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探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探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探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7-11-24T15:37:45.23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9期作者:姜峰

[导读] 心肌梗死前出现心绞痛者预后比未出现者好,可能因为心绞痛后缺血预适应而对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从而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黑龙江省绥化市中医医院 152000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心梗前发生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心肌梗死患者1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前72h内是否发生心绞痛分为两组,发生心绞痛者为观察组,未发生心绞痛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变情况和预后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1.观察组治疗前的CK(621.4±22.9U/L)、CK-MB(72.5±10.4U/L)峰值和治疗后的峰值(212±27.4U/L、31.5±6.6U/L)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VEF均升高,但观察组升高更加明显。2.观察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30%)、心力衰竭(15%)等严重影响预后的疾病的几率明显小于对照组(4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中死亡6例,占6.67%,对照组中死亡9例,占18%,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心肌梗死前出现心绞痛者预后比未出现者好,可能因为心绞痛后缺血预适应而对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从而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心肌梗死前;心绞痛;预后;影响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angina pectoris befor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n short-term pro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is to select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100 cases,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and accor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72h is the occurrence of angina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incidence of angina pectoris patients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no angina as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ognosis of chang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ardiac function. Results:1. the observation group before treatment CK(621.4 + 22.9U/L),CK-MB(72.5 + 10.4U/L)peak and after treatment(212 + 27.4U/L,31.5 + 6.6U/L)were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LVEF increase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but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2. the incidence of arrhythmia(30%)and heart failure(15%)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40%,28%),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4.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6 cases died,accounting for 6.67%,9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died,accounting for 18%,the mortality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ngina pectoris befor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patients without angina pectoris.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can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myocardium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Keywords:myocardial infarction;angina pectoris;prognosis;influence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出现心绞痛(AP),会对冠脉侧支循环和心梗面积等产生影响,且关系到患者的近期预后[1],笔者通过对50例发生心肌梗死前72h内发生心绞痛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诊断为心肌梗死的患者100例,将60例急性心梗前72小时内出现心绞痛的患者,归为观察组,50例未出现心绞痛的患者归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61.2±17.6岁;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36-77岁,平均年龄60.8±16.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CK、CK-MB、LVEF;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后综合症等;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死亡率。

1.3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经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CK、CK-MB、LVEF的比较

如表1所示,观察组治疗前的CK、CK-MB峰值(621.4±22.9U/L、72.5±10.4U/L)和治疗后的峰值(212±27.4U/L、31.5±6.6U/L)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CK-MB的峰值越高,患者心肌的损害就越大,预后越差;观察组LVEF值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说明心梗预后好于对照组。

2.2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如表2所示,观察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30%)、心力衰竭(15%)等严重影响预后的疾病的几率明显小于对照组(4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死亡病例比较

观察组出现死亡6例,占6.67%,对照组中死亡9例,占18%,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采取及时的治疗后发现心梗前出现心绞痛的观察组患者预后较心梗前未出现心绞痛的对照组好。

3讨论

患者在心肌梗死前发生心绞痛是机体产生的一种内源性自我保护机制,这种由侧支循环形成所导致的心肌保护作用可以相对减小心肌梗死的范围,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如: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有心绞痛史患者的心肌会不断受到缺血刺激,受到刺激的心肌逐渐形成部分侧支循环,能有效改善心肌血供的程度,使心肌梗死的面积减小。有研究发现心绞痛患者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可以形成明显的侧支循环[2]。本研究通过对心梗前72h发生心绞痛的60例患者分析发现:其治疗前的CK(621.4±22.9U/L)、CK-MB (72.5±10.4U/L)峰值和治疗后的峰值(212±27.4U/L、31.5±6.6U/L)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CK-MB的峰

急性心肌梗死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近20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为了总结这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我们依据大量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实验结果,参考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学会(ACC/AHA)1999年修订的AMI治疗指南,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制订了本指南。 本指南中对AMI的分类,根据临床实用的原则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二类。现有资料表明,这二类之间在病理上有所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某一操作或治疗的价值和意义,本指南中对某些治疗适应证的建议,以ACC/AHA指南的方式表达如下: Ⅰ类:指那些已证实和/和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和治疗。 Ⅱ类:指那些有用和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和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和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 Ⅱ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或有效。 Ⅲ类:指那些已证实和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有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和治疗。 一、急诊科对疑诊AMI患者的诊断程序 (一)目标 急诊科对疑诊AMI的患者应争取在10分钟内完成临床检查,描记18导联心电图(常规12导联加V7、V8、V9、V3R、V4R、V5R)并进行分析,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在就诊后30分钟内开始溶栓治疗或90分钟内开始直接急诊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 (二)缺血性胸痛和疑诊AMI患者的筛查 询问缺血性胸痛病史和描记心电图是急诊科医师迅速筛查心肌缺血和AMI的主要方法,对缺血性胸痛和疑诊AMI的患者筛查和处理程序见图1(下页)。 1、缺血性胸痛史:AMI疼痛通常在胸骨后或左胸部,可向左上臂、颌部、背部和肩部放射。有时疼痛部位不典型,可在上腹部、颈部、下颌等部位。疼痛常持续20分钟以上,通常呈剧烈的压榨性疼痛或紧迫、烧灼感,常伴有呼吸困难、出汗、恶心、呕吐或眩晕等。应注意非典型疼痛部位、无痛性心肌梗死和其他不典型表现。女性常表现为不典型胸痛,而老年人更多的表现为呼吸困难。要与急性肺栓塞、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心包炎及急性胸膜炎等引起的胸痛相鉴别。 2、迅速评价初始18导联心电图:应在10分钟内完成。缺血性胸痛患者心电图ST段抬高诊断AMI特异性为91%,敏感性为46%。患者初始18导联心电图可用以确定即刻处理方针。 ①ST段抬高或新发左束支阻滞的患者,应迅速评价溶栓禁忌证,开始抗缺血治疗,并尽快开始再灌注治疗(30分钟那开始溶拴或90分钟内开始球囊扩张)。入院时常规血液检查,包括血脂、血糖、凝血时间和电解质等。 ②对非ST段抬高,但心电图高度怀疑缺血(ST段下移、T波倒置)或有左束支传导阻滞,病史高度提示心肌缺血的患者,应入院抗缺血治疗,做心肌标志物及常规血液检查(同上)。 ③对心电图正常或呈非特征性心电图改变的患者,应在急诊科继续对病情进行评价和治疗,并进行床旁监测,包括心电监护、迅速测定血清心肌标志物浓度及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等。二维超声心动图可在缺血损伤数分钟内发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有助于AMI的早期诊断,对疑诊主动脉夹层、心包炎和肺动脉栓塞鉴别诊断具有特殊价值。床旁监测应一直持续到获得一系列血清标志物浓度结果,最后评估有无缺血或梗死证据,再决定继续观察或入院治疗。 (三)AMI的诊断 1、AMI的诊断标准-必须至少具备以下3条标准中的2条: ①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 ②心电图的动态演变; ③心肌坏死的血清标志物浓度的动态改变。 部分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不表现ST段抬高,而表现为其他非诊断性心电图改变,常见于老年人及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因此血清心肌标志物浓度的测定对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价值。在应用心电图诊断AMI时应注意到超急性期T波改变、后壁心肌梗死、右室梗死及非典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伴有左束支阻滞时,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有困难,需进一步检查确立诊断。(血清心肌标志物测定:AMI诊断时常规采用的血清心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肺炎的病因及预后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肺炎的病因及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肺炎的病因及预后。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本院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合并肺炎53例,以無肺炎的49例为对照组,对多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肺炎与年龄、绝对卧床≥7 d、应用镇静剂≥5 d、心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好转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肺炎诱因较多,积极预防、控制肺炎对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etiology and pro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by pneumonia. Methods 102 patient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2011 and Oct.2013,53 patients co-infection of pneumonia,49 patients without pneumonia as the control group,a variety of related factor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bout age,be laid up more than 7 days,the use of sedatives more than 5 days,cardiac dysfunction and other factors,and the improvement rate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with pneumonia infec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re are a lot of incentive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by pneumonia,that positiving prevention and treating pulmonary infec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this diease. [Key wor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Pneumonia;Etiology;Prognosis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常见致死性疾病,有研究表明,AMI后容易合并感染,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泌尿系统和消化道[1],以呼吸道最常见[2],现将本院102例AMI患者分成感染组和对照组进行分析,以期为AMI并发肺炎的防治提供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0月在本院住院的102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肺炎53例(感染组),无肺炎49例(对照组)。感染组男35例(66.0%),平均年龄(70.1±5.3)岁;对照组男29例(59.2%),平均年龄(65.2±4.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AMI: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制订的AMI诊断标准[3]及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4];肺炎: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订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肺炎诊断标准[5]。

ACCAHA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修订版

.~ ACC/AHA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2007年修订版) 1. 引言 1.1. 委员会的组成与资料审查 组成ACC/AHA实用指南工作组的目的,是为了就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做出建议。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美国的头号死亡原因。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和与之密切相关的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infarction,NSTEMI)则是本病非常常见的形式。 本委员会成员通过计算机检索2002年以来的英文文献,并且辅以手工检索,复习和编辑了所有公开发表的报告。对某一问题特殊研究的具体情况,予以必要叙述,并且列表展示具体数据。本指南中提出的建议,主要是依据这些已经发表的资料。若资料是来自多中心大规模临床随机试验,则证据的权重序位列为最高(A)到最低(C)。对UA/NSTEMI患者某一诊断性操作或具体治疗或介入治疗适应证的最终建议,总结了资料和专家们的意见。有关建议分类和证据级别的制定原则与ACC/AHA的一贯方式相同,没有新的变化。 本指南编写委员会由著名专家组成,分别来自代表美国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ACP)的一般内科学领域,来自代表美国家庭医师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AAFP)的家庭医学领域,来自代表美国急诊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Emergency Physicans,ACEP)的急诊医学领域,来自代表胸腔外科医师学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STS)的胸腔外科领域,来自心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和Interventions,SCAI)的心脏介入专家,一般和重症监护心脏病学领域,以及来自无创检查、心脏病预防医学、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tion,PCI)和心血管外科这些高度专业化领域的知名专家。无论是学术机构还是私人医疗机构,均有代表参加。该指南得到ACC和AHA任命的2名外部评阅者的评阅。 1.2. 本指南2002版发表以来的变化. 本编写委员会参考了2002年以来发表的资料,并根据大的临床试验结果对建议进行了修订。对上一版指南进行重新编写,力图反映这些进展。重点放在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急性早期医疗评估,避免患者自我处理导致的延误,加快在急诊科进行诊断和分诊。已经涌现出新的影像检查(心脏磁共振成像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可 以作为某些患者的诊断手段。肌钙蛋白已经成为心脏坏死的主要生化标志物,可以再次证实NSTEMI,并且改变了其人口统计学和预后。目前B型脑钠肽(BNP)可以作为生化标志物的补充,可能有助于风险评估。临床试验的资料进一步支持在高危UA/NSTEMI患者(通过肌钙蛋白阳性或正式风险评分来确定)采用早期有创治疗策略。相反,这种治疗策略在低危女性不能受益并且可能有害,因此建议采用早期保守治疗策略。两种新的抗凝药物—磺达肝睽钠和比伐卢定已经经过临床试验的良好检验,并且建议应用于某些特殊情况作为替代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可供选择的药物。目前更加有力地支持应用噻吩并吡啶类药物(主要是氯吡格雷),包括选择大负荷剂量、早期(上游)应用和长期应用(尤其是置入药物洗脱支架之后)。如何最佳整合应用噻吩并吡啶类药物和静脉糖蛋白IIb/III受体拮抗剂,在UA/NSTEMI治疗的早期(包括心脏导管检查)提供最佳的抗血小板治疗,是一个热点问题并且仍然面临着挑战。本版指南融入了有关 UA/NSTEMI患者的PCI和二级预防的最新资料。有关特殊患者的详细讨论认识到对有多种特征的患者强调需要进行诊断与治疗的特殊考虑。还要强调治疗过程是患者结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进展还强调了理论与治疗上的重要不足,通过研究和临床应用,这些应当能够促进在 UA/NSTEMI方面的不断进步。.

09第九章 心绞痛与心肌梗死

第九章心绞痛与心肌梗死 第 1题: 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 A.年龄 B.脂质代谢异常 C.髙血压 D.糖尿病 【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 ABCD项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其中脂质代谢异常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TG)、LDL、VLDL增髙等均是危险因素。 第 2题: 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先决条件是 A.动脉内膜解剖性损伤 B.动脉内膜功能性损伤 C.血液黏稠度增加 D.血流动力学改变 【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 根据血管内皮损伤反应学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由于各种危险因素导致动脉内膜损伤后, 作出的炎症-纤维增生性反应的结果。动脉内膜受损分为功能紊乱和解剖损伤。其中功能紊乱起主要 作用,即在长期髙脂血症的情况下,增高的脂蛋白(主要是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对动脉内 膜造成的功能性损伤。 第 3题: 关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防治措施,错误的是 A.控制体重指数于20 ~24 B?每日脂肪摄人量不超过总热卡的40% C.每日胆固醇摄入量不超过200mg D.不宜作剧烈体育活动 【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控制膳食总热量,维持体重指数(BMI)在20 ~24的正常范围内。超 过正常标准体重者,应采用低脂(脂肪摄人量不超过总热量的30% )、低胆固醇(每日不超过200mg)膳 食。同时,应进行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但不宜勉强作剧烈活动。 第 4题: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积极预防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血栓栓塞,最常用的药物是 A.阿司匹林 B.氯吡格雷 C.辛伐他汀 D.吉非贝齐

【正确答案】:A 【试题解析】: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积极预防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血栓栓塞,应选用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药 物,最常用者为阿司匹林,其他尚有氯吡格雷、阿昔单抗等。辛伐他汀和吉非贝齐为降脂药物。 第 5题: 下列哪项符合稳定型心绞痛的特点? A.多见于60岁以上的女性 B.硝酸甘油往往不能缓解症状 C.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内常有出血 D.活动时可诱发,停止活动后症状可缓解 【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 心绞痛分稳定型心绞痛(即典型的劳力性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①稳定型心绞痛好发于40 岁以上的男性,冠状动脉内可见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一般无继发性病理改变,如斑块内出血、斑块纤维帽 出现裂痕、表面有血小板聚集等。劳力负荷增加时可诱发心绞痛,一般停止活动后症状可消除(d对)。硝 酸甘油可使々2%的患者缓解症状。①“硝酸甘油往往不能缓解症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特点。 第 6题: 临床上作为估计心肌氧耗量的指标是 A.心率X脉压 B.心率X收缩压 C.心率X舒张压 D.心率X平均动脉压 【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 心肌氧耗的多少主要由心肌张力、心肌收缩强度和心率决定,故常用“心率X收缩压” (即二重 乘积)作为估计心肌氧耗的指标。 第 7题: 心绞痛发作的典型部位是 a.胸骨中下1/3交界处 b.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波及心前区 c.心前区 d.胸骨中段伴左肩、左臂 【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 心绞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胸痛常呈压榨痛、发闷或紧缩感,大多数患者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后几分钟内可 缓解。

心绞痛不能大意,极易发展成心梗!

麦络喜提醒:心绞痛不能大意,极易发展成心梗!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引起的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患有冠心病的中老年朋友由于心肌供血不好,心肌内积聚了过多的代谢产物(如乳酸等)不能被运走,这些产物可刺激心脏传入性交感神经,传入大脑产生痛觉,故心绞痛是心肌缺血所致的冠心病的症状。然而当冠状动脉较大的分支完全闭塞(血栓形成)时,这条血管供应的心肌因得不到血液营养而坏死,称为心梗,这是冠心病的最严重后果。 慎防心绞痛发展成心梗 因此,当出现心绞痛症状时,应积极采取治疗,否则很有可能发展成心梗,危及生命。在发展中国家,心肌梗死是最大的死亡原因之一。据调查,约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前1~2天或1~2周有前驱症状,认识心梗早期症状,早作防范才能减少致命打击。如出现下列症状,不能大意。 1.在近一个月内出现心绞痛,并且发作频繁或突然出现前胸剧痛 2.原有的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突然心绞痛加重,每日发作的次数增加,持续 时间延长,疼痛程度加重 3.心绞痛疼痛时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心律失常、低血压状态等(梗塞 前状态) 4.近期常在睡眠中发生心绞痛,且发作时没有明显诱因 5.以往身体健康,突然出现憋闷,乏力、运动时心慌气短等,并且进行性 加重 6.中老年患者突然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并且 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者 在出现上述症状后,如果及时救治,可有效降低心梗发病的几率。我们也可以看出,不稳定性心绞痛很容易引发心肌梗死,除了迅速到医院就诊外,还应加强平日心梗的预防。 麦络喜,疏通血管,改善心绞痛,预防心肌梗塞 中医上说,脉络不通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本原因,通络是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由于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吸烟等因素的影响,血管内皮出现损伤,受损的血管内皮会变得像受洪水侵蚀的河堤一样,表面坑坑洼洼,血管内皮细胞的连接也变得不再平整光滑连续。导致血液中升高的脂质、凝集的血小板附着在受损的血管壁上,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影响血流供应心脏、大脑,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麦络喜中的银杏成分可以促使脑动脉或末梢血管强壮,使硬化的血管恢复弹性,并且扩张变窄的血管,促使血管的直径正常。麦络喜中的天然VE可以抑制某些和血细胞聚合相关

关于心肌梗死的研究综述汇总

关于心肌梗死的研究综述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且趋向年轻化,严重威胁者人类健康。急性心肌梗死常导致冠心病患者心率失常及心脏骤停,严重可导致患者猝死。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使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导致心肌急性坏死。其治疗原则为及时、充分开通闭塞的血管,以挽救存活及频死心肌。本文综述关于心肌梗死的相关研究 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2]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CHD)、心肌梗死(AMI)等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冠心病 (CHD)患者80例,心肌梗死(AMI)患者60例作为患 者组(排除同时引起hs-CRP水平升高的其他疾病);收集 健康人60例作为对照组。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上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中hs-CRP的浓度和心肌酶谱,心肌梗死组同时用化学发光法测定cTnl,并分析对照组与患 者组、患者组治疗前后的hs-CRP水平的差异及hs-CRP与 心肌酶谱、cTl的关系。结果:冠心病与心肌梗死患者的 hs-CRP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hs-CRP与心肌酶谱、心肌肌钙蛋白(cTnl)的 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与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s-CRP 水平明显升高,监测hs-CRP对冠心病与星际梗死的辅助诊

断、疗效观察与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一、左旋卡尼汀改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供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左旋卡尼汀对心肌梗死患者心肌供血的影响, 以探讨改善心肌代谢类药物的抗缺血疗效。方法:选取2005 年10月至2006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心内科收治 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共58例病史1.2~4.6年,其中30例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左旋卡尼汀(卡尼汀组),以心肌缺 血总负荷为指标通过动态心电图仪检测,并与对照组(28 例)比较,来研究其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缺血改善 的疗效。结果:卡尼汀组(30例)与对照组(28例)相比 24h总心率、平均心率、缺血次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卡尼 汀组缺血总负荷低于对照组。其对患者改善胸闷、胸痛、 乏力、气促、心悸症状,减轻心脏缺血程度方面具有一定 的作用,同时应用左旋卡尼汀副反应发生几率较小。结论:左旋卡尼汀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心肌供血的改善具有一定作 用。 二、43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对43例死亡的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另设同期住院的43例老年非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生存病例作对照。结果:无痛性心肌梗死病例组13例(℅),对照组6例(13.9℅);再梗死病例组7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 发表时间:2017-01-13T11:58:13.90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8期作者:杜晓琴[导读] 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预后效果的因素十分复杂,这需要对不同患者的影响因素开展针对性预防。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中医院 748200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择选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所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所选患者临床均采用对症治疗方式,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对分析结果展开观察与研究。结果经临床分析结果得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心力衰竭、吸烟史、前壁心梗、溶栓时间、年龄,并且伴随OR值的增高,患者的临床危险系数也会随之升高。结论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预后效果的因素十分复杂,这需要对不同患者的影响因素开展针对性预防,使患者临床预后效果得到有效保障。关键词:心肌梗死;预后;影响因素急性心肌梗死是近几年医学临床发病率极高病症之一,该疾病因病理因素常常会给患者机体造成较大痛苦,同时也给患者生命安危带来了极大风险[1]。 冠状动脉管腔内血栓形成: ①心肌梗死前无心绞痛病史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一般都在70%以下,原管腔较为通畅,该动脉供血的区域无有效的侧支循环,血栓使管腔突然完全堵塞,受此血管供血的心肌急性坏死,此类病人发病急骤,症状严重,心肌坏死常自心内膜下至心外膜下贯通心室壁全层,其梗死部位室壁常变薄向外扩张,在发病1周内易并发心脏破裂,血栓堵塞在冠状动脉大分支近端,贯通性梗死累及范围较广,常发生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及室壁瘤形成。 ②原有心绞痛史或陈旧性心肌梗死史者:急性血栓堵塞另一支冠状动脉,不仅使其供血部位发生急性心肌坏死,并阻断了提供原缺血和陈旧心肌梗死部位的侧支循环,使病情较前更为严重。 ③多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某支冠脉斑块已使管腔极为狭窄处发生急性血栓堵塞者,一般既往多有心绞痛史,可因存在一定数量的侧支循环对心外膜下心肌起了保护作用,急性堵塞所致的心肌坏死可能仅限于心内膜下心肌,呈多发灶性坏死,梗死范围较小,故不易发生心脏破裂及室壁瘤形成。 ④在冠脉斑块处血栓形成不完全堵塞:病人常出现不稳定性心绞痛,也可导致心内膜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无异常Q波,此时应进行血清心肌酶学检查,以助诊断。 为保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的预后效果,本文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并择选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所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现将详细医学报告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选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所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年龄范围均在58~70岁,所选患者经心电图诊断显示:两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均>0.1mV,且病发时间均大于5小时。对此,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均符合本文研究标准。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治疗措施包括:首先是溶栓治疗,在治疗前指导所有患者服用300mg氯吡格雷片和300mg阿司匹林药物,再进行皮下注射4000u低分子肝素。将0.9%生理盐水40ml和500000U尿激酶进行混合静脉滴注,滴注时间在30分钟内完成。在完成溶栓治疗的12小时后,再采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皮下注射,注射剂量为100U/kg,脐周注射7天。在溶栓治疗期间对患者的心率及生命指标进行观察与记录。 1.3病症分析指标 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两组患者的个人信息、治疗方法、生活习惯等进行观察与记录。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根据所得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所使用的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 12.0,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值检验,如果P<0.05,那么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上述观察指标内容展开研究后得出,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如下,见表1。 3.讨论 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预后效果的因素十分复杂,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但对于患者自身来说,影响治疗预后效果因素之一则为年龄,并且该影响因素也获得国内外医学研究者的一致认可[2]。同时,从本文研究结果中也可发现,吸烟习惯也会给患者治疗预后效果带来较大影响,从病理学上来说,这是由于吸烟习惯会导致患者血液中的一氧化碳升高,而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室颤降低时,容易引起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痉挛症状[3]。因此,临床采取一定的戒烟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临床死亡风险[4]。此外,前壁心梗、心力衰竭、溶栓时间等也会给患者的临床治疗预后效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这需要主治医师在治疗前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预后效果得到安全保障[5]。

心绞痛和心梗的区别

稳定心绞痛和心梗的区别 稳定心绞痛心梗 概念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 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而 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 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冠脉闭塞,血流中断,使相应的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 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供求之间矛盾加深导致心绞 痛 血管腔狭窄或心肌供血不足 临床表现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 后可波及心前区,界限不很 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 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 颈、咽或下颌部。 ?相似 性质?压迫、发闷、紧缩、 烧灼感,但不尖锐 ?不象针刺或刀割样 痛,偶伴濒死感 ?发作时病人常不自觉 地停止原来的活动 相似但程度更剧烈 诱因 体力劳动 情绪激动 饱餐 寒冷 吸烟 心动过速 休克 不明显 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常逐渐加重, 3~5min内逐渐消失,可数天 或数周发作一次,亦可一天 内多次发作。 数小时或数天 缓解方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 解。 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缓 解。

症状以发作性前胸压榨性胸痛?疼痛 ?全身症状 ?胃肠道症状 ?心律失常 ?低血压和休克 ?心力衰竭 体征面色苍白出冷汗心率增快 血压升高心尖部听诊有时出 现第四心音心浊音界正常或增加,心率增加或减慢,心律不齐,S1减弱S3 或S4有奔马律,部分由心包音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ST段压低》0.1M,有时出现 T波倒置?血液检查 ?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 ?ST 段抬高或压低T 倒置或增高 治疗发作时 休息 舌下含服0.3-0.6mg 缓解期治疗 ?硝酸酯制剂 ?β受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 ?抗血小板药物 ?调整血脂药物 ?中医中药治疗一般治疗 ?休息 ?吸氧 ?监测(生命体征出入 量) ?阿司匹林 解除疼痛 溶栓疗法 消除心律失常 控制休克 治疗心衰

心绞痛与心肌梗塞疼痛的区别!

心绞痛与心肌梗塞疼痛的区别! 心绞痛与心肌梗塞疼痛的区别! 摘要:心绞痛疼痛部位主要在身体位于胸骨的后部,男性身上比较常见,而心肌梗塞的疼痛的性质、部位和心绞痛类似,但它的发作频率每次都很短,前后差不多为20分钟左右。心绞痛与心肌梗塞疼痛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在以往的几篇心血管疾病的文章中,一直提到秋冬季节是诱发各种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请各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注意保暖等话题。其实重复说这些话题,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就想给各位一个能牢记的印象。现回到主题上,为什么说心绞痛与心肌梗塞在疼痛上有区别,随着我院专家的介绍,详情见如下内容:所谓心绞痛,就是冠状动脉供血缺乏,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与缺氧所导致的临床综合症。它的疼痛部位主要在身体位于胸骨的后部,临床上在男性身上比较常见,大部分病人的年龄平均都在45岁左右或以上,主要的诱因都来源于平时的工作和家庭两头的压力,有时在工作上难免会有点不爽的事情,致使心情变差,然后在每天的午餐和晚餐都是随意解决的,工作忙起来根本就不吃了,饱一顿,饿一顿的状态,再说如今秋冬季节,如在办公室里吹暖气很舒服,但出来后也没一段适应的过程,直接冲向室外

赶赴自家,导致一冷一热受寒,如果在阴雨天气更为严重。而心肌梗塞的疼痛的性质、部位和心绞痛类似,但它的发作频率每次都很短,前后差不多为20分钟左右,如是急性心肌梗塞的疼痛,就更加剧烈,多数人都受不了,因它会持续数小时之久,而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的发作症状来说,多数伴有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且伴有发热的状态,此时服用硝酸甘油也不能缓解这些疼痛的症状;而心绞痛没有发热症状,也很少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等不适症状。

心绞痛相关知识问题

MICROSOFT 心肌缺血引发的疼痛 angina Ms cao 2016/2/16 冠状动脉型心脏病练习题

参考资料:1.北京大学八年制医学教材 2.百度百科 1.心绞痛的定义 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2.诱发心绞痛的诱因是什么? 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非劳累之后。 3.典型的心绞痛的部位: 胸骨上段或中段之后,也可以波及心前区,有手掌范围大小,甚至横贯前胸。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致咽颈部,下颌部,牙齿或后背部。 4.不典型的心绞痛疼痛的部位: 上腹部、但心绞痛发作的部位常固定 5.为什么有的人出现心绞痛只在同样的劳力或者早晨发生? 与晨间痛阈较低有关 6.心绞痛发作时持续的时间: 疼痛出现后持续加重,持续时间一般是3—5min ,停止活动或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使疼痛在几分钟内迅速缓解。心绞痛可数日或数周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多次发作。 7.心绞痛发作时的体征: 患者一般无异常体征。心绞痛发作时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发冷或者出汗,严重时也可出现低血压,有时可以出现第三或者第四心音奔马律。部分患者可有乳头肌缺血和功能失调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可有逆分裂出现交替脉。 8.发现心肌缺血、诊断心绞痛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是: 心电图 9.心绞痛发作时静息心电图特点: 约半数患者在正常范围,有可能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性ST 段和T 波异常,有时出现房室或者束支传导阻滞,房性过早波动等心率失常。 10.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临床特点: 绝大多数患者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 段移位。心内膜下心肌容易缺血,故常见ST 段压低0.1mv 以上,发作缓解后恢复。有时出现T 波倒置,在平时有T 波倒置的患者,心肌缺血的情况下T 波可变为直立。 11.心绞痛患者发作后心电图表现在相应的导联T 波倒置,说明了什么问题: 冠状动脉病变严重 12.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特点; 相关导联ST 段抬高呈“单相曲线”,心绞痛缓解后,ST 段恢复正常。 13. m p 478063_1415783285317_4.j p g 请分析心电图特点 14.稳定型心绞痛特点; 指劳力型心绞痛发作的性质在1—3个月内无改变,即每日和每周疼痛发作的次数大致相同,诱发疼痛的劳力和情绪激动程度相同,每次发作疼痛的性质好部位无改变,疼痛时线相仿(3—5min ),用硝酸甘油缓解也能在相同时间内产生疗效。 15.初发劳力型心绞痛的特点:

心率变异性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分析

心率变异性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率变异性的变化及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意义。方法选取90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周患者作为心肌梗死组,另选取7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检测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心内率变异性指标。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心率变异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年龄大,梗死面积大,心功能差,特别是伴有并发症(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较正常人更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预后差。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率变异性降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易诱发心脏电生理紊乱,预后差。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率变异性;预后 心率变异性是指窦性心律逐次心动周期之间的差异性变化,是评价自主神经即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张力状态及其变化的简便可靠的方法,可反映自主神经对心血管的调控作用,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本文通过9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率变异指数与70例正常人心率变异指数对比分析,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变化及其预后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1~2013年在本院住院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29~76岁,其中前壁心肌梗死51例,下壁心肌梗死39例;合并高血压34例,糖尿病18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人员70名,年龄30~72岁,无器质性疾病,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均正常。两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采用美高儀公司生产Holter记录两组研究对象24 h动态心电图,有效记录时间≥22 h,通过计算机自动选择标记的窦性心律的R-R间期,排除干扰及异位搏动,相邻R-R间期超过20%也被去除。系统分析处理所得资料,编辑后获得心率变异性各项指标。 1. 3 诊断标准 1. 3. 1 时域分析指标SDNN:24 h内全部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正常值(141±39)ms,一般正常值≥100 ms,50 ms的心搏数占全程心搏数的百分比。 1. 3. 2 频域分析指标TP:总功率≤0.4 Hz,正常值为(3466±1018)ms;LF:低频功率0.04~0.15 Hz;HF:高频功率0.15~0.4 Hz[1]。 1. 4 统计学方法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急性心肌梗塞与健康教育

急性心肌梗塞与健康教育 【摘要】目的通过加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健康教育,促进患者配合治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让护士掌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有效途径。结果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治疗方法,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结论健康教育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发生率。 1认识急性心梗 1.1冠心病概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1.2急性心肌梗死的概念:因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而导致心肌坏死 1.3病例1:患者于1.5小时前晨起跑步过程中突然出现胸痛,呈压迫样剧痛,以左胸部为著,伴周身冷汗及明显乏力,无发热、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无头晕、昏厥及抽搐等,经休息无缓解。为求进一步系统诊治,疾呼120来诊。急诊科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收入我科。患者自发病以来,未进饮食未睡眠,未排大小便,精神紧张。既往有高血压病数年,最高达210/100mmHg,间断自服降压0号等药物治疗,未系统监测血压 1.4病例2:发作性胸闷、胸痛24年,再发并持续不缓解90分钟。病人于24年前因“突发胸闷、胸痛12小时”来本院就诊,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住院治疗40天,病情好转后出院,之后一直未规律服药,病情相对稳定,一般活动可良好耐受。近2年来

出现活动或情绪激动时胸闷发作,程度不重,持续数分钟,经休息或含化“速效救心丸”可有效缓解,仍未在意及规律服药,90分钟前患者蹬车时胸痛再发,为胸骨后压榨样疼痛,伴胸闷、冷汗及周身乏力,无呼吸困难、放射痛、咳嗽、咳痰、咯血、头晕、晕厥及抽搐等伴随症状,自行含化“速效救心丸”十余粒无显效,因症状持续不缓解,疾呼120来院,急诊以“冠心病、急性心梗”收入我科,病人此次发病以来,未进饮食未睡眠,小便正常未解大便,精神紧张。患糖尿病史20余年,自服“二甲双胍”治疗,复查血糖水平偏高。 2认识健康教育 2.1健康教育的概念:是指在帮助对象人群或者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 2.2健康教育的核心:行为改变。 2.3健康教育的模式: 2.3.1知信行理论:是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的简称。了解有关健康知识,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才有可能主动地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方式。(KABPModel—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 2.3.2健康信念模式:是最常用于各种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一种模式。人们通过自身的实践,或是他人的实践经验,或是接受他人的劝告,而激发内在的动机,是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并获得预期的结果。这就是备受人们关注的“自我效能” 3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肌梗死与心绞痛的临床表现与护理

心肌梗死与心绞痛的临床表现与护理 一冠心病的定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或)动力性病使血管狭窄、阻塞和(或)痉挛,引起心肌氧供和氧需的平衡失调,导致心肌缺氧而造成的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高脂血症 高血压 吸烟 糖尿病 年龄与性别 体重超重(BMI=Kg/m2) 体力活动少 心理社会因素 三冠心病的类型 心绞痛 心肌梗死 猝死 缺血性心肌病及心力衰竭 隐性或无症状性冠心病 心绞痛相关知识 一心绞痛症状的五个方面 ?诱因体力活动、吸烟、寒冷、精神紧张、饱餐 ?部位及放射胸骨中、上1/3交界处后,其次为心前区,可放射到下颌、左肩、左上肢内侧,直至左腕、无名指、小指。 ?性质是一种钝痛,为压迫、憋闷、堵塞、紧缩等不适感,重者可伴出汗、濒死感。 ?持续时间一般3~5分钟,超过30分钟者少见。 ?缓解方式停止活动、含服硝酸甘油 二心绞痛分型 劳力性心绞痛 初发劳力性心绞痛 稳定劳力性心绞痛 恶化劳力性心绞痛(休息心绞痛) 自发性心绞痛 发生死亡或心梗的的不良危险因素 ?老年及男性 ?心绞痛分级CCS ?休息心电图有心肌缺血改变 ?既往有心梗史者 ?心脏扩大 ?心室壁瘤

?心力衰竭 ?EF <45% ?心脏负荷试验提示大面积心肌缺血者 ?冠脉造影 急性心肌梗死定义 在冠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并发血管内腔血栓形成或完全闭塞性血管痉挛,造成血管腔持久性闭塞,血流中断,如该动脉与其它冠脉分支血管之间尚未立充分的侧支循环,即可导致该动脉所供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最终发生心肌坏死,即心肌梗死。 一先兆症状 ?突发的初发性心绞痛或出现较以往更为剧烈而频繁的心绞痛 ?含服硝酸甘油疗效差 ?伴出汗、恶心、呕吐、心律失常、低血压状态 二AMI诊断要点 ?持续性胸痛 ?心电图 ?心肌损伤标志物 肌红蛋白起病后1~4小时升高,6~7小时达高峰18~30小时内恢复正常 CK-MB 起病后4小时内升高,16~24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 CTn-I 起病后后平均6.8小时增高,11小时达高峰,4~8天后仍可增高 三AMI并发症 ?心律失常 ?心源性休克 ?乳头肌功能不全和乳头肌断裂 ?室间隔穿孔 ?左室附壁血栓和体循环栓塞 四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 ?前降支LAD ——前壁间壁 ?回旋支LCX ——后壁下壁侧壁 ?右冠RA ——后壁下壁右室 五冠脉造影血管狭窄程度 ?<5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50~70% 临界病变 ?>70% 严重病变 六AMI心电图变化过程 ?缺血-----T波倒置 ?损伤-----ST段抬高 ?坏死-----异常Q波 七AMI护理 一、精神护理:解释安慰工作,卧床休息,谢绝过多探视陪伴,发病1-2天适当给予镇静剂。 二、严格卧床休息,减低心肌耗氧量,尽快建立侧肢循环,利于心肌修复。(1-2周)

心电图判断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和预后价值

心电图判断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和预后价值 【关键词】心电图急性心肌梗死预后价值 前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与左前降支阻塞的相关性及预后 提示前壁梗死的心电图改变与左前降支阻塞相关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预测价值百分比分别为90%、95%和96%[1]。左前降支经灌注室间隔、左心室前壁2/3及整个心尖部,满足50%心肌供血,故左前降支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影响存活率的主要动脉。以第一对角支为标志将左前降支分为近端及远端,近端闭塞致心肌梗死面积大,预后差[2~3]。 左前降支近端闭塞的心电图定位[4],前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具备下列改变之一:①Ⅰavl导联ST段抬高伴下壁导联ST段下移;②avl导联ST段抬高伴V2~V5导联ST段抬高预测第一对角支近端闭塞,阳性预测值89%,阴性预测值100%;③高侧壁心肌梗死,80%患者闭塞部位在近端;④V2导联ST段抬高伴V3~V5导联ST段下移支持闭塞在第一对角支。 左前降支远端闭塞的心电图定位[4],前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具备下列改变之一:①伴下壁心肌梗死,②Ⅰavl导联ST段抬高,而下壁导联ST段呈等电线或抬高;③前间壁急性心肌梗死(V1~V3导联ST段抬高)时,92%患者为前心尖部梗死而室间隔正常,病变多位于左前降支中端和远端(约85%)。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决定预后的两个重要因素:左室功能与梗死面积 左室功能是决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Meller指出,左前降支阻塞性病变引起前壁穿透性心肌梗死时,心肌坏死常较广泛,因而前壁心肌梗死较下壁心肌梗死更多发生心脏功能衰竭。节段性矛盾运动对左室功能造成影响最大,前壁坏死发生矛盾运动较下壁多,这也是前壁心肌梗死左室功能衰竭发生率高的原因。 多部位急性心肌梗死范围大,特别在累及前壁时,尽管单支血管病变多见,但完全闭塞比例高,预后差。目前,急性心肌梗死时溶栓疗法的选择最主要决定于心肌梗死大小。前壁心肌梗死中死亡组心肌梗死面积较存活组显著增高,即心肌梗死面积越大,临床预后越差。急性心肌梗死时ST段抬高估计濒死心肌的量有一定价值,前壁濒死心肌(%)=(4.5×ST抬高≥1mm的导联数-1.2)×100%[5]。 总之,前壁心梗的病情及预后与心梗造成心肌受损面积密切相关,合并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与受损心肌的范围成正比,同时合并其他部位梗死时并发症多,危险性大,预后差。 【参考文献】 1 Blanke H,Cohen M,Schlueter GV,et al.Electrocardiographic and coronary arteringraphic correlations dur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 J Cardiol,1984,54:249.

探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探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心梗前发生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心肌梗死患者1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前72h内是否发生心绞痛分为两组,发生心绞痛 者为观察组,未发生心绞痛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变情况和预后之 间存在的差异。结果:1.观察组治疗前的CK(621.4±22.9U/L)、CK-MB (72.5±10.4U/L)峰值和治疗后的峰值(212±27.4U/L、31.5±6.6U/L)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VEF均升高,但观察组升高更加 明显。2.观察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30%)、心力衰竭(15%)等严重影响预后的 疾病的几率明显小于对照组(4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 察组中死亡6例,占6.67%,对照组中死亡9例,占18%,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 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心肌梗死前出现心绞痛者预后比未出现者好,可能因为 心绞痛后缺血预适应而对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从而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心肌梗死前;心绞痛;预后;影响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angina pectoris befor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n short-term pro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is to select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100 cases,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and accor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72h is the occurrence of angina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incidence of angina pectoris patients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no angina as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ognosis of chang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ardiac function. Results:1. the observation group before treatment CK(621.4 + 22.9U/L),CK-MB(72.5 + 10.4U/L)peak and after treatment(212 + 27.4U/L,31.5 + 6.6U/L)were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LVEF increase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but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2. the incidence of arrhythmia(30%)and heart failure(15%)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40%,28%),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4.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6 cases died,accounting for 6.67%,9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died,accounting for 18%,the mortality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ngina pectoris befor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patients without angina pectoris.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can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myocardium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Keywords:myocardial infarction;angina pectoris;prognosis;influence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出现心绞痛(AP),会对冠脉侧支循环和心梗面积等产生影响, 且关系到患者的近期预后[1],笔者通过对50例发生心肌梗死前72h内发生心绞痛的患者的 各项指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诊断为心肌梗死的患者100例,将60例急性 心梗前72小时内出现心绞痛的患者,归为观察组,50例未出现心绞痛的患者归为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61.2±17.6岁;对照组男32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