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愚公移山 备课资料

合集下载

学期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学期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第22课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掌握“且、惩、迂、许、易、惠、厝”等文言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重在落实基础,以“言”促“文”,理解寓意,启迪智慧。

教学难点:还原和重塑愚公这一人物形象,链接生活及现实意义。

【情境导入】(播放《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

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

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做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甚矣,汝之不惠通假字为,同,始一反焉通假字为,同,(2)选择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解释。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曲折,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直 (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同 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3)一词多义。

①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②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④其.如土石何惧其.不已也⑤汝之.不惠告之.于帝(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

答案略。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就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举例解释:
-在古文阅读方面,重点讲解文章的起承转合,如愚公移山的起因、过程、结果等部分,强调古代文学的叙事特点。
-在生字词掌握方面,对重点词汇如“愚公”、“移山”、“盘石”等进行详细讲解,确保学生理解并会正确运用。
-在主题思想探讨方面,通过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强调“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联系实际生活举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新课讲授环节,通过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学生们对愚公移山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也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将这种精神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看到他们积极讨论、分享观点,我感到很欣慰。
不过,我也意识到在小组讨论的引导上还有待加强。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可能会偏离主题,或者讨论不够深入。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我需要在提问和启发思考方面下更多的功夫,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讨论中获得收获。
4.主题思想:探讨文章传达的“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主题思想。
5.拓展: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愚公移山的精神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内容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考分析能力以及道德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阅读与理解:通过阅读《愚公移山》,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本解读能力,使其能够领会古文的语言特点及寓意。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来解释古文中的难点,比如愚公与智叟的对话,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这种方法似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古文的语境和寓意。然而,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古文的理解仍然是一个挑战。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这部分学生,提供更多的辅导和支持。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愚公移山精神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一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doc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doc

22愚公移山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 •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言文。

2•了解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课文意思,学会质疑问难。

3•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解读经典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2.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三)教学难点: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解读经典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文本现在我让同学们欣赏一幅油画,哪位同学知道这幅油画的作者是谁?这幅油画是著名画家徐悲鸿与1940年为了宣传抗日而创作的一份不朽艺术作品,油画取材于中国古代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言文《愚公移山》,了解油画讲述的故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示范朗诵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互动学习:你敢挑战吗?活动规则:①以没有任何标点符号的文言原文为诵读对象。

②其他学生从“音准、停顿、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作出评价。

4.学习小组之间就课前预习中圈点勾画的难词难句互相质疑解惑,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5•互动学习:智勇大闯关闯关规则: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一名闯关者;一共有八道题目,由闯关者自选其中一道题目作为闯关内容;闯关过程中,如遇困难,可以求助本组其他学习成员,但同时意味着闯关失败;只身闯关成功者获“闯关小勇士”称号,奖励一颗五角星,计入平时成绩。

附:闯关题【第一道题:解释加点词语。

】①年且九十②且焉置土石• •③以残年余力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⑤始一反焉⑥汝之不惠• •⑦亡以应⑧一厝朔东• •⑨无陇断焉【第二道题:解释加点词语。

】①始一反焉 ②且焉置土石• •③无陇断焉 ④谨食之,时而献焉• •⑤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⑥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⑦惩山北之塞 ⑧出入之迂也• •⑨指通豫南 ⑩杂然相许• •【第七道题: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对移山各持怎样的态度?【第八道题: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有哪些现实困难?】6•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根据画面和画面标题朗读课文相关片断;或者根据 画面和课文相关片断用自己的语言拟写画面标题。

部编版八上语文22课《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上语文22课《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

《愚公移山》一.重点字词解释。

1.太行..、王屋..二山(太行、王屋:山名)2.方.七百里(方:方圆、纵横)3.本在冀州..之南(冀州:古地名)4.河阳..之北(河阳:古地名)5.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6.惩.山北之塞.(惩:苦于)(塞:阻塞)7.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8.聚室而谋....曰(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9.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你们。

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毕:尽、全)10.指.通豫.南(指:直)(豫:豫州,古地名)11.达于汉阴..(汉阴: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12.杂然..相许.(杂然:纷纷地)(许:赞同)13.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1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魁父:小山名)15.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样)16.且焉置...土石(且:况且)(焉:哪里)(置:放置、安放)17.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诸:之于)(隐土:古地名)1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肩负、扛)19.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叩:敲、打)(箕畚:用箕畚装土石)20.邻人京城..氏之孀妻..(京城:复姓)(孀妻:寡妇)(遗男:死了父亲的男孩)..有遗男21.始龀..,跳往助之(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始:才、刚)(龀:换牙)22.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易:更替)(节:季节)(焉:语气词)2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叟:老年男子)24.甚.矣,汝之不惠(甚:严重)25.以残年余力....(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2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草木)27.其.如土石何(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28.北山愚公长息..曰(长息:长叹)2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通达,这里指改变)30.曾不若孀妻弱子......(不若:不如,比不上)(孀妻:寡妇)(弱子:幼儿,小孩)31.虽.我之死(虽:即使)3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33.何苦.而不平(苦:愁苦。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学会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读懂并理解故事中的内容。

3.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蕴含的寓意。

教学重点:1. 理解并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 理解故事中的主要道德寓意。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寓言故事中的寓意。

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教师:教材、课件、故事图片、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利用图片或小故事等方式导入,引起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

Step 2:大声朗读、解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放松身心,把注意力集中在故事情节上;然后,教师大声朗读整个故事,并在朗读过程中加以解读。

Step 3:理解故事情节1. 以小组形式让学生回顾整个故事情节,然后复述故事;2. 故事交流讨论,解答学生在复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Step 4:探讨寓意1. 导入问题:你认为故事中有什么寓意?为什么愚公能坚持下去?2.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将结论汇总。

3.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展开相互讨论。

Step 5:拓展活动1. 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则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进行解读,并进行展示。

2. 学生可以创造自己的寓言故事,并进行课堂分享。

Step 6:总结归纳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强调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勇往直前、坚持不懈。

Step 7: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小短文,谈谈自己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Step 8:课堂点评和反思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反思,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中的改进方向。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在亳州的东北,高耸入云。

它们的北面,是茫茫的燕山;它们的南面,是波光粼粼的淀山湖。

太行山上住着一个老翁,名叫愚公。

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

每当他出门外,远远望去,总是望见它们俩对他笑,对他嘲笑。

愚公心里很不服气:“你们是有多高啊,竟敢对我嘲笑?!我今天就让你们消失!”他决定移山,他哪怕用尽自己的一生也要把这两座山搬走。

每天,愚公拿起铁锤、凿子,挖土运石,一直干到精疲力竭,天黑了,才回家。

第二天又要起早贪黑地干。

在他身旁有一位邻居,看着他这般不放弃,就劝解他:“这两座山太大了,你这样下去年年月月,天长日久,也移不走。

”愚公却毫不动摇地回答:“我不在这里盼它们消失,我在这里工作,我有信心把这两座山搬到海的那边去。

”愚公的邻居或许是看到了他的决心,或许是在他的坚持中感染了勇气。

于是,愚公的两个邻居,也拿起工具,帮助愚公一起修路,一起挖山。

时间像水一样流淌着,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愚公和他的邻居,经过长久不懈的努力,终于挖平了齐齐两座大山。

比起起初庞大的模样,它们变得瘦了一些,但的确消失了!天空变得更加广阔;风儿变得更加柔和;日子变得更加美好。

愚公对自己的信念骄傲地说:“我可以挖开一座山,你也可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的内涵和教育意义;2.明确“坚持不懈”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信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如: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吗?你们最近有没有遇到坚持不懈“移山”的事情?2.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基本情节和寓意。

从故事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故事所体现出来的道理: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目标远大等。

3. 学生交流(25分钟)学生可以就故事的情节和寓意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体会,以及身边的例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分析愚公形象,感悟故事寓意。

1.3掌握生字词和文言文句式。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2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理解课文。

2.3开展小组讨论,分享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3.2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故事寓意。

1.2分析愚公形象,学习愚公精神。

2.教学难点:1.1掌握文言文句式,提高阅读能力。

1.2理解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愚公移山》的背景。

1.2学生分享对《愚公移山》的了解。

2.熟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2.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

3.理解课文内容3.1教师简要讲解课文大意。

3.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分析愚公形象4.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愚公的形象特点。

4.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愚公的看法。

5.感悟故事寓意5.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寓意。

5.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6.学习文言文句式6.1教师讲解文言文句式特点。

6.2学生练习翻译文言文句子。

7.小组讨论7.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7.2学生分组讨论,形成共识。

8.2学生完成作业:写一篇关于《愚公移山》的感悟文章。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难点详细补充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故事寓意: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愚公移山的故事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寓言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其实,这个故事背后蕴含着很深的道理,让我们一起探讨。

”1.2分析愚公形象,学习愚公精神:教师提问:“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教学难点:1.1掌握文言文句式,提高阅读能力:教师举例:“比如,‘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句话,它的现代汉语意思是……”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句式,尝试翻译。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 愚公移山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 愚公移山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列子》一书,在汉代以后已有所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著名的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都是两千多年以前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观点的作品,是十分可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先后著文二十篇,约十万字。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其特点为:(1)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而富有表现力;(2)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3)故事具有虚构性;(4)常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解析】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段析】第一部分:交代故事的背景。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北山下面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在山的对面居住着。

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就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愚公移山备课资料
《列子》一书,在汉代以后已有所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著名的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都是两千多年以前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观点的作品,是十分可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先后著文二十篇,约十万字。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其特点为:(1)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而富有表现力;(2)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3)故事具有虚构性;(4)常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解析】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段析】第一部分:交代故事的背景。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北山下面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在山的对面居住着。

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就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段析】第二部分: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解析】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的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

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法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解析】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报告了天帝。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

在对比方面,最突出的是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

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

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

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

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此外的对比还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京城氏之子刚七八岁,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则是“笑而止之”。

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首先,在命名上就有对比的效果,一个愚公,一个智叟,实际的行为却相反,起到加强讽刺的效果。

其次,愚公有造福子孙后代大众的远大抱负,而智叟却只从年龄上、自然威力上考虑到移山的困难,没有远大的理想,只有平庸的思想。

再次,在实际的做法中,愚公有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地努力的精神,而智叟不但不出力,反而横加嘲讽和讥笑。

两相对比,效果更强烈。

在衬托方面,文中开篇介绍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雄伟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时间的绵长,这些都衬托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以及不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魄力。

此外,结尾写操蛇之神的“惧”,以及天帝的“感”,也从侧面衬托了愚公移山的决心坚不可摧。

2.故事安排巧妙,引人入胜。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

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本该是行动起来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

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

接着本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凸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又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列子射箭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

他拉满了弓弦,把装满水的杯子放在
拿弓的手肘上,然后射出箭去。

一箭连着一箭,前一箭刚射出,后一箭已拉满弦。

在这个时候,他全神贯注,像木偶一样一动也不动。

伯昏无人说:“你这是有心的射箭,而不是无心的射箭。

如果我和你登上高山,走在摇晃的岩石上,面临着万丈深渊,你还能射吗?”
于是伯昏无人便领他登上高山,走在摇晃的岩石上。

当临近万丈深渊时,伯昏无人背对着深渊往后退,双脚已有三分之二悬空了,才拱手作揖,请列御寇上来。

列御寇早巳吓得趴倒在地,汗水流到了脚后跟。

伯昏无人说:“修养最高的人,朝上能看到青天,往下能潜入黄泉。

他遨游八方,精神和真气都不会改变,现在你全身发抖,心中十分恐惧,你的这种心理也太糟糕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