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人工育王

合集下载

蜂王培育:截脾育王

蜂王培育:截脾育王
将切好的巢脾块移入育王框,并放入蜜蜂幼 虫。
观察
观察蜜蜂幼虫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调整温 度和湿度,并做好记录。
收尾阶段
移虫
当蜜蜂幼虫长成蛹后,将其移入王台中。
保温
保持王台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促进蜂王羽化 。
收尾
在蜂王羽化后,进行收尾工作,包括清理残 渣、消毒工具等。
03
CATALOGUE
截脾育王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截脾育王的技术优势与局限
技术要求高:截脾育王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 ,操作不当容易导致蜜蜂群势下降。
不适用于所有蜂种:截脾育王适用于意蜂、中蜂等蜂种 ,对于一些特殊品种的蜜蜂可能不适用。
技术局限
对蜜蜂有损伤:截脾育王过程中需要移走蜜蜂,对蜜蜂 有一定的损伤。
02
CATALOGUE
截脾育王的技术流程
的生长发育。
湿度控制
维持适宜的湿度,一般为40%60%,有利于蜂王幼虫的生存和发 育。
光照控制
避免强光直射,选择柔和的光线, 有利于蜂王幼虫的生长和发育。
育王营养管理
饲料选择
选择优质的花粉或人工饲料,确保提供充足的营养。
饲料添加
定期添加花粉或人工饲料,以满足蜂王幼虫的生长发育需求。
饲料更换
随着蜂王幼虫的生长,逐渐更换更优质的饲料,以保证其健康发育 。
控制蜂脾比例:合理控制蜂脾 比例,避免过度拥挤或空巢现 象。
定期更换蜂王:根据种群状况 和生产需求,定期更换蜂王以 保证生产效率。
截脾育王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发展趋势
01
02
03
精细化养殖: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 截脾育王技术将更加精细化、专业化 。
联合育王:多个蜂场联合育王,实现 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中华蜜蜂人工育王技术规程

中华蜜蜂人工育王技术规程

中华蜜蜂人工育王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人工育王的场地选择和蜂箱摆放,育王条件,种用群的准备,哺育群的准备,人工育王,交尾群的组织和管理,疫病防控的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活框饲养的中华蜜蜂。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68蜜蜂病虫害综合防治规范GB/T20014.27良好农业规范第27部分:蜜蜂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王台queen cells蜂群中培育新蜂王时所筑造的一种临时性巢房。

[来源:GB/T20573-2006,2.3.4.3,有修改]3.2哺育群queen-rearing colony用于培育蜂王的蜂群。

3.3交尾群mating colony供处女王在交尾期间生存的蜂群。

[来源:DB21/T1762-2009,3.6]3.4蜂脾相称proportionality between bees and comb每个巢脾两面均匀又不重叠地爬附满工蜂,其间不留空隙。

[来源:NY/T1160-2015,3.6,有修改]4场地选择和蜂箱摆放4.1育王场地选择4.1.1育王场地应符合GB/T20014.27的要求。

4.1.2蜂场要求安静,以缓坡、小山坡为好。

4.1.3蜂场周围有1种以上主要蜜粉源植物和多种辅助蜜粉源植物。

4.1.4蜂场应设置警示牌。

4.2蜂箱摆放4.2.1依据地势,高低错落摆放,蜂箱宜垫高放置,前低后高。

4.2.2蜂箱间的距离应不少于0.5m,相邻蜂箱的巢门宜错开方向摆放。

4.2.3天气炎热时,蜂箱上方宜有遮荫物。

5育王条件5.1育王季节春季和秋季。

5.2外界条件有丰富的蜜粉源,气候温暖稳定,午间气温连续3d保持在20℃以上。

中华蜜蜂活框饲养技术规范

中华蜜蜂活框饲养技术规范

中华蜜蜂活框饲养技术规范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活框养殖管理。

二、名词术语(一)蜂群:由一只蜂王、1000只以上工蜂、少数雄蜂组成的能独立生活的群体。

(二)蜂巢:蜂群繁衍生息,贮存饲料的场所。

由一个或多个与地面垂直,并列的巢脾构成。

(三)群势:衡量蜂群强弱的名称,通常以框蜂和公斤蜂重计算。

(四)巢脾:两面具六角形巢房的蜡板,是构成蜂巢的基本单位。

(五)子脾:巢房内以卵、幼虫、封盖蛹为主称子脾。

以卵、幼虫为主叫卵虫脾。

以封盖蛹为主叫封盖子脾。

(六)粉、蜜脾:巢房内以花粉、蜂蜜为主的巢脾。

(七)赘脾:在巢框的上梁、侧梁上营造的小块新巢脾。

(八)土法饲养:巢脾一端固定在附作物上,全部是工蜂建造的自然巢脾,不能随意检查和管理的饲养方法。

(九)活框饲养:巢脾固定在活动巢框内,能在箱内随意移动,采用人工巢础造脾,可以随时检查和管理的饲养方法。

(十)繁殖期:蜂群以繁殖蜂儿为主,群势不断扩大引起自然分蜂的时期。

(十一)流蜜期:外界有一种主要蜜源植物开花,蜂群能生产大量蜂蜜的时期。

(十二)分蜂热:蜂群内部产生自然王台,工蜂出勤减少,蜂王产卵急剧下降时称发生分蜂热。

(十三)交尾群:供处女王交尾使用的小群。

(十四)蜜粉源:能提供蜂群繁殖需要的花粉和花蜜的显花植物开花期总称。

提供花粉为主的开花植物称粉源。

提供花蜜的开花植物称蜜源。

三、蜂箱选择技术中华蜜蜂十框蜂箱,简称“中标箱”,1983年被国家标准局批准为我国饲养中华蜜蜂的十框标准蜂箱(GB3607-83),并于1984年开始实施。

中蜂十框标准蜂箱由巢箱、浅继箱、副盖、箱盖组成,各部位的尺寸规格如下:(一)巢箱内围长440mm、宽370mm、高270mm、板厚20nlm。

两佃(1壁后下方各有3〜5个圆孔巢门。

前后壁内面中央留有宽12mm、深3mm 的浅槽,供隔离板插入。

前壁下沿有两个长120mm、宽20mm的缺口,前面插入一块长386mm、高50mll1、厚15mm的巢门板,该板一边开 10个圆孔巢门,另一边开两个长60nlm、高10mm的舌形巢门,后壁上部开有两个80mmxllomni的铁纱窗,并各有一块100mm宽可左右移动的木板供开闭。

中蜂工产处理方法,工产时间长怎么办

中蜂工产处理方法,工产时间长怎么办

中蜂工产处理方法,工产时间长怎么办回答1、如果是刚刚出现工蜂产卵,可以使用正常的巢脾替换掉工蜂产卵的巢脾,然后再引入新王。

2、如果工蜂产卵比较严重,可以将工产巢脾全部抽调出来,分散至其他蜂群,然后在原蜂箱中放入空的巢脾,让蜂群处于饥饿状态,1-2天过后,重新调入封盖子脾,并引入新王。

一、中蜂工产处理方法1、中蜂工产中蜂工产指的是蜂群在失去蜂王之后,青壮年的工蜂由于没有蜂王,无需进行哺喂劳动,而王浆腺又正好处于发育最为旺盛的时期,此时工蜂营养严重过剩,卵巢管开始二次发育,产出未受精卵(雄蜂)。

一旦没有及时处理,整个蜂群就会只剩下畸形雄蜂,从而灭亡。

2、处理方法(1)如果只是刚刚出现工蜂产卵,可以从其他的蜂群中,抽调出正常的巢脾放入工蜂产卵的蜂群中,将工蜂产卵的巢脾替换掉,然后再引入新王。

(2)如果工蜂产卵比较严重,应当将已经工产的巢脾全部抽调出来,分散到其他的蜜蜂群中,进行清理,然后在工产的蜂箱中,放入空的巢脾,让蜂群处于饥饿状态,1-2天过后,重新调入封盖子脾,等到稳定之后,引入新王。

(3)如果工蜂产卵十分严重,将整个蜂群搬离至距原位置数百米的地点,并在原来的位置重新放一个蜂箱,里面放入空巢脾,接着将已经工产的巢脾抽出,抖蜂。

此时工产程度较轻的蜜蜂可以重新飞回蜂箱,而工产严重的蜜蜂,由于腹部体积过大,无法飞回。

接着重新调入封盖子脾,并引入新王。

二、工产时间长怎么办1、将工产的巢脾抽出,分散至其他的蜂群中,然后在工产蜂箱中放入空的巢脾,让蜂群处于饥饿状态,持续1-2天左右,最后重新调入封盖子脾,并介入新王。

2、将整个蜂群搬离至距离原地点较远的地方,并在原位置上重新放置蜂箱,里面放上空巢脾,接着将工产的巢脾抽出,抖蜂。

此时工产程度较轻的蜜蜂重新飞回蜂箱中,而工产程度严重的蜜蜂无法飞回蜂箱。

最后重新调入封盖子脾,引入新王。

3、将工蜂产卵的巢脾抽出,并喷洒浓盐水,将工蜂卵或幼虫杀死,然后将剩余的工蜂合并到其他的蜂群中。

人工育王中值得注意的几个细节

人工育王中值得注意的几个细节

人工育王中值得注意的几个细节陈道泽│文安徽芜湖市弋江区江岸明珠东苑1-1-401室如何培育出健壮高产的蜂王,应从人工育王的点点滴滴抓起,注意操作的每一个细节。

一、从选择母父本群开始平时密切关注蜂群的品性特征,做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将具有强大生产力的优秀蜂群选作父本和母本群,也就是挑选产卵率高、采集力强、能维持大群、抗病力强、抗逆性好及性情温驯的作种群,以传承优秀基因,进行提纯复壮。

二、防止品种退化在养蜂生产中发现蜜蜂品种退化现象,如繁殖力弱,采集力低,性情暴躁(爱蜇人),盗性强,好分蜂等,这样的蜂群已无继续饲养价值,应淘汰。

可以引种,比如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引种,购买“原种王”或“纯种王”成本要高些,而且应用还有一定的周期,无法马上见效,但引进优秀品种能整体提高蜂群的生产力,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从长远看还是很合算的。

再就是引进“平湖浆蜂” 或“蜜型”、“蜜浆型”杂交品系,应根据自己所在区域的气候、蜜源条件等,选择适合本地的优良蜂种。

三、影响人工育王品质的因素1. 遗传因素精心挑选母父本,将上一代的优良品性传递给后代,保持种性优势,所以养蜂人要注重选育。

2.哺育群的意义哺育群要求群势强大,蜂量足,有连续不断羽化出房的幼蜂,担任哺育工作的内勤蜂特别多,完成复式移虫的育王框放入哺育群,哺育蜂泌浆饲喂积极,确保每一条移入的小幼虫都能获得充足的新鲜王浆,得到周全的照料,这对新蜂王的成长意义巨大。

3.激励哺育群的哺育积极性选择在外界蜜源丰富、天气相对稳定、外界气温在20℃以上的春末夏初时节人工育王。

许多蜂场一年2次换王,春末1次,秋季1次,尽管这样,仍然不要忘记移虫后一周内对哺育群进行奖励饲喂,量不要多,时间也不要长,从移入幼虫到王台封盖即可,可刺激哺育蜂积极泌浆饲喂王台中的幼虫,食物丰富有利于新蜂王的健康成长。

4.虫龄的一致性选定的母本蜂群一定要在将要移虫的前三天插入消过毒或处理过的深色“半老脾”,不可以使用新脾。

中蜂人工育王法

中蜂人工育王法

37中蜂人工育王法章立华│文安徽宣城市泾县泾川镇古坝村,242500饲养蜜蜂蜂王好坏至关重要。

在分蜂季节,虽然能从自然分蜂群中获取一定数量的王台,但产生王台的时间和数量往往不能满足换王需要,尤其是规模较大的蜂场,换王工作必须有计划地进行。

采取人工育王的方法可有效弥补以上不足,人工培育出的王台只要注意选种,管理得当,进行必要的饲喂,能够培育出大量的优质王台。

现将具体方法分述如下:一、选择育王群选择若干群势强、产量高、分蜂性弱、抗逆性强的蜂群作为种王群和育王群。

如果选定的育王群暂时还没有达到育王的标准,可提前从其他群中抽调部分老子脾补充,使其早日壮大,达到育王要求。

二、移虫前的准备1.沾蜡棒的制作采用塑料王台人工育王,一般不易被蜂群接受,只能模拟自然王台来制作蜡质王台。

需要制作沾蜡棒,选用结实的木材,锯下15cm长,将其加工成直径1cm 的圆柱形。

前端2cm处是制作蜡台的关键部位,先用木锉打磨,再用砂纸磨光滑,并将其顶端打磨成与自然王台台基相吻合的形状。

2.制作塑料垫片由于人工培育的王台外壳蜜蜂吐蜡较自然王台要少,为了避免在导台过程中挤压王台,要设法加固王台。

选用类似饲喂器的塑料制品,将其切割成1cm宽的长条,再用剪刀将其剪成1cm见方的方块备用。

3.育王框的制作育王框上梁长度与巢框相同,宽度与3条横档相同,为1.3cm,下梁可有可无。

制作蜡台前用温火熔化蜂蜡,用小排笔沾蜡液滴在放平的横档上,再将塑料方片按压在蜡液上,使其与横档粘连。

育王框一般用3条横档,每条沾10~12个方块。

接下来是制作蜡台:准备一碗凉水,将沾蜡棒在水中浸泡片刻,再将蜡棒垂直插入稍凉的蜡液中,深度在1.5cm左右。

然后取出,在凉水中沾一下,甩去水珠插入蜡液,取出后直接安放在横档的塑料片上。

全部完成后将横档转动90°,使台口朝下,在蜡台与塑料片的结合处用排笔刷上热蜡液,一边加固后再刷另一边,这样蜡台就不会脱落(见图1)。

蜜蜂生产蜂王怎样培育_蜜蜂生产蜂王的培育技术

蜜蜂生产蜂王怎样培育_蜜蜂生产蜂王的培育技术

蜜蜂生产蜂王怎样培育_蜜蜂生产蜂王的培育技术在蜜蜂的养殖中,培育蜂王也是要讲究一定的技巧,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蜜蜂生产蜂王的培育技术,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蜜蜂生产蜂王的培育技术蜜蜂种王的挑选一般说来,生产蜂场的蜂群,其种性都是比较混杂的,不宜留做种王,而应根据当地蜜源条件和气候特点向种蜂场等供种单位选购适宜的种王。

若无法购买种王,只能在本场蜂群中挑选种王时,则应在重点考察蜂群的生产性能是否优良的同时,还要仔细观察某些重要的形态特征是否一致。

只有那些生产性能优良、形态特征又比较一致的蜂群中的蜂王才能留做种王。

种用蜜蜂雄蜂的培育至少在着手移虫育王前20天,就应开始培育种用雄蜂。

为保证父本蜂王大量产未受精卵,并保证未来的种用雄蜂发育良好,一定要及时调整父群的群势,密集其蜂数,抽出空脾,插入1张雄蜂脾。

对父群及时进行奖励饲喂,在雄蜂房封盖以前,应坚持每天傍晚用稀糖水奖励饲喂,如蜂群储粉不足。

还应补喂蜂花粉,以保证哺育蜂和幼虫有充足的蜜粉供应,同时还必须经常剔除非父群中的雄蜂蛹.杀死非种用雄蜂。

1只处女王通常要与7~15只雄蜂交尾,但绝不能只按这一比例来培育种用雄蜂。

一般情况下培育1只蜂王应培育100只左右的种用雄蜂。

人工养蜜蜂王1、养王群的组织:养王群又称育王群或哺育群。

对养王群的种性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只要健康即可,但不宜用具有分蜂热的蜂群做养王群。

养王群应具有10框蜂以上的群势,群内要有大量的哺育蜂和采集蜂,蜂数要密集,并且要蜂脾相称或蜂多于脾,巢内饲料充足。

养王群应在移虫前2~3天组织就绪。

一般用标准箱组织养王群。

即巢箱和继箱之间放l块隔王板,将继箱布置成哺育区,将巢箱布置成繁殖区。

哺育区内放2张幼虫脾、2~3张封盖子脾,外侧再放2~3张蜜粉脾,养王框放在两张幼虫脾之间;繁殖区内放3~4张老熟蛹脾和1~2张空脾,蜂王保留在繁殖区。

也可用卧式箱组织养王群,组织时,用框式隔王板将卧式箱隔成左右两个小区,将一个小区布置成哺育区,另一个小区布置成繁殖区。

中蜂移虫育王难不一定是技术原因!几种因素在影响,破解了就不难

中蜂移虫育王难不一定是技术原因!几种因素在影响,破解了就不难

中蜂移虫育王难不一定是技术原因!几种因素在影响,破解了就不难一个好王千斤蜜,蜂王的重要性养活人都明白,勤换蜂王,多培育优质蜂王蜂才能养好。

可是蜂王得工蜂培育出来,在以前什么时候培育蜂王,培育出怎样的蜂王都得工蜂学说了算。

养蜂人只能利用自然王换王,蜂王好坏只能听天由命。

为了扭转被动换王的困局,意蜂人就发明了人工移虫育王的方法,可以自己选定时期,自己选定幼虫,批量的培育蜂王。

这样就能做到选育优质蜂王,批量换王,就能做到勤换蜂王,多用好王,既有利于蜂群发展,也便于管理,能有效避免分蜂飞逃的风险。

所以现在中蜂人也开始学习人工育王的方法,也希望能够批量地培育出好蜂王。

可是在实际运用时,中蜂人工育王的成功率很低,培育出来的中蜂王也不一定好。

有些人就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技术问题?实际上中蜂人工育王难,并不一定是自己技术的问题,还是有多方原因决定的。

中蜂意蜂巢房大小是不一样的。

中蜂意蜂生活习性基本一样,都是一样的泌蜡筑巢,采花酿蜜,都是在巢房抚子存储蜜粉,巢脾就是蜜蜂的家。

蜂巢是一片片巢脾组成的,每一张巢脾由一个个巢房组织而成。

蜂脾是蜂群栖息,抚子和存储蜜粉的场所,每一个巢房都能作育儿袋或仓库。

巢房是工蜂泌蜡筑造而成,每个巢房都是固定的六边形,一个个巢房拼成一张巢脾。

虽然中蜂意蜂都属蜜蜂,但从外观上看,中蜂与意蜂还是有差别的,中蜂行动敏捷,个比意蜂小。

所以中蜂巢比意蜂小,巢房也比意蜂小。

中蜂的工蜂巢房口径为4.81~4.97毫米,深度为10.8~11.75毫米。

中蜂雄蜂巢房口径为5.25~5.75毫米,深度为11.5~12.7毫米。

意蜂的工蜂巢房为5.2~5.4毫米深度为12毫米,意蜂雄蜂巢房口径为6.25~7毫米,深度为15~16毫米。

所以,意蜂巢房要比中蜂巢房大而且深,在同样面积的巢脾上,巢房数量就要小。

一个标准的中蜂巢脾有7600~7800个巢房,意蜂巢脾有6600~6800个巢房。

而中蜂王产卵量低,那么多的巢房肯定就难以产出大子脾,会增加工蜂抚子困难,所以中蜂巢脾就要比意蜂巢脾小一些,相应的蜂箱也要小一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蜜蜂活框饲养技术规范(养蜂、养蚕)发布时间: 2003-10-25 信息来源: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活框饲养管理。

2 名词术语2.1 蜂群:由一只蜂王,1000只以上工蜂,少数雄蜂组成的能独立生活的群体。

2.2 蜂巢:蜂群繁衍生息,贮存饲料的场所。

由一个或多个与地面垂直,并列的巢脾构成。

2.3 群势:衡量蜂群强弱的名称,通常以框蜂和公斤蜂重计算。

2.4 巢脾:两面具六角形巢房的蜡板,是构成蜂巢的基本单位。

2.5 子脾:巢房内以卵、幼虫、封盖蛹为主称子脾。

以卵、幼虫为主叫卵虫脾。

以封盖蛹为主叫封盖子脾。

2.6 粉、蜜脾:巢房内以花粉、蜂蜜为主的巢脾。

2.7 赘脾:在巢框的上梁、侧梁上营造的小块新巢脾。

2.8 土法饲养:巢脾一端固定在附作物上,全部是工蜂建造的自然巢脾,不能随意检查和管理的饲养方法。

2.9 活框饲养:巢脾固定在活动巢框内,能在箱内随意移动,采用人工巢础造脾,可以随时检查和管理的饲养方法。

2.10 繁殖期:蜂群以繁殖蜂儿为主,群势不断扩大引起自然分蜂的时期。

2.11 流蜜期:外界有一种主要蜜源植物开花,蜂群能生产大量蜂蜜的时期。

2.12 分蜂热:蜂群内部产生自然王台,工蜂出勤减少,蜂王产卵急剧下降时称发生分蜂热。

2.13 交尾群:供处女王交尾使用的小群。

2.14 蜜粉源:能提供蜂群繁殖需要的花粉和花蜜的显花植物开花期总称。

提供花粉为主的开花植物称粉源。

提供花蜜的开花植物称蜜源。

3 中蜂场基本操作技术3.1 中蜂蜂箱的排列应根据地形、地物分散排列,各群的巢门方向尽量错开。

3.1.1 山区利用斜坡置放蜂群,以高、低不同错开各箱巢门。

3.1.2 转地放养的蜂群,应以3~4群为一组排列,组距4m左右。

但两箱相靠时,其巢门应错开45°以上。

3.1.3 每个蜂箱,用短木桩支起,使其离地面约30cm。

3.2 蜂群的移动蜂群安置好后不能随意移动。

如需要变动位置时,只能以每日0.5m距离逐渐移动,而且巢门方向不能改变。

3.3 蜂群的检查为了摸清蜂群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应通过全面检查、局部检查、箱外观察等方法对蜂群进行了解。

3.3.1 全面检查一般在越冬前、大流蜜期前后和转地放养后进行。

全面检查须选择晴暖无风的天气(气温15~25℃),养蜂人员衣着整洁,无异味。

动作要稳、准、轻、快。

3.3.2 局部检查对蜂群不定期,进行针对性抽查,了解蜂王是否健全,蜂内是否产生分蜂热,有无病虫害,贮备蜂蜜和花粉的多少等。

以便实行正确的管理措施。

3.3.3 箱外观察外界无粉蜜或天气恶劣,不能局部检查时,可通过箱外观察工蜂采集情况进行估计;若工蜂采粉正常,外勤蜂活动积极即内部正常。

3.3.4 检查蜂群检查蜂群时,应进行巢脾的布置。

中央是虫卵脾、外周是蛹脾和蜜粉脾。

繁殖期加入空脾应置放在子脾之间。

3.3.5 蜂与巢脾的配比关系早春和晚秋蜂多于脾,春夏繁殖期、流蜜期蜂脾相称或脾略多于蜂。

3.4 蜂群的合并将失王群或弱群合并成强群,促使其正常发展和采集。

3.4.1 直接合并外界蜜粉源丰富或流蜜期,把弱小蜂群(除掉蜂王)或无王群连蜂带脾直接提入合并。

3.4.2 间接合并外界蜜粉源条件差,早春或晚秋应采用间接合并。

晚上把无王群提入有王群内中间用铁纱隔板或有小孔的报纸与有王群隔开,24h后,两群气味混同,便撤出铁纱或报纸。

调整巢脾组成一群。

3.5 蜂王的诱入蜂群失王,更换老劣王和人工分蜂,都需要给蜂群诱入蜂王。

3.5.1 间接诱入把蜂王提入诱入器中,扣在被介绍蜂群的子脾边角(须前一天把原群蜂王除掉),1~2天后工蜂不再紧围诱入器时,可将蜂王放出,取出诱入器。

3.5.2 直接诱入流蜜期当采集蜂大量外出时,将接受蜂王的蜂群内的王台除净。

把蜂王直接放入巢门或巢脾一角,如1h内不围王,则诱入成功。

若蜂王被围,应采取解救措施。

3.5.3 被围蜂王的解救措施把被围蜂王的蜂球投入盛水碗中,将蜂王救出,轻放在巢脾的框梁上,让它慢慢爬进巢脾。

或改用间接诱入。

3.6 人工分蜂从一群或几群中,抽出部分工蜂、子脾和蜜粉脾,诱入一只新蜂王或成熟王台组成新蜂群为人工分蜂。

3.6.1 单群分蜂把一群的工蜂、子脾、蜜粉脾分为两群,新蜂群中诱入新王,两群同箱饲养,巢门方向不一。

3.6.2 混合分蜂从几群发生分蜂热的蜂群,提出封盖子脾和工蜂诱入新王组成新群。

3.7 自然分蜂和飞逃的控制和蜂团的收捕采用人工分蜂,换新王,互换外勤蜂或子脾等能有效控制蜂群发生的分蜂热。

针对引起蜂群飞逃的各种不良因素,及时改善能避免发生飞逃。

蜂群飞出结团后,用收蜂笼及时收回。

3.7.1 流蜜期若采集群发生分蜂热,应与繁殖群互换外勤蜂和子脾以清除分蜂热。

3.7.2 及时消除蜂群内的病虫害、防范盗蜂、避免药物刺激和高温曝晒、补充蜜粉饲3.7.3 蜂群飞出结团后,立刻收捕,同时检查飞逃原因;若自然分蜂,应清除群内王台,或另组新群。

若飞逃,应清除群内不良因素后,再把蜂团抖入,晚上进行奖励饲喂。

3.8 工蜂卵的识别和处理失王7天以上,即发生工蜂产卵现象。

工蜂产的卵分散。

常数粒一房。

应立刻诱入成熟王台或产卵王。

若诱入蜂王困难,即把原群从原位移开1~2m。

原位放一框有王和蜂的子脾。

把原群内全部巢脾提出,关闭巢门。

次日让工蜂自动飞回原址投巢,再加脾调整。

3.9 盗蜂的识别和处理当外界蜜粉源缺乏时,在正常蜂群的蜂箱周围出现杂乱飞翔的它群工蜂,巢门发生工蜂互相咬杀,即发生盗蜂。

处理方法如下a. 零星盗蜂:缩小被盗蜂群的巢门,或在巢门置放杂草使盗蜂不易侵入。

b. 大股盗蜂:迅速关闭被盗群巢门,喷烟驱除盗蜂。

傍晚开巢门放回盗蜂、把被盗群搬走,原位放空箱。

c. 互相起盗:把全场蜂群的原巢门关闭,另开圆孔巢门。

如仍不见效,应立即迁场。

3.10 饲喂当外界蜜粉源不足或中断时,或者为了加速蜂群的繁殖。

需要进行人工饲喂。

3.10.1 蜜粉源缺乏期:越冬前或早春繁殖时蜂群缺蜜,应用白糖或蜂蜜混合5%~10%的水,文火化开,冷却后用饲喂器饲喂,1~2天喂足。

3.10.2 春、秋繁殖期,用白糖或蜂蜜加水配成1∶1糖浆,每日饲喂约200mL,连续作奖励饲喂。

3.10.3 外界缺乏花粉,而蜂群内没有贮存花粉时,应饲喂天然花粉或者用黄豆粉、干酵母粉、奶粉、蜂蜜按3:1:1:1的比例配成的蛋白质饲料。

3.10.4 蜂场上提供0.5%食盐水供蜂群采用。

3.11 蜂群的保温在早春、秋季和越冬期为使蜂群不受损失,必须人工保温。

3.11.1 蜂群内包装在巢内隔板外加保温框或塞入碎棉、稻草等物,付盖上加保温垫。

3.11.2 蜂群外包装蜂群下铺稻草,箱上盖稻草帘和防雪用品。

蜂群紧靠,两箱间的缝隙用碎草塞紧。

3.12 造脾和巢脾的保存繁殖期需要扩大蜂巢时应安装巢础供蜂群造脾。

蜂群需要缩小蜂巢时应提出多余巢脾进行保存和处理。

3.12.1 安装巢础在巢框上穿上三道23~24号铅丝,然后把巢框连同巢础平放在埋线板上,用埋线器把铅丝嵌入巢础。

3.12.2 外界有较丰富的蜜粉源,气温在20℃以上,蜂巢内出现白色蜡鳞和赘脾时,把装好的巢础,在傍晚插在蜜脾与子脾之间,待造成半巢房时,换到卵虫脾之间让工蜂继续修脾并供蜂王产卵。

3.12.3 巢脾的保存从蜂群内提出的多余巢脾,集中存放在空箱内,然后把箱缝及纱窗糊严,暂时留出巢门以供用瓦片上放硫磺点燃放入箱内,然后关闭巢门进行熏杀。

半个月后再熏杀一次,然后封闭巢门,放阴凉干燥处保存待用。

3.12.4 旧脾、坏脾、病脾收集起来进行化蜡,零星蜡屑放入日光晒蜡器内或挤成蜡团留作化蜡时使用。

4 繁殖期管理4.1 蜂群以繁殖期蜂儿为主要活动时称繁殖期一般分春夏季和秋季繁殖期。

这个时期主要管理措施:注意保温,供应足够饲料。

及时扩大蜂巢,人工育王、人工分蜂、双王同箱饲养、防治病虫害等。

4.2 人工育王利用人工台基在蜂群中培育优质蜂王。

4.2.1 育王框、蜡碗棒、移虫针是人工育王的主要用具。

4.2.1.1 弹力移虫针或用鹅毛管自作的移虫针。

4.2.1.2 蜡碗棒由硬木质制作,下端面为直径7~8mm的半球。

4.2.1.3 育王框采用内径宽200~250mm,高200~220mm窄式育王框。

4.2.2 选择与育王群没有血缘关系或外地引进的良种,在人工育王前20天培育雄蜂。

4.2.3 育王群与母群的选择:以能维持大群,南方5框以上,北方7框以上。

蜂王产卵力强,抗病能力强、性情温顺为主,育王群与母群应同一血统。

4.2.4 育王群的组织:用隔王板把全群分为育王区和繁殖区。

蜂王留在繁殖区内,育王区内放蜜粉脾和幼虫脾,育王区占原巢门的2/3。

或者把育王群的蜂王暂时提出,待王台被接受后再放回。

4.2.4.1 育王框上安放直径8mm、深11mm的人工台基,台与台距离9~10mm,每框移入24h内的幼虫15~20条。

移虫后立刻提入育王区。

4.2.4.2 次日,再提出育王框,取出台基内的幼虫,再从母群中移入18~24h的幼虫,培育成蜂王。

4.2.5 组织交尾群:复式移虫后10天,从强群中提出1~2框粉蜜多的封盖子脾,带蜂放入一只优质王台(注意不要挤压、倒置)组成交尾群。

4.2.5.1 王台应粗壮,蜂王出房后王台底有剩余王浆,蜂王体格健壮,颜色鲜明。

4.2.5.2 蜂王交尾丢失后,再放入一个成熟王台,若两次交尾都丢失,此交尾群应合并。

4.3 双王同箱饲养以克服群势小、保温差的缺点,一般采用人工分蜂组成,以母女同箱或姊妹同箱饲养为宜。

4.3.1 早春原群发展到4~5框蜂时,在箱中间加隔离板,从原群中提出一框封盖子脾,一框蜜粉脾及一框幼蜂放在隔离板一侧,开侧巢门诱入成熟王台、新蜂王交尾成功后形成新群同老群同箱饲养。

两个弱群也应同箱饲养。

4.3.2 若工蜂偏集一群时,应调整群势,改变巢门方向。

4.3.3 夏季:流蜜期或平均气温在25℃以上时,一般不宜双王同箱饲养。

4.3.4 当群势发展到5个巢脾时应改为单群饲养。

4.4 及时加础造脾,扩大蜂巢,并用新脾更换老脾。

4.5 注意预防囊状幼虫病及欧洲腐臭病。

秋季特别注意防治巢虫及胡蜂的危害。

5 生产花粉5.1 外界有丰富的蜜粉源,蜂群内有两框以上卵,幼虫脾,群势在四框以上,便可以生产花粉。

早春繁殖期不宜生产花粉。

5.2 采用封闭型巢门脱粉器收集花粉。

脱粉板上有2~4排圆孔,其直径4.2~4.5mm。

板长360mm,宽105mm。

脱粉板下为封闭式的花粉收集盒。

5.2.1 将脱粉器安置在巢门前,同一排列的蜂群应同时安脱粉器。

5.2.2 天气炎热时,强群应去掉脱粉器,避免闷死蜜蜂。

外界施放农药时,停止脱粉,采蜜群不能脱粉。

5.2.3 每隔2~3天必须将收集盒中的花粉收集贮存。

5.3 刚收集的花粉必须干燥至含水8%以下才能贮存,否则会引起发酵或受真菌、细菌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