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思想更深处漫溯

合集下载

向思想更深处 “漫溯”——教案

向思想更深处 “漫溯”——教案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古希腊哲学家 普罗塔哥拉
向思想更深处 “漫溯”
——“写得深刻”定向训练
4
高考作文评分要求

• 基础等级
• 发展等级
1. 符合题意 2. 符合文体要求 3. 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 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1.深刻 2.丰富 3.有文采
5. 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4.有创新
6. 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等考 级纲 中中 【关 深于 刻写 】作 的发 含展 义
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学习目标:
1. 明确《考试大纲》中“深刻”这一 要求,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透过 现象深入本质的分析写作能力。
2. 掌握“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方法, 学会如何使自己的分析议论更深刻。
老师寄语: 关注生活,做有心人;透
过现象,做思想者。你不仅仅 是一个 “书呆子”,更是一 个关注人生社会的思想者。

1.学生自学学案上的四段文段,根据
提示可以适当修改文段。
2.运用所学的方法修改自己的文段,
200字。
组议:

1.集全组之力,补充不同的作文
素材。
2.讨论习作,让你的议论文段更
深刻起来,选出优秀文段待展。

自由展疑
速度与激情
深刻的思想

就像铁钉,一旦
钉在脑子里,什 怎样让自己拥有深刻?
么东西也没法把
它拔出来。 (1)向大师取经
——法国哲学家 狄德罗
(2“透过现象看本质” 2.运思要深刻 —— “揭示事物内在逻辑关系” (1)纵横开掘,多向思维 (2)缜密辩证,理性分析 (3)独辟蹊径,求异求新

想开去,向思维深处漫溯——六上《丁香结》教学

想开去,向思维深处漫溯——六上《丁香结》教学

小学教学计·语文2021/08︱︱︱六上︽丁香结︾教学【教学目标】1.会写“缀、幽”等11个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8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丁香花”和“丁香结”两大方面写的。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通过赏读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想象画面,体会文章“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

4.能说出丁香结引发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流程】一、整体感知,提出问题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教师出示丁香图片,简介丁香,引出作家宗璞,学生齐读课题。

2.反馈预学情况。

(1)字词过关。

通过提示、正音,读正确词语:斗室、参差、单薄、缀满、幽雅、笨拙。

解释“斗室、参差、笨拙”等词语的意思。

(2)整理问题。

学生交流自己的问题,教师归类提问的角度。

3.把握主要内容。

(1)学生带着问题“作者围绕丁香写了哪些内容?”默读课文。

(2)根据初读交流,明确课文写了“丁香花”和“丁香结”两个方面的内容。

(随机板书:丁香花丁香结)【设计意图: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尝试通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来理解课文,但这篇课文语言雅致新奇,想象画面有一定难度,加上学生的经历还不丰富,联系生活体会“丁香结”,引发人生思考更有难度。

因此,课前布置预习,意在找到学生的学习起点。

】二、赏丁香花,想象画面1.初步感受“丁香花图”。

(1)学生默读第1~4自然段,梳理“作者描绘了哪几幅丁香花图”。

(2)通过交流,明确写了“城里街旁、城外校园里、斗室外、细雨中”这四幅丁香花图。

2.探究:作者具体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丁香花的。

(1)分步呈现“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任务。

(2)学生自主学习→组内合作交流→学生完成并张贴词卡。

(3)全班分享与体验。

◎预设“样子”的交流。

语句: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学生聚焦“细雨迷蒙”“妩媚”“莹白”,结合欣赏“印象派的画”,想象并感受“雨中丁香”。

向思想更深处漫溯

向思想更深处漫溯

向思想更深处漫溯作者:魏素霞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43期教学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分析现象,能够步步深思、展开联想,形成自己较为深刻的观点。

通过写作练习,从生活小事入手挖掘深刻道理,学会缘事析理、写得深刻。

通过对三个话题的探讨,引发学生对梦想、信仰、灵魂的思考,从而形成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体悟写得深刻的思维角度——高深宽,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写出思想深刻的文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人说: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有一个天堂。

那么,怎样在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怎样在一朵野花里发现天堂呢?今天,让我们撑一支长篙,向思想更深处漫溯。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板书)向思想更深处漫溯。

(竖排)缘事析理写得深刻。

{HTH二、思想漫溯第一站过渡:下面进入思想漫溯第一站,我们先来认识一位网络红人。

材料:拦部姐全国“两会”期间,一名叫赵倩的记者红遍网络。

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优秀记者梦,一天之内,她成功拦下10位部长接受采访,被同行称为“拦部姐”。

据了解,两个月前她把所有部长、副部长的头像、资料打印出来,时不时地拿出来辨认。

你对“拦部姐”采访成功怎么看呢?请你谈一谈。

要求:观点明确,简要阐述。

可用观点:勇气与胆识勤奋与执着做好准备为梦想奋斗青年人的中国梦官员的和蔼合作,倾听民众声音,社会和谐过渡:以上同学都谈了自己的看法,能够抓住问题本质,比较有思想,但是阐述的还不够深刻。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段评论员文字,有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

人生要出彩,离不开梦想与奋斗。

“拦部姐”成为“两会”上的“风景”,就是因为她“有梦想”,靠“奋斗”去“抓住机会”。

(深)由此设想,管食品安全的人,能像“拦部姐”这样勤奋和敬业,食品安全问题,至少不会这么让人担忧;如果管环保的官员,能像“拦部姐”这样对环境污染零容忍,敢于去抓,执法严格,那么环境问题,也不会让人那么揪心……(宽)在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坚守自己的职责,靠勤劳去拼搏进取,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向思想更深处“漫溯”——巧用思维方法让作文思想更深刻

向思想更深处“漫溯”——巧用思维方法让作文思想更深刻

名师讲坛CXZW仲玉梅“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

”美国学者唐纳德·奎恩如是说。

的确,高中学生要想突破“见解平庸、思路平常、语言平淡”的写作瓶颈,可以尝试运用一些思维方法使作文“思想深刻”。

下面笔者就结合实例具体谈谈在议论类文章中如何向思想更深处“漫溯”。

“透过现象看本质”——立意要深刻新材料作文的材料有诗句类、故事类、言论类等,在对故事类材料进行审题立意时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例如,有“轿夫穿新鞋”这样一则材料:某日,明朝都察院长王廷相对新御史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昨天雨后乘轿进城,轿夫穿的是双新鞋。

开始,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于是便不再顾及新鞋。

一御史听后说道:“终身不敢忘。

”这则材料是故事中套故事:整体上说的是都察院长王廷相对新御史们说事,新御史心领神会;局部说的是轿夫的事。

那么,御史“终身不敢忘”的是什么?王廷相用轿夫的事,告诫新御史们:要防微杜渐,要善始善终,始终洁身自好难能可贵,过而能改诚可贵…… 如果没有弄清材料中两件事的关系,脱离整体而只着眼于局部,就容易立意为:“踏实干好平凡的事”“舍己为人”“严以律己”“细节决定成败”等,这般单从轿夫角度的解读就不够准确。

所以,审读故事类材料一定要有整体制约局部的观念,这样才能透过引喻与警示,深刻洞察小故事中所寓含的大道理。

这个立意的过程,运用的就是由表及里、以小见大、探因析果、由近及远的透视思维之法。

“揭示事物内在逻辑关系”——运思要深刻运思,是指思路的运转。

运思深刻,要求主体部分几个层次之间要构建缜密的逻辑关系,像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对比关系、并列关系、条件关系等。

这诸多的层次关系更需要借助灵活的思维方法来构建:(一)发散思维→并列关系发散思维又称多向思维,是指围绕某个中心问题沿着不同途径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法。

写作时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可构建并列关系的结构层次。

例如,关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而《幸福三要素》一文则从众多要素中精选了三个,分别为:一是有希望。

向思维更深处漫溯——深度语文教学断想

向思维更深处漫溯——深度语文教学断想

师 : 的分析是 有道理 的。 想进一 步与你讨论 , 你 我 你 认 为 . 水 生嫂 身上 . 个 矛盾 是 真 的矛 盾 吗 ? 在 这 生 l 不 是 。 为 从 前 后 文 看 , 是 理 解 自 己 丈 夫 : 因 她
的。
师 : 然这 样 . 前 面 的 矛盾 说 是 不 是 很 准 确 呢 ? 既 你
思 维 的深 度
曾 见 一 位 老 师 在 引 导 学 生 讨 论 分 析 水 生 嫂 的对 话
时 非 常 出 彩 。 文 是 “ 走 , 不 拦 你 。 里 怎 么 办 ? 课 原 你 我 家 ”
堂 上 这 位 老 师 与 他 的 学 生们 这 样 研 讨 : 师 : 专 家 以 为 , 句话 言 虽 简 而 意味 深 , 尽 了 有 这 写
向思维更深处漫溯
— —
“ 里 怎 么 办” 样 拖 后 腿 的 话 呢 ? 家 这
生 l老师, 没有想好。 : 我
深度 语 文教 学断 想
画 毕 泗 建
师 : 位 同学 已经 分析 得 相 当不 错 了 : 有 些 小 困 这 他 难, 谁来帮他一下? 有 生 2 我 理 解 . 应 该 是 水 生嫂 希 望 丈 夫 明 白他 离 : 这 家后 家庭 的难 处 . 知道 她 在 家 中将 要 承担 的 辛 劳 . 而 从
教 学 大参 考 ・ 读 教 学 阅
的 智慧 。
I I I l 誉
主体 学 习过 程 作 控 制 和 指 导 ,直 接 指 向思 维 的过 程 和
扎实 文 本 的生 命 性 文 本 解 读 的 延伸 探 究 不 应 只 是平 面 重 复 . 应 向 纵 深 发 掘 。 种发 掘 以 其 生 命 性 的 而 这 构建 为 目 的 . 学 生 的 审 美 体 验 来 理 解 和 建 构 文 本 的 以

整本书阅读要向“更深处漫溯”

整本书阅读要向“更深处漫溯”

整本书阅读要向“更深处漫溯”作者:江娟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年第03期一、读的方法注重“序”:有舍有得,循序渐进如何进行阅读指导,老师要有自我觉醒,首先要明确想让学生得到什么,也就是目标先行。

同一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所获自然丰富多彩;以不同的目标来指导阅读,呈现的课堂形态也自然迥异。

例如《夏洛的网》这本书,谱写了一曲蜘蛛夏洛和小猪威尔伯之间关于生命、友情、爱与忠诚的赞歌。

指导阅读的角度应是多维的,但我们不能将教师的解读和文本传递的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全转存到学生的脑中。

所谓不舍不得,有舍才有得,只有先定位好目标,才可以考虑指导方法和策略。

如果想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读书方法,那就先读书的封面,了解作者、译者,学习如何选择不同版本的译著;再读封底,了解小说内容,得到初步的情感熏染。

循着线索读人物表,知道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可以从人物走进事件;读目录,学会准确定位章节,然后,让学生选择书中感兴趣的人物或景物片段,教师带领学生赏析,引领学会以浏览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一本书的价值。

如果想探讨“友情”的伟大,毫无疑问,夏洛的人物形象探究则是课上的要务。

可以从夏洛的语言和行动入手,扣住语言文字,围绕作品中感人的细节,通过阅读体验交流,分享打动人心的内容。

带学生品读夏洛“我救你”“我这辈子说的话,没有比这话更当真的了”。

这样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一诺千金的语言,感受友情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

走进文本中的人物,让学生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样的阅读更深入、更持久。

如果想探讨“生命的价值”,接触到文本的主旨,则需转换角度,以威尔伯作为本书的主人公,以一个问题贯穿始末——威尔伯值得夏洛这样为它倾心付出吗?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找到威尔伯的变化,感受到夏洛不但拯救了威尔伯的生命,更拯救了它的灵魂,创造了自己生命的奇迹,提升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这样的阅读旅程,学生从中汲取了语言营养,也学会了鉴赏文本。

博览群书与读书贵专作文详解

博览群书与读书贵专作文详解

▪①情景任务: ▪“高三年级开展的读书节活动中”,指明辩论赛的 观众是高三学生这一特定群体,高三学生面升学 压力,更需要选择适合的课外阅读方式,这要求 辩论词的写作对象要更有针对性;“学校辩论社拟 举行一场…….辩论赛”规定了该作文是在特定场景 下的写作。
▪②内容任务: ▪博览群书可以拓展人的视野,增加知识面;读书贵专 可发展人的思维,形成自己的思考,进而转化为成果。 在阐述博览群书的作用时,不能否定读书精专的作用; 在阐述读书精专的作用时;也不能否定博览书的作用。 在写作中,关键要突出一个“更”字,在论辩时既要观 点明确,又要客观准确。“联系自身课外阅读体验”, 要求在写作中应适当结合自己阅读某本书、某篇作品 的实际感受来写,以此支撑自己的观点。“结合材料”, 要求在写作时联系到袁枚《随园诗话》、郑板桥(板桥 家书》的内容,适当引述材料强化自己的观点。
进愈深,而其见愈奇,岂不更好?非冰炭不容,博览群
殊不知,博览群书,是与精专阅 书可以促进专业阅读,
读相向而行的,也是精进专业的 “曲线策略”。
这是一种学习的长远 智慧。)
牛顿在思索宇宙奥秘的时候,经常从神学、哲学中获得启
示,若有神助;杨叔子教授——理工科的院士,却陶然沉潜人 文学科,这不是不务正业,而是从博览群书中获取朴素的智慧, 洞彻大学之道。博览群书与精专阅读,是并行不悖的,它常常 是换一种思维,打开另一个世界,进而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就。
重要性,更具 现实针对性和 感召力。对象 明确,眼中有 “人”。)
览群书,比读书贵专,更为重要!
谢谢大家!
读书贵专,半部论语治天下 ——班级辩论赛反方一辩辩词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同学们: (既是分庭抗礼的辩
大家好!
论,当首先表明立场,

向思维更深处漫溯——部级精品课《修辞立其诚》品赏

向思维更深处漫溯——部级精品课《修辞立其诚》品赏

向思维更深处漫溯——部级精品课《修辞立其诚》品赏范奎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
【年(卷),期】2022()41
【摘要】《修辞立其诚》阐述的是哲学领域探讨的重要话题“真”,作者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对现实问题深入分析与批判,但文字本身并未因话题的宏大、论述的深刻而晦涩难懂。

因此,把文本作为一般议论文处理可能会导致对文本的浅读,故而从文本初读“深入浅出”的感受出发设计主问题,带着学生由此向思维的更深处漫溯。

【总页数】4页(P59-62)
【作者】范奎
【作者单位】上海市崇明区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漫溯文本深处,本色赏读
2.另辟蹊径,向思维更深处漫溯——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多元思维的策略研究
3.缘“象”明情,唤起内心深处的“巨人”——部级精品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品赏
4.破立之道巧运用——部级精品课《拿来主义》品赏
5.品亦幻亦真之法,溯孤独循环之源--部级精品课《百年孤独(节选)》品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向思想更深处漫溯
作者:
来源:《新作文·高中版》2020年第04期
编辑推荐
有人说,没有思想的人生,就像没有舵的船。

简言之,没有思想,不知来处,不思去向,人会迷失。

而保有思想的习惯,于做人处事大有裨益。

在文章中,点燃思想的烟火,会绚烂文字的天空,引人注目。

每个人的文章,都是思想的结晶。

但文章又有高下之别,盖因为思想的深浅不一。

深度思想,另辟蹊径,文章的格调会不同。

崔梦缘同学,正是深度思考的践行者,或者说是深度思想的拥有者。

“文人的精神世界”“湘巷”,崔梦缘向思想更深处漫溯,循着中国传统文人的思想路径,循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发掘、展现着人物思想、世态转折。

有思想之人,方可做“大”文章。

试问:有多少人敢写、能写“文人的精神世界”?更何况,还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情。

思想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来自崔梦缘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打过的“怪兽”……相信她会继续在写作之路上行走,走得更远、更久。

(肖 ;尧)
个人档案
崔梦缘,女,2002年出生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现就读于江苏省淮北中学。

高三文科
班学生,淮北中学雨凝文学社社员,江苏省淮北中学报专栏作者。

文章多次发表于报刊。

性格沉稳之余不乏热情活泼。

爱好阅读、文学创作和传统文化,喜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人、事、物,對生活及人生抱着阳光心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