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重点难点突破
项脊轩志说课稿

项脊轩志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项脊轩志》。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
归有光被称为“明文第一”,他的散文朴素简洁,感情真挚。
这篇《项脊轩志》更是其代表作之一,以“百年老屋”项脊轩为线索,追忆了作者年少时的生活经历和家庭琐事,抒发了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家族变迁的感慨。
本文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古代散文的特点,提高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平凡生活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引发对人生和家庭的思考。
二、说学情本次授课的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
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能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文言词汇和句式,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巩固。
此外,高二学生正处于情感丰富、思维活跃的时期,他们对于家庭、亲情等话题有着较为敏感的感受,能够与文中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但是,由于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差异,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深入思考文中的情感和主题。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够准确翻译全文。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朴素而真挚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对家族变迁的感慨,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
《项脊轩志》教案范文

《项脊轩志》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项脊轩志》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3)学会从文中提取有用信息,锻炼信息整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情厚意;(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关爱身边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项脊轩志》全文;(2)分析并欣赏文中丰富的修辞手法;(3)掌握文中成语和典故的含义及用法。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生僻字词的理解;(2)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把握;(3)对作者情感的准确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归有光及《项脊轩志》的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本;(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3)让学生思考课文主题及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默写课文中的名句;(2)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进行造句;(3)教师批改并反馈。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情;(2)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让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关爱身边的人。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项脊轩志》;2. 分析并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3. 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写一篇小作文。
五、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调整教学策略;3. 针对教学难点,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项脊轩志》文言文的教学教案

《项脊轩志》文言文的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项脊轩志》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3. 通过对《项脊轩志》的学习,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人生哲理。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实词、虚词、句式等。
2. 对《项脊轩志》的整体理解,包括作者、背景、主题等。
3. 分段讲解和翻译《项脊轩志》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三、教学重点1. 《项脊轩志》中的重要实词和虚词。
2.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3. 理解作者通过描绘景物和人物来表达情感和哲理的手法。
四、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生僻字词和特殊用法。
2. 对作者情感态度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3.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步骤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基础知识,分析文本内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
3.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和作文写作。
六、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项脊轩志》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2. 讲解:分析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和特殊用法。
3. 分段讲解:逐段讲解和翻译《项脊轩志》的重要内容。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人生哲理。
5. 练习:让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和作文写作练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讨论和分享情况。
2. 翻译练习:评估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 作文写作:评估学生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八、教学反馈1. 课堂提问和讨论: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分享观点。
2. 翻译练习和作文写作:对学生的翻译和作文进行评价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九、教学资源1. 文言文教材和参考书。
2.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文章和视频,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项脊轩志》的背景和意义。
十、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诵比赛,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文言文《项脊轩志》教案

文言文《项脊轩志》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分析《项脊轩志》的作者背景、文章结构和写作特色。
3. 深入领会《项脊轩志》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
1.2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归有光及其作品《项脊轩志》。
2. 分析《项脊轩志》的结构特点,如起承转合等。
3. 解读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方法。
2. 《项脊轩志》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3. 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2.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识别和翻译。
3. 对作者情感的深入把握和分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和作品内容。
2. 课堂讲解:对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结构进行分析讲解。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文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3.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分析词语和句式。
2.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课堂活力。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同行评价: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和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1. 教材:《项脊轩志》文本和注释。
2. 参考书目:相关的研究资料和Commentary。
3. 多媒体教学:PPT课件、视频、音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5.2 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遗址,如项脊轩所在地等。
高二语文归有光《项脊轩志》的优质教案

高二语文归有光《项脊轩志》的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项脊轩志》的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特色。
2.领悟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
2.理解文章中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文章的象征意义。
2.掌握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项脊轩志》课文、教学课件、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归有光及其作品。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向学生简要介绍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项脊轩志》。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文章为什么叫《项脊轩志》吗?第二环节: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第三环节:课堂讨论1.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a.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
b.细节描写丰富,形象生动。
c.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2.讨论文章中的情感内涵:a.对故土的眷恋。
b.对亲人的思念。
c.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3.分析文章的象征意义:a.项脊轩:象征着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b.草木: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c.蝙蝠:象征着黑暗和邪恶。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2.强调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方法。
第五环节:课后作业1.摘录文章中的精彩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2.写一篇短文,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一个人物形象。
六、教学反思1.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入?3.课堂讨论是否积极、热烈?4.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如何?通过反思,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开展《项脊轩志》主题研讨会,深入探讨文章的内涵和价值。
2.引导学生阅读归有光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
3.鼓励学生创作以《项脊轩志》为题材的散文,培养写作能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注意到文中的语言是如何简练又生动的吗?比如‘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这句话简洁却形象地描绘了项脊轩的空间。
《项脊轩志》教学教案

《项脊轩志》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项脊轩志》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情感描写的手法。
(3)能够理解并概括文中的情节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和尊重,提高道德情操。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词语解释: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人物分析: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项羽、虞姬等,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4. 情节概括:让学生概括文中的主要情节,理解故事的发展和结局。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文中的主题,如英雄主义、家国情怀等,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的把握,情节的概括,主题的探讨。
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一些难懂的词汇和句子,人物复杂的心理描写,情节的发展和转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写作练习: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4.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表演等。
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练习,包括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提出、讨论的参与等。
4.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写作和表达能力。
2023最新-《项脊轩志》教案(优秀6篇)

《项脊轩志》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牛牛范文网为朋友们整理了6篇《项脊轩志》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学目标:篇一⒈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⒈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篇二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项脊轩志》是明代作家归有光的代表作,也是表现亲情的经典之作,是一篇借记物来叙事和抒情的散文。
本文通过书斋项脊轩的几度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去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2、教材地位与作用《项脊轩志》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一个“情”字,文中归有光对去世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如泣如诉,哀婉动人,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到这伟大又朴素的情感。
以口头语说家常事也是本文一大亮点,所以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学习并运用这一写作技巧。
二、学情分析1、文言认知(1)小学、初中接触到的古文不少,有一定积淀,但不易挖掘出文言文的文化内涵。
(2)学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对文言文的学习存在错误认识。
2、情感体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对那种纯真的情感体验的较为肤浅,在写作中总是无从下笔。
三、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以及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第一课时已了解作者生平和扫除阅读障碍的基础上,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线索,理清文章脉络,进而解读文章内涵的能力。
(2)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点拨启发、个性解读等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理解把握本文情感。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理解作者对家道中落的感伤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之情。
《项脊轩志》教案范文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项脊轩志》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辞章美、情感美和哲理美;(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庭、亲友的真挚情感;(2)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项脊轩志》;(2)分析并欣赏文本中的辞章美、情感美和哲理美;(3)理解并运用文本中的成语和典故。
2. 教学难点:(1)文本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文中典故的背景和文化内涵;(3)作者情感的细腻把握。
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归有光及其文学地位;(2)概述《项脊轩志》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本;(2)让学生圈点批注,划分文章结构,概括内容;(3)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文中典故和文化内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辞章美、情感美和哲理美;(2)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感悟;(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课堂展示:(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朗读、背诵、心得分享等;(2)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进行文本演绎或改编;(3)教师点评,总结课堂收获。
5.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2)总结文本中的成语和典故,了解其含义和用法;四、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2. 情感教学:关注学生情感需求,引导学生共鸣;3.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4. 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合作能力;5. 欣赏教学:欣赏文本中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成语和典故的掌握情况等;3. 心得体会:评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深度;4. 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项脊轩志》的掌握程度,包括背诵、理解、运用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脊轩志》教学重点难点突破
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
(一)1、“项脊轩”的特点:
狭小——室仅方丈
修葺前: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灌入(显见破漏的程度)每移案,顾视无可
置者(狭小兼破漏)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以昏。
渲染出了轩的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暗含了家族的没落。
修葺后:明亮、幽静(万籁有声,以静衬动,小鸟时来啄食)、雅致(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
2、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作者的生活是怎样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大家通过归有光的描绘的细节,想象一幅画面。
明确:逍遥惬意、自由自在、怡然自得。
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居所。
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二)体会悲情;
这个小天地给了他无限的乐趣,却也同时让他体会到了人间悲情。
1、首先叔父异爨就让他感到内心的伤悲。
作者是通过哪些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述大家庭的分崩离析?
①明确:这个“庭院”原先是“中通南北为一”,现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最初、已而、共、两次)
②(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其中四个意象“鸡、犬、篱、墙” 构成的细节的表现出了家庭的混乱不堪和人情的冷漠、隔阂。
(具体请学生鉴赏品味)
提示:“厅”在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狗对叫的象征,篱笆变为墙的过程中人心的进一步形成的厚壁。
2、面对家道中落的事实,归有光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明确:无限的痛惜、失落,还有无奈,(联系他的生平)因为这个大家庭曾经是风光无限的,他也想拯救这个大家庭,可年纪实在太小,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更坚定了他发奋读书,光宗耀祖的志向。
(三)如果说物质的衰败是“痛惜、失落,无奈”之悲的话,那么至亲之人的离去则更是精神上的打击。
在《项脊轩》中记录了作者一生中的几个时期?(幼年、少年、成年,以束发、结婚为界)围绕着这三个时期,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难以言说的伤痛。
1、幼年归有光的伤痛(写母亲——突出“慈爱关怀”)
侧面描写:通过老妪的回忆写母亲,这说明归有光自己对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记得,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幼年丧母。
细节描写——问寒问饥,关爱子女,慈母心肠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归纳: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失去了慈母的关爱,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
而今,母亲早已逝去,而母亲遗踪却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于是,作者不禁潸然泪下。
(语未毕,余泣)
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缺失母爱的幼年。
2、少年归有光的伤痛(写祖母——突出“殷切期望”)
(1)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疼惜、宠爱、明责暗赞、略带诙谐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阖门—忧虑、关切、喜悦、伤感(怕自己见不到)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勉励、期待(望孙取得功名、光宗耀祖)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为何祖母有如此大的期望?——家道败落,祖母的全部希望从何看出?
过去:象笏是一件官宦人家才有的东西,其为象牙制成,可见归有光的祖上为官不小,在朝堂之上面向皇帝陈说国事,是归家当年的荣耀,而此时的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
此时:“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学生查找课文)
——这个并非官宦人家子弟读书的地方充分暴露了归家的败象。
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於厅。
”
——这里表明这样一个日益败落的家庭已经到了叔伯之间各人顾各人的程度了。
明确: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几句话语、几个动作将老祖母对孙儿及其疼爱、关切、望孙成龙之情写的淋漓尽致。
(2)思考:“瞻顾遗迹”,为什么“长号不自禁”?少年的伤痛只是对祖母的怀念吗?
明确:他心念光宗耀祖,却屡次失意,在祖母死时,仍未中第。
想到祖母的殷殷期望、自己的拳拳之心,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
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再回忆祖母的那句“他日,汝当用之。
”的笃定,种种心伤涌上心头,于是“长号不自禁”。
这里已不是单纯的悲伤了。
分家的时候,作者没有哭;回忆母亲的时候,他情动与中,却还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可此时,他的感情闸门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感情是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的。
(3)提示:那么,他实现了祖母的期望了吗?——科场不利
18岁(写作此文的时候)的归有光并没有中得科举,象许多高考失利的孩子,一再补习,直至35岁才中举,也就是他妻子去世后两年,即补写这篇散文后两年才中举,其后二十余年,到60岁才中进士,接连八次科举失利,我们理解这篇散文中归有光的内心伤痛,有必要联系这整个的经历。
这是第二点难言的伤痛——有负重望的少年。
(三)3、成年归有光的伤痛(写爱妻——突出“恩爱情深”)
痛失爱妻,有多痛,为什么,作者与妻子的感情如何?(同学回答)
--“余既为此志,後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一问一学,表现夫妻之间情投意合,夫唱妇随,生活美好温馨)
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 (“满意的小屋,胜过无情的宫殿”,于我于妻,项脊轩都是一间满意的小屋。
可后来我为什么“室坏不修”,即使“使人复葺”却“多在外,不常居”?(心境)睹物思人——欢乐不再(吾妻死)久卧病无聊——内心惨淡,精神无所寄托。
这是第三点不易言明的伤痛——痛失爱妻的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