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
空气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及监测分析方法

空气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及监测分析方法空气环境监测是指对大气中各种污染物质的浓度和分布进行测定、分析和评价的过程。
它是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污染,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
如今,大气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加强对空气环境的监测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空气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和监测分析方法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空气环境监测的重要性1. 保护人民健康空气污染对人的身体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威胁,长期接触污染的空气会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等。
而且,一些污染物质还具有潜在的致癌性,对人体健康的威胁更加不可忽视。
通过对空气环境进行监测和分析,能够及时了解大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情况,有效预防空气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2. 保护生态环境空气污染不仅危害人类健康,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一些大气污染物质会进入土壤和水体,导致土壤和水质污染,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负面影响。
大气污染还会加速大气中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加强对空气环境的监测和分析,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控制大气污染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3. 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大气污染对经济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空气污染不仅会降低土地和水资源的价值,而且会导致交通阻塞、生产停滞、人员减员等问题,给经济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通过对空气环境进行监测和分析,能够及时掌握大气污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监测分析方法1. 空气质量监测空气质量监测是对大气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浓度进行实时监测的过程。
监测内容一般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氮氧化物等。
监测手段主要有现场监测和远程监测两种。
现场监测是通过在各个监测点安装监测设备,定期采集大气样品进行分析。
远程监测则是通过卫星遥感或者其他远程监测手段实时获取大气污染物的分布情况。
2. 空气污染源监测空气污染源监测是通过对工业企业、交通道路、城市区域等污染源的监测,了解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空气质量评价方法

空气质量评价方法
空气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有三种:
1. 直接测量法:直接使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对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测量。
常用的方法包括气象站监测、定点监测站监测、车辆尾气监测等。
该方法能够准确地获得实时的空气质量数据,但设备的安装和维护成本比较高。
2. 指标法:选取一些污染物的浓度或指标作为评价空气质量的标准。
常用的指标包括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和比较,评价空气质量的优劣程度。
3. 综合评价法:综合考虑多个指标和因素,利用数理模型进行评价。
例如,可以使用多指标空气质量指数(AQI)来评价空气质量,该指数基于多个污染物的浓度进行计算,并将结果进行标准化,以便进行比较和评价。
综合评价法将多个指标综合考虑,更能全面反映空气质量的状况。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5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5.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1)监测布点布设3个监测点:1#东太湖村、2#厂区、3#厂区北东北约500m范围。
监测布点见附图8。
(2)监测因子:PM10、PM2.5、SO2、NO2、CO、O3、非甲烷总烃、H2S、甲苯、二甲苯。
(3)监测时间和频次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时间及频率如下:表5.1-1 大气监测情况一览表(4)监测分析方法采样方法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大气部分)进行,监测分析方法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表2和《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进行,具体监测方法及检出限见下表。
表5.1-2 大气监测分析方法(5)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①评价因子:同监测因子。
②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计算公式为:P i=C i/C0i式中:P i—I评价因子标准指数;C i—I评价因子实测浓度,mg/m3;C0i—i评价因子标准值,mg/m3。
③评价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非甲烷总烃限值》(DB13/1577-2012)中表1二级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表1最高容许浓度限值。
④监测结果及评价统计分析监测数据,对环境空气质量现状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评价。
日均平均浓度评价结果见表5.1-3,8小时平均浓度评价结果见表5.1-4,1小时平均浓度评价结果见表5.1-5。
由上表可以看出:各监测点PM10日均浓度范围为0.057~0.125mg/m3,标准指数为0.38~0.833;PM2.5日均浓度范围为0.036~0.067mg/m3,标准指数为0.48~0.893;SO2日均浓度范围为0.012~0.027mg/m3,标准指数为0.08~0.18;NO2日均浓度范围为0.02~0.065mg/m3,标准指数为0.25~0.813;CO日均浓度范围为0.5~1.1mg/m3,标准指数为0.125~0.275。
空气质量现状评价导则、

空气质量现状评价导则
一、评价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对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进行的评价,包括但不限于对日常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评估和发布。
二、评价标准
1.国家或地区颁布的空气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2.国际或区域性环境组织制定的空气质量准则;
3.国内外权威机构发布的科学数据和模型预测结果。
三、评价方法
1.对比分析法:将监测数据与评价标准进行对比,判断是否达标;
2.综合污染指数法:计算空气污染物的综合指数,评估污染程度;
3.健康风险评估法:将污染物浓度与健康影响进行关联,评估健康风险。
四、评价流程
1.数据收集:收集相关监测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2.数据处理: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分析,确保数据的质量;
3.评价与比较:将处理后的数据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得出评价结果;
4.报告编制:根据评价结果编制报告,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五、监测点布设
1.根据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和影响范围,合理布设监测点位;
2.考虑人口分布、地形地貌、气象条件等因素,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
3.定期对监测点位进行校准和检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六、监测频次与采样时间
1.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监测频次,一般至少每天进行一次监测;
2.采样时间应涵盖各个季节和时间段,确保数据的全面性。
七、数据处理与分析
1.对监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异常值剔除、数据转换等;
2.利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挖掘污染物的时空变化规律;。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是衡量一个地区空气污染程度的重要手段,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空气质量监测网点不够密集。
监测网点的建立直接影响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在一些城市和地区,监测网点分布不均匀,导致一些区域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无法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对于人口密集区和工业区等高污染源地区,应增加监测点的密集度,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该区域的空气质量情况。
监测方法和标准存在差异。
不同地区或机构使用的监测方法和标准可能存在差异,导致不同来源的监测结果无法相互比较。
为了保证空气质量监测结果的可比性,应建立统一的监测方法和标准,并严格执行,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监测数据的实时更新和公开度有待提高。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对于市民了解和应对空气污染非常重要。
目前一些地区的监测数据更新不及时,甚至不对外公开。
要加强监测结果的数据公开和共享,及时披露监测数据,提高数据的可信度和透明度。
空气质量评价缺乏综合性和科学性。
目前的空气质量评价主要是以监测数据为基础,但这些数据只是反映了局部时段的污染情况,无法全面评价一个地区的空气质量。
为了更准确地评价空气质量,应结合地理、气象等因素,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包括空气质量指数(AQI)、健康风险评估等,来更全面地了解空气质量状况。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监测网点不够密集、监测方法和标准存在差异、监测数据的更新和公开度不足,以及评价缺乏综合性和科学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监测网点的建设和标准的统一执行,提高监测数据的实时更新和公开度,并采用综合评价方法来提高空气质量的监测与评价水平。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是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稳定的重要措施。
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一、覆盖范围不够广泛。
目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和评价大多只局限于城市或者大型工业区域,很多地区尚未建立监测网,许多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监测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的空气质量监测指标体系主要包括PM2.5、PM10、O3、CO、SO2、NO2等重要指标,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空气污染物中的有害气体和微生物污染等,在指标体系中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善。
三、监测数据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有待提升。
由于监测站点之间的位置、环境和监测设备的差异,监测数据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和偏差,未能有效反映出污染源的具体位置和污染排放的具体情况。
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监测设备的精准度和稳定性,将污染源定位更加准确化,以达到更为科学的评价结果。
四、数据公开透明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环境污染是社会公共问题,监测数据的公开透明是一项必要的举措。
但是在一些地方,监测数据的公布缺乏透明度和专业性,甚至存在数据造假和误导等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监管,促进监测数据的公开透明化。
五、监测与治理不够配套。
仅仅依靠监测难以达到净化空气质量的目的,也需要针对污染源进行有效治理。
但是目前治理与监测相对依赖性不够强,监测和治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配套推进,以期达到更为理想的环保目标。
六、缺乏长期性的监测计划。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和评价应当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周期性的工作。
但是目前在某些地方监测计划缺乏实现可持续性的措施,监测点的设置,监测指标的选取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综上所述,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在今后的监测评价工作中,需要加强资源配置、提升专业性和透明度、完善监测与治理配套等方面,以取得更好、更稳定的环保效果。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是一种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环境空气的污染状况,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评价和监管。
目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监测网址布局不合理。
当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布局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有些地区监测站点密集,而有些地区监测站点稀少。
这种不合理的监测站点布局会导致监测数据的不准确性,无法全面了解环境空气质量的真实情况。
监测方法不统一。
目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使用多种方法进行监测,涉及到多个监测参数。
不同的监测方法之间存在差异性,无法进行有效的比较和评价。
需要建立统一的监测方法和标准,以确保监测和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监测数据公开度不高。
目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公开度较低,往往只有一部分数据对公众开放,缺乏透明度和可信度。
这样一来,公众无法及时了解和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的状况,难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第四,监测数据处理不及时。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处理一般需要一定时间,有时甚至需要数小时或更长时间才能处理完毕。
这样一来,即使监测数据已经采集到,但由于处理时间较长,无法及时有效地提供给相关部门和公众,从而影响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实效性。
第五,评价指标不完善。
目前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无法全面反映环境空气质量的真实水平。
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调整监测站点布局,统筹考虑各地区的空气质量情况,合理布置监测站点,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建立统一的监测方法和标准,确保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提高监测数据的公开度,建立监测数据平台,及时向公众公开监测数据,增加公众对环境空气质量的了解和参与度。
第四,优化监测数据处理程序,缩短处理时间,及时提供监测数据给相关部门和公众,确保监测的实效性。
第五,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提高监测和评价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国家政策制定和环境治理的重要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制约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
本文将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监测设备不足、老化严重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中,监测设备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设备数量不足,监测网络不够完善,许多城市和地区的监测点设置不合理,有的监测点没有覆盖到关键区域,导致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一些监测设备老化严重,已经无法满足准确监测环境空气质量的需求,这也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是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监测数据的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监测数据存在着漏报、短时监测等问题。
一些地方监测站点的数据处理技术水平不高,导致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了影响。
一些地方环境监测部门在监测数据的发布和解读上存在着迟滞和不透明的现象,导致监测数据得不到及时的传播和有效的利用,这也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监测方法不够科学目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方法相对滞后,一些新的监测技术和方法得不到充分的应用。
目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主要依靠固定监测站点的监测数据,而在移动监测、卫星遥感和现场监测等方面的应用相对较少。
这导致监测数据的时空覆盖不够全面,监测结果得不到充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证。
一些新的监测技术和方法得不到及时的推广和应用,也制约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四、监管不到位五、监测数据公开透明度不高改进措施:一、加强监测设备的更新和维护工作,提高监测设备的监测精度和可靠性。
加大对监测设备的更新和维护投入,提高监测设备的监测精度和可靠性,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空气质量监测及评价摘要:以嘉应大学的空气质量状况为研究对象,在欲监测环境内进行布点和采样;对校园空气中SO2和NOx进行连续检测和分析,采用了分光光度计的方法测量吸光度,测定SO2、NOx的日均浓度,计算空气污染指数(API);以此来判定校园空气污染指数及污染现状。
结果表明:汽车尾气排放是校园的一大主要污染源,车辆的行驶也是校园噪声的主要来源,校园的总体空气质量状况总体为良好。
关键词:SO2、NOx、校区空气污染指数(API)1 引言校园是大学生在在校内学习和活动的外界环境,校园作为一个特定外在环境,其人口密集程度大,所处环境状况复杂,其环境质量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师生的身心健康,更是威胁到这一代人日后的成长发展。
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区院校的发展进程也不断加快,校园环境状况日益恶劣。
而当前关于环境质量监测方面的研究大都倾向于天气质量及城市概况交通的空气品质问题分析,关于校园环境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本文通过对校园环境进行即使的环境监测与评价可掌握校园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展开校园空气污染的预测工作,评价校园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弄清污染源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对控制校园区域污染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本次试验,也掌握测定空气中SO2、NOx和TSP的采样和监测方法。
2 实验部分2.1 理论分析2.1.1 空气中SO2的测定原理测定空气中SO2常用方法有四氯汞盐吸收一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甲醛吸收一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和紫外荧光法等。
本实验采用四氯汞盐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空气中的二氧化硫被四氯汞钾溶液吸收后,生成稳定的二氯亚硫酸盐络合物,此络合物再与甲醛及盐酸副玫瑰苯胺发生反应,生成紫红色的络合物,据其颜色深浅,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按照所用的盐酸副玫瑰苯胺使用液含磷酸多少,分为两种操作方法。
方法一含磷酸量少,最后溶液的pH值为1.6±0.1,呈红紫色,最大吸收峰在548nm处,方法灵敏度高,但试剂空白值高。
方法二含磷酸量多,最后溶液的pH值为1.2±0.1,呈蓝紫色,最大吸收峰在575nm处,方法灵敏度较前者低,但试剂空白值低,是我国广泛采用的方法。
2.1.2 空气中NOx的测定原理测定空气中NOx广泛采用的方法是分光光度法和化学发光法。
化学发光法一般用于连续自动监测。
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主要以NO和NO2形态存在。
测定时将NO氧化成NO2,用吸收液吸收后,首先生成亚硝酸和硝酸。
其中,亚硝酸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再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作用,生成紫红色偶氮染料,根据颜色深浅比色定量。
因为NO2(气)不是全部转化为NO2-(液),故在计算结果时应除以转换系数(称为Saltzman实验系数,用标准气体通过实验测定)。
按照氧化NO所用氧化剂不同,分为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法和三氧化铬-石英砂氧化法。
本实验采用后一方法。
2.2 实验装置和方法2.2.1 测定SO2的实验装置多孔玻板吸收管(用于短时间采样)、多孔玻板吸收瓶(用于24h采样)、空气采样器:流量0~1L/min、分光光度计。
2.2.2 测定SO2的方法标准曲线的绘制:取8支10mL具塞比色管,按下列参数和方法配制标准色在以上各比色管中加入6.0 g/L氨基磺酸铵溶液0.50mL,摇匀。
再加2.0 g/L甲醛溶液0.50 mL及0.016%盐酸副玫瑰苯胺使用液1.50 mL,摇匀。
当室温为15~20℃时,显色30 min;室温为20~25℃时,显色20 min;室温为25~30℃时,显色15 min。
用1cm比色皿,于575 nm波长处,以水为参比,测定吸光度,试剂空白值不应大于0.050吸光度。
以吸光度(扣除试剂空白值)对二氧化硫含量(μg)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各点的SO 2含量与其吸光度的比值,取各点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计算因子(Bs)。
采样:量取5mL 四氯汞钾吸收液于多孔玻璃吸收管内(棕色),通过塑料管连接在采样器上,在各采样点以0.5L/min 流量采气10~20L 。
采样完毕,封闭进出口,带回实验室供测定。
样品测定:将采样后的吸收液放置20 min 后,转入10 mL 比色管中,用少许水洗涤吸收管并转入比色管中,使其总体积为5 mL ,再加入0.50 mL 6g/L 的氨基磺酸铵溶液,摇匀,放置10 min ,以消除NOx 的干扰。
以下步骤同标准曲线的绘制。
按下式计算空气中SO 2浓度(C):30()(/)SNA AB c mg m V -=式中:A ——样品溶液的吸光度; A 0——试剂空白溶液的吸光度; B s ——计算因子(μg/吸光度);V N ——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采样体积(L)。
在测定每批样品时,至少要加入一个已知SO 2浓度的控制样品同时测定,以保证计算因子的可靠性。
2.2.3 测定NOx 的实验装置三氧化铬-石英砂氧化管、多孔玻板吸收管(装10 mL 吸收液型)、便携式空气采样器:流量范围0~1L/min 、 分光光度计。
2.2.4测定NOx 的方法标准曲线的绘制:取6支10mL 具塞比色管,按下列参数和方法配制NO 2-标准溶液色列:-将各管溶液混匀,于暗处放置20 min(室温低于20℃时放置40 min以上),用1 cm比色皿于波长540 nm处以水为参比测量吸光度,扣除试剂空白溶液吸光度后,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
采样:吸取10.0 mL吸收液于多孔玻板吸收管中,用尽量短的硅橡胶管将其串联在三氧化铬-石英砂氧化管和空气采样器之间,以0.4 mL/min流量采气4~24L。
在采样的同时,应记录现场温度和大气压力。
样品测定:采样后于暗放置20 min(室温20℃以下放置40 min以上)后,用水将吸收管中吸收液的体积补充至标线,混匀,按照绘制标准曲线的方法和条件测量试剂空白溶液和样品溶液的吸光度,按下式计算空气中NOx的浓度:式中:CNOx——空气中NOx的浓度(以NO2计,mg/m3);A、A——分别为样品溶液和试剂空白溶液的吸光度;b、a——分别为标准曲线的斜率(吸光度·mL/μg)和截距;V——采样用吸收液体积(mL);V——换算为标准状况下的采样体积(L);F——Saltzman实验系数,0.88(空气中NOx浓度超过0.720 mg/m3时取0.77)。
2.3 实验结果比较与分析。
对田师正门的数据分析:表1 SO2的含量和相对应的吸光度图1二氧化硫含量(μg).001.202.002.803.203.604.405.40吸光度.032.079.1100.1450.160.175.2050.241根据 SO2的标准曲线,由两次采样测得的吸光度算出 SO2的浓度如下表:表2 SO2的浓度表3 NOx的含量和相对应的吸光度图2SO2含量(μg) SO2浓度(mg/m3)第一次采样吸光度0.0350 0第二次采样吸光度0.0400 0亚硝酸钠含量(μg)0.01.002.03.004.005.00吸光度0.0130.0880.1650.240.3160.395根据 NOx 的标准曲线,由两次采样测得的吸光度算出 NOx 的浓度如下表:NOx 含量(μg) NO x 浓度(mg/m 3)第一次采样吸光度0.0320.050 0.0023 第二次采样吸光度0.0340.0760.0035根据表3,表4,得出 SO 2的平均浓度=0; NOx 的平均浓度=0.0029。
可分析,在田师不存在烧煤炭的居民区,因此,在田师正门处测不到S02,而可以测到NOx ,因为田师周围经常有车辆经过,所以会产生NOx ,但是车辆来回不频繁,因此,NOx 的含量不会超标。
由此可判定,田师周围的空气质量较好。
综合校园五个监测点的数据,如下表所示:根据国家规定的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如下表所以:西校门 南校门 锡科门口 联通门前 田师正门SO 2(mg/m 3)0.073 0.003 0.006 0.0445 0 NO X (mg/m 3) 0.068 0.0310.0014 0.0235 0.0029 L eq (dB )68.166.467.965.559.6对比上述两表格,可判断各个监测点的污染物的超标情况:根据上表,污染物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西校门、南校门、联通门前、稀科门口、田师正门。
噪声的等效声级由高到低依次是西校门、稀科门口、南校门、联通门口、田师正门,最高的等效声级68.1不超过我国噪声允许范围保护听力的理想值。
西校门污染物的含量最高,噪声的等效声级最大,因为在西校门附近来往的各种车辆很多(包括公车),汽车排放的尾气过多,汽车行驶过程噪声也增多,而近期在修路,处于施工状态,施工设施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也加重了噪声污染,另外,西校门附近聚集了很多小摊点,以及小吃店,这些小吃的制作过程也产生了一些污染物,而这些小摊点又成了学生的聚集处,因此,这也是噪声的来源之处。
南校门污染物的含量较西校门低,噪声的等效声级也偏高,66.4dB西校门 南校门 锡科门口 联通门前 田师正门SO 2(mg/m 3)0.073 0.003 0.006 0.0445 0 NO X (mg/m 3) 0.068 0.0310.0014 0.0235 0.0029浓度限值二级标准 一级标准 一级标准 一级标准 一级标准空气质量状况良 优 优 优 优L eq (dB ) 68.1 66.4 67.9 65.5 59.6已经达到环境噪声限值中的“3类环境功能区”,属于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因为在南校门周围,也存在好多小饭馆、果饮店,车辆来往也较多,人流量也偏大,因此,此处的NOx的含量也相对较大,噪声的等效声级也偏大。
联通门前由于较靠近第九区以及教官训练地,可能那周围存在烧煤炭的现象,因此,SO的含量较高,而联通门前来往的车辆也相对较多,因此,2NOx的含量也较高,而此处的人流量不算大,因此,噪声的等效声级相对较小。
在锡科门口,除了上下课的高峰期,来往车辆、人流量都相对很少,而在这附近的绿化也相对较好,因此,污染物的含量及噪声的等效声级都偏低。
对于田师正的含量为零,因为此处除了课室以及网球场,不存在门,植物覆盖率较高,SO2。
但偶尔会由车辆行驶过,所以,该处还是有其他的居住区,所以,测不到SO2NOx,但此处的人流量几乎很小,除了上下课时期,因此,噪声的等效声级也是最低的,59.6dB属于“2类环境功能区”等需要维护安静的区域。
综上分析,可推测汽车尾气排放是校园的一大主要污染源,所以,为改善校园的空气质量,我们应推行公车出行,提倡骑行,减少尾气对广大师生带来的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学校还存在烧煤炭的居民区,建议在校内的居民区使用煤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