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设计教案修订稿

合集下载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谈谈你的看法。

2.讨论:
五、体系构建:
六、记忆本课知识点:
七、小结反思:
八、检测训练:
(一)单选
1.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商朝建立于( )
A.约公元前2070年
B.约公元前2046年
C.约公元前1600年
D.约公元前771年
3.西周的都城定在( )
A.阳城
B.镐京
C.鹿台
D.殷
4.右图是把人当作坐骑的暴君,他是( )
A.纣
B.启
C.幽王
D.桀
5.下列内容,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
A.舜传位给禹
B.禹传位给伯益
C.禹传子,家天下
D.汤战胜桀
6.下列内容属于商纣王所为的是( )
①无休止的征发百姓②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③监视平民的言论和行动④施用炮烙等酷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下面内容不符合西周分封制的是( )
A.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B.诸侯服从周天子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
C.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
D.诸侯要按田亩数向周天子纳税
9.周初实行分封制主要是为了( )
A.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B.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族诸侯
D.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二)读图材料回答:
(1)材料中的“太阳”比喻谁?(2)“太阳”的统治为什么会灭亡?
教学反思。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01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01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演变的过程中,理解夏朝国家机构的建立是国家产生的重要标志。

2、记住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起止时间和开国帝王。

3、了解西周分封制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理解奴隶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取得胜利的历史史实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得民心者的天下的道理。

2、看西周等级示意图了解西周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的简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举世瞩目的文明古国。

教学重点:西周的分封制,起到开拓疆土,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学法指导:知道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提炼本课的知识要点,了解主要知识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提问1、尧舜禹都是杰出的部落首领,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是怎样产生的?提问2、谁破坏了禅让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取而代之。

教师过渡: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禹破坏了民主推举部落首领的制度,禹是怎样做的?学生:禹死后他的儿子,子承父业,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二、教授新课:(一)、夏朝的兴亡(板书):学法指导:禹建立了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了解一个王朝,首先要知道开国帝王、都城(政治中心)国家建立的时间(学生)夏朝:开国帝王——禹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老师: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登封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据分析是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他们认为这就是夏朝的都城。

夏朝是最早的国家,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国家机器,设置了国家机构,找出夏朝有哪些国家机构?学生活动:组建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这些机构是为了对付哪些人?老百姓)本质: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奴隶的工具过渡:夏朝延续了400多年最终被商朝取而代之,桀是夏朝的亡国之君。

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

2.通过分析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等历史大事及商纣王的暴政等,培育同学观看历史进程,理清历史进展线索的力量,辨证地评价历史大事和历史人物的力量。

3.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熟悉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文明古国。

重用贤人,拒绝暴政是国家兴亡的关键。

二、重难点分析1.重点:了解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2.难点:理解西周分封制。

【设计理由】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文明古国;分封制是西周的重要制度,起到绽开疆拓土,巩固统治的作用。

初一同学刚刚接触历史,抽象思维欠缺,分析、理解力量远远不够,对西周等级制度理解不到位,学习起来会有肯定的难度。

三、教学策略1.历史故事法。

初一的同学感性认知力量强,爱听故事、爱讲故事,可以先布置同学收集资料,在课上进行沟通;同学对《封神榜》中的人物比较感爱好,可以选择性的插入人物故事,增加本课的趣味,调动同学学习历史的乐观性。

2.表格学习法。

本课的学问点多又比较琐碎,但内容浅显,可用表格进行归纳,引导同学动脑,动手,动口,关心同学进行梳理,培育同学的学习力量。

3.引入历史典籍,培育同学历史素养。

【设计理由】对于学校一同学来说,历史学问的储备一是来源于成语故事,二是来源于电影、电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还一无所知,历史素养有待于逐步培育,所以对于“商纣王”这个历史人物,引入了历史典籍。

教学设计应当结合同学的认知实际和心理特点,将同学的思维引入学校同学所能感悟到的教学情境中去,激活同学的潜智潜能。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小时候你都读过《三字经》吗?它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儿童启蒙读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本课叙述的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汤灭夏建商、武王伐纣建立西周的经过,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讨论,让学生初步理解、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使学生首先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又认识到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压迫、剥削的残酷性。

其次,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夏、商、西周的建立和灭亡,构成了本课的主线索。

本课首先简要地叙述了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和夏桀无道为汤所灭、商朝建立的史实。

其次,叙述了盘庚迁殷后,商朝疆域不断扩大以及商纣的奢糜残暴和武王伐纣,西周的建立。

最后,叙述了周初统治者为巩固奴隶制政权而实行的分封制和西周的灭亡。

本课的重点有二。

其一是夏朝的建立。

首先,因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生产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

其次,因为夏王朝的建立,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其二是西周的分封制。

言其为重点,主要在于二者都是西周的重要制度,起到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分封制同时也是本课的难点。

尤其是在不正面介绍宗法制的情况下,要使学生明了分封制的内容,难度更大。

二、教法建议1.讲述夏朝建立时,建议教师根据课文绘制一幅《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并用投影或其他方式展示给学生,指导学生阅读《自由阅读卡》,参看卡下面的宫殿遗址。

使学生对夏朝都城建立的位置、殿堂的建筑,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随后引导学生讨论: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2.讲完夏朝建立后,建议教师说明,奴隶社会包括夏、商、西周、春秋,使学生对奴隶社会有一个整体了解。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第一章:夏朝的兴起与衰落1.1 教学目标:了解夏朝的建立背景和夏禹的主要事迹。

掌握夏朝的兴衰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1.2 教学内容:夏朝的建立背景:炎黄战蚩尤,华夏族的形成。

夏禹的主要事迹:治水英雄,三过家门而不入。

夏朝的兴衰过程:夏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的衰落与商汤的崛起。

1.3 教学活动:讲述夏朝的建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华夏族的形成。

通过故事形式介绍夏禹的主要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分析夏朝的兴衰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世袭制对夏朝的影响。

第二章:商朝的兴起与衰落2.1 教学目标:了解商朝的建立背景和商汤的主要事迹。

掌握商朝的兴衰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2.2 教学内容:商朝的建立背景:夏朝的衰落,商汤的崛起。

商汤的主要事迹: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商朝的兴衰过程:商纣王的暴政,周武王的崛起。

2.3 教学活动:讲述商朝的建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夏朝的衰落。

通过故事形式介绍商汤的主要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分析商朝的兴衰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暴政对国家的影响。

第三章:西周的兴起与衰落3.1 教学目标:了解西周的建立背景和周武王的主要事迹。

掌握西周的兴衰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3.2 教学内容:西周的建立背景:商朝的衰落,周武王的崛起。

周武王的主要事迹:牧野之战,灭商建周。

西周的兴衰过程:周公辅成王,西周的繁荣与衰落。

3.3 教学活动:讲述西周的建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商朝的衰落。

通过故事形式介绍周武王的主要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分析西周的兴衰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第四章:夏商西周的社会制度与文化4.1 教学目标:了解夏商西周的社会制度及其演变。

掌握夏商西周的文化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夏商西周的社会制度: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

夏商西周的文化特点:青铜文化、甲骨文、诗经等。

4.3 教学活动:讲述夏商西周的社会制度,引导学生了解国家治理的演变。

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夏商西周的文化特点。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6.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什么产生的 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7.从夏、商、西周三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 是国君应该 A.重视教育 C.发展经济 B.勤政爱民 D.增强军事力量 ( )
教学 反思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第4课
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商、西周的兴亡
序号 教具
NO。5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 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 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2..知识与技能: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 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通过对夏朝奴 隶制国家建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 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3.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去感悟历史;通过制作年代尺、 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重点: 夏朝的建立;西周分封制。 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2、 商朝的开创者是谁?他在位时商朝很快强大起来的原因有
哪些?商朝最后的统治者是谁?
预习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展示 时间 (18 分钟) 商朝建立 建立者
3、 牧野之战是怎么回事?西周的开创者是谁?定都在哪里? 4、探究夏、商两朝的灭亡给后世君主留下什么启示?
强大(原因)
商纣的暴政与周的逐步强大 牧野之战与西周建立 牧野之战: (时间、双方、结果) 西周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教 学 目 标
内 容 要 求
重 难 点 教学流程 导入 (2 分钟)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一) 学问目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根本的熟悉,把握西周分封制。

(二)力量目标学习本课培育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力量。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把握根底学问,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

培育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2.难点:理解西周分封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从今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1世纪训练网2、学习新课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楚的把握。

一、夏朝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2、都城:阳城3、建立人:禹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今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终一个国王是桀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1世纪训练网2、商朝最终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21世纪训练网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3、课堂小结:多媒体显示历史坐标图,对本节课内容作一个概括总结。

4、开发思维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剧烈抵抗。

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抵抗。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争论。

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效劳,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究,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学目标】①知道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②理解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及作用。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通过朝代兴衰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家国情怀、唯物史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夏、商、西周的建立和灭亡。

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夏有禹,商有汤。

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三字经》中共提到哪些王朝?分别存世多久?答案提示:夏、商、周;四百年、六百年、八百年。

教师指导:夏商周三代是如何更替的呢?为什么周朝存在时间要比前两个朝代更长,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那段历史。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阅读教材子目录,说一说本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案提示:教师指导:尧舜禹处于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财产出现,贫富分化加剧,各个部落之间为了抢占资源而进行战争,战争有胜有败,就出现大量的战俘,这些战俘沦为奴隶。

于是,社会日益分裂成为两大对立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奴隶主阶级为了防止奴隶阶级反抗,开始设置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

在这种情况下,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中国开始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夏朝建立的基本概况。

答案提示:教师指导:禹在涂山邀请各位诸侯召开大会,在诸侯面前手拿玉帛向天祭祀。

以奉行天命自居,表明已取得“夏后”地位,一般认为,涂山之会是夏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

不久后禹命各方诸侯进献金,将其铸造成九个大鼎。

这就是一言九鼎这个成语的典故。

九鼎象征着九州。

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2、自主学习:禹最初想传位于谁?但最终谁成为了夏朝新的继承人?他能继承王位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开创了哪一制度?答案提示:伯益、启、血缘关系、世袭制教师指导: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宗族内部血缘关系世代继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
学设计教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单元时段】
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夏、商、周时期的历史。

【单元特点】
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内容标准】
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3、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4、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5、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6、以都江堰为例,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7、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8、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夏商周时期的更迭过程和基本历史史实;掌握分封制、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历史概念的意思和内容;掌握夏商周时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的兴亡,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通过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春秋战国形势图”等,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对青铜器司母戊鼎、都江堰等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收集资料和独立思考,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通过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通过创设一些历史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逐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了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了解科技文化成就,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
1、夏、商、西周兴亡过程,分封制。

2、着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水利工程都江堰、甲骨文。

3、齐、晋争霸、商鞅变法。

4、孔子,百家争鸣。

【难点】
1、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

2、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3、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4、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课时】7课时
【课型】知新课、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多种形式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是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的一课,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是早期国家的产生,比较重要。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夏朝的兴衰。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3、西周的分封制。

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个小问题,以图说文,让学生在讨论中,在老师的指导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对学生进行分组导学,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印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嫦娥奔月图片,并配以音乐,由同学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导入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或播放“大禹治水”动画,引导学生回忆与大禹有关的史实,说明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他凭借日益增长的威望和权力,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
家。

由此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落实目标)
(一)夏朝的兴衰
1、夏朝的建立
首先请同学观看多媒体屏幕上《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并阅读课后自由阅读卡,为学生设疑:这些历史资料说明了什么(夏朝已是早期国家了),并由此让学生总结出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特点。

然后提出问题: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请同学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2、末代暴君夏桀
首先多媒体展示《夏桀把人当坐骑》插图,引起学生注意,然后阅读教材,请同学讨论:夏桀比得上禹吗表现在哪里这样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能体会到夏朝的灭亡,并由此因此本课第二个内容――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对这部分内容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讲述;
1、提出问题:商汤为什么能灭夏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记忆夏的灭亡和商的建立。

2、指导学生讨论:后世为什么把商朝又成为殷朝当时商王盘庚为什么要迁都引出商王盘庚迁都的内容。

在讨论中加深印象。

3、多媒体展示《商都城示意图》,请同学指出商的统治区域,设问这样的一个大国是怎样灭亡的呢过渡到暴君商纣。

请同学讲述纣王的残暴,给商的灭亡打下伏笔。

4、请同学表演“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增加趣味性,并引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佳话,在表演中使同学了解文王求贤若渴重用人才的品德。

文王的做法为武王伐纣奠定了基础,过渡到牧野之战
5、多媒体展示《牧野之战示意图》,请同学描述当时战争的景况,得出牧野之战导致商灭亡西周建立。

6、最后请同学分组讨论教材23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指导学生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首先,夏桀、商纣的极端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

其次,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结束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深得人心。

最后,商汤和周武王能够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部落,抓住时机一举取胜。

并设问西周建立后怎样才能巩固统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

(三)西周的分封制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难点。

所以,采用提问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取什么办法控制(内容)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请同学自由讨论,然后选派代表回答,各组可以互相辩论,在辩论中掌握知识,并且有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

问题解决之后,多媒体展示西周等级示意图,让学生到大屏幕前标出每一等级的名称。

三、课堂小结(反思完善)
针对本课的内容和特点,进行整合。

1
重要年代重要事件重要人物
夏朝建立禹
约前1600年汤灭夏,商朝建立汤
约前1300年盘庚迁殷盘庚
前1046年牧野之战,西周建立周武王(姬发)、姜尚
前771年西周灭亡周幽王
或者:
朝代开国之君建立时间都城亡国之君
夏启前21世纪阳城夏桀
商(殷)汤前16世纪殷商纣王
西周周武王前1046年镐京周幽王
东周周平王前770年洛邑周幽王
学习了商朝的历史,对于商朝灭亡的史实,你有什么感想如果你是商朝的一个国君,你将如何使商朝摆脱灭亡的厄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