《龙船调》在演唱“我”“金银”“娃”等字的时候,后面依据当地的语言习惯加上尾韵,如:“我嘛”“金儿银儿”“妹娃儿”,这样的尾韵明显受到以川渝为代表的西南片区语言环境的影响,尾韵让歌曲更具有乡土特色,也让歌曲正词韵律更加生动活泼。
土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本族没有文字,一直使用汉字。
清朝之前,土家族人以土家语为沟通媒介,清朝实施“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和汉族的进行融合,这对土家族语言及习俗有很大的冲击,文化被严重同化。
谈焱焱在“论土家族民歌的衬词”一文说到“土家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历来使用汉字,因此,民歌中常有土汉混杂的现象,有的句子是土语汉字,有的句子是汉语汉字,或者纯粹把土语当衬词用”[1]。
湖北民歌

鸦雀子(喜鹊)加(叫)几加 啊,老哇(乌鸦)哇(叫)几哇啊, 人嘎(人家)的女婿多么子大我的 妈妈子舍,我的女婿一的嘎(很小 的意思)也学(说)他一的嘎呀啊, 他人小鬼又大啊,我要与那旁人学 闲话我的妈妈子舍,他横睛鼓眼煞 也。
看秧歌
正月里来是嘛新年啊 村里村外锣鼓喧天啊 小佳人房中巧打扮啊 时兴头戴金簪 瓜子脸赛粉团 通红的胭脂点唇边 身上穿小花衫 得儿那呼咳儿呼咳儿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峡江情歌
峡江情歌 - 黄晶晶歌词哎~~妹 娃儿要过河来 是哪个来推我嘛 太阳在屋顶顶儿慢慢的落哎 月亮在树梢梢儿悄悄的梭啊 幺妹儿哪个好像霞一朵哎 阿哥哪个好像山一座罗 哎~~妹娃儿要过河来 哎依来,哎~~哪个来推我嘛,啊 ~~ 滚腾腾一堆呀疙蔸子火哎 美滋儿滋儿一个小圆桌啊
哈格扎
好一座雄起的山,哈格咂, 好一个闹热的湾。哈格咂, 好一股清甜的泉,哈格咂, 好一坡五彩的伞。哈格咂, 好一座雄起的山,哈格咂, 好一个闹热的湾。哈格咂, 好一股清甜的泉,哈格咂, 好一坡五彩的伞。哈格咂, 地是呀开阔的地, 天是自由的天。 荒山野岭把身安, 哥儿活得像神仙啦。 皇帝老儿他管得宽, 管得老子想发颠拉。 今儿个岔起耍一天,哈格咂, 哥儿死了也心甘。
龙 船 调
正月是新年(哪咿哟喂)。 妹娃去拜年(哪喂), 金哪银儿梭银哪银儿梭, 阳雀叫(哇咿呀喂子哟,那个咿呀喂子哟)。 (女白)妹娃要过河哇,哪个来推我嘛? (男白)我就来推你嘛! 艄公你把舵扳哪, 妹娃(儿)请上(啊)船, (哪个喂呀ZUO,哪个喂呀ZUO), 把妹娃推过河哟喂! 三月里是清明(哪咿哟喂), 妹娃(儿)去探亲(哪喂), 金哪银儿梭银哪银儿梭, 阳雀叫(哇咿呀喂子哟,哪个咿呀喂子哟), (女白)妹娃要过河哇,哪个来推我嘛? (男白)还是我来推你嘛! 艄公你把舵扳哪, 妹娃(儿)请上(啊)船, (哪个喂呀ZUO,哪个喂呀ZUO), 把妹娃推过河哟喂!
湖北咸宁地方民歌

湖北咸宁地方民歌介绍湖北咸宁地方民歌是湖北省咸宁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表达形式。
它是当地人民通过歌曲来表达情感、记录历史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咸宁地方民歌独具特色,融合了楚文化、汉文化和闽文化的元素,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咸宁地方民歌的特点咸宁地方民歌以其独特的旋律、歌词和演唱方式而闻名。
以下是咸宁地方民歌的特点:旋律优美动人咸宁地方民歌的旋律优美动人,多采用五声音阶,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有些歌曲旋律跳跃多变,富有活力,而另一些歌曲则悠扬缓慢,给人一种恬静的美感。
不论是欢快的歌曲还是悲伤的曲子,都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歌词真挚感人咸宁地方民歌的歌词真挚感人,一字一句都充满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期许。
歌词内容通常围绕家乡、爱情、友情、劳动等主题展开,描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世界。
这些歌词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汉文化元素,还融入了当地方言和习俗,使歌曲更加贴近生活。
表演形式多样咸宁地方民歌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独唱、合唱和对唱等。
独唱是最常见的形式,一位歌手通过自己的声音来表达情感。
合唱则是多位歌手同台演唱,给人一种更加庄重、宏大的感觉。
对唱是两位歌手交替演唱,呈现出一种对话的效果,增加了歌曲的情感表达力。
咸宁地方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咸宁地方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是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不断的弘扬和发展,才能让咸宁地方民歌在现代社会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家庭传承咸宁地方民歌最早是通过家族的口述和传承而保存下来的。
家庭是咸宁地方民歌传承的起点,父辈向子辈传授歌曲的歌词、旋律和演唱技巧。
这样的家庭传承加深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也使得歌曲得以代代相传。
学校教育近年来,咸宁地方民歌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一些学校将咸宁地方民歌纳入音乐课程,并举办歌曲比赛和音乐会等活动。
通过学校的教育和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开始对咸宁地方民歌产生兴趣并加入到传承与发展的行列中来。
民间组织的努力咸宁地方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还离不开民间组织的努力。
浅析湖北土家族民歌《黄四姐》

浅析湖北土家族民歌《黄四姐》[摘要]土家族情歌是当今土家族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大部分是以老百姓的社会生活为主要的内容形式。
土家族的人们在没有其他媒介的情况下,通过音乐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并通过歌词来体现土家族人们对现实生活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因为彼此相爱而激发出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
《黄四姐》这首情歌作为土家族民歌的重要代表,有着许多土家族音乐的特点。
本文以产生于土家族的《黄四姐》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赞美情歌《黄四姐》的内容进一步地分析“黄四姐”的起源和它的相关历史背景,最后再全面地分析它所具有的音乐特点,以此来传达这首歌曲所带有的抒情性以及赞美性。
[关键词]黄四姐创作背景音乐特点目录引言 (1)一、《黄四姐》的历史渊源与创作背景 (2)(一)土家族民歌介绍 (2)(二)歌曲《黄四姐》的创作背景 (2)二、歌曲《黄四姐》的音乐特点分析 (3)(一)歌曲《黄四姐》音乐结构分析 (3)(二)歌曲《黄四姐》旋律分析 (4)(三) 歌曲《黄四姐》的歌词特点 (5)三、歌曲《黄四姐》演唱的方法 (6)结语 (8)致谢语 (9)参考文献 (10)引言《黄四姐》是出自土家族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经典民歌,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劳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物。
歌曲《黄四姐》将土家人民热情、积极、淳朴的感情表现了出来,交流的演唱方式是表现在男女自由对答的表演形式。
它所涵盖的的音乐形式以及内容对土家族人民的世代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勾勒出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对爱情带有美好憧憬的朴实性格。
《黄四姐》这首音乐作品节奏欢快、活泼,曲式朗朗上口,多次被文艺者改编,它是一个让我们可以很好地去理解土家族民歌的重要媒介,此外,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也是我们理解整个人类文化现象的一把钥匙。
本文的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主要在于通过深入研究和探析《黄四姐》这首音乐作品,综合了解与它相关的艺术表现手法,这对今后学习和解决相关的音乐理论以及音乐美学问题,传承土家族民歌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民歌介绍
前言
荆楚民歌,荆楚地区正是现在的湖北省,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以“楚辞”著名,详见荆楚文化。
民歌是起源于或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民间文学的一种。
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
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渊源
荆州是楚国郢都的所在地,是楚文化的中心。
“郢人善歌”闻名于世。
据载,约在“唐虞之世”就产生“楚歌”的雏形了,相传帝舜南游时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歌中唱道:“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到了周代初年,民歌更是在楚地盛行,仅《诗经》中记载的就有《汉广》、《江有汜》等篇。
刘向《说苑》中的《越人歌》是楚民歌向“楚辞体”发展的标志。
屈原在搜集、加工、改造南方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楚辞》,其《离骚》的骚体形式,是从民歌的“楚声”学来的,在艺术上开辟了民歌的发展道路,对荆楚民歌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据《湖北通志》载:“楚国南郢之地……杨歌,郢中田歌也。
其别为三声子、五声子、曰樵声,通谓之杨歌,一人唱,和者以百数。
”
民歌种类
时至今天,民歌在荆楚大地广为传唱,种类繁多,有田歌、号子、山歌、情歌、灯歌、风俗歌等数十种,内容十分丰富。
在湖北江汉平原,农民种田必唱山歌,自古以来,相沿成习。
荆楚田歌非常丰富,有薅草歌、打麦歌、车水歌(车水锣鼓)、载秧歌、扯草歌等等。
民歌分类
民歌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流布于荆楚境内民间音乐究竟有多少种类,每一种类中又有多少种形式?虽然经过了多年多次的调查,但至今恐怕谁也无法说得清楚。
一是因为民歌的种类繁多,种类与种类之间的界线难以划分;二是因为民间音乐是在不断地发展嬗变的,过去没有形成的,现在形成了,或者正在形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