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壶公评论: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

所谓“中体西用”即以西方之新学补封建专制之“阙”,以西方之科技疗满清小部落政权之“疾”。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论包括“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等等,其公式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劝学篇--会通》)只是不谈西方的政治精髓议会制度和民主选举等等。
2)把武汉建设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889年,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此后十八年,他在他的地盘上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中国重工业的基础就是张之洞筑成的,后来毛泽东无不感慨地说到:“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3、新军:
在署理两江总督时,仿德国营制在江宁(南京)筹练江南自强军,在湖北编练新军。有了这样的资本,张之洞在满清对外战争中有了一个积极的态度,例如1894年8月1日甲午中日战争后,张之洞曾奏请派马队“驰赴天津,听候调遣”。
综合其上,并非过誉;退而论之,又不得不有所毁议。当洋务运动界定于“中体西学”之后,它已经不能够等同于近代西方工业了,工业的现代化与政治的封建化很难相容,表现有二:
其一、张之洞只是曾国藩群体中的一员,他的作为都只是为了强满清国。当其时,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官僚以“自强”为旗号,向西方列强购买武器,聘请外国教官。军事上的洋务运动并没有在御外中发生过什么作用,但是在镇压国内民众反抗中却大显身手。1864年太平天国败亡,满清朝廷曾对李鸿章等人雇用英、法洋弁教练兵勇和购买军火以镇压太平军的效果极为满意,评价曰:“大江以南逐次廓清,功效之速,无有过于是也。”
张之洞的洋务事业:
1881年(光绪七年)张之洞得授山西巡抚,于是改弦另张,立身实务,转而大力从事洋务活动。更准确地说,张之洞是挟“伦常名教”进洋务的,后来他写《劝学篇》,发“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表现了张之洞真正的自我。
张之洞的《劝学篇》与实业教育思想述评

论《劝学篇》“中体西用”思想

第 2 卷 8
的是西方国家的一些行政制度和管理制度更加适合当时社会 的发展。 西政之刑狱 , “ 立法最善 。 西艺之医 , 最
于兵事有益 , 习武备者必宜讲求 。” 这些都是以往的洋务派所没有认识到的。在《 翻 劝学篇》 , 中 张之洞特别
提倡广立学堂 、 建报馆 、 变科举 、 学农工商 、 、 、 兵 矿 铁路等等 , 并提 出要容纳他 国宗教 , 不要一味排斥 , 这些 比 之洋务运动单纯的“ 富国强兵” 则走得更远 , 考虑得更为周详 ; 对于中西之学的关系 , 张之洞认 为“ 旧学 为体 , 新学为用 , 不使偏废 ” [ 我们不能因为张之洞坚守中学不可变的立场而否认这一观点的可取之处。 。1 3 前人在 研究《 劝学篇》 , 时 总是 以此 为根据批评张之洞的“ 中体西用 ” 的思想 , 但是在批评的同时我们也 忽视 了中学 并非全是糟粕 , 西学并非全是先进 的东西。无论是顽 固派的“ 中体 中用 ” 还是维新派的“ 西体西用”都过于偏 , 颇 了, 顽固不化固然可恶 , 但是一味的拿来主义也同样不可取 。当然这并不是说张氏的“ 中体西用 ” 之说有多
争失败后 , 洋务运动随之宣告破产 , 其理论支持也逐渐过时 , 成为维新派攻击 的对象 , 此时张之洞也看到 了
原先 的理论的不足之处 ,劝学篇》 《 中的“ 中体西用 ” 理论相较于洋务运动时期来说理论更加深刻 , 内容更加
广 泛 了。
首先 , 张之洞注意到 了西方国家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 , 不仅提出要 向西方国家学习的建议 , 还大力宣传 直接到西方 国家学 习的益处 , 同时他也注意到用 中国的儒学来武装学子的头脑 , 这样才能为清廷培养“ 中西 兼修” 的人才 。张之洞认为“ 出洋一年 , 胜于读西书五年” 1 ,3 ] 可见他更注重实践经验 的积累, 所谓“ 纸上学来 终觉浅 , 绝知此事要躬行”认为只有亲身体验 , , 才会有更深刻的感触。在学习对象的选择上 , 张之洞认为去 欧美不如去 日本 , 且若再派遣 留学人员 , 则要选择已经学有所成之人 , 并派使 臣加 以督导 , 才能达 到预期 目 的。这样便 可以避免重蹈覆辙 , 再次使公派留学归于一场空谈 。在培养人 的社会价值方面, 张之洞希望能够 培养出迅速为社会所用的“ 中西兼学” 的人才 , 这也体现了张氏“ 中体西用” 的思想 。晚清的社会人才匮乏 , 尤 其是缺乏既懂得“ 西学” 又有“ 忠君 ” 思想 的人。张之洞提 出应该广立学堂 , 向清廷建议各省、 他 各道 、 各州都 要 建立新式学堂 , 并按能力的大小及经费的多寡去建立学堂 ; 在条件不允许 的情况下 , 可以把祠堂、 寺庙改
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及实践探究

兰台世界2012·11月下旬一、“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19世纪初,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打破了平静的清王朝统治。
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而来的,是近代西方的政治、文化、军事等内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一方面痛感中国的落后,一方面主张向西方学习。
但在向西方学习具体的观点上存在许多的分歧,积极学习派认为,不仅要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同时也要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消极学习派则只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对于文化、政治制度等内容则坚决抵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之洞开始了寻求革新之路,受英国传教士李提摩的影响,张之洞开始从军事人才培养和军械装备入手,同时兴办各类新式军事学校,从而开始了其“中体西用”思想的初步尝试与实践。
1898年,张之洞在《两湖、经心两书院改造学堂办法片》中提出“两书院分习之大旨,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免迂陋无用之机,亦杜离叛道之弊”,标志着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正式形成。
二、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1.“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基础。
1898年,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其“中体西用”的思想在该书中得到系统的阐述,《劝学篇》一书共分为内外篇,一共24篇[1]。
其中内篇包括九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和去毒,内九篇的内容谈以中学为体,旨是“正人心”,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
主要是教育人们要奉行孔孟之道,遵守传统的封建道德规范,效忠于封建统治者。
外十五篇,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内容包括: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攻教、非弥兵,主要是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实现国家富强的目的。
总之,《劝学篇》的内篇中,张之洞将中学作为根本内容,其目的是宣扬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外篇中则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技艺等方面内容以挽救走向末路的大清王朝。
简述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简述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史:中体西用“中体西用”思想的内涵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全面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点,试图为中国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也称“旧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即封建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
其中张之洞最注重的是纲常名教。
“三纲”是维持封建王权和家族伦理的基本准则,“三纲”的废除必然导致封建社会秩序的崩溃。
“西学”也称“新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西政,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军事建制和法律行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即近代西方科技。
张之洞认为西艺最难,适合于年少者学习,着眼于长远;而西史相对而言易学,适合年长者学习,符合当前的需要。
中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在《循序》篇中论证了中学之“体”对西学之“用”的导向作用。
中学着重的是人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而在《会通》篇中他论证了二者的结合和共存:“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1、“中体西用”思想启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新式教育产生,兴办新式学堂,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育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
2、比较切实地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课程及制度,对清末教育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
3、极大冲击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为新式教育的进一步推广扫清了障碍。
4、由于“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使新式教育一直受到忠君尊孔的封建信条的支配,又阻碍新式教育的发展进程。
5、“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
但是作为文化的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它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反应。
张之洞《劝学篇》中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教育文化论坛㊀2018年5期区域教育文化纵横收稿日期:2018-09-12作者简介:宋泽民(1994-)ꎬ男ꎬ山东青岛人ꎬ在读硕士研究生ꎮ研究方向:明清历史文献ꎮ张之洞«劝学篇»中的 中体西用 教育思想宋泽民(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ꎬ内蒙古呼和浩特㊀010021)摘㊀要:㊀张之洞是晚清 中体西用 思想的集大成者ꎬ他顺应 经世实学 复兴的思潮试图用 中体西用 来挽清朝之大厦于将倾ꎮ他在«劝学篇»中描绘了这个运用 中体西用 思想指导帝国复苏的宏伟蓝图ꎮ在这个蓝图中ꎬ他把 中体西用 思想注入传统教育的创新思维尤其引人注目ꎮ在他对留学㊁改革学制㊁变科举以及引进西学的规划中凸显了他 中体西用 教育观的光辉ꎮ关键词:㊀中体西用ꎻ经世致用ꎻ教育«劝学篇»中图分类号:G529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5-0127-07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5.026㊀㊀一㊁张之洞 中体西用 的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㊀㊀张之洞 中体西用 的教育思想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的ꎬ自鸦片战争以降ꎬ中国尘封已久的国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ꎮ开始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ꎬ外国侵略者的冲击给中国这个尘封已久的老大帝国的各个社会阶层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动ꎮ从林则徐成为 开眼看世界 的第一人ꎬ到魏源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口号ꎬ再到奕 ㊁李鸿章㊁张之洞等 自强求富 的洋务运动ꎬ中国的思想㊁军事㊁经济㊁政治领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动ꎬ这个变动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向西方学习ꎮ中国的传统教育体制也毫无疑问的卷入了这场大变动之中ꎮ为了在办洋务的过程中方便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ꎬ需要培养一大批懂得西方知识的翻译人才ꎬ于是在1862年中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员的洋务学堂 京师同文馆诞生了ꎮ它的诞生客观上开启了近代中国教育领域向西方学习的道路ꎮ至1872年在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容闳的倡议下出现中国最早的一批官派留学生ꎮ从1872年到1875年这3年的时间内ꎬ晚清政府共派出四批120多人的幼童赴美留学ꎮ这批留学生的派出也是中国教育领域向西方学习的一大步ꎮ在张之洞之前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教育活动基本上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ꎬ张之洞的«劝学篇»用其 中体西用 的教育思想规划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蓝图ꎮ张之洞 中体西用 的教育思想还同日本的崛起有一定的关系ꎬ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迅速崛起ꎬ成为东亚最先完成近代化的国家ꎮ在日本崛起之际也有一部著名的«劝学篇»诞生ꎬ它是由日本近代思想解放先驱福泽谕吉所写ꎮ他提出的 和魂洋才 之说与张之洞的 中体西用 不谋而合ꎬ张之洞曾说 游学之国不如东洋 又说 学成而归ꎬ用为将相ꎮ政事一变ꎬ雄视东方 [1]这表现出张之洞对日本社会发展道路的向往ꎬ尤其是后一句表现他也希望中国能够出现伊藤博文㊁陆奥宗光一样的人物带领中国走向独立ꎮ后来在«劝学篇 游学»中张之洞也确实进行了留学日本的设计并且付诸了实践 光绪二十二年正月初五日上书光绪«选派学生出洋肄业折»ꎮ也正是日本的经验使张之洞坚定了走 中体西用 教育道路的决心ꎮ此外ꎬ中国传统的 经世致用 思想在近代对中㊀教育文化论坛㊀2018年㊀第5期JiaoYuWenHuaLunTan区域教育文化纵横体西用的思想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ꎬ自然对张之洞的 中体西用 的教育观也有推动作用ꎮ嘉道年间复兴的 经世致用 的思想为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近代化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ꎬ这种思想成为中国文化以开明开放的态度吸收外来的先进新文化的桥梁和纽带ꎬ甚至有人把林则徐㊁魏源这第一批 开眼看世界 的人称之为 经世派 ꎬ 经世致用 的思想所造就的思想解放的空气㊁面向现实的学风和革新变化的精神为中体西用 的思想发展创造了条件ꎬ也使张之洞产生 中体西用 的教育思想成为了可能ꎮ张之洞的 中体西用 的教育思想也深受其自身教育历程的影响ꎮ张之洞 经世致用 的思想从他青少年时代就已经发芽生根ꎬ他从小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ꎬ满怀治国平天下的儒仕抱负ꎬ同时又因为父亲征战的家世的熏陶使他不仅仅是停留在理想抱负的层面ꎬ更想如父辈那样通过直面残酷的现实践行 经世致用 的思想从而抒展报国之志ꎮ正如他自己所说 凡学之根柢ꎬ必在学史ꎬ读群书之根柢在通经ꎬ读史之根柢亦在通经ꎬ而一切学术 要其终也ꎬ归于有用 ꎬ[2]大致的意思便是凡学都要归于有用ꎬ这种读书明理ꎬ明理致用的思想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ꎮ他早年入清流ꎬ被称为 青牛之角 ꎮ但他这种通经致用的经世㊁务实的风格使他在受到西学影响时不像其他清流党人那样极力排斥ꎬ而是勇敢的把西学同其坚守的中体相互碰撞得到了 中体西用 的火花ꎮ先进的西方科技和制度深深地震撼了有识之士ꎬ在外来的压力下他们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ꎬ出现了一种既害怕 西用 腐蚀 中体 又希望 西用 能稳固 中体 的矛盾ꎬ而处于这个中与西㊁体与用矛盾漩涡中心的张之洞也不免受到这股思潮的影响ꎮ他从自己的经历和晚清社会的巨变中感悟到 知外不知中谓之失心ꎬ知中不知外谓之聋瞽 主张运用 经世致用 的方式来解决这个矛盾ꎬ坚守住伦理的底线ꎬ借用 西用 来武装 中体 ꎮ他决然地走出了这一步ꎬ希望能用 中体西用 的方式给病入膏肓的清政府注上一针强心剂ꎮ另一方面说ꎬ张之洞对 中体西用 的系统阐述和力行实践ꎬ也是对晚清经世之学的重大贡献ꎮ由此可见正是张之洞的 经世致用 思想使他能够走出不同于其他清流党人的一步ꎬ推动他形成 中体西用 的思想ꎮ或者说他 中体西用 的思想是他 经世致用 思想的突变得来的ꎮ西学的传入ꎬ加之冯天瑜先生所说张之洞处在晚清 经世致用 思想的复兴高潮期ꎬ不免处于这场复兴思潮的漩涡之中受到其影响ꎬ再加上他亲眼所见大清帝国受到列强赤裸裸的掠夺希望寻求振兴大清的爱国情怀ꎮ这几种力量与他自少年时期就已存于内心的 经世致用之学 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ꎬ一种崭新的模式诞生了ꎮ这就是张之洞的 中体西用 思想ꎮ张之洞 中体西用 思想在教育上的运用在晚清可以说是无出其右ꎬ无论是从他对 中体西用 的理解ꎬ还是对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都是如此ꎮ在«劝学篇»中他将中学作为根本ꎬ同时又引进 西学 来补充 中学 ꎬ他把 中学 和 西学 定义为 中学为内学ꎬ西学为外学ꎬ中学治身心ꎬ西学应时事 这种 中体西用 的教育观是晚清近代教育政策的精神核心ꎮ他把«劝学篇»分为内外两篇ꎬ 内篇务本ꎬ以正人心ꎻ«外篇»务通ꎬ以开风气 ꎬ主张以纲常名教来端正人心ꎬ以变通引进西政㊁西艺来开风气ꎬ改造中国社会ꎮ笔者就根据他的内外篇来说明他的教育思想中 中体西用 的体现ꎮ㊀㊀二㊁«劝学篇 内篇»中的 中体张之洞在«劝学篇»的内篇中主要阐述的是 中体 也就是传统社会伦理纲常的重要性ꎬ加强儒家传统的思想教育以控制时人的思想ꎮ 今日时局ꎬ惟以激发忠爱ꎬ讲求富强ꎬ尊朝廷ꎬ卫社稷为第一要义 ꎮ这句话正是他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 的写作目的的真实写照ꎮ在内篇中的«宗经第五»中指出:刘向论«晏子春秋»曰: 文章可观ꎬ义理可法ꎬ合于六经之义ꎮ 斯可为读者之准绳矣ꎬ盖圣人之道ꎬ大而能博ꎬ因才因时ꎬ言非一端ꎬ而要归于中正ꎬ故九流之精ꎬ皆圣学之所有也ꎬ九流之病ꎬ皆圣学之所黜也ꎮ这强调了读书学习要博学ꎬ要以不同的视角去吸收不同的意见ꎬ要 归于中正 是要坚持孔孟圣学ꎬ不能失去这个根基ꎮ圣学吸收了 九流之精 抛弃了 九流之病 ꎬ是博采众长的完备学问ꎮ通过张之洞对儒学的溢美之词也可体现出其坚持的 中体 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极深的ꎮ无论是古代的 九流之精 还是现代的 西学 都最终要归于儒学这个 中正 ꎮ但是从另一个侧面看ꎬ他对中国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的包容性的理解是比较透彻的ꎮ到这里他几乎与顽固的守旧势力一样宋泽民:张之洞«劝学篇»中的 中体西用 教育思想区域教育文化纵横看到了中学的极其重要性ꎮ张之洞的思想并没有停止于此ꎬ«劝学篇 内篇»虽注重 中体 也不乏 西用 ꎬ举一例可以看出:大巧若拙 一语最害事ꎬ此谓世俗趋避钻刺之巧则可矣ꎬ若步天测地㊁工作军械ꎬ巧者自巧ꎬ拙者自拙ꎬ岂有巧拙相类之事哉!数十年来ꎬ华人不能扩充智慧者ꎬ皆为此说所误ꎮ在此他隐喻出在继承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ꎬ一定要自主判断ꎬ知其性质㊁特点和问题ꎬ辩证的继承ꎮ以便在借鉴西学或者是传承中学时不被动的受其影响ꎬ而难有积极的效果ꎮ这个观点也较好的可以看出他治学的出发点是含有 经世致用 的影子的ꎮ张之洞在内篇中还提到一个重要的问题 儒学危机ꎮ他敏锐的洞察到 尤可患者ꎬ今日无志之士本不悦学ꎬ离经畔道者尤不悦中学ꎬ因倡为中学烦难无用之说ꎬ没淫辞而助之功ꎬ于是乐其便而和之者甚众ꎬ殆欲废中学而后快 针对儒学危机是由于中学太繁ꎬ难以速成以明其大义的问题ꎮ张之洞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式 今欲存中学ꎬ必自守约始 即强调 守约 他在守约一篇中花费大量篇幅详细介绍如何去简化中学ꎬ使中学更容易被时人所接受以挽救儒术危机ꎮ进而保持 中体 在思想领域的主体地位ꎬ维护伦理和清朝统治ꎬ可见他对 中体 用功之深ꎬ同时表明了他的态度 中学为体不可妥协ꎮ㊀㊀三㊁«劝学篇 外篇»中的 西用«劝学篇 外篇»是«劝学篇»精华之所在ꎬ«内篇»主攻 中体 那么这«外篇»则着眼于 西用 ꎮ张之洞强调 «外篇»务通ꎬ以开风气 主要从以下几点来阐述他 中体西用 的教育思想ꎮ第一ꎬ留学ꎮ甲午战后ꎬ作为战胜国的日本国内出现了轻视中国的气氛ꎬ但是一些日本政治家出于联合中国同西方对抗的考虑ꎬ提出了所谓的 清国保全论 ꎬ随之日本国内兴起了一阵中国热ꎮ有人主张中国与日本不仅应该在军事经济方面加强联系而且在教育上也应该加强联系ꎬ并积极开展针对中国留学生的教育活动ꎮ«劝学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讨论关于留学的事宜的ꎮ«游学»中提出 出洋一年ꎬ胜于读书五年ꎬ入外国学堂一年ꎬ胜于中国学堂三年 ꎬ他的这些见解显示出他意识到外国的教育优于中国ꎬ也表现出他对中国式传统教育的认识相对于一些卫道士而言更深刻ꎮ而走出留学的这一步也包含着他想用西式的学校来培育我国的人才ꎬ 中体西用 的思想不言而喻ꎮ在他的教育蓝图中他希望中国能像日本那样派出像伊藤㊁山县㊁陆奥这样的有识之士出国留学ꎬ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知识ꎬ回国之后振兴羸弱的清王朝ꎮ他不仅这样想也确实拿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ꎬ比如他指出 至游学之国ꎬ西洋不如东洋 ꎬ因为去日本路途较之于欧美近ꎬ省下的资费可以多派留学生ꎬ而且相比于西洋ꎬ日本的语言文字相对易学ꎬ图书也都是现成的ꎬ这样可以提高留学生们接受西学的速度ꎮ此外ꎬ他还对曾国藩时派出的赴美留学幼童失败的情况给予了分析ꎬ认为不应因噎废食ꎬ要坚持不懈地派出留学生ꎮ鉴于以上的行动ꎬ他于1903年还编写了«留学章程»来规范留学事务ꎮ当然ꎬ他也想通过这个章程来控制留学生的思想和言行ꎬ使他们不被西方的思想所感染这是他留学目的中维护 中体 的体现ꎬ在«劝学篇»关于留学教育的做法是他把 中体西用 的思想运用到留学实践中的体现ꎮ综上所述ꎬ在张之洞看来ꎬ留学是 中体西用 体现在教育上的一种速成方法ꎬ可以在短时间内吸收西学ꎬ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传统思想论理内核ꎬ并且掌握先进科技的中体西用式的人才ꎬ挽救清王朝ꎮ但是ꎬ事与愿违ꎬ很多留学生不仅习得了张之洞所认为的西学ꎬ还习得了西方先进的思想ꎬ他们并没有按照张之洞的留学章程中的安排ꎬ他们抛弃了 中体 ꎮ正是这些先进的思想使这些留学生变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ꎬ而这也是张之洞 中体西用 教育思想的悲哀ꎮ第二ꎬ学制改革ꎮ如果说留学是张之洞教育思想的速成法ꎬ那么学制改革则着眼于长远的教育发展ꎮ他主张设立由三级学堂构成的教育体系ꎬ 京师省会为大学堂ꎬ道府为中学堂ꎬ州县为小学堂 ꎬ通过三级学堂层层选拔ꎬ择优录取ꎬ并且他对学堂建设所用的资金㊁土地以及学堂学费也做出了较为详细的安排ꎬ 一县善堂之地ꎬ赛会演戏之款改为之ꎬ一族可以祠堂之费改为之 ꎮ近代很多乡村学生的启蒙场所就是在祠堂里的这种现象可能就是源于此建议ꎮ他还认为ꎬ佛道寺观也可以征为建学之用ꎮ关于学费问题 其学堂之费率皆出地方绅富之捐集ꎬ而国家略发管款以补助之ꎬ入学堂者但求成才ꎬ不求膏火ꎬ每人须纳金若干ꎬ以为饮食束脩之费ꎬ贫家少纳ꎬ富家多纳 针对当时西学之费甚贵ꎬ㊀教育文化论坛㊀2018年㊀第5期JiaoYuWenHuaLunTan区域教育文化纵横平易之家不能负担的情况ꎬ他通过这种学费设计大大减轻了贫穷子弟的负担ꎮ佐证之一就是1891年«查明茶商捐助书院学堂经费商情乐从折»ꎮ折之中阐述了插上助学的事情ꎮ这些细致的计划足以让人看到张之洞对学制改革的用心之深ꎬ而这些基本上源于张之洞内心经世致用思想的指导ꎮ在学习的内容方面ꎬ则相当鲜明地体现出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观ꎮ比如ꎬ他在学堂之法约中提到了两点ꎬ一是 新旧兼学ꎬ四书五经㊁中国史书㊁政书㊁地图为旧学ꎬ西政㊁西艺㊁西史为新学ꎮ旧学为体ꎬ新学为用ꎬ不使偏废 ꎮ他把旧学放在首位ꎬ强调传统伦理的教育ꎬ认为 知外不知中ꎬ谓之失心 ꎬ学习西学之前一定要正心ꎬ如果心不正ꎬ那么学再多的西学也无用ꎬ甚至于有害ꎮ二是 政艺兼学 ꎬ在这一点上他还运用了因材施教的方法ꎬ把不同时期 小学堂先艺后政ꎬ大中学堂先政后艺 ꎬ不同人 才识远大而年长者ꎬ宜西政ꎬ心思精敏而年少者ꎬ宜西艺 ꎬ应该怎么学㊁学什么做了分析ꎮ但无论是在小学堂还是在大中学堂ꎬ西学的比重都是相当大的ꎬ 小学堂之书较浅ꎬ事较少如天文㊁地质㊁绘图㊁算学㊁格致方言㊁体操之类具体而微ꎻ中学堂书较深ꎬ事较多ꎬ方言则兼各国㊁算学则讲代数对数ꎬ于是ꎬ化学㊁医术㊁政治以次而及余事ꎬ仿此ꎬ大学又有加焉 ꎮ张之洞的这种超前的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后来不断被沿用ꎬ被历史证明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ꎮ当然了ꎬ无论是 新旧兼学 还是 政艺兼学 都是在 中体 的基础之上ꎬ这一点体现在他重新选取了儒家经典组成 新四书 作为学堂课程中的必修课ꎬ巩固传统伦理观念ꎬ对学生思想的控制ꎬ保证他们能够成为被朝廷利用的合格的中体西用式的人才ꎮ变科举也是张之洞学制改革的重要一环ꎬ在他在«劝学篇 变科举»中指出ꎬ当时的学术环境复杂 (时人)傲然曰:吾所习者孔㊁孟之精理ꎬ尧㊁舜之治法也ꎮ遇讲时务经济者ꎬ尤鄙夷排击之以自护其短ꎬ故人才益乏ꎬ无能为国家扶危御侮者ꎮ 这说明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ꎬ科举制度亟待进行改革ꎬ而张之洞提出的变革科举的思想正当其时ꎮ他在«变科举»中指出要把科举改革成三场ꎮ 第一场试以中国史事㊁本朝政治㊁论王道ꎬ此为中国经济ꎻ二场试以时务策五道ꎬ专问五洲各国之政㊁专门之艺ꎬ此为西学经济ꎻ三场试四书文两篇ꎬ五经文一篇ꎮ 可以从中看出在考试中 中体 的地位非常凸显ꎬ这三场考试 首场先取博学ꎬ二场于博学中求通才ꎬ三场于通才中求纯正 ꎬ如此看来ꎬ如果传统的儒家经学伦理学得不好ꎬ就不能通过第三场考试ꎬ无论是西学学得多么优秀ꎮ由此可见ꎬ张之洞在科举改革中把他 中体西用 的教育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ꎮ第三ꎬ全方位的引进西学ꎮ首先ꎬ他重视因材施教ꎮ 学算ꎬ须心力锐者ꎻ学图ꎬ须目力好者ꎻ学格物㊁化学㊁制造ꎬ须质性颖敏者ꎻ学方言ꎬ须口齿清便者ꎻ学体操ꎬ须气体精壮者ꎮ 这段话中ꎬ张之洞提到这么几对关联词:学方言ꎬ心力锐ꎻ学图ꎬ目力好ꎻ学化学㊁制造质性颖敏ꎻ学方言ꎬ口齿清便ꎻ学体操ꎬ气体精壮ꎮ这几对关联词把学习的课程与所需要的能力清楚的点出来ꎬ这不正是儒家传统教育观念中的 因材施教 吗?在张之洞的想法中 因材施教 的科目对象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礼㊁乐㊁射㊁御㊁书㊁数ꎬ更表现格物㊁化学㊁制造等西化的学科ꎮ这正体现出他的儒家 因材施教 的教育思想与西方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ꎮ其次ꎬ他还主张学习工农商学ꎮ 不讲农工商之学ꎬ则中国地虽广ꎬ民虽众ꎬ终无解于土满人满之饥矣 ꎬ认为运用化学和机器之学能使农业生产 倍收而省力 ꎬ因此 宜设农务学堂 ꎬ学习农业知识ꎮ他在«劝学篇 工农商学第九»中指出中国的茶㊁丝㊁麻㊁棉四利为外人所夺ꎬ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落后于西方ꎬ没有采用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ꎬ从而导致农业产品产量和质量双双下降ꎬ落后于西方ꎬ他认为这种现象的根源和解决措施在于然化学非农夫所能解㊁机器非农家所能办ꎬ宜设农务学堂 建立农业职业学堂ꎬ培养职业农民ꎬ用学习西方的植物学等知识ꎬ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ꎮ对于工学ꎬ他主张要 教工师 ꎮ认为 工有二道:一曰工师ꎬ专以讲明机器学㊁理化学为事ꎬ悟新理㊁变新式ꎬ非读书士人不能为ꎬ所谓智者创物也ꎮ一曰匠首ꎬ习其器㊁守其法㊁心能解㊁目能明㊁指能运ꎬ所谓巧者述之也 对于中国工的分析是张之洞能够针对性提出改良这种情况的教育计划的基础ꎮ当时中国良匠 多有通晓机器者ꎬ然不明化学算学ꎬ故物料不美ꎬ不晓其源ꎬ机器不合ꎬ不通其变 ꎬ良匠虽能熟练操控机器但是因为并不懂得机器的工作原理所以并不能制造出好的产品ꎬ技术工人的素质有待于提高这一问题暴露了出来ꎮ因此他鼓励技工出国留学创建工艺学堂ꎬ有条件的可以出国ꎬ次之者可以在国内接受职业技术的专门教育ꎬ两种方法同时并宋泽民:张之洞«劝学篇»中的 中体西用 教育思想区域教育文化纵横举推动技工素质的提高ꎬ他这种高度重视高级技工职业教育的想法对现代中国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ꎮ对于商学ꎬ他认为要 通工艺 ꎬ认识到 外国工商两业ꎬ相因而成ꎬ工有成器ꎬ然后商有贩运ꎬ是工为体ꎬ商为用也 ꎬ现代商业与传统社会的商业有明显的不同ꎬ现代商业是以工业为基础ꎬ这体现了张之洞思想的深度ꎮ因此他提出ꎬ要向西方学习商业ꎬ并且建立 商务之大学堂 ꎮ他还主张 一曰译商律ꎬ一曰自治ꎬ一曰游历 ꎬ从具体的方法上对商业之学进行指导ꎬ希望通过进行商业教育ꎬ运用西学来挽救中国传统的商人ꎬ使中国的商业发展起来ꎮ最后ꎬ张之洞还在«劝学篇»中单独的把兵学列为一节ꎬ可见他对这种学问的重视程度ꎬ兵学是国防的重要基础ꎬ事关军队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ꎬ他看到了西方军事教育的强大 盖兵学之精ꎬ至今日西国而极 ꎬ张之洞承认西方的强大也显示出他能从客观上看待中西教育从而提出吸取西方军官学堂的优点与本土练兵法相结合的方法ꎬ提出教武备学生的三法ꎬ 曰学堂㊁曰操场㊁曰野操 ꎮ并且ꎬ他还指出 今日朝野皆知练兵为第一大事ꎬ然不教之于学堂ꎬ技艺不能精也ꎻ不学之于外洋ꎬ艺虽精ꎬ习不化也 ꎬ还主张聘用西方的教官ꎬ这也充分体现出他在对于军事学堂的建设中充分学习西方思想ꎮ而且他还制定了教育程期 教兵止在操场ꎬ迟者一年可用 教将官者学堂五年ꎬ随营操演二年 教大将者ꎬ学堂五年ꎬ随营二年ꎬ再入大学堂二年 对于不同职位的官员采取不同的教程体现了他经世致用ꎬ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并且他还强调 至其教将士之本务有二:曰忠爱ꎬ曰厉廉耻 这是其注重中体为本的体现ꎬ而这个教程又是参考西学写成ꎬ可以看出张之洞的中体西用的教学思想渗透在他教育行为的每一个角落ꎮ他在光绪十三年六月十四日所上创办水师学堂折中提到 至洋教习拟用三员:水师驾驶洋教习一员ꎬ陆师语文㊁测算兼操练正洋教习一员ꎬ其副教习一员 这个提议中聘用洋教员来讲学的做法也表现了他运用 西学 来强化中国的军事教育的思想ꎮ综上所述ꎬ 西学 的全方位引进是为了让 西学 以更大的接触面来改造 中学 ꎬ以加快中体西用式的清王朝成型的速度ꎬ最终达到维护清政府对中国的统治的目的ꎬ而这个目的是张之洞一直坚持的ꎬ也是他思想的最终落脚点ꎮ㊀㊀四 中体西用 的教育思想的思考«劝学篇»中透露出的 中体西用 的教育思想是那个时代对于教育的一种积极探索ꎬ现在我们的教育体制改革也在探索的道路上ꎮ所谓 古为今用 张之洞的开创性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今的教育改革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ꎮ(一)重视职业教育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要设立 矿业学堂 工业学堂 商务学堂 农务学堂 工艺学堂 等这些学堂都是专业性质的学堂ꎬ涉及工农商兵各行业ꎬ门类齐全ꎬ在注重 中学 学习内容的同时ꎬ还重视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科技知识以及工艺技术ꎬ从另一个方面讲学习 西用 才是张之洞建立这些学堂的目的所在ꎬ而且张之洞不仅说了而且还在现实中进行了教育实践ꎬ例如在1882至1884年间所做的«咨学院筹商学校事宜»就对设立商学校的具体章程等进行规定ꎬ以及1898年上«设立农务㊁工艺学堂暨劝工劝商公所折»奏请光绪皇帝设立农务学堂和工艺学堂等都体现了张之洞对教育实践的努力ꎮ他的办学目的很明确 通经为世用ꎬ明道守儒珍 即培养能够掌握扎实的中学功底ꎬ在此基础上精通专业技术的人才ꎮ这对我们当代的职业教育有很大的启发意义ꎮ当今中国职业教育学校生源质量偏差成为一种普遍现象ꎮ这种情况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不高ꎮ专业技术人员对于促进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ꎬ而且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职业技术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高ꎬ这就造成了我国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实用技术人员水平的巨大差异职业学校教育培养的技术人才不能满足社会所需ꎬ解决这个矛盾可以从«劝学篇»中得到启发即通过改革职业教育体系来促进较高水平的人才流入到职业教育体系中ꎬ在«劝学篇»中张之洞是给予学堂学员以功名从而刺激优秀生源进入职业学堂ꎬ打破工受歧视的传统思想ꎮ现在解决这个矛盾也可用这种方法 通过整合高校资源与职业技术学校挂钩ꎬ形成产学研结合的生态链ꎬ既可以通过生态链提高职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ꎬ又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ꎮ(二)重视传统文化张之洞写«劝学篇»的目的就是想用西用来拯救。
论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论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作者:王文霞来源:《卷宗》2018年第31期摘要: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实业家。
他不仅在实业救国方面贡献突出,而且在文化理论创新和教育救国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幼时儒家思想的熏陶以及晚清特殊的历史环境,对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张之洞改革教育体制、创办新式学堂、推行教育实践,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关键词:张之洞;教育思想;教育实践1 张之洞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1.1 历史环境的影响时代的变革孕育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推动时代的变革。
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当时特殊的的历史环境。
在英国的军舰尚未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前,东西方文化基本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强大。
张之洞作为首批睁眼看世界的朝廷重臣,自知使命之艰,责任之重,于是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创学院、办实业、练新军,他认为“世运盛衰”的本质在于学术,而学术的重点则是培育人才。
因此,张之洞从人才的教育抓起,让旧时代的人跳出传统的束缚,博历广闻,增长才干,以此来达到力挽狂澜,自强求富的目的,改变清朝腐朽衰败的局面。
[2]1.2 家庭环境的推动张之洞的学问与思想,离不开幼时其父张瑛的循循善诱。
张瑛早年勤学苦读,后来参加科举考试在朝中为官,张家是典型的官宦世家,书香门第。
张之洞出生在贵州,由于贵州多山,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连书籍都成为奢侈之物。
但张瑛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特意拿出自己的大部分俸禄购买书籍,并为了子女阅览方便,就把书籍放到了他们平时读书学习之所。
张之洞五岁开始翻阅经典,八岁时,四书五经已烂熟于胸,而后,他又开始作词写诗,文笔颇佳。
[3]从后来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以及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来看,他小时候所读的各种儒家书籍和所受的文化的感染,都对他以后所从事的教育产生了特别深厚的影响。
论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论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张之洞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在教育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一直致力于推行中西结合的教育思想,旨在培养有养成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他的教育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践教育在张之洞看来,实践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学生应该兼顾理论与实践,学习知识的同时要进行实践,学以致用。
因此,他创办了工艺学堂、巡抚学堂等各种职业学校,在学校设立了很多的实习班,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实践能力。
他还注重培养工程实践人才,通过给学生组织赴外考察、建设公路等方式,让学生在切实实践中获得了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
二、自力更生张之洞十分强调自力更生的精神,他认为中国要振兴必须依靠自己,不能依靠外国帮助。
因此,他在教育中也是秉持这种思想,他提倡学校自主办学,培养自力更生意识,发扬自尊、棄暴、赏誠的校训。
他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例如学生们必须自己种植农作物、制作手工艺品等,学习如何利用自己的力量达成目的。
三、开放思想张之洞重视培养开放的思想,认为学生需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不要轻信一切。
他特别强调学生要具有开放心态,避免封闭思路,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有自我修养和忍耐力。
他引进了西方教育思想,让学生学习科学的知识和文学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
四、关注细节在教育管理方面,张之洞强调细节管理,他认为细节是非常重要的。
他在学校管理中注重训练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吃饭、穿衣、卫生等基本细节方面,这是培养学生自我修养和敬业精神的重要过程。
总之,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旨在培养自力更生、思想开明、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他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理念,为推进中国现代化教育进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发表时间:2011-09-16T10:13:57.473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 5 [导读] 总之,张之洞的“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在试图阻碍历史的发展中,反而成了历史的一部分,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李玉旭岳宁
(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2)摘要:“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对我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之洞是这一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劝学篇》。
“中体西用”作为地主阶级的自救武器登上历史舞台,没能拯救濒危的封建王朝,却间接促进了近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张之洞;中体西用;劝学篇
一、“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 “中体西用”自“师夷”之风渐露端倪。
先进地主阶级发展这一风气,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促进了学西历史潮流的形成。
19 世纪60 年代以后,西学日盛,中学之根本无法撼及,两者间结合提上议程。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学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最早揭示这种思想。
1895 年4 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
次年,孙家鼐在《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至此,“中体西用”渐已成形。
1898年4 月,张之洞作《劝学篇》,系统地论述“中体西用”思想。
二、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在其《劝学篇》得到系统论述,为践行这一教育思想提供理论支持。
面对当时新旧冲突、西学渐盛、顽固势力抵制西学的局面,他作《劝学篇》“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益深。
戊戌春,佥壬伺隙,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
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
但其根本目的还在于维护封建统治。
张之洞将“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归结为“其表在政,其裹在学”,他特别重视教育,在此表现特别突出。
他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强调“中学”是主体,是学“西学”的先决条件,在《循序》篇中指出“先入者为主,讲西学必先通中学,乃不忘其祖也”。
“中学”内容有“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治、地图”。
“四书”、“五经”是“中学”的核心。
学习“中学”的要求“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 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缺者用之, 西政之可以起吾族者取之。
斯其有益而无害。
”即以“中学”为先导,为本。
“西学”是辅助,内容有西政、西艺和西史。
书中写道“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点,西艺也”。
文中还涉及游学、仿西设置学堂、改革学制、广译等。
他引进西学的原则是:“果其有益于中国、无损于圣教者,虽于古无征,为之固亦不嫌。
”也就是说,只要有益于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和维护封建纲常的“西学”,就可以大胆地引进和学习。
即以“西学”为补充,为用。
在具体实践中,“中学”与“西学”是如何结合的呢?他指出:“十五岁以前诵《孝经》、四书、五经正文, 随文解义,并读史略、天文、地理、歌括、图式诸书及汉唐宋人明白晓畅文字有益于今日行文者。
自十五岁始,以左方之法求之,统经史、诸子、理学、政治、地理、小学各门, 美质五年可通,中材十年可了。
若有学堂专师,或以此纂成学堂专书,中材亦五年可了,而以其兼习西文。
过此以往,专力讲求时政,广究西法。
其有好古研精不骛功名之士愿为专门为学者,此五年以后博观深造,任自为之。
”
他还强调“会通”即“中体西用”,“今日新学、旧学互相訾謷,若不通其意,则旧学恶新学,姑以为不得已而用之,新学轻旧学,姑以为猝不能尽废而存之,终古枘凿,所谓“疑行无名,疑事无功”而已矣。
”在处理“中体西用”关系时,不仅表现了他极力维护封建传统文化,同时也表现出了他考虑时局,希望通过“换个新装”达到预期教育目的,造就封建士大夫加会通外事的综合人才,最终实现保社稷之目的。
三、对“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评价 “中体西用”思想体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幻想性和矛盾性,主张学习西政、西艺、西史,却要剔除里面关于资产阶级的民主与自由成分,主张向西方看齐,却放不下封建伦理纲常。
“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是有其积极意义的:(1)打破了顽固派思想禁锢,让西方先进文化得以传入,资本主义的“民主”与“自由”思想得以流入,促进人民大众的思想解放。
(2)在当时西学东进情况下,当时许多激进的知识分子主张全盘西化,放弃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说,保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3)“中体西用”思想主张自我改制,而不是依靠外部势力,体现了“自强”精神。
(4)主张广设学堂、广泛翻译、广泛阅读,提高了人民大众的文化素养。
“中体西用”思想也有其不足。
首先,就其目的而言,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试图阻碍历史的进步。
其次,对于当时的维新变法造成了很大打击。
另外,后期它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总之,张之洞的“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在试图阻碍历史的发展中,反而成了历史的一部分,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燕.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教育思想[J].广西社会科学,2005:183-184.
[2]马治国.试论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1999:20-23.
[3]王瑞.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J].教育时空,2009:176.
[4]苍向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J].Culture And History Vision(Theory),2008:53-54. (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