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刚性悬挂接触网弓网关系论文
地铁刚性接触悬挂弓网磨耗问题研究

地铁刚性接触悬挂弓网磨耗问题研究王剑【摘要】Pantograph-catenary abrasion includes mechanical abrasion and electrical abrasion, and they are often accompanied by each other. Considering the arrangement of metro rigid overhead catenary system, suspension structure rigidity and electrical contact between pantograph and overhead contact the etc,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auses of pantograph-catenary abras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improvement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弓网间的磨耗包括机械磨耗和电气磨耗,而且大部分同时伴随着这两种类型的磨耗.从地铁刚性接触悬挂布置、悬吊结构刚度以及弓网电接触等方面,分析弓网磨耗问题产生的原因.为有效改善弓网间的磨耗,提出相应的措施及建议:综合考虑整条线刚性接触网的布置,增加特殊区段悬吊结构的弹性,选择与接触网相匹配的受电弓,精心进行接触网施工和检修等.【期刊名称】《都市快轨交通》【年(卷),期】2012(025)004【总页数】5页(P59-62,66)【关键词】地铁;刚性接触悬挂;弓网磨耗【作者】王剑【作者单位】福州市城市地铁有限责任公司福州 3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23.6刚性接触悬挂自在广州地铁2号线第1次应用后,因其具有结构紧凑、无断线隐患、费用较低、安装维护方便等特点,现已成为我国地铁地下线路的接触网首选类型。
从已运营的刚性接触悬挂系统来看,较多地存着接触线磨耗不均匀、受电弓不规则磨耗、局部接触线磨耗率大等问题。
地铁刚性接触网弓网关系与优化策略分析

地铁刚性接触网弓网关系与优化策略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省市都加大了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的力度,这也对工程的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接触网是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轨道车辆的安全稳定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刚性接触网在地铁供电网络中所占比例的不断增加,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本将从地文铁刚性接触网弓网关系出发,提出了地铁刚性接触网弓网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铁;刚性接触网;弓网关系;优化策略引言近年来,随着运营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加,新增运营里程的快速增加,线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轨道安全运营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大,如何进一步保证城市轨道供电的安全可靠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通过对地铁刚性接触网弓网关系进行归纳与总结,对地铁刚性接触网弓网优化策略进行了分析,可为今后城轨行业供电系统提供重要参考。
1地铁刚性接触网弓网关系1.1接触网跨距对弓网受流质量的影响受弓网的接触压力是判断和控制弓网动态流动质量的重要条件和内容,可以用来描述弓网在运行状态下与接触线的接触程度和接触状态。
接触压力的最大值、最小值和标准差代表了不同工况下网格之间的流量差,而接触压力的平均值可以反映网格接触压力的整体状态。
总之,当列车速度小于或等于120km/h时,架空接触线跨度越小,弓网的动态流接收质量越好。
这是因为减小悬链线的跨度可以提高悬链线在一个跨度内的弹性均匀性,而且悬链线的弹性均匀性越好,悬链线的流动质量越好。
1.2接触网悬挂刚度对弓网受流质量的影响接触网悬挂刚度是影响接触网自身振动特性的重要参数之一,在施工中经常需要根据现场施工环境对其进行调试。
接触网悬挂刚度可根据实际施工条件和悬架点安装位置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
适当提高架空接触线的悬架刚度不会对弓网的流动产生明显影响,在合理范围内降低悬架刚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弓网的流动质量,但当悬挂刚度过小时会恶化弓网之间的受流质量[1]。
地铁刚性接触网弓网关系与优化策略分析

地铁刚性接触网弓网关系与优化策略分析摘要:在对地铁刚性接触网弓网关系及优化策略进行讨论和研究的基础上,首先要明确地铁刚性接触网的组成和特点,以及优化地铁刚性接触网弓网关系的必要性,然后结合地铁刚性接触网弓网关系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地铁刚性接触网弓网关系的主要因素以及优化地铁刚性接触网弓网关系的有效措施。
技术人员需要改善地铁刚性接触网的受电弓-接触网关系,希望为地铁车辆的高效安全运行提供更高程度的保障,进而为我国地铁行业的蓬勃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地铁;刚性接触网弓网关系;优化策略引言:刚性接触网作为地铁工程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与柔性悬挂相比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局部弹性差、磨损不均匀等问题。
如果弓网关系不能及时优化,地铁运营的效率和安全就无法得到保证。
由此可见,作为接触网的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地铁工程对刚性接触网的施工要求和刚性施工网络的特点,优化受电弓与接触网的关系,减少磨损势在必行。
1地铁刚性接触网概况接触网的类型很多,不同的类型意味着悬挂式接触网的性能重点不同。
电气化铁路一般采用架空柔性接触网悬挂,城市轨道交通地下段采用架空刚性接触网悬挂,车辆段区采用架空柔性接触网悬挂。
列车通过受电弓与接触网悬挂系统之间的接触获得供电电流[1]。
在城市地铁中,当列车从车辆段区域进入正线区段时,列车受电弓需要直接从设置在该区域的柔性悬挂接触网过渡到刚性悬挂接触网以获取电流。
在两者之间的过渡区中,接触硬点的频率非常高。
过渡区是指实现刚度和柔性之间相互形式转换的系统设置,其体现在受电弓刚度和柔性接触网之间的平滑转换中,并在弓网关系增减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持。
该设备的位置不具备良好的受电弓-接触网动态性能。
为了改善弓网关系,有必要提高刚性和柔性接触网过渡带的安装质量。
刚柔过渡安装后,实际安装的弓网结构调整困难。
此时,各种设备相互影响,刚柔过渡的质量要求非常高的安全保证和技术应用。
2刚性接触网平面布置形式对弓网关系的影响(1)对受电弓滑板磨耗廓形的影响因为汇流排刚度非常大,所以刚性接触网并不能够采用柔性接触悬挂“之”字形来进行整个平面的布置。
地铁刚性接触网弓网关系与优化策略分析

地铁刚性接触网弓网关系与优化策略分析摘要:随着电气化铁路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立了供电6C系统,用于接触网零部件外观、弓网运行状态、受电弓滑板状态以及特定位置关键设备状态和运行环境的实时检测监测,为掌握设备服役性能、开展精准维修提供技术支撑,6C系统已成为接触网养护维修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弓网综合检测装置(1C)在消除弓网安全隐患、保障正常运输、量化描述接触网整体质量、为现场提供维修决策依据以及提供管理方面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于此,对地铁刚性接触网弓网关系与优化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铁;刚性接触网;弓网关系;磨耗引言目前,刚性接触网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应用较广,其异常磨耗问题大部分出现在运营初期,即新线刚开通阶段或者有延伸线刚开通阶段,一般与设计、施工等因素有关,其解决方向和思路较明确,但小部分出现在运营后期。
1跨距对弓网动态性能的影响分析1.1跨距6m刚性接触网跨距值设为6m,拉出值设为300mm,基于前面搭建的刚性接触网模型,搭建锚段长度皆为250m的刚性接触网两锚段仿真模型。
刚性接触网的悬挂结构具有一定的刚度,但由于目前缺少相关资料,现假设刚性接触网的悬挂结构为刚性悬挂,定位点刚度选取6.7×107N/m。
当接触网跨距为6m时,以DSA200、DSA250、DSA380三种类型受电弓为例,对不同速度运行下的接触力进行仿真。
得到接触力标准差、最值和0.3Fm-σ(0.3倍平均接触力减标准差)如图1、图2、图3所示。
图16m跨距的接触力标准差比较图26m跨距的接触力最值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出,160km/h及以下运行速度时三种类型受电弓的接触力标准差、最值和0.3Fm-σ增幅相当;以200km/h及以上速度运行DSA200、DSA250、DSA380型受电弓的接触力标准差、最值和0.3Fm-σ增幅出现较大差异;DSA200型受电弓在220km/h速度等级时接触力最小值或0.3Fm-σ超出标准要求,而DSA250、DSA380型受电弓增加至240km/h速度等级时也出现超标。
浅析刚性接触网弓网关系及优化策略

浅析刚性接触网弓网关系及优化策略摘要:现在全国大部分地铁中地下线路采用刚性接触网,地上线路采用柔性接触网。
这种接触网模式的优越性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但是刚性接触网的弹性较差造成接触线局部磨耗较快,受电弓碳滑板出现了不规则磨耗等现象。
为了保障地铁的安全可靠运营,延长弓网的寿命与安全,并维持良好的弓网关系,我们必须重视对刚性接触网弓网关系的研究分析,为地铁列车的安全可靠运行做好充分的保障工作。
为此,本文就针对深圳地铁一条新线的刚性接触网弓网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并给出一定的防范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刚性接触网;弓网关系;分析研究;防范措施与建议1引言深圳地铁该条新线采用刚性接触网系统。
弓网关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弓网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列车取流质量,也是保证接触网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影响弓网关系的主要原因有:列车行驶速度、取流大小、受电弓的抬升力、碳滑板平整度、接触网弹性张力、拉出值布置、导线坡度硬点、轨道线路坡度等。
对于不同线路的弓网关系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2 研究目的及原因于开通三年之后,该线路受电弓、碳滑板磨耗均逐渐出现不均匀现象,接触网多处出现拉弧现象,弓网关系较为恶劣。
弓网关系差会造成拉弧点增多、拉弧严重,拉弧会加速碳滑板和接触线间的磨耗,从而导致弓网关系恶性循环。
为了保障地铁的安全可靠运营,延长弓网的寿命与安全,维持良好的弓网关系,并为其它刚性接触网弓网不匹配现象提供解决思路,本文以该实际线路针对性地进行弓网关系的研究分析。
3弓网关系研究针对出现弓网不匹配的情况,相关专业立即进行了弓网关系协调会议,通过现场查看、各专业相互讨论、分析,全面、客观地对弓网关系作出研究分析总结。
3.1 研究分析概况(1)添乘及下载弓网录像跟踪电客车拉弧情况每天安排驻站人员正线添乘带弓网视频的车辆及查看录像的方法记录受电弓拉弧情况,并对电客车更换受电弓碳滑板前后拉弧情况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发现电客车更换碳滑板之后拉弧现像消失约30%,60%以上的拉弧点拉弧现象有所减轻。
刚性接触网出现异常弓网关系浅谈

刚性接触网出现异常弓网关系浅谈1 引言刚性接触网以其结构相对简单、便于安装维护、事故率低而获得了地铁接触网设计者、建设者和运营商的青睐,其独特的结构打破了传统柔性接触网的优势,成为地铁接触网的首选。
然而在一段时间的运营后,刚性接触网逐渐出现局部弹性较差、接触线磨耗率高、磨耗不均匀的现象,同时也出现了机车受电弓碳滑板磨耗不规则的问题。
碳滑板的磨耗不规则加剧了接触线的磨耗不均匀,恶化弓网关系,对地铁的安全运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 异常弓网关系情况2.1 接触网异常磨耗、拉弧情况接触网局部存在接触线磨耗率较高、磨耗不均匀(侧磨、偏磨等)以及拉弧烧伤等现象,这些缺陷主要集中在:(1)列车加速区段绝缘锚段关节处接触线磨耗较快,且工作面不光滑,有凹凸不平的现象和有电弧烧伤的痕迹;(2)在跨中接头处接触线有偏磨、汇流排侧面下方出现刮痕;(3)刚性接触网锚段关节、线岔处因非工作支抬升问题,造成的拉弧烧伤,磨耗异常;(4)刚性接触网分段绝缘器处因长、短滑靴调整平顺度及与受电弓碳滑板高差匹配问题,造成的拉弧烧伤,磨耗异常。
2.2 受电弓磨耗情况在受电弓检查中发现电力机车受电弓碳滑板也出现了磨耗不规则、掉块、烧伤等问题(如图3所示),而碳滑板的磨耗不规则加剧了接触线的磨耗不均匀,形成了不健康的弓网关系,对地铁的安全运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 问题分析与应对3.1 问题分析(1)刚性悬挂接触网无弹性刚性悬挂汇流排接头在跨中出现时,受重力影响导线在接头间形成“V”型,受电弓高速通过时出现碰弓现象。
中间接头(如图所示)用于连接相邻汇流排,由两块连接板组成,在每块连接板的外表面设计若干凸筋,用来与汇流排连续接触。
每块连接板设计成自动对正结构,螺纹孔采用特殊防松措施,保证接头连接的可靠性。
受电弓碳滑板硬度过大时,将加大磨耗,使受电弓出现波浪型磨损。
(2)接触悬挂的布置方式接触线相对于受电弓中心的偏移值分布不合理,造成碳滑板磨耗的凹凸不平,进而造成接触线的不均匀磨耗。
城市轨道架空刚性接触网弓网磨耗与解决措施

城市轨道架空刚性接触网弓网磨耗与解决措施摘要:地铁架空刚性接触网弓网磨耗异常对地铁运营的安全性及可靠性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障地铁列车运行的安全可靠。
本文主要对架空刚性接触网弓网磨耗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进行探索,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架空刚性接触网;弓网;磨耗;解决一、架空刚性接触网弓网磨耗异常分析架空刚性接触网弓网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磨损异常的情况,影响到地铁车辆运营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比较常见的磨耗现象有波浪型、裂纹型、中心偏磨型等磨耗现象。
这种磨耗异常的刚性接触网弓网,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如滑板从位置脱落下来、形成的凹陷程度对电弓滑板的使用寿命造成直接影响。
二、弓网异常磨耗原因(一)接触网受电弓工作面不规则。
在地铁接触网受电弓工作面出现的不规则问题会导致受电弓碳滑板严重磨损,诱发其表面性状不规则的主要原因是:刚性接触悬挂按照正弦波性,现场实测数据显示拉出最大值达到150~ 250mm左右,使接触网偏移值相对于受电弓配送中心密度分布呈现出波纹状改变,导致碳滑板长时间处于弓网接触摩擦状态下,形成性状上的不规则性。
典型故障表现(如图1所示)。
图1典型故障表现图(二)接触线磨耗不均匀。
轨道交通系统中地铁车辆运行加速度接触线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接触网发生磨损,造成电弧侵蚀的问题。
在加速段中,地铁列车加速摆动,导致弓网剧烈震动,加之受电弓并非完全平滑,因此在地铁列车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接触压力变化有可能造成接触线产生异常磨耗。
由此,这部分接触线的磨耗速度较其他区域而言异常增加,致使弓网明显磨损。
结合地铁的实际情况来看,造成接触线磨耗不均匀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刚性汇流排中间接头部位的异常磨耗。
由于汇流排中间接头安装导高过低,导致刚性悬挂在接头处形成硬点。
在受电弓通过此区域时,冲击力异常增加进而致使接触线损耗问题的产生。
除此以外,在地铁沿线汇流排接头的安装过程中,如接头恰好处于刚性悬挂点士1. 0m范围内,导致悬挂点与跨中导高变化率过高,磨耗问题也会有所加剧;第二,三号线接触网刚性锚段关节两线间距为280毫米,理想情况下两接触线的拉出值为士140mm,因隧道环境限制,个别锚段关节有一根接触线拉出值超过了200mm,当受电弓通过时,受电弓200二处可能有最大一5mm的凹槽会对接触线产生异常磨耗;第三,弯道处因列车晃动等原因受电弓与接触线面不能平稳接触或接触面不正,导致出现侧磨。
地铁刚性接触网弓网磨耗关系浅析

地铁刚性接触网弓网磨耗关系浅析摘要:刚性接触网弓网磨耗主要包括机械磨耗和电气磨耗两种,这两种类型的磨耗大部分同时发生且相互影响。
本文分别从影响受电弓碳滑板磨耗和影响接触线磨耗的两个方面的因素,分析弓网磨耗问题产生的原因。
为有效改善弓网间的磨耗,提出相应的建议:优化刚性接触网的布置方式、特殊地段增加弹性部件、接触线选型、注重检查、精修细检等。
关键词:接触线碳滑板弓网关系磨耗刚性接触悬挂因其具有结构紧凑、无断线隐患、费用较低、安装维护方便等特点,现已成为我国地铁地下线路的接触网首选类型。
通过对运营线路统计发现,刚性接触网较多存着接触线磨耗不均匀、受电弓碳滑板不规则磨耗、局部接触线磨耗率大等问题,这些磨耗问题,不仅会使弓网关系变差,影响受流质量,而且还会缩短接触线和受电弓碳滑板的使用寿命,增加运营维修成本。
1 存在的问题接触线局部磨耗大:在实际运营中,接触线出现不均匀磨耗主要集中在列车出站加速区段、减振道床区段、绝缘锚段关节、汇流排中间接头等地方。
正常情况下接触线磨耗至汇流排才需更换,但如个别点或区段的接触线磨耗严重,接近磨到汇流排,而其他地方的接触线还未达到换线标准时,接触线就必须整个锚段或局部进行更换,以广州地铁二号线为例,作为国内第一条采用刚性悬挂接触网的线路,已经运营十年多的时间,部分区段接触线运营4~5年磨耗就达到需换线程度(表1)(图1)。
表1 近年广州地铁二号线部分换线记录图1 接触线磨耗严重图2 受电弓碳滑板磨耗严重受电弓碳滑板磨耗凹凸不平:在长时间运营后,受电弓碳滑板的磨耗呈不均匀分布(图2),具体表现为:受电弓碳滑板工作面的形状不规则且起伏不平;最大拉出值处(±200mm)受电弓碳滑板磨耗严重,形成较深的凹槽。
为保证弓网间保持良好的关系,在实际运营中,当受电弓碳滑板凹槽深度达到一定深度时,需要对受电弓碳滑板进行打磨,使其表面平滑。
当碳滑板最薄点厚度小于5mm 时,需更换碳滑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铁刚性悬挂接触网弓网关系论文
摘要:刚性悬挂接触网弹性小,弓网磨耗比较大,而且多不均匀,这样对接触网和机车受电弓稳定运行非常不利,为此,本文对地铁刚性悬挂接触网弓网关系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提出了具体的性能改进措施,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地铁;刚性悬挂接触网;受电弓;弓网关系
引言:针对刚性悬挂接触网的特点,通过分析刚性悬挂接触网平面布置,提出能够有效减少受电弓不均匀磨耗的优化方案,有效的延长接触线与受电弓的使用寿命并提高了接触网运行的可靠性。
1 地铁刚性悬挂接触网的特点
1.1 刚性悬挂接触网的结构特点
刚性悬挂接触网主要有铝合金汇流排、接触线、绝缘元件和悬挂装置组成。
其中铝合金汇流排既作为固定接触线的嵌体,同时又作为导电截面的一部分。
这种悬挂方式根据线路通过能力及电流量的大小,又有单接触线式和双接触线式两种。
Π型结构的刚性悬挂特点是:
(1)便于安装和架设,在架设接触线时,使用专用滑动式镶线车,利用Π型结构的弹性力可使接触线嵌入虎口槽内;
(2)结构稳定,接触线是靠两侧夹持力固定的,因此运行稳定性好。
在欧洲刚性接触网中多用Π型铝合金汇流排的形式,我国目前采用的就是这种形式。
单根接触线汇流排目前有两种类型:一种
为高80 mm 的PAC80 型,另一种为高110 mm 的PAC110 型。
其中PAC110 型的截面积为2 213 mm2 ,每节长12 m。
刚性接触网具有结构紧凑、无断线隐患、可靠少、费用较低等特点,但是它的施工难度比柔性接触网高、尤其弓网磨耗始终是一个难题。
由于刚性悬挂接触网系统的安装精度比柔性悬挂接触网系统的安装精度高,调节范围小,因此在进行刚性悬挂接触线的安装时,从施工测量开始到刚性悬挂接触线调整到位,要严格控制每一道工序的施工质量,实现一次安装到位。
2 刚性接触网弓网关系现状分析探讨
目前,虽然说刚性接触网结构稳定,整体运行效果良好,由于刚性悬挂存在弹性不及柔性悬挂以及拉出值的调节把握难度大,加上空间限制,特别是地铁车站刚性悬挂的弓网关系更是值得研究,目前,国内有一部分刊物发表了相关弓网关系的文章,但是,对地铁车站内的刚性悬挂弓网关系研究甚少。
然而由于受电弓磨耗不规则,破坏了弓网之间的正常磨耗,造成了接触线的磨耗不均匀,受电弓两端磨出的凹槽使锚段中部接触线产生偏磨现象。
接触线磨耗不均匀,即接触线工作面不平滑,也会加速受电弓磨耗不规则,形成恶性循环。
以上问题造成的影响就是弓网关系恶化,弓网之间容易离线、打火和拉弧,严重时可能烧损接触线、受电弓碳滑板或者其他接触网设备,影响机车受流质量。
3 影响弓网关系的主要原因
3.1 刚性悬挂布置方式对受电弓磨耗的影响
目前,国内很多城市架空刚性接触网采用正弦波形布置方式,柔性接触网采用“之”字形布置方式。
在刚性接触网的正弦波形布置情况下,经过多次磨耗后,受电弓碳滑板的形状将会出现中间磨损较小,两端磨耗较大的情况,而柔性接触网的“之”字形布置情况下,受电弓碳滑板的形状会保持基本相同的平滑程度。
3.2刚性悬挂无弹性对受电弓磨耗的影响
采用弹性绝缘悬挂汇流排能够降低受电弓对接触线的冲击,减小接触线的磨耗。
刚性绝缘子悬挂接触线磨耗量大,汇流排振动明显,有硬点产生,磨痕宽窄不均匀且水波纹状;而弹性绝缘悬挂接触线磨耗量小,汇流排无明显振动,吸收冲击无硬点,磨痕窄而平滑。
3.3安装与调试对受电弓磨耗产生的影响
测量打孔的误差较大直接影响拉出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以及直接影响螺栓灌注深浅,导致拉出值调整和导线高度的调整,进而影响受电弓是否打火、关节是否穿弓,磨耗的加剧。
4 提高刚性悬挂弓网关系的方法及改进措施
4.1 刚性接触网布置方式的主要建议与对策
根据前面的分析,要解决受电弓碳滑板的磨耗问题,改善弓网间的关系,刚性接触网的布置方式应从以下几方面全局考虑:在机车进站区或出站区,机车行驶速度v 由快到慢或由慢到快,受电弓碳滑板的磨损率K(v)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在高速区的磨损率达到最大,因此考虑将低速区的最大拉出值减小,锚段正弦波布置方式的正弦波周期增大,从而增加碳滑板中心部位的磨耗,而在高速区,
采用拉出值增大,锚段正弦波布置方式的正弦波周期减小的布置方式,也就是说采取正弦波的布置方式要降低磨耗、促进磨耗的规则性难度较大。
例如,从设计之初,就首先在电脑上模拟运行,详细计算,吸取经验教训,结合柔性布置的启发,在最难布置的车站刚性悬挂采取正负(左右)等量的“之”字值拉出值布置方式,一改常设布置方式。
也就是说,在设计上采用等量的的“之”字形来布置刚性接触网的拉出值,从而达到降低磨耗目的。
4.2刚性悬挂将无弹性的绝缘子替换为弹性绝缘组件
当架空刚性接触网的汇流排安装在弹性绝缘悬挂组件上,在其自重的作用下,弹性绝缘组件的橡胶弹性元件产生变形,达到一种应力应变的平衡。
运行时受电弓刚性接触网相互作用,橡胶弹性元件的变形恢复,从而避让了受电弓可能对刚性接触网的冲击,使得刚性悬挂受流更趋平稳,也减小了接触线和受电弓自身的磨耗。
架空刚性接触网用弹性绝缘悬挂组件是固定、支撑、刚性接触网汇流排的重要零部件,刚性接触网的汇流排与弹性绝缘悬挂组件连接后,汇流排沿线路方向伸缩,弹性绝缘悬挂组件在刚性接触网的自重荷载作用下处于拉伸的工作状态。
这就要求弹性绝缘悬挂组件在径向方向具有大的刚度,而在轴向应具有高弹性,以满足受电弓运行更加平稳的需求
4.3对车站刚性悬挂安装调试的建议
(1)预配加工是否根据施工测量的数据记录及设计图纸选取正确的刚性悬挂支架的类型,检查支架各零部件的质量是否达到设计
要求,对磨耗也有较大的影响。
隧道锚栓安装硬化后,即可进行刚性悬挂支架安装。
根据施工测量记录的数据选取刚性悬挂支架的类型,按照设计要求安装刚性悬挂支架并初调至设计位置。
(2)垂直悬吊定位装置按设计要求安装,贴顶垂直悬吊安装底座调至水平,整个悬吊装置安装到位稳固,支撑面顺线路铅垂。
(3)根据悬挂点设计导高,加导线高度和汇流排、绝缘子等部件高度,计算出悬吊槽钢底部高度;调整悬吊槽钢与两轨面连线平行,高度初调至以上计算高度,复核悬挂支架的高度和支架槽钢平面符合设计要求后拧紧紧固螺母。
(4)按照悬挂点处设计拉出值,把汇流排定位线夹中心作为接触导线中心初步调整到位并拧紧汇流排紧固螺栓。
5 结束语
总之,刚性悬挂接触网弓网之间要保持良好的磨耗,就必须保证良好的弓网关系,本文对接触网受电弓磨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刚性接触网布置以及施工中要采用的一些方法和改进措施,从而进一步保证了刚性接触网的弓网关系达到一个最佳状态,希望能够对刚性悬挂接触网的施工和运营维护带来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韩兰贵. 刚性悬挂接触网施工方法探讨[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3(03).
[3]李会杰. 接触网刚性悬挂平面布置研究[J]. 铁道学报. 2003(02).
[3]沈修建. 刚性悬挂接触网设计若干技术问题探讨[J]. 电气化铁道.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