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一轮通史:明清经济模拟试题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明清经济史模拟试题-文档资料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明清经济史一、选择题1.(2019·广东肇庆二模题)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由此可知,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抑商观念发生改变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答案】 C【分析】本题通过明朝中后期农业种植作物的变化,考查了学生对明朝农业经济作物种植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更加普遍。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坚守抑商观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条件,对传统的农业结构有所突破,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区域经济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2.(2019·河北衡水一中高三上学期分科综合考试试题)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元代王祯《农书》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十分罕见。
失去两汉或唐宋那种新器迭出的蓬勃发展气象。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工商业发展的冲击 B.精耕细作不被重视C.自耕农经济占主导 D.劳动力的密集投入【答案】 D【分析】本题通过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工具革新的相对停滞,考查了学生对明清时期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对农具改进产生影响的工商业发展内容,故A项错误;在古代中国,农业一直采用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故B项错误;在古代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属于小农经济的一部分,故C项错误;由于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数量有了较快的发展,导致从事农业的人口增加,再加上政府一直倡导重农抑商,所以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人力的过剩投入导致农具的改进速度较慢的,故D项正确。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讲 明清时期的经济 练习

第11讲明清时期的经济一、选择题1.(2018·淄博部分学校模拟,27)明初,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因为不堪官府奴役,经常怠工、逃亡。
嘉靖年间,政府允许工匠以银代役,每人每年四钱五分,称“匠班银”。
这一变化反映了()A.工匠对官府人身依附削弱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雇佣关系逐步普及答案 A解析“以银代役”反映工匠的人身束缚降低,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了社会矛盾的尖锐,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了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故C项错误;这种关系不是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
2.(2019·三明模拟)元朝匠户子孙世袭,被长期“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
这种变化()A.表明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B.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C.说明匠户地位和身份的根本改变D.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兴起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元朝匠户子孙世袭,被长期‘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封建政府对匠户控制的松弛有利于手工工场的产生,故D项正确。
3.(2019·聊城模拟)成书于明朝末年的《温氏母训》指出,“治生是要紧事”,“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各人各治所生”,并且认为“通文义的商贸”与“学孝弟(悌)的秀才”“知稼稿的公子”的地位一样。
这表明当时()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家训重在灌输封建伦理C.经商谋生已经成为社会共识D.社会阶层流动速度加快答案 A解析据材料“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各人各治所生”和“通文义的商贸……地位一样”反映原来士农工商的等级排序观念受到冲击,商业的地位提高,故A项正确。
4.(2018·成都模拟)晚明时期,盛行文人士大夫与陶工合作制作茶壶的风气,不仅要在壶身刻诗铭句,还要刻上文人名款和匠人名款。
这一风气反映出当时()A.瓷器制作技术的高超B.匠籍制度已经被废除C.传统等级观念的突破D.市民文化居主导地位答案 C解析从材料中文人士大夫也参与制作茶壶,可知反映出文人对手工业者的歧视减少,故体现传统等级观念的突破,故C项正确。
明清时期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交流 综合练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

明清时期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交流一、选择题1. (2023·高考湖南卷)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2. (2023·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
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朝贡贸易繁荣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3. 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
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
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4.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
如胡世宁谪成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
这反映出流人( )A.推动了东北民族融合B.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C.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D.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5. (2024·湛江高三开学摸底)1823年,山西日升昌票号问世。
它创新了分红机制:一是“预提护本制”,即账期分红时,从红利中提留款项,专款存储,以防空底;二是“公座厚利制”,即在员工身股和财东银股的红利未分配之前,存下一部分相当于公积金的利润。
这些创新着眼于( )A.票号经营权的独立性B.经营成本的降低C.纸币防伪功能的增强D.利益风险的防范6. (2024·广东模拟预测)西方图像常以耶稣赤裸、上身被刺穿的形式来表现耶稣受难的主题,但从出土的明清外销瓷器中可以发现,即使是耶稣会定制的瓷器,也几乎没有用人物的图像作为装饰,取而代之的是十字架、梯子、钉和衣服等具有象征性物品的图像。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十二) 明清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解析

课时检测(十二)明清时期的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历史学家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于明朝中后期。
下面历史现象可以作为这个结论的依据的是()A.一条鞭法实施后,白银货币普遍流通B.万历年间,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C.1567年,明朝政府允许民间从事海外贸易D.“商帮”的出现和长途贩运贸易发达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明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是雇佣劳动关系,故B 项正确;A、C、D三项表述均属于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非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排除。
2.(2019·孝义摸底)棉纺织业在明代成为小农家庭不可或缺、仅次于农业的副业生产,而且产量大、销路广。
当时的民营手工业采用雇佣劳动,甚至手工工场的经营方式。
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明政府对经济的重视D.明代手工业技术进步解析:选A依据题干“雇佣劳动”可知,这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表现,结合所学可知,其原因是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D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3.明代熊人霖《南荣集》曾载闽浙一带的“寮主经济”: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颇有资本者,披寮蓬以待菁民之至,给所执之种,作为锄植而征其租,菁民者,汀、上杭之贫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
这反映了当时() A.经济作物大量入市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雇佣关系开始出现D.农业生产关系调整解析:选D题目中并未体现大量经济作物的入市,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占主导地位的是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的时间是在鸦片战争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颇有资本者,披寮蓬以待菁民之至,给所执之种”“贫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得出在明朝出现了雇佣关系,但并非开始出现,故C项错误;材料“寮主经济”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明清经济史模拟试题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明清经济史一、选择题1.(2019·广东肇庆二模题)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由此可知||,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抑商观念发生改变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答案】C【分析】本题通过明朝中后期农业种植作物的变化||,考查了学生对明朝农业经济作物种植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更加普遍||。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坚守抑商观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条件||,对传统的农业结构有所突破||,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区域经济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2.(2019·河北衡水一中高三上学期分科综合考试试题)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元代王祯《农书》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十分罕见||。
失去两汉或唐宋那种新器迭出的蓬勃发展气象||。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工商业发展的冲击 B.精耕细作不被重视C.自耕农经济占主导 D.劳动力的密集投入【答案】D【分析】本题通过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工具革新的相对停滞||,考查了学生对明清时期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复习模式课时检测(十二) 明清时期的经济

课时检测(十二)明清时期的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历史学家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于明朝中后期。
下面历史现象可以作为这个结论的依据的是()A.一条鞭法实施后,白银货币普遍流通B.万历年间,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C.1567年,明朝政府允许民间从事海外贸易D.“商帮”的出现和长途贩运贸易发达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明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是雇佣劳动关系,故B 项正确;A、C、D三项表述均属于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非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排除。
2.(2019·孝义摸底)棉纺织业在明代成为小农家庭不可或缺、仅次于农业的副业生产,而且产量大、销路广。
当时的民营手工业采用雇佣劳动,甚至手工工场的经营方式。
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明政府对经济的重视D.明代手工业技术进步解析:选A依据题干“雇佣劳动”可知,这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表现,结合所学可知,其原因是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D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3.明代熊人霖《南荣集》曾载闽浙一带的“寮主经济”: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颇有资本者,披寮蓬以待菁民之至,给所执之种,作为锄植而征其租,菁民者,汀、上杭之贫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
这反映了当时() A.经济作物大量入市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雇佣关系开始出现D.农业生产关系调整解析:选D题目中并未体现大量经济作物的入市,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占主导地位的是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的时间是在鸦片战争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颇有资本者,披寮蓬以待菁民之至,给所执之种”“贫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得出在明朝出现了雇佣关系,但并非开始出现,故C项错误;材料“寮主经济”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故D项正确。
通史版历史全国通用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模块1第5单元第12讲明清时期的经济

模块一第五单元第12讲明清时期的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安徽宣城高三上学期期末)在洪武年间,每过二三年就可以见到申谕海禁的记载。
例如,在洪武十四年、十七年、二十年、二十三年、二十七年、三十年,都有这种严厉的申谕。
这说明洪武年间()A.中外海上贸易几近断绝B.闭关锁国已经形成C.民间对外贸易依然持续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解析:选C海禁政策是严格限制民间的对外贸易,洪武年间,对海禁严厉申谕,说明洪武年间民间对外贸易依然持续,故选C项;海禁政策是严禁民间对外贸易,并没有排除官方贸易,排除A项;闭关锁国已经形成是在清朝,排除B项;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2.(2019届广西桂林、贺州二模)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绸业市镇及其周边乡村的大部分自耕农,对农业并不重视,他们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作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这反映出当地()A.传统生产模式的解体B.市民群体的发展壮大C.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D.新兴生产关系的发展解析:选C由材料内容可知,明中叶以来江南地区的自耕农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而不是以农业为主业,说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造成经济结构的变动,故选C项;中国古代传统生产模式是小农家庭个体生产,材料未体现家庭生产模式的解体,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明中叶以来江南地区农民的生产主业的变化,农民未脱离农业生产,因而与市民群体是否壮大无关,排除B项;明中叶以后的新兴生产关系是指雇佣与被雇佣的资本主义萌芽,这在材料中无体现,排除D项。
3.(2019届云南昆明高三复习诊断)永乐三年,郑和开始远航。
据不完全统计,在永乐年间,有60个国家245次访问中国,其中尼八刺(今尼泊尔)、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等六个国家的国王多次访问中国。
材料说明,明朝在郑和开始下西洋后()A.注重平等外交B.中外交往非常频繁C.废除海禁政策D.形成朝贡外交体系解析:选B据材料“在永乐年间,有60个国家245次访问中国……等六个国家的国王多次访问中国”可知,中外文化交流非常频繁,故选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外交流频繁,而不是平等外交,排除A项;依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推进海禁政策,并未废除,排除C项;朝贡外交体系在明朝以前早已形成,排除D 项。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通史复习测试卷:第5单元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5单元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选择题: (共25题, 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明朝朱元璋认为宰相多“专权乱政”而废宰相, 立铁牌“内官不得干预政事”于宫门内, 但明朝权臣乱政、宦官专权现象仍屡禁不止, 究其根源是在于()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结果B.君主专制极端强化的结果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弊端D.票拟权和批红权不断下移2.某历史著作中有这样的叙述: “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 大学士为三至六人, 皇帝可能对其中一人咨询较频繁, 但从名义上说, 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
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 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 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这文中所指的制度或机构是()A.元代行省制B.唐代三省六部制C.明代内阁制D.清代军机处3.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 比如正德、嘉靖, 万历皇帝更是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 导致明朝中后期内阁和司礼监太监一同把持朝政的乱象, 但明朝统治还得到延续。
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内阁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B.封建统治后期政治充满朝气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D.宦官专权有利于朝政清明4.明朝嘉靖万历时, 内阁权压六卿……对于军国大事无所不掌, 刑名钱谷无所不问, 内阁无疑是操有宰相之权。
可见, 当时的内阁( )A.已成法定机构B.开始统领六部C.握有军政大权D.严重威胁皇权5.《明史·解缙传》载: 明成祖人京师, 解缙“擢侍读, 命与黄淮、杨士奇……(等人)并直文渊阁, 预机务。
内阁预机务自此始。
”后明宣宗还授予阁臣票拟之权。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解缙开创了明朝的内阁制度B. 阁臣任职内廷形成稳定内侍机构C. 阁臣实际上已参与军国要务的决策D. 明宣宗时期内阁权力膨胀地位上升6.《明神宗实录》载: “我朝阁臣, 只备论思顾问之职, 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 皆上窃君上之威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明清经济史一、选择题1.(2018·广东肇庆二模题)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由此可知,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抑商观念发生改变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答案】 C【分析】本题通过明朝中后期农业种植作物的变化,考查了学生对明朝农业经济作物种植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更加普遍。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坚守抑商观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条件,对传统的农业结构有所突破,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区域经济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2.(2018·河北衡水一中高三上学期分科综合考试试题)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元代王祯《农书》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十分罕见。
失去两汉或唐宋那种新器迭出的蓬勃发展气象。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工商业发展的冲击 B.精耕细作不被重视C.自耕农经济占主导 D.劳动力的密集投入【答案】 D【分析】本题通过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工具革新的相对停滞,考查了学生对明清时期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对农具改进产生影响的工商业发展内容,故A项错误;在古代中国,农业一直采用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故B项错误;在古代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属于小农经济的一部分,故C项错误;由于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数量有了较快的发展,导致从事农业的人口增加,再加上政府一直倡导重农抑商,所以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人力的过剩投入导致农具的改进速度较慢的,故D项正确。
3.(2018·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明清时期平均每年发生水旱等自然灾害超过18次,农业发展形势严峻。
但是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却增加了近3倍。
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 B.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革命性变化C.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与推广 D.政府推行以土地为主的赋税政策【答案】 C【分析】本题通过明清时期土地与人口的变化,考查了学生对影响明清人口增长因素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明清时期相对稳定的环境,高产作物的引进,政府税收制度的改革都是促进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本题解读需要学生将时间锁定在“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得出更符合这个时间段的原因。
考查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我国明清时期一直是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因此不是16世纪到19世纪人口增加的原因,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我国的农业仍是传统的铁器牛耕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技术并未出现革命性变化,故B项错误;随着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玉米、番薯传入我国,农业单产量大幅增加,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故C项正确;政府推行的赋税制度的改革,只是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D项错误。
4.(2018·河南洛阳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题)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变化统计表(单位:个),由此可推知,明嘉靖到清道光年间()C.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D.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答案】 D【分析】本题通过明清部分地区集市的数量变化,考查了学生对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要求学生了解集市是一种农村或小城市中定期买卖货物的市场,便捷了百姓的生活。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材料没有反映出广东出现雇佣关系,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南移,故B项错误;南北各地集市数量不能完全代表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故C项错误;集市属于农村地区自发形成的贸易市场,反映出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故D项正确。
5.(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四)宋代曾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极言江南粮食种植业之盛。
而到明清时,苏湖地区“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仰食于湖广”。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明清时期()A.长期的战争破坏了苏湖地区的农业 B.美洲高产农作物传入湖广地区C.资本主义萌芽在苏湖地区出现 D.农业生产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答案】 D【分析】本题通过明清部分地区集市的数量变化,考查了学生对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要求学生了解集市是一种农村或小城市中定期买卖货物的市场,便捷了百姓的生活。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未出现长期的战争,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湖地区从“种植业之盛”到“全赖客商贩运”的原因,探究的主体应该是苏湖地区而非湖广地区,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主要指私营手工业的雇佣劳动关系,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一方面江南地区种植经济作物增多,另一方面明清时期长途贩运兴盛,因此造成了“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仰食于湖广”,故D项正确。
6.(2018·山西太原二模)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项;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
这些现象反映了()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B.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领频繁C 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 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答案】 C【分析】本题通过清朝耕地面积的增加与高产作物的推广,考查了学生对明清农业发展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高度发达,但更多的是量的积累,没有多少质的变化。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材料中仅是提到耕地面积的扩大,并没有说明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的相关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中西经济交流”,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朝的耕地面积和玉米种植面积扩大,是传统农耕经济在量上的不断发展,但没有出现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型,故C项正确;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根本”一次表述错误,故D项错误。
7.(2018·河南八市高三第二次测评)清代,南方各地佃农对地主土地拥有永佃权,即佃户对土地具有长期佃作的权利,甚至部分佃户可以转让其永佃权。
永佃权()A.强化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B.损害了地主所有权的利益C.增强了佃农经济的独立性 D.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答案】 C【分析】本题通过清朝佃农的永佃权,考查了学生对清朝租佃制度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明清时期,随着租佃的普及化,在租佃关系中人身依附关系在逐渐减弱,故A项错误;永佃制只是对地主的土地出租权有一定的限制,不会损害其所有权,故B项错误;材料中佃农拥有永佃权,“部分佃户可以转让其永佃权”,在生产中相对具有更强的独立性,故C项正确;租佃关系本身是一种封建经济关系,永佃权的获得,农民依旧是在土地上生产,并不能有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D项错误。
8.(2018·河南豫南豫北名校高三精英联赛)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工程达2270处,清代更是多达3234处。
此外,遇到灾荒,明清两朝还实行救火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帮助农民渡过饥荒。
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A.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 B.水利工程事业发达C.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 D.积极贯彻重农政策【答案】 D【分析】本题通过明清兴修水利和赈灾政策,考查了学生对明清农业政策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据材料“遇到灾荒,明清两朝还实行救火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帮助农民渡过饥荒”可知明清时期遇到灾荒确有一定的社会保障,但仅就材料不能说明清时期保障体系较为完备,故A项错误;通过明清两朝修建一些水利工程,没有与前代相比较,无法判断其水利工程事业是否发达,故B项错误;材料只说的农业,没有涉及商业,不能体现抑商,故C项错误;据材料兴修水利工程,以及灾荒时期,对农民的救火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帮助农民渡过饥荒”可以得出明清时期对农业和农民的重视,因此体现其积极贯彻重农政策,故D项正确。
9.(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模拟考试一)明代晚期,南京的士大夫仅是所戴头巾,就有汉巾、晋巾、唐巾、不唐不晋巾、诸葛巾、东坡巾、阳明巾、九华巾、逍遥巾等多种,可谓殊形诡制,日异月新。
这表明当时南京()A.经济发展冲击社会生活 B.成为全国商业中心C.传统道德观念已经沦丧 D.文化复古之风流行【答案】 A【分析】本题通过晚明南京士大夫头巾的多样形式,考查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头巾的多样性反映出人们审美的多元化,根本源于明朝商品经济的繁荣,故A项正确;材料只提及南京士大夫的头巾的多样化,但未提及南京商业发展状况在全国的水平,故B项错误;头巾的多样化与传统道德无直接联系,且明朝是程朱理学思想强化的时代,故C项错误;头巾中既有古代头巾,又有当代头巾,不能说明文化复古,故D项错误。
10.(2018·湖北荆州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题)史载,明代棉花的种植已在北方地区得到推广,山东、河南、河北都是重要的产棉区,山东东昌府的“棉花转贩四方”,“民赖以利”,兖州府的棉花也有“商贾转鬻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