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内经_中气的涵义辨析
2016年河南省中医基础:《内经》中气的涵义辨析—中西医助理模拟试题

2016年河南省中医基础:《内经》中气的涵义辨析—中西医助理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7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1、女患者,16岁,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二尖辫后叶多发细小赘生物,心脏听诊未闻及杂音,首先考虑A.心包炎B.疣状心内膜炎C.感染性心内膜炎D.心肌炎E.冠心病2、月经后子宫内膜的再生起于____A:子宫肌层B:致密层C:基底层D:海绵层E:功能层3、患者,女,28岁。
以心悸,气短,下肢浮肿入院。
检查:颈静脉怒张.心尖部舒张期杂音,肝肋缘下3cm轻度压痛。
肝颈静脉回流征(+)。
其肝脏病变可能是A.慢性迁延性肝炎B.肝炎后肝硬化C.慢性肝瘀血D.肝脂肪变性E.肝细胞肝癌4、女性患者,20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眼睑下垂2个月,晨轻暮重。
查体:右侧眼睑下垂,双侧眼球各方向运动充分,瞳孔大小无改变。
最可能的诊断为A.多发性硬化B.重症肌无力C.右侧动眼神经麻痹D.右侧外展神经麻痹E.右侧面神经麻痹5、治疗心肌梗死心阳欲脱证,应首选的方剂是A.半夏白术天麻汤B.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C.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D.参附龙牡汤E.当归四逆汤合苏合香丸6、百合固金汤的主治证候中常见A:咳痰带血,咽喉疼痛B:干咳无痰,气急而喘C:咳痰黄稠,失眠多梦D:咯痰不爽,咽喉干燥E:咳喘不利,喉中有声7、下列哪项不属于心跳骤停的常见原因____A:触电B:药物中毒反应或过敏C:癫痫发作D:器质性心脏病E:心源性休克8、绿原酸的分离纯化多使用A.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B.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C.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D.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E.大孔吸附树脂9、患者,男,16岁。
有头部外伤史。
偶见突然昏仆,意识不清,口中大叫,肢体抽搐,舌质暗紫,脉涩。
查:脑电图示癫痫波形。
其证型为A.肝风痰浊证B.肝火痰盛证C.脾胃虚弱证D.肝肾阴虚证E.瘀血阻窍证10、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是A.放射治疗B.介入治疗C.中医中药治疗D.生物治疗E.手术治疗11、首选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痰湿停肺证的方剂是A.泻肺汤B.小青龙汤C.清金化痰汤D.苍白二陈汤E.清燥救肺汤12、下列哪项说明了槐花散的功用A:清热解毒B:凉血止血C:化瘀止血D:疏风下气E:祛湿行气13、患者男性,50岁。
《黄帝内经》中气的概念和分类研究

《黄帝内经》中气的概念和分类研究《黄帝内经》中气的概念和分类研究引言《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对气的概念和分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中探讨气的概念、分类以及相关理论,旨在弘扬古代医学智慧,促进现代中医学的发展。
一、气的概念在《黄帝内经》中,气被视为宇宙间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天、地、人万物的基本要素之一。
《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指出:“天生万物,以藏之者谓之气”,说明气是宇宙生成的物质基础。
在人体中,气又有着特殊的意义。
《素问·调经论》中指出:“人之治,必术精神,其精神治,必从气入。
”这表明气是人体生命活动和运行的重要动力。
人体内的气分为天地之气和人体之气,天地之气负责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人体之气则是人体内部的生命能量。
二、气的分类在《黄帝内经》中,对气进行了多层次的分类,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作用和性质。
主要包括六气、五脏六腑之气和营卫之气。
1. 六气六气即为风、寒、暑、湿、燥、火,它们是人体周围环境的表现和影响,也是一种自然力量。
《素问·四气调元阳形论》中指出:“人始生于寒,长于暑,成于湿,老于燥,死于火”,强调了六气与人体发育、成长、养生、衰老和死亡的关系。
不同的气对人体有着不同的影响,风、寒、暑、湿、燥、火各自具有上行、下行、从内到外等特性。
风主动,犯人则客络痹,头痛,伤筋,寒主收引,犯人则癫狂,身痛,赤痛,暑主发泄,犯人则烦渴,舌出,肌肉烦热,湿主蓄积,犯人则喘勃,眩冒,腹满,燥主脱萃,犯人则齿发落,五官干燥,火主搏牵所同。
2. 五脏六腑之气五脏六腑之气是指五脏(心、肺、肝、脾、肾)和六腑(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所产生的气。
每个脏腑都有相应的气负责其正常运行。
以心为例,《素问·仲景问》中指出:“人之所以生,先受于心”,说明心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内经》中气的涵义瓣析

《内经》中气的涵义瓣析《内经》提出“气”这一概念,是中医学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气是指人体内外的一种特殊的能量,以及阴阳五行相互协调作用,它可以支配和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护和维持人体的健康。
《内经》将气分为六种,即“阳气”、“阴气”、“痰气”、“风气”、“湿气”和“燥气”。
其中,“阳气”是指人体内外热量的变化,是人体生理功能的基础,主要由肝、心、脾、肺、胆等脏腑发出,起到温养身体的作用,如果阳气活动旺盛,人的精神、肌肉也会更加活跃。
“阴气”是指人体内外冷量的变化,主要由肾、肝、膀胱等脏腑发出,起到清热润湿的作用,如果阴气活动旺盛,人的血液循环会更加顺畅。
“痰气”是指人体内外痰液的变化,主要由肝、胆、脾、肺等脏腑发出,起到祛痰润肺的作用,如果痰气活动旺盛,人会比较容易患上肺炎等病。
“风气”是指人体内外风的变化,主要由肝、心、肺等脏腑发出,起到抗风除湿的作用,如果风气活动旺盛,人会比较容易患上风湿病。
“湿气”是指人体内外湿气的变化,主要由肾、膀胱等脏腑发出,起到清热祛湿的作用,如果湿气活动旺盛,人会比较容易患上湿疹等病。
“燥气”是指人体内外燥气的变化,主要由肝、脾、胆等脏腑发出,起到清热化痰的作用,如果燥气活动旺盛,人会比较容易患上咳嗽等病。
《内经》提出的气的概念,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对元气、阴阳、五行等统一观念的认识,而且更强调了人体脏腑之间的相互作用,六气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以及阴阳的相互协调作用。
这些理论都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突破。
总之,《内经》中气的涵义,是中国古代科学家对元气、阴阳、五行等统一观念的深刻认识,以及脏腑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六气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以及阴阳的相互协调作用,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突破。
《内经》中气的涵义辨析

《内经》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讨论了气的涵义。
既讨论了宇宙中存在的万物本原之气,又讨论了自然界的四时阴阳之气,而更重要的,是讨论了人体内的气,即“人气”,并提出了人气与自然界之气、四时阴阳之气相通应的观点。
《内经》中气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气为宇宙本原之气。
此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性物质,也是构成人类的物质元素,又称阴阳之气或天地之气。
如:《阴阳应象大论》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 《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 《至真要大论》说:“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
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 《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 《本神》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 2.气为四时之气。
此气是指自然界的大气及其运动而产生的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又称“六气”。
它直接与人体内之气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人的身体与精神要健康安怡,必须与四时之气的变化规律相适应。
若违背了四时之气的变化规律,或六气变化过于剧烈,则可致百病丛生。
如:《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黄帝内经》对气的论述

《黄帝内经》对⽓的论述《黄帝内经》是论述⽓的重要⽂献,书中论述的⾮常全⾯,名⽬达数⼗种。
有天地⾃然之⽓,⼈体⽣理、病理之⽓以及药物之⽓等,还涉及到了⽓化理论,与经络论构成中医的精髓,也是⽓学理论与修炼的重要内容。
这⾥仅介绍部分内容——⽓、真⽓、营⽓、卫⽓、宗⽓。
1、⽓。
是⼈体之⽓的最⼀般的概念,是流⾏、充斥在⼈体的⼀种⽓。
《灵枢》中说:“上焦开发,宣五⾕味,熏肤充⾝泽⽑,若雾露之溉,是谓⽓。
”2、真⽓。
对⽓的内涵似乎深了⼀层。
《灵枢》中说:“真⽓者,所受于天与⾕⽓,并⽽充⾝者也。
”真⽓是由天空之⽓、⽔⾕之⽓与之混化并⽽为⼀的原⽓。
上述两⽓起着充养、维持⼈体全部⽣命活动的作⽤,所以有“阳⽓在,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之说。
3、营⽓。
指流⾏在脉管中的⽓。
《灵枢》中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为⾎,以奉⽣⾝,莫贵于此,故独得⾏于经隧,命⽈营⽓。
”《素问》中说:“营者,⽔⾕之精⽓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于脉。
”由此可以看出,营⽓是⾎管中各种物质所携带的混元⽓。
4、卫⽓。
指不在脉管中流⾏的⽓。
它和混元⽓理论之体混元⽓有很多相似之处。
《素问》中说:“卫⽓者,⽔⾕之悍⽓也,其⽓慓疾滑利,不能⼊于脉,故循于⽪肤之中,分⾁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
”这段经⽂可以说是对卫⽓的定义。
对于卫⽓的作⽤,《灵枢》中说:“卫⽓者,所以温分⾁,充⽪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和则分⾁解利,⽪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卫⽓与营⽓相伴⽽⾏,《灵枢》中说:“营卫之⾏也,上下相贯,如环之⽆端。
”《灵枢 · 卫⽓》中指出:“六腑者,所以受⽔⾕⽽⾏化物者也,其⽓内⼲五脏,⽽外络肢节。
其浮⽓之不循经者为卫⽓,有经⽓之循者为营⽓。
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端。
”5、宗⽓。
宗是指⽔⾕精微之⽓留于胸中⽓海之⽓⽽⾔。
《灵枢 ·五味篇》指出:“⾕始⼊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营卫之道,⼤⽓之抟⽽不⾏者,积于胸中,命⽈⽓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天地之精⽓,其⼤数常出三⼊⼀。
《黄帝内经》气血概念解析

《黄帝内经》气血概念解析展开全文气血是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与经络系统密切相关,如果再浓缩一下,血也可并入气的范畴,《决气》篇说:“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即这些东西都可以归入“气”这个类概念。
“气”是中医的特有概念,《内经》认为,气在经络中运行,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当气的运行出现障碍,就会产生疾病,针灸等中医疗法正是针对这一运行障碍的调整,使其恢复正常,气-经络理论对于针灸乃至整个中医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在《内经》里,有很多种气,最常见的有元气、营气、卫气和宗气,另外还有经气、真气、神气、谷气等等,令人眼花缭乱,我们重点讨论与十二经脉关系最为密切的营气与卫气。
营卫常与气血相提并论,有脉内脉外、经内经外的不同定位描述,是最难理清楚的一组关系。
1营卫之气与十二经脉《营气》篇描述了营气沿十二经运行的顺序,即:“营气之道,内谷为宝……故气从太阴出,注予阳明,上行至面,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下注肺中,复出太阴。
”与营气有类似描述的还有卫气,但卫气的运行有两种方式,一种与营气相似:“卫出于上焦……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注手阳明,上至舌,下注足阳明”。
(《营卫生会》)。
这里强调了卫气是沿太阴之分而行的,即在手太阴肺经的经分中运行,而不是经脉,经脉里运行的是营气。
卫气还有一种不同于营气运行的散行方式,在《卫气行》中写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
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端外侧。
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
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下至小指次指之间。
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间。
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
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何为中气?中气不足怎么办?

何为中气?中气不足怎么办?气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常言道有气者生,无气者死,人活一口气,气足的人生命旺盛,气虚的人没有生机。
中医的气可以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也就是元气、营气、宗气、卫气,这些气共同维持着身体的各种功能,元气就是人的真气,是随着生命而来,需要后天之气的滋养和充实,元气充足的体质强壮,元气不足的体质虚弱,元气藏于肾中,影响着人的生命和健康,是人体生命的先天之本。
中医的中气就是宗气,是由自然界中的清纯之气和饮食五谷产生的水谷精微相结合而成,《黄帝内经》中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也就是由肺气和脾胃之气组成,这种气形成于肺而聚于胸中,是气血的生化之源,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后天之本,它可以帮助肺呼吸,贯注心脉而行气血。
因此中气旺盛的人,气血运行正常、体质强壮,反之中气不足的,就会食少便溏、气虚无力、动则气喘,中气下陷的会有久泻和脏器下垂的症状,有胀、坠、久泻的表现,一般体质都比较虚弱。
营气、卫气来源于中气,营气行于脉中,随着血液运行于全身,卫气是行于脉外,对身体起到温暖和保护作用。
因此中气不足或者虚弱,就会使血液运行减缓,身体的抵抗力降低,经常感冒或者体质偏寒,身体怕冷、四肢发凉,中气充足身体才会健康。
中气即是宗气,中医一般认为中气是脾胃之气,与人的饮食和消化吸收关系密切,饮食不足或者营养不良都会影响中气的生成,因此中气不足的人要调理脾胃、调理饮食,当然中气的形成也受肺气的影响,肺气正常能够吸入清纯的空气,才可以使中气旺盛,这也是保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前提。
中医治疗疾病必求于本,本就是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先天之本必求于肾,后天之本必求于中气,而中气必是脾胃,这是中医经常说的:久病归脾,穷必归肾,所以注意调理饮食,保持肺气通畅,就会使中气充足,才可以保证人体的身体健康。
中气不足可以通过默念象数来改善,除了调理好脾胃外,还得对肺进行调理,可用象数配方380.70.20或者30.820.720或者30.80.70.20或者30.80.720进行调理。
《黄帝内经》中气的概念和分类研究

《黄帝内经》中气的概念和分类研究《黄帝内经》中气的概念和分类研究引言:《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其中,关于“气”的概念和分类是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围绕《黄帝内经》中关于气的概念和分类展开研究,深入探讨气的本质、特征以及其在人体中的表现形式,旨在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古代医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一、《黄帝内经》中对气的基本概念的阐述气,是《黄帝内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明确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这句话表达了气与生命的关系,说明了人体的生命力是由天地之气所赋予的。
在《素问·玉机真脏论》中,又提出“人以五脏为阴阳之宅,四肢为阴阳之府,精神骨髓为阴阳之畜,五脏与四肢为五阳”,强调了气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黄帝内经》中对气的分类1. 天地之气:《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明确指出,“天之生物,器之质也。
”意味着天地之气是一切生物的本源,是宇宙万物的基础。
《素问·人禁之术》中还提到了“地气之盛,天气乃胜”的观点,表达了人体与自然环境中天地之气相互作用的关系。
2. 人体之气:《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明确提到了“人身之本,亦在气也。
”这句话表达了人体中气的重要性。
根据气的活动特征,又将人体之气分为内气、外气、元气等不同形式的气。
3. 病邪之气:《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了病邪之气,认为疾病是由外邪入侵人体,干扰人体气的正常运行所引起的。
同时,也提到了六淫之气,分别为风、寒、暑、湿、燥、火,这些气候因素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三、气的特征和作用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和作用:1. 气是无形无质的:《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提到了“形无迹,迹在气”,说明气是无形的,难以观测和感知。
但气的存在和活动可通过人体各个方面的表现得以推测和说明。
2. 气是无处不有的:《灵枢·经脉》中提到了“脉者,血之道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 第5期2000年10月浙 江 中 医 学 院 学 报JOU RNAL O F ZH EJ I AN G COLL EGE O F TC M15 3 孙广仁(1949~ ),男,山东昌邑人,医学硕士,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藏象理论和思维方法的研究,编著著作18部,发表论文近30篇。
《内经》中气的涵义辨析孙广仁3(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学院 济南 250014) 摘要 对《内经》中气的涵义作了辨析,指出《内经》所论之气有不同层次的多种涵义:或指宇宙本原之气;或为自然界大气、四时之气、六气;或为人体内的人气、充形之气、精化之气、血中之气、阴阳之气,分为真气、宗气、营气、卫气等,再分为各藏气、经气或脉气;或为病邪之气;或为药食之气。
各种不同层次的气,皆以无形而运行不息之细微物质为其基本内涵,与气廪之气指精米或饮食物的概念不同。
关键词 气 人气 气 内经 《内经》讨论了不同层次的气的多种涵义。
精略统计,该书提到了1700多个“气”字。
将《内经》提到的诸“气”作一比较分析,可见它既讨论了存在于宇宙中的被古代哲学家称为万物共同生成本原的气,又讨论了自然界的四时阴阳之气,而更重要的是讨论了人体内的气,即“人气”,并提出了人气与自然界之气、四时阴阳之气相通应的观点。
1 气为宇宙本原之气 此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性物质,也是构成人类形体与化生精神的物质元素,又称阴阳之气或天地之气。
如《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注:文中所引经文均见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黄帝内经素问》或1963年版《灵枢经》),其他如《至真要大论》、《宝命全形论》、《本神》中也有论述。
2 气为四时之气此气是指自然界的大气及其运动而产生的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又称“六气”。
它直接与人体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人的身体要健康长寿,必须与四时之气的变化规律相适应。
如《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3 气为人气人气即存在于人体内的气,由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化生,并与肺吸进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成。
它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
此气又称“一身之气”,与自然界的四时之气或六气相通应,如《诊要经终论》说:“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311 气为充形之气 人体之气,充塞于形体中,推动形体的运动,维持人体的生命进程。
即所谓“气充形,形寓气”。
气与形相得,虽病而易治。
如:《玉机真藏论》说:“形气相得,谓之可治……形气相失,谓之难治。
”其他如《三部九候论》、《阴阳应象大论》、《刺志论》中亦有提及。
312 气为精化之气 人体之气,本由精气,无形而运动于形体之内,而其运动不息又可激发精的化生。
精与气不同:精是指人体内一切有形的精华物质而言,包括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和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及其衍生物如血、津液等;气则是比精更细微的物质,无形可见而运行不息,能推动机体的新陈代谢,推动营养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
如《阴阳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
”《本神》说:“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也。
”《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
”313 气为血中之气 气寓于血中,由血载行,是为血中之气,有时与血并称为“血气”。
此气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又能固摄血液而防其逸于脉外。
气与血,“异名而同类”,皆为水谷之精所化,两者谐行,和调共济,人体则健康无病。
如《调经论》说:“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复反则死。
”其他如《根结》、《经脉》、《本藏》、《天年》等篇也有20多处论及血气。
314 气为体内阴阳二气 人气,可别为阴气与阳气。
阳气有推动、温煦、兴奋之功能,阴气有宁静、凉润、抑制之作用。
阴阳二气协调平衡,则人气冲和畅达,升降出入运行有序。
如《痹论》说:“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
”其他如《生气通天论》、《厥论》、《调经论》、《脉要精微论》、《逆调论》、《口问》等篇也有大量论述。
315 气为呼吸之气或宗气 人体之气,既由精化生,又源于呼吸之清气。
呼吸之清气入肺内,与谷气合成宗气,又称“大气”。
此气分布于血脉之中而为推动脉管搏动和血液运行的动力,并能上出息道而促进呼吸。
如《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
”《五味》说:“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
”《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316 气为真气 真气,由先天之精所化,在谷气的充养下发挥作用,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抵抗病邪侵袭和驱除病邪,与《难经》所说的“原气”、“元气”的概念相同。
“真”、“元”等,本是道家术语,中医学借用之,是对先天禀赋的表达,故真气即元气、原气,属先天之气。
人要长寿,必须善于保养此气。
真气是人气或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是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时又将其作为“正气”的代称。
如《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
”其 16浙 江 中 医 学 院 学 报第24卷他如《上古天真论》、《根结》、《邪客》、《离合真邪论》等篇也有论述。
317 气为藏气 藏气为人气在脏腑的分布。
藏气运行不息,升降出入有序,推动和调节脏腑的功能活动。
但此藏气并非脏腑的功能本身,而是促使脏腑功能正常发挥的推动力和调控力。
藏气由其所藏的精化生,又可进一步产生精神情志活动,而情志过激又能损伤藏气,导致脏腑功能异常。
气为精化,色随气华。
五脏精与气充盛,则五色光华。
脏腑之精主要源于水谷之精,故胃气充盛,化源丰足,则藏气充足而脉和缓有力。
藏气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与自然界的相关事物和现象相通应。
如《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其他如《举痛论》、《五藏别论》、《玉机真藏论》、《脉要精微论》、《脉度》、《五阅五使》、《天年》等篇皆有大量论述。
318 气为经气或脉气 人气分布于经脉之中,则为脉气或经气。
脉为血之府,为血液运行的通道,脉气则是推动脉管搏动及血液运行的动力。
故切脉不仅能知气血的盛衰,而且可知五脏六腑的强弱。
脉还是人体内各种信息感受和传导的通路,而循脉运行的气则为感受和传导体内各种信息的中介性物质。
如《经脉别论》说:“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
”其他如《脉要精微论》、《离合真邪》、《九针十二原》、《终始》、《经脉》、《本藏》、《逆顺》等篇也有大量论述。
319 气为营气与卫气 营气与卫气是人气的另一种划分。
人身之气分布到血脉之中,与血并行者,称为营气;分布到血脉之外,皮肤肌腠之内者,称为卫气。
营气与卫气皆由水谷之精所化。
水谷之精的浓厚而富有营养的部分,化为营气;其悍烈而善流动的部分,化为卫气。
营气能化血,并能随血而营养全身;卫气化生于中焦,根源于下焦,开发于上焦,能保卫机体免受邪气的侵袭。
营为阴,卫为阳,分主感觉与运动,有时又为人身阴气与阳气相互关系的表达。
如《痹论》说:“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剽疾滑利,不能入手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其他如《逆调论》、《营卫生会》、《邪客》等篇也有论述。
4 气为病邪之气《内经》提出的病邪主要有两类:一是外感病邪,即自然界的六气异常而变为邪气,侵入发病;二是体内之气运行失常而引发各种疾病。
如《阴阳应象大论》说:“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
”5 气为药食之气《内经》为了说明药食的功能,将其分为气与味两种:属“气”的药食具有温煦、发热、通利的作用,属“味”的药食具有补养、泻下等作用。
如《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此气和味可理解为药食中含有的具有某种作用的成份,进入人体后,或补精气,或祛邪外出。
另外,《内经》还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
此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食的四种性能,无疑是古人将药食与自然界四时气候的温热寒凉变化相类比而形成的概念,不属于中医学的气范畴。
6 气为气廪之气《内经》中有的“气”是指气廪之气,应写作“气”。
“气”与气不同:气的本义为云气或风气,如《说文解字》说:“气,云气也,象形。
”而气为气廪之气,如《说文解字》说:“气,馈客刍米也。
从米,气声。
”气为馈客刍米,即精米,是天子待诸侯之礼。
《左传·桓公十年》说:“齐人来气诸侯。
”后假借为云气、风气之“气”。
气,又从食,作“饩”。
《说文解字注》认为,饩为“晚出俗字,在假气为气之后。
”《文字蒙求》说:“气,此云气之正字,经典作乞而训为求。
本是假借,借用既久,遂以气代气,气乃饩之古字。
”[1]因此,《内经》所载之气,一由无形而运动变化的云气、风气、呼吸之气以及体内散发的热气抽象而来;二是指有形的精米,引申为饮食物。
如《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至于《决气》所谓的“一气别为六名”,实际上是说精、气、血、津、液、脉六者,皆由饮食水谷所化生,是《内经》重视脾胃,倡“人以水谷为本”思想的反映。
由上可见,《内经》指出了不同层次的各种气的涵义:最高层次的气,也是最抽象的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之中而为宇宙万物共同构成本原之气;低一层次的气,即是较具体的气,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大气及其变化而产生的四时之气、六气和运行于人体之内的人气。
就人体内的气而言,一身之气是其最高层次,其次是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再次为各藏气和经气。
同一层次的气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通应,相互影响,人气与自然界的大气及其变化而产生的六气处于同一层次,因而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合为一体;人体内的元气与宗气,营气与卫气也处于同一层次,故也可相互资助或相互转化。
所有不同层次的气,皆以“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为其基本内涵。
气廪之气是指精米,引申为饮食物,是有形质可见之物,不应放在气范畴中讨论,因中国古代先民是从云气、风气、呼吸之气等这类无形无状而运动变化之物中,而不是有形的精米、饮食物中,抽象出气的一般概念[2]。
《内经》是在概念和来源上区分人体之气与宇宙本原之气的。
人体之气是由精所化之气与自然界之清气相融合而成,是较具体的气;而宇宙本原之气是客观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是极为抽象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