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欢迎您!
谢晶日教授治疗胃痛之经验集粹

谢 晶 日教 授认 为 , 胃痛 一病 , 病在 胃腑 , 其性 为通 。 胃腑 为六 腑之 一 , 主受 纳 和 腐 熟 水 谷 , 以通 为顺 , 以 降 为用 , 性 喜燥 而 恶 湿 。 胃腑 与 脾 脏 以膜 相 连 , 互 为 表
里, 在五 行之 中 皆属 土 , 胃为 阳 明燥 土 , 属 阳 。脾脏 为 太 阴湿 土 , 属阴 , 二 者在 生理 病理 上常 常互相 影 响 。
基金项 目: 黑龙江 中医药大学校基金项 目( 2 0 0 9 0 8 ) ; 国家 教育部春 晖计
划 项 目( Z 2 0 1 0 0 3 1 )
1 . 1 . 2 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 , 宿食停滞 ; 过食生冷 , 寒 积 胃脘 ; 恣食肥 甘厚 味 , 日积 月累 , 湿热 中阻 ; 或饥饱 无 常, 脾失健运 , 均可损及脾 胃, 以致脾 胃失 和, 气机不 畅, 气 血运 行不 利 , 或 饮食 不 节 , 损伤 脾 胃 , 脾 胃虚 弱 , 不能运化水湿 , 湿聚成饮 , 饮停 E t 久, 聚而成痰 , 痰邪阻 络, 胃络不 通 , 不 通则 痛 , 遂成 胃痛 。
1 病 因病机
古代医籍 中对本证 的论述及称谓甚 多, 如《 内经》 称为“ 胃脘痛” 、 胃心痛” 。《 伤寒论》 和《 金 匮要略》 称 为“ 心 下痛 ” 、 “ 心 下 痞鞭 ” 。其 他 医籍 中还 有 称 为 “ 心
腹痛” 、 “ 心 胃痛 ” 等 。在 病 因病 机 及 辨 证 施 治 上 更 是 仁 者见 仁 , 智 者见 智 。《 素问 ・ 举 痛论 》 : “ 寒气客 于 胃 肠之间 , 膜原之上 , 血不得散 , 小络引急 , 故痛。 ” 、 “ 寒 气 客 于肠 胃 , 厥逆上出 , 故 痛而 呕也 ” , 说 明寒 邪 犯 胃 、 气 血 壅滞 不通 而发 生 胃痛 的病机 。明代 张景 岳不 仅对
潘洋运用和法治疗胃脘痛经验

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n .2023,V o l .31N o .11刺激症状反复存在等㊂临床上应细致地找出导致感染反复不愈的病理因素,尽可能地纠正可逆因素,在此基础上治疗尿路感染,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㊂在日常生活中,慢性尿路感染患者应注意预防与调护,如多饮水,勤排尿;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注意阴部清洁;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尽量避免使用尿路器械,若需留置导尿管,操作者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有关护理规定;多食用清淡㊁富含水分的食物;忌辛辣刺激㊁温热性食物,忌烟酒㊂参考文献[1]张杰,安寒.尿路感染[J ].现代临床医学,2006,32(4):308-311.[2]H O O T O N T M .U n c o m p l i c a t e du r i n a r y t r a c t i n f e c t i o n [J ].N E n g l JM e d ,2012,366(11):1028-1037.[3]王松岚.尿路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 ].中国临床医生,2013,41(4):1-3.[4]杨康,杨洪涛.杨洪涛教授运用 通阳法 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经验探析[J ].中医药学报,2017,45(5):124-126.[5]张琪.张琪临证经验荟要[M ].张佩清,朱永志,张少林,整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19.[6]夏祖生,吉勤,何吉.补肾益气通淋汤治疗中老年女性慢性尿路感染32例临床观察[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8):15-16.[7]周贤慧,孙怡婕,高建东,等.尿感方治疗慢性尿路感染(下焦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J ].时珍国医国药,2010,21(3):688-689.[8]冯继伟,高继宁.滋阴疏肝通淋方对慢性尿路感染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7):499-501.[9]冯继伟,高继宁.滋阴疏肝通淋方对慢性尿路感染患者T N F -α㊁M C P -1的影响[J ].北京中医,2007,26(9):591-593.[10]庞晓英,冯继伟,高继宁,等.滋阴通淋方治疗慢性尿路感染的临床观察[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8):46-47.(收稿日期:2022-04-06):潘洋,E -m a i l :821885838@q q.c o m 第一作者:党红晨,E -m a i l :c h c n h a @163.c o m潘洋运用和法治疗胃脘痛经验潘 洋(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6)ʌ摘要ɔ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脾胃病,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症状,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㊂潘洋教授认为胃脘痛多由外感寒邪㊁内伤饮食㊁情志失调及久病失治误治所致,临床常用散寒和胃㊁运消和胃㊁清化和胃㊁温阳和胃㊁疏肝和胃及散瘀和胃等方法治疗㊂该文主要总结潘洋教授运用和法治疗胃脘痛临证经验,并附医案1则㊂ʌ关键词ɔ 和法;胃脘痛;潘洋中图分类号:R 256.33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1107 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1]㊂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㊁饮食不节㊁情志不舒等因素影响,胃脘痛患病人群不断扩大㊂潘洋教授为第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黑龙江省名中医,师从于首届国医大师张琪㊂潘洋教授临证近40年,勤求古卷,博采众方,师古而不泥古,处方用药灵活多变,擅长运用和法治疗胃脘痛,现将其运用和法治疗胃脘痛经验介绍如下㊂1 对和法的认识和法 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成形于‘伤寒杂病论“,发展于宋金元时期,历代医家丰富了其内容[2]㊂‘素问㊃上古天真论“记载: 上古之人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度百岁乃去㊂ 以 和 的思想指导后人养生㊂‘素问㊃生气通天论“云: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㊂ 此处以阴阳为纲领,论述人的健康是以阴阳相和为基91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6月第31卷第11期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u n.2023,V o l.31N o.11础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云: 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此之谓㊂ ‘黄帝内经“从 和 的思想指导治疗,为后来 和法 的形成奠定了深厚基础㊂‘伤寒论“云: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㊂ 时发热㊁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㊂ 营行脉中,卫气之守也;卫行脉外,营气之使也㊂营卫相和,气血津液乃可于脉中循行于周身;若营卫失和,气不护阴,流于脉外,渗于肌腠而汗出,故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营卫和而汗自止㊂小柴胡汤证病属邪入少阳,邪正相争,处于半表半里,导致少阳枢机不利,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㊂由此可见,至‘伤寒论“时期,张仲景便以 和 的思想指导临床立法处方,相比于‘黄帝内经“时期 和 的思想更趋于具体化㊂‘景岳全书㊃古方八阵“云: 病有在虚实气血之间,补之不可,攻之又不可者,欲得其平,须以缓治,故方有和阵㊂ 和阵 的方药多具有平缓之性,这正体现了 以平为期 的思想㊂清㊃程钟龄首次提出 八法 这一概念㊂‘医学心悟“云: 汗㊁吐㊁下㊁消㊁温㊁清㊁补㊁和㊂ 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㊂ 程钟龄认为和法并非单一的治疗方法,而由其他诸法的相合而成㊂至此, 和法 正式提出并一直沿用至今㊂潘洋教授认为人之疾病所生不外乎脏腑㊁表里㊁阴阳㊁虚实的失衡,临床处方用药时总以和为贵㊂ 和则不病,病则不和 是对和法学术思想的高度总结㊂人体气血阴阳和,正气充足,则百病无所侵,人自安和㊂若气血阴阳失调,五脏各有偏倚,内之功能有所乱,正不御邪,病乃生焉㊂正如两军交战,一方军中有内乱,若内乱不除,则其不战而自溃也㊂潘洋教授临证时主张先调其不和, 和 则其病自愈㊂2胃脘痛的病因病机胃脘痛的发病原因较多,潘洋教授经临证实践总结,发现其病因病机以外感寒邪㊁内伤饮食㊁情志失调及久病失治误治为主[3]㊂2.1外感寒邪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㊂阳明胃腑多气多血,以通为顺㊂寒邪客胃,气血凝滞,胃之血络为之壅塞,故胃痛乃作㊂若贪凉饮冷或外受寒冷,寒邪直中胃腑而成寒滞胃脘证㊂症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或渴喜热饮或饮后泛吐清水或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浮紧㊂寒性凝滞收引,遇温则散,故其痛得温则缓,遇寒乃甚;或阴寒凝滞气机,津液无以上承而致口渴,欲得热而散寒凝,或寒与水饮相合致胃气上逆而饮后泛吐清水㊂寒邪不化,凝滞日久,伤及脾胃之阳而成脾胃虚寒证,临床上多表现为胃脘隐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或沉或缓㊂胃阳不足,胃腑失于温养,故隐痛不休;脾阳亏虚,运化不及,故见便溏㊂2.2内伤饮食脾与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运化,其性为升;胃主受纳腐熟,以通为顺,其性为降㊂若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胃纳而脾运不及以致食停胃腑,胃气因积食壅滞而无以为降,食与气相混,胃脘痛与胀并作㊂潘洋教授临床常称此为 纳运不和,食气同病 ㊂临床上多表现为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气味腐臭,呕吐后疼痛可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㊂过食辛辣厚味,影响脾胃运化功能,久而酿成湿热壅阻于胃而致胃痛,常表现为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胸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㊂若湿热之邪,久而不去,热邪耗伤胃阴,胃失于濡养可致胃痛隐隐,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偏干,舌红少津,脉细数㊂2.3情志失调‘医学正传“云: 胃脘当心而痛 七情之气触于内所致焉㊂ 肝主疏泄,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痛而起,其痛或胀,或连及两胁,或嗳气频频㊂情志不舒时加重,舌质淡红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㊂2.4久病失治误治胃痛失治误治,或久治不除而成慢性㊂‘临证指南医案“云: 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㊂ 郭淑云教授认为血瘀是慢性胃痛病机的关键[4]㊂潘洋教授也认为胃脘痛久治不愈必是瘀血作乱㊂3以 和 治痛根据胃脘痛的病机不同,潘洋教授在和法的思想指导下,分别采用散寒和胃法㊁运消和胃法㊁清化和胃法㊁温阳和胃法㊁疏肝和胃法及散瘀和胃法治疗本病[5]㊂现详述如下㊂3.1散寒和胃法寒邪客胃,其法当温且散,温散并施,气血则通㊂寒气所在,温药必当所达㊂潘洋教授治疗此类胃脘痛多选用大建中汤,并在此基础上稍佐行气药㊂大建中汤由花椒㊁干姜㊁人参㊁饴糖组成㊂花椒㊁干姜温胃散寒治本,人参补益脾胃,饴糖缓急止痛㊂为何要稍佐行气药?潘洋教授认为,寒邪入于气血,气血02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6月第31卷第11期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n .2023,V o l .31N o .11遇寒而凝,若投以温散之剂,恐寒邪祛而滞气凝血犹存,此其一也;气血流畅,可助药力直达病所,助奏其效,此其二也㊂临证常用行气药有延胡索㊁川芎㊁乌药㊁郁金㊁香附㊁青皮㊁枳实等㊂诸药共施,寒邪可散,气血得行,胃腑因和,胃痛乃除㊂3.2 运消和胃法 积滞停于胃腑,究其原由,或为食入过饱,或为脾运不及也㊂潘洋教授认为不论何种原因导致的积滞停于胃,均可用运消和胃法治之,临床常用四君子汤合枳实导滞丸加减治疗㊂若胃脘痛伴有四肢倦怠㊁疲乏无力,或有呕吐,呕吐物无酸腐味,或大便溏薄,临证中当以四君子汤为主益脾助运,枳实导滞丸为辅㊂若胃痛较甚,或伴呕吐,呕吐物有酸腐味,选方时则以枳实导滞丸为主消滞助运,四君子汤为辅㊂运消并施,积滞可消可下,胃痛可除㊂3.3 清化和胃法 此法多用于湿热中阻型胃脘痛㊂潘洋教授认为本病多由湿邪壅胃,久而不去,蕴而化热,湿与热合,湿热乃成㊂湿邪非辛温不化,热邪非苦寒不清,治疗时需辛温与苦寒并用,多选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此证㊂临证时湿与热必有所偏倚㊂若胃脘痛伴有胃中痞塞感,身体困重,此为湿邪偏重,需加用二陈汤;若口苦㊁口黏,或大便偏干,此为热邪偏重,需加用甘露消毒丹㊂湿化热清,胃中气机得畅,诸症自除㊂3.4 温阳和胃法 脾胃虚寒乃久寒所作,其病程较长,治疗本证时切不可急于求成㊂潘洋教授指出: 治久寒之病须当微温之药㊂ 以微温之药引脾阳渐复,胃痛可得久愈㊂其在临床中多用黄芪建中汤,全方药物皆为小温而非大温,可作长久用药㊂3.5 疏肝和胃法 本法为肝与胃同治,治肝需理气,治胃需和降㊂潘洋教授将肝胃的关系比喻为 环形追赶㊂肝与胃同处一圆环上进行着环形不息的运动,两者若有一方生理功能出现问题,这种运动状态就会被打破,势必会影响到另一方,因此要肝胃同治㊂潘洋教授经验方理气和降汤具有肝胃同治的特点,由柴胡疏肝散与温胆汤合并化裁而成㊂方中柴胡㊁白芍疏肝柔肝,香附㊁木香㊁川芎疏理气机,厚朴宽胸理气,赭石㊁旋覆花㊁竹茹和降胃气㊂诸药共施,肝气得疏,胃气得降,肝胃可和㊂3.6 清养和胃法 胃阴亏虚之证必当清养,切忌苦寒滋腻,否则徒伤胃气而毫无助胃之功,甚则延误病机而致他变㊂潘洋教授常用自拟方清养和胃汤治疗此证,该方由沙参㊁麦冬㊁玉竹㊁石斛㊁玄参㊁天花粉㊁生地黄组成,全方皆为养阴生津之药㊂若兼有阴虚火旺之势,亦可加用牡丹皮㊁地骨皮㊁石膏㊁知母等甘寒之品,切不可用苦寒之药,因苦性偏燥,用之恐更伤胃阴㊂3.7 散瘀和胃法 久病必有瘀,胃脘痛久治不愈,须当从瘀论治㊂潘洋教授治疗慢性胃脘痛时多从气血入手,行气药与活血药并用,每获良效㊂其常用药物有丹参㊁三七粉㊁乳香㊁没药㊁郁金㊁桃仁㊁红花㊁当归㊁莪术㊁三棱㊁川楝子㊁延胡索㊁川芎㊁蒲黄等㊂4 验案举隅患者,男,43岁,2020年11月24日初诊㊂主诉:胃脘部间断性疼痛6个月,加重1d ㊂现病史:患者自诉6个月前因妻子肝癌去世后出现胃脘部胀痛,痛及两胁,剑突下有堵塞感,胃中灼热,反酸,嗳气㊂自行服用 奥美拉唑 西米替丁 等药物(具体用量不详)治疗后症状稍有缓解㊂2020年11月23日患者进食生硬食物后胃痛加重,故求治于潘洋教授门诊㊂刻下症:胃脘部胀痛,痛及两胁,剑突下有堵塞感,胃中灼热,反酸,嗳气频频,恶心欲呕,纳寐欠佳,大便溏,舌淡,苔白,脉弦滑㊂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㊂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㊂中医诊断:胃脘痛,肝气犯胃证㊂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㊂处方:北柴胡15g ,白芍20g ,香附15g ,木香15g ,川芎20g ,厚朴20g ,赭石30g (先煎),旋覆花20g (包煎),海螵蛸30g ,浙贝母10g ,三七粉5g (另煎)㊂14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㊂2020年12月7日二诊:患者诉胃脘胀痛,堵塞感,胃中灼热感较前已有明显好转,食欲稍差,大便溏薄,上方基础上减香附,木香,加鸡内金15g,炒麦芽30g ,炒神曲20g ,14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㊂2020年12月20日三诊:患者诉诸症已基本消失,再服14剂以巩固治疗㊂随访半年未有复发㊂按语:潘洋教授认为 和则不痛,痛则不和 ,临证中对于胃脘痛的治疗常以和法取效㊂寒滞胃脘证,施以散寒和胃法,方拟大建中汤加减;积食停胃证,施以运消和胃法,方拟四君子汤合枳实导滞丸;湿热中阻证,施以清化和胃法,方拟半夏泻心汤,或合用二阵汤,或合用甘露消毒丹;脾胃阳虚证,施以温阳和胃法,方拟黄芪建中汤;肝气犯胃证,施以疏肝和胃法,方拟理气和降汤;胃阴亏虚证,施以清养和胃法,方拟清养和胃汤;瘀血阻络证,施以散瘀和胃法,常用丹参㊁三七12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6月第31卷第11期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n .2023,V o l .31N o .11粉㊁乳香㊁没药㊁郁金㊁桃仁㊁红花㊁当归㊁莪术㊁三棱㊁川楝子㊁延胡索㊁川芎㊁蒲黄等药物㊂伴有胃黏膜充血㊁糜烂者,可加白及㊁三七粉㊂研究显示,白及多糖可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改善溃疡灶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胃黏膜修复[6];三七可以促进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上调,从而改善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的萎缩状态[7]㊂伴有腹胀者,可加大腹皮㊂大腹皮内生物碱类和酚类可增加胃肠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的分布,加快胃肠运动[8]㊂反酸明显者,加海螵蛸㊂海螵蛸能增加胃组织环磷腺苷的含量,从而有效地减轻应激性胃黏膜损伤,促进溃疡愈合[9]㊂胃脘疼痛较剧者,加延胡索㊂延胡索总碱中延胡索乙素抑制脊髓上D 2受体达到镇痛作用[10]㊂便秘不畅者,加决明子㊂决明子外壳提取物中含有蒽醌类物质及纤维素,均有通便作用,其多糖分成具有调节肠道炎症的作用[11]㊂参考文献[1]张伯礼,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 ].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55.[2]孔伟.和法源流考[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8(5):5-6.[3]潘洋,徐明,吴屹波,等.潘洋教授治疗慢性萎缩胃炎的临床经验[J ].黑龙江中医药,2014,43(1):22-24.[4]秦善文,郭淑云.郭淑云从瘀论治慢性胃痛[J ].中医学报,2021,36(4):783-786.[5]张琪.张琪临证治验实录[M ].张佩青,朱永志,张少林,整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6]吕洪乐,张同华,李倩.白及多糖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房,2015,26(28):4014-4016.[7]史瑞,李晓红,刘礼剑,等.黄芪㊁三七及其配伍对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热休克蛋白70基因表达的影响[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20(4):310-313.[8]景永帅,张钰炜,张丹参,等.大腹皮本草考证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药房,2021,32(14):1784-1788.[9]刘永刚,赵富花,何进来.海螵蛸的研究概况[J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72-73.[10]尚坤,李敬文,常美月,等.延胡索药理作用研究[J ].吉林中医药,2019,39(1):108-110.[11]刘朋月,许鹏飞,宋辉,等.决明子多糖的研究进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41(1):201-206.(收稿日期:2022-03-29)通信作者:陈爱玲,E -m a i l :c h a l .yz @163.c o m 第一作者:杨光,E -m a i l :1053729580@q q.c o m 王友仁应用三位动髂法治疗骶髂关节前错位经验探析杨 光,陈爱玲(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北京100021)ʌ摘要ɔ 王友仁主任医师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了一套以三位动髂法为核心的治疗手法㊂三位动髂法具有操作安全㊁定位精准㊁患者易于接受的特点,体现了王友仁主任医师 整体观念,三因制宜,治病求本,筋骨并重 的治疗思想㊂该文主要阐述骶髂关节前错位的病因病机㊁治疗手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和相关文献,挖掘㊁整理王友仁主任医师应用三位动髂法治疗骶髂关节前错位经验㊂ʌ关键词ɔ 骶髂关节前错位;骶髂关节紊乱症;三位动髂法;王友仁中图分类号:R 244.9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1108 王友仁主任是第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全国盲人医疗按摩机构知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按摩医院特需门诊知名专家㊂经过多年实践探索,王老针对骶髂关节前错位总结出一套以 三位动髂法 为代表的治疗手法,笔者有幸随师临症,现将王老应用三位动髂法治疗骶髂关节前错位经验总结如下㊂1 概述骶髂关节错位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又称骶髂关节22 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6月第31卷第11期。
胃脘痛中医护理常规

胃脘痛中医护理常规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胃脘痛是由于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也可参照本病的护理方法。
胃脘痛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
在临床护理方面,对于食滞胃痛,应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食或半流食。
对于胃痛持续不止、疼痛较剧烈的患者,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对于虚寒性胃痛,可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痛,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对于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的患者,需要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饮食上,应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同时,应戒烟酒、浓茶、咖啡,忌辛辣、肥甘之品。
在给药方面,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脾胃虚寒者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对于并发症,如胃出血和胃溃疡,需要注意休息和饮食方面的护理,并进行情志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保持乐观情绪。
同时,还需进行健康指导,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保持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疗效分析

12 诊断标准 .
根据 《 实用 内科学》 的有关 诊断标准 ,
并参照卫生部药政局颁布的《 中药新药治疗慢性 浅表性 胃
慢性浅 表性 胃炎 的发病 有 明显关 系 , 重视 患者 的精神生 活, 帮助其调 整精 神情绪 , 确立 积极健 康的 生活态度 。选
炎临床研究指 导原则》 的诊 断标准 拟定 : 慢性 反复 中 ① 发作性、 周期性及节律性腹上 区疼 痛为主要症状 ; ②泛酸 、 暖气、 恶心 、 呕吐等消化系统症 状为次要症状 ; 内镜 下符 ③ 合慢性 浅表性 胃炎诊 断; ④组织染色幽 门螺旋杆菌 (i ) t 检 p
V 12 N . o 1 o7 .
Ae o p c e i i e r s a e M d cn
Jl O O u 2 1
中 医药 治 疗 慢 性 浅 表 性 胃炎 4 0例 疗 效 分 析
韦 佳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 黑龙江 关键词 柴胡疏肝散 ; 慢性浅表性 胃炎; 临床体会
短 8个 月 , 长 2 最 0年 , 均 4 5年 。 平 .
行气止 痛而不 留滞 , 以砂仁 、 佐 茯苓淡 渗利湿 , 丹皮 、 乌梅 酸涩祛瘀 , 甘草 调和诸 药。上药合 用共奏 疏肝解 郁 、 脾 健
和 中 、 气 止 痛 之功 用 , 究 表 明 : 药 乌 梅 、 公 英 、 皮 行 研 中 蒲 丹 等对清除 H p有 良好效果 j 。同时精神 因素 、 饮食 习惯 与
宜清淡易消化 , 不宜过饱 、 避免受寒 , 情绪保持乐观。
2 结 果 ’
4 张 万岱 , 治水 , 北 海 .慢 性 胃 炎 的 中西 医结 合 诊 治 陈 危
方案( 草案) J .中国 中西 医结合 杂志 ,0 5 2 2 : [] 20 ,5( )
(医学课件)胃脘痛

目 录
• 胃脘痛概述 • 胃脘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胃脘痛的治疗 • 胃脘痛的预防与保健 • 胃脘痛病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胃脘痛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胃脘痛是指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
分类
根据病因和病机,胃脘痛可分为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 犯胃、瘀血停胃、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等六种类型。
适度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消化 功能,增强身体素质。
预防措施与建议
戒烟限酒
01
烟和酒都会增加胃脘痛的风险,应尽量戒烟限酒。
注意保暖
02
寒冷刺激容易导致胃脘痛发作,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饮食调整
03
尽量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
菜和水果。
胃脘痛患者的饮食原则
软食为主
胃脘痛的诊断
胃脘痛的治疗
从中医和西医的角度阐述了胃脘痛的诊断标 准,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和特 殊检查等。
分别介绍了中医和西医治疗胃脘痛的方法, 中医主要从辨证施治的角度,而西医则主要 从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的角度。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进一步探讨发病机制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胃脘痛的发病机 制将会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例如探讨胃肠激素与 胃脘痛发病的关系等。诊断 Nhomakorabea胃癌早期。
治疗方法
早期胃癌以手术切除为主,联合化疗、 放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胃脘痛的相关知识
胃脘痛的病因
胃脘痛的临床表现
主要从中医和西医的角度阐述了胃脘痛的病 因,包括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 素体脾胃虚弱等。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胃脘痛即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的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症,因此,常有人称心痛、心口窝痛。
其发作多与饮食、情绪、酗酒及季节变化等密切相关,是临床常见病症。
胃脘痛既是中医病名又是临床症状表现,因此,如急慢性胃炎、溃疡病、胃神经症等表现有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时均可按祖国医学之“胃脘痛”进行相应的辨证施治及遣方用药。
常可伴见其他症状,如烧心、胸骨后热感、反酸、口中酸腐、口疮、腹胀、进食后堵塞感、食欲减退或欲进食但食后胃脘部不适、或腹中冷喜温敷,也可伴有大便的异常,或便秘或腹泻等。
治疗方法肝气犯胃证:①主证:胃脘胀痛,胀甚于痛,或以胀为主,引及两胁、胸背、腹部,痛无定形,时作时止,攻窜移动,每因情绪变化诱发或加剧。
胸闷、叹息、嗳气,或有返酸、嘈杂、心烦易怒、口干、口苦。
舌苔白或薄黄,脉弦。
②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③方药:四逆散合香苏散加减。
柴胡6~10g,枳壳3~6g,白芍10~15g,香附10g,青、陈皮各6g,苏梗10g,生甘草3~6g。
加减:引及脐腹作痛,加乌药、木香;引及两胁者,加郁金、降香;引及胸背,加瓜蒌、薤白;有痰滞、食积,加半夏、神曲;兼火郁口苦吞酸、嘈杂不舒,舌红,加姜汁炒山栀、黄连;兼寒湿呕吐清稀,加吴萸、干姜、姜半夏;疼痛较剧,加延胡索、川楝子。
肝胃郁热证:①主证:胃脘灼热,疼痛急迫,泛酸嘈杂,呕吐酸苦,心烦易怒,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小便黄。
舌红,苔黄,脉滑数。
②治法:清肝利胆,和胃止痛。
③方药:大柴胡汤合左金丸加减。
柴胡6g,黄芩9g,黄连6g,炒山栀6~10g,吴茱萸2~3g,丹皮10g,白芍10~15g,金钱草15g,败酱草15g,枳实9g,生大黄6g。
加减:痰热互结者,表现为脘痞阻塞,喜长吸气,局部按之疼痛,不按不痛,可伴见呕吐、食欲不振,知饥但不欲食,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或滑,脉弦滑,合小陷胸汤加减;泛酸嘈杂、口黏口苦者,加乌贼骨、蒲公英;胸脘痞胀疼痛,时引两胁,加降香、郁金。
崔振儒教授应用自拟芍药甘草汤治疗急性胃脘痛经验

崔振儒教授应用自拟芍药甘草汤治疗急性胃脘痛经验宋琳;崔忠文;郑杨【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4(023)010【总页数】2页(P1848-1849)【关键词】芍药甘草汤;急性胃痛;和胃理气止痛法【作者】宋琳;崔忠文;郑杨【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省洪恩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8崔振儒教授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特需门诊内科专家,为龙江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投身医林已近60年,临床中善用仲景之方,常常取得桴鼓之效,但用古方又往往师其意,酌情化裁应用。
胃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等病。
急性胃痛在临床中也较为常见,常由于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等急性发作导致胃部黏膜发生急性炎症改变,进而发生胃部痉挛,使患者感觉胃部剧痛,伴随打嗝、胀气、恶心、呕吐等症[1]。
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特点。
崔振儒教授临证喜用自拟芍药甘草汤治疗肝气犯胃或脾胃气滞等所致急性胃脘或脘腹部胀满疼痛,临床疗效显著。
本文选取崔振儒教授应用自拟芍药甘草汤治疗急性胃痛1例做简单分析,以阐述其临证策略。
崔教授认为胃脘痛常因外邪犯胃、情志不遂、过饥过饱等所致,其基本发病机理为气机不利,气滞血脉凝涩,则发为胃脘或脘腹部疼痛。
胃的生理特性是喜和降,如胃失和降,则气机不畅,日久则气郁可化火,或见寒热错杂,或可由气病及血,而逐渐导致脾胃阳虚或肝胃阴虚,或因虚而致痰、湿、瘀或滞等虚实错杂。
崔教授认为疼痛有其共同的发病原理——“不通则痛”,疼痛是由于胃络挛急,胃部络脉不通所致。
崔教授认为胃脘痛发病基本病理是胃失合降,气机不畅,不通则痛。
和胃理气止痛为其治疗大法,故治疗胀满疼痛之急症多用通法,而善用行气药,使气机条畅,纳运相得,则其痛自止。
在临证中崔老师首选芍药甘草汤以缓急止痛。
胃脘痛专长医师现场陈述开场白

胃脘痛专长医师现场陈述开场白尊敬的患者们,大家好!我是一名胃脘痛的专长医师,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各位分享关于胃脘痛的一些相关知识和经验。
胃脘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许多人都会遇到,但是对于这一症状,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它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解析胃脘痛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我想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胃脘痛。
胃脘痛是指位于胃的中上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胃脘部位出现的疼痛感。
这种疼痛感可能是持续性的,也可能是间断性的,且疼痛的程度和性质也有所不同。
胃脘痛可能会伴随着其他症状,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那么,什么是导致胃脘痛的原因呢?胃脘痛的原因非常多样化,常见的原因包括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胃炎、胃癌等。
此外,胃脘痛还可能与饮食习惯、精神压力、生活作息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治疗胃脘痛时,我们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胃脘痛的处理方法。
首先,对于轻度的胃脘痛,我们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来缓解症状。
比如,避免暴饮暴食、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规律等。
此外,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对缓解胃脘痛有一定的帮助。
然而,对于一些严重的胃脘痛病例,我们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例如,对于怀疑为消化性溃疡的患者,我们可能需要进行胃镜检查来确认诊断,并根据具体情况开展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胃脘痛伴随其他症状的患者,我们也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以排除其他潜在的疾病。
总的来说,胃脘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但是其原因和处理方法却并不简单。
每个人的情况都可能不同,因此在治疗胃脘痛时,我们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帮助缓解症状和预防病情的恶化。
我想强调的是,胃脘痛是一种症状,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
因此,在面对胃脘痛时,我们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及时就医,以便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如果您有任何关于胃脘痛的问题,欢迎随时向我咨询,我将尽力为您提供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别诊断
❖ 胃痛与胁痛 ❖ 肝气犯胃所致胃痛常表现为攻撑连胁,
应与胁痛鉴别。但胃痛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 证,且多伴有泛酸、嘈杂等症。而胁痛是以 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两者在部位上有着明 显的差别。
鉴别诊断
❖ 胃痛与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
发生疼痛,而胃痛是指心窝以下胃脘部发生 疼痛。就疼痛部位来说,两者不难鉴别。但 胃与肠相连,又居于腹中,有时胃痛可波及 整个腹部,而腹痛亦可影响到胃,这时就要 根据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情况来加以区别。
加减:若火热内盛,灼伤胃络,迫血妄行,而导致呕血、黑便 者,可用《金匮要略》泻心汤,苦寒清泄,直折其火,使火降气顺 则血亦自止。
❖ 湿热中阻 主症:胃脘灼痛,嘈杂,口干口苦,渴
胃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佳木斯学院 李铁男 教授
定义 病因病机
主
诊断要点
要
鉴别要点
内
容
辨证要点
预防调护
小结、习题
定义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 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
历史沿革
胃脘痛之名,最早见于《内经》; 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心经病变的心痛相 混,在此以前文献所称“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 言; 宋代之后医家对胃脘痛与心痛混淆提出质疑; 金元时期的《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 痛的症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 立的病证; 明清时代进一步分清了心痛与胃痛混淆之论,提出了胃 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
辨证要点
辨
证 治疗原则
论
治 分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 1、辨寒热 遇冷饮或受凉后,胃脘痛加重,或得温
则舒者,属寒;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得冷 饮则适者,属热。
(一)辨证要点
❖ 2、辨虚实
实证 疼痛性质
与饮食关系 脉象
常有
不明显
痛剧而急,固定不移,拒 按
痛徐而缓,痛处不定,喜按
加减:若疼痛较甚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加强理气止痛。 嗳气较频者,可加沉香、旋复花以顺气降逆,也可用沉香降气汤。
❖ 肝胃郁热 主症:胃脘灼痛,泛酸嘈杂,烦躁易
怒,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泄热,理气和胃。 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方解:二方皆能治肝胃郁热,肝藏血,前方有凉血清热,疏肝 散结和胃之功。后方为清肝之正剂,具有辛开苦降的作用,并有制 酸之效。前方丹皮、山栀凉血清肝泄热;青皮、陈皮疏肝理气;白 芍和营敛肝,缓急止痛;贝母清热散结;泽泻导热下行。左金丸中, 黄连为主,清泄胃热;吴茱萸反佐,开肝郁,降逆气。肝体阴用阳, 阳明胃土喜润恶燥,且内热最易伤阴,故此时投药慎用香燥,可选 用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食后痛甚
空腹疼痛
脉盛气盛
脉虚气怯
(一)辨证要点
❖ 3、辨气血 初痛在气,久痛入血;以胀痛为主,
伴有嗳气,痛处游走不定,属气滞;痛如 针刺、似刀割,痛处固定不移,属血瘀。
(二)治疗原则
❖ 基本原则:理气和胃止痛 邪实者以祛邪为急,正虚者以扶正为
先,虚实夹杂者,则当祛邪扶正兼顾。使 之“通则不痛”,“荣则不痛”。
与西医联系
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 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癌、胃肠道功能紊乱、胃粘 膜脱垂等病以胃脘痛为主要表 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 论治。
病
因
病
机
外邪犯胃
情志所伤
病因
饮食不节
素体脾虚或它病
病
机
❖ 1、基本病机 胃气失和,气机不利,“不通则
痛”,以及胃失濡养、温煦,“不荣则痛”。
❖ 2、病位 病位在胃,且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涉及胆与肾。
❖ 3、病理性质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早期多为
实证,后期多为虚实夹杂;实为邪阻胃气而痛, 虚为胃失温煦、濡养而痛。
❖ 4、病机转化
胃痛病机转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寒热转化 如寒郁、湿郁日久化热,形成热 证,或寒热错杂之证; (2)气血转化 初病多在气分,日久深入血分, 出现瘀阻胃络之证; (3)虚实转化 初期多为实证,邪滞日久可损伤 脾胃,其证由实转虚。
病史
辅助检查
诊断要点
临床特征
伴随症状
鉴别诊断
❖ 胃痛与真心痛
❖ 心居胸中,其痛可波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 易与胃痛证混淆。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 为绞痛、紧缩样痛或压榨样痛,且痛引肩臂,伴有 心悸、气短、甚则汗出等症,病势危急,对于无胃 病史而有眩晕头痛的中老年患者尤应警惕真心痛的 可能。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有反复 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 脾胃症候。
❖ 饮食停滞 主症: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或呕
吐不消化食物,吐食或矢气后症减,大便不 爽,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减。
方解:方中山楂消油腻肉食之积;神曲消酒食陈腐之积;莱菔 子消谷面之积;半夏、陈皮、茯苓和胃化湿;连翘散结清热。本方 为治疗饮食停滞的通用方,均可加入谷芽、麦芽、鸡内金等消食之 品。若脘腹气多胀甚者,可加枳实、砂仁、槟榔等以行气消滞。
加减:如胃脘痛胀而便闭者,为热结肠道,腑气不通,可合用 小承气汤以泄热通腑。如胃痛急剧而拒按,便秘苔黄燥者,为食积 化热成燥,则合同大承气汤以泄热解燥,通腑荡积。
❖ 肝气犯胃 主症:胃脘胀痛攻窜连胁,嗳气频作,
与情志有关,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
方解:本方为疏肝理气之要方。方中柴胡、香附、川芎疏肝行 气止痛;肝为刚脏,宜和而不宜伐,故用白芍以养血柔肝止痛;陈 皮、枳壳、甘草理气和中,共奏行气止痛之功。可选加郁金、青皮、 木香等以加强理气解郁之效。
(三)分证论治
❖ 寒邪客胃 主症:胃痛暴作,得温痛减,遇寒痛增,
恶寒喜暖,拒按,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加味。
方解:本方是治疗寒邪客胃,寒凝气滞的基础方。方中高良 姜温胃散寒,香附行气止痛。寒甚者可加吴茱萸、干姜、陈皮等 加强散寒理气之功。
加减:如兼见形寒、身热等风寒表证者,可加香苏散以疏散 风寒。如兼有纳呆、身重、恶心欲吐、苔白腻等寒湿症状,可用 厚朴温中汤以温中燥湿。若兼见胸脘痞闷、不食、嗳气或呕吐者, 是为寒挟食滞,可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半夏、生姜等以消食 导滞,温胃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