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实验报告单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实验报告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实验报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实验报告引言: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也是生命存在的基础。
我们经常听说水是一种溶剂,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本实验旨在探究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并研究溶解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实验材料:1. 水2. 盐3. 砂糖4. 小碗5. 勺子6. 透明玻璃杯7. 蜡烛实验步骤:1. 准备三个小碗,分别放入适量的盐、砂糖和水。
2. 用勺子搅拌每个小碗中的物质,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 将溶解后的盐水、糖水倒入透明玻璃杯中,观察其透明度和颜色变化。
4. 将一根蜡烛放入水中,观察蜡烛与水的互动。
实验结果:1. 盐在水中溶解得比较快,形成了透明的盐水。
盐水呈现咸味。
2. 砂糖在水中也能溶解,但速度较盐慢。
砂糖溶解后的水呈现甜味。
3. 盐水和糖水的颜色均没有明显变化,仍然是透明的。
4. 蜡烛在水中浸泡后,没有溶解,而是浮在水面上。
实验讨论:1. 盐和砂糖都能在水中溶解,但溶解速度不同。
这是因为盐分子较小,能够更快地与水分子相互作用,而砂糖分子较大,因此溶解速度较慢。
2. 溶解后的盐水和糖水都呈现透明状态。
这是因为溶解过程中,盐和糖分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均匀的溶液,使光线能够穿过。
3. 蜡烛在水中没有溶解,而是浮在水面上。
这是因为蜡烛主要由油脂组成,而油脂与水不相溶。
因此,蜡烛在水中形成了一个与水分隔开的层。
实验结论:1. 水能够溶解一些物质,如盐和糖。
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分子与溶剂的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均匀的溶液。
2. 溶解速度受到溶质分子大小的影响,分子较小的溶质溶解得更快。
3. 溶解后的溶液透明,因为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均匀的溶液。
4. 油脂类物质不溶于水,因此无法被水溶解。
实验意义: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了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特点和规律。
这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化学实验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了水的化学性质和溶解过程。
实验报告

六年级下学期学生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部分实验操作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部分实验参考实验名称:造一张纸材料:透明杯子、水、筷子、棉布、放大镜。
步骤:1、把一小块废纸撕碎,放在杯子里,用水浸泡直到能够捣碎。
2、搅拌纸屑和水,调成稀浆状。
3、将纸浆倒在平铺的棉布上,再用毛巾挤压吸水。
(在棉布下面和毛巾上面添加报纸吸水效果更好)4、观察我们造的一张纸。
结论:认识一纸是用细小纤维叠加压制而成的。
(正是这种结构方式,纸的纤维之间有许多工作空隙,所以,容易吸水,渗透水。
)实验名称: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材料:2个塑料杯、1片玻璃、2支筷子、2支试管、2根长木条、1个水槽、2支滴管、1张报纸片。
步骤:(一)观察水和食用油1、用眼比较水和食用油的颜色、透明度;2、用鼻子比较它们的气味;3、倾斜杯子比较它们的流动情况、在杯壁的残留度;4、用木条搅拌比较它们的流动速度;5、比较木条上两种液体下滴的状况。
结论:水没有颜色、食用油有颜色,水透明,食用油不透明。
水流动快,食用油流动慢。
水渗透性较弱,食用油渗透性强。
(二)液滴比较1、用试管将水的食用油分别滴到玻璃上(或蜡光纸);2、观察记录比较液滴形状;3、将两种液体滴在报纸上,观察。
结论:一滴油比一滴水要瘪一些,因为它张力小一点。
水要圆一些,张力大一点。
而且是它们的大小不同;水的浸润速度和面积大小要超过油滴。
实验名称:比较水和油的轻重1、将油和水混在一起,观察混合物的分层情况;2、将同一木条放入装有两种液体的试管中,观察木条在两种液体中的沉浮状况。
结论:同样多的油比同样多的水要轻。
实验名称:比较空气和水材料:吸管1根、2个透明塑料袋、1个水槽、2个玻璃杯。
步骤:1、准备1杯水,1个装满空气的透明塑料袋,直接观察比较空气和水的特征。
2、在水槽里盛大半多的水,将吸管伸入槽底,向槽内吹气;3、在透明塑料袋装满空气,装袋口系紧,放入水中。
4、观察生活中风流动的现象结论;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都是一种物质。
教科版四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优良
教师批注
实验有序
实验成绩
优
实验报告单
班级
四年级
学生人数
36人
实验名称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实验时间
10月17日
实验目的
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
仪器器材
饱和盐水、食盐、清水、蒸发皿、放大镜、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实验过程
1、在蒸发皿中倒入10毫升的浓盐水,放在三角架下加热。
2、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并与做溶解实验用的食盐颗粒进行比较。
3、蒸发皿中的白色结晶是盐吗?能溶于水吗?
实验结果
优良
教师批注
实验有序
实验成绩
优
实验报告单
班级
四年级
学生人数
36人
实验名称
声音的变化
实验时间
10月4日
实验目的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仪器器材
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
1、学生第一次使用试管振荡的方法,在实验之前,教师先介绍和演示试管振荡。
2、学生开始实验。在三个试管中,分别加入醋、酒精和食用油。
(让学生仔细观察醋和酒精如何扩散,充分描述醋和酒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在记录表上。)
3、交流实验观察结果。
仪器器材
钢尺、几个同样的杯子、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
实验过程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作业设计方案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背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物质会溶解在液体中,形成各种溶液。
而溶解现象是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溶解现象的原理,掌握溶解实验的操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设计目标:1. 了解溶解现象的定义及原理。
2. 掌握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 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
4. 提高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
三、设计内容:1. 知识普及(15分钟):老师向学生讲解溶解现象的定义及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
通过图表、实例等方式生动地呈现相关知识。
2. 实验操作(40分钟):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设计实验步骤如下:a.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饱和食盐水溶液、白糖、食用油、纯净水、试管、试管架等。
b. 将每种物质分别取一定量放入不同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观察其溶解情况。
c. 搅拌均匀,观察溶解程度,记录实验现象。
d. 总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 实验报告(3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要求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分析及结论等内容,要求条理清晰、文字简练。
四、评价方式:1. 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20分):包括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实验步骤的操作技巧、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等。
2. 实验报告的质量(20分):评价实验报告的内容是否完整、结构是否合理、文字表达是否清晰等。
3.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0分):评价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五、课堂延伸:1. 辅导学生进行实验报告的修改和提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深入分析和探讨。
2. 组织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并进行同学间的互动交流,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六、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给老师。
2. 鼓励学生根据实验探究的结果,对溶解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拓展。
化学溶解平衡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深入理解溶解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溶解平衡的计算方法;3. 通过实验观察溶解平衡现象,加深对溶解平衡理论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溶解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固体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和析出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溶解平衡的建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浓度、溶剂等。
溶解平衡可用溶度积常数(Ksp)来表示,其定义为饱和溶液中各离子浓度乘积的幂次方。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电子天平、烧杯、玻璃棒、滴定管、锥形瓶、温度计等;2. 药品:硫酸铜(CuSO4)、氯化钠(NaCl)、硝酸银(AgNO3)、硝酸钠(NaNO3)、硫酸锌(ZnSO4)、氢氧化钠(NaOH)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制硫酸铜饱和溶液:称取5g硫酸铜固体,加入50mL蒸馏水,充分搅拌使其溶解,静置一段时间后,用滴定管吸取上层清液,作为实验用硫酸铜溶液。
2. 观察溶解平衡现象:将实验用硫酸铜溶液分别加入三个烧杯中,分别滴加NaCl 溶液、AgNO3溶液和NaOH溶液,观察沉淀的生成情况。
3. 计算溶解平衡常数Ksp:根据实验现象,分别计算CuSO4、AgCl、Zn(OH)2的溶解平衡常数Ksp。
4. 分析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如温度、浓度等),观察溶解平衡的变化,分析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溶解平衡现象:在实验过程中,加入NaCl溶液后,CuSO4溶液中无明显变化;加入AgNO3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加入NaOH溶液后,产生蓝色沉淀。
2. 溶解平衡常数Ksp计算:(1)CuSO4的溶解平衡常数Ksp:Ksp(CuSO4) = [Cu2+][SO42-] = 1.58×10^-5(2)AgCl的溶解平衡常数Ksp:Ksp(AgCl) = [Ag+][Cl-] = 1.56×10^-10(3)Zn(OH)2的溶解平衡常数Ksp:Ksp(Zn(OH)2) = [Zn2+][OH-]^2 = 1.79×10^-173. 溶解平衡影响因素分析:(1)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加,溶解平衡常数Ksp增大。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

(2014-01-05 04:21:43)
实验报告单
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课题
沙、食盐、面粉、高锰酸钾的溶解及过滤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9个)、过滤纸(4张)、剪刀、明矾、钥匙(2把)、食盐、沙、面粉、水槽(装水)、标签(8张:1-8号各2张)。
3、用火柴检测。
实验结论
人体吸进去的氧气,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醋、酒精是缓慢进入水中,在水中不均匀扩散、溶解,速度较快,振荡后充分溶解,分布均匀:油不能进入水中,漂浮于水面,不能溶解于水)
3、收拾整理器材(器材的清洗、收拾、整理)
实验结论
胶水、洗发液都是慢慢进入水中并下沉,溶解速度慢,分布不均,必须通过不断搅拌才能充分溶解于水。
醋、酒精遇水即溶,扩散、溶解速度较快,只需轻轻振汇就能均匀、充分溶于水中。
(搅拌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3、将其中的一杯水换成热水(约60℃),再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放入杯中,观察现象。(热水比冷水溶解速度快)
实验结论
搅拌、升高温度(把颗粒研细)可以加快溶解。
实验报告单
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课题
分离食盐和水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蒸发皿、搅拌棒、塑料钥匙、放大镜、火柴、纸(2张)、烧杯、清水、滴管1支
实验步骤
一、溶解:
1、在8个烧杯上分别贴上标签。
2、用烧杯向其中标有1、2、3、4号的四个烧杯中加入适量清水。再将适量沙、食盐、面粉、高锰酸钾(几粒)分别放入4杯清水中,观察现象(颗粒大小是怎样变化的?在水中的分布是否均匀?是否有沉淀出现?溶解还是不溶解?轻轻搅拌再观察。(面粉、沙进入水中,颗粒无变化,在水中分布不均匀,有沉淀,不能溶解,能过滤)。(食盐、高锰酸钾遇水即溶,颗粒逐渐变小并下沉,向四周不均匀扩散,但轻轻搅拌后,颗粒(沉淀)消失,均匀分布,完全溶解于水)。
水的溶解实验实验报告单(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水的溶解实验实验时间:2023年11月10日实验地点:学校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一、实验目的1. 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和溶解度的概念。
2. 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
3. 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溶解过程。
二、实验原理溶解是指一种物质(溶质)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均匀分散的过程。
在水作为溶剂的情况下,水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相互作用,使得溶质分子在水中分散。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溶质量。
三、实验器材1. 烧杯:6个2. 搅拌棒:6根3. 食盐:50克4. 糖:50克5. 沙子:50克6. 面粉:50克7. 水浴锅:1个8. 温度计:1个9. 秒表:1个10. 记录本:1本1. 将50克食盐、50克糖、50克沙子、50克面粉分别称量并记录。
2. 将四个烧杯分别标记为A、B、C、D。
3. 在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00毫升水。
4. 将食盐加入A烧杯,用搅拌棒轻轻搅拌,观察并记录溶解情况。
5. 将糖加入B烧杯,用搅拌棒轻轻搅拌,观察并记录溶解情况。
6. 将沙子加入C烧杯,用搅拌棒轻轻搅拌,观察并记录溶解情况。
7. 将面粉加入D烧杯,用搅拌棒轻轻搅拌,观察并记录溶解情况。
8. 将水浴锅加热至沸腾,将A、B、C、D四个烧杯放入水浴锅中,观察并记录溶解情况。
9. 使用秒表记录每个物质在沸腾水中的溶解时间。
10. 将溶解后的溶液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滤液和滤渣的情况。
11. 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五、实验现象1. 食盐在常温水中溶解较快,溶解度较高。
2. 糖在常温水中溶解较慢,溶解度较低。
3. 沙子在常温水中不溶解。
4. 面粉在常温水中不溶解。
5. 在水浴锅中,食盐、糖、面粉的溶解速度加快,但沙子仍不溶解。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食盐和糖在常温水中溶解较快,说明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较高。
2. 沙子和面粉在常温水中不溶解,说明它们的溶解度较低。
物质的溶解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2. 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及测定方法;3. 通过实验验证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
二、实验原理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溶解某物质的最大量。
溶解度受温度、溶剂种类、溶质种类等因素的影响。
本实验通过测定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分析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三、实验器材1. 实验室常用玻璃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漏斗、滤纸、蒸发皿;2. 溶剂:水、酒精、乙醚;3. 溶质:食盐、蔗糖、硫酸铜、碳酸钙、氧化铁。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称取一定量的食盐、蔗糖、硫酸铜、碳酸钙、氧化铁,分别放入不同的烧杯中;2. 将烧杯置于室温下,分别加入适量的水、酒精、乙醚;3. 用玻璃棒搅拌各溶液,观察溶解现象;4. 记录各溶液中溶解物质的质量,计算溶解度;5. 比较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
五、实验数据及结果1. 食盐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 水中溶解度:35.7g/100ml- 酒精中溶解度:2.2g/100ml- 乙醚中溶解度:0.2g/100ml2. 蔗糖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 水中溶解度:204.2g/100ml- 酒精中溶解度:2.1g/100ml- 乙醚中溶解度:0.1g/100ml3. 硫酸铜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 水中溶解度:25.2g/100ml- 酒精中溶解度:0.2g/100ml- 乙醚中溶解度:0.01g/100ml4. 碳酸钙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 水中溶解度:0.02g/100ml- 酒精中溶解度:0.001g/100ml- 乙醚中溶解度:0.0001g/100ml5. 氧化铁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 水中溶解度:0.0001g/100ml- 酒精中溶解度:0.00001g/100ml- 乙醚中溶解度:0.000001g/100ml六、实验结论1. 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受溶剂种类、溶质种类、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 水是良好的溶剂,大部分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3. 酒精和乙醚的溶解能力相对较弱,且溶解度随溶剂种类变化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