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确运用三段论

合集下载

有效三段论的七条规则

有效三段论的七条规则

有效三段论的七条规则有效三段论是指由前提推出结论的一种逻辑推理方式,它的正确性不取决于前提或结论的实际真值,而仅取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七条有效三段论的规则。

第一、三段论必须有一个普遍前提。

即结论必须是所有前提的推论。

例如,“所有狗都会叫”,“咕咕是狗”,那么“咕咕会叫”就是一个有效的三段论。

第二、三段论必须有一个肯定前提。

即如果前提是否定的,那么结论也必须是否定的。

例如,“没有狗会说话”,“咕咕是狗”,那么“咕咕不会说话”就是一个有效的三段论。

第三、三段论必须是由两个不同的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

即前提和结论不能是同一个前提,也不能是同一个概念。

例如,“狗是哺乳动物”,“狗是哺乳动物”,那么“狗是哺乳动物”就不是一个有效的三段论。

第四、三段论必须保持逻辑一致性。

即如果前提是真实的,那么结论也必须是真实的。

例如,“所有狗都有脚”,“咕咕是狗”,那么“咕咕有脚”就是一个有效的三段论。

第五、三段论必须遵循异名同义原则。

即如果前提中使用了不同的名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概念,那么结论也必须使用相同的名称。

例如,“犬是哺乳动物”,“咕咕是犬”,那么“咕咕是哺乳动物”就是一个有效的三段论。

第六、三段论必须遵循排中律原则。

即对于一个概念或判断,要么它是正确的,要么它是错误的。

例如,“所有猫都有四只脚”,“咕咕是狗”,那么“咕咕不是猫”就是一个有效的三段论。

第七、三段论必须遵循支配律原则。

即如果一个概念或判断是真实的,则在包含它的判断中,这个概念或判断的子集也是真实的。

例如,“狗和猫是哺乳动物”,“狗有四只脚”,那么“狗和猫都有四只脚”就是一个有效的三段论。

总之,有效三段论是一种重要的推理方式,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了解七条有效三段论的规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种推理方式,从而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段论基本规则

三段论基本规则

三段论基本规则作为一种重要的逻辑思维方式,三段论以其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应用的特点备受青睐。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运用三段论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

然而,如果不掌握其基本规则,就难以正确应用三段论进行逻辑推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三段论逻辑推理的基本规则。

一、前提必须真实和相关三段论是基于两个前提来进行推论的,因此其前提的真实性和相关性是逻辑推理的基石。

只有当前提为真实且相关时,三段论才能产生有效的推论,否则其推论结果无法得到认同。

例如:“所有人都会死亡”是一个真实的前提,而“疾病是一种人类普遍面临的问题”是一个相关的前提。

基于这两个前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符合逻辑规则的结论:“所有人都可能经历疾病和死亡。

”二、中项必须明确中项是指连接前提和结论的命题。

由于中项充当着桥梁的作用,因此其明确性对于三段论的推论至关重要。

如果中项不明确,就会导致前提和结论之间存在逻辑跳跃,推论结果就不可靠。

例如:“一些动物是长颈鹿”和“所有长颈鹿是植食性动物”,这两个前提中缺乏明确的中项,因此无法推出有价值的结论。

三、结论必须合乎逻辑结论是基于前提推论而得出的结果,其合乎逻辑是三段论推论的最终目标。

结论的合乎逻辑意味着它符合三段论的基本规则,即必须遵循全称量词规则、存在量词规则和否定规则。

例如:“所有人类都必须呼吸氧气,而植物也需要呼吸氧气,因此所有植物也属于人类群体之中”显然违反了全称量词规则,因此其结论是无效的。

四、假设必须合理和必要假设是三段论推论过程中的基础,是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也是推论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因此,假设必须合理和必要。

合理意味着假设必须基于真实的事实或经验,而必要意味着假设必须与前提相关,且必须为得出结论所必需的。

在实际应用中,三段论可以用于各种类型的问题,例如科学、政治、生活等。

只要我们遵循三段论的基本规则,就可以得到合理、可靠的推论结论。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掌握和运用三段论,以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段论推理规则是什么意思

三段论推理规则是什么意思

三段论推理规则是什么意思三段论分为三个部分,即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

三段论推理有哪些的呢?本文是小编整理三段论推理的资料,仅供参考。

三段论推理推理的种类是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的。

根据推理前提数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根据推理的方向,即思维进程中是从一般到特殊,或从特殊到一般,或从特殊到特殊的区别,传统逻辑将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三大类。

就初中数学而言,三段论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演绎推理,它是性质判断三段论推理的简称,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推出一个性质判断的演绎推理。

三段论中的三个性质判断的名称分别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包含大项的前提为大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为小前提,包含大项和小项的判断为结论。

比如,所有的植物都是需要水分的(大前提),小麦是植物(小前提),所以,小麦也是需要水分的(结论)。

三段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包含的三个性质判断通常都是以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这样的顺序排列。

但用自然语言表达三段论时,语句顺序是灵活的,而且常常使用省略形式(有省略大前提或小前提或结论等形式)。

例如,口语中常说“这是学校规定的呀”,把它补充完整就是:凡是学校规定都是应该执行的(大前提),这句话是学校规定的(小前提),所以,这句话应该被执行(结论)。

三段论推理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推理,最能体现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的特点,在初中几何应用中最基本最广泛的推理,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因此应作为初中生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的重点和切入点。

三段论推理规则1.定义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判断推理。

它包含两个性质判断构成的前提,和一个性质判断构成的结论。

一个正确的三段论有且仅有三个词项,其中联系大小前提的词项叫中项;出现在大前提中,又在结论中做谓项的词项叫大项;出现在小前提中,又在结论中做主项的词项叫小项。

举例:所有的偶蹄目动物都是脊椎动物,牛是偶蹄目动物;所以牛是脊椎动物。

上面的三段论推理,“偶蹄目动物”是连接大小前提的中项;“脊椎动物”是出现在大前提中又在结论中做谓项的“大项”;“牛”是出现在小前提中又在结论中做主项的“小项”。

三段论的教案

三段论的教案

三段论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三段论的概念和基本结构;2.能够正确运用三段论进行推理和论证;3.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段论的概念•三段论的定义和历史背景;•三段论的基本结构和要素。

2. 三段论的推理形式•分类三段论;•假言三段论;•比较三段论;•归纳三段论;•混合三段论。

3. 三段论的运用•通过真实案例和具体问题演示三段论的应用;•提供多个练习题,让学生自己运用三段论进行推理和论证;•鼓励学生团队合作,进行辩论和辩证讨论。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结合案例分析:通过讲解三段论的概念、基本结构和推理形式,结合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发学生思考和理解。

2.小组讨论和辩论:将学生分成小组,给予一些具体的问题和观点,要求学生利用三段论进行推理和论证,通过小组讨论和辩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表达观点和辩护立场的能力。

3.课堂互动和展示:安排学生进行讲解和展示,可以是个人或团队的形式,让学生和其他同学进行互动,鼓励积极提问和表达意见。

4.练习题和作业批改:提供一些练习题供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布置作业并给予及时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段论的运用方法。

四、评价方式1.课堂参与度:学生在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辩论中的积极参与度。

2.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于练习题和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3.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讲解和展示中的表现,如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总结和反思: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总结和个人反思,包括能否正确运用三段论进行推理和论证,如有改进的地方等。

五、教学流程1.导入(10分钟)•列举几个常见的谬误,引发学生对于逻辑推理的思考;•提出一个具体问题,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思维回答。

2.知识讲解(30分钟)•介绍三段论的概念和基本结构;•分析三段论的推理形式,包括分类、假言、比较、归纳和混合;•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理解三段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段论

三段论

浅谈对三段论及其基本规则的理解摘要:三段论是形式逻辑中最重要的推理形式之一,三段论基本规则是分析解决三段论相关问题的关键。

三段论基本规则在解决多种类型问题中要加以灵活应用。

关键词:三段论基本规则全面理解灵活运用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判断推理。

是我们在思维中经常运用的推理形式之一。

要解决三段论问题的关键是全面理解和灵活运用三段论的基本规则。

在此,我将简单谈谈我通过课上老师的讲解及课下资料查询获得的对三段论的基本规则的理解与体会。

一、对三段论的基本见解三段论包含两个性质判断构成的前提,和一个性质判断构成的结论。

一个正确的三段论有且仅有三个词项,其中联系大小前提的词项叫中项;出现在大前提中,又在结论中做谓项的词项叫大项;出现在小前提中,又在结论中做主项的词项叫小项。

例如:所有的偶蹄目动物都是脊椎动物,牛是偶蹄目动物;所以牛是脊椎动物。

上面的三段论推理,“偶蹄目动物”是连接大小前提的中项;“脊椎动物”是出现在大前提中又在结论中做谓项的“大项”;“牛”是出现在小前提中又在结论中做主项的“小项”。

习惯上用“M”表示“中项”,用“P”表示“大项”,用“S”表示“小项”。

从思维过程来看,任何三段论都必须具有大、小前提和结论,缺少任何一部分就无法构成三段论推理。

但在具体的语言表述中,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常常把三段论中的某些部分省去不说。

省去不说的部分或是大前提,或是小前提,或是结论。

(1)省略大前提你是医学院的学生,你应当学好医学理论。

此处省略了大前提“凡是医学院的学生都应该学好医学理论”。

(2)省略小前提这部连续剧不是优秀作品,因为优秀作品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作品。

例子省略的小前提是“这部连续剧不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作品”。

恢复其完整式是“优秀作品都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作品,这部连续剧不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作品,所以这部连续剧不是优秀作品”。

(3)省略了结论所有的人都免不了犯错误,你也是人嘛。

正确三段论经典例子

正确三段论经典例子

正确三段论经典例子
以下是 8 条关于正确三段论的经典例子:
1. 所有的狗狗都很可爱,我的旺财是狗狗,所以我的旺财超级可爱呀!你说是不是所有的宠物主人都会这么觉得呢?
2. 凡会游泳的动物都能在水里生存,海豚会游泳,那海豚当然能在水里开心地生活啦!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
3. 真正的朋友会在你困难时帮助你,小明是我的真正朋友,那小明在我遇到困难时肯定会出手相助呀!难道不是吗?
4. 优秀的学生都努力学习,小红是优秀学生,那小红肯定是非常努力学习的呀!这不毋庸置疑吧?
5. 所有健康的食物对身体好,蔬菜是健康的食物,所以多吃蔬菜对我们的身体那是极好的哟!大家可别挑食呀!
6. 爱运动的人身体都比较强健,小强爱运动,那小强的身体肯定棒棒哒!这没什么好怀疑的吧?
7. 诚实的人会赢得他人的信任,小李很诚实,所以小李当然会获得大家的信任啦!你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呢?
8. 所有有爱心的人都会关爱他人,张老师很有爱心,那张老师必定会去关爱她的学生们呀!这是多么显而易见的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三段论的例子都很直接明了地展示了正确的逻辑关系呀!。

六级作文三段论模板

六级作文三段论模板

六级作文三段论模板
第一段,引言。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经常需要用到三段论来进行论证和辩论。

三段论是一种逻辑推理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表达观点和论证。

在写作中,使用三段论模板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有条理地组织文
章结构,使得文章更加清晰和有说服力。

因此,掌握三段论模板的
写作技巧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第二段,论证。

三段论模板通常由前提、论证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

首先,我
们需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论点,这就是前提。

然后,我们需要
列举事实、数据或者例子来支持我们的观点,这就是论证。

最后,
我们需要总结我们的论点,并得出结论。

这种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
加有条理地陈述观点,使得文章更加清晰和有逻辑性。

在写作中,
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模板来组织文章的结构,使得文章更加有说服力。

第三段,结论。

总之,三段论模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写作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有条理地组织文章结构,使得文章更加清晰和有说服力。

通过掌握三段论模板的写作技巧,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使得我们的观点更加清晰和有力。

因此,在写作中,我们应该多加练习和运用三段论模板,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法官如何正确地运用量刑三段论

法官如何正确地运用量刑三段论

法官如何正确地运⽤量刑三段论杨阳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种简单推理判断。

它包含:⼀个⼀般性的原则(⼤前提),⼀个附属于前⾯⼤前提的特殊化陈述(⼩前提),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特殊化陈述符合⼀般性原则的结论。

例如:所有的偶蹄⽬动物都是脊椎动物,(⼤前提)⽜是偶蹄⽬动物;(⼩前提)所以⽜都是脊椎动物。

(结论)三段论的公式如下:⼤前提:所有M是P⼩前提:所有S是M结论:所有S是P其中S代表结论的主词(Subject),P代表结论的谓词(Predicate),M代表中词(Middle)三段论中,结论中的谓词称作⼤词(P,或称⼤项),包含⼤词在内的前提称作⼤前提;结论中的主词称作⼩词(S,或称⼩项),包含⼩词在内的前提称作⼩前提;没有出现在结论,却在两个前提重复出现的称作中词(M,或称中项)。

三段论是⼈们进⾏数学证明、办案、科学研究等思维时,能够得到正确结论的科学性思维⽅法之⼀。

它是演绎推理中的⼀种正确思维的形式。

三段论推理也是法律推理的核⼼,其在法律适⽤过程中,尤其是在刑事司法审判⼈员具体审判案件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

司法实践中要达到有效惩戒罪犯的⽬的,法官还必须在准确定罪的基础上量刑,这就需要正确地使⽤量刑三段论。

所谓量刑三段论是指以刑法分则有关刑罚条款为⼤前提以某种性质的犯罪为⼩前提,从⽽作出对某⼀具体的犯罪主体应处以何种刑罚的结论时所运⽤的三段论推理。

量刑的基本要求是罪罚相当。

在运⽤量刑三段论时,既要认真分析该犯罪事实属于什么罪名,这是运⽤量刑三段论的客观基础;同时⼜要认真区别该罪⾏性质的严重程度、对社会危害程度的⼤⼩以及情节的轻重等各种情况。

所以,运⽤量刑三段论的具体过程可分为两个步骤:第⼀步:根据犯罪主体的犯罪性质,作出应当受到何种刑罚处罚的三段论推理,即先获得某⼀罪⾏的量刑幅度。

例如:收买被拐卖的妇⼥、⼉童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前提)被告王某的⾏为是收买被拐卖的妇⼥、⼉童,(⼩前提)所以,被告王某的⾏为应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押送和尚,蠢解差闹笑话取名不当,老大爷惹麻烦——要正确运用三段论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解差押送一个犯罪的和尚到外地去执行刑罚。

这个解差是个健忘的糊涂虫。

他怕路上出差错,时刻念叨着:刑枷、木棍、和尚和我。

有一天,他们走了很长的路程,又累又饿,抬头一望,前面有个小酒家。

于是他们加大步伐,来到了小酒家,坐定以后,要来了美酒好莱,大吃大喝起来。

和尚不断地向解差敬酒,解差也就一碗一碗地往肚子里灌。

不多一会儿,解差就被和尚灌得酩酊大醉。

这时,和尚把解差拖到大路旁,见天色已晚,行人稀少,快速脱下自己的法衣给解差穿上,自己穿上解差的衣服,又把解差的头发剃光,还给解差带上刑枷,然后逃之夭夭。

解差酒醒以后,发现自己躺在大路旁,不禁大吃一惊。

他想:我怎么会在这里睡觉?莫非和尚逃跑了?他摸摸刑架和木棍,再看看自己身上穿的法衣,又摸摸自己被剃得光溜溜的脑袋,于是放心地说:“呵!和尚在这里呀!但是‘我’到那里去了?”这个糊涂解差为什么会把自己错当成和尚呢?因为他作了一个错误的直言三段论的推理。

什么是三段论什么是三段论呢?三段论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间接推理。

因为它包含三个性质判断(直言判断),所以,又称直言三段论。

例如:凡公民都要遵纪守法,赵彤是公民,这就是一个三段论。

前面两个性质判断包含着一个共同项“公民”,并由这两个性质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赵彤要遵纪守法。

”任何一个三段论都是由三个性质判断组成,两个是前提,一个是结论。

上例中横线上面的两个性质判断就是前提,横线下面的一个性质判断就是结论。

任何一个三段论都包含着三个项:小项、大项与中项。

结论中的主项(如上例中的“赵彤”)叫做小项,结论中的谓项(如上例中的“要遵纪守法”)叫做大项。

两个前提中共有的项(如上例中的“公民”)叫做中项。

中项只在前提中出现,在结论中不出现。

在推理过程中,中项非常重要,它起着媒介的作用,所以又称为媒项。

在两个前提中,具有大项的前提叫做大前提,如上例中的“凡公民都要遵纪守法”,具有小项的前提叫小前提,如上例中的“赵彤是公民”。

三段论规则三段论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推理形式。

要正确运用这种推理形式,除了前提必须真实以外,还必须遵守如下几条推理规则:1.在一个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否则,就要犯“四项错误”(又叫“四概念错误”)。

请看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有位老大爷,给大儿子起名叫“盗”,给小儿子起名叫“殴”。

一天,“盗”刚出门,老大爷在后边赶着叫:“盗!盗!”吏听到了,就把“盗”抓住捆了起来。

老大爷赶紧叫“殴”去向吏说明实情,因为着急转不过声调来,只喊道:“殴!”“殴!”,于是吏便用力殴打“盗”,“盗”几乎被打死,这则寓言形象地说明有时“名”也能影响“实”,这位老大爷由于给两个儿子的名字起得不好,结果闯出大祸,使他的大儿子无故被缚,无辜遭打,几乎送了命。

这个吏为什么要捆绑并殴打老大爷的儿子呢?因为“吏”是这样推理的:盗是罪犯,这人是盗,(既然是罪犯,那就应该“缚之”。

)这是一个错误的三段论推理。

因为中项(“盗”)是同字异义,表达了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大前提中,“盗”指的是盗窃犯;在小前提中,“盗”指的是老大爷长子的名字。

长子名叫“盗”,并非盗窃犯。

因此,这个三段论犯了“四项错误”。

请看中国古代的一个小故事:战国时,梁地有个叫东门吴的,他的儿子死了,但他一点也不悲痛。

他的妻子问他说:“你是很喜欢儿子的,现在儿子死了,你却一点也不悲痛,这是为什么?”东门吴回答说:“我曾经没有儿子,没有儿子的时候我不悲痛;现在儿子死了,也就是没有儿子了,我为什么要悲痛呢?”东门吴的回答就是一个三段论推理。

他是这样推理的:没有儿子时我不悲痛,儿子死了也就是没有儿子,这个推理从表面上看,只有三个项,其实含有四个项。

因为中项“没有儿子”在大、小前提中的含义是不同的。

在大前提中,“没有儿子”指的是从来没有过儿子;在小前提中,“没有儿子”指的是有过儿子但儿子死了。

可见中项是在两个不同的意义上使用的,因此这个三段论也犯了“四项错误”。

犯“四项错误”,有的人是“无意”的,有的人是“有意”的。

故事中的东门吴是“有意”利用中项同词异义来给自己辩解。

有的同学在说话和写文章中,有时也会犯“四项错误”,但绝大多数都是属于缺乏逻辑知识“无意”而犯的。

如:(1)我校足球队是第一流的,小江是我校足球队队员,(2)中国人是有志气的,我是中国人,(3)美国人是富有的,享利是美国人,这三个推理都犯了“四项错误”。

因为作为中项的语词在大前提中表达的是集合概念,而在小前提中表达的却是非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概念,在集合概念中具有的内涵,在非集合概念中不一定都具有。

有的同学由于不了解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区别,所以作了这样的错误推理。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否则,就要犯“中项不周”的错误。

请看一则中国古代的笑话:梁朝时,有户人家,父子俩都有些痴呆。

这一年秋凉季节,父亲吩咐儿子:“你到城里替我买顶帽子,我听说帽子是能装脑袋的,买的时候要注意,选一个能够装脑袋的。

”儿子把老子的话牢记在心,于是上街买帽子。

到了帽子商店,店主拿出一顶黑色绸帽给他看,帽子是叠着的,他以为不能装脑袋,就没有买。

转来转去,眼看太阳偏西,还没有买到帽子;但他看到一个宽口的瓦罐,那瓦罐口儿大大,腹中空空,能装脑袋,他以为是帽子,付了钱,扛起就走。

老子见了瓦罐,戴在头上一试,刚好装进脑袋,可是脸给遮住了,鼻子也磨痛了,喘气困难,只好坐着不动。

这父子两人为什么会痴得把瓦罐当作帽子呢?因为他们是这样推理的:帽子是能装脑袋的,瓦罐是能装脑袋的,这个三段论的中项是“能装脑袋的”,这个中项在大、小前提中都是肯定判断的谓项,而肯定判断的谓项都是不周延的。

因此,这个三段论违反了三段论推理的第二条规则,犯了“中项不周”的错误。

有的同学在说话和写文章中也犯类似的错误。

如:(1)班干部是为同学服务的,青青为同学服务,(2)旷课是要受批评的,苗苗受批评了,这两个推理都犯了“中项不周”的错误,因而结论都不可靠。

3.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否则,就会犯“大项扩大”或“小项扩大”的错误。

80年代初期,有个人到某县有关部门要求平反。

这个部门有个工作人员冷冰冰地对他说:“冤假错案差不多都平反纠正了。

你的问题还没有平反纠正,可见,你的问题不是冤假错案。

”这个人非常生气,写了一封题为《冤案何时得以昭雪?》的信寄给某报编辑部,编辑部把这封信发表了。

这个工作人员为什么会这样对待来访者呢?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在此不谈,这里仅从推理角度进行分析。

这个工作人员所说的那句话就是一个完整的三段论,即:冤假错案差不多都平反纠正了,你的问题不是平反纠正了,这个三段论的大项是“冤假错案”,这个大项在大前提中加了限制词“差不多”,因此是不周延的;而在结论中却是否定判断的谓项,因而是周延的。

可见,这是一个错误的三段论。

它违反了三段论的第三条规则,犯了“大项扩大”的错误。

某校几个教初二的教师在议论本年级三个拔尖的学生,称赞他们智力非凡。

有个教师说:“这三个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都很聪明。

”这个教师说的话对不对呢?我们用三段论的规则检查一下就知道了。

这个教师是这样推理的:这三个学生都很聪明,这三个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个三段论的小项是“独生子女”,它在小前提中不周延,在大前提中却周延了,因此,也违反了三段论第三条规则,犯了“小项扩大”的错误。

如果把结论改为“有的独生子女很聪明”那就对了。

有的同学这样推理:(1)运动员是需要锻练身体的,我不是运动员,(2)小玲的工作能力差,小玲是某班班干部,这两个推理都是错误的。

例(1)犯了“大项扩大”的错误。

例(2)犯了“小项扩大”的错误。

4.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得结论。

如果两个前提有一个是否定的,那么结论是否定的;如果结论是否定的,那么必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

5.两个特称的前提不能得出结论。

如果有一个前提是特称的,只能得出特称结论。

上面所举的同学们在说话和写文章中违反三段论规则的例子,有的同学看了后可能会说,谁能这样说话,准是编的。

同学们,上面这些例子不是编的,而是真实的。

那为什么有的同学会不相信有人这样说话呢?其原因就在于:同学们在说话和写文章中运用三段论推理时往往是以省略式出现,很少用完整式。

我们为了让同学们看清上例中推理的错误,有意写成完整式。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三段论省略式的一些知识。

三段论的省略式在说话和写文章中,典型的三段论式不多,省略式极多,因为语言要求简练、活泼、多样。

三段论的省略形式有三种:1.省略大前提。

例如:(1)我们是学生,所以我们应该遵守校规。

(2)我们要实事求是,因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

这两个推理都是正确的。

例(1)省略的大前提是“凡学生都应该遵守校规”。

例(2)省略的大前提是“马克思主义者要实事求是”。

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解差所用的三段论也是一个省略大前提的三段论。

他是这样推理的:和尚都是剃光头、穿法衣的,我是剃光头、穿法衣的,这个三段论的中项“剃光头、穿法衣的”在大、小前提中都不周延,违反了三段论规则(2),犯了“中项不周”的错误,因此,推不出必然的结论。

解差从两个中项都不周延的大、小前提中推出“我是和尚”的结论,是靠不住的。

由于这个糊涂解差把自己当成了和尚,以致于连自己究竟在哪里也搞不清楚了。

2.省略小前提。

例如:(1)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所以“四人帮”没有好下场。

(2)生活上的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因此,抽烟是可以戒除的。

这两个推理都是正确的。

例(1)省略的小前提是“‘四人帮’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

例(2)省略的小前提是“抽烟是生活上的习惯”。

3.省略结论。

例如:(1)考试作弊一律按“0”计分,这门课考试你作弊了。

(2)你是个学生,学生应该努力学习。

这两个推理也是正确的。

例(1)省略的结论是“这门课按‘0’计分”。

例(2)省略的结论是“你应该努力学习嘛”。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三段论可以被省略得只剩一个判断。

请看一则外国小幽默:有个教堂的牧师不得人心。

一个礼拜天,他对教徒们宣布:“上帝对我说,他在另一个教堂有工作要我去做,所以我马上得走。

”一听这话,全体教徒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并齐声唱道:“上帝是我们的好朋友。

”全体教徒所说的那句话就是一个省略了大、小前提的三段论。

其完整式是:能够赶走那个牧师的,就是我们的好朋友,上帝能够赶走那个牧师,这个推理符合三段论规则,因而是正确的。

再看一则公共汽车上的小镜头:一个小青年捷足先登,抢了个座位,眉开眼笑地坐着。

过了两站,上来个老奶奶。

售票员请小青年给老奶奶让座。

他阴沉个脸,说:“我又不是雷锋”。

他翘起二郎腿,两眼望着车窗外面,就是不让座。

这个小青年所说的话就是一个省略了大前提和结论的三段论,而且是个错误的三段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