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颅内孤立性纤维瘤

合集下载

孤立性纤维瘤的CT、MR诊断

孤立性纤维瘤的CT、MR诊断
wa s 1 .5 ~ 2 5 c m i n di a me t e r,t um o r s pr e s e n t e d r o un d 1 i ke o r mi l d l e a f ,1 1 c a s e s p r e s e nt e d wi t h c ap s u l e .I t a pp e a r e d h om o — ge ne o us d e ns i t y i n s ma l l l e s i o ns,e q ua l o r s l i ght l y hi ghe r t ha n t he m us c l e . La ge r l e s i on s ma y o c c ur n e c r os i s,de ge ne r a t i on,
i ma g i n g d i a g n o s t i c a b i l i t y o f t h e d i s e a s e .Me t h o d s T h e C T a n d MR i ma g i n g f e a t u r e s o f 1 9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p a t h o l d g i c a l l y
主, 增 强 后 显著 强 化 或 渐 进 延迟 强 化 , 应 考 虑 到该 肿瘤 可 能 。
【 关 键 词 】 孤 立 性纤 维 瘤 ; 体层 摄 影 术 , x线 计算 机 ; 磁 共 振 成 像
中 图分 类 号 : R 7 3 0 . 2 6 2 ; R 8 1 4 . 4 2 ; R 4 4 5 .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6 - 9 0 1 1 ( 2 0 1 3 ) 0 1 0 0 8 7 — 0 3

孤立性纤维瘤

孤立性纤维瘤

孤立性纤维瘤孤立性纤维瘤临床上相对少见,以往认为是间皮瘤的一个类型,然而近年来根据其分化来源,加之许多非间质性部位的报道,现已一致认为为间质原性肿瘤,起源于树突状间质细胞。

在临床表现上,常是无症状的,多见于中年人,没有明显性别差异,通常表现为缓慢生长的肿块。

随着肿瘤的增大会岀现相应部位的压迫症状,如咳嗽、疼痛、呼吸困难、肺性骨关节病等,少数情况下可引起副瘤综合征,如产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而岀现低血糖等。

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 除发生于胸膜外,可以在许多部位如腹膜、腹膜后腔、纵隔、鼻咽、眼眶、乳房、肝脏、肺中发生。

孤立性纤维瘤临床上常是无症状的,但随着肿瘤的增大,会出现相应部位的压迫症状。

如发生在胸膜,病人可能会出现疼痛、咳嗽、呼吸困难。

本例发生在盆腔(肠系膜),病人出现腰背部酸痛和便秘。

本瘤发病年龄大多为青壮年及老年人,有人统计过92例SFT C",最大年龄81岁,最小年龄32岁,平均年龄56岁。

发病原因不详,有人认为可能与接触石棉有关,也有作者认为,胸膜SFT 的发生与石棉肺无联系。

SFT大体表现通常为有包膜的肿块,直径1〜20 cm,平均11.5 cm。

肿块可呈分叶状,切面灰白或黄白,有束状、编织状、漩涡状条纹,质地坚韧,形态类似子宫的平滑肌瘤。

无论是腹膜、腹膜后腔,还是纵隔、鼻咽、眼眶或其他部位的SFT,镜下表现都很相似。

良性的SFT,可见大量梭形的类似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波纹状排列,有丰富的胶原纤维和多量的瘢痕形成。

有时,在SFT周围,可见乳头状、管状及巢状的立方形细胞,过去误以为是双向分化的成分,实际上是被覆的间皮或支气管肺泡上皮。

如果看到细胞丰富、密集,细胞形态有异型,有丝分裂增多,并有坏死应考虑为恶性的SFT o图1孤立性纤维瘤,肿瘤细胞梭形、束状、波纹状,细胞形态一致。

HEK1002孤立性纤维瘤,肿瘤细胞间血管丰富,见明显的胶原纤维。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表现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表现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表现程增辉;戴飞;栾丽娟;王佩芬;武刚【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孤立性纤维瘤(ISFT)的CT和MR表现特征,提高对其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ISFT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位置、形态、大小、密度或信号强度、强化方式及程度、邻近颅骨改变).结果:ISFT最常见症状是头痛头晕(3/4),4个病灶皆起源于硬脑膜,其中幕上2个,幕下1个,跨天幕生长1个,分叶状3个,类圆形1个,最大径3~8.5cm,平均5.6cm,CT平扫呈不均匀稍高及高密度,无明显钙化;MR TlWI等稍高信号,T2WI混杂等高信号,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3/4),1例出现典型“阴阳征”,2例出现“脑膜尾征”,邻近颅骨侵蚀性改变2例.结论:当颅内脑外肿瘤T2WI信号不均匀,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尤其出现典型“阴阳征”及邻近颅骨侵蚀性改变时应考虑到ISFT的可能性.【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年(卷),期】2015(021)003【总页数】4页(P215-218)【关键词】脑;孤立性纤维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作者】程增辉;戴飞;栾丽娟;王佩芬;武刚【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放射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放射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源性良性肿瘤,早在1931年由Klemperer和Rabin描述为脏层胸膜来源的一种原发性梭形细胞肿瘤[1]。

此后,随着认识不断提高,胸腔外其他组织器官SFT相继被发现描述,但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SFT非常罕见,自1996年首次报道至今,文献统计约220多例,大部分为颅内孤立性纤维瘤(intracranial solitary fibrous tumor,ISFT)[2]。

孤立性纤维瘤

孤立性纤维瘤

孤立性纤维瘤孤立性纤维瘤临床上相对少见,以往认为是间皮瘤的一个类型,然而近年来根据其分化来源,加之许多非间质性部位的报道,现已一致认为为间质原性肿瘤,起源于树突状间质细胞。

在临床表现上,常是无症状的,多见于中年人,没有明显性别差异,通常表现为缓慢生长的肿块。

随着肿瘤的增大会出现相应部位的压迫症状,如咳嗽、疼痛、呼吸困难、肺性骨关节病等,少数情况下可引起副瘤综合征,如产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而出现低血糖等。

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除发生于胸膜外,可以在许多部位如腹膜、腹膜后腔、纵隔、鼻咽、眼眶、乳房、肝脏、肺中发生。

孤立性纤维瘤临床上常是无症状的,但随着肿瘤的增大,会出现相应部位的压迫症状。

如发生在胸膜,病人可能会出现疼痛、咳嗽、呼吸困难。

本例发生在盆腔(肠系膜),病人出现腰背部酸痛和便秘。

本瘤发病年龄大多为青壮年及老年人,有人统计过92例SFT〔1〕,最大年龄81岁,最小年龄32岁,平均年龄56岁。

发病原因不详,有人认为可能与接触石棉有关,也有作者认为,胸膜SFT 的发生与石棉肺无联系。

SFT大体表现通常为有包膜的肿块,直径1~20 cm,平均11.5 cm。

肿块可呈分叶状,切面灰白或黄白,有束状、编织状、漩涡状条纹,质地坚韧,形态类似子宫的平滑肌瘤。

无论是腹膜、腹膜后腔,还是纵隔、鼻咽、眼眶或其他部位的SFT,镜下表现都很相似。

良性的SFT,可见大量梭形的类似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波纹状排列,有丰富的胶原纤维和多量的瘢痕形成。

有时,在SFT周围,可见乳头状、管状及巢状的立方形细胞,过去误以为是双向分化的成分,实际上是被覆的间皮或支气管肺泡上皮。

如果看到细胞丰富、密集,细胞形态有异型,有丝分裂增多,并有坏死应考虑为恶性的SFT。

图1 孤立性纤维瘤,肿瘤细胞梭形、束状、波纹状,细胞形态一致。

HE×1002 孤立性纤维瘤,肿瘤细胞间血管丰富,见明显的胶原纤维。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MRI表现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MRI表现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MRI表现戴旖;龙莉玲;叶伟【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孤立性纤维瘤(I-SFT)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SFT的MRI及病理学资料.结果:肿瘤发生在幕下2例,幕上3例(其中侧脑室内1例),跨越幕上及幕下2例,鞍区1例.1例鞍区肿瘤在T1WI、T2 WI 上呈均匀等信号,其余7例信号不均,T1WI、T2 WI上以等、稍高信号为主,其中5例T2 WI见小斑片状低信号区,3例见囊变灶,5例病灶内可见粗大流空血管影.MRI 增强扫描示8例均明显强化;鞍区肿瘤强化均匀,其余7例强化不均;5例T2 WI低信号区明显强化,3例囊变区未见强化,2例可见脑膜尾征.除侧脑室内1例周围脑实质水肿明显外,其余7例无或轻度水肿.病理显示8例均见丰富的小梭形细胞;免疫组化显示CD34(++~+++),CD99(+),Bcl(+),Vimentin(+),EMA(一).结论:I-SFT的MRI 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当脑膜肿瘤呈等、较高信号,增强呈明显强化,其内出现粗大流空血管、T2WI低信号区时,可考虑该病诊断,但其确诊仍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期刊名称】《放射学实践》【年(卷),期】2015(030)002【总页数】4页(P127-130)【关键词】孤立性纤维瘤;磁共振成像;病理学【作者】戴旖;龙莉玲;叶伟【作者单位】530021南宁,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530021南宁,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530021南宁,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R445.2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属于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来源肿瘤的中间型(偶尔有转移),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在所有软组织肿瘤中的比例不足2%[1]。

SFT发生在颅内称为颅内孤立性纤维瘤(intracranial SFT,I-SFT)。

颅内孤立性纤维肿瘤

颅内孤立性纤维肿瘤

68孤立性纤维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SFT )是一种起源于CD34阳性的树突状间叶细胞肿瘤,是一种罕见的梭形细胞肿瘤,具有向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分化的特征[1]。

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 ,HPC )是一种来源于毛细血管Zimmerman 细胞的肿瘤,为紧贴毛细血管网状纤维排列的变异梭形平滑肌细胞[2]。

SFT 与HPC 可发生于全身各个不同的部位,多见于四肢、胸膜、腹膜后、鼻腔等,较少发生于颅内。

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SFT/HPC 几乎均来源于脑膜,占所有颅内肿瘤的0.4%,占脑膜肿瘤的2%~4%[3]。

由于脑组织中缺乏结缔组织,SFT/HPC 通常发生在以硬脑膜为基础的幕上位置,如颅底、矢状窦旁、小脑膜幕、大脑镰附近,其次是额叶凸面、桥小脑角、脑室、大脑镰和后窝[4]。

临床研究发现HPC 和SFT 在组织结构、细胞形态及免疫表型方面有一定的重叠性,两者的发生均是由 STAT6这个相同位点基因突变导致[5],2016年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两者合并为同一类型即SFT/HPC [6]。

颅内SFT/HPC 容易复发及远处转移,最佳的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SFT/HPC 化疗的指南,相关的文献资料报道的多为其手术切除及病理、影像学等讨论及分析。

因此,本文就1例颅内SFT/HPC 术后复发伴肝、肺、骨等多处转移后,经验性化疗及靶向药物多线治疗后的结果进行报道;同时对其病理学、影像学特征、术后复发和转移的相关治疗进展进行文献复习。

1 病例资料患者男,57岁,2019年5月因“左耳胀痛、听力下降3个月,左下唇部感觉麻木1周”就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完善颅脑增强MRI 提示颞下窝占位,于2019年5月13日全身麻醉下行内镜下左唇颅内孤立性纤维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复发伴肝、肺、骨多发转移1例及文献复习李慧民1,依荷芭丽·迟2*,许晓英3,谭慧晶2(1. 聊城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山东聊城 252004;2.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北京100021;3. 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老年科,北京 102200)摘要颅内孤立性纤维肿瘤临床上较为罕见。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MRI诊断PPT课件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MRI诊断PPT课件
相邻颅骨 可有侵蚀, 增生少见
36
血管周细胞瘤
分叶状的脑外肿块,窄基底与脑膜相连, 颅骨侵蚀,无颅骨增生及钙化,增强扫描 明显强化,肿块内及周边可见多发增粗迂 曲的血管,坏死出血多见。
T2WI 上呈稍高信号,缺乏SFT 由致密胶 原纤维形成的低信号。
17
实体型:典型表现为等T1、等或短T2为 主混杂信号,增强扫描T2WI低信号区明显 强化。
多囊型:表现为多发囊状长T1、长T2信 号病灶,增强扫描呈多囊环形强化。
囊实型:具有实体型及多囊型信号特点。
18
病例1:(201007843)
男性,48岁,发现肿瘤27天。
19
20
病例2:(200246110)
胞轻度异型,富于血管,结合免疫组化, 考虑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低度恶性 潜能)。
25
T1WI
T2WI FLAIR
26
增强
27
病例4:(100381936)
病史:患者女性,44岁,头晕、 头痛、消瘦1月。
病理:<左枕叶及窦镰旁>梭形细胞肿
瘤,结合免疫组化,形态符合孤立性纤 维性肿瘤(低度恶性)。
YC Weon,EY Kim,HJ Kim,et al.Itracranial Solitary Fibrous Tumors:Imaging
Findings in 6 Consecutive Patients.AJNR,2007,9(28):1466-1470.
16
而另一部分肿瘤表现为稍高、低混杂信号 改变,被学者命名为特殊的“阴-阳”信号 改变。其病理基础是胶原纤维部分对应的 是T2低信号区域,而粘液变性区域及血管 间质区域对应的是T2高信号区域。
大坪医院放射科 -lch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诊断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诊断

血管周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 HPC)
同属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来源肿瘤的中间性肿瘤 。 瘤细胞核异型大, 核分裂明显。更具侵袭性, 易发生复发与转移。 有丰富的网状纤维, 但没有MR呈低信号的致密胶原纤维。 血管更为丰富, 具有特征性的不规则鹿角状血管。 免疫表型: CD34弱阳性、局灶阳性; Vimentin +; 。 2007 年WHO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其归为间充质
非脑膜上皮脑膜肿瘤( WHO Ⅰ级)。 ISFT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老年多见。 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 临床表现:主要为肿瘤占位症状和颅内高压。 通常为基于硬脑膜的肿块,常位于后颅窝,也有报道
于脑实质及脑室内。
组织病理
起源于硬脑膜的CD34阳性的成纤维细胞或树突细胞。 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 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 核分裂罕见。 瘤细胞密度分布不均、疏密相间。 富细胞区— 肿瘤细胞密集分布。 少细胞区—致密胶原纤维沉积:细胞间纤维组织增生及胶原化。 血管丰富:肿瘤间质富于血管(薄壁分支状);部分有“鹿角状”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 影像诊断
孤立性纤维瘤
少见,起源于间充质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的梭形细胞肿 瘤。
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结缔组织中。
好发于组织的浆膜层,多见于胸膜腔。
交界性肿瘤,其中大部分被认为是良性,10%~20% 为恶性或潜在恶性。
注:侵袭性生物学特征包括:细胞丰富, 核分裂数> 4个/HPF, 不典型 核分裂, K-i 67提示的增殖指标> 2%和坏死。
性部环形或分格状强化。
男,28岁,左耳听 力下降2年余 。
(左桥小脑角区) 神经鞘瘤。
女,26岁,右耳听力下降1年余。(右桥小脑角区)神经鞘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或潜在恶性。
侵袭性生物学特征包括:细胞丰富, 核分裂数> 4个/HPF, 不典型 核分裂, K-i 67提示的增殖指标> 2%和坏死。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
(Intracranial Solitary Fibrous Tumor,ISFT)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罕见。
2007 年WHO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其归为间充质非脑 膜上皮脑膜肿瘤( WHO Ⅰ级)。
鉴别诊断
血管周细胞瘤 脑膜瘤 神经鞘瘤
血管周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 HPC)
同属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来源肿瘤的中间性肿瘤。 瘤细胞核异型大, 核分裂明显。更具侵袭性, 易发生复发与转移。 有丰富的网状纤维, 但没有MR呈低信号的致密胶原纤维。 血管更为丰富, 具有特征性的不规则鹿角状血管。 免疫表型: CD34弱阳性、局灶阳性; Vimentin +; EMA多阳性。
(左枕天幕)梭形细胞肿瘤,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考虑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ICH:Vim,CD34,CD99,bcl-2(+); EMA(-/+),PR小灶(+),ki-67:LI3-5%.
CASE 2[1] Female, 45y.
[1]Frédéric Clarenc¸ on, et al. Intracranial solitary fibrous tumor: Imaging findings.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11; 80,387–394
CASE 3[2]
[2]刘衡,等.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CT 和MRI 表现.临床放射学杂志[J],2011,30(9):1265-8
CASE 4[2]: A 39-year-old female patient, SFT。
[2]Chan-Young Choi, et al. An intracranial malignant solitary fibrous tumor. Neuropathology 2011; 31, 177–182
男,44岁。(左侧天幕)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细胞 生长活跃,核分裂像7个/50HPF(WHOⅡ级)。 IHC:Vimentin,CD34,Bcl-2,CD99,PR:(+); EMA,GFAP:(-); Ki-67:LI2%。
?(左颞顶枕)孤立性纤维 性肿瘤。
免疫组化:Vimentin(+)、 Bcl-2(+)、CD99(+)、 EMA灶区(+)、Ki-67约 1%(+)、S-100(-)、 CD34(-)、HMB45(-)、 Melan-A(-)、CK(-)。
环形或分格状强化。
男,28岁,左耳听 力下降2年余 。
(左桥小脑角区) 神经鞘瘤。
女,26岁,右耳听力下降1年余。(右桥小脑角区)神经鞘瘤。
小结
颅内脑外孤立性肿块。 T2WI高低信号相间(富细胞区+少细胞区——致密胶原纤
血管周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 HPC)
瘤内囊变坏死、出血常见而不均匀,坏死范围常较大。 无T2WI呈低信号的致密胶原纤维。 常见血管流空影。 多数动脉期呈血管样显著强化,实质期进行性延迟强化。
(右小脑幕下)血管周 细胞瘤。
IHC:Vim、CD99、 Bcl-2、SMA:(+); CD34:部分(+); EMA、S-100:(-); Ki-67LI约3%(+)。
脑膜瘤
纤维型脑膜瘤。 瘤体内胶原纤维玻璃样变及钙化→自由水含量减少,间质
成分增多→T2WI 信号较低;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 脑膜瘤多有“脑膜尾征”;ISFT虽然多与脑膜附着,但增
强扫描少见“脑膜尾征”。 脑膜瘤常致邻近颅骨骨质增生硬化。
女,47岁。(左枕肿瘤)纤维型脑膜瘤。
神经鞘瘤
听神经鞘瘤:位于桥小脑区肿块,内听道的扩大。 三叉神经鞘瘤:跨越中后颅窝,呈哑铃状。 囊变坏死多见,有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增强后,囊性部
原化。 血管丰富:肿瘤间质富于血管(壁分支
状);部分有“鹿角状”血管类似 于
“血管外皮瘤”组织学。
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Vimentin 阳性,CD34 弥漫阳性或强阳性, Bcl-2 阳性。 EMA 阴性,S-100 阴性。
CD34被认为是较特异和准确的免疫标志物。 常以CD34和Vimentin阳性作为ISFT诊断依据。
ISFT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老年多见。 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
临床表现:主要为肿瘤占位症状和颅内高压。
通常为基于硬脑膜的肿块,常位于后颅窝,也有报道于脑 实质及脑室内。
组织病理
起源于硬脑膜的CD34阳性的成纤维细胞或树突细胞。 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 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 核分裂罕见。 瘤细胞密度分布不均、疏密相间。 富细胞区—— 肿瘤细胞密集分布。 少细胞区——致密胶原纤维沉积:细胞间纤维组织增生及胶
CT表现
无特异性。 孤立性肿块,边缘清楚,无分叶或浅分叶。 平时肿瘤呈等或略高密度(肿瘤细胞排列紧密且富含胶质
纤维),囊变坏死区呈低密度。 CT增强扫描实性部分通常明显强化,囊变坏死区无强化。
MR表现
T1WI 上通常呈等信号(相对脑皮质)。 T2WI 呈高、低混杂信号相间(“阴阳征”)。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
(Intracranial Solitary Fibrous Tumor, ISFT)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 黄楠
孤立性纤维瘤
(Solitary Fibrous Tumor, SFT)
少见,起源于间充质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的梭形细胞肿瘤。 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结缔组织中。 好发于组织的浆膜层,多见于胸膜腔。 交界性肿瘤,其中大部分被认为是良性,10%~20%为恶
略高信号中存在片状和结节状致密胶原纤维形成低的信号
T2WI略高信号——富细胞区。 T2WI 低 信 号 ——致密胶原纤维。
T2WI 低信号区明显强化是其特征!
T2WI高信号——囊变坏死、黏液变性或出血,也可能 与
含有较新鲜的纤维组织成分有关。 肿瘤内钙化、出血、坏死及囊变少见,肿瘤周围水肿少见。
本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