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目录1 古诗词三首 (1)独坐敬亭山 (1)望洞庭 (2)忆江南 (2)2 桂林山水 (4)3 记金华的双龙洞 (7)4* 七月的天山 (10)语言园地一 (11)5 中彩那天 (15)6* 万年牢 (17)7 尊严 (19)8* 将心比心 (21)语文园地二 (22)9 自然之道 (26)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9)11 蝙蝠和雷达 (31)12* 大自然的启示 (34)“打扫”森林 (34)人类的老师 (34)语文园地三 (36)13 夜莺的歌声 (41)14* 小英雄雨来 (44)15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45)16*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48)语文园地四 (49)17 触摸春天 (53)18* 永生的眼睛 (56)19 生命生命 (58)20* 花的勇气 (60)语文园地五 (62)21 乡下人家 (66)22* 牧场之国 (68)23 古诗词三首 (69)乡村四月 (69)四时田园杂兴 (69)渔歌子 (70)24* 麦哨 (72)语文园地六 (73)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76)26* 全神贯注 (79)27 鱼游到了纸上 (81)28* 父亲的菜园 (84)语文园地七 (86)29 寓言两则 (90)纪昌学射 (90)扁鹊治病 (91)30* 文成公主进藏 (93)31 普罗米修斯 (95)32* 渔夫的故事 (98)语文园地八 (99)第一单元一、教材分析:本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
它虽然是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来组织单元,但实际上暗含着围绕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来编排,比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除此以外,还要了解排比句式并学习运用,体会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朗读背诵,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之美。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以及《忆江南》都是名家写大好河山的,画面感强,有拓展的空间。
教学时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
新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版部编)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田园生活”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4篇课文。
文章语言优美,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
《古诗词三首》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田园风光图;《乡下人家》描写了自然和谐、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天窗》描写了乡下屋顶上小小的天窗带给孩子们的美丽、神奇的想象;《三月桃花水》抒发了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课时教学目标古诗词三首21.认识2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40个字,正确读写3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古诗词三首》。
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积累优美的句段,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5.自主阅读《三月桃花水》,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
乡下人家 2 天窗 2 三月桃花水 1 习作 21.转述时要注意人称的转换,弄清要点,不要遗漏主要信息。
2.把“我的乐园”介绍给同学,表达出自己快乐的感受。
1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2.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策略1.朗读入意境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先引导学生熟读诗词,再借助文字让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魅力。
2.想象入情境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再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入情入境。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宿新市徐公店》课时目标1.认识“徐、篱、疏”3个生字,会写“宿、徐、篱、疏”4个字。
统编教材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教案

统编教材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地朗读、书写。
–能理解课文中的内容,抓住主题,做到有感情地诵读。
–学会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掌握语言表达的基本规范。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发散思维。
–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和掌握。
–主题内容的理解和表达。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2.教学难点:–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运用生字词,并将其融入到表达中。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主题,进行思考和表达。
–帮助学生在阅读、书写过程中准确使用标点符号,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好教材和课件,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学生预习课文内容,做好课前复习。
2. 导入•让学生展示他们认为表达主题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内容。
3. 学习•通过课文播放和朗读,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情感。
•教师解释生字词,让学生熟悉生字的拼写和读音。
•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于主题的看法和想法。
4. 巩固•练习书写生字词,帮助学生巩固词汇记忆。
•进行小组互动,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感悟和精彩之处。
5. 拓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更多关于主题的知识和资料。
•老师展示相关的音频、视频素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主题内容。
6.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记忆。
•鼓励学生在课下继续朗读课文,巩固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通过小组合作、互动讨论等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中也发现,有些学生在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上仍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练习。
新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版)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习背诵古诗词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五步品诗法”学习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去理解、背诵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五步品诗法”教学,不但让学生理解古诗而且能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五步品诗法”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具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的课余时间是如何度过的?看来同学们的课余时间真是丰富多彩,但是古代儿童的课余生活一定会让你们羡慕的,想不想看看宋朝的孩子是怎么度过同年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强调“宿sù”的读音,“店”的写法。
(ppt 出示课题、出示拼音加强记忆)二、讲授新课1、初读正音。
(课件出示古诗词、红色字体强调读音)①指名读古诗,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篱(lí)落、径(jìng)、未(wèi)②全班齐读,读准生字词,读通读顺。
2、再读,划节奏。
(在PPT中用粗体斜线强调节奏)古诗的朗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应该注意节奏,要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③学生自己读古诗,找节奏(注意:不能将词语拆开)。
④学生展示,教师指导后全班带着节奏再来读古诗。
⑤古诗的节奏不但能读出来,我们还可以用手拍出来,教师示范,学生试读。
⑥打节奏、齐读。
3、读古诗、想画面。
(PPT出示范图、用箭头强调诗文中描写景物的词)①、同学们,古诗不但有韵律美,它蕴含的画面也很美。
人们常说:“古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同学们,你们能把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找出来吗?②学生展示,教师相机简笔画、贴图、板书。
前两句的景物:篱落、径、树头、----静态后两句的景物:儿童、黄蝶、菜花----动态③写法:动静结合、白描手法4、抓重点词,理解诗意。
(PPT出示诗文,由黑色字体转变为红色字体,强调重点词)①、深:创设情景理解深远和深坑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深是深远的意思。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宿新市徐公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全诗所选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晚春风光。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南宋的诗人范成大写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侧面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作者介绍】杨万里,杨万里生于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他八岁丧母。
其父杨芾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在十年之内,积得藏书数千卷。
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曾从师于高守道、王庭等人。
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杨万里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进士及第。
次年,拜刘才邵为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授赣州司户参军。
在赣州司户任上,其父杨芾又携领他去拜见谪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铨。
王庭、张九成、胡铨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杨万里以重要的影响。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十月,调任永州零陵县丞。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4四年级语文下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电子课本课件目录第一单元 (1)1古诗词三首 (2)宿新市徐公店 (2)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2)清平乐.村居 (3)2乡下人家 (4)3天窗 (7)4*三月桃花水 (10)◎口语交际:转述 (11)◎习作:我的乐园 (12)◎语文园地 (13)第二单元 (15)5琥珀 (16)6飞向蓝天的恐龙 (19)7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23)8*千年梦圆在今朝 (25)◎口语交际:说新闻 (29)◎习作:我的奇思妙想............30◎语文园地 (31)◎快乐读书吧 (33)第三单元 (35)9短诗三首 (36)繁星(七一) (36)繁星(一三一) (36)繁星(一五九) (37)10绿 (38)11白桦 (40)12*在天晴了的时候 (42)◎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 (44)◎语文园地 (45)第四单元 (47)13猫 (48)14母鸡 (51)15白鹅 (54)◎习作:我的动物朋友 (59)◎语文园地 (60)第五单元 (63)16海上日出 (64)17记金华的双龙洞 (66)◎习作例文:颐和园 (70)七月的天山 (72)◎习作:游 (74)第六单元 (75)18小英雄雨来 (76)19*我们家的男子汉 (85)20*芦花鞋 (89)◎口语交际:朋友相处的秘诀 (95)◎习作:我学会了 (96)◎语文园地 (97)第七单元 (99)21古诗三首 (100)芙蓉楼送辛渐 (100)塞下曲 (100)墨梅 (101)22文言文二则 (102)囊萤夜读 (102)铁杵成针 (103)23“诺曼底号”遇难记 (104)24*黄继光 (109)◎口语交际:自我介绍 (113)◎习作:我的“自画像” (114)◎语文园地 (115)第八单元 (117)25宝葫芦的秘密 (118)26巨人的花园 (121)27*海的女儿 (124)◎习作:故事新编 (128)◎语文园地 (129)识字表 (131)写字表 (134)词语表 (136)标*的是略读课文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单元备课(集体备课)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单元备课(集体备课)第一单元:《读懂图画》本单元主要内容是通过分析图画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备课内容: 1. 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地分析图画,理解其中的情感与意义,培养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2.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画的细节、理解图画表达的情感,并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图画内容。
3.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提升对图画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幅引人入胜的图画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教师向学生介绍如何分析一幅图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尝试分析。
3. 实践: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观点,练习描述图画的内容。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成果,强调观察细节的重要性。
第二单元:《诗歌欣赏》本单元主要内容是通过欣赏诗歌来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操,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备课内容: 1. 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诗歌,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感受。
2.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意义。
3.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1. 导入:用朗诵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2. 学习:逐句解读诗歌,辅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义。
3. 欣赏:让学生聆听优美的诗歌朗诵,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4. 创作: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情感,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第三单元:《阅读理解》本单元主要内容是通过阅读文章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备课内容: 1. 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和归纳总结能力。
3.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提升对文章细节的把握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永生的眼睛(第三稿)一、课前谈话:1、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蒙眼画鼻子”,一位同学将蒙上眼睛来到讲台上,为这张笑脸添上鼻子,另一位同学则在下面指挥她,怎么走到讲台上,怎么拿起粉笔,怎么画鼻子,帮他完成。
2、提问:平时我们画鼻子是多么容易的一件小事,来说说今天你有什么感受?3、是啊,没有眼睛的世界一片黑暗,做什么事都不方便,据我所知,仅在中国盲人就有400万,他们在黑暗的世界里苦苦的等待,甚至度过一生,那是多痛苦的日子啊。
4、可幸的是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通过角膜移植手术,让许多盲人有了恢复健康,重获光明的可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个关于捐赠眼角膜的故事。
好,上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学习第18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打开课本到86页,咱们先来关注课题上方绿框框内的导读提示,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3、结合这里的提示,你觉得可以通过做哪些批注来学习这篇课文?(如果说到字词),你是从解决词语入手的。
(如果说到句子),你是从理解课文内容入手的。
(如果说到体会),你是从读后的感受入手的。
4、看来同学们懂得充分利用导读提示做小老师,总结大家的提议,我理出三点朗读要求:(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2)默读课文,思考:文中介绍了哪些人物,他们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让你最有感触?做好批注。
(3)画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思考:谁为谁骄傲,为什么而骄傲。
做好批注。
三、精读感悟1、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课文中讲了哪些人物?(板书:母亲,父亲,琳达,温迪)外国人的名字是音译的,不好记,跟我读一次。
温迪是琳达的?(女儿)父亲、母亲就是温迪的?(外公、外婆)咱们理清了人物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古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激趣导入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释题,简介背景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自学,初步理解1、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
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望洞庭形象感知,揭示诗题出示教学挂图。
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
(板书诗题)自由吟读1、学生边渎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
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举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导赏析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3、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练习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忆江南复习导入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读课文,理解内容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
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
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4、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教师小结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
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
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
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
“蓝‘‘字形容春水深碧。
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人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抄写或默写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板书设计课后小记2桂林山水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积累课文优美的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
课前准备1、教学挂图。
2、搜集图片或制作课件。
(课文配音的桂林山水风光片,各种形态的漓江水、桂林山的图片资料)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出示挂图或放映课件图像,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1、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2、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汀的水。
观察图画或观看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1、作者是怎样描写的?齐读(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要求投入自己感情地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问。
品渎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特点之一“静”。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
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
课丈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
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
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巩固识字,练习书写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
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
注意右上方。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
与“恋”比较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第二课时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1、导语: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3、互相交流: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随机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特点之一“奇”。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看课件的补充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
比如: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
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
如“危峰兀立”,字面上指导“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然后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并放到句子中理解。
这样,教给方法后,再让学生门已体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4、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山和水相映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导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a、引导理解字面意思,“画卷”即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
“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b.观看图像片断,同时配音介绍:“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U1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指导背诵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抄写描写山、水特点的两个句子,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
同时提示,每两个特点之间用分号来分隔,可以把各个特点分得很清楚。
指导分号的书写。
板书设计课后小记3 记金华的双龙洞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5、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可以做成课件。
第一课时谈话,揭示课题,初识课文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
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1、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