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读书要法
古诗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翻译赏析

古诗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翻译赏析“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出自《弟子规全文》之中,其详细解释如下:【翻译】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读书要专注,专注才能够深入领会文章的意思,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明】有很多孩子每天读到三更半夜,可是考出来的成绩却非常差,原因就是不懂得读书的要领。
读书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心,如果眼睛在看,口也在读,但是心没有专注在课业上,想着其他的事情,也是白看白读。
所以古人从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就是让他背书,这样精神就集中。
现在的孩子经常看电视、玩电脑、打游戏,精神不专注,书怎么能读得好呢。
【详解】我们都晓得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子女非常的用功,每天专注在课业上,你看他每天读到三更半夜,可是考出来的成绩却非常的差,非常的低落。
这时候我们要想一想,人为什么很用功,效果那么差,可以说事倍功半,原因就是不懂得读书的要领。
所以此地古人告诉我们,读书有三个要领,这三个要领都要同时具足,就是‘心眼口’。
但是我们看这三点,眼睛在看,口也在读,但是心如果没有专注在课业上,也是白看白读。
所以即使“心眼口”这么重要,最主要的还是在你的心。
心如果没有专注,心有旁骛,心有挂碍,心里头想着其他的事情,这些都会妨碍我们读书的效果。
所以此地,从小我们要告诫学生,以前的人他们教导孩子读书,通常他们还会观察。
譬如说过去的老师,他们看到学生虽然很专注在学习,眼睛也盯着老师,但是如果老师所说的学生没有反应,也可以说学生完全不懂。
所以在教学还有在学习的过程,或者我们在学习,或者指导别人学习的时候,我们都要特别注意到,他所学的有没有效果?有很多人,他觉得他很认真,可是达不到那个效果,所以就灰心了,对自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这样也非常的可惜。
所以,末后一句话叫‘信皆要’。
这个“信皆要”,有不同的解释跟看法统统对,他认为这个“信皆要”,指前面三项都非常的重要,一定要做到的。
但是末学觉得一个人在这世间上,不管我们学习任何一项学问,或者功课,对自己都要有信心,有坚定的信心,你就会有力量,还有精神,你会激发出来,勉励自己好好的再接再厉。
读书求知十大要领

9、思:韩愈说,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学习中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0、创: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当今改革之年,贵在一个“创”字,要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敢创新路。
4、博:天地广博,万象森罗;只有博览群书,博闻强识,方能博取四海,通晓古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5、问:古人云,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问学问,只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才能学有所得,不断提高。
6、记:常言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多作笔记,就能日积月累,丰盈充实。
7、习: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不习不进,温故而知新。熟而巧,巧而精,乃习之功。
能抓住要领,学有成效。这些要领归结起来有以下十条:
1、序:即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勇攀高峰。
2、勤:古人云,学自勤中得。不懒惰,不懈怠,勤学苦练终成才;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3、恒: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有恒心者事可成焉。
古人怎么读书

古人怎么读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效率的高低和读书方法有很大关系。
喜欢读书的你有好的读书方法吗?或许我们从古人当中能汲取到一些营养。
一、多读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答侄女婿王庠“问学”,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二、循序渐进宋人陈善《扪虱新语》记载陈晋之读书方法:一个人读书就在于要牢记,这样天天就会有长进。
陈晋之一天只读一百二十个字,长年累月地这样就没有不读的书了;这就是所谓按日计算似乎不足,一年算下来就很多了。
现在的人谁不读书呢,有些人天天要读上好几千字,开始时好象挺兴奋(很有收获),然而随读随忘;这样下去,虽然是一年,也记不住一百二十个字,何况一天呢?我年轻时读书实在也有贪多的毛病,到现在总觉得自己腹中空空(没有记住什么),这才明白陈贤良的读书方法真是对头的呢。
朱熹认为读书要“循序而渐进”: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涵义,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
前面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看后面的。
这样就不会有疏漏错误了。
三、做笔记清人张稷若有读书强记之法。
“每读一书,遇意听好,即札录之。
录讫,乃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
每日必三十余段,少亦六七段。
掩卷,辄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
粘壁即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投笥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
一年之内,约得千段,数年之后,腹笥自富。
”袁枚到了晚年,对幼年之事,犹能津津乐道,靠的也正是每读一书,必做摘录,而且还要分门别类。
他还勤于动笔,凡有见闻,无不笔之于册。
可见,多读书,勤读书,目的是为了吸收知识,而吸收知识需要强记博识,而这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功夫,一点都取巧不得。
古人淡过读书的方法

古人淡过读书的方法
古人谈读书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 朱熹提倡读书要循序渐进。
读书应该从基础开始,按照顺序慢慢读,这样才能打好基础,理解更深层次的知识。
2. 苏轼提倡读书要熟读深思。
他认为读书要反复咀嚼,深入思考,才能领会其中的含义。
3. 王阳明提倡读书要知行合一。
他认为读书不仅要理解理论知识,还要将其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 曾国藩提倡读书要持之以恒。
他认为读书是一种习惯,需要长期坚持,不能因为困难而放弃。
5. 郑燮提倡读书要博采众长。
他认为读书应该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不要局限于某一领域,这样才能获得全面的认识。
以上是古人谈读书的一些方法,这些方法至今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古人的读书方法

古人的读书方法
在古代,人们的读书方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他们注重的是对经典著作的深入理解和内化。
以下是古人常用的几种读书方法:
1. 默读与朗读:古人将读书分为默读和朗读两种方式。
默读时,他们会静坐安心,默想书中的内容,并通过内心的思考来理解和吸收知识。
朗读时,他们大声朗读书籍,以加强听觉记忆和口语表达。
2. 讲学与读书会:古人常常组织讲学或读书会,以便集体讨论和交流。
他们会邀请学者或有经验的人给予讲解,通过学术或经验分享来增加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3. 笔记和摘抄:古人非常注重笔记和摘抄的重要性。
他们会将读书中的关键内容、名言警句、精彩段落等写下来,并加以整理和归纳。
通过写作和整理,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也方便日后复习和引用。
4. 与他人共读:古人常常与他人共读,通过分享和讨论来互相启发和完善理解。
他们会与同好结伴读书,或与师友相聚共读,以共同提升自己的学识和境界。
5. 反复阅读与思考:古人认为,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可以更好地领会书籍的内涵与智慧。
他们常常选择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研读,逐渐领悟其中的道理,并通过思考将其应用到生活中。
总之,古人的读书方法注重内化与思考,通过多种方式来加深
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这些方法对于现代人依然具有借鉴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吸收和运用所学知识。
古人读书的方法文言文

古人读书的方法文言文
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南宋·朱熹《读书之要》;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劝学诗》;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5.书到用时方恨少。
——明·佚名《增广贤文》。
6.孔丘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子思的“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8.王充的“古今法”:“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9.韩愈的“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
10.朱熹的“三到法”:“要口到、眼到、心到.”。
古人读书的几种方法

古人读书的几种方法
古人读书有以下几种方法:
1. 逐字诵读:古人通常会将书本内容逐字诵读出来,以强化记忆和理解。
他们相信通过朗读可以很好地掌握书本中的知识。
2. 朗诵:古人通常会选择一些重要的文章或经典诗歌进行朗诵。
通过朗诵可以增强记忆和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口才和表达能力。
3. 记忆摘抄:古人会选择重要的句子或段落进行摘抄,并将其记忆下来。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记住书中的精华内容,并在需要时进行回忆。
4. 论述:古人读书后通常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通过论述,他们可以深入思考和理解书中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借他人的思考来丰富自己的认识。
5. 注释阅读:古人读书时会在书的旁边或空白处进行注释,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并且在以后的阅读中可以回顾自己的思考过程。
总的来说,古人在读书时注重理解和记忆,并通过朗读、摘抄、注释等方法来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他们注重思考和交流,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应
用书中的知识。
50种读书方法

1.诸葛亮:观大略法三国时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一起读书,徐、石、孟三人“务于精熟”;而诸葛亮则“独观大略”,就是从总体上高屋建瓴地把握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被枝蔓问题所纠缠。
2.陶渊明:不求甚解法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云:“好读书,不求甚解。
”他认为不必花很多的精力去研究没有价值的注释,而应注意读原著,领会原作的基本内容。
3。
杨大眼:耳读法北魏杨大眼,虽识不了多少字,但靠坐在那里听别人读书,居然收获不小。
现今听新闻联播、小说播讲、知识讲座等等,就等于是用耳朵读书哩!4。
韩愈:提要钩玄法唐代韩愈曾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后人将他的话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
“提其要",能使自己一目了然。
“钩其玄”,便于把握重点。
5。
苏东坡:八面受敌法北宋苏东坡读《汉书》要读许多遍,将《汉书》分为治道、人物、地理等几个方面,每读一遍专门研究一个问题,结果他对书中的每一方面的问题,都了解得非常透彻。
6。
陆游:有的放矢法宋代陆游读书。
首先,他注意从整体考虑,有计划地读一大批书.其次,他注意结合研究专题读书。
再次,他注意将读书与使用联系起来。
一边习武,一边苦读兵书,准备来日疆场决战时派上用场。
7。
朱熹:循序渐进法南宋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提出“循序渐进法”。
读书要选定一个目标由浅入深,从最基本的书读起,读通一本然后再读另一本,读通一节然后再读另一节;而不能不分主次先后,杂乱无章地乱读一气。
8。
陈善:出入法南宋人陈善“出入法”的意思是:读书要知入知出。
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9。
陆九渊:涵泳法“读书且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读书不要性急地死抠住一处不放,要平缓地细心涵泳,读不懂的地方,不妨暂时先放过去,等读完之后或日后重读时,慢慢地就会领悟了。
10。
董遇:三余法汉代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读书要法凡读书,须整顿几案。
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
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 其义自见。
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
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读书必专一,必正心肃容,记遍数。
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须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
一书已熟,方读一书。
毋务泛观,毋务强记。
非圣贤之书,勿读;无益之文,勿观。
学诵。
专心看字。
断句慢读。
须要字字分明。
毋得目视东西。
手弄他物。
诵其言。
思其义。
存诸心。
见乎事。
以敬畜德。
以静养志。
日化岁加。
山立川驶。
圣德卓然。
焉敢不至。
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朱子曰: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
以一书言之,篇章句字。
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
量力所至而谨守之。
字求其训。
句索其旨。
未得乎前,不敢求乎后。
未通乎此,不敢志乎彼。
如是,则志定理明,而无疏易陵躐之患矣。
若奔程趁限。
一向趱着了。
则看犹不看也。
近方觉此病痛不是小事。
原来道学不明。
不是上面欠工夫。
乃是下面无根脚。
其循序渐进之说如此。
熟读精思朱子曰:荀子说诵数以贯之。
见得古人诵书,亦记遍数。
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
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
但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
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
今人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
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
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底一般。
方能玩味反覆,向上有通透处,其熟读精思之学如此。
虚心涵泳朱子曰:庄子说吾与之虚而委蛇。
既虚了,又要随他曲折去。
读书须是虚心方得。
圣贤说一字是一字。
自家只平着心,去秤停他。
都使不得一毫杜撰。
今人读书,多是心下先有个意思,却将圣贤言语来凑。
有不合,便穿鉴之使合。
如何能见得圣贤本意。
其虚心涵泳之说如此。
切己体察朱子曰:入道之门,是将自身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己为一。
而今人道在这里,自家在外,原不相干。
学者读书,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
如克己复礼,如出门如见大宾等事。
须就自家身上体覆,我实能克己复礼,主敬行恕否。
件件如此,方有益。
其切己体察之说如此。
着紧用力朱子曰: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
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筋骨。
今之学者,全不曾发愤。
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其着紧用力之说如此。
居敬持志朱子曰:程先生云,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此最精要。
方无事时,敬以自持。
心不可放入无何有之乡,须是收敛在此。
及应事时,敬于应事。
读书时,敬于读书。
便自然该贯动静,心无不在。
今学者说书,多是捻合来说。
却不详密活熟,此病不是说书上病,乃是心上病。
盖心不专静纯一,故思虑不精明。
须要养得虚明专静,使道理从里面流出方好。
其居敬持志之说如此。
读书自须成诵。
熟读而未能精思者有之矣,未有不能记忆而能有得者也。
自幼至长,应读之书甚多。
今之课读者,初读生书时,学生强记以塞责,老师以能背而即止。
踰时渐忘,后来即加温习,已须多读遍数,重费工夫。
迨读书渐多,工夫渐少。
温习难遍,多所遗忘。
继以温理苦难,师生皆以为畏。
直至废弃旧书,同于未读,则前功尽弃,终身无精熟之书矣。
看读百遍,背读百遍之法,似乎迂苦难行。
不知百遍之功,中材皆能熟记。
背读百遍,尤能牢记,不至趁口读过,亦收放心之一法也。
又复连前带背,每日温背,不费工夫,温书虽多,无虞难遍。
是虽勤苦于前,而终得收效于后也。
前辈常云,读生书,莫待温时熟。
言初读时,必使透熟,终身不忘也。
又云,读温书好象生时读。
言已精熟,惟恐趁口读过,必须字字分明,句句体认,如读生书也。
总之读一句,熟一句,得寸则寸,则工夫不致浪掷,终身受用不尽矣。
(倦怠懒散之时,歌诗一章。
择古今极浅、极切、极痛快、极感发、极关系者,集为一书,令之歌咏。
)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
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受一百字。
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维,字字句句,紬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
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陆清献公示子弟帖节选我虽在京,深以汝读书为念。
非欲汝读书取富贵,实欲汝读书明白圣贤道理,免为流俗之人。
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
将所读之书,句句体贴到自己身上来,便是做人的法。
如此,方叫得能读书人。
若不将来身上理会,则读书自读书,做人自做人,只算做不曾读书的人。
读书必以精熟为贵。
我前见你读《诗经》、《礼记》,皆不能成诵。
圣贤经传,与滥时文不同,岂可如此草草读过。
此皆欲速而不精之故。
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工夫只在绵密不间断,不在速也。
能不间断,则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
若刻刻欲速,则刻刻做潦草工夫,此终身不能成功之道也。
方做举业,虽不能不看时文。
然时文只当将数十篇,看其规矩格式,不必将十分全力,尽用于此。
若读经读古文,此是根本工夫。
根本有得,则时文亦自然长进。
千言万语,总之读书,要将圣贤有用之书为本,而勿但知有时文。
要循序渐进,而勿欲速。
要体贴到自身上,而勿徒视为取功名之具。
能念吾言,虽隔三千里,犹对面也,慎毋忽之。
示大儿定征。
汝读书,要用心,又不可性急。
熟读精思,循序渐进,此八个字,朱子教人读书法也,当谨守之。
又要思读书要何用,古人教人读书,是欲其将圣贤言语,身体力行,非欲其空读也。
凡日间一言一动,须自省察。
曰,此合于圣贤之言乎,不合于圣贤之言乎。
茍有不合,须痛自改易。
如此,方是真读书人。
至若左传一书,其中有好不好两样人在内。
读时,务要分别。
见一好人,须起爱慕的念,我必欲学他。
见一不好的人,须起疾恶的念,我断不可学他。
如此,方是真读左传的人。
这便是学圣贤工夫。
示三儿宸征。
汝到家,不知作何光景。
须将圣贤道理,时时放在胸中。
日间须用一二个时辰工夫在四书上。
依我看大全法,先将一节书,反复细看,看得十分明白毫无疑了,方及次节,如此循序渐进,积久自然触处贯通。
此根本工夫,不可不及早做去。
次用一二个时辰,将读过书,挨次温习。
不可专读生书,忘却看书温书两事也。
目前既未有师友,须自家将工夫限定,方不至优忽过日。
努力努力。
同上科场一时未能得手,此不足病。
因此能奋发自励,焉知将来不冠多士。
但患学不足,不患无际遇也,目下用功,不比场前要多作文,须以看书为急。
每日应将四书一二章,潜心玩味,不可一字放过。
先将白文自理会一番,次看本注,次看大全,次看蒙引,次看存疑,次看浅说。
如此做工夫,一部四书既明,读他书,便势如破竹。
时文不必多读,而自会做。
至于诸经,皆学者所当用力。
今人只专守一经,而于他经,则视为没要紧,此学问所以日陋。
今贤昆仲当立一志,必欲尽通诸经。
自本经而外,未读者宜渐读,已读者当温习讲究。
诸经尽通,方成得一个学者。
然此犹只是致知之事。
圣贤之学,不贵能知而贵能行。
须将小学一书,逐句在自己身上省察,日间动静,能与此合否。
少有不合,便须愧耻,不可以俗人自待。
在长安中,尤不宜轻易出门。
恐外边习气不好,不知不觉,被其引诱也。
胸中能浸灌于圣贤之道,则引诱不动矣。
寄示席生汉翼汉廷。
人生学问,正当在失意磨炼出来,勿为境累也。
一身远出,幼子无知,所恃者,师保得人耳。
临行囱囱,言不能尽,想太翁亦不待言而知其意也。
舟中细思一齐众咻之义,觉得咻字情状万千,愈思愈觉可畏。
非必有意引诱,然后为咻。
凡亲友来者,或语言粗鄙,或举止轻率,一入初学耳目,便是终身毒药。
故有心之咻犹有限,无心之咻最无穷。
此孟子所以必欲置之庄岳。
然庄岳势不易得,惟恃一齐人之辞严义正,能使众咻辟易,望风而靡,则潇湘云梦,尽成庄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