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例研究

合集下载

课例研究教研活动_点评(3篇)

课例研究教研活动_点评(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课例研究作为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研究活动,旨在通过集体研讨、实践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近期,我校组织了一次课例研究教研活动,旨在通过观摩、研讨、反思等环节,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以下是对本次活动的点评。

二、活动过程1. 观摩环节本次活动以“一堂优质课例展示”为载体,由我校优秀教师承担展示任务。

展示课上,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功底、灵活的教学方法,展示了教学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2. 研讨环节观摩课后,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研讨。

首先,由展示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

接着,其他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展示课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建议。

3. 反思环节在研讨的基础上,教研组要求教师针对本次课例研究活动进行反思。

反思内容主要包括:本次活动的收获、存在的不足、今后的改进方向等。

三、活动点评1. 活动目标明确,组织有序本次课例研究活动紧紧围绕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这一目标展开,活动组织有序,流程清晰。

从观摩、研讨到反思,每个环节都紧密结合,确保了活动效果。

2. 教师参与度高,研讨氛围浓厚活动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参与,认真观摩、认真研讨、认真反思。

在研讨环节,教师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了良好的研讨氛围。

3. 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改进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活动,教师们对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教学方法有了新的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将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4. 互动交流,共同进步本次课例研究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在活动中,教师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进步,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四、活动不足及改进措施1. 不足之处(1)部分教师对课例研究活动的认识不足,参与度不高。

小学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教学课例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在小学教育中,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开展了此次小学教学课例研究。

本次研究以具体学科的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典型课例的深入分析,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改进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目标1、观察和分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情况,探索有效的互动策略。

2、研究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寻找最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

3、分析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研究对象选取了学校名称年级班级的学科课程作为研究对象,任课教师为教师姓名。

四、研究方法1、课堂观察由研究团队成员深入课堂,对教学过程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表现、课堂氛围等方面。

2、学生访谈课后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感受、理解和困惑。

3、教师反思任课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与研究团队分享教学中的得失。

五、课例描述本次研究选取的课例是具体课题名称。

在这节课中,教师首先通过导入方式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授环节,教师运用了教学方法 1和教学方法 2,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在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了练习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拓展。

六、课堂观察结果与分析1、师生互动情况优点:教师能够关注到学生的反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提问具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

不足:互动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机会较少。

2、教学方法运用效果优点: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理解。

例如,在讲解具体概念时,教师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概念的内涵。

不足:在某些知识点的讲解上,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够恰当,导致学生理解困难。

如具体知识点的讲解,教师采用了直接讲授的方法,学生参与度不高。

课例研修报告—课例研究【教学研究】

课例研修报告—课例研究【教学研究】

课例研修报告《小小的船》一课是人教版第一册中一篇韵文.课文以优美的言语、抽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图——月儿是小船,“我”正坐在“船”上看着蓝蓝的天空和闪闪的星星……想象奇特,易于激发儿童朗读的兴味,驱遣他们的想象.课文描绘的场景很美,但是要让一年级的孩子领会到这类美也很难,“美仿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何让孩子在短短的四句话当中领会这类美,把这四句话讲通、讲精,我着实思索了好久.为此,我还上网寻觅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案例,心想:网上的案例都是其它教师经过认真考虑的,我只把别人案例中的精华部分利用起来,那不就是一堂好课了?可是适得其反,当我把别人的案例中经典部分搬到本人的课堂时,才发现我根本引领不了我的先生进入那样的境界.孩子们成为了一个个木偶,被我一会儿指到这里,一会儿又指到那里,到头来却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教学片断一:师:那为甚么要把“小小的船”和“弯弯的月儿”,放在一同呢?生不知所措师:如今有哪位小朋友懂得“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这当中加上一个甚么字,就可以把这句话联系起来?生:加一个“和”字.生:“弯弯的月儿和小小的船”.师:不对,老师告诉你们,这里该当加一个“像”字,连起来就是: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我们一同来读!生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师:弯弯的月儿像小船,还可以像甚么呢?(香蕉、镰刀、电话、……)师:那为甚么这个小朋友不说像镰刀、香蕉呢?生不知所云师:想一想,如果是小船,我们可以怎样?但如果是香蕉,我们就……生没有反应师:我们坐上小船玩一玩可以吗?生:可以师:那谁能用读告诉别人他曾经坐上了小船?生读,没有感情还是一样的几个成绩,可是我的孩子们却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我,或许他们根本不知道我要干甚么.上到后来,连我本人也不知道本人要干甚么.只好让先生反复地把课文读了几次就颁布发表下课了.为甚么别人那么优秀的案例,课堂上出现的一次又一次的精彩,在我的课堂里却悄然无声,截然相反呢?难道我的孩子不如他们的孩子聪明、可爱么?当我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胡老师的办公室,与她一同讨论的时分,胡老师反过来问了我一个成绩:你有无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读过这首儿歌?你的成绩设计为甚么总是用“为甚么”,这对一年级的先生来说合适吗?我一下子愣住了:是的,我从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过孩子们会怎样来看待这几句话.在他们的眼里,这几句话代表了甚么,有着怎样的童趣?我所想的都是本人的一切,本人怎样才能出精彩,怎样的设计才有创意,怎样的成绩问得有程度……孩子的认知点在哪里?孩子的基础在甚么地方?孩子们的兴味何在?如何利用孩子的起点来设计孩子们喜欢的教学内容?……这些我都一无所知.我把一年级的浏览课看得太复杂、太复杂!乃至我都没有静下心来仔细想过:一年级的浏览教学该达到怎样的目标?看似简单的四句话究竟该让孩子们了解到怎样的程度,才符合一年级孩子的教学定位?把别人的原本来本援用而来是语文教学的本位吗?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新的学期不知不觉中又来了,对于我们2020年又是一个充满动力和压力的一年。

教学实践课例研究(3篇)

教学实践课例研究(3篇)

第1篇一、研究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教育工作的重点。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小学语文《秋天的雨》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设计《秋天的雨》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描绘秋天的雨,展现了秋天的美丽和丰收的喜悦。

以下是本课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伞、洒、洒落”等10个生字,会写“阴、晴、阴天”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感悟,体会作者描绘秋天的雨的细腻情感。

(2)学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景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秋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描绘秋天的雨的细腻情感。

2. 教学难点:(1)学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景物。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秋天的美丽。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秋天有哪些特点吗?引出课题《秋天的雨》。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认识生字。

(2)学生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3. 合作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作者描绘秋天的雨的细腻情感。

(2)教师提问: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绘秋天的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

5. 总结全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体会秋天的美丽。

6. 布置作业(1)背诵第2自然段。

(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课例研究的四个环节

课例研究的四个环节

课例研究的四个环节课例研究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研究方法,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通过深入分析教育实践案例,探索教育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介绍课例研究的四个环节,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此方法。

第一个环节是问题导入。

在进行课例研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具体的教学问题或挑战。

这个问题可以是教学中遇到的困扰、需要改进的方面或者某个课堂中出现的特定情况。

通过明确问题,我们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的研究工作。

接下来是数据收集。

为了解决教学问题,我们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

数据可以包括课堂录音、学生作业、教学观察记录等。

通过多种数据的搜集,我们可以充分了解教学案例的背景和具体情境,并能够深入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第三个环节是数据分析。

在数据收集完成后,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仔细的分析。

这包括对数据的整理、分类和统计。

我们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对比、细致观察和归纳整理,进一步发现问题的本质,并确定可能的解决方案。

最后一个环节是结果总结。

在完成数据分析后,我们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有价值的结论。

我们可以通过对问题的梳理和解决方案的提出,为解决类似问题的教师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此外,我们还可以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建议,以进一步提升教学研究的质量和效果。

综上所述,课例研究的四个环节包括问题导入、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果总结。

通过积极参与和运用这些环节,教师能够更好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希望本文的介绍对于读者能够有所启发,并能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四、体会语言精妙。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来应答,妙趣横生。杨氏之子才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可见他聪明机智,应对能力强。)
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禽”相比,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水果”这个意思,反映出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课题研修人
任教学科
语文
教学课例名称
杨氏之子
一、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 该书是一部志人小说集, 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本文讲述了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
重点: 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难点: 体会文中人物对话的巧妙。
3.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体会杨氏之子所答言语的妙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拓展延伸。
1.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处。
2.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如歇后语、谚语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等。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中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教师课例研究方案

教师课例研究方案

教师课例研究方案引言:教师课例研究是对教师教学实践的一种反思和探究,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专业能力。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教师课例研究的重要性、可行性、方法和效果,以及如何实施和应用。

I. 背景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能够灵活应对多样化的学生需求和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

教师课例研究正是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改进的手段。

II. 重要性教师课例研究能够帮助教师深入了解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和改进的路径。

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课例进行研究,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III. 可行性教师课例研究不需要额外的时间和资源,它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研究和反思。

教师可以选择自己的优秀课例或其他教师的优秀课例进行研究,并从中获得启发和改进。

IV. 方法1. 选择课例:教师可以选择自己的课例或其他教师的课例作为研究对象。

重点关注自己感兴趣或遇到困难的领域。

2. 分析课例:仔细观察和分析课例中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反应等要素,找出问题和改进的空间。

3. 反思思考:通过反思,教师可以思考自己的教学决策是否有效,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知识。

4. 改进实践:根据研究结果,教师可以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并在实践中验证和改进。

V. 效果教师课例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

通过实施研究和改进实践,教师可以更有效地教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VI. 实施过程1. 设立研究课程:管理者可以为教师设立课例研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教师进行研究和交流。

2. 提供支持和资源:学校可以提供一些教学资源、研究工具和培训活动,帮助教师进行课例研究。

3. 鼓励合作和分享:教师可以在研究过程中互相交流和分享经验,共同提高。

VII. 应用与分享教师课例研究的成果可以应用到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形成教学案例和经验,对其他教师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学课例研究报告范文

教学课例研究报告范文

教学课例研究报告范文一、研究背景。

咱这教学啊,就像一场冒险之旅,总是想给学生们找到最棒的学习路线。

在[学科名称]的教学里,[课题相关的教学难点或现状]一直是个让人头疼的事儿。

比如说,学生们老是在[具体的知识难点,如理解某个概念或者某种解题方法]上栽跟头,课堂气氛也总是有点沉闷,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

所以呢,我们就决定对[课题名称]来个深入研究,看看能不能找到破解之法,让教学变得轻松又有趣。

二、研究目标。

我们就像一群寻宝者,目标很明确。

一是要让学生们对[课题相关的知识内容]有透彻的理解,就像把一颗种子种进他们心里,然后生根发芽。

二是要让课堂活跃起来,充满欢声笑语,让学生们像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地积极参与讨论和学习。

三、研究对象。

这次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了[具体年级和班级]的小伙伴们身上。

这个班的学生就像一个小花园里的花朵,各有各的特点。

有聪明伶俐的学霸型,也有调皮捣蛋但充满创意的机灵鬼型,还有一些比较害羞内向的小花朵。

四、研究过程。

# (一)教学设计。

1. 导入环节。

我们就像厨师精心准备开胃菜一样,设计了一个超级有趣的导入。

用了一个[具体的导入方式,如一段有趣的视频、一个生活中的小案例],比如说讲[学科知识点]的时候,我们放了一段[和知识点相关的视频内容],视频里的[有趣的情节]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们的眼球。

就像钓鱼时,鱼饵刚入水就有鱼咬钩了,学生们的好奇心被大大激发起来,眼睛里都闪着好奇的光。

2. 知识讲解环节。

这个环节我们可没走寻常路。

没有像老和尚念经一样干巴巴地讲概念,而是把知识点拆分成一个个小零件,就像拆乐高积木一样。

然后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们自己去组装这些小零件。

比如在讲[某个概念]的时候,我们让学生们分组扮演[相关的角色],通过他们之间的互动来理解这个概念。

这时候的课堂就像一个热闹的小集市,每个小组都在热烈地讨论、争辩,学生们都投入得不得了。

3. 练习巩固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的联系。2、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充满好奇心和对数学学习的激情,但他们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以及生活经验的缺乏,很难只通过课本和教师的直接讲授来学习,他们天生好动,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多通过直接体验、亲身实践来积累经验,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会全身心投入,他们是由兴趣而进入学习过程的。
五、课例研究综述
本节课以小猴分桃为线索,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究;情境延伸,自主探索;情境再现,巩固强化等几个环节,将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置于充满童味的“小猴分桃”的故事情境中,把除法算式的写法与小圆片演示紧密结合起来。本节课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引导者,教师遵循“学生能做到的,教师绝不代替”的思想,本节课还重视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三Fra bibliotek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分桃子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主要学习两(三)位
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
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
是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在本课教学实践中
口算的沟通联系帮助理解竖式算理。同时又重视学生对算法的掌握,
通过学生对算法的讨论来强化算理,最后在对学生的个别提问中总结
算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师:在大森林里,住着小猴子一家人,有一天小猴兄弟俩遇到了一点小麻烦,爸爸买了8个桃子要分给2只小猴,该怎么分呢?小猴子们想请大家帮忙来分桃子,大家愿意吗?(板书课题:分桃子)。二、合作分一分,探究新知识。活动一: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帮他们分一分。1、汇报分的情况。(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并板书)。2、师: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小猴们最满意?说说你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同样多、一样多)。活动二:(1)师:这时猴爸爸又拿出6个小木块,请小猴分成2堆,猜猜看小猴会怎么分?(同桌互相讨论)。(2)同学们同桌合作用小棒分一分。活动三:认识平均分。(1)师:小猴跟同学们学到了新知识非常的高兴,他们准备把好消息告诉小猫,可是小猫正在为一件事发愁呢。(出示):要把12条小鱼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要同样多,怎么分?同学们帮帮它们吧。(4人小组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2)交流汇报: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3)学生总结平均分东西的方法。结论:把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叫平均分。(板书)活动四:巩固平均分。(1)师:小猴告别了小猫又来到小狗家,小狗也有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也帮帮小狗吧!(出示题目请学生读32页第3题)。怎么分?谁来圈一圈。(2)尝试用完整的话汇报。三、实践应用。师:小猴在外面玩了一圈回家一看,家里来了那么多客人,猴爸爸说,快来、快来,帮爸爸摆筷子。(33页第1题,课件出示12根筷子,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借助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平均分)。师:吃完饭,猴子兄弟回到自己的房间做作业,弟弟不小心把铅笔撒了一地,请大家帮猴子兄弟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师:猴爸爸拿出9个汽球要平均分给4个客人,大家帮猴爸爸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4题)。
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策略,恰如其分的诠释了新课程理念下计算教学
的新视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知识性与情境性相结合。
计算问题数学抽象性较强,容易上成枯燥的知识课,在教学时,
我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以小猴分桃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出
发,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理解算理提供了支撑。同时让整
个情境贯穿课堂始末,让学生对整节课保持浓厚的兴趣,避免了以往
计算教学中情境创设虎头蛇尾的特点。
既重视算理的理解,又重视算法的总结。
算理是计算的原理和根据,算法是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算理不清,算法不明,计算技能难以形成。传统的计算重算法,轻算理。
学生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反复演练,短时间内正确率和速度不错,但
旦停止机械练习,错误就会直线上升。新教材充分展示计算原理和
教学课例研究作业模板
课题研修人
赵正文
任教学科
小学数学
教学课例名称:
分桃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编排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学习认知规律,先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然后再探索被除数是0的除法;在此基础上学习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再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最后学习连乘和连除混合两步计算。“数的运算”教学内容本身的抽象性、逻辑性比较强,这就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使学生既能懂算法又能明算理,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同步发展。
竖式模型的建构过程,不再出现形式化的法则,但并不是让我们不重
视算法。于是我们经常会看到在课堂上教师把理解算理的过程成为课堂的主干,而算法的抽象却常常被忽视,这种做法也不能带来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因此计算教学既需要让其理解算理,也需要让其掌握抽象的算法。
在本次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算理的理解,通过及时的小棒操作和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