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中国社会 课程的考试
古代宗教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宗教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以下哪个是三教合一的宗教?A. 儒教B. 佛教C. 道教D. 基督教答案:D2.释迦牟尼是哪个宗教创始人?A. 儒教B. 佛教C. 道教D. 基督教答案:B3.古代中国的主要宗教是:A. 儒教B. 佛教C. 道教D. 基督教答案:A4.以下哪个是道教的重要经典?A. 《论语》B. 《大学》C. 《道德经》D. 《圣经》答案:C5.以下哪个文化是佛教的重要起源地?A. 印度B. 中国C. 日本D. 波斯答案:A二、简答题1.简述儒教的核心思想及其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儒教的核心思想是以仁爱、孝道、忠诚、礼仪为基础的道德伦理学说。
它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性,提倡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关系,倡导社会秩序和个体责任感。
儒家思想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教育、文化、家庭等。
儒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简述佛教在中国古代的传播及其影响。
答:佛教最早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和接受。
佛教的传播主要通过翻译经典、弘扬佛教思想、建立寺庙等方式实现。
佛教的到来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佛教的影响还体现在美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论述题古代宗教的多样性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古代宗教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多样的特点,三教合一的形势逐渐形成。
儒教、佛教、道教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宗教信仰,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框架,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宗教对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形成和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教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佛教注重慈悲、代他人苦,道教追求自然和谐。
这些不同的道德观念体系为古代社会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宗教在古代社会的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教成为了古代中国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式之一,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子弟和士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试题

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中国哲学史(含原著)试题招生专业:中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含原著)一、简释下列名词或命题(每小题4 分,共20 分)有待无待自生而必体有阿赖那理异分殊公羊三世说二、简答下列各题(每小题10 分,共30 分)1、简论孟子的“四端”说2、述评王弼的言意之辩3、试述孙中山的民生史观三、论述朱熹本体论思想与儒释道三教的源流关系(30 分)四、给下列原著标点译成现代汉语(20 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飞因非因市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也与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之疲癃残疾惸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性唯肖者也试题:一、名词解释(选答5题,带*号者佛教方向必答,共20分);四端齐物*一念三千*法界缘起本体质力相推二、简述题(选答4题,带*号者佛教方向必答,共60分):1、试述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2、试比较王充与郭象的“自生”理论。
3、*唯识“四分”的构成及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4、什么是见闻知之与德性知之及其二者的相互关系?5、试分析康有为天人学说的主要特色。
三、给下列原著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20分):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夫理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极游外之致而不冥于内者也未有能冥于内而游于外者也故圣人常游外以冥于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见行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夫见行而不及神者天下之常累也是故睹其与群物并行则莫能谓之遗物而离人矣睹其体化而应物则莫能谓之坐忘而自得矣岂直谓圣人不然哉乃必谓至理之无此是故庄子将明流统之所宗以释天下之可悟若直就称仲尼之如此或者将据所见以排之故超圣人之内迹而寄方外于数子宜忘其所寄以寻述作之大意注:标点直接在试题上做,不用另抄题。
《宗教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宗教社会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社会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本教材将首先介绍宗教社会学的性质与特点、研究对象与范围,然后介绍几种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宗教进行界定。
本教材将重点探讨宗教性的意义系统之获得与维系,分析神义论在宗教性意义系统中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并勘定宗教性的意义系统之社会实在基础;以功能主义的方法和理论分析宗教与社会秩序之间的互动,及宗教的各种功能;就世俗化与去世俗化两种势力和趋势的对立与共存--此为该教材新增内容--等问题进行深入和广泛的讨论,展现国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各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并阐发授课者本人的理解;本课还将对举世瞩目的公共生活中的宗教(新增内容)、新兴宗教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将回归中国境遇,深入探讨宗教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复杂的互动关系,以期昭示正确理解中国境遇中的宗教问题之路径与视野。
二、课程教学要求为了教好、学好这门课程,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讲究方式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向,介绍学科前沿动态,讲述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理论观点;学生应该按照教师的要求,阅读有关文献并积极完成关于社会现象的课堂讨论。
教师要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学生应积极进行思考,反思社会问题,并形成自己的正确观点,以指导自己的社会行为。
有条件的话,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深入实际,进行社会调查研究。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学的一般理论;分析、讨论和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法;课堂讨论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4学时)1. 教学内容:(1)宗教社会学的性质与特点(2)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3)宗教社会学简史2. 重点、难点提示:(1)宗教社会学的性质与特点(2)宗教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范式第二章宗教社会学研究方法摘要(4学时)1. 教学内容:(1)研究类别的划分与若干重要概念简介(2)抽样(3)几种基本的研究方式2. 重点、难点提示:(1)研究类型的划分(2)研究方式第三章社会学视野中的宗教定义与本质( 4学时)1. 教学内容:(1)定义问题(2)本质问题再探(3)宗教的构成要素(4)宗教类型2. 重点、难点提示:(1)宗教类型第四章宗教性的意义系统(4学时)1. 教学内容:(1)宗教与意义系统(2)神义论问题(3)宗教意义的社会实在基础2. 重点、难点提示:(1)神义论(2)宗教意义第五章宗教与社会秩序(4学时)1. 教学内容:(1)宗教与秩序的维系(2)宗教的社会功能的复杂性(3)宗教与社会冲突(4)宗教与社会变迁2. 重点、难点提示:(1)宗教的社会功能(2)社会变迁第六章世俗化与神圣化:两股奔涌不息的浪潮(4学时)1.教学内容:(1)世俗化释义与世俗化理论简史(2)世俗化探源(3)世俗化的类型与表现形式(4)世界的去世俗化(5)世俗化与去世俗化的对立与共存2.重点、难点提示:(1)世俗化探源(2)世俗化与去世俗化的对立与共存第七章现代社会中的新兴宗教运动(4学时)。
公务员中的民族宗教知识备考重点

公务员中的民族宗教知识备考重点公务员考试是许多年轻人追求稳定职业的选择,备考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包括对民族宗教知识的了解。
民族宗教知识涉及到我国众多民族的宗教信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与宗教相关的事务。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公务员考试中民族宗教知识备考的重点内容。
一、中国的主要宗教信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主要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备考时,我们应该了解每个宗教的起源、信仰原则、重要经典以及各个宗教的传播情况等内容。
1. 佛教:佛教起源于印度,通过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宗教之一。
我们需要了解佛教的主要教义,如四圣谛、十二因缘等;同时熟悉佛教的发展历程,如佛教在中国的演变、佛教文化的传播等。
2. 道教:道教是中国独有的宗教信仰,强调追求道的境界。
备考时需要了解道教的基本教义,如“道可道,非常道”等;同时熟悉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如道教与易经、道教艺术等。
3.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主要信仰之一,备考时需要了解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如信仰一神、尊崇先知穆罕默德等;同时应该熟悉中国的伊斯兰教发展历程、主要民族群体以及宗教活动等。
4. 基督教:基督教是随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备考时我们需要了解基督教的信仰原则,如信仰三位一体、救赎等;同时应该熟悉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二、我国宗教政策与法律法规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法规对于公务员来说是必要的。
备考时,我们需要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事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内容,如政府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宗教活动的法定权益等。
三、民族宗教与社会稳定了解民族宗教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是公务员备考中的重点之一。
我们需要了解各个宗教在我国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以及宗教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如宗教团体的社会管理、宗教思想对社会的影响等。
四、宗教文化保护与传承我国拥有丰富的宗教文化遗产,对于公务员来说,了解宗教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也是必要的。
全国宗教信息审核员考试题

全国宗教信息审核员考试题1. ()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第686号令,公布了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
[单选题] *A.2017年5月26日B.2017年8月26日(正确答案)C.2017年6月26日D.2018年7月26日2. 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自()起施行。
[单选题] *A.2017年9月1日B.2018年2月1日(正确答案)C.2018年3月1日D.2018年5月1日3. 国家宗教事务局令第13号公布了《宗教团体管理办法》,自()起实施。
[单选题] *A.2019年11月30日B.2019年12月1日C.2020年2月1日(正确答案)D.2020年3月1日4. 新修订的《广东省宗教事务条例》,自()起施行。
[单选题] *A.2017年9月1日B.2018年2月1日C.2019年3月1日D.2020年8月1日(正确答案)5. 党的十八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宗教工作,于()在北京召开全国宗教工作会议。
[单选题] *A.2016年5月22日B.2016年4月22日(正确答案)C.2016年3月22日D.2016年12月22日6.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 )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单选题] *A.国际化B.中国化(正确答案)C.社会化D.多元化7. 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同宗教界结成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处理宗教问题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
要坚持()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多接触、多谈心、多帮助,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通过解决实际困难吸引人、团结人。
[单选题] *A.政治(正确答案)B.思想C.文化D.经济8. 要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必须用( )规范政府管理宗教事务的行为,用( )调节涉及宗教的各种社会关系。
[单选题] *A.科学B.经济C.法律(正确答案)D.历史9. 我国各宗教办教原则是()。
[单选题] *A.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正确答案)B不受外国势力支配的原则C.独立特色的原则10. 中共党员组织、利用宗教活动反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破坏民族团结的,对策划者、组织者和骨干分子,给予()处分。
2019_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3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8课第3框中国共产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课

第3框中国共产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对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宗教信仰自由就是信教自由B.人们可以到宗教场所宣传无神论C.我国政府保护一切宗教活动D.公民有信仰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答案】D 解析: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公民有信仰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D 正确;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信教自由,必须是符合国家法律的宗教,A错误;到宗教场所宣传无神论违反了我国的宗教政策,B错误;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C错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研讨会指出,要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支持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坚决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坚持党对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领导。
下列做法符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要求的是( )①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不能与境外宗教组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③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用法律调节涉及宗教的各种社会关系④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B 解析: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符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要求,故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②中“不能”的说法错误。
③强调的是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不符合题意,排除。
3.佛教文化中的优秀价值取向已逐渐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发挥着凝聚力量的作用。
这说明( )①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和倡导信仰佛教②应辩证认识宗教,合理利用宗教文化资源③佛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④发挥佛教文化的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答案】B 解析:佛教文化中的优秀价值取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发挥着凝聚力量的作用,这说明应辩证认识宗教,合理利用宗教文化资源,发挥佛教文化的积极作用,这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但不是倡导信仰佛教,①说法错误;佛教文化的本质是唯心主义世界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不一致的,③说法错误。
宗教与中国社会

宗教与中国社会
宗教与中国社会(80分)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佛法之入中国,其教义中实有与此土社会组织及传统观念相冲突者”,是以下哪位的观点?
A.王国维
B.陈寅恪
C.傅斯年
D.吴宓
2. 鲁迅先生认为,()是中国的根底。
A.佛教
B.道教
C.儒教
D.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
3. “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出自()
A.《礼记》
B.《周易》
C.《道德经》
D.《尚书》
4. “不王不褅,王者褅其祖之所自出”,出自()
A.《周易》
B.《礼记》
C.《道德经》
D.《论语》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基督教四入中国,是在以下哪些朝代?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2. 以下哪些传教士在历史上曾经来到中国?
A.孟德高维诺
B.利玛窦
C.阿罗本
D.马礼逊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中国宗教的发展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宗教在现代生活中,在人们的精神和信仰世界发挥更大的作用。
正确
错误
2. 中国历史中的官方宗教,发挥的是疏解老百姓内心压迫感、紧张感,并让其在不如意的现实生活中得到一丝安慰的作用。
正确
错误
3. 何光沪教授指出,教案频发实际上涉及到中外关系、中西文化的冲突。
正确
错误
4. 何光沪教授认为,古今中外,宗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组织。
正确
错误。
近代中国的宗教与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的宗教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是一个宗教与社会变革的时期。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政治大变动作用下,传统的宗教观念与制度遭到了严重冲击与改变。
本文将从道教、佛教和基督教这三个主要宗教的角度,探讨近代中国宗教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首先,道教是中国最古老、最原始的宗教之一。
然而,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与变革,道教在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领域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一方面,科学、现代化思想的传入削弱了人们对于神灵与超自然力量的信仰。
同时,社会运动和政治改革对于传统宗教观念的质疑也导致了道教信仰的衰退。
例如,五四运动中的文化革命,鼓励人们摒弃封建迷信,包括道教在内的各种宗教信仰都受到了严重冲击。
其次,佛教作为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在近代社会变革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一方面,佛教在近代中国受到了外来宗教的挑战,例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播与影响也让一部分人抛弃了传统的佛教信仰。
另一方面,中国的国家建设与现代化进程也改变了佛教的地位。
在20世纪初期,中国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宗教改革与管理,佛教寺庙受到了合并、关闭与国有化的影响。
这一政策使得佛教信仰遭遇困境,甚至濒临消亡。
然而,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基督教却突显出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传播带来了基督教在中国的迅速发展。
基督教信仰以其先进的文化和教育体系吸引了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和地方政府的支持。
基督教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念对于中国社会的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基督教强调个人的尊严与责任感,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为社会认同与个人解放作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宗教与社会变革相互影响。
道教、佛教和基督教这三个主要宗教在近代社会的发展下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变化。
道教因为科学与现代思想的冲击,以及社会运动对宗教的质疑,逐渐遭遇衰退。
佛教受到了外来宗教的挑战和中国政府的宗教改革,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而基督教则以其先进的文化与教育体系,逐渐发展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改革与变革的重要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与中国社会课程的考试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共4 小题,总分: 40 分)
1. 基督教在唐朝一入中国时,具体的传教士是以下哪位?
A.马礼逊
B.利玛窦
C.阿罗本
D.孟德高维诺
2. “集体无意识”是以下哪位的理论
A.荣格
B.弗洛伊德
C.克尔凯郭尔
D.尼采
3. “不王不褅,王者褅其祖之所自出”,出自()
A.《周易》
B.《礼记》
C.《道德经》
D.《论语》
4. 据何光沪教授所讲,宗法制度的核心是()
A.三纲五常
B.男性家长制
C.长子继承制
D.春秋决狱制
二、多选( 共2 小题,总分: 20 分)
1. 何光沪教授认为,“宗教”包含了以下哪些内容?
A.观念
B.行为
C.活动
D.制度
2. 据何光沪教授所讲,一个社会需要以下哪三大支柱?
A.企业
B.政府
C.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
D.慈善机构
三、判断( 共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我国历史上的“三武一宗”,指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唐太宗。
正确
错误
2. 何光沪教授指出,历史上基督教每一次传入中国,都是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伴随着洋枪洋炮。
正确
错误
3. 何光沪教授认为,自清朝灭亡以后,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就完全失去了影响力。
正确
错误
4.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但在经济繁荣的背后,却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信仰缺失危机。
正确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