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藏医火灸疗法汇编

合集下载

火灸(1)汇总

火灸(1)汇总

艾 绒 制 作方 法
▪ :将采集的艾叶、花朵晒干后;用木棍槌成绒状(不槌断 艾叶),清除杂质及土石等物,再用点燃的等题或后古特 奖若枝条轻轻烧烧艾缴并立即用手揉搓,直到艾绒变成墨 绿色。之后,最好在水中浸泡三日,喷洒麝香水,晒干后 槌成易燃艾绒,包入纸中搓卷成粗细不等的艾条。根据用 处和病情的不同,切成大小不等的头尖底圆、易于放置和 燃烧的艾炷。
南杰札 桑
祖先口述
争鸣
金巴医著
五、繁荣时期
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是藏医药学的繁荣时期,藏 医学的繁荣主要体现在教育的发展,而藏药学的成就体现 在藏药巨著《晶珠本草》的问世。

桑杰嘉措





《晶珠本草》
植物
帝玛·丹增彭措
(公元19世纪)
动物
药材
矿物
味道 功能 性质 产地 用法 词藻 标本图解
《苯医四续》
二、奠基时期
藏医药学奠基时期是指公元6世纪到9 世纪中叶这一段时间。
编写了举世闻名的藏医药巨 著《四部医典》
九大名医之一 宇妥宁玛元丹贡布 (公元708—833年)
《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 根本医典 论说医典 秘决医典 后续医典
囊括了藏医理论和实践的全部内容
三、发展时期主要成就
小宇妥·元丹贡布对《四部医典》进行评注和修订,使之更加完善 昌狄·降贝桑布和昌狄·班旦措西对《四部医典》的研究和人体解剖 学做出重大贡献
艾炷大小
▪ :用于脊椎各穴,以食指尖大小为宜;头部和四肢及前身 各穴,以小指尖大小为宜;失血需要封闭脉道者,以扁圆 如羊粪粒大小为宜;用于肿疮和痞瘤等肿块坚硬疾病,以 中等诃子尖大小为宜;灸小儿的剑突穴位或其它穴位,以 豌豆粒大小为宜。

火灸(1)

火灸(1)

桑杰嘉措
药 王 山 医 学 院
《晶珠本草》
植物
帝玛· 丹增彭措 (公元19世纪)
动物
矿物
药材
味道 功能 性质 产地 用法 词藻 标本图解ຫໍສະໝຸດ 是藏医史上影响最大的药物学专著
六、振兴时期
自八十年代以来藏医学在教育、科研、制药等方面取 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县级藏医医疗机构50余家 藏医药专业人员一万一千余人 科研机构十余家 藏医药教育已成体系 制药企业几十家
四、争鸣时期
在15世纪中期,藏医学中出现了许多不同学派争鸣的 局面,其中以强巴学派和苏咯巴学派的影响最大,也称为 南派和北派。


南 派
年尼多 杰 南杰札 桑
北 派

祖先口述

金巴医著
五、繁荣时期
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是藏医药学的繁荣时期,藏 医学的繁荣主要体现在教育的发展,而藏药学的成就体现 在藏药巨著《晶珠本草》的问世。
《苯医四续》
二、奠基时期 藏医药学奠基时期是指公元6世纪到9 世纪中叶这一段时间。
编写了举世闻名的藏医药巨 著《四部医典》
九大名医之一 宇妥宁玛元丹贡布 (公元708—833年)
《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
根本医典 论说医典 秘决医典 后续医典
囊括了藏医理论和实践的全部内容
三、发展时期主要成就
小宇妥·元丹贡布对《四部医典》进行评注和修订,使之更加完善 昌狄· 降贝桑布和昌狄· 班旦措西对《四部医典》的研究和人体解剖 学做出重大贡献 俄金巴·仁钦华翻译《水银泡制经》、《耳传卫本》等医学典籍,其 门徒根据用药经验著成《药名之海洋》 唐东杰布创制出平衡人体功能的灵丹妙药洁白丸和治疗疫病的良药 红丸

藏医火灸法

藏医火灸法

藏医火灸法【操作方法】藏医火灸,帝玛·丹增彭措的《火灸教诲明示·白晶鉴》和居·米旁的《医学全集》中载:“火灸种类二十三种之多。

”可见藏医火灸种类较多。

但粗分则为二大类,即艾灸法与非艾灸法。

在临床上常用的主要是艾灸法,现将各种灸法,简介如下:1.艾灸法艾灸是在一定的穴位或痛点上面置放艾炷,点燃,用以清除隆病和寒性疾病的一种峻治法。

有使用方便、效果显著的特点,是藏医火灸中最常用的一种灸法。

(1)艾叶种类:《晶珠本草》载:“艾草有野艾、草艾和小艾三种。

其中野艾冠厚实,呈花形,茎短小;草艾生长于草甸沼泽地带,叶对生,花黄白”。

野艾花叶茂盛,做艾炷较好。

草艾分大小两种。

其中小艾不适于艾灸,大艾生于田梗地头,或种植于家园,枝高叶大,也可用于做艾炷。

(2)艾叶采集时间:医学《后续》中载:“秋季三个月为采艾最佳时期”。

每年七、八、九三月的初一至十五日时期艾叶和花朵生长茂盛,无籽,枝叶不宜断残,这时采集为最佳。

(3)艾绒制作方法:将采集的艾叶、花朵晒干后;用木棍槌成绒状(不槌断艾叶),清除杂质及土石等物,再用点燃的等题或后古特奖若枝条轻轻烧烧艾缴并立即用手揉搓,直到艾绒变成墨绿色。

之后,最好在水中浸泡三日,喷洒麝香水,晒干后槌成易燃艾绒,包入纸中搓卷成粗细不等的艾条。

根据用处和病情的不同,切成大小不等的头尖底圆、易于放置和燃烧的艾炷。

(4)艾炷大小:用于脊椎各穴,以食指尖大小为宜;头部和四肢及前身各穴,以小指尖大小为宜;失血需要封闭脉道者,以扁圆如羊粪粒大小为宜;用于肿疮和痞瘤等肿块坚硬疾病,以中等诃子尖大小为宜;灸小儿的剑突穴位或其它穴位,以豌豆粒大小为宜。

(5)操作方法:有煮法、烧法、烤法和拟法四种。

煮法:适应于痈疖、痞瘤等症。

首先灸痛疖、痞瘤的四周,以封闭脉道,防止肿块扩散。

然后,灸肿瘤中央,以破坏肿瘤的巢穴。

对于病情较重者,于最佳穴位连灸几壮,一般20次为最好,19次为次,17次为下。

简述藏医火灸疗法——以艾灸为例

简述藏医火灸疗法——以艾灸为例
二 艾灸疗法的适应证及功效
1. 艾灸疗法的适应证 "藏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四部医典》对艾灸疗法的适应证和
禁忌证阐述得很清楚"可施火灸疗法之病症,食积火衰浮肿水肿痞,胆寒头部 四肢之黄水,痰核炭瘟以及虚热症,疯癫健忘一切脉疾类,发热之后一般火灸 除。总之痰所转诸寒症,脉病黄水火灸堪称奇,不灸胆热一切血类症,五官孔 窍男女生殖腺。"凡是由"隆" "培根"转化的一切寒性病症、脉病、黄水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都可以用艾灸疗法,一般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胃火衰弱、津 肿、水肿、痞块、寒性"赤巴"病、头部及四肢的黄水病、癫癫、炭症、虚热 症、神经错乱、健忘症,一切脉病、热性病的恢复期等。
.J •. • 就札回廖穗,世"腿H亮".uJt且,皇..直.பைடு நூலகம்~..
@且.(-,摩小'于. _,箱"也.. 且且金·、立'于、 . ..r注‘矗拯巢'也17. (.1民 . . .坤,民埠Ø!a稚.篇幅. JIl.
简述藏医火灸疗法 10ρ/
等。艾灸疗法是目前藏医临床中常用的火灸疗法之一。以下就以文灸疗法(文 叶绒做材料的癫痕灸)为例,从其支柱的制作、适应证及功效、穴位、操作规 程、禁忌证和注意事项等方面阐述藏医外治火灸疗法。
简述藏医脱疗法 lo;.?,J
脉道阻止病逃窜,止除病痛隆症蔓延止,食积可消胸痞可摧毁,核与痛疮死 肌诸症愈,镇伏肿症黄水导泪控,护卫脏腑生热神志清,治疗技穷一般用火 灸。"①所以说,其他疗法不治的一切疾病,均可用火灸疗法施治。
三 艾灸疗法的穴位
火先~是 11 柿'自匾停现外精剪黯之,-.属咱自相~1Ii'. .奇玛1IC.舟泪"槽 的《朱先撞..景·白·盛) -...朱先育普桥.有 23 事.:a..分量E璧K lt、fj(撞来巍、霍尔束lt、~襄来*、神膏义集、'量分重待每义集、.~ (也 搞盒'酷、钮'岛、锢'岛、钱且昌、来'岛、角'岳、霜'岛、布'昌、铺'旨'酷、牙筋、是'酷}

藏医火灸疗法简述

藏医火灸疗法简述
5 施灸参数
床, 疗 效显著 。尤其对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 明显 的疾病 , 有
独特效果 。艾灸是 火灸 中的主要灸 法 , 主要治疗 神经 系统
疾病 、 风湿类疾病 、 心血管病 、 妇科病 、 胃肠病 、 肝 胆病 、 呼吸 系统疾病 等 , 并有强身保健 、 延 年益 寿之功效 。“ 凡 用他法 不能 治愈的疾病 , 灸法一般 皆可收效 ” ; “ 药之不 及 , 针之不
种适 当的 良性 刺激 信号 , 这种刺激信号 即不针 对病 灶 , 也
不针对组织 器官 , 而 是通过 穴位直接 送到病 变部位 。这种 来 自人 为的超强刺 激信 号 , 迅速 传递 到 三 因素 ( 隆、 赤巴、
培根 ) , 对失调与病变部进行 对症性 调控 , 对原 来失调 的病
雄是古代吐蕃文化发源之 中心 , 也是 松赞 王之前 多代藏王 执政时期本波教发展 的主要地 区。可见火灸 的最早起 源地
为, 灸之所宜 。 ” 这是古人对灸法 的精辟 总结 。
1 火 灸 疗 法 历 史
施灸参数包括 时间、 强度 、 深 度等。因患者年 龄 、 体质 、
病情 、 部位 、 火灸 的种类不 同给与不 同的施灸 参数。
6 火 灸 学 作 用 原 理
藏医火灸疗法是藏 医学 中一项 独特 的治疗 方法 , 历史 悠久 , 其渊源可追溯 到公 元前 1 0 0年 。行 世 于公元 8世纪
4 施 灸方 法
特 点。大部分疾 病也 完全 可 以靠火 灸达 到预期 治疗效果 ,
火 灸能否独 立治愈某一种 疾病并 不重要 , 重要 的是火 灸能
否在临床实践中最大程度 地发挥其 优势 , 如何 真正探 明揭
示 发挥 其优 势的病谱 或治疗机理最为关键 。

藏医艾灸疗法

藏医艾灸疗法

藏医艾灸疗法
藏医艾灸疗法历史悠久,运用广泛,主要用来治疗一些寒性病,如消化不良、胃火衰败、浮肿、水肿、黄水症、瘰疬、炭疽、神经错乱、健忘症、脉病等,其中黄水病和脉病疗效尤佳。

在热病的后期,也可运用火灸施治。

艾灸通过封闭脉道要隘,使病邪不致流窜于脉道,从而起到镇痛,治消化不良,化痞块,干黄水的作用,使胃火增生,神志清明。

艾灸的制作是一个很精细的过程。

一般在秋天择吉日采集艾叶,用棍打碎,再揉成艾绒团。

艾绒团的大小看所灸的部位不同而有差别:用于关节者,大小如姆指;用于头部和四肢者,大小如小指尖;用于脉窍者,大小如羊粪粒或制成条形;用于瘰疬和痞块者,大小如诃子;用于小孩胃部者,大小如豌豆。

艾灸取穴,一般有固定的穴位,一种是依据病人自诉症状部位定穴。

患病的穴位按之疼痛且舒适,痛点即施灸的穴位,这与汉语中医的阿是穴颇为相似。

另一种是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的固定穴,医生根据脏腑经络选穴。

藏医常用的灸法有以下四种:
1.煮法:适用于慢性的顽症,如瘰疬、痞块、痈疖等。

2.烧法:适用于心风病、黄水病等。

3.烤法:适用于隆病、虫症、大小便秘闭不通者。

4.拟法:所用艾柱较小,多用于儿童,惊痛时即可移去。

火灸疗法1

火灸疗法1

火灸疗法《火灸疗法》原为古藏文,成书年代约7世纪末。

解放前在敦煌发现后被盗往国外。

最近,我国有关部门重金购得该文的印影本。

藏医中的火灸疗法,大部分是由其继承而来,医疗效果显著,尤其对精神病、关节炎、消化不良有着特殊的疗效。

1、风邪侵入内脏引起腹呜,风邪侵入肝脏引起脾大,于第三四短肋骨的凹陷处(肝俞或魂门穴)灸七壮即可见效。

2、受风疼痛,肾脉上开,腰部骤然疼痛,肩背骨眼风郁窜痛,于短肋骨之间的胸镧文叉处(鸠尾穴)灸九壮即可见效。

3、口鼻出热气,黄水流注心脏,小儿胸症,于两乳头之间胸窝软骨分界处(肿中穴)灸七壮即可见效。

4、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两肋及胃疼痛,以及一切风邪疼痛,于胸窝软骨凹陷入(中庭穴与鸠尾穴之间)向下直接量一寸,再向左右两侧各量四指处(期门穴),灸九壮即可见效。

5、热症转为寒症,食欲不振,大使中有白毛壮物,全身发冷,小腹隐隐作痛,于胸窝软骨凹陷处向腹部直接量四指处,此处叫"胃脚"(中腕穴),灸十一壮即可见效。

6、脾脏肿大疼痛,口中出腥臭气,以及多种疼症,于腹部左右两侧的粗筋(腹内、外的斜肌、腹横肌处的大横穴)灸十一壮即可见效。

7、热症入血,寒症隐痛,腹部积水肿胀,双脚和下身冰冷,妇女产后受风发烧、浮肿、尿闭,于肚脐上侧一指处(水发穴)灸十三壮即可见效。

8、一切热症,风邪侵入三焦,妇女子宫病症,于肚脐直接向下量三指至腹腔横隔膜的缝隙处(关元穴),灸九壮可见效。

9、风症及黄水引起双脚红肿作痛,黑白佝偻坠入下肢,长期不能支起而且疼痛,肾积黄水引起水肿,于跨骨关节处(环跳穴),灸十壮即可见效。

10、佝偻聚和于下肢,肛门疼痛,腹泻,于脊椎末节粗骨突起的交界凹陷处,灸十壮即可见效。

11、旧热症,妇女经血不止,白带频流,于脊椎末节灸五壮即可见效。

12、男性生殖器无举,不能行走,黄水全部坠入下肢,腰部以下疼痛无力,于膝关节外侧、大腿绷紧后大腿左右鼓起的股直肌的缝隙处(风市穴),各灸九壮即可见效。

藏医火灸疗法

藏医火灸疗法

火灸的穴位
头部穴位(正面 背面 侧面) 前身穴位 背部穴位 上肢穴位 下肢穴位
白会
此穴因是肌肉、骨、脑三者之脉络所在处,灸治 隆引起的头昏、昏厥倒仆、神志不清、健忘等。
后卤
灸治瘟热引起的中风、健忘、头晕、全身麻木、 目黄、哈欠频繁等症。
枕骨上穴
灸治鼻塞,视力模糊等症。
风府
灸治隆病所致的癫狂、昏厥、头晕、全身麻木等
适应症
• 凡是食欲不振、胃火衰弱、浮肿、寒性水 肿、寒性痞瘤、寒性赤巴病、头部及四肢 黄水充斥、热痈和骨痈、炭疽、虚热、癫 狂、痫症、昏仆不省人事、一切白脉病以 及热病断后均可用火灸治疗。 总之,对隆、培根所致的一切寒性疾病, 特别是白脉和黑脉病、黄水病、直候病、 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疗效显著。
风池
灸治癫狂、多语、昏厥、中风、眼翳等症。
百会 卤门 前额发际穴 印堂
沙眼穴
印堂上穴 地仓 人中 承浆 颌缝穴
风池穴 喉纹穴 耳前动脉穴 太阳穴
耳孔前穴
耳尖后穴 耳前颌骨穴 齿脉穴 耳后脉穴 耳后凹陷穴
腕尺骨端穴
肘鸡突穴 羊尾穴
白脉穴
黑脉穴
肩纹穴
腕侧脉穴 色那穴
肺岗穴 肾带脉穴
脓穴
胛中穴
肝脾穴
禁忌症
• 在病症上,对赤巴热病、一切血液病等任 何瘟热引起的疾病禁止施灸。 • 在部位上,眼睛等五官及男女在脉即男性 会阴的左侧脉、女性会阴右侧脉和耻骨阴 毛中间的动脉等处禁灸。 • 在时间上,饱食后,胃肠等六腑部位也应 禁止施灸,下雪风寒天气不宜施灸。另外, 还要避开八卦九宫忌日和体内神魂巡行的 部位施灸。
术后注意事项
• 灸后禁止立即饮水,七日之内禁食腐坏或 酸性食物。 • 禁忌风寒、剧烈运动、发汗和白昼睡觉等。 • 灸后不宜饱食,嗅闻皮毛等的焦味和秽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大穴 脾侧穴
长肋左右穴 肝侧穴
大肠侧穴
天突 胸骨上缘穴 膻中 剑突尖穴 剑突穴 痞瘤穴 火衰穴 神阙 小肠上穴 小肠下穴 膀胱穴 阴毛上际穴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术后注意事项
• 灸后禁止立即饮水,七日之内禁食腐坏或 酸性食物。
• 禁忌风寒、剧烈运动、发汗和白昼睡觉等。 • 灸后不宜饱食,嗅闻皮毛等的焦味和秽气。
Hale Waihona Puke 火灸的功效• 火灸具有阻断疾病随脉管散扩、迅速止痛、 抑压隆病窜行漫延、开胃消食、破痞瘤等 症瘕、愈痈疥陈疮、抑肿胀、干黄水、燥 湿、清除水液渗漏、扶助胃火、提升体温、 醒神醒脑等许多功效。
适应症
• 凡是食欲不振、胃火衰弱、浮肿、寒性水 肿、寒性痞瘤、寒性赤巴病、头部及四肢 黄水充斥、热痈和骨痈、炭疽、虚热、癫 狂、痫症、昏仆不省人事、一切白脉病以 及热病断后均可用火灸治疗。 总之,对隆、培根所致的一切寒性疾病, 特别是白脉和黑脉病、黄水病、直候病、 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疗效显著。
风池
灸治癫狂、多语、昏厥、中风、眼翳等症。
百会 卤门
前额发际穴 印堂 沙眼穴 印堂上穴 地仓 人中 承浆 颌缝穴
风池穴
喉纹穴 耳前动脉穴 太阳穴 耳孔前穴 耳尖后穴 耳前颌骨穴 齿脉穴 耳后脉穴 耳后凹陷穴
腕尺骨端穴 肘鸡突穴 羊尾穴
腕侧脉穴 肺岗穴
色那穴
肾带脉穴
腘下穴 足跟赤白际穴
白脉穴 黑脉穴 肩纹穴
禁忌症
• 在病症上,对赤巴热病、一切血液病等任 何瘟热引起的疾病禁止施灸。
• 在部位上,眼睛等五官及男女在脉即男性 会阴的左侧脉、女性会阴右侧脉和耻骨阴 毛中间的动脉等处禁灸。
• 在时间上,饱食后,胃肠等六腑部位也应 禁止施灸,下雪风寒天气不宜施灸。另外, 还要避开八卦九宫忌日和体内神魂巡行的 部位施灸。
脓穴 胛中穴 肝脾穴 臀大肌凹陷穴
足胫腱间穴
隆穴 赤巴穴 培根穴 母肺穴 子肺穴 命脉穴 心穴 膈穴 肝穴 胆穴 脾穴 胃穴 三木塞穴 肾穴 脏腑总穴 大肠穴 小肠穴 膀胱穴 固精穴 下泄隆穴
臂动脉穴 内突穴 渡鸦眼穴
曲泽
腕纹穴
髋眼穴
大腿外侧凹陷穴
髌骨上穴 胫前脊穴
足背鸡突穴
颈穴
塔光穴
心肺合穴 肺中穴
藏医火灸疗法
火灸的历史渊源
• 原始时期火灸疗法的雏形 • 天竺医学的火灸疗法传入西藏 • 敦煌医学残卷中对火灸的记载 • 以《月王药疹》为代表的早期医书记载 • 《四部医典》对藏医火灸疗法的基础奠定
火灸的种类
一、艾灸 二、烙疗 三、霍尔火灸 四、天竺火灸 五、神变火灸 六、神奇火灸 七、缘份空行母火灸 八、汉地火灸
火灸的穴位
头部穴位(正面 背面 侧面) 前身穴位 背部穴位
上肢穴位 下肢穴位
白会
此穴因是肌肉、骨、脑三者之脉络所在处,灸治 隆引起的头昏、昏厥倒仆、神志不清、健忘等。
后卤
灸治瘟热引起的中风、健忘、头晕、全身麻木、 目黄、哈欠频繁等症。
枕骨上穴
灸治鼻塞,视力模糊等症。
风府
灸治隆病所致的癫狂、昏厥、头晕、全身麻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