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结核的几点专家共识

支气管结核的几点专家共识
支气管结核的几点专家共识

支气管哮喘---业务学习

综合科业务学习---支气管哮喘 时间:2012-02-23 地点:综合科医护办公室 主持人:高德义主任医师 主讲人:谢俊平副主任医师 参加人: 内容:支气管哮喘诊治的几点体会 1.(定义):支气管哮喘是气道的一种慢性过敏反应炎症性疾病。 A:部位:气道 B:病程:慢性 C:疾病性质:过敏反应炎症性疾病 2.(发病机制):此种气道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增加和广泛、易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 哮喘两大特点:A:气道高反应性 B:气道受阻 3.(临床表现):A:气道高反应性:过敏原、冷空气、油烟、香水等 可以诱发哮喘发作。

B:气道受阻:从而表现为发作性、可逆性的呼吸困难 (喘息)、胸闷和咳嗽等症状,严重时端坐呼吸、咳白 色泡沫痰。(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或加重、早上重下午 轻、支气管扩张剂可缓解)。 4.(发病特征):A.长期性 B:发作性:当遇到诱发因素时呈发作性加重。 C:时间节律性: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 D:季节性:常在秋冬季节发作或加重。 E:可逆性:平喘药通常能够缓解症状,可有明显缓 解期。 F:自限性 总结:哮喘是一种慢性支气管疾病,病者的气管因为发炎而肿胀,呼吸管道变得狭窄,因而导致呼吸困难。 5.治疗:A:目标:控制症状,减少发作,不是根治。 B:解痉平喘药及抗炎药。 从哮喘的治疗延伸思考: 1):短效β2受体激动剂,作为缓解症状药物,发作时使用,不能常规使用。 2):缓解期及轻、中度哮喘尽可能用吸入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及激素。 3):抗生素的应用:抗生素不能治疗哮喘的气道炎症,故哮喘

不主张用抗生素,细菌感染很少是哮喘发病和发作的诱因,抗生素应用仅在明确细菌感染(发热、黄浓痰或者副鼻窦炎的患者)或者重症哮喘的患者才有指针。

支气管哮喘诊疗常规

支气管哮喘诊疗常规 [病史采集] 1.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有关。 2.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物理检查] 1.双肺哮鸣音。 2.肋间肌内凹。 3.心动过速。 4.奇脉。 5.紫绀或意识模糊。 [辅助检查] 1.支气管扩张试验:吸入β2激动剂后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5%以上,且FEV1绝对值增加大于200ML为阳性。 2.最大呼气量(PEF):日内变异或昼夜变异≥20%为

阳性。 3.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 以上三种试验方法见肺功能检查节。 4.抗原皮试。 5.动脉血气分析:急性发作时PaO2升高,PaCO2降低,PaCO2“正常”或升高提示病情严重。 6.胸部X线检查:肺过度充气,透明度增高,注意有无气胸或肺炎。 [并发症] 气胸、纵膈气肿、胸廊畸形、反复支气管感染,呼吸骤停和猝死。 [诊断要点] 根据典型的症状可诊断,症状不典型者需作有关检查。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包括:急、慢性支气管炎,不可逆性气道阻塞,鼻炎伴后鼻孔滴流,左心衰。 [治疗原则]

1.治疗目标: (1) 以最少的治疗达到控制症状的目的。 (2) 教会病人自已监测病情及正确用药。 (3) 最大限度控制病情,减少缺勤缺学。 2.药物治疗: (1) 皮质激素:吸入皮质激素:常用丙酸培氯松或丁地去炎松,用定量雾化吸入器(MDI)或干粉剂吸入。剂量为:丁地去炎松200~600ug/天。如病人需口服皮质激素,?吸入制剂需继续使用。吸药后漱口以减少对口咽的副作用。 口服皮质激素:强的松每天30mg用5天,如果改善缓慢需延长疗程。疗程短于14天不必逐步减量。 (2) 茶碱:常用氨茶碱或缓释型茶碱口服,用于轻-中度发作,剂量为每公斤体重6~10mg,使血茶碱浓度保持在5~15ug/ml水平。很多药物如环丙沙星、红霉素、甲氰咪哌、抗抑郁药、地尔硫草(Ditiazem)、维拉帕米、氟康唑等可使茶碱血药浓度升高。妊娠、肝脏疾患、充血性心力衰竭也可影响茶碱的代谢。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 2016年3月 中华儿科杂志,第54卷第3期第167页-第181页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20余年来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990年全国城市14岁以下儿童哮喘的累积患病率为1.09%,2000年为1.97%,2010年为3.02%[1,2,3]。哮喘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目前我国儿童哮喘的总体控制水平尚不理想[4],这与哮喘儿童家长对疾病的认知不足、临床医师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关[5]。众多研究证明,儿童哮喘的早期干预和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控制疾病,改善预后。2008年修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和防治指南》[6]充分体现了循证医学原则,对提高我国儿童哮喘的防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2008年以来儿童哮喘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指南在2008年指南的基础上,参照近年来国外发表的哮喘防治指南[7,8,9,10,11]以及国内的哮喘诊治共识[12,13,14,15,16],汲取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同时结合国内防治儿童哮喘的重要临床经验进行修订,使其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儿童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防治提供指导性建议。 【定义】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剧。呼吸道症状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具有随时间而变化的特点,并常伴有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 【诊断】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各年龄段哮喘儿童由于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免疫、病理等特点不同,哮喘的临床表型不同,哮喘的诊断思路及其具体检测方法也有所差异。 一、儿童哮喘的临床特点 1.喘息、咳嗽、气促、胸闷为儿童期非特异性的呼吸道症状,可见于哮喘和非哮喘性疾病。典型哮喘的呼吸道症状具有以下特征:(1)诱因多样性: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变应原暴露、剧烈运动、大笑、哭闹、气候变化等诱因;(2)反复发作性:当遇到诱因时突然发作或呈发作性加重;(3)时间节律性: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4)季节性:常在秋冬季节或换季时发作或加重;(5)可逆性:平喘药通常能够缓解症状,可有明显的缓解期。认识这些特征,有利于哮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湿疹、变应性鼻炎等其他过敏性疾病病史,或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增加哮喘诊断的可能性。 3.哮喘患儿最常见异常体征为呼气相哮鸣音,但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患儿可能没有异常体征。重症哮喘急性发作时,由于气道阻塞严重,呼吸音可明显减弱,哮鸣音反而减弱甚至消失("沉默肺"),此时通常存在呼吸衰竭的其他相关体征,甚至危及生命。 4.哮喘患儿肺功能变化具有明显的特征,即可变性呼气气流受限和气道反应性增加,前者主要表现在肺功能变化幅度超过正常人群,不同患儿的肺功能变异度很大,同一患儿的肺功能随时间变化亦不同。如患儿肺功能检查出现以上特点,结合病史,可协助明确诊断。 二、<6岁儿童喘息的特点 喘息是学龄前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非哮喘的学龄前儿童也可能会发生反复喘息。目前学龄前儿童喘息主要有以下两种表型分类方法。 1.按症状表现形式分为: (1)发作性喘息:喘息呈发作性,常与上呼吸道感染相关,发作控制后症状可完全缓解,发作间歇期无症状。(2)多诱因性喘息:喘息呈发作性,可由多种触发因素诱发,喘息发作的间歇期也有症状(如夜间睡眠过程中、运动、大笑或哭闹时)。临床上这两种喘息表现形式可相互转化。 2.按病程演变趋势分为: (1)早期一过性喘息:多见于早产和父母吸烟者,主要是环境因素导致的肺发育延迟所致,年龄的增长使肺的发育逐渐成熟,大多数患儿在生后3岁之内喘息逐渐消失。(2)早期起病的持续性喘息(指3岁前起病):患儿主要表现为与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相关的反复喘息,本人无特应征表现,也无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喘息症状一般持续至学龄期,部分患儿在12岁时仍然有症状。小于2岁的儿童,喘息发作的原因通常与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有关,2岁以上的儿童,往往与鼻病毒等其他病毒感染有关。(3)迟发性喘息/哮喘:患儿有典型的特应征背景,往往伴有湿疹和变应性鼻炎,哮喘症状常迁延持续至成人期,气道有典型的哮喘病理特征。 但是应该注意,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上述表型分类方法通常无法实时、可靠地将患儿归入具体表型中,因此这些表型分类的临床指导意义尚待探讨[17]。 三、哮喘诊断标准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

1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 答:⑴反复发作哮喘,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⑵发作时在双侧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⑶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⑷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哮喘,气急,胸闷和咳嗽⑸临床表现不典型者至少应有下列三项中的一项: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②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③昼夜PEF变异率≥20%.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2支2、气管哮喘于心源性哮喘的鉴别诊断? 答:心源性哮喘由阵发性咳嗽,常可出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可闻及广泛的湿啰音和哮鸣音,左心界扩大,心率增快,心尖部可闻及奔马律.病情许可做胸部x线检查时,可见心脏增大,肺淤血征,有助于鉴别 3、.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 PaO2<60mmHg,伴或不伴PaCO2>50mmHg.单纯PaO2<60mmHg为Ⅰ型呼吸衰竭;若伴有PaCO2>50mmHg,则为Ⅱ型呼吸衰竭 4、.简述支气管扩张的临床表现? 答:病程多呈慢性经过,起病多在小儿或青年期.多数患者童年有麻疹,百日咳或支气管肺炎迁延不愈病史,以后常有反复发作的下呼吸道感染.㈠1慢性咳嗽,大量脓痰2反复喀血3反复肺部感染4慢性感染中毒症状.㈡体征 5、.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分类? 答:㈠按解剖学部位分类⒈中央型肺癌⒉周围型肺癌㈡按组织病理学分类⒈非小细胞肺癌①鳞状上皮细胞癌②腺癌③大细胞癌④其它⒉小细胞肺癌 6、呼吸性衰竭处理的原则是什么? 答:㈠急性呼吸衰竭1保持呼吸道通畅2氧疗3增加通气量,改善CO2潴留4病因治疗㈡慢性呼吸衰竭1氧疗2机械通气3抗感染4呼吸兴奋剂的应用5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7、心力衰竭的类型中心功能的分级? 答: Ⅰ级: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Ⅱ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室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Ⅲ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一般平时活动即引起上述症状.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劳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8、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疼痛的主要症状时什么? 答:①疼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②诱因多不明显③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④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⑤少数患者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9、心绞痛发作时可有哪些体征? ①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冷或出汗②可有出现第三或第四心音奔马率③可有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④第二心音可有逆分裂⑤可出现交替脉 10、稳定性心绞痛诊断 :①典型的发作特点和体征②含用硝酸甘油后缓解③结合年龄和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④心电图检查可见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ST段压低,T波平坦或倒置 11、稳定型心绞痛的特点是什么? 答: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常发生于劳力负荷增加时,持续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12、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答:①原为稳定性心绞痛②1个月之内新发生的心绞痛,并因较轻的负荷所诱发③休息状态下发作心绞痛或较轻微活动即可诱发

气管支气管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

气管支气管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试行)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作者: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等 一、定义 气管支气管结核(tracheobronchial tuberculosis,TBTB)是指发生在气管、支气管的黏膜、黏膜下层、平滑肌、软骨及外膜的结核病。 气管支气管结核是结核病的特殊临床类型,属于下呼吸道结核。气管镜下可直接观察到气管及支气管的黏膜受到侵犯,加之临床上支气管病变多于气管病变,故以往多称之为支气管内膜结核(endobronchial tuberculosis,EBTB)。 二、流行病学 我国尚缺乏气管支气管结核全国性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结核科及呼吸科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近几年来气管支气管结核发现率有明显增多趋势。国外有学者报道,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0%-40%合并气管支气管结核,其中菌阳患者60%-70%,菌阴患者25%-30%,另外5%-10%患者肺内未发现结核病灶而单纯侵犯气管、支气管。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多发于青、中年女性,男女比例为1:2~1:3。 由于支气管镜检查为介入性操作而非常规检查手段,因而气管支气管结核流行病学调查实施困难.但气管支气管结核所致的肺功能损害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诊断 气管支气管结核的诊断依赖于对流行病学、病史、临床表现及诸如结核分枝杆菌、胸部影像学(X线、CR、DR及CT)检查、PPD试验及支气管镜等相关检查仔细而全面的分析。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临床表现往往缺乏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具有一定局限性,目前气管支气管结核的确诊仍依籁于支气管镜检查及细菌学或病理学证据。 (一)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因症就诊是目前临床上发现气管支气管结核的主要途径之一。典型临床表现可有刺激性剧烈咳嗽、咳痰、咯血及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气管及中心气道(气管、主支气管和中间段支气管等)狭窄时,咳嗽声如“犬吠”。部分患者伴有发热、盗汗、消瘦、月经不调等全身症状及变态反应性关节炎、结膜炎等变态反应性表现。临床可闻及肺部哮鸣音、干湿性哕音及呼吸音减弱,出现胸廓不对称、气管偏移等。少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任何不适,多数因患肺结核等进行辅助检查而发现。气管支气管结核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部分临床表现缺如,单纯从症状和体征上无法确诊气管支气管结核。 2.影像学:普通X线胸片一般表现为肺结核改变,也可无明显异常。气管支气管结核合并气道狭窄时可表现为阻塞性肺炎、肺充气不良、肺不张或局限性肺气肿等。气管、支气管的高分辨率CT、多维重建等影像学技术,对气管、支气管病变部位、范围、合并气道狭窄与否、狭窄程度及狭窄原因等诊断有帮助。 影像学不仅为临床诊断是否需要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做出评估,还可为确诊后制定气道内介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但误诊率及漏诊率较高。临床上气管支气管结核的定性诊断和分型诊断等仍需结合痰菌和(或)病理学,并依赖支气管镜检查来确定。 3.痰MTB检查:痰MTB检查阳性是结核病诊断的“金标准”。痰菌阳性,对于肺部有病灶的患者可确诊肺结核且提示结核具有活动性,但不能区分是肺结核还是气管支气管结核;对于肺部无结核病灶者提示气管支气管结核可能性极大,但尚需进一步检查确诊。痰菌阴性,尤其是伴有结核病典型临床表现者,不能除外气管支气管结核的存在。 临床表现、影像学等提示气管支气管结核,应首先进行痰抗酸杆菌检查。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涂片法、集菌法检测抗酸杆菌,有条件的单位应进行罗氏培养或快速培养、鉴定培养、培养物DNA测序及药物敏感试验等,以确诊为MTB感染而排除非结核分枝杆菌病,以及MTB对抗结核药物是否具有耐药性。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痰抗酸杆菌阳性率较低,加之MTB培养时间较长,过分依赖痰菌检查,往往延迟气管支气管结核的诊断并导致误诊、漏诊,故应尽早进行支气管镜检查。 4.支气管镜: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气管支气管结核必不可少的确诊手段。经支气管镜直接观察,留取相关刷片或冲洗液等标本进行MTB相关检查,获取活检组织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等检查,以确定及完善气管支气管结核的诊断。支气管镜检查可直视气管、支气管内病灶情况,观察是否存在气管支气管结核,并判断其类型、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及大致形成原因,了解是否合并所属气道狭窄、闭塞、软化及程度等情况。

气管支气管结核的诊断与治疗

气管支气管结核的诊断与治疗 一、概述 1.定义:气管支气管结核(tracheobronchial tuberculosis,TBTB)是指发生在气管、支气管的黏膜、黏膜下层、平滑肌、软骨及外膜的结核病。气管支气管结核是结核病的特殊临床类型,属于下呼吸道结核。气管镜下可直接观察到气管及支气管的黏膜受到侵犯,加之临床上支气管病变多于气管病变,故以往多称之为支气管内膜结核(endobronchial tuberculosis,EBTB)。 2.流行病学情况:我国尚缺乏气管支气管结核全国性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结核科及呼吸科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近几年来气管支气管结核发现率有明显增多趋势。国外有学者报道,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0%?40%合并气管支气管结核,其中菌阳患者60%-70%,菌阴患者25%-30%,另外5%-10%患者肺内未发现结核病灶而单纯侵犯气管、支气管。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多发于青、中年女性,男女比例为1:2 -1:3。苏柱泉等报道了我国广东省约有2 3.9%接受支气管镜检查的肺结核患者患有气管支气管结核,女性、年龄<50岁、生活在城市、糖尿病、咳嗽及症状≥4周是肺结核合并气管支气管结核的预测因素,其中症状持续≥4周的年轻和中年女性(TBTB及相关气管支气管狭窄的主要预测因素)应在确诊肺结核时立即接受支气管镜检查。由于支气管镜检

查为介人性操作而非常规检查手段,因而气管支气管结核流行病学调查实施困难,但气管支气管结核所致的肺功能损害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诊断 1.临床表现:典型临床表现可有刺激性剧烈咳嗽、咳痰、咯血及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气管及中心气道(气管、主支气管和中间段支气管等)狭窄时,咳嗽声如“犬吠”。部分患者伴有发热、盗汗、消瘦、月经不调等全身症状及变态反应性关节炎、结膜炎等变态反应性表现。临床可闻及肺部哮鸣音、干湿性啰音及呼吸音减弱,出现胸廓不对称、气管偏移等。少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任何不适,多数因患肺结核等进行辅助检查而发现。气管支气管结核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部分临床表现缺如,单纯从症状和体征上无法确诊气管支气管结核。 2.影像学:普通X线胸片一般表现为肺结核改变,也可无明显异常。气管支气管结核合并气道狭窄时可表现为阻塞性肺炎、肺充气不良、肺不张或局限性肺气肿等。气管、支气管的高分辨率CT、多维重建等影像学技术,对气管、支气管病变部位、范围、合并气道狭窄与否、狭窄程度及狭窄原因等诊断有帮助。影像学不仅为临床诊断是否需要迸行支气管镜检查做出评估,还可为确诊后制定气道内介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但误诊率及漏诊率较高。临床上气管支气管结核的定性诊断和分型诊断等仍需结合痰菌和(或)病理学,

支气管内膜结核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支气管内膜结核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ct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纤支镜活检证实的17例支气管内膜结核的不同ct表现。结果:17例均有肺叶或肺段支气管起始部和/或分支部不同程度狭窄及管壁增厚,无肿块及反s征;其中,向心狭窄6例,偏心狭窄11例;狭窄伴肺叶或肺段不张12例,其中不张或实变区可见充气支气管征9例,占75%;伴胸腔积液8例;伴管腔内息肉样软组织影5例;伴肺内结核9例。结论:ct在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关键词】支气管;内膜;结核;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 ct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endo bronchial tuberculosis 支气管内膜结核较常见,是以侵犯肺叶、肺段支气管黏膜为主,引起阻塞性肺不张的一种结核性疾病,是肺结核的一种特殊类型[1],与中央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相似,易造成误诊[2,3]。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对经手术病理或纤支镜活检证实的17例支气管内膜结核的各种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ct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选自来我院就诊的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并经手术病理或纤支镜活检证实。本组共17例;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13岁~76岁,其中18岁~25岁13例,占76.5%。全部病例均有咳嗽、咳痰,一般咳少量黏液痰,并伴有不同程度胸闷、胸痛、气急、消瘦、乏力、纳差症状;其中,伴发热12例,多为午后低热,体温37.5 ℃~39 ℃,伴夜间盗汗8例;伴不同程度痰中带血7例;血白细胞总数偏高15例;血沉增快16例;伴胸腔积液8例,抽出胸腔积液呈现淡黄色或红茶色,未找到异形细胞。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为肺叶或肺段支气管内膜结核,伴有不同程度肺叶或肺段支气管狭窄;其中,右肺上叶支气管5例,右肺中叶支气管3例,右肺下叶支气管5例,左肺上叶支气管6例,其中左肺舌叶支气管2例,左肺下叶支气管3例。狭窄部位均位于肺叶、肺段支气管起始部或分支部;呈向心性狭窄6例,呈偏心性狭窄11例;狭窄伴肺叶或肺段不张12例,其中不张或实变区可见充气支气管征9例,占75%;伴胸腔积液8例;伴管腔内息肉样软组织影5例;伴肺内结核9例。病灶内可见钙化灶11例,占64.7%;可见纵隔淋巴结增大或钙化6例,占35.3%,所有病例均未见反s征。

2020版:老年人支气管哮喘诊断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0版:老年人支气管哮喘诊断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受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哮喘发病率和患病率呈增长趋势,据估计目前全球约有3亿例哮喘患者[1]。 长期以来,哮喘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青少年多发的疾病。一项在美国的研究发现,老年人哮喘发病率并不低于年轻人[2],并且在诊断和治疗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3,4]。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患者的数量必然增长。尽管老年人哮喘具有与年轻哮喘患者相似的临床表现,但由于老年患者器官开始退化,免疫功能和生理机能下降,多合并其他疾病,老年人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青壮年[5],哮喘管理更为复杂[6]。因而,需要建立适合老年人哮喘患者的临床诊疗方案。 目前关于老年人哮喘的研究和文献资料较少。但在近3~5年间,随着认知和关注程度的提高,已有一些初步的研究资料,将有助于描绘出老年人哮喘的临床特征,并提出相应诊疗建议。因此,本共识基于目前的循证证据结合临床诊疗经验,旨在为相关领域专家和同道提供指导和参考性文件,以适应当今老年人哮喘防治工作的需要。 一、定义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具有一定的异质性,主要特征为气道反应性增高。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

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1]。老年人哮喘特指65岁及以上的哮喘患者,与美国胸科学会等国外学会定义是一致的[7,8]。 二、流行病学及疾病负担 国外流行病学资料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哮喘的患病率为4%~15%[3,9,10,11]。2010至2012年我国哮喘患病及发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CARE)研究数据表明,>14岁人群哮喘总体患病率为1.24%,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1~70岁人群哮喘患病率为2.26%,≥71岁人群患病率为3.10%[12]。北京地区哮喘患病率及流行病学分布特点与之相似,≥71岁人群患病率最高[13]。2012至2015年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CPH研究)数据表明,我国≥20岁人群哮喘患病率为4.2%,且哮喘患病率亦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60~69岁人群哮喘患病率为6.0%,≥70岁人群患病率达7.4%[14]。与我国的研究数据相似,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发布的哮喘监测数据显示,美国哮喘患病率以每年1.5%比例增长,其中≥65岁老年人哮喘患病率增加最多,从2001年的6.0%增至2010年的8.1%[8,15]。尽管老年人哮喘已引起重视,但常存在诊断不足,导致老年人哮喘患病率仍可能被低估[16,17,18,19]。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加,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65岁人口数量将增加近3倍,高达15亿[20],老年人哮喘患者的数量也将显著增加。与其他年龄段患者相比,老年人哮喘还具有临床症状不典型,合并症多,患者对疾病认知、自我管理水平和哮喘控制水平差等特点,导致重症哮喘的比例及死亡率较高[12,13,14,15,21]。

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

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 (一)诊断 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三个月,并连续两年或以上。对临床上虽有咳、痰、喘症状并连续二年或以上,但每年发病持续不足三个月的患者,如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肺功能等)也可诊断。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它疾病(如肺结核、尘肺、肺脓肿、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鼻咽疾患等)。 (二)分型 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诊断符合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具有咳嗽、咳痰二项症状。 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诊断符合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具有喘息症状,并经常或多次出现哮喘音。 (三)分期 急性发作期:一周内出现脓性或粘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多或伴有其它炎症表现;或一周内咳、痰、喘症状任何一项加剧至重度,或重度病人明显加重者。 慢性迁延期:指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咳、痰、喘症状,迁延不愈;或急性发作期症状一个月后仍未恢复到发作前水平。 临床缓解期:指病人经过治疗或自然缓解,症状不足轻度维持二个月或以上。 (四)病情判断标准 1. 咳嗽: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轻度(+),为白天间断咳嗽,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中度(++),指症状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有昼夜咳嗽频繁或阵咳,影响工作和睡眠。 2. 咳痰:分为少、中、多量。 少(+),昼夜咳痰10~50毫升,或夜间及清晨咳痰5~25毫升; 中(++),昼夜咳痰51~100毫升,或夜间及清晨咳痰26~50毫升; 多(+++),昼夜咳痰100毫升以上,或夜间及清晨咳痰50毫升以上。 3. 喘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轻度(+),指喘息偶有发作,程度轻,不影响睡眠或活动; 中度(++),指病情介于轻度及重度之间; 重度(+++),喘息明显,不能平卧,影响睡眠及活动。 4. 哮鸣音:分为少、中、多。 少(+),偶闻,或在咳嗽、深快呼吸后出现; 中(++),散在分布; 多(+++)两肺满布。 5. 实验室检查:包括: 胸部X线检查,如肺间质病变,合并肺气肿的程度等; 肺功能检查,如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用力呼气中段流量、残气容积/肺总量等; 痰的检查,如痰内细胞的种类及数量,分泌型IgA,痰粘稠度,细菌培养等; 其它检查,如纤维支气管镜、同位素肺功能检查、免疫指标等。 可作为病情判断的参考。

哮喘诊治指南

哮喘诊治指南 哮喘的就诊指南 1. 定义和临床表现类型 1.1定义 目前国内外对于难治性哮喘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ERS 和ATS 分别在1999年和2000年发表了难治性哮喘的共识意见,认为难治性哮喘是在大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简称 激素) ,甚至口服激素仍不能获得较好控制的哮喘。ERS 还指出,难治性哮喘应该是排除 患者用药依从性问题并去除导致哮喘恶化等因素后,经6个月规范治疗和严密随访仍不能 达到较好控制的哮喘。2019年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指出,难治性哮喘患者通常对糖皮质激素(激素) 的作用不敏感,并且经常不能达到与其他哮喘患者相同的控制水平。具 体讲,这类患者经GINA 推荐的第4级治疗方案,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控制药物加缓解药 物治疗,仍不能达到一种可接受的哮喘控制水平。但是GINA 没有对第4级治疗需要多长 时间才能诊断为难治性哮喘进行说明。 以上ERS 和ATS 的专家共识和GINA 对难治性哮喘的定义,其核心是强调" 难治性" ,这与目前多数哮喘患者经过以吸入激素为主的治疗即可获得良好控制的情况明显不同。由 此可见,目前的定义是对难治性哮喘临床治疗反应特性的定义。 本共识将难治性哮喘定义为采用包括吸入性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两种或更多种 的控制药物,规范治疗至少6个月仍不能达到良好控制的哮喘。 1.2临床表现类型 过去曾有许多与难治性哮喘有关的术语,如难治性哮喘(difficult-to-treat asthma,difficult/therapy-resistant asthma ,difficult asthma ,refractory asthma) 、 难控制性哮喘(difficult to control asthma)、激素抵抗或激素依赖性哮喘(steroid-resistant asthma or dependent asthma) 、脆性哮喘(brittle asthma) 和致死性哮喘(near fatal asthma) 等。这些术语可以反映出学界对难治性哮喘的认识和定义还不统一,同时也可以看出难治性哮喘虽有" 难治" 的共同特征,但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类型。 1.2.1激素依赖性/抵抗性哮喘 这类患者常常存在持续的气流受限,气流受限的可逆性差,而且对激素治疗反应差, 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激素抵抗,需要长期依赖大剂量吸入激素,甚至是口服激素。过去将 对激素治疗无效的哮喘称为" 激素抵抗性哮喘" ,而实际上,真正对激素治疗完全无反应 的哮喘极为少见,过去认为的激素抵抗性哮喘多数经加大激素剂量和延长治疗时间仍然有 治疗反应。所以,多数所谓" 激素抵抗性哮喘" 只是相对性的激素治疗" 抵抗" ,又称为" 激素依赖性哮喘" 。 1.2.2脆性哮喘

气管支气管结核的CT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探讨

气管支气管结核的CT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探讨 发表时间:2018-11-26T14:52:46.49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6月下第12期作者:邱淑玲 [导读] 近年来,支气管结核病人比较多见,所谓的“气管支气管结核”指的就是在支气管和气管黏膜下层或是黏膜部位的结核病变。 黑龙江省甘南县查哈阳农场医院 162116 【摘要】目的:分析气管支气管结核的CT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分析42例气管支气管结核的胸部CT影像表现。结果:事先通过相关医学专业仪器检查出42例病患中总共存在50处病变。之后CT观察中找到50处中的32处病变,其中,肺不张或合并性的阻塞炎症8例;合并性的肺内活动肺结核是11例;合并性的局限肺气肿是10例;合并性的纵隔或是周围淋巴结肿大3例;通过纤维性的支气管镜做详细检查共发现了23处气管、支气管病变,与CT技术相比少发现了9处新的病变部位。相对于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结果而言,CT技术检查出的支气管病变率是6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可以在检查气管结核中提供一些重要的诊断依据,而且做到全程掌握和了解,与此同时,发生病变的具体位置也能够得到明确,CT技术对临床早期确诊气管、支气管结核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气管;支气管结核;CT诊断分析 CT imaging and diagnostic value of tracheal bronchial tuberculosis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T findings and diagnostic value of tracheobronchial tuberculosis. Methods:The chest CT images of 42 patients with tracheobronchial tuberculosis were analyzed. Results:A total of 50 lesions were detected in 42 patients in advance through related medical professional instruments. Thirty-two out of 50 cases were found after CT observation,including 8 cases of atelectasis or combined obstructive inflammation;11 cases of combined pulmonary tuberculosis;10 cases of combined confined emphysema;There were 3 cases of mediastinal or peripheral lymphadenopathy;23 cases of tracheal and bronchial lesions were found through detailed bronchoscopic examinations,and 9 new lesions were found less than CT techniques.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fiberoptic bronchoscopy,the bronchial lesions detected by CT were 64%(P<0.05),which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CT can provide some important diagnostic evidences in the examination of tracheal tuberculosis,and it can be mastered and understood throughout the process. At the same time,the specific location of the lesions can be clearly identified. CT technology is important for early diagnosis of tracheal and bronchial tuberculosis in early clinical stages. effect. Key words:trachea;bronchial tuberculosis;CT diagnosis analysis 前言 近年来,支气管结核病人比较多见,所谓的“气管支气管结核”指的就是在支气管和气管黏膜下层或是黏膜部位的结核病变。发病相对来说较慢,临床症状不具备特异性,由于症状相对较轻,且痰菌检查的特异性不高,往往不能引起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重视,容易导致病情延误和误诊,诊断过程的困难程度相对来说就会加大。CT检查对支气管结核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以发现常规平片检查不易发现的病灶,有利于病人的及时发现和治疗。而现实是气管支气管结核的影像学诊断研究报道较少,就文献资料分析目前对该病的影像学尤其是CT诊断研究不够深入。对单独发生在气管或支气管内膜的结核报道尤少,将我院在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42例病患的资料做仔细分析,并且将病理结果、纤维性支气管镜检查结果与所得结论比较,以此探究CT在诊断和治疗EBTB病症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在抽检的42例气管支气管结核病患者当中,女性是26例,男性是16例,年龄的平均值是33岁。临床的主要症状包括:气促胸闷15例,咳痰12例,咳嗽5例,咯血或是血丝痰的是2例,肺部听诊时有湿啰音的5例,肺部呼吸音量减低的3例。全身的普遍症状无力疲乏、午后低热。 1.2基本方法 CT扫描应用GEHiSpeedNX/I,GELight-Speed16。采用常规螺0旋扫描,螺距0.75-1.50,自肺尖扫描至肺底,全部进行1.25-5.00mm 薄层重建,其中10例行冠状位和矢状位多平面重建;增强扫描12例,采用优维显100mL团注。重点评价内容:支气管病变发生部位,支气管形态改变(管壁、管腔和累及范围),病变支气管远端肺组织及肺内其他部位改变,肺门纵隔淋巴结改变。 2.结果 表1 CT扫描影像显示的结果与支气管镜检查出的结果比较 3.讨论 支气管结核起病缓慢,症状多样,缺乏特异性。常见临床症状有:咳嗽、咯痰,多为阵发性剧烈咳嗽;咯少量血或痰中带血;阵发性呼吸困难,有时为气管内异物感;哮鸣,常见持续性;胸痛、声嘶,及全身中毒症状如低热、盗汗等。由于支气管结核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且胸部X线后前位片检查不能显示支气管本身病变情况,特别是无临床症状者或胸片检查无异常发现时容易漏诊和误诊。在诊断中要结合临床症状、常规检查结果,结核菌素试验、综合纤支镜和CT检查进行综合诊断。常规的X线平片表现主要有肺部斑片状浸润影,肺不张,肺门阴影增大等。CT检查的主要征象为支气管扩张和狭窄相间,且支气管外径一般不增大。管壁钙化及支气管壁内钙化,是诊断支气管结核的特征性征象。同时,由于CT检查无创伤,可提供支气管镜检的方向,能清晰显示病变的范围及程度,明显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要注意鉴别诊断,由于支气管结核起病缓慢,症状多样、缺乏特异性,特别是全身结核中毒症状少见,易误诊为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等,中老年人常误诊为肺部肿瘤,胸片阴性时更易误诊,应注意鉴别诊断。支气管结核与肺癌鉴别中,肺癌也可以引起支气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管腔阻断等征象。但肺癌支气管壁增厚常伴有肿块形成,且管腔狭窄累及范围较局限。对于形成类似肺门块影的

哮喘诊疗方案

哮喘诊疗方案 病名: 哮病,中医来讲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临床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伏于肺,遇感诱发。发病机理为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发时以邪实为主,治当祛痰利气;反复日久,正虚邪实者,又当兼顾,不可单纯拘泥于祛邪。若发生喘脱危候,当急予扶正救脱。平时应扶正治本以减少或控制其发作。本篇所论哮病为一种发作性疾病,包括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嗜酸性细胞增多症(或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引起的哮喘。哮喘西医又名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此种炎症常伴随引起气道反应性增高,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气流阻塞,可以自行或通过治疗而逆转。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 XH/T5-2008。 (1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7)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 年)。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 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

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 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 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 项 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 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 ;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病期诊断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 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 常有呼吸困难, 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 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 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 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 肺功能恢复到急性 发作前水平, 并维持3 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 1 .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 )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 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脉浮紧。 (2)寒哮: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多、色白多泡 沫,易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3)热哮: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 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虚哮: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至 持续喘哮,咳痰无力,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数。 2.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

哮喘诊疗指南解读(GINA2018)

1. 哮喘的急性发作主要表现为患者的症状和肺功能由正常状态变为急剧恶化,甚至有些急性发作患者在以往并未被诊断为哮喘,首次急性发作即表现为哮喘的发作症状。 2. 应筛选具有致命性哮喘危险的患者,进行反复的评估。 3. 哮喘急性加重期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包括患者记录哮喘日记,进行自我管理,症状加重期初期的管理和院内急性加重期的管理。 4. 所有的哮喘患者都应建立适合自己病情的哮喘记录,以便更好地应对哮喘急性发作。 (1)哮喘记录应包括何时及如何改变药物使用,口服激素及症状治疗失败时的相应处理措施。 (2)哮喘症状急性恶化患者应立即至就近急诊治疗。 (3)患者的行动计划应根据症状或呼气峰值流速而安排。 5. 为哮喘急性发作提供初始及急症处理设施。 (1)根据呼吸困难程度、呼吸频率、脉搏及氧饱和度、肺功能评估急性加重的程度,同时应用氧疗或短效β2 受体激动剂(SABA)治疗。 (2)患者出现急性发作应立即转移至急诊治疗,如出现嗜睡、昏迷或寂静胸提示重症哮喘,应送往 ICU 进一步治疗,转运过程中应用 SABA 及异丙托溴胺、控制性氧疗及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 (3)治疗措施包括重复吸入 SABA、早期应用口服糖皮质激素,控制性氧疗,1 小时后根据患者症状、氧饱和度、肺功能评估治效。 (4)异丙托溴胺仅推荐用于重症哮喘。 (5)静脉给予硫酸镁可以用于初始治疗无效的重症哮喘。 (6)胸部 X 线检查不建议作为常规检查手段。 (7)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肺功能、初始治疗的反应、最近及既往急性加重情况及家庭护理能力决定是否住院治疗。 (8)出院后应继续进行后续治疗,包括维持或逐步加量药物治疗 2 ~ 4 周,并根据病情改善情况逐步减药减量。 6. 抗生素不用常规推荐用于治疗哮喘急性发作。 7. 哮喘急性发作后的后续管理工作 (1)回顾患者症状控制情况及有无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 (2)对大多数患者而言,给药维持治疗 2 ~ 4 周以预防进一步加重。 (3)检查吸入装置有无异常。 什么是哮喘发作?哮喘急性发作表现为逐步加重的咳嗽、气喘、胸闷、呼吸困难及肺功能进行性下降等,这些变化常常表明患者需要改变治疗的方案。哮喘急性发作的情况既可以发生在既往诊断为哮喘的患者,也可以表现为哮喘患者发现的首次表现。哮喘的急性发作可与上呼吸道感染、花粉或过敏原接触,空气污染相关,也可与哮喘吸入装置的不规范使用相关。然而部分患者也可在没有接触已知危险因素的情况下突然急性发作。重症哮喘亦可发生在轻症哮喘及控制良好的哮喘患者中。 如何识别具有高死亡风险的哮喘患者: 1. 既往因哮喘急性发作接受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 2. 在过去几年曾有因哮喘急性发作需住院治疗或急诊紧急处理的病史 3. 近期使用口服糖皮质激素或停用糖皮质激素患者 4. 目前没有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