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不敢批评学生 (1)
教师不敢批评学生是渎职

关 闭 , 其 后 社 会 总 抚 养 比 迅 速 上 升 本 , 世 纪 后 5 0 年 将 达 到 8 0 % 以 上 ,
即 每 10 个 劳 动 年 龄 人 口 至 少 要 抚 养 8 个 人 , 如 何 应 对 人 口 老 龄 化 的
挑 战 迫 在 眉 捷 。 然 而 , 目前 我 国 的 养 老 机 构 和 设 施 严 重 不 足 全 , 国 各 类
教育教 学 工 作 中都要 认 真履 行 职 责 ,要 尊重 学 生 、关 心 学 生 、爱护学
生 , 同 时 也 要 敢 于 管 理 学 生 。 如 果 不 敢 批 评 学 生 , 该 管 的 不 管 那 , 就 是
不 负责任
,就是渎 职
失 职 、
。
卫 生 部 部 长 陈竺 9 月 8 日在 新 闻发 布会 上 说 , 新 中 国成 立 6 0 年
的 国家 ,世 界上 每 7 个 留学 生 中就有一 个 是 中 国的 。 改革 开 放 30 多年
来 我 , 国 向 外 留 学 的 大 门 完 全 打 开 , 已 从 当 初 的 精 英 留 学 大 踏 步 地 进 入
“ 准 大 众 化 ” 留 学 时 代 。 从 1 9 7 8 年 到 2 0 0 8 年 底 我 , 国 各 类 出 国 留 学 人 员
来 我 , 国 城 乡 居 民 健 康 水 平 显 著 提 高 。 人 均 期 望 寿 命 现 为 7 3 岁 , 与 解
放前 的 35 岁 相 比大幅提 升 ; 孕 产妇 死 亡 率 由新 中 国成 立 之 初 的
1 5 0 0 /1 0
万 下 降至
200 8
年的
3 4 2 /1 0 .
万。
婴 儿 死 亡 率 由 2 0 0 %。下 降 到
老师批评学生遭遇的困惑及思考

Y E Z D O UR N Hl A I
老师批 评 学 生遭 遇 的 困惑及 思考
深圳 市 龙 岗职 业技 术 学校 遇 到 的 一 列 尴 尬 和 困 惑 己成 为 困扰 系
奈和寒心 。
着 中小 学 教 师 和 校 领 导 的 一 个 难 题 , 其 是 作 为 与 学 生 接 触 最 龙 多 承 担 着 批 评 教 育 学 生 职 责 的 班 主 任 老 师 更 成 为 学 校 里 人 人 逃 避 的对 象 。在 我 们 中等 职 业 学 校 , 由于 集 中着 从 初 中 毕 业 的 相对较差的学生, 种情况尤为突出, 这 问题 也 更 为 严 重 。 当 前 老 师 批 评 学 生 遭 遇 的 的 困 惑 主 要 表 现 在 以下 两 个 方 面 。第 一 , 评 教 育 的 方 式 和 尺 度 难 以把 握 。 “ 不 得 , 不 批 轻 重
得” 。轻 了 , 生 感 觉 无所 谓 , 当一 回 事 , 给 其 他 类 似 学 生 起 学 不 还
二 、 师的批评教 育权 受到严重束缚 , 老 不敢管也 不愿管
如 果 说 “ 师 不 敢 管 学 生 ” 缘 于 现 在 的学 生 不好 管 , 么 老 是 那 “ 师 不 愿 管 学 生 ”更 大 程 度 上则 是 冈 为老 师 批 评 权 的削 弱 和 老
行 ”唯 恐 产 生 学 生 暴 力 对 抗 的 不 良后 果 。 ,
一
、
家 长 对 子 女 的 溺 爱 和 纵 容 是 导 致 老 师 批 评 教 育 学生 遭
遇 困境 的 内在 因素 现 在 每 个 学 生 都 是 家 里 的 掌 上 明珠 , 家 长 宠 着 , 着 , 被 惯 很 容 易养 成 自私 懒 惰 和 专 横 霸 道 的性 格 , 如 同温 室里 的 花 草 , 风 吹 不得 , 打 不 得 。部 分 学 生 学 习 不 行 , 理 邪 说 却 懂 得 不 少 , 雨 歪
家长舍不得管,老师不敢管,外人不方便管

中国教育最可悲的是:家长舍不得管,老师不敢管,外人不方便1、老师不敢管今天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要是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家长第一个不答应。
所以今天99%勺老师是不敢打学生的。
老师打了学生,哪怕很轻微,家长就会找到学校、教育局,要求老师赔礼、赔偿,老师轻则颜面无存,身败名裂,重则开除教职,丢掉饭碗。
更有甚者,连说也不能说。
前段时间,一则学生和老师互扇耳光的视频惊爆网络:视频中,女教师对男生进行批评教育,男生顶撞老师,女老师被激怒,猛扇男生一耳光。
男生也不甘示弱,回击了老师一个耳光。
身边还有个这样的例子:有个学生在课堂调皮,老师说了他几句。
结果孩子回家之后给家长告状,说老师打了他。
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就跑到学校来找老师麻烦,更是告到了教育局。
虽然最后真相大白,老师没有受到惩罚,但是这个年轻老师学乖了,以后再也不用心管学生了,因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我并不是赞同暴力喂养的棍棒教育,更反对变态凶残的体罚教育,但我们应该支持有理有度的惩戒教育。
中国人过去常讲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敬畏的是先生,更是敬畏先生所承载的知识和让孩子成人的道理。
过去私塾里,先生是有戒尺的。
学生不听话,是可以打手心、打屁股的。
打完之后,还是要请家长的,而那时候的家长无一不是心悦诚服地感谢老师,按着孩子的脑袋给老师赔不是,临走特意嘱咐老师,“以后他不听话,您就管教、您就打!”。
当然,回家后多数孩子,还得再挨一顿巴掌。
古人说得好,严师出高徒,严格管教你的才是好老师。
一个老师,如果看见学生错了而不管,那就是失职,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只要批评得对,家长就应该支持老师。
很多人长大后对老师充满感激,就是因为老师及时给出批评,“悬崖勒马”,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老师感慨,毕业后真正感恩老师者,往往是那些受批评多的学生。
“适当方式”:“合适”和“恰当”

“适当方式”:“合适”和“恰当”作者:许国申来源:《江西教育·管理版》2009年第11期在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一些学校出现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学生的现象。
为了尽快遏制这种现象,《规定》不得不以法规的形式赋予班主任以批评教育学生的权利,不过其方式必须是“适当”的。
批评教育的方式很多,很难一一归类,更难说何者“适当”。
但眼下不是空发非议的时候,当务之急是研究如何既快又好地执行《规定》,再难也要履行权利伴生的义务。
那么,怎样理解和做到“适当”呢?我以为,在批评、处置学生的错误时要做到“合适”和“恰当”。
所谓“合适”,就是批评教育要适人、适事、适时、适地,四者不可或缺。
首先是适人。
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不了解学生的个性,就很难做到“适人”。
有个男生在随笔(我和学生书面沟通的一种渠道)中告诉我——有一次他在课堂上犯了错误,被正在讲课的班主任狠狠地拽出了教室,使他几乎扑倒在地。
他当时非常冲动,真想冲回教室把老师也拖出来。
但是转念一想:这位班主任是老教师、学校里的骨干,教学很受学生欢迎,威信很高;再说,毕竟是我先犯了错误,而且我还想在这个学校继续读下去,那就忍了吧。
从那以后,他对班主任既恨又怕,为了不挨第二次“抛弃”,总是小小心心,规规矩矩,从此有了进步。
尽管没评上三好学生,但学习成绩还是领先的。
这个学生是理智型的,“违法”的教育方式对他来说毕竟还是有效的,尽管这种“成功”的教育方式有负面影响。
如果换上另外脾气暴躁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或者班主任资格不老、威信不高,就很可能出问题,甚至出人命——性格外向的学生会跟班主任对抓甚至对打,一旦事态扩大,家长向外宣传、告状,要求赔偿、道歉等等;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能产生自抑的过激行为甚至赴死。
如果这位教师以此为经验,或者别的教师模仿这种“教育”方式,不看对象,动辄拽人,就有可能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适事,就是要看事件的性质,值不值得批评,并且要掌握好“度”,还要照顾公平。
教育路上,最完美的关系是:家长信任老师,老师全力以赴,共勉!

教育路上,最完美的关系是:家长信任老师,老师全力以赴,共勉!著名特级校长李镇西曾说:“教育最大的阻力来自家长的不信任!”家长不信任老师,老师就不敢管不能管;家长不信任学校,教育就无法落到实处。
可是,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您不愿信任老师,又能相信谁?家长和老师的相遇,本就是一场爱与信任的邂逅!1家长对老师的态度决定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古语云:“亲其师,才会信其教;信其师,才会爱其教。
”意思是说,学生只有和老师亲近了,才会信任老师,相信老师所说的,接受老师的教育。
孩子爱不爱学习,一定是发生在对老师信任、尊敬的前提下。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其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影响孩子。
当家长对老师产生不信任,会给孩子传递出一种错误信号:老师的教育是不值得信任的,会让孩子在心底抵触老师。
当孩子对老师没有了信任、尊敬,又哪会好好听课,爱上学习呢?孩子不信任老师,纵使才能再出众的老师,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无效的。
而一个孩子要成才,是离不开学校教育,离不开老师教育的。
家长不信任老师,这无疑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伤害。
2家长不信任老师老师教学只会畏手畏脚有位老师说出了许多教师们的苦恼:我本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教育孩子,可不知为什么,总有家长不信任我,无论是学科教学,还是班级管理,我怎么做他们好像都不太满意。
我对孩子们严格一些,他们说我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我对孩子们宽松一些,他们说我不严格要求。
现在我都不知道该如何教学生了?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捧在手心的宝贝,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父母最为关心的事。
家长的这些行为本意上是为了孩子好,老师都可以理解。
但家长的不信任,只会让老师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不敢放手教育孩子。
就像一个孩子在做作业时,家长在边上指手画脚、厉声呵斥,孩子只会变得无所适从,越来越不自信,是同样的道理。
亲爱的家长,不要不信任老师,请相信老师和您一样爱着您的孩子,希望他变得更好。
亲爱的家长,请以信任的眼光来看待老师,老师若得到您的信任,一定会更加投入。
“老师不敢批评学生”谁之过?

“老师不敢批评学生”谁之过?
佚名
【期刊名称】《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年(卷),期】2017(000)003
【摘要】老子管教孩子;老师管教学生;自古以来天经地义;初会学话的小儿都会念“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可现如今;老师批评学生;怎么那么容易“惹祸上身”呢?人民日报1月5日刊登的文章“‘老师不敢批评学生’谁之过”一文引发社会关于教师批评权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针对“现在这世道;都不敢批评学生了”的现象;该文建议:老师不敢批评学生;受害的首先是学生本身;适宜的批评有百利而无一害。
围绕人民日报刊登的这篇文章;今天特别推荐北京市育英学校校长、数学特级教师于会祥所写的该文读后小记;和圈友们一起分享。
【总页数】2页(P22-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老师不敢批评学生”谁之过
2.警惕几种教育理念的次生危害——兼答《老师不敢批评学生谁之过?》
3.警惕几种教育理念的次生危害——兼答《老师不敢批评学生谁之过?》
4.“老师不敢批评学生”谁之过
5.“老师不敢批评学生”谁之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预防校园欺凌心得体会(10篇)

预防校园欺凌心得体会(10篇)预防校园欺凌心得体会1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由老师、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根据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北京团市委、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历时一年时间进行的调查表明:来自校外人员实施的欺凌最多,占76.8%,而来自本校老师和管理人员的侵害只占13.9%。
实施校园欺凌最多的是校外人员,其次是本校高年级学生,最后是本校老师和管理人员。
根据行为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校园欺凌简单地分为以下8类:1、本校或其他学校高年级学生殴打低年级学生;2、校外青年殴打在校学生;3、某些学生的家长因为学生之间的纠纷而到学校殴打其他学生;4、老师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5、老师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如要求学生当众做出一些有损人格尊严的动作、辱骂学生等;6、校内外高年级学生以及社会青年抢劫、勒索学生钱财,使学生不但损失钱财,而且心理受到极大伤害;7、老师以及校内管理人员针对女学生的伤害;8、同年级甚至同班同学之间的斗殴。
【原因】弱小、缺乏制约及其他。
关于校园欺凌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首要原因就是因为受害者弱小。
为什么在大学校园以及周边地区很少发生针对学生的欺凌行为呢?为什么校园欺凌的受害者主要是中小学的学生呢?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大学生具有了足够的抵抗能力,而中小学生在身体上与成年人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使他们成为欺凌行为的首选目标。
其次,根据调查数据,我们知道校园欺凌的实施者主要是校外人员,那么对于校外人员的管理以及如何避免他们伤害在校学生就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显然不够,学校周边经营场所的管理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而对于避免学生受到严重违法侵害是公安机关不可推卸的职责。
可以说,学校周边环境的混乱以及公安机关对于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不力就成为发生校园欺凌的另一主要原因。
第三,社会欺凌文化引发了更多的校园欺凌行为。
近几年来社会欺凌文化的'泛滥显然成为引发青少年实施校园欺凌的一个主要原因。
教育一直在路上

教育一直在路上一位班主任的大实话:新学期,最好的教育是,家长不护短,老师不姑息,我们并肩努力!父母与老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守护人,更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工作者。
作为站在同一阵线上的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对孩子的未来负责,不能肩并肩,心连心,又能相信谁呢?一、家长不护短教育才有力量1一个孩子因为迟到被老师罚了,家长却说:多管闲事。
一个孩子因为不听课被老师留堂了,家长却说:耽误我的时间。
老师可以不管孩子,家长却不能放弃孩子。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不该护短的是家长,最不该娇惯的是孩子。
有句话说得好:校园之外没有温室,长大之后没有儿戏。
现在不管,外面的世界早晚会狠狠惩罚那些无法无天的孩子。
教育孩子要趁早,必须严管,必须惩戒,不能以爱的名义一味对孩子让步。
二、老师不姑息学生才有未来古语有云:“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规,纠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
”很多孩子都觉得老师是个“坏人”,老师也认了。
因为只有当孩子有了敬畏之心,才能敬畏课堂,敬畏知识,敬畏未来。
没有人愿意当一个坏人,但在教育中,为了孩子,老师愿意做这样一个“坏人”。
老师没办法对孩子太好,太温柔,因为教育的底色,从来不是绝对的放任和快乐。
教育的本质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坏习惯的根除。
现在流行的快乐教育,正在让孩子误入歧途。
教育里一定有痛苦的成分,完全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三、为人师表是尊严教书育人乃天职疏忽,在所难免。
抱歉,无法让所有家长满意。
老师虽然不是无所不能的,但一定都心怀理想,抱着教育孩子的热忱,为所有学生尽心尽力。
虽然孩子是家长的孩子,但也是老师的学生。
对学生负责是老师的职责,是师德,也是个人品德。
所以要把孩子留堂时,请家长不要抱怨;要联系家长解决孩子的问题时,家长不要推脱。
我们为孩子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都一样。
老师其实很简单,简单得只想让孩子有一个好未来。
四、通往专业的路上广大教师从没忘记过努力老师不是“孩子王”,更不是“铁饭碗”,现在社会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不敢批评学生”谁之过?
不知从何时开始,老师批评学生成了个“事儿”。
比如之前新闻报道的:河南省信阳市某高中老师,因批评学生上课带手机,被学生家长殴打致右耳膜穿孔;湖北省赤壁市某初中老师,批评了一位逃课去网吧的学生,结果学生离家出走,老师苦寻6天才将其找回……
老子管教孩子,老师管教学生,自古以来天经地义,初会学话的小儿都会念“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可现如今,老师批评学生,怎么那么容易“惹祸上身”呢?
应该看到进步的一面。
那就是,“教与学”的关系越来越摆脱原来“天地君亲师”的唯上论、唯师论,越来越追求“教学相长”的境界、师生平等的关系。
近一年多来,教育界发出越来越多这样的声音:教育也要“供给侧改革”,要贴近“学生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即使是选拔录取,也不能“见分不见人”。
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赢得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尊重,也就成为大势所趋。
那些原来见怪不怪的体罚陋习,已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上有师德“红线”,下有
自媒体遍地开花、“捂盖子”越来越难的社会监督,一些品行不端的老师受到了惩罚,敢于触碰底线的人越来越少。
然而,凡事过犹不及。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做得不对,老师自然要批评,假若是非不分,如何称之为“教育”呢?问题似乎就出在这里。
今天的孩子,都是每家每户的“小皇帝”“小公主”,自出生就三代六口围着转,不但习惯了对长辈呼来喝去,长辈还一副“很受用”的模样。
试想,这样的孩子进入了学校,面对老师的批评,怎能坦然接受?一遇批评,孩子往往觉得受了天大的委屈,要么“揭竿而起”、离家出走,要么向家长“告状”。
可悲的是,“熊孩子”背后往往是“熊大人”,一听孩子受了“委屈”,心里便老大不痛快:我都舍不得批评,你竟敢批评,那还了得?
学校的校风、校纪、学风也因此走了下坡路。
小编几次听到老师私下感慨,“现在这世道,都不敢批评学生了。
”
老师不敢批评学生,受害的首先是学生本身。
比如,面对校园暴力,老师如果不敢大胆出手,及时批评制止,一方面会纵容施暴学生,使其逐步走上歧途;另一方面,也会使受欺
凌学生雪上加霜,造成二度伤害。
同时,这也是对双方学生家庭及社会的不负责任。
老师不敢批评学生,绝非小事。
学生如同树苗,如不及时修枝剪杈,极易长成“歪脖子树”。
孩子不能在蜜糖和赞美声中长大,适宜的批评有百利而无一害。
很多人长大后对老师充满感激,就是因为老师及时给出批评,“悬崖勒马”,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老师感慨,毕业后真正感恩老师者,往往是那些受批评多的学生。
在这里,有必要提醒家长一句:溺子如弑子。
大多数老师是为了孩子好,很多老师的批评是“爱之深、责之切”。
只要批评得对,家长就应该支持老师。
况且,孔子尚且“吾日三省吾身”,孟子尚且推崇“闻过则喜”,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做得不对、做得不好,怎么就批评不得了?反之,如果一个孩子上学时对校纪校规无所畏惧,对老师批评难以接受,等将来长大成人走向社会,能不被社会狠狠“教训”吗?能成长为有用之才吗?
当然,作为教师,还是要讲求方式方法。
毕竟,批评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能用艺术化的手段使学生变得更好,才是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