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宋金文学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五编宋代文学一.名词解释1.诗文革新运动2.西昆体3.唐宋八大家4.苏门四学士5.江西诗派6.倚声7.婉约派8.易安体9.诚斋体10.辛派词人11.苏辛词派12.稼轩体13.南宋中兴四大家14.永嘉四灵15.江湖诗派16.二窗17.王荆公体18.以诗为词19.点铁成金20.后山体21.简斋体二.论述题1.宋代文学与前代文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2.简述宋诗对唐诗的因革。
3.简述宋词的发展演进轨迹。
4.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承继与发展彰显在哪些方面?5.为什么说道北宋初期的复古思潮在文坛并未沦为主流?6.试论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贡献。
7.详述欧阳修诗歌的散文化女性主义及其意义。
8.试以欧阳修《戏答元珍》一诗为例,谈谈宋诗注重理趣的革新特征。
9.王禹在推动宋初诗风和文风的变革中起至了什么促进作用?10.论析梅尧臣诗歌“平静”的审美特征。
11.分析梅尧臣的诗歌的题材特点。
12.详述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点。
13.王安石的散文有何特点?14.为什么王安石《明妃曲》于传统见解中翻出了新意?15.分析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如何写景抒情努力做到情景交融?又怎样由情入理、努力做到情景天道?16.二晏词风有何异同?17.列举如下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18.详述秦观词的情致。
19.简述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
20.论析“山谷体”的艺术特点。
21.试论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22.论述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
23.试述对李清照“词别就是一家”的认知。
24.结合作品,简述李清照前后期词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变化。
25.简述范成大田园诗的特点。
为什么范成大的田园诗被称为“集田园诗之大成者”?26.详述杨万里“荣斋体”的艺术特色。
27.为何表示杨万里的诗为“活法诗”?28.详述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
29.先行比较苏辛词的优劣。
30.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1.分析辛弃疾词豪放与温婉兼胜的特色。
【古代文学史】宋代文学(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五篇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名词解释:西昆体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ft,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昆体功夫昆体功夫是西昆体在艺术上的表现。
一.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作家在艺术上讲究藻饰、多用故事。
二.作诗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颇具李商隐的“沉愽绝丽”之风。
三.大量用典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
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
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
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ft诗”。
半ft,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ft集》亦称“半ft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ft诗”或“半ft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
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ft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
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
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
“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18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六章 北宋后期诗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PPT

▪ 晏幾道则经历了人生的沧桑巨变,其詞情感基调必然是感伤 哀怨的。
▪ 小山的语言精美典雅。
▪ 小山词最主要的内核是“工于言情”。晏幾道对这些歌女们 表现出婉转缠绵、一往情深的完全投入,使小山词具有“词 情婉丽”“曲折深婉”的特色。
▪ 晏幾道的挺拔之处,更在于他在男女相思情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追忆中,融 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忧患与 哀愁,这就为小山词带来了能引起共鸣的普泛化情感。
▪ 词中对于时事动荡的忧患、宦海浮沉的孤苦与末世情怀的吞 吐
▪ 周邦彦有比较深厚的道教信仰,他自号“清真”,他那些营 造出清醇雅致美学境界的词作,也浸染着他的道教情节。
▪ 周邦彦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结束了北宋词,并打开南宋词的 新风。具体艺术的特点一是语言典雅、章法曲折,二是自度 新曲、格律精严。
二、清真词的艺术成就
▪ 张耒《贺方回乐府序》云:“(贺铸)乐府之词高绝一 世……夫其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袪, 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
▪ 悲壮词如《六州歌头》。软语旖旎、情思缠绵之作《青玉 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悼亡词如《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 非》。
第三节 周 邦 彦
一、周邦彦及清真词的历史地位
二、秦观其人其词
▪ 秦观(1049—1100),字少游、 太虚,别号邗沟居士,高邮人。元 丰八年(1085)进士及第。绍圣 元年(1094)坐元祐党籍,后出 为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今浙江 丽水)酒税。三年徙郴州(今属湖 南),后又编管横州(今广西横 县)。元符元年(1098)再贬雷 州(今广东海康)。徽宗即位,复 宣德郎,北归途中卒。存《淮海集》 四十卷,另有《淮海词》单刻本, 存词约一百首。
宋金辽文学

概说概述这一时期社会特征与文学成就经过五代动乱的岁月,赵匡胤统一了全国,建立北宋王朝,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宋代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
公元1127年,宋、金民族矛盾激化,金兵灭辽后,挥戈南下,汴京失守,徽、钦二帝被俘,北宋覆亡。
钦宗之弟康王赵构南渡,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立南宋王朝。
自此宋、金对峙百余年,南方出现了小康局面。
直至元人灭金后,兴师南下,直取临安。
公元1279年,南宋覆亡。
有宋一代,政治和军事上软弱无力,但在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上有很大的发展。
宋代文学继承了唐代的优良传统,在古文、诗、词各方面,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作家,特别是词的发展,形成了宋代文学的主要标志。
另外,在小说和戏剧方面,到宋代亦有突出的创造。
词到宋代,是鼎盛时期。
北宋初年的词,多受五代的影响。
著名的作家如晏殊、晏几道父子,或富贵浓丽,或婉转秀丽;都承袭了花间派的流风。
自柳永开始,词风才大变。
晚唐五代的词,都是数十字的“小令”,内容大多描写儿女之情。
柳永是第一个大量写“长调”的词人,长于铺叙,多用俗语,内容反映了都市中下层人民的生活和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苦闷。
他的词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相传“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词到苏拭,风气又一变,柳永词虽以铺叙见长,但仍不脱婉约之风。
苏轼则一反柳永旖旎之情,代以清旷豪放之风。
苏轼才情横溢,常以诗赋、经典语入词,并用散文句法作词。
他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以词写情说理,吊古伤今。
他的词风,不拘声律,自由奔放,使词脱离音乐,成为一种独立的新诗体。
自苏词出而宋词与五代词始有截然之别,并由此而形成了豪放派词。
苏轼之后,北宋主要词人是周邦彦。
周承柳永余风并加以发展。
周邦彦也是一位音乐家,创造了不少新的词调,他的词声律严整,“曼声促节,繁会相宣”,适合于歌唱。
他还善于把古人诗句,融化入词。
人们说他的词集婉约派的大成,影响所及,开南宋姜夔、吴文英一派。
‘北宋末年,出现了我国文坛上第一流的女词人李清照。
第五编:宋代文学ppt

作品讲读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1、题材内容
表现伤春与自伤之情。 2、特点 第一、感情表现激切。 第二、在美学境界上的新开拓,善于通过 “影” 字传神。
五、柳永
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词集《乐章集》
1、词的题材内容 第一、表现男女爱情。 第二、抒发羁旅行役之苦。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第五、向民歌学习,采用定格联章的手法,
创作了两套分咏十二月节气的[渔家傲] 各12首,分别咏写12月的节令与景物。 二月春期看已半,江边春色青犹短。 天 气养花红日暖,深深院,真珠帘额初飞燕。 渐觉衔杯心绪懒,酒侵花脸娇波慢。 一 捻闲愁无处遣,牵不断,游丝百尺随风远。
2、注重发挥词的抒情功能,常通过行动描 写和心理活动展现人物的情感,使词的层次曲 折变化,情韵悠长。 蝶恋花
第二、“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满庭芳】(山抹微云) 第三、后期词多表现政治上遭受挫折时 的痛苦绝望之情。 【踏莎行】(雾失楼台)
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 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 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 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 去?
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
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 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千古不能有二 —谭献《复堂词话》 整首词用了追忆和今昔对比的手法, 来显示词人感情的波动与思绪的起伏。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初见、离别、相思、重逢
过群星了。
宋代文学——精选推荐

宋代⽂学第五编宋代⽂学绪论教学⽬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了解和掌握宋代⽂学,尤其是宋词繁荣的盛况、繁盛的原因以及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学作品中忧患意识的突现和爱国主题的⾼扬,把握宋代⽂学的独特成就及其在中国⽂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难点:宋代⽂学繁盛的原因。
⽂学作品忧患意识的增强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宋代⽂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教学⽅法:讲授、提问教学内容:宋代⽂学是中国古典⽂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它基本上是沿着中唐以来的⽅向发展。
韩愈等⼈发动的古⽂运动得到了宋代作家的热情响应。
道统与⽂统紧密结合,使宋代古⽂真正成为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切于实⽤的⽂体。
诗歌⽅⾯,注重反映现实,题材风格趋向于通俗化,形成了与唐诗⼤异其趣的宋诗。
词这种新诗体,⾄宋代达到了巅峰状态。
戏剧、说话等通俗⽂艺在宋代也有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剧样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学,从⽽改变了中国古代⽂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重视正统⽂学⽽轻视通俗⽂学的局⾯,并为后来元明清⼩说、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度繁荣的⽂化及其对诗⽂的影响北宋王朝建⽴后,统治者接受中唐以来藩镇强盛、尾⼤不掉的历史教训,采取崇⽂抑武的基本国策,有⼒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使⼠⼤夫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涨。
“开⼝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欧阳修语),是宋代⼠⼤夫特有的精神风貌。
理学是经宋⼈改造过的新儒学。
理即道理,理学也就是道学。
宋代的理学家,有著名的“北宋五⼦”及南宋的陆九渊、朱熹等。
在宋代,理学思想主要还是⼠⼤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
宋代的⼠⼤夫往往怀有⽐较⾃觉的卫道意识,并积极著书⽴说,以弘扬⼰学,排斥异⼰。
北宋新学、旧学之争,蜀学与洛学之争。
南宋朱熹与⼆陆之争,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
理学与宋代⽂学。
北宋初叶理学先驱⼈物在反对浮艳⽂风中的积极作⽤。
理学家重道轻⽂主张的不良影响。
宋代⼠⼤夫⼗分重视诗⽂的政治教化功能,对⽂与道的关系,宋⼈进⾏了详细论述,⽂以载道说⼗分盛⾏。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 17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五章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 金兵南渡后,曾几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时期,曾几通过 对吕本中的“活法〞的实践,形成了自己轻快活泼、清淡流畅的 风格。其诗用语自然,无奇字僻文;少用典故,自然妥帖;声调 委婉,音节和谐,呈现出轻快流动之风。
▪ 不逐春风去,仍当夏日长。一双还一只,能白或能黄。恋恋不能 已。翩翩空自狂。计功归实用,终自愧蜂房。〔?蛱蝶?〕
▪ 写景咏物之作为陈师道诗歌之最,且各种文体均善,咏物细 腻形象,写景生动细致,语言简雅,色彩明丽,意境优美。
▪ 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人行 图画里,鸟度醉吟中。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
第四节 江 西 诗 派
▪ 南宋初期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以黄庭坚为诗派之祖, 以以下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芻、饶节、僧祖可、徐俯、 洪朋、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沖之、 江端本、杨符、谢过、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觊、王直 方、僧善权、高荷等二十五人,江西诗派的名称从此确立。
▪ 烹茶留客驻金鞍,目斜窗外山。别郎容易见郎难,有人愁远 山。 归去后,忆前欢,画屏金博山。一杯春露莫留戏,与 郎扶玉山。
▪ 代表黄庭坚词成就与风格的是他的雅词。黄庭坚有些词作着 力抒发虽遭贬谪而仍傲岸豪健、达观放旷的胸怀。
▪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澳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鸥。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红宽。抵恐花深里, 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诵仙何处,无 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白脸,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解。 ▪ 5. 比较黄庭坚诗歌与词体创作的不同。 ▪ 6. 比较苏轼、黄庭坚诗歌创作的不同。
▪ 曾几〔1085—1166〕,字吉甫, 号茶山居士,赣州人。其从学于 江西诗派人韩驹,并以韩驹弟子 自居,可知江西诗风对对其诗歌 创作有很深的影响。曾几前期的 诗歌大局部为抒发个人情怀之作, 多似江西诗法,刻意炼字、务求 生新,学黄庭坚七律体诗歌。据 统计,曾几?茶山集?中共有146 首七律,其中约有1/3是拗体。
中国古代文学(五)宋辽金文学

第五章宋辽金文学宋散文:柳开,石介,尹洙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王安石曾巩三苏南宋中期:论证论兵:陆游论道:朱熹:理学家笔记之文:洪迈容斋随笔陆游老学庵笔记宋诗:杨亿杨惟演西昆体王禹俑梅尧臣苏舜钦与西昆派争锋相对苏轼黄庭坚北宋诗坛最伟大的诗人南宋爱国主义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南宋后期:永嘉四灵江湖派爱国诗篇:文天祥汪元量宋词宋话本短片话本:碾玉观音错斩崔宁长篇话本: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大唐三藏法师取经神话宋金时期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好问论诗三十六首一.北宋前期的诗文革新运动北宋前期的诗文革新运动:中国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
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
北宋初年,面对土地兼并加剧,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政治斗争日趋尖锐,一些开明的中下层士大夫文人主张革除社会弊病,要求文学反映现实,而当时风靡文坛的西昆体根本无法担当这样的历史使命。
于是推崇韩愈、白居易,反西昆成为政治改革派们在文学上的反映。
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是以杨亿为首的17位宋初馆阁文臣互相唱和、点缀升平的诗歌总集,其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有杨亿、刘筠、钱惟演。
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艺术上大多师法晚唐诗人李商隐,片面发展了李商隐追求形式美的倾向,其诗雕润密丽、音调铿锵、辞藻华丽、声律和谐、对仗工整,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
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诗歌思想内容贫乏空虚,脱离社会现实,缺乏真情实感。
二.宋代散文1.欧阳修的散文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篇宋辽金文学第一章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起因。
其起因大致有三个方面:一、北宋初年,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城市繁荣。
统治阶级追求享乐,征歌逐舞;文人们则多承袭晚唐五代绮靡文风,竞写浮艳空洞的诗赋以点缀升平,竟至有“西昆体”出现。
这种一味追求形式华美、内容空洞的文学倾向,严重脱离社会实际,与北宋社会发展的形势很不适应,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
进步的诗人、作家都要求改变这种文风,恢复韩柳的古文传统和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政治上革新变法的呼声日益高涨。
宋仁宗时,出现了范仲淹在他的政治改革中即包含有对文风的改革,他不仅建议统治者“敦喻词臣,兴复古道”,而且以自己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的创作实践抗击“西昆体”的文风。
王安石更主张文贵致用,要求文学切实反映现实生活,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
由此可见,诗文革新运动是适应政治改革的需要,完全是与政治革新相呼应的。
三、宋代理学家们重道轻文,要求用简便的文字宣传理学,反对堆砌辞藻典故而内容空虚的“时文”与西昆诗风。
这和诗文革新家们的主张虽然有很大差别,但反对西昆诗风的态度却是一致的。
这对诗文革新运动也起了促进作用。
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
应了解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是经过许多人的共同努力才最后完成的。
运动发展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一、酝酿阶段:太祖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从理论上批判宋初浮靡卑弱的文风。
运动的先驱柳开以继承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为己任,强调“道”的作用,提倡“古其理,高其意”的古文。
但他在实践上未能收到巨大实效。
王禹则不仅进一步明确文章应是“传道而明心”的工具,而且写了许多具有人民性的诗文名篇。
这一时期在理论上虽然还不完善,创作实践也才刚开始,但却树起了恢复韩柳古文传统的旗帜,拉开了诗文革新的序幕。
二、完成阶段:真宗、仁宗时期。
这一时期理论与创作并举,运动达到了高潮,并取得了胜利。
穆修、范仲淹、孙复、尹洙、石介、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等先后投入诗文革新运动,形成了强大的作家队伍,同西昆派展开了激烈的批判。
在创作上,杰出的散文作品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诗歌方面,苏舜钦、梅尧臣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悲惨生活,大胆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表现强烈的批判精神。
特别是作为当时文坛宗师的欧阳修,他的诗文或揭露时弊,同情民瘼,内容充实,风格平易,为宋文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发扬光大阶段:神宗至北宗末。
这一时期经过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等的努力,使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更加发扬光大。
在理论上有进一步的阐述,如王安石明确提出“文者,务为有补于世”,写文章必须“以适用为本”。
苏轼是继阳修之后而起的北宋文坛杰出的领袖,他进一步开拓了诗文革新的道路,他在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的同时,更注重文学的艺术价值,在文学创作上提出了“述意”、“辞达”等宝贵见解。
在创作上这一时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曾巩、王安石、苏轼等不仅在诗文方面有名篇传世,代表着北宋最高成就,而且把诗文革新精神引向词的创作领域,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诗文革新运动的成就和影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以自己鲜明的文学主张和丰富的诗文创作实践彻底清除了宋初以来的形式主义颓风,使北宋诗文创作进入了繁盛时期,呈现出新的风貌。
散文方面,被人称为古文大家的欧、曾、王、苏等,在反对绮靡骈文的声浪中,创作出许多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内容上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风格多样,平易畅达,不仅被时人广泛效法,其影响还远及明清许多古文家。
诗歌方面,也在扫荡西昆体颓风中走上健康的道路。
内容充实,增强了现实感,形成了清丽平淡的风格,涌现了王禹、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许多优秀作家,开创了宋诗的新局面。
这场革新运动还波及到词的创作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等为宋词开辟了新境界,苏轼更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复杂的思想感情,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开豪放词派和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词派的先河。
第二章北宋词北宋初期的词作,基本上承袭五代词风。
在体制上多为短章小令,风格上由五代词的浮艳开始走向清丽,显示出文人词与“伶工之词”的不同。
但由于作者多为达官贵人,视词为“娱宾遣兴”的工具,所以在内容上仍缺乏积极意义。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晏殊、欧阳修/晏殊出身高贵,历官显要,生活豪华,其词内容不外流连诗酒,歌舞升平。
但他的一些描写离情的个人抒怀之作,在表现落寞惆怅之感的同时,却能以清新淡雅的语言写出含意较深的意境,并概括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便是这类词的佳句。
欧阳修词与晏殊齐名,并称“晏欧”。
他的词爱南唐冯延巳影响较深,内容上写伤春惜别者居多,同他的诗文相比,题材甚窄。
但他的一些抒写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感慨之作,极能显示出北宋前期小令的抒情特点。
特别是那些描写自然风光的词,已开始突破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
台歌咏颖州西湖的十首《采桑子》。
这类词语言精美,色调明丽,意境清新,洗涮了晚唐五代词的脂粉气。
这些作品在内容与风格上都对词风的转变产生了影响,对北宋词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范仲淹是宋初著名的政治革新家,他的词不多,但词风刚健,在北宋词坛独树一帜。
他用词来反映边塞生活,抒写政治怀抱,表现出开阔而深沉的意境。
著名的《渔家傲》及其代表作。
这首词通过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千山重迭、孤城紧闭等边塞景象的描写,不仅写出边塞的荒寒,战事的紧急,而且表现出戍边壮士的忧国之心。
全词格调高远,沉郁悲壮,开豪放派之先河。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精通音律,善作俗曲,并创制了篇幅较第的慢词,扩大了抒写领域。
在风格上也由含蓄转向铺叙,这是词创作的一次革新,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柳永词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描写都会风光、山川景物、反映市民生活。
如《倾杯乐》、《迎新春》、《破阵乐》,尤以《望海潮》著名,它描写杭州街市的繁华和湖山的壮美,景象鲜明,引人入胜。
这类题材在词中是前所未有的,它使词出现了新鲜的两面。
二、描写羁旅行役,抒发飘泊失意的伤感。
这是柳词在艺术上最有特色和最有成就的部分。
如《雨霖铃》(“寒蝉凄切”)、《满江红》(“暮雨初收”)、《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等。
在离愁别绪的描写中,寄托了他怀才不遇穷愁潦倒后的悲愤和捻心情。
这类词不仅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苦闷,有一定社会意义。
三、反映歌妓生活,抒写自己缠绵感情。
在柳词中这类作品数量最多。
这类词虽反映了歌妓们渴望自由、要求过正常生活的愿望,但在对“秦楼楚馆”、“浅斟低唱”生活的描写中,有的也流露了颓靡情绪,这是应该注意剔除的糟粕。
柳词在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宋初小令有明显有同:一是善副县长赋的手法,层层铺叙,恣意渲染。
二是语言平易浅近,善提炼俚俗语以“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
”柳词浅近如话,然又能俗不伤雅。
词中多有佳句。
如“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古今传诵,经久不衰,深为大众喜爱,故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之誉。
词发展到北宋后期,婉约和豪放的不同风格更加鲜明,而婉约词又占统治地位。
在此之前,虽然苏轼(另设专章)对词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但后来的词人并没有沿着苏轼开拓出来的道路前进。
这一时期的词形成了写情、写愁和崇尚格律的倾向。
其原因可以从新旧党争更趋于激烈、词在艺术上更臻于成熟等方面去了解。
这时期的主要作家有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等。
晏几道是晏殊幼子,经历过一段由富贵至贫困的生活,他的词在内容上多写男女悲欢离合和对往日生活的回忆,感情深沉真挚,词风近于李煜。
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早年多写爱情题材,著名的《鹊侨仙》借牛郎织女的故事歌颂纯真的爱情。
其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佳句,脍炙人口。
他后期的词主要抒写被贬谪中的情思和飘泊失意的愁苦。
《踏莎行·郴州旅舍》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它抒写了词人落魄异乡、孤独苦闷的情怀和对前途绝望的悲愤。
秦观词在艺术上有较高成就,他善于通过凄迷景色的描写,烘托伤感情绪,情景交融,词境凄婉。
他的词继承了李煜、二晏和欧阳修的婉约词国内外,与柳永词风格相近,被人奉为“婉约之宗”。
贺铸是苏轼以后较有创新的词人,他的词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以婉约为主,兼具豪放之作,并多有佳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青玉案》)以三个具体形象描摹愁绪,新奇警策,一时人们争相传诵。
他的一些咏史、怀古、抒愤、言志之作则是另一种风格。
如长调《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等,具有豪放词风。
贺铸和秦观在宋词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秦观上承柳永,下启周邦彦;贺铸则是苏轼至辛弃疾的过渡与桥梁。
周邦彦是北宋词坛上最有影响的词人之一。
他的词步趋柳永,多写艳情与旅愁,思想内容上缺乏积极意义,但在艺术上却表现出很高成就。
他工于描写,擅长铺叙,词律工巧,用语清新。
过去词家及词论家把周邦彦奉为词中李杜,词的成熟期代表,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集大成者,都是根据他的词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来评价的。
我们在肯定他在词的艺术技巧上所做的贡献的同时,也应看到他的词在内容上的纤弱与空虚。
第三章北宋诗宋初诗坛出现三个流派:“香山派”、“晚唐体”和“西昆体”。
“香山派”代表作家有徐铉、李、王禹等,以王禹为最有影响。
他反对晚唐以来的浮靡文风,同情民瘼关心国事是他诗歌的主要内容。
他的《感流亡》诗,反映了饥民流离失所的惨状,表现了对于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对雪》写诗人在温饱之余想到了苦寒中挽车供边的人民,荷戈御敌的士卒,并以自己身居官位而无安民良策深感内疚。
他也善写景物诗,如《村行》,在景物描写中寄寓深情,语言淳朴,意境清新。
王禹的诗歌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精神,讽喻现实,指斥时弊,富于积极意义。
在手法上也明显地受到白居易的影响,语言通俗,风格清新,体现了他易晓易道的文学主张。
他在诗歌创作上开一代新风,在北宋诗坛上有重要地位。
晚唐体诗人除寇准外,多是隐士僧人。
他们的作品以写湖山景色,抒发闲情逸致为主,风格淡雅,语言俊美。
林逋是其代表作家。
他的《山园小梅》有秀句而少佳篇,作品现实性差,思想境界不高。
西昆体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
这派诗人多为馆阁词臣,他们诗中所写的只是他们的闲适生活,内容空虚。
也有一些咏史诗还有一定社会意义,但毕竟好作品少。
他们以诗为戏,以诗为乐,作品缺乏现实内容;艺术上师承李商隐,喜用故事,语僻难晓,只追求形式技巧。
在文风上形成的有害倾向,对宋文学的发展所起的反作用,在当时就受到革新家们的有力批判。
梅尧臣和苏舜钦。
他们同是现实主义作家,但他们的诗风格上各有特色。
梅尧臣的诗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或揭露社会不平,或反映人发疾苦。
如《陶者》、《村豪》等深刻提示了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汝坟贫女》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田家语》通过农夫的口吻反映了农家在天灾人祸双重灾难下无以为生的惨状,这些作品都有较强的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