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
医学影像科晋升高级职称(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病例分析专题报告)

医学影像科晋升高级职称(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病例分析专题报告)病史患者男,50岁。
患者因“突发胸痛4余天”入院。
患者无发热、盗汗,无声音嘶哑,无咳痰,无面部及双下肢肿胀。
门诊以“左前上纵膈肿瘤”收入院。
患者自发病以来,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较前无明显减轻。
既往高血压病史1年,否认其他传染病史。
专科查体:胸廓对称,双侧呼吸动度均等,胸壁无明显压痛及肿块,双侧语颤正常,双肺叩清音,左下肺呼吸音低,右肺呼吸音可,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
入院诊断:左前上纵膈肿瘤:畸胎瘤?影像资料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病史患者男,47岁。
患者因“查体发现右纵膈区占位2周”入院。
患者无胸痛、胸闷,无发热、盗汗,无咳嗽、咳痰。
CT示:右心膈角处新生物,考虑来自叶间裂的炎性假瘤可能性大,不除外其他肿瘤可能。
专科查体:(-)入院诊断:右下纵膈占位:心包囊肿?炎性假瘤?影像资料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根据以上信息请大家讨论: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还需进行何种检查?最终诊断: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组织起源及流行病学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fibroustumors,SFT)是少见的梭形细胞软组织肿瘤,以前认为SFT是一种来源于胸膜间皮细胞的少见肿瘤,目前研究认为其是一种来源于CD34阳性的树突状间叶细胞肿瘤,具有向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分化的特征。
SFT可以发生于全身各部位,80%起源于胸膜。
胸膜外者以皮下软组织、眼眶及腹腔所占病例最多。
SFT好发年龄为20~70岁之间,平均年龄50岁,极少发生于儿童及青年,无明显性别差异。
病理SFT大体标本一般表现为:包膜完整,质地坚韧,切面呈灰白色或灰红色,部分可见致密黄色脂肪组织。
HE镜下表现形态多样,无一致的排列模式被描述为无特征构像,但仍具有以下特点: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胞质含量少,核染色质均匀分布,细胞排列无一定模式,肿瘤细胞与嗜酸性胶原混杂排列,肿瘤细胞呈束状或散乱排列成细胞密集区和细胞疏松区,前者胶原较少呈小簇状或网状穿插于细胞间,后者胶原丰富呈粗带状,并可形成瘢痕疙瘩样的密集胶原束。
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

( 3 ) 形状 : l 3 例 病 变呈类 椭 圆形 , 5例呈 不规 则 。 ( 4 ) 边界: 2 例病 变与周 围结构分界 不清 , 1 6例边 缘清楚 , 其 中 2例盆腔肿 块后缘 见带状软组 织密 度 影 与骶 椎 间 隙相 连 . 1例 右 侧 叶 间 胸 膜 肿 块 内侧端变 窄 , 呈蒂状改变 ( 图1 ) 。( 5 ) 肿瘤密度及 强化特点 : C T平 扫 6例 患 者 呈 均 匀 等 密 度 ( 图2 ) , 1 0例呈等低混 杂密度 ( 图4 ) 、其 中 2例病变 内见 点状钙化影 : 增 强扫描 4例病变呈明显均匀强化 。 2例 患 者 动 脉 期 未 见 明 显 强 化 、门 脉 期 呈 轻 度 强 化, 1 0 例呈轻度一 明显不均匀强化 ,表现为地 图样 强化 7 例( 图3 ~6 ) , 其 中5 例病变在动脉期呈 轻一 中度 不 均 匀 强 化 ( 图5 ) , 门 脉 期 肿 块 实 质 部 分 进 步强 化 , 内见 线 条 状 、 斑片状 及片状无 强化 区 , 肿块 内及周 围见增 粗 、 迂 曲血管影 ( 图6 ) , 中度强 化肿块内见纵形线条样轻度强化 3 例 。( 6 ) 肿瘤信 号及强化程度 : 2例头部肿块 T 1 wI 呈等 、 低信号 , T 2 WI 及F L A I R呈稍高 、 等、 低信号 , 内见流空血管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 5 7 2 5 . 2 0 1 3 . 0 2 . 0 4 7 作 者单 位 : 5 4 1 0 0 1 广 西桂林 市妇 女 儿童 医院 放射科 ( 蒋 光
仲) ; 5 1 0 0 8 1 广州 市 中山大学 附属 第 一 医院 医学影像 部 ( 范淼)
脊柱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

脊柱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郎宁;张恩龙;邢晓颖;袁慧书【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年(卷),期】2017(025)011【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和MRI表现,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脊柱SFT的CT和MRI征象.8例患者均行CT和MRI扫描,分析病变位置、形态、大小、密度/信号、边界、病变内部情况、邻近骨质破坏情况及强化特点等.结果 8例患者经病理证实良性4例,恶性4例.6例表现为跨椎间孔生长的哑铃形软组织肿块,1例位于椎管外呈分叶状,1例位于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呈长梭形;6例出现邻近骨质膨胀性或溶骨性破坏,1例呈压迫性骨缺损,1例无明显骨质破坏.CT扫描显示肿瘤呈等/混杂密度.MRI扫描T1WI 呈等/低信号;6例T2WI呈等/稍高信号,2例呈混杂信号.所有病灶增强扫描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脊柱SFT紧贴或环绕硬膜生长呈分叶状或哑铃形,MRI信号特征明显,T1WI多呈等/低信号,T2WI多呈稍高/等信号,常伴骨质破坏.【总页数】4页(P845-848)【作者】郎宁;张恩龙;邢晓颖;袁慧书【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191;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放射科北京 102206;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19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北京1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R738.1【相关文献】1.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J], 王国松;夏瑞明;孔一曼;林坚2.胸膜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 [J], 项光涨;丁国勇;刘克昌;祝继青;杨国平;曹晓青;陈珍爱3.肾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韩远远;李勇;吴卓4.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 [J], 蒋光仲;范淼5.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J], 黄德尤; 黄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腹膜后孤立性纤维瘤CT及MRI诊断医学课件

CT动态增强扫描大致可分为两种强化方式 (1)大多数肿瘤动脉期呈不均匀的中度或明显 的强化,静脉
期肿瘤强化程度进一步增加,强化 范围进一步扩大,延迟期 肿瘤强化程度减低。有 明显粘液样变性病变可见片状或圆形 无强化区, 呈不均匀“地图样强化”或“分层状强化”。
(2)少部分肿瘤的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及 延迟期呈渐 进性进一步强化。
细胞具有纤维母或肌成纤维性细胞分化,并不具 备间皮性特 征。2002 年WHO将其归类于纤维母
或肌成纤维性细胞来源的软组织肿瘤,属于部分 可转移的中 间型。
孤立性纤维瘤好发于全身各个部位, 最常见于脏 层胸膜,胸 膜外孤立性纤维瘤发生少见,但几乎 全身各处均可发生,发 生于腹膜后间隙者少见。 腹膜后孤立性纤维瘤好发年龄为 40~70 岁,男女 发病率相似。其直径为1~20 cm,平均直径11 cm,临床多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多数 病人为偶然体检发现。只有当腹膜后孤立性纤维 瘤体积较大 引起周围结构受累时,才会出现继发 的非特异性症状。
女,39岁。8个月前因“头晕、恶心、呕吐”于外 院诊断“ 后循环缺血”,住院期间B超发现左侧肾 上腺区实质性团块 ,行肾上腺平扫+增强:左侧肾
上腺腺瘤可能性大。患者无明显肥胖痤疮、情绪异 常、多饮多 尿多食,无四肢无力、肢端麻木、心悸、 血压升高、头痛、出 汗发作、恶心、呕吐、视物模 糊等不适。未予诊疗。2个月前复 查B超肿块大小基 本同前。
性纤维瘤的行为不可预知性和从形态学上鉴别良 恶性很困难 ,Ki67和bFGF 染色可以帮助预测该 肿瘤的恶性潜能,Ki67 被 认为是肿瘤增殖扩散标 志。
CT 平扫肿瘤呈为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可呈椭圆 形、梭形或不 规则形,边缘光滑,有时见分叶, 多见完整包膜、界限清楚 ;部分肿瘤呈侵袭性生 长突破包膜累及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 肿块的密 度常与肿瘤成分的组成比例和分布有关。肿瘤较 小时,密度多较均匀,相似或略高于肌肉密度。 当肿瘤较大时,因黏液样变性、出血、坏死或囊 变致使密度 多不均匀,以等密度为主,其内夹杂 有不规则或小片状的低 密度液化坏死区。钙化少 见。
【读片时间】第2072期:胸膜孤立性纤维瘤

【读片时间】第2072期:胸膜孤立性纤维瘤胸膜孤立性纤维瘤【临床资料】男性,70岁。
平素体健,半个月前发现右颈部肿块,后自行消失。
图1胸膜孤立性纤维瘤ABCDEF【影像学检查】A.B.CT平扫示左中下胸巨大肿块,宽基底与胸壁相连,内见斑片状钙化;C~F.CT增强扫描肿块内缘肺门侧见一血管蒂样结构与纵隔相连,中度不均匀强化,内见匍行、紊乱的血管影,肿块中度均匀强化;G.H.矢状位及冠状位重组见肿块与左膈面、左侧下胸壁宽基底相连,边缘胸膜掀起【最后诊断】胸膜孤立性纤维瘤(良性术后病理)。
【诊断要点】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以往被认为是间皮瘤的一种类型,故又称为局限性间皮瘤、局限性纤维性间皮瘤等,目前倾向认为起源于树突状间质细胞,多见于中年人,良恶性之比约为7:1,没有明显性别差异。
好发于胸膜腔,还可以在腹膜、腹膜后、纵隔、四肢、鼻咽、眼眶等部位发生,发生于纵隔处较少见,影像表现不具有特征性,诊断准确率较低。
免疫组化显示CD34表达强阳性。
1.临床表现:肿瘤生长缓慢,约50%的患者无临床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出现相应呼吸困难、咳嗽及胸痛等症状,大的肿瘤可伴副肿瘤综合征,如杵状指、肺性骨病、低血糖等。
2.X线平片:1)胸膜下孤立性肿块,直径通常>5 cm,边缘光整,密度均匀。
2)巨大肿块可占据大部分胸腔,难以显示边界。
3.CT表现:1)多位于肋胸膜下的孤立性肿块,1〜25 cm大小,圆形或分叶,与胸壁成钝角或锐角。
2)肿块边缘光整,密度均匀,大的肿块因变性、坏死、出血而密度不均匀,钙化少见。
3)肿瘤富含血管,增强扫描强化程度明显高于软组织,可见匍行、紊乱、粗细不等的肿瘤血管。
.4)“胸膜尾征”或“胸膜蒂”:前者指肿块周围肺组织无浸润,边缘逐渐变窄,胸膜掀起;后者指肿块边缘逐渐变窄呈“蒂”与纵隔胸膜相连,蒂中含有肿瘤血管。
改变体位扫描,病变位置和形态变化提示诊断SFT。
【读片时间】第2075期:胸膜孤立性纤维瘤

【读片时间】第2075期:胸膜孤立性纤维瘤胸膜孤立性纤维瘤【临床资料】女性,57岁。
咳嗽、咳痰1月余,无痰中带血,无发热、胸痛,查体右肺呼吸音减弱。
图1胸膜孤立性纤维瘤ABCDEFGH【影像学检查】A.B.X线胸部正侧位片见右上下胸部各有一肿块,分别占据上下后部胸腔;C-F.CT平扫右侧胸腔后部上下各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光滑,密度不均匀,其内见斑片低密度区,增强呈地图样强化,内见紊乱强化的血管影;G.H.MPR重组肿块紧贴侧后胸壁和纵隔,右上肿块压迫右主支气管,右下肿块压迫横膈,上下肿块有粘连【最后诊断】胸膜孤立性纤维瘤(术后病理)。
【诊断要点】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以往被认为是间皮瘤的一种类型,故又称为局限性间皮瘤、局限性纤维性间皮瘤等,目前倾向认为起源于树突状间质细胞,多见于中年人,良恶性之比约为7:1,没有明显性别差异。
好发于胸膜腔,还可以在腹膜、腹膜后、纵隔、四肢、鼻咽、眼眶等部位发生,发生于纵隔处较少见,影像表现不具有特征性,诊断准确率较低。
免疫组化显示CD34表达强阳性。
1.临床表现:肿瘤生长缓慢,约50%的患者无临床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出现相应呼吸困难、咳嗽及胸痛等症状,大的肿瘤可伴副肿瘤综合征,如杵状指、肺性骨病、低血糖等。
2.X线平片:1)胸膜下孤立性肿块,直径通常>5 cm,边缘光整,密度均匀。
2)巨大肿块可占据大部分胸腔,难以显示边界。
3.CT表现:1)多位于肋胸膜下的孤立性肿块,1〜25 cm大小,圆形或分叶,与胸壁成钝角或锐角。
2)肿块边缘光整,密度均匀,大的肿块因变性、坏死、出血而密度不均匀,钙化少见。
3)肿瘤富含血管,增强扫描强化程度明显高于软组织,可见匍行、紊乱、粗细不等的肿瘤血管。
4)“胸膜尾征”或“胸膜蒂”:前者指肿块周围肺组织无浸润,边缘逐渐变窄,胸膜掀起;后者指肿块边缘逐渐变窄呈“蒂”与纵隔胸膜相连,蒂中含有肿瘤血管。
腹膜孤立性纤维瘤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 关键 词 】 孤立性 纤维瘤 ; 腹膜 ; 算机 x线断层 扫描 ; 共振成像 计 磁
中 图 分 类 号 : 7 55 R 3. 文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9 6 2 1 )2 0 3 — 4 10 — 7 X( 0 0 0 — 10 0
Co t a t e a a y i f p rt n a o i r b o n CT t RI f d n s a d p t o o y n r si n l ss o e i e l s l a y f r ma i v o t i wi M h n ig n a h lg i
【 要 】 目的 摘 探 讨腹 膜孤 立 性纤 维瘤 的 C T和 M I R 影像 学 特 征及 其 与病 理学 的关 系 。
方 法 回顾分 析经手 术病理证 实 的腹 膜孤 立性纤 维瘤 的 3例 c T和 2例 MR 影像 学表 现 。并 与 I 手术病 理组 织学结果 作对 照分析 。结果 本 病 的 c T表现为 肿块境 界清楚 . 轮廓光 滑 . 由两种 不
Z ag J y n, Lu Qny Sn i , og Taf1 』D p r e t f R dooy T e T i hn i u a i i u , og T D n i a . .e a m n ai g , h r g n t o l h d Af i e silo unz o dc o g , unz o 1 1 0 2D p r e to di oy, e fl tdHo t G agh uMe i C e G a gh u5 0 5 ;.e at n fRa o g T ia pa f l a m l h S cn f la dHoptlS n Y —e n esy unzo 5 0 2 eodAf i t si ,u a snU i ri ,G aghu 1 1 0 i ce a t v t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分析 (2)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分析目的研究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为临床确诊提供参考。
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肿瘤内科治疗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15例,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
分析研究对象的完整临床资料,总结病理组织学和影像学表现。
结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大体标本为球体或类球体。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镜下可见交替排列的肿瘤细胞密集区和肿瘤细胞疏松区。
肿瘤细胞大部分为梭形,也有部分细胞为圆形或椭圆形,肿瘤细胞胞质单薄不丰满,核仁不清晰。
肿瘤细胞排列呈规则的条纹形,“条纹间”夹杂一些胶原纤维,胶原纤维的粗细、长短以及形状均不一致。
检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细胞CD34,15例样本均为阳性表达,S—100蛋白均无表达。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位于胸腔、腹腔,边缘光滑,界限清晰,组织孤立,密度均匀。
结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是一种软组织肿瘤,影像学检测到孤立、界限清晰的肿块组织,要高度怀疑,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验,以确诊。
标签: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病理学;影像学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是一种软组织生发的肿瘤,肿瘤细胞呈梭形,多发于机体胸膜腔内或附近,该病发病率低,临床较少见[1]。
现有研究得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可生发于机体任意部位,临床诊断中较难全面发现和明确诊断[2]。
本文研究我院15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研究对象的病理组织学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基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肿瘤内科诊治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15例,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39—67岁,平均年龄:52±14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1±1.5年;呼吸困难6例,腹部疼痛2例,无症状7例;肿瘤位置:胸膜腔7例,腹膜内4例,腹膜后4例;高血压5例,糖尿病1例,家族肿瘤史1例。
所有研究对象全部没有接触石棉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旦匿堂苤查!Q!!至箜!!鲞笙!塑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蒋光仲范淼摘要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瘤(srr)的影像学征象,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8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8例孤立性纤维瘤病例中。位于头部2例,胸膜腔内4例。腹部7例,盆腔5例;大小约3.0x3.2×4.0~12×14×21.3cm3;瘤体呈类圆或椭圆形13例,呈不规则形5例;16例肿瘤边缘清楚,2例边缘不清。cT平扫后,6例呈均匀等密度,10例呈等低混杂密度;增强后4例病变呈明显均匀强化。2例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门脉期呈轻度强化,10例呈轻度一明显不均匀强化,表现为地图样和线条样强化。其中5例病变多期增强扫描均呈“快进慢出”型强化。2例头部MRI扫描.肿块TlwI呈等、低信号,r112wI及FLAIR呈稍高、等、低信号,MR动态增强强化显著。结论: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但最后确诊仍需结合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关键词孤立性纤维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孤立性纤维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梭形细胞肿瘤.研究认为其起源于一种CD34阳性的树突状间叶细胞,后者几乎弥漫分布于人体结缔组织中…,但该肿瘤大宗病例报道不多,笔者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寻找其影像学特征,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1月至2012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男8例,女10例,年龄15~69岁,平均约42岁。其中:头部2例,表现为持续性头痛.且l例有视神经乳头水肿;胸部4例,2例有咳嗽、咯痰、胸痛,1例咯血丝痰,1例体检发现;腹部7例,4例发现腹部肿块伴腹痛、腹胀、偶有呕吐就诊,1例外院B超发现腹膜后巨大肿块就诊,2例体检发现:盆腔5例,1例发现盆腔肿块并下腹痛、腹胀就诊.1例患者外院破腹产术中发现右侧盆腔肿块未能切除,外院CT示肿块直径约7cm,3例体检发现。1.2检查方法5例使用美国GE公司双排螺旋CT扫描仪(CTProspeedEII),扫描范围2例自胸廓人口至肺底,3自膈顶部至髂嵴平面,肿瘤过大加层扫描,层厚、层距均为10mm,兴趣部位加扫5mm薄层(层厚、层距均为5mm);11例采用ToshibaAquilion64排CT机扫描.重建层厚0.5mm,层距0.3mm.Hp值53,PF值0.828,扫描范围2例doi:10.3969/j.issn.1006—5725.2013.02.047作者单位:541001广西桂林市妇女儿童医院放射科(蒋光仲);510081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部(范淼)281自胸廓人口至肺底.3例自膈顶部至髂嵴水平,3例自膈顶至耻骨联合水平,3例自髂嵴至耻骨联合水平。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造影剂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300mg/L,剂量按
80~100mL给予.使用EMPOWERCT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注射速率2~3mL/s。2例使用GE
signa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常规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平扫及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Gd.DTPA的剂量为o.3mL/kg体重。注射速率1.5
~2mL/s。
2结果2.1影像学表现(1)发生部位:头部2例,胸膜腔内4例,腹部7例,盆腔5例。(2)肿瘤大小:约3.0cm×3.2cm×4.0cm一12cm×14cm×21.3cm3。
(3)形状:13例病变呈类椭圆形,5例呈不规则。
(4)边界:2例病变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16例边缘清楚.其中2例盆腔肿块后缘见带状软组织密度影与骶椎间隙相连,l例右侧叶问胸膜肿块内侧端变窄,呈蒂状改变(图1)。(5)肿瘤密度及强化特点:CT平扫6例患者呈均匀等密度(图2),10例呈等低混杂密度(图4)、其中2例病变内见点状钙化影;增强扫描4例病变呈明显均匀强化,2例患者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门脉期呈轻度强化,10例呈轻度一明显不均匀强化,表现为地图样强化7例(图3~6),其中5例病变在动脉期呈轻一中度不均匀强化(图5),门脉期肿块实质部分进一步强化,内见线条状、斑片状及片状无强化区.肿块内及周围见增粗、迂曲血管影(图6),中度强化肿块内见纵形线条样轻度强化3例。(6)J1中瘤信号及强化程度:2例头部肿块TlwI呈等、低信号,T2WI及FLAIR呈稍高、等、低信号.内见流空血管
万方数据影,MR增强动脉期呈中度一明显强化.门脉期进一步强化.坏死区不强化。2.2病理及免疫组化(1)巨检:肿瘤呈类、椭圆形及不规则形,15例有完整包膜,3例可见纤维性假包膜,切面呈灰白色或黄色,质地较硬,6例肿块内可见不同程度粘液样变性区。(2)镜检:梭形细塞旦匿堂盘查!Q!!生筮!里鲞筮!塑胞肿瘤,部分区域瘤细胞排列致密。部分区域排列疏松,伴间质水肿。瘤细胞具轻度异型性7例,肿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11例.未见明确核分裂象,部分区域粘液样变。肿瘤间质纤维组织胶原化,血管丰富,血管腔扩张,管壁玻璃样变性。(3)免疫组化:Vimentin(+),CD34(+),S一100(一),edl77(一)。
图l一3右侧叶间胸膜腔内SFT右侧叶间胸膜腔内椭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肿块与叶间胸膜呈钝角,肿块内侧端变窄,呈蒂状改变;肿块密度均匀,边缘光整。增强:肿块呈中度不均匀地图样强化图4~6为肠系膜FST,CT平扫左、中腹部巨大等低密度肿块影,边缘清楚,周围结构受压、移位;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呈明显不均匀性强化,门静脉期病变进一步强化,肿块内及周围见增粗、迂曲血管影
3.1临床及病理孤立性纤维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梭形细胞肿瘤。1931年由Klemperer和Rabin首先命名[2].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在体检时发现,肿瘤较大时,可出现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咳嗽、咯痰、咯血、胸痛、腹痛、腹胀等,浅表部位可触及肿块,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较多见于青壮年及老年人,且无性别差异[引.本组病例患者年龄与文献报道相符,但女性稍多。病理:孤立性纤维瘤为梭形细胞肿瘤,部分区域瘤细胞排列致密,部分区域排列疏松,部分瘤细胞具有轻度异型性,部分区域粘液样变,肿瘤间质纤维组织胶原化,血管丰富,血管腔扩张,管壁玻璃样变性。免疫组化:Vimentin(+),CD34(+),S一100(一),CDll7(一)。3.2影像学表现3.2.1CT表现孤立性纤维瘤瘤体内常含有丰富的纤维组织、透明样变性、粘液样变性、囊性变等退行性改变及出血等,在CT上表现各异吣],本组16例CT平扫中,6例呈均匀等密度,10例呈等低混杂密度,其中2例病变内见点状钙化影。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成分动脉期强化程度不一,可强化不明显.可呈轻度且明显强化,门脉期呈轻度强化或持续性强化,多期增强扫描呈“快进慢出”型强化.孤立性纤维瘤不同的强化方式与文献报道[4’瞄]相符;从本组资料看,4例孤立性纤维瘤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术后病例表明该肿瘤血供丰富,肿瘤细胞排列致密;2例患者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门脉期呈轻度强化,表明肿瘤粘液样变及瘤细胞排列疏松:3例在中度及明显强化肿块内见线条样轻度强化影,笔者认为较具特征;7例呈轻度一明显不均匀地图样强化,其中5例多期增强扫描均呈持续性、“快进慢出”型强化,肿块内及周围见增粗、迂曲血管影,具有典型特征;有文献报道[9--o]肿瘤带蒂较具特征,本组病例中,发现3例肿瘤带蒂,1例位于右侧胸膜腔,2例位于盆腔。3.2.2MRI表现肿块在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及FLAIR上呈稍高、等、低信号影,内见流空血管影。增强动脉期呈中度一明显强化,门脉期进一步强化.坏死区不强化。有文献[7,11-12]认为T2WI等或略高信号中存在片状或结节状低信号是大多数孤立性纤维瘤典型MRI表现,T2WI略高信号和低信号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本组2例头部肿块在T2WI稍高信号内均见小结节状及线条状低信号影,与文献报道相符。总之.孤立性纤维瘤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当影像检查发现身体某部有上述影像学表现时.应考虑有本病的可能性,最后确诊需结合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并注意不同部位的孤立性纤维瘤需与不同的疾病鉴别。4参考文献[1]PoyrazA,kilicD,HatipogluA,eta1.Pedunculatedsolitary
fibroustumorsarisingfromthepleura[J].MonaldiArchChest
Dis,2006,65(3):165-168.[2]KlempererP,RabinCB.Primaryneoplasms
ofthepleura.a
reportoffiveCasesEJ].Archpathol,1931.11(6):385-412.
[3]周晖,刘进康,熊曾,等.胸部孤立性纤维瘤的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3):316—319.[4]钱明,郭元星,李小荣,等.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cT和MRI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7):936—939.[53赵慧彬.眼眶孤立性纤维瘤的MRI表现[J].放射学实践,2010,25(6):620-623.『6]陈泉桦,黎军强.胸膜以外部位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I
万方数据塞垣堕堂苤查!Q!!生箜!!鲞箜!塑影像分析[J].放射学实践,201l,26(11):1167—1169.[7]周建军,周康荣,曾蒙苏,等.孤立性纤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8):851—854.[8]张永华,巴照贵,赵绍宏.胸部孤立性纤维瘤的MS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18(5):443—447.[9]舒仁义,叶孟,周浩杰.腹部孤立性纤维瘤的CT、MRI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2):304—305,310.[10]KinoshitaT,IshiiK,HigashiiwaiH,eta1.Malignantsolitaryfibroustumouroftheperitoneum[J].ClinRaidol,2000,55283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叶夏云程晓文杜生明摘要目的:观察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改变。方法:将80例心力衰竭患者按心功能不同分为三组: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Ⅳ级组;选择同期我院体检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心力衰竭组‘rr4、FF4、TSH有轻度下降(P<0.05),TT3、FTr3明显下降(P<0.01);与心功能Ⅱ级组比,心功能Ⅲ级组1Tr3、FT3下降(P<0.05),心功能Ⅳ级组rITll3、Fr3下降更明显(P<0.01);与心功能Ⅱ级组比,心功能Ⅳ级组刚、FI'4、TSH也下降(P<0.01),与心功能Ⅲ级组比.1Tr3、兀、3、rITr4、n’4、TSH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甲状腺激素水平可能与心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心功能越差.甲状腺激素下降幅度越大。关键词心力衰竭:甲状腺素: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近年来.心力衰竭伴随的神经内分泌异常备受关注,甲状腺激素代谢异常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对我院80例心力衰竭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检测分析.旨在探讨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变化的临床意义。l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80例,均按Framingham诊断标准确诊,均除外甲状腺疾病.且近期内未使用影响甲状腺功能的药物。男42例,女38例,年龄41~78岁,平均(56.2±12)岁。此为心力衰竭组。选择同期我院体检健康者(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血脂、心肌酶谱、甲状腺功能、心电图、胸片、腹部B超、超声心动图均正常)74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38例,女36例,年龄46~80岁,平均(60.4±15)岁。将心力衰竭组再进行分组:按美国纽约心脏联合会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分组。心功能Ⅱ级27例,心功能Ⅲ级32例,心功能Ⅳ级2l例。1.2检测方法全部患者于入院后第2天空腹抽doi:10.3969/j.issn.1006—5725.2013.02.048作者单位:730050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内分泌科(叶夏云)730000兰州军区机关门诊部(程晓文,杜生明)肘静脉血,同时测定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ITI’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1Tr4)、游离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促甲状腺素(TSH),甲状腺各项功能测定采用化学发光法。正常参考范围:1Tr30.97~3.00nmol/L,TT450.0~150.0nmol/L.FT33.0~7.5pmol/L.FF49.0~23.5pmol/L,TSH0.2~8.0mU/L。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2结果2.1心力衰竭组与正常对照组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心力衰竭组TT4、FT4、TSH的平均值虽然在正常范围,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力衰竭组刚、Fl'4、TSH均有轻度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心力衰竭组r兀’3、FT3的平均值低于正常范围,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力衰竭组TT3、FT3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心力衰竭患者T3、T4均有下降,其中以T3下降为主。见表1。2.2不同心功能状态下甲状腺激素的变化情况与心功能Ⅱ级组比较。心功能Ⅲ级组7rr3、FT3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7丌4、FF4、TSH虽有下降(P>0.05),但无统计学意义,心功Ⅷ.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