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
生态学

18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19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20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
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
(1)开始期,也可称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
(2)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3)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
(4)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5)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名解: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3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4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________三类。
6 种群的分布形式通常有_均匀型________、__随机型_______、_成群型________三种类型。
二.选择
1.分布在我国新疆和东北的雪兔、分布在华北的草兔和分布在华南的华南兔颅骨长分别为95~97、85~89和67~86mm,这种颅骨的变异可以用 A 解释。
12.利他行为属于:[ 1]。① 种内行为 ② 种间行为 ③ 既非种内行为又非种间行为 ④ 既属种内行为又属种间行为
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生态学的定义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
(E.Haeckel,1866)它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生态学的定义还有很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怎样生活和它们为什么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科学。
(埃尔顿,1927)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
(Andrenathes,1954)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E.P.Odum,1956)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马世骏,1980)生态学是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
(E.P.Odum,1997)二.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理论上:概念上的提出—→论著的出版—→学科的形成。
时间上:萌芽时期—→近代发展:4大学派的形成—→现代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
实验技术上:描述—→定性—→定量—→模拟。
(1)生态学萌发阶段(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在我国:公元前1200年《尔雅》一书;公元前200年《管子》“地员篇”;公元前100年前后,农历确立了24节气,同时《禽经》一书(鸟类生态)问世;《本草纲目》。
在欧洲:公元前285年也有类似著作问世。
(2)近代生态学阶段(公元17世纪—19世纪末)建立时期:17世纪后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开始成长。
1792年德国植物学家C.L.Willdenow出版了《草学基础》;1807年德国A.Humbodt出版《植物地理学知识》提出“植物群落”“外貌”等概念;1798年T.Malthus《人口论》的发表;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66年Haeckel在他的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中首先提出ecology一词,并首次提出了生态学定义。
1895年E.Warming发表了他的划时代著作《以植物生态地理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1909年经改写成《植物生态学》)。
生态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态学名词解释大全生态学(Ecology)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领域。
它关注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种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能量在生物系统中的流动。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特定地点或区域。
它包括所有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它们在特定环境中相互作用,产生特定功能和生态过程。
种群(Population)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特定地区内共同生活的个体的集合。
种群的大小、密度和组成取决于出生、死亡、迁移和繁殖等因素。
栖息地(Habitat)栖息地是指生物种群或个体居住和繁殖的特定地理区域。
栖息地提供食物、水和庇护所,并满足物种生存和繁衍的需要。
群落是指同一区域内各种不同物种共同生活和相互作用的群体。
群落的组成取决于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同生存所需的生态因素。
共生(Symbiosis)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其中两者从中获益。
共生可以是互惠互利的,也可以是一方获益而不损害另一方的。
食物链(Food Chain)食物链描述了一个生物通过食用其他生物得到能量的步骤。
它通常包括多个级别,从生产者(植物)到消费者(动物)再到更高级的消费者,形成能量转移和传递的链条关系。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生态足迹是指个人、组织或社会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和影响。
它衡量了消耗或污染资源的数量,并将其与地球提供的可持续资源量进行比较。
濒危物种(Endangered Species)濒危物种是指目前数量很少,并且有面临灭绝威胁的物种。
它们的减少主要是由于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或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
生态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生态工程利用生物学和工程学原理来恢复、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
它包括使用植被、建设人工栖息地和减少环境污染等方法来维护生态平衡。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生态学名词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什么是生态学?

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主要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对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介绍生态学的内容和意义。
一、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物种、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等。
物种是生态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单元,它指的是具有共同形态、生理特征和遗传特征的个体群体。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特定地区范围内的一组个体的总和。
生物群落是由多种不同物种构成的群落,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稳定的系统。
生态系统则由生物群落和与之相互作用的非生物要素组成,包括土壤、空气、水等。
二、生态学的重要理论生态学的理论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位、食物链、能量流动和营养循环等。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和角色,它受到物种自身的特性和环境的影响。
食物链是描述生物组织和能量流动的链条,它显示了食物关系和营养传递的方向和级别。
能量流动指的是在食物链中能量从一级营养者到下一级营养者的传递过程。
而营养循环则是有机物和无机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和再利用过程。
三、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实验和数学模型等。
野外调查是生态学家们对生物和环境进行观察和记录的过程,通过采集样本和测量数据来获取信息。
实验室实验则是在受控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实验,以便研究特定变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数学模型是使用数学工具来描述和分析生态过程和系统的方法,它可以帮助生态学家预测和理解复杂的生态现象。
四、生态学的意义和应用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的思路和方法,预测和避免环境问题的发生。
生态学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物种灭绝等重大全球问题。
此外,生态学还为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和生态工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当今科学界、各国政府及公众广泛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
3.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二、简答题1.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1)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
系统理论成为生态学的方法论基础。
2)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制和定量研究。
自计电子仪,同位素示踪等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研究。
3)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
宏观发展到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微观发展到分子生态学、化学生态学。
4)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
生态学不再是一门解释自然的科学,而是改造自然的工具。
生态学与其他学科有诸多结合,出现了新的概念。
5)人类生态学的兴起和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
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圈进化发展进入了智能圈,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越发突出,由此要求生态学的研究从其他生物到人类为主体,出现了人类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生态学任务)1)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当今科学界、各国政府及公众广泛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
2)主要问题: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的破坏、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问题。
3.论述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生态学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目标,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现手段。
经济持续是保障、资源持续是基础、社会持续是目的。
2)生态学的方法论(如系统观、整体观、综合观、进化观及层次观)是进行可持续发展决策和战略选择的主要思维方式。
什么是生态学?

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个体与它们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随着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变化,生态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那么,什么是生态学呢?一、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指研究动植物及其生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对生态系统运作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它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科学,涉及生物学、地理学、土壤学、化学、数学等多个学科。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生物、环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
研究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2.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物种的丰富性、组成和各自间的关系以及生物和非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生物多样性是为了了解生态系统中物种组成、丰富性和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的影响。
3.生态过程生态过程指生物的生产、分解、消费和利用等基本生态活动,包括有机物分解、光合作用、生态链等。
研究生态过程是为了揭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规律,以及一些重要环境污染的物质转化和分布规律。
4.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引起的空气、水、土壤污染以及噪声等各种污染。
生态学家可以通过研究环境污染对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来探讨环保手段,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三、生态学的应用价值1.生态工程生态工程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构建生态系统,用于改善环境质量、恢复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环境的一种综合性治理手段。
通过生态工程,我们可以修复荒漠化区域、治理土壤侵蚀、改善水源地水质等。
2.可持续发展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保持生态平衡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满足子孙后代的需要。
因此,生态学的研究可以指导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协调与统一。
3.环境保护和环境政策研究环境污染和运营规律能够为环境保护和环境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学家的研究成果将推动环保法规、标准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总之,生态学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它从微观到宏观、从生物到自然环境都在系统地探讨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学基础知识

生态学基础知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它关注着自然界中生物体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及其管理和保护。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学的定义、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一、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演化关系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包括从微观的个体到宏观的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生物组织和生物环境。
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到生物进化、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等多个方面。
二、生态学的基本概念1. 生态系统:指的是由生物群体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如森林、河流、湖泊等。
生态系统有着各种功能,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
2. 群落:是指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具有相同或相近生态适应特点的各种生物的群体。
群落中存在着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竞争、共生等。
3. 种群:是指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
种群中的个体可以通过繁殖来维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同时也受到环境因素和其他生物的影响。
4. 生态位:是指一种物种在特定环境中与其他物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角色。
每个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通过与其他物种的竞争或合作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三、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 观察法:生态学的观察方法可以通过对自然界和人工实验的观察来获取数据和信息。
观察法是生态学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可以收集到物种组成、生境特征、行为表现等数据。
2. 实验法:实验法是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控制和改变某些环境因素,观察物种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从而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
3. 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量化工具,通过建立数学方程来描述和模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数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物质循环等复杂生态过程。
四、生态学的应用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生态修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生态学的研究,可以提供科学依据和解决方案,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具体来说,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群落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过程。
因此,生态学被认为是一门跨学科
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物学、地理学、化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
生态学主要分为两个分支:自然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
自然生态学主
要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群落与它们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人类生
态学则更加注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和管理这些
环境资源。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以及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对自
然资源和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这使得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成为
了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因此,研究和应用生态学原理已成为解
决这些问题不可或缺的手段。
在实际应用中,生态学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渔业、环境保护等
领域。
例如,在农业领域,生态学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管理土壤和水
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在林业领域,生态学可以帮助保护森林生态
系统的平衡和多样性;在渔业领域,生态学可以帮助管理和保护水产
资源;在环境保护领域,生态学可以帮助评估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及制
定相应的治理方案。
总之,生态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学,它研究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群落与它们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为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研究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及生存、生长、生活、生育与生衍状态的科学。
生态系统: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构成的具有特定组成、结构和功能属性的生态学系统;可以抽象的概括为是一个生物组分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动态变化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复合系统。
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科学,是认识生态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
生物学物种或生物种:在自然界中同一个物种的个体之间应该繁殖出具有生育能力的后代。
自然选择的准则:在特定环境中能够留下更多的后代,即保留适合度高的个体或类型。
物理防御:种植物刺、种植物壳、植物的种子(脱落)化学防御:植物和动物生成次生化合物保护剂(有毒化合物,消化不良化合物。
形态和行为防御:体色或形态图案成为隐态,警戒态,模仿味道不佳猎物体姿的贝氏拟态、警戒色+模拟体姿的繆氏拟态。
生存环境:影响活体生物功能的非生物环境,包括温度、相对湿度、氧气、pH、盐度、污染物浓度等、条件可以改变但不能被消耗。
生境:生物有机体的生活场所。
生态位:生物有机体对生境条件以及生境资源需求的综合,有机体的生态位是生物的生活模式。
基础生态位:在竞争者或扑食者不存在情况下,一个物种可以生存繁殖的潜能。
实际生态位:在竞争者或扑食者存在情况下可以生存繁殖的条件和资源范围。
低温的影响与适应策略:冷害与冻害(细胞的渗透压和水平衡、细胞膜);避冻策略和耐冻策略。
高温的影响与适应策略:高温危害:酶失活和变性、高温失水(蒸腾维温)、火灾。
适应策略:蒸腾维温--动植物的水冷系统,特化物种、耐高温生物,嗜热真菌,极端嗜热原核生物。
必需资源:资源间不可替代。
互补性资源:摄取两种资源湿比摄取一种资源的需求和消耗的更少。
拮抗性资源:摄取两种资源明显比摄取一种资源的需求和消耗的更多。
抑制性资源:必须资源在适宜范围年供给量增加促进生长,在过量供给时则变得得有害,抑制生物生长率。
氮限制机制:供给光合作用酶的N素不足,叶绿体内的ATP、NADPH 和羧化作用受限制。
磷限制机制:供给光合成RUBP的磷酸盐或者磷糖酸不足,限制光合速率。
生理生态学调控机制:①植物气孔对水碳耦合的调控机理②根系对水分、养分吸收和碳归还的调控机理③微生物功能群对碳氮转化和排放的调控机理④土壤-植物溶液系统中离子交换和平衡的生物化学机制。
生物物理化学过程机制:●叶片冠层生物学●根系冠层生物学●微生物功能群网络生物地理生态学机制:●环境控制生物地理格局机制●生物资源需求利用策略保守性机制●生物生产力适应气候和土壤环境原理●生物资源要素需求和资源供给平衡原理。
生态系统生态学机制:●生源要素化学计量学原理●资源要素利用效率机制●生物组分与器官平衡原理●生态位互补和种群演替理论。
资源分配的权衡:任何生物在可利用资源分配方面都会存在生活史性状间的权衡关系,分配到一种生活史性状的资源不会被其他性状所利用,资源分配权衡的结果是使得一种性状增大,而另一种性状降低。
表型可塑性:单个基因型在不同环境下可以以不同方式表达的能力。
系统发育约束:生物生长受进化因素的约束。
异速生长约束:生物根据个体大小而改变身体或生理特性的关系自疏作用:种群密度N与单个个体重量W之间的关系,随着个体重量增加,而种群密度降低。
演替: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替代的过程,群落替代的结果是朝着顶极群落方向发展。
进展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种类成分逐渐变得复杂,生产力逐渐增加,对外界环境的改造逐渐强烈,自身的环境变得中生化。
逆行演替:与进展演替的趋势相反,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生产力逐渐降低,对外界环境的改造作用减弱,自身的环境趋于旱生。
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生物之间的变异性或多样性,包括陆地,海洋以及其他水生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间复杂的生态过程,这种多样性包括种内,种间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一个物种的基因组成中遗传特征的多样性,包括种内不同物种之间或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性。
物种多样性:指的是一次个体采集中,不同物种的有效物种数以及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中各个物种的个体分布特点。
包括两个方面,即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
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包括生态系统类型、结构、组成、功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等。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对干扰的抵抗力和生态系统受干扰后的恢复力。
生态系统结构:是指组成生态系统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
生态系统功能: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生物组分、系统元件和组/构件、以及生态学过程在生态系统中所具有的机能或能力,履行的组织职能或完成的工作使命,发挥的作用或达成的效果。
生态学过程:是指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及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为达到一定结果的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过程,使得生态系统的各个营养级之间,各种生物组分成分个体之间,以及(生物成分与非生物环境要素之间组织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学功能单元。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
PSR:即压力,状态,响应。
是环境质量评价生态环境质量评估学科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子学科中常用的一种评价模型。
9.1植物的光合作用净光合速率与叶片氮浓度的关系:氮浓度高的地方植物光合作用也较高,光合能力强的植物具有较高的气孔导度,以高水分损失率迅速获得碳为代价。
净光合速率与叶片功能性状的关系:●长寿命的叶片一般叶氮浓度、光合能力较低,必须更长时间进行光合作用以维持存在期间的碳平衡;●Ps与比叶面积正相关,说明单位叶面积的光合潜力变异较小。
光合作用与温度的关系:极端高温导致光合作用酶失活,破坏光合色素结构。
水分利用效率(WUE):植物光合作用单位质量的水分所同化的CO2数量,其倒数为固碳耗水成本。
分解作用: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残体通过物理破碎化和生物化学转化作用,将复杂的大分子物质降解成简单有机物和矿物质的过程。
其生态学意义:凋落物的凋落与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内部所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键过程,在物种更新及可持续发展、养分转移、水分存贮及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的保育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土壤呼吸:是指通过根呼吸、微生物对凋落物和土壤有机质分解,从土壤表面释放CO2的生态系统过程。
10.1 氮循环生物固氮:是某些原核生物将大气中的氮还原成氨的过程。
微生物氮固持:指微生物在氧化含碳底物获取能量生长的过程中,从土壤环境中吸收NH4+、NO3-和简单的有机氮化合物,作为构成细胞的材料,将其同化为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过程。
●微生物无机氮固持总体上降低土壤无机氮库的规模,加剧微生物与植物根系竞争无机氮,不利于植物氮吸收;●有利于降低土壤NH3 挥发、反硝化和NO3-淋溶等引起的氮损失,具有积极意义。
自养硝化作用:微生物对还原态含氮化合物(如NH4+)的氧化过程。
异养硝化作用:异养细菌和真菌利用有机碳作为能源,氧化NH4 +或有机氮为NO2-或NO3-的过程;●底物以有机氮(胺类)为主,很少利用NH3-●不产生能量●在一些特殊的生境中该过程至关重要。
生态系统磷循环及其生态效应土壤磷的吸附:含P离子或分子通过化学键或物理作用力从土壤溶液中析出,然后附着到土壤固体表面的过程。
土壤磷的解吸:是指吸附状态的磷重新进入土壤溶液的过程,是吸附的逆过程。
氮沉降潜在机理:●氮沉降增加最终会抑制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合成更多的胞外磷酸酶,降低土壤有机质(SOM)的矿化和磷酸盐的释放;●氮沉降增加也会导致土壤酸化和Fe3+、Al3+浓度升高,增强酸性土壤有效磷的吸附,从而降低土壤磷的可利用性。
●全球大气氮磷沉降的摩尔比(46.5)远高于陆地植物最佳生长的N/P摩尔比(16~22),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
●氮沉降的持续增加会促使生态系统由氮限制转变为磷限制,随着土壤N/P比持续升高,磷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循环的限制作用逐渐增强。
生态化学计量学概述生态化学计量学:结合了生态学和化学计量学的基本原理,是研究生物系统能量平衡和多重化学元素平衡的科学,也是分析多重化学元素的质量平衡与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影响的一种理论。
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各个圈层中通过蒸发﹑降水和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量平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任意时段内研究区的输入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量的变化量。
波文比:波文比可以描述空气的稳定状况,波文比越大,表明感热交换越强烈,空气越不稳定,波文比越小,空气稳定性越好。
降水:指液态或固态的水汽凝结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现象。
包括雨、雪、雹等。
土壤含水量:供水充分时,达到或接近蒸腾能力,可供水量减少,蒸腾也渐减,土壤含水量降至凋萎系数以下时,蒸腾停止。
潜在蒸散量:也称为可能蒸发量或大气蒸发能力,是指大片而均匀的自然表面在足够湿润条件下水分供应充分时的蒸散量。
参考蒸散: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矮的绿色植物充分覆盖地面,对蒸发没有或者仅有微小阻力的一个广阔表面上单位时间的蒸发量。
实际蒸散:特定气候和水分条件下,某一下垫面实际的蒸散量。
径流:是指降雨及冰雪融水或者在浇地的时候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地理信息系统:包括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尺度研究变得极为普遍,尤其是促进了以解决尺度问题为目的的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
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全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和认为的因素而引起的全球性的环境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大气组成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荒漠化。
温室效应: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表向外发射的长波辐射,减小地球向外空释放能量,并通过大气的再发射向地表传递热量,使低层大气和地面温度上升的现象。
荒漠化:由于不恰当的人为活动,导致的干旱、半干旱和湿润地带的环境退化现象。
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土壤退化、水资源减少、植被退化,生产潜力减少。
效应值: 量化实验研究中某一参数处理与对照之间差异大小的值。
植物呼吸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短期抑制:CO2浓度升高,导致保卫细胞膨胀、气孔关闭、细胞内氧分压降低,从而使呼吸作用下降;短期促进:Thomas发现棉花也的夜间呼吸速率在高CO2下增加,可能和白天在高CO2下积累了较多的光合产物有关。
陆地生态系统碳过程对气温变暖正负反馈:正反馈:温度升高—植物和土壤呼吸速率增加;温度升高—光合产物增多—根系分配凋落物C增加—呼吸底物量增加—呼吸速率增加;负反馈:温度升高—有机氮矿化增加—土壤养分增加—植物生长加快—碳吸收能力增强;土壤呼吸对增温的适应。
温度适应性(Acclimation): 生物体为适应短期温度变化而在生理上发生的改变;变化可以逆转。
温度适应性(Adaptation): 生物体经过长期生长在一定的温度环境下而产生的在遗传学上的变化,该变化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