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精)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第2讲 物质的检验、鉴别、分离与提纯(讲解突破)(解析版)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第2讲 物质的检验、鉴别、分离与提纯(讲解突破)(解析版)

物质的检验、鉴别与分离、除杂物质的鉴别、分离与提纯,需要掌握各种常见气体、酸溶液、碱溶液、碳酸盐等的检验方法,熟记一些特殊的实验现象及这些物质特有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能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对常见物质进行鉴别、分离与提纯,这也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基础。

专题归纳一、物质的除杂1.物质的除杂是通过适当的方法把混入某物质的少量杂质除去,以便获得相对纯净的物质,又称为提纯。

2.除杂质要注意“三原则”“三要领”和“五种常用的方法”。

三原则:①不引入新杂质;①不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①杂质便于分离。

三要领:①根据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差异;①确定除杂质方法;①选择适宜试剂。

五种常用的方法:(1)沉淀法:加入一种试剂将被除去的杂质变为沉淀,再用过滤法除去。

(2)化气法:加热或加入一种试剂将杂质变为气体逸出。

(3)置换法:利用置换反应的原理将杂质除去。

(4)转纯法:将被除去的杂质转变为提纯的物质。

(5)吸收法:常用于气体的提纯。

二、混合物的分离1.混合物的分离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把混合物中的各组分物质彼此分离开,并且恢复到各物质原来的存在状态,分别得到纯净物。

2.混合物分离的主要方法。

(1)可溶性与难溶性物质的混合物——常用溶解、过滤、蒸发三步操作加以分离,分别得到纯净物。

例如:粗盐的提纯,BaSO4和Na2SO4的混合物。

(2)两种物质均溶于水,但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一种随温度变化大,另一种变化不大时,可考虑结晶法,即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加以分离,例如NaCl和KNO3的混合物。

(3)两种物质均溶于水时,可考虑用化学方法分离,如BaCl2和NaCl的混合物。

三、物质的检验、鉴别1.物质鉴别的方法。

(1)物理方法:依据特殊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溶解性、溶解时的热效应等)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2)化学方法:分别取出少量待检验物质(一般为溶液),加入少量试剂充分反应,观察反应现象,根据现象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化学分离与提纯的常用方法

化学分离与提纯的常用方法

化学分离与提纯的常用方法提纯是指将混合物净化除去其杂质,得到混合物中的主体物质,提纯后的杂质不必考虑其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有许多种,但根据其分离本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化学分离法,另一类:物理法,下面就混合物化学分离及提纯方法归纳如下:分离与提纯的原则1。

引入的试剂一般只跟杂质反应。

2。

后续的试剂应除去过量的前加的试剂.3.不能引进新物质。

4。

杂质与试剂反应生成的物质易与被提纯物质分离。

5。

过程简单,现象明显,纯度要高。

6。

尽可能将杂质转化为所需物质。

7。

除去多种杂质时要考虑加入试剂的合理顺序。

8。

如遇到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时,要防止倒吸现象的发生.概念区分清洗:从液体中分离密度较大且不溶的固体,分离沙和水;过滤:从液体中分离不溶的固体,净化食用水;溶解和过滤:分离两种固体,一种能溶于某溶剂,另一种则不溶,分离盐和沙;离心分离法:从液体中分离不溶的固体,分离泥和水;结晶法:从溶液中分离已溶解的溶质,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分液:分离两种不互溶的液体,分离油和水;萃取:入适当溶剂把混合物中某成分溶解及分离,庚烷,取水溶液中的碘;蒸馏:溶液中分离溶剂和非挥发性溶质,海水中取得纯水;分馏:离两种互溶而沸点差别较大的液体,液态空气中分离氧和氮;石油的精炼;升华:离两种固体,其中只有一种可以升华,离碘和沙;吸附:去混合物中的气态或固态杂质,活性炭除去黄糖中的有色杂质;分离和提纯常用的化学方法1。

加热法:当混合物中混有热稳定性差的物质时,可直接加热,使热稳定性差的物质分解而分离出去.如,NaCl中混有NH4Cl,Na2CO3中混有NaHCO3等均可直接加热除去杂质。

2。

沉淀法:在混合物中加入某种试剂,使其中一种以沉淀的形式分离出去的方法.使用该方法一定要注意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若使用多种试剂将溶液中不同微粒逐步沉淀时,应注意后加试剂的过量部分除去,最后加的试剂不引入新的杂质。

如,加适量的BaCl2溶液可除去NaCl中混有的Na2SO4。

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常见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如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

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离方法: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

2. 除杂原则:不增、不减、易分离、易复原。

3. 提纯方法:结晶、干燥、吸附等。

4. 实验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已学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实验。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3. 演示:进行实验演示,展示常见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实验过程。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练习,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操作。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分享实验心得。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

2. 学生能够掌握常见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五、教学资源:1. 实验仪器和试剂:烧杯、漏斗、滤纸、蒸馏器、萃取剂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提供详细的课件和教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掌握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物质分离方法的操作步骤及适用条件。

2. 理解除杂原则及应用。

3. 学会使用结晶、干燥、吸附等方法进行物质的提纯。

教学难点:1. 不同分离方法的选择与操作。

2. 除杂原则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3. 复杂物质体系中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演示和分组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采用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化学实验(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化学实验(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知识点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物质的分离、提纯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内容,复习时应掌握:1.物质提纯的原则:不增、不变、不减、易分。

不增是指不引进新的物质;不变是指被提纯的物质性质不能改变;不减是指不能损耗或减少被提纯的物质;易分是指易使杂质与被提纯的物质分离。

2.提纯的方法可归纳为:“杂吸收、杂转纯、杂变沉、化为气、试剂分。

”(1)杂吸收:常用于气体的净化和干燥,可根据被提纯气体中所含杂质气体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固体或液体作为吸收剂。

如:O2中混有的水蒸气则可将气体可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NH3中混有的水蒸气可通过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等。

(2)杂转纯:利用化学反应,加入适当的试剂或采用某种条件(如加热),使物质中的杂质转化为提纯物。

如:Na2CO3中混有的NaHCO3可将混合物加热,使NaHCO3全部转化为Na2CO3;FeSO4溶液中混有的CuSO4,可加入适量铁粉将CuSO4氧化成FeSO4。

(3)杂变沉:加入适当试剂使其与杂质反应生成沉淀过滤而除去。

如:除去K2SO4溶液中少量的MgSO4杂质:向混合液中加入过量KOH溶液,过滤出Mg(OH)2沉淀后,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硫酸即可得纯净K2SO4溶液。

(4)化为气:加入适当试剂使其与杂质反应生成气体而除去。

如:除去Na2SO4溶液中少量的Na2CO3,加入适量稀硫酸,将CO2-3转变为CO2。

(5)试剂分:对于固体试剂可选择适当的物质将杂质溶解,然后过滤除去。

如:Cu粉中混有的Fe粉可用过量的稀硫酸溶液除去,然后洗涤即可。

CaCO3中混有少量NaCl,可用少量水溶解后,过滤,洗涤,烘干即可。

3.物质分离、提纯的常用方法(1)常用物理方法①过滤适用范围:固体和液体混合物分离。

注意事项: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低于漏斗口,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轻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初中化学化学除杂分离和提纯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化学化学除杂分离和提纯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化学化学除杂分离和提纯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化学除杂分离和提纯1.海水晒制的粗盐中往往还含有少量的硫酸钠、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它们在溶液中主SO、Ca2+、Mg2+的形式存在。

为将这些杂质除净,可向粗盐浴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要以2-4化钠、碳酸钠、氯化钡溶液、加入盐酸调至溶液pH=7、还有过滤等操作,最后经过蒸发得到精盐。

下列操作及加入溶液顺序错误的是A.BaCl2、NaOH、Na2CO3、过滤、HClB.BaCl2、Na2CO3、 NaOH、过滤、HClC.NaOH、 BaCl2、 Na2CO3、过滤、HClD.Na2CO3、BaCl2、 NaOH、过滤、HCl【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先除镁离子,或者先除硫酸根离子都可以,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碳酸钠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的碳酸钠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离子都沉淀了之后,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

据此分析各选项,D选项不符合上述要求。

故选D。

【点睛】粗盐精制中碳酸钠要在氯化钡之后加入,这样可除去过量的氯化钡。

2.除去下列物质中含有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A.A B.B C.C D.D【答案】D【解析】【分析】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

【详解】A、CuO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A正确;B、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烘干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B正确;C、碳酸钠能与过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具有挥发性,再蒸发除去盐酸,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C正确;D、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D不正确。

初中化学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初中化学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初中化学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方法(一)分离与提纯的区别:分离后混合物的组分都有不改变,而提纯只要求得到被提纯物。

(二)提纯的原则1、所用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所提纯或分离的主要成分反应;2、不能引入新杂质;不会减少被提纯的物质;3、杂质与试剂反应的生成物要易于分离(除旧不迎新,简明又易分)(1)过滤法:适用于固体、液体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且固体不溶于水,溶液可透过滤纸流下,固体留在滤纸上。

例1:从加热分解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中回收二氧化锰例2:除去粗盐中的泥沙例3:将碳酸钠和碳酸钙分离等。

(2)降温结晶法:适用于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差异较大的物质分离提纯。

例:除去硝酸钾中少量的氯化钠等。

(3)蒸发结晶法:适用于固体物质在水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分离提纯。

例1:从食盐溶液中回收氯化钠晶体,例2:除去食盐中少量的硝酸钾等。

(4)蒸馏法:适用于沸点不同的几种液体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例1:除去水中混有的少量的酒精例2:从石油中练出汽油例3: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5)差异法:例1:除去铜粉中的铁粉用磁铁吸取例2:从砂石中分离出碘,加热混合物使碘升华。

2、化学方法(1)加热分解法:适用于热稳定性差异较大的混合物分离提纯。

如○1除去CaO中CaCO3,相关化学方程式;○2除去Na2CO3中NaHCO3,相关化学方程式;○3除去CaCO3中的Ca(HCO3)2。

相关化学方程式。

(2)加酸法:适用于混合物中各成分与酸反应不同的分离提纯。

如:○1除去NaCl中的Na2CO3,向混合物中加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相关化学方程式;○2除去铜粉中的铁粉,向混合物中加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等。

相关化学方程式;(3)加碱法:适用于混合物中各成分与碱反应不同的分离提纯。

如:○1除去NaOH溶液中的Na2CO3,向混合物中加Ca(OH)2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

相关化学方程式;○2除去NaCl中NH4Cl,向混合物中加入适量的NaOH,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等。

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2. 掌握常用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如过滤、蒸馏、萃取、分液等;3. 能够分析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分离和提纯方法;4.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离方法:过滤、蒸馏、萃取、分液等;2. 物质的除杂方法:吸附、沉淀、离子交换等;3. 物质的提纯方法:蒸发、结晶、吸收等;4. 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概念;2. 讲解:详细讲解各种分离、除杂和提纯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3. 演示: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各种方法的操作过程;4. 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种分离、除杂和提纯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2. 学生能独立分析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分离和提纯方法;3. 学生能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显微镜、漏斗、烧杯、蒸馏器等;2. 实验试剂:食盐水、酒精、碘酒等;3. 教学课件: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相关课件;4. 教学参考书: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资料。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掌握过滤、蒸馏、萃取、分液等基本分离方法的操作步骤和适用条件。

2. 理解吸附、沉淀、离子交换等除杂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3. 学会通过实验操作对混合物进行有效的提纯。

教学难点:1. 蒸馏和分液的原理理解及操作技巧。

2. 针对不同混合物选择合适的分离提纯方法。

3.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的处理。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

2. 使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 通过实验演示和实操练习,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初中化学实验方法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初中化学实验方法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适?(把选用方法的标号填入括号内)
(1)除去Ca(OH)2溶液中悬浮的Ca(OH)2 颗粒(C ) (2)把饱和食盐水中的食盐提取出来( E ) (3)除去酒精中溶解的微量食盐( F ) (4)把溴水中的溴提取出来 ( A )
(5)用自来水制取医用蒸馏水 ( F )
(6)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 ( D ) (7)分离柴油和水的混合物 ( B )
1、下列能用分离漏斗分离的是( D )
A、液溴和CCl4
B、酒精和煤油
C、CaCl2和Na2SO4溶液
D、苯和蒸馏水
2、在酒精、苯、CCl4、NaCl溶液、蒸馏水五种试剂中, (1)能把碘单质从碘水中萃取出来的是( 苯,CCl4),进 行分液之后是否已经得到纯净的碘单质? 不能,还要进一步分离
(2)能把溴从溴水中萃取出来,并在分液时溴从分液漏斗上端
5、向(4)所得上层清液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 直至沉淀不再生成,静置沉降。(除Mg2+) 6、将(5)所得混合物过滤,往滤液中加入稍过量 的稀HCl至不再产生气泡。(除OH-、CO32-)
7、将(6)所得溶液加热蒸发。(除HCl)
交流与讨论
2、现有KCl和KNO3的固 体混合物50g,其中KCl的 质量分数为10﹪,请设计实 验方案提纯KNO3。 (参考课本图1-12)
②Na2SO4+BaCl2 = BaSO4↓+2NaCl ③BaCl2 + Na2CO3 = BaCO3↓+2NaCl ④MgCl2+ 2NaOH = Mg(OH)2↓+2NaCl ⑤Na2CO3+2HCl = H2O+CO2↑+2NaCl
NaOH + HCl = H2O+NaC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一、基本原理
1.物质的分离是把混合物经过处理和转化分开后,要求恢复原来的状态。

2.物质的提纯只要求弃去杂质,不要求将杂质复原。

在除去杂质过程中必须遵循:
不增——所选试剂不能带入新的杂质
不减——所选试剂只与杂质反应而不与被提纯的物质反应
易分——试剂与杂质反应的产物与被提纯的物质容易分离
二、物质分离与提纯的物理方法
1.过滤
过滤适用于液体和其中不溶性固体的分离。

如从双氧水制氧后的废物中提取
MnO2。

说明:过滤操作三原则——一贴、二低、三靠。

2.结晶
结晶用于分离可溶性固体与液体,包括浓缩结晶和冷却结晶。

如果溶质的溶解
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小,则用浓缩结晶,如从NaCl溶液中分离出NaCl;如果溶质的溶解
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大且溶液饱和,则用冷却结晶,如从KNO3饱和溶液中分离
KNO3。

说明:蒸发操作中要二防——①防止晶体飞溅,故不得蒸干;②防止蒸发引起
化学变化(水解、氧化、分解,如AlCl3溶液蒸发过程中要不断充入HCl,蒸发
NaHCO3溶液时要在低温、低压下进行。

3/蒸馏
蒸馏适用于沸点不同且互溶的液体之间的分离。

如分离酒精和水,分离H2SO4和醋酸。

说明:操作四注意——①加热之前先加碎瓷片;②温度计水银球位于烧瓶的
④不可蒸干。

支管口处;③冷凝管中的水流方向是“低口进入,高口流出”;
4/观察法
观察被鉴别物质的颜色、状态如CuCl2、FeCl3、NaCl溶液;O2和Cl2
5.嗅闻法
判断气体或有挥发性的物质的不同气味,如NH3与O2
三、化学方法
1.加热法
常用于易分解的物质,如碳酸氢盐、硝酸盐、氨盐;难溶碱、结晶水合物失水
2.显色法
利用某些离子在特定试剂中显示特殊颜色检验,如石蕊、酚酞、pH试纸检验
H+或OH —;Fe3+遇SCN—呈红色,遇苯酚呈紫色
3.水融法
被鉴别物质加水后有特殊现象,如硫酸铜及水变蓝;CaC2加水产生气体
4.点燃法
主要用于被鉴别物质的助燃性或可燃性,及可燃物的燃烧现象、产物。

如某些
气体燃烧火焰呈蓝色;氢气在氯气中火焰呈苍白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