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对肝脏的损害及相关指标的分析
探析中药肝毒性之成因及对策

探 析 中药 肝 毒 性 之 成 因及 对 策
宋 雪 英
杭 州师 范大 学附属 医院 浙江 杭 州 3 0 1 10 5 关键 词 中药 肝毒 性 原 因 合理使 用 药物 绝大多 数是 通过 肝 脏代 谢 的 ,据 不 完全 资 料 统计 分析 ,中药 所致 的肝 损 伤 占临 床 药物 性 损伤 总病 例 的 2 6 ~4 8 _ 。笔 者分 析多年 来 关 于 中药致 肝 . . 1 ] 毒性 成 因的文献 和资料 ,发 现 中药 引起 的肝毒 性 与 超
有 毒 成 分 ,能 损 害 心 、肝 、 。 ,并 引 起 脑 水 肿 ,尤 肾等
肝脏 B超 检查 ,及 时调 整 中药 的剂量 和 适 当配伍 保 肝 药 。药 剂人 员做 好 中药的 验 收工 作 ,严 把 质 量关 ;在 配方 时对 超 剂 量 的 处 方 拒 绝 调 配 ,并 及 时 与 医生 沟 通 。此 外 ,患者 要在 医生 的指 导 下服 用 中药 ,不 要 轻
E3 成 海 . 视 中药 的致 肝 毒 性 与 抗 毒 性 作 用 研 究 j] 药 品 评 2刘 重 - . J
价 , 0 7, ( ) 3 23 4 20 4 6 :9—9 .
的 ,每味 中药都 有其药 典 规定 的安 全 剂量 范 围 和适 用 对象 。 曾有报 道 ,2例 患者 因感 冒身 痛 ,煎 服 土 三 七
性 。对 乙酰氨 基酚 与具 有潜 在 肝 毒性 的 中药合 用 ,可
使后 者 的肝毒 性增 加[ 。 8 ]
2 体 会 避 免 药 物 的 肝 毒 性 ,关 键 在 于 正 确 认 识 有 些 中 药
1 1 中药含 有毒 性 :①含 吡 咯 里 西 啶 生 物 碱 类 的 中 . 药 ,如千里 光 、款冬 花 、佩 兰 、软 硬 紫草 等 ,其 急 性
药物对肝脏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

药物对肝脏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药物的使用是人们维护健康和治疗疾病常用的方法之一。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药物对肝脏功能的影响,并评估其安全性。
本文将就药物对肝脏的影响进行探讨,并介绍相关安全性评估方法。
一、药物对肝脏功能的影响药物与肝脏的相互作用是研究药物安全性的重要方面。
不同的药物可能会对肝脏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代谢酶的影响:肝脏是身体中重要的药物代谢器官,许多药物在肝脏中会经历代谢转化。
某些药物可抑制或诱导肝脏中特定的药物代谢酶,从而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过程。
这可能导致药物的积累或过快代谢,引起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或药物毒性副作用的发生。
2. 肝毒性:一些药物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即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
肝毒性可以表现为肝酶水平升高、肝功能异常、肝细胞损伤等。
一些非甾体抗炎药、抗结核药物等即具有一定的肝毒性。
3. 药物与肝病的相互作用:药物的使用可能会与患有肝病的个体产生相互作用,影响疾病的进展,或增加肝病的风险。
例如,肝炎患者在药物使用上需要更加慎重,以免对肝脏产生进一步伤害。
以上只是药物对肝脏功能的一些常见影响,具体影响因药物种类、剂量、疗程长短、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而异。
二、药物安全性评估方法为了评估药物对肝脏功能的影响以及其安全性,研究者们采取了多种评估方法,以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以下是常用的安全性评估方法:1. 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评估药物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研究者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观察药物对肝脏功能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副作用。
这些试验通常会对肝酶水平、肝功能指标等进行监测,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2. 动物模型研究:在临床试验之前,通常会在动物模型中进行药物安全性评估。
动物模型能够模拟人体内药物的代谢过程,通过观察动物肝脏功能的变化,初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3. 医学数据库分析:医学数据库中存储了大量的药物使用和患者用药后的结果,研究者可以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评估特定药物对肝脏的影响及其安全性。
中药所致的肝损害

[ 中图分类 号] 5 5 R 7
[ 关键词 ] 中药 ; 肝损 害
随 着人们对 中医药需求 的增 加和 中西 医结 合研 究 的不断 发展 , 中药及其 制剂 的临床 应用 日益广 泛 , 中 而 药 导致 肝损 害的报 道 也呈 逐 年 上 升趋 势 。据 统计 , 中 药所 致 的肝 损 害 约 占所 有 药 物 性 肝 损 害 的 4 8 ~ .%
作用 , 主要存 在于 一些 药 用植 物种 子 中 , 五倍 子 、 如 石
生 物碱 , 国内报 道 引 起 肝 脏 损 害 的单 味 中药 有 5 0多 种, 加强 对 中药 致肝损 害 的认 识及 防治 十分迫 切 。
中药 引起 肝损 害的可 能机 制
中药引起 肝损 害 的机 理 尚未 完 全 阐 明 , 数 文 献 多 认 为是 药物 及 其 代 谢 产 物 直 接 或 通 过 免疫 机 制 损 害
可刺 激并 损害 胃肠 黏膜 , 吸收后不 仅能 损伤肝 脏 , 还能
1 肝毒性成 分 直接 导 致 肝损 伤 : 些 药 物或 其 代 . 某 谢 产物 可 以直接损 害肝 脏 , 类 药物 引 起 的肝 损 害 往 这 往 可 以预测 , 发生率 较 高 , 以复制 相 应 的动 物模 型 , 可 肝损伤 的发 生 及 严 重 程 度 与 药 物 剂 量 有 明 显 的 相 关 性, 潜伏 期相 对 较 短 , 同 时伴 有 肾脏 或其 他 脏 器 损 常
害 。 目前研究 较 为 深 入 的有 : 1 吡 咯里 西 啶 类 生 物 ()
碱 ( A ) 是一类 植物 性毒 素 , Ps: 由千 里光 次碱 和 千里 光 次酸构 成 , 目前 已发 现 40多个 不 同结 构 的吡 咯里 西 0 啶类生 物碱 , 存在 于许多 中草药 中 , 野百 合 、 如 千里 光 、 菊三七 、 兰 、 泽 紫草 和 狗舌 草 等 , 肝 毒 性 是经 细 胞 其
常见肝肾毒性的中药

常见肝肾毒性的中药1、肝毒性中药川楝子:对肝脏的毒性作用较强,可发生中毒性肝炎ALT、AST显着升高;配伍:白芍;一收一散,疏肝之中兼敛肝阴,补肝体而和肝用,刚柔相济;栀子:有毒成分:栀子苷血清中ALT↑、AST↑、TBIL↑;肝组织微粒体细胞色素CYP3A2的含量和活性均降低;机制:可能是栀子苷能抑制CYP3A2使毒性成分代谢减慢、蓄积而使中毒反应明显;补骨脂:血清中AST、ALT、ALP值与对照组比较有升高趋势肝脏形态结构基本正常何首乌:有毒成分:由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酸等组成的蒽醌类化合物.水提组分或醇提组分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一时一毒”关系款冬花:有毒成分:吡咯烷类生物碱血清中ALT 、AST、TBIL的含量均升高,肝组织水肿,点状坏死甚至碎片状坏死,也可见少量的炎细胞浸润;山豆根:醇提物和水提物均可造成肝损伤,但是水提组分的毒性大于醇提的.并呈现“量一时一毒”关系;血清中SOD超氧化物歧化酶、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量下降.MDA丙二醛含量增加,其含量的变化可能与氧化损伤有关;山豆根致肝损伤涉及许多基因的改变.PPAR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信号通路与其相关;苍术:有毒成分:苍术甙致命性的广泛肝坏死,伴有低血糖和肾衰;苍耳子:水提物的肝毒性要明显大于醇提物,长时间和大剂量的用药会加重肝损伤;血清中氨基转移酶升高,肝脏脂质过氧化损伤 ;肝组织的 DNA受到损伤, DNA的合成受到影响;✓肾毒性和致癌性的潜在危险,人们对大黄安全性的忧虑还波及到何首乌、芦荟、决明子、番泻叶、虎杖等众多的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传统中药理论与肝毒性之间的关系比较明显的是在五味理论中,资料表明具苦、甘、辛、成四种气昧属性的中药之间肝毒性的发生率虽无明显差异,但均有发生,,是否能提示与酸性生津养阴和酸能人肝的中医理论有关,尚有待进一步研究;2、肾毒性中药柴胡:有毒成分:挥发油及柴胡皂苷;常用量中毒量:35g以上;可致敏;天花粉:有毒成分:天花粉蛋白;常用量不宜长期服用,尤其是特异体质者;山豆根:有毒成分:苦参碱及金雀花碱;常用量中毒量:12g以上,有服60g死亡的报道,不宜久煎,慎与大黄合用;山豆根10 g以上入煎剂绝大多数有中毒反应;山豆根用量在15~ 20 g,其中毒反应率在50%,用量在10~12 g,其中毒反应率在17.6%;威灵仙:有毒成分:白头翁素及皂苷类;常用量中毒量:50g以上,主要是过敏反应;蜈蚣:有毒成分:组织胺样物质溶血性蛋白质;常用量中毒量:15g以上,多为过敏反应;有2天连服蜈蚣4条致死的报道;虎杖:有毒成分:蒽醌类化合物;中毒量:60g以上,常量即可发生过敏反应;泽泻:有毒成分:苷类生物碱;中毒量:30g以上;过量可直接损害肾小管;白果:有毒成分:白果中性素;或中毒量:20粒以上,与炮制方法有关,可直接损伤肾小管入煎剂可生用,入丸剂宜煨熟用;中毒量:30g以上,不可过量久服;川楝子:有毒成分:川楝素;中毒量:生用6~8g,炒用30g以上;可直接损伤肾小管;水蛭:有毒成分:水蛭蛋白、水蛭索;常用量:中毒量:15g以上;槟榔:有毒成分:槟榔碱;中毒量:60g以上;可引起肾实质的损害,出现肾炎样改变;不宜空腹服用;山慈姑:有毒成分:秋水仙碱;中毒量:15g以上,可引起肾小管损伤,出现肾炎样改变; 补骨脂:有毒成分:补骨脂酚对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有明显的毒性;亦可导致光毒性接触性皮炎HLM人肝微粒体中CYP酶将补骨脂酚代谢转化为无毒或毒性较小的代谢产物;。
中药对肝脏疾病的疗效评估

中药对肝脏疾病的疗效评估肝脏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
在治疗肝脏疾病的过程中,中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疗效进行评估。
中药治疗肝脏疾病具有悠久的历史。
中医认为,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脏腑之一,具有疏泄、藏血等功能。
肝脏疾病的发生往往与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血不足、湿热内阻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药治疗肝脏疾病主要是通过调理肝脏的气血、阴阳平衡,以及清除体内的湿热、瘀血等病理产物来实现的。
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中药具有一定的优势。
例如,一些中药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如苦参、叶下珠等中药,实验研究表明其对乙肝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此外,中药复方如小柴胡汤、茵陈蒿汤等,在改善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症状、恢复肝功能方面也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
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从而减轻肝脏的炎症损伤。
对于脂肪肝,中药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脂肪肝的发生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缺乏运动等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脂肪肝多属于痰湿内阻、肝郁脾虚之证。
一些中药如山楂、泽泻、决明子等,具有降脂、消食、祛湿的功效。
通过服用这些中药,可以促进脂肪的代谢,减轻肝脏的脂肪沉积,改善肝脏的功能。
肝硬化是肝脏疾病的晚期阶段,治疗难度较大。
中药在肝硬化的治疗中,可以起到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症状的作用。
例如,丹参、桃仁等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肝脏的血液循环,减轻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
同时,一些扶正补虚的中药如黄芪、白术等,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肝脏的代偿能力。
在肝癌的治疗中,中药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手术、放疗、化疗是肝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这些治疗方法往往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中药可以减轻这些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例如,一些中药具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然而,要客观评估中药对肝脏疾病的疗效,也不能忽视一些问题。
中草药肝毒性、肾毒性及对策

药由于药物本身 、 用药方法 、 患者体质等 问题 , 会对机 子 、 及已、 常 山、 鸦 胆子 、 马桑根 、 细辛 、 芫花、 甘遂、 大 体产生一定的损害 。我们应该在人体 中草药中毒后采 戟 、 罂粟壳 、 三七 、 土三七 、 木通、 广防 己、 汉 防己、 马 兜 取相应措施以及时减轻并解除药物的毒性。下面就 目 铃、 天仙藤 、 青木香 、 寻骨风 、 山 慈菇 、 丢了棒 、 川乌 、 草 前 中草药 肝 毒性 、 肾毒 性及 中毒 后对 策作 一 阐述 。 乌、 天麻 、 胖大 海 、 马钱 子 、 决 明子 、 野百 合 、 藜芦 、 瓜蒂 、 1 近年 文献 提及 的肝 毒性 及 肾毒性 中草 药 H 】 土 牛膝 、 洋金 花 、 夹竹桃 、 桃仁 、 石榴皮 、 商 陆、 八 角莲 、 1 . 1 具有肝毒性的中草药 1 ) 植物药 : 黄药子 、 菊三 槟榔 、 博落回、 白果 、 朱砂莲 、 棉籽油 、 千年健 、 番泻叶 、 七、 苍耳子 、 何首乌 、 雷公藤 、 川楝 子 、 金不换 、 千里光 、 相思子 、 肉桂 、 臭梧桐 、 独活、 白头翁 、 毒蕈 、 虎杖 、 松节、 望江 南子 、 昆 明 山海 棠 、 乌头、 大 黄、 五倍 子 、 地榆 、 虎 侧柏 叶 、 荜澄茄 、 补骨脂 、 大黄 、 栀 子 等 。2 ) 动物药 : 鱼 杖、 柴胡 、 款冬 花 、 番泻 叶 、 苦参 、 山豆根 、 巴豆 、 鸦胆子、 胆、 全蝎 、 蜈蚣 、 斑蝥 、 红娘子 、 蟾蜍 、 麝香 、 海马 、 蜂蜜 、
J i a o Yu n t a o ,G a o J i n g ,Re n B i n,L i Xu e ,Hu r ng a ,Z h a n g We n,L i J i n g
综述-可导致肝损伤的常见中药、中草药、分类及临床特点

中草药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应用历史,其中有不少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为我国人民防病治病提供了非常好的保障。
但由于各种原因,中草药导致的肝损伤在很多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如把中草药整体作为一项单一因素统计,常常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一项在韩国进行的全国性前瞻性研究表明,中草药引起的DILI占所有DILI的27.5%;我国的一些研究显示,中草药导致的DILI占36.01%~53.62%。
仅仅因为中草药是天然药物,就认为安全无害,忽视它潜在的肝毒性是非常片面的。
1. 可导致肝损伤的常见中药目前国内导致DILI报道较多的药物包括何首乌、雷公藤、土三七、一些治疗骨质疏松、关节炎等风湿免疫类疾病的某些药物,以及治疗白癜风、银屑病、湿疹、痤疮等皮肤系统疾病的某些药物。
造成DILI的中草药,根据剂型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中草药制剂及中草药复方制剂。
常见的中草药制剂:包括卫矛科的雷公藤、昆明山海棠;菊科的土三七、苍耳子、款冬花、千里光;天南星科的石菖蒲;豆科的番泻叶、苦参、山豆根、野百合;蓼科的虎杖、何首乌、黄药子、马钱子、鸦胆子、罂粟壳、土茯苓等;有毒矿物药:朱砂、雄黄、砒霜、铜绿等。
常见中草药复方制剂:包括牛黄解毒丸、六神丸、壮骨关节丸、天麻丸、鱼腥草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复方丹参素注射液、养血生发胶囊、补肾乌发胶囊、湿毒清、地奥心血康等。
上述中药及复方制剂,请不要在缺少专业医师指导的情况下自行服用。
2. 中草药致DILI的临床病理类型中草药引起DILI的临床病理表现几乎可以涵盖所有已知的肝脏病理变化。
虽然某些药物可引起一定的病理特征,但通常并不能依据组织学的变化来确定起因的药物。
肝活组织检查往往用于临床生化异常的肝病患者在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是除外DILI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DILI组织学一般特征为:(1)局灶性(小叶中央)边界较为明显的坏死和脂肪变性,坏死灶严重程度比临床不成比例;(2)肝脏炎症较轻,小胆管胆汁淤积较明显;(3)门管区炎症程度较轻(可能有胆管破坏性病变);(4)多数为嗜中性细胞或嗜酸性细胞浸润;(5)类上皮肉芽肿形成;(6)微泡性脂肪变(线粒体损伤)和脂肪性肝炎。
中药也伤肝

中药也伤肝作者:孙彬录来源:《肝博士》 2015年第2期文·孙彬录(中国人民解放军75752部位卫生队)中医药作为我国“国粹”,有着与西医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模式,是我国医学的宝贵财富。
近年来,对中医药的规范化研发加快了中医药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中草药治疗、调理已成为许多慢性病及现代西医无法彻底治愈患者的首选,民间的“偏方”和“秘方”更成为部分患者追崇的目标,甚至有人认为中药源自天然植物,对机体百益而无一害。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现代药物研发技术和评价体系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中药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已成为影响现代中医药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临床调查发现,中草药引发的肝损害占药源性肝病的32.6%,已成为药源性肝损害的重要诱因之一。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中草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主要是其所含的化学成分,而这些化学成分也正是产生毒性损害的物质基础。
如生物碱类、毒蛋白类、萜类及内酯类、蒽醌衍生物类及重金属类中药毒副作用较为集中。
生物碱作为一类含氨有机化合物,具有很强的生理活性,普遍存在于各类植物中,如菊科的千里光属、蜂斗菜属、天芥菜属等,过量服用都具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毒副作用。
化学成分为毒蛋白的巴豆、蓖麻子、相思子、天花粉、蜈蚣等,可引起消化系统中毒和肝、肾实质细胞的肿胀、坏死。
相思子毒蛋白可通过失活核糖体亚单位抑制机体蛋白质的合成,导致肝细胞坏死、淋巴充血。
含有萜类及内酯类的川楝子、大戟等可使肝细胞变形、染色质融合、肝细胞索离散,引起中毒性肝炎。
动物实验发现,灌服或注射大黄蒽醌可使大鼠甲状腺出现腺瘤样变,肝细胞出现退行性变。
含有重金属砷的明雄黄大量服用后会发生砷中毒,引起肝、肾等多脏器损害。
可见,源于植物的中药也并非百益而无一害,“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
秘方、偏方要谨慎中医药的发展经历了艰辛的探索和漫长的演变,凝聚着国人的智慧和心血。
在许多慢性病和西医无法彻底治愈的疾病中也表现出了自己的优势和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对肝脏的损害及相关指标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2-12-07T14:02:04.7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3期供稿作者:熊晓滨1 姜绍伟2 [导读] 检索有关文献资料中中药肝毒性的报告及其与中药药性、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
熊晓滨1 姜绍伟2(1烟台荣昌制药有限公司 264006;2黑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150076)【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3-0073-02
【摘要】检索有关文献资料中中药肝毒性的报告及其与中药药性、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
中药药性及其有效成分与肝毒性有一定相关性。
肝毒性主要集中在寒、热类,苦、辛类,归肝、脾、肾经类和有效成分中碱、甙类药物方面。
配伍、炮制可降低药物肝毒性。
掌握中药致肝毒性损伤的途径、靶点,对临床早期诊断与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药肝毒性四气五味归经有效成分
肝脏既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也是药物毒性反应的主要靶器官。
重视和正视中药的肝损害,探讨中药的肝毒性,对深入开展中药肝损害研究及防治,保证用药安全、减少和杜绝药源性肝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1 引起肝损害的常用中药
中草药所致的肝损伤没有特异性,其临床表现与常见肝病相似,停药后,多数肝脏损害可逆转。
据文献报道[1],引起肝损害的常用中药有:黄药子、雷公藤、苍耳子、麻黄、何首乌、苦楝子、川楝子、苍术、金不换、番泻叶、槲寄生等。
2 引起肝损害的中成药
中成药引起肝毒性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纳差、黄疸、皮肤瘙痒、肝区疼痛、肝肿大[2]。
中医主要辨证分型为湿热壅盛、蕴蒸肝胆;湿热内蕴、肝脾失调两型。
实验室检查以肝细胞损害为主,但不乏以ALP和谷氨酰转移酶(γ2GT)明显升高的胆汁淤积型肝炎。
复方制剂引起的肝损害以壮骨关节丸报道居多, 其次是治疗皮肤病的克银丸、消银丸、消银片、消癣宁等,其他常见中药复方[3]如小柴胡汤、复方青黛丸、华陀再造丸、大活络丸、追风透骨丸、天麻丸、润肤丸、脑安、益脑宁、脑力衰、消石丹、复方咳喘散、化淤丸、松刚益肝丸、昆明山海棠、消渴丸、消石丹、天麻丸、首乌片、消咳喘、安络丸、华陀再造丸、大活络丸、牛黄解毒片等多有报道。
3 中药药性与肝毒性的关系
宋秉智等[4]对55种中药肝毒性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中药四气、五味、归经与肝毒性有一定相关性:寒性、热性药肝毒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平性及无药性记载的药物;苦味、辛味两类药物肝毒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药物;归肝、脾、肾经三类药物的肝毒性明显偏高。
由于中药的药性是通过推理、感官功能证实和临床经验验证得来的,因此中药的药性对肝毒性可能有直接的影响。
4 中药有效成分与肝毒性的关系
中药发挥药效或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是其所含的化学成分,一般认为含生物碱类、苷类、毒蛋白类、萜类及内酯类、蒽醌衍生物类及重金属类中药,其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比较集中[5],并且含有碱类、苷类成分的药物肝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含有其他成分的药物[4]。
5 肝损害中药的减毒研究
5.1炮制减毒:常用的中药炮制减毒的方法有净制法、浸法、漂法、清炒法、加辅料炒、沙烫法、复制法、去油制霜法、水飞法、煅法、焙法、提净法等。
中药炮制减毒的方法多种,其配伍减毒的机制也有多种。
如川乌头加水、加热或蒸法、煮法,促使其毒性成分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水解,水解产物苯甲酰单酯和乌头原碱的毒性较少,以此来减少川乌头的毒性。
大戟中所含有毒的三萜类化合物与酸作用后的衍生物可消除其刺激作用,故大戟经醋制后,即可解除该物质的毒性[6]。
5.2配伍减毒从古至今,“相畏”、“相杀”都是在复方中应用毒性中药配伍减毒的根本依据,使用配伍减毒可提高应用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现代研究不仅吸收了古代医家的宝贵经验,而且又有许多创新。
如苍耳子的肝毒作用机制是抑制了机体内源性自由基清除系统的酶系和非酶系,引发脂质过氧化作用,并形成脂质过氧化物,从而引起细胞损伤,而配伍黄芪后,因黄芪具有抗自由基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内降低MDA的含量,且可提高GSH-Px和GST的活力,从而降低其对肝脏的毒性作用[7]。
6 正确认识中药药物性肝损害
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具有药物的双重作用,即在治病的同时产生毒副作用。
对于中药的毒性,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既不能认为中药是天然药材,没有毒副作用;也不能因为科技的发展,对中药的毒性研究发现的越来越多,就夸大它的毒副作用而禁止使用。
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看待中药毒性,引导人们合理有效地使用中药:第一,现有文献所载中药药物性肝损害研究多为中药的生药研究,而临床所用中药多为炮制过的中药,其毒性成分含量降低或化学结构改变,其毒性作用已减弱或消失。
第二,中医治病讲究理、法、方、药,讲究辨证、动态地看问题,而单味药研究的孤立、静止、片面性与中医治则相违。
中医经过几千年来用药经验的积累,有着严格的配伍用药规律,“十八反”、“十九畏”就是良好的经验总结,另外中医配伍用药有些不但能减毒还能增效。
第三,合理使用中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
无论是服药的剂量过大,还是服用的时间过长,发生毒副作用的可能性都会增加。
临床医生一定要合理、规范用药,结合病人体质、年龄、病症、病情辨证施治。
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中药毒性,通过合理的炮制、配伍、合理的用药剂量和用药途径来降低或消除毒性,就能够使中医药发挥其独到的治疗效果,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一凡,蔡皓东.中药引起肝损害的调查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1999,1:27-32.
[2]金安萍.黄药子引起肝功能异常1例[J].中国中药杂志,1996,21:377.
[3]邓培媛,傅琪.116例药源性肝损害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8,7:142-145.
[4]宋秉智,施怀生.肝毒性中药及其与药性和有效成分的关系——对55种中药肝毒性文献资料的分析报告.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1):18-19.
[5]丁涛.中草药不良反应及防治.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24.
[6]刘树民.中药药物性肝损害.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3-59.
[7]刘树民,姚珠星,张丽霞.黄芪对苍耳子肝毒性影响的实验研究.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7,9(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