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线路三大薄弱环节病害分析及整治
分析铁路路基病害原因及整治措施

分析铁路路基病害原因及整治措施
铁路路基病害是指影响铁路线路正常运行的路基损坏现象,其病害类型多样,如铁路道基沉降、路堤决败、路基侧滑、路基积水、路基塌方等。
铁路路基病害的原因也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设计不当:铁路路基的设计需要考虑地质、水文、气象等因素,若设计不当会导致施工难度增加,地基不稳定,从而导致路基病害的发生。
2. 施工质量差:铁路路基的施工涉及到很多工序,若施工质量不合格,如填筑不夯实、过于急躁等,会导致路基的不平整,从而诱发路基病害。
3. 维护不当:铁路路基建成后需进行经常性维护,如保持路基排水畅通、修补路面破损等,若维护不及时,则会对路基安全造成一定威胁。
针对以上的铁路路基病害原因,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点整治措施:
1. 设计科学合理:强化设计过程中对各种因素的分析和掌握,并制订具体的施工方案。
2. 坚持质量第一:高标准、严要求,强化施工质量管理,确保施工质量。
3. 维护有为:加强路基日常维护,定期检查路基情况,及时修复和更换有问题的部分。
4. 技术提升:不断加强对铁路路基及相关设备及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及时掌握新技术并运用到实践中来。
通过有效的整治措施,可以避免铁路路基病害的发生,它还可以提升铁路的安全性能和可靠性能,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和高效。
分析铁路路基病害原因及整治措施

分析铁路路基病害原因及整治措施铁路路基病害是指铁路路基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缺陷和损坏状态,影响铁路线路的安全、运行和承载力。
路基病害的出现主要与以下几个原因相关:设计不合理、建设施工质量不达标、自然灾害、违法工作和路基本身结构缺陷等。
针对这些原因,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整治措施来消除或减少铁路路基病害。
设计不合理是导致铁路路基病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设计不合理主要体现在设计参数选择不当、地质勘察不到位和设计理论不成熟等方面,导致了路基结构的不稳定和存在安全隐患。
应加强对铁路路基设计的科学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适用的设计规范和标准,确保合理的设计方案。
建设施工质量不达标也是导致铁路路基病害的重要原因。
建设施工质量不达标主要体现在土方开挖、填筑和压实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土质选择不当、压实不充分和水分控制不当等。
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土方开挖和填筑工艺的把控,确保每个节点的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自然灾害也是导致铁路路基病害的一大原因。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洪水等,这些灾害会给铁路路基结构带来破坏性影响。
在铁路路基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和气象条件,并采取相应的抗灾措施,如设置防护墙、防洪闸门等。
违法工作也是导致铁路路基病害的原因之一。
违法工作主要包括违法建设、违法开采和违法凿洞等,这些行为会对铁路路基结构造成严重破坏。
应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监管,加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铁路路基的完整和安全。
铁路路基本身结构缺陷也是导致病害出现的重要原因。
铁路路基的结构缺陷可能包括材料问题、施工工艺缺陷和使用年限过长等。
在铁路路基维护和保养过程中,应加强对已有路基的检查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修复,确保路基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为了整治铁路路基病害,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1. 加强路基设计和施工质量管理,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提高设计和施工水平,确保路基结构的稳定和可靠。
2. 加强对土方开挖和填筑工艺的把控,提高土方处理工艺的科学性和施工技术水平,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铁路路基病害及整治防护措施

铁路路基病害及整治防护措施铁路路基是铁路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列车的运行荷载。
由于气候变化、地质条件、施工质量等因素的影响,铁路路基常常会出现各种病害,如塌陷、塌方、变形等问题。
这些病害对铁路运输安全和正常运营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整治和防护措施。
铁路路基病害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塌陷:指路基土体在受到某种外力作用或自身承载力不足而发生塌陷的现象。
常见的塌陷病害有坡顶塌陷、路堑底部塌陷等。
塌陷病害会导致路基变形,影响列车的行车安全。
整治措施:对于已经发生塌陷病害的路段,需要采取挖填法、挡土墙等方式进行修复。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合理设计路基的高度和宽度,确保土体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2. 塌方:指路基周边的边坡或堤坝发生坍塌的现象。
塌方会造成路基的损坏和破坏,严重时可能导致列车脱轨等危险情况。
整治措施:对于塌方病害,一般采用加固边坡的方式进行修复。
例如使用锚杆、预应力锚杆、喷射混凝土等技术手段,增强边坡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3. 变形:指路基土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形状、尺寸或位置变化的现象。
常见的变形病害有路基水平变形、路基垂直变形等。
变形会导致路基的不平整,增加列车行驶的阻力。
整治措施:对于发生变形病害的路段,需要进行路基加固和地基处理。
可以采用灌浆、加固桩、加固带等方式,提高路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为了预防和减少铁路路基病害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1. 做好地质勘察:在铁路线路设计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评价,了解地质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施工和整治提供依据。
2.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路基土体的处理,确保土体的密实度和稳定性。
严格控制施工质量,避免施工过程中产生质量问题。
3. 定期检测和维护:对于已经建成的铁路路基,需要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害。
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测量技术等手段进行监测,确保路基的安全和稳定。
4. 做好防洪排水工作:铁路路基常常受到洪水的影响,容易出现塌陷、塌方等病害。
铁路线路常见病害分析及预防整治

铁路线路常见病害分析及预防整治摘要:近年来我国铁路正面向快速发展,这也就对铁道线路有了更进一步的需求,对铁道线路的维护作业规范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即要对铁道线路实行及时巡视,以确保铁道线路维持在最佳好的状态,并使机车车辆稳定地安全地行驶。
所以,从铁道运输线路的维护方面采取措施,对运输线路设备状态进行分析、整治病害的预防措施做到实际并且合理,这样使铁道运输线路的状况得以改善,使铁道运输线路经常处于高效的安全运营状况。
本文探究了铁路常见病害,并对其提出了预防整治的措施。
关键词:铁路常见病害;预防整治;中国铁路引言:因为轨道线路经常裸露,并且也由于线路受环境的影响以及机车车辆运行等的动力作用等对铁轨的力的作用,也因此导致了对轨道状态而言其不停地改变。
由于平时开展养护作业的时间不足、养护计划进行的不合理,或者大、小中修的作业不能及时进行,都会造成了轨道线路许多病害的出现。
一、铁路线路常见病害1.线路爬行病害线路爬行是钢轨被损坏的主要因素之一,他不但能够使轨道枕木间距位置偏斜,还能够使其间隙不正、轨缝大小不均等现象产生,对线路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连续多处挤瞎轨道缝,能发生胀轨跑道,拉大轨道缝还会导致夹板固定、钢轨、螺栓连接处的伤损甚至拉断螺栓,线路爬行更容易形成和加剧接头病害。
拉斜轨枕间隙会导致轨距、轨向不良,并且使轨件的道钉和轨枕损坏。
无法保证捣实的质量,并会使空吊板增添,并且还会形成和增加枕底坑洞。
在桥面上带动轨枕,并且还会增加桥面轨枕间的距离,以致带动钢梁并且涉及到支坐和墩台。
2.钢轨接头病害钢轨结合处的病害情况,一般有低接头、溜坍沉陷收缩、道床板结并且冒泥路基翻浆、夹板固定断裂甚至扭曲、混凝土轨枕间距断裂甚至损坏、钢轨发生折断。
钢轨连接处病害问题容易形成的重要因素有,接头处出现轨缝、台阶和折角、连接处遭受很大的冲击力。
线路保护不好,保养修理不善、产品质量较差,都会加大冲击力对钢轨连接的损伤,同时增加了保养修理工作的难度。
分析铁路路基病害原因及整治措施

分析铁路路基病害原因及整治措施铁路是国家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路基病害对于铁路运输的安全和顺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铁路路基病害主要包括塌方、沉陷、滑坡、错台等问题,其产生原因主要包括地质条件、工程设计、施工质量等多方面因素。
针对铁路路基病害问题的整治措施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合理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以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和畅通。
地质条件是影响铁路路基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如高山、高原、河谷等地区,地震、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自然灾害频发,容易导致铁路路基病害。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线路位置,避开地质灾害的高风险区域,或者通过改变线路走向和剖面等方式降低地质灾害对路基的影响。
还可以进行地质勘察和监测,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采取相应的防范和应急措施,防止病害的发生。
工程设计和施工质量是铁路路基病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工程设计阶段,应该充分考虑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线路走向和剖面,以减少地质灾害对铁路路基的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保证填筑土的质量和压实度,避免土体松散和坍塌等问题。
还应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管和质量控制,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标准和要求,从根本上减少铁路路基病害的发生。
铁路路基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也是防止病害发生的重要措施。
定期巡视检测是保障铁路路基稳定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路基的巡视和检测,及时发现和修补路基的病害和缺陷,防止其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应加强对铁路路基的排水和防水工作,确保路基内部排水畅通,避免水分对土体稳定性的影响。
还应加强对路基周边植被的管理,适时修剪和疏伐,防止树根破坏路基稳定,并加强路基表面的防尘、防冻、保护层等工作,增强路基的抗冻、抗水、抗腐蚀能力。
技术手段的应用也是解决铁路路基病害问题的重要手段。
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激光测量技术、无人机巡检技术等,实现对铁路路基的快速、全面的监测和评估,发现病害和隐患,及时采取措施修复和保护。
浅谈铁路线路病害的预防和整治

长春宏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市河北区300000摘要:铁路是我国交通系统中的核心交通运输方式,维持铁路的正常运营是关系到人畅其途、货畅其流,甚至影响国计民生的大事情。
因此,尽早发现铁路线路病害并维修恢复线路健康状态,对保证铁路安全运营、提高铁路运输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此,本文对铁路线路常见病害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针对性预防和整治措施。
关键词:铁路线路;病害;预防和整治铁路线路由于机车车辆的动力作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钢轨、道岔、轨枕等设备不断被机械磨损,道床、路基持续产生变形,轨道几何尺寸不断发生变化,致使铁路线路产生各种病害。
1.铁路线路常见病害及产生原因1.1铁路线路爬行病害线路爬行是铁路线路病害常见的发生形式之一,特别是重载铁路上更常见。
火车车轮在轨道上运行的时候,除竖直力和横向力外,还会产生纵向水平力。
铁路轨道会在纵向水平力的作用下,使钢轨沿着轨枕或轨道框架沿着道床顶面纵向移动,产生铁路线路爬行病害。
产生爬行病害的原因主要有钢轨挠曲、线路上防爬设备不足、扣减扣压力不够、道床纵向阻力不够等。
1.2钢轨接头病害钢轨接头是轨道的薄弱环节之一。
列车车轮通过钢轨接头时,由于钢轨质量不满足标准,接头处存在内部核伤;或者钢轨质量钢轨接头养护不到位,夹板松脱、折断等;或者钢轨接头地段道床捣固不良,致使钢轨上下反复挠曲等原因,造成轨道不平顺,使钢轨接头产生剧烈震动,,从而造成接头病害。
1.3曲线钢轨病害曲线地段,由于曲线轨道不圆顺、超高设置不准确、钢轨质量不合格等原因,列车运行时产生附压力以及造成钢轨顶面与车轮踏面不相吻合,加速钢轨的磨耗。
1.4道岔病害道岔是线路的薄弱环节之一。
由于岔区结构较为复杂,对钢轨平顺度、道床整体性和稳定性要求高。
因道岔区线间距误差、道岔纵向位移、轨距变化不均匀、道床不均匀沉降、辙叉心轨受列车冲击磨耗等影响,导致道岔产生各种病害。
1.5轨枕病害轨枕承受着由钢轨传来的列车机车车辆巨大压力,并传导给道床,对保持钢轨正常的几何位置起着重要作用。
分析铁路路基病害原因及整治措施

分析铁路路基病害原因及整治措施铁路路基病害是指铁路路基发生的各种损伤和病害,包括路基下沉、路基滑移、路基塌陷、路基冻胀等。
这些病害给铁路运输安全和运营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为了及时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铁路路基病害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
1. 土壤性质铁路路基的土壤性质对病害的发生起着关键作用。
一方面,土壤的可塑性、压缩性和抗剪强度等参数直接影响着路基的稳定性。
如果土壤中含有较多的腐殖质、水分等,也容易导致路基的不稳定。
2. 水分问题水分是土壤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如果水分过多或者长期浸泡在水中,就容易导致路基的软化和液化,从而引发路基下沉、滑移等病害。
3. 动、静荷载铁路列车的行驶和停靠都会对路基产生动、静荷载作用,长期以来,这些荷载对路基的影响不可忽视。
尤其是大型货物列车,其荷载更是巨大,对路基的影响更为严重。
4.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都有可能对铁路路基造成破坏。
特别是在某些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自然灾害对路基的危害更为突出。
二、铁路路基病害的整治措施1. 加强路基保护在铁路设计施工中,应首先进行严格的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并在施工中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减少地质灾害对路基的影响。
2. 优化路基设计在路基设计中,应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特点,合理选择路基的填筑材料和施工工艺,使路基在承受列车荷载的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3. 加强排水系统铁路路基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排水系统的设置,确保在雨水冲刷和地下水位变动的情况下,路基仍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4. 强化检修管理要定期对铁路路基进行检查和维护,并建立健全的检修管理制度。
一旦发现路基存在病害,应立即用专业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整治措施。
5. 创新应用新技术在路基的维护和整治中,可以适度应用新技术,如激光测量技术、遥感技术、无人机巡查技术等,以提高对路基病害的监测效率和整治效果。
6. 科学合理的复合材料使用在路基的整治中,可以采用一些新型的复合材料,如聚合物改性沥青、聚酯网格布等,用于增强路基的抗压、抗渗和抗冻融能力。
铁路路基病害及整治防护措施

铁路路基病害及整治防护措施一、路基变形整治路基变形是铁路路基最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是由于填料不良、压实度不够、排水不畅等原因导致的。
为了整治路基变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更换填料:对于变形严重的路段,可以采取更换填料的措施,选择具有良好承载力和稳定性的材料进行回填。
2. 加强压实:在填筑过程中,应采用大吨位压路机进行压实,保证填料的密实度,减少变形量。
3. 设置排水设施:在路基两侧设置排水沟或排水管,及时排除雨水和其他水分,防止路基浸泡导致变形。
二、路基裂缝防治路基裂缝是由于填筑层厚度不均、压实度不够等原因导致的。
为了防治路基裂缝,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控制填筑层厚度:在填筑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每层填料的厚度,保证每层填料的压实度。
2. 加强压实:采用大吨位压路机进行压实,保证填料的密实度,减少裂缝的产生。
3. 设置防裂措施:对于容易出现裂缝的路段,可以在路基表面设置防裂网或防裂贴等措施,防止裂缝扩大。
三、路基渗水处理路基渗水主要是由于地下水或地表水渗透到路基内部导致的。
为了处理路基渗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设置排水设施:在路基两侧设置排水沟或排水管,及时排除雨水和其他水分,防止路基浸泡导致渗水。
2. 加强防水措施:对于容易渗水的路段,可以在路基表面设置防水层或防水材料,防止水分渗透到路基内部。
四、路基滑坡预防路基滑坡是由于土体失稳或水流冲刷等原因导致的。
为了预防路基滑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排水:在滑坡易发区设置排水设施,及时排除雨水和其他水分,防止土体失稳导致滑坡。
2. 增加支挡结构:对于容易滑动的土体,可以增加支挡结构如挡土墙、抗滑桩等,提高土体的稳定性。
五、路基冻害防治路基冻害是由于土体在低温下冻结膨胀导致的。
为了防治路基冻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更换填料:对于容易受冻的土体,可以更换不易受冻的填料如砂砾石等。
2. 加强保温措施:在路基表面设置保温层或保温材料,减少土体与外界的温差,防止土体冻结膨胀导致冻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
课程论文
题目:铁路线路三大薄弱环节病害分析及整治
学号:20092202
姓名:王大海
班级:09土木工程(1)班
题目:铁路线路三大薄弱环节病害分析及整治
摘要:铁路线路设备是铁路运输业的基础设备。
经常保持线路设备完整和质量均衡,是列车能以规定速度安全、平稳和不间断地运行,并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道岔、曲线和接头作为线路的薄弱环节,随着列车提速和重载列车的开行,列车通过道岔和曲线时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对道岔、曲线和接头病害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养护维修办法是很有必要的。
合理养护铁路线路,及时有效的分析、预防和整治设备病害,为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确保铁路线路质量是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前提。
关键词:道岔;曲线;接头;病害原因;预防方法
为了能够预防这些病害的发生和发展,我们要找出其病害形成的原因,进行合理整治,以加强设备的使用寿命,保持线路设备完整和质量均衡。
使列车以规定速度安全、平稳和不间断地运行。
针对这些病害,下面是我结合一些相关书籍对上述问题进行的分析。
一.道岔病害分析及整治
病害1:轨向不良(包括钢轨不均匀侧磨)
(1)原因分析:①与区间无缝线路锁定轨温差超标,钢轨发生纵向位移,限位铁(限位器)扭曲或顶死;②铝热焊头支嘴形成硬弯;③局部一侧水平或暗坑吊板,造成两股钢轨受力不均匀;④钢轨交替不均匀侧磨。
(2)整治方案:①以岔区直股股钢轨为基准股,调整轨向轨距。
②对无缝道岔进行应力调整,消除道岔应力集中。
③整治失格铝热焊接接头。
④对不均匀侧磨的轨件及时调边、打磨或更换。
病害2:高低超限分析及整治
(1)原因分析:①道床污染板结、排水不良,造成线路暗坑吊板和翻浆;②接头、焊道凸凹不平;③可动心轨部分与翼轨间存在高低不平顺;④道岔转辙部分及可动心轨、电务转辙机等无法实施正常捣固,道床不密实;⑤尖轨及心轨变截面处轨面出现坑洼;
⑥钢轨母材垂直方向轨面原始不平达0.8-1mm。
(2)整治措施:①对道床板结的道岔及前后平直线进行清筛换砟,恢复道床弹性。
②对接头焊缝进行仿型打磨,消除接头焊道轨面不平顺,消除或减缓附加冲击力。
③进行尖轨、可动心轨的轨面修理,消除或减缓附加冲击力。
④加强道岔转辙及可动心轨部分
的捣固工作,消除暗坑吊板。
病害3:直尖轨拱腰变形。
(1)原因分析:①道岔锁定轨温过高或过低,基本轨发生纵向位移;②对岔区没有完全锁定,造成钢轨伸缩量大;③尖轨顶铁顶碰尖轨轨底,或滑床板摩擦阻力过大。
(2)整治措施:①规范无缝道岔管理工作,按照跨区间无缝线路管理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无缝道岔进行应力调整,恢复尖轨与基本轨设计位置,调整限位铁。
②加强岔区锁定,岔区连接零件必须齐全、完好、有效,对道岔曲股及岔后150m线路加强锁定。
③对变形的尖轨进行直轨处理。
病害4:尖轨、基本轨离缝。
(1)原因分析:①尖轨拱腰变形;②转辙部分暗坑吊板;③曲股轨距过大;④顶铁磨耗;⑤电务转辙设备调整不到位。
(2)整治方案:①认真落实病害六整治措施要求,解决好尖轨拱腰问题。
②整治岔区连接零件病害,消灭转辙部分的暗坑吊板。
③及时消灭曲股大轨距,保证曲股圆顺,在曲股轨距准确情况下,对顶铁加插片,保证尖轨、基本轨密贴。
④调整拉杆及顶铁,消灭尖轨、基本轨离缝。
病害5:心轨、翼轨磨耗低塌。
(1)原因分析:辙叉心轨及翼轨受列车冲击磨耗。
(2)整治措施:①加强心轨及翼轨的肥边打磨,预防心轨、翼轨掉块;②对心轨和翼轨进行打磨,消除轨面不平顺。
病害6:护轨扭曲变形。
(1)原因分析:①护轨不均匀磨耗;②整治时不规范地加插垫片造成护轮轨变形。
(2)整治措施:①更换严重磨耗和变形护轨;②调整护轮轨垫片,保持直线段顺直。
二、曲线主要病害分析及整治
病害1:小半径曲线“鹅头”与反弯。
(1)病害原因:养护维修作业方法不当,习惯于上挑,破坏曲线头尾的正确位置;使用简易方法计算拨道,由曲线中间向两边拨道;设置缓和曲线长度、超高及轨距加宽不合理,道床不实。
(2)整治措施:①用绳正法计算拨道量,在曲线全长范围内拨道,并适合预留回弹量。
②在曲线定期拨道时,在测量正矢前,要拨正直线两端的直线方向。
③合理设置轨距加
宽、超高与正矢递减。
④临时补修拨正曲线,不可以从中间向两端拨道,防止将作业误差赶到曲线两端。
⑤曲线头尾处要保持足够的道床并夯实。
病害2:曲线钢轨接头“支嘴”。
(1)病害原因:由钢轨硬弯、道砟厚度不足、道床不密实、轨枕失效、螺纹松动、夹板弯曲变形或强度不够、轨缝不良等引起。
(2)整治措施:①补足道砟,按规定加宽和堆高曲线外侧道砟,把地锚拉杆安装在曲线外股钢轨水平位置上。
②调换“支嘴”接头夹板,矫直硬弯钢轨。
③拨道作业中,尽量避免上挑,如必须上挑,则采用拨动小腰带动接头方法拨道。
病害3:曲线钢轨磨耗。
(1)病害原因:超高或轨底坡不合适;轨距变化率较大;线路养护不当。
(2)整治措施:①每年根据全年客货车实测平均速度,检算设计超高,并根据现场外轨侧磨和内轨压溃情况及时调整曲线超高。
②及时修正轨底坡,使轮轨接触面积增大。
③合理定期安排钢轨调边使用。
④保持曲线圆顺度,定期检查,从预防的观点出发,治小治早。
⑤采用曲线上股钢轨侧面涂油,可有效减少钢轨侧面磨耗。
病害4:钢轨波磨。
(1)病害原因:轨道不平顺,道床处理不彻底、厚度不足、脏污、板结翻浆。
(2)整治措施:日常养护中加强捣固和清筛,尤其是有砟桥上,通过捣固、清筛,改善轨道弹性;合理安排打磨周期。
三、钢轨接头病害
1 、钢轨及联结零件病害的原因:(1)由于轧钢质量不好,出厂时钢轨内就存在核伤。
(2)接头养护不良,加重车轮冲击。
(3)在车轮冲击力作用下,端部顶面受到很大的压力,产生塑性变形。
(4)捣固不良和线路爬行。
(5)曲线超高不正确,造成钢轨磨损。
(6)线路上铺设的钢轨,轨底坡不合,钢轨顶面容易发生磨损。
(7)换轨时设置轨缝过大和接头错牙,形成先天性的轨面不平顺。
(8)垫板和扣件养护不良。
二、预防钢轨及接头连接零件病害的方法
1 、加强钢轨和夹板的养护工作:(1)加强钢轨的检查,发现重伤钢轨和夹板,应及时更换;(2)及时矫直硬弯钢轨;(3)及时焊补轨面擦伤;(4)经常注意拧紧扣件,整修防爬设备,锁定钢轨,防止爬行,不使轨缝拉大。
2、加强接头养护:(1)加强接头捣固,保持道床丰满,并加以夯实。
(2)经常上紧夹板螺栓,保持接头坚固。
(3)及时清筛接头范围内的不洁道碴,以免结成硬壳,失去弹性,或引起翻浆冒泥,造成显著的不平顺。
(4)及时消灭轨面高低错牙,接头轨面及轨距线
内侧错牙不得超过l mm。
(5)用上弯夹板整治低接头。
上弯夹板是将一般夹板用弯轨器上弯,上弯量一般以1.2 mm为宜。
(6)及时调整轨缝。
大轨缝是造成接头病害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⑴孙国瑛、沈善良等. 铁路工务〔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157
⑵杨广庆. 路基工程〔M〕 .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⑶刘永孝、李斌 .铁路线路养护维修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