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指数与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患病率的关系

合集下载

人群体重指数变化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

人群体重指数变化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

人群体重指数变化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变化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

方法跟踪随访2001年参加我院健康体检且年龄在25~64岁的人群,复查该人群3年后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糖(FIG)、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观察体重正常者与超重肥胖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BMI变化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变化及BMI变化值与其他危险因素变化值之间的关系。

结果超重肥胖人群由2001年的40.09%上升到2004年的44.38%;超重肥胖组的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均高于体重正常组;超重肥胖组较体重正常组患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6.88、患高血糖的危险性增加2.04、患糖尿病的危险性增加2.24、患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危险性增加1.78、患高胆固醇血症的危险性增加5.08。

BMI每上升一个单位,SBP上升1·374,DBP上升0.932,TG上升0.192,TG 上升0.099;但与FIG变化无线性关系。

结论BMI增高可以促进其他如血压、血糖和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标签:体重指数(BMI);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超重和肥胖在国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极大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我们在2001年至2004年对参加我院健康体检的25~64岁人群进行跟踪随访,观察体重指数(BMI)变化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1年参加我院健康体检且年龄在25~64岁的人群,均为城镇居民,共计2681人,其中男性1572人,女性1109人,平均年龄41.8l±9.67岁。

到随访结束时,失访或资料不全234人,随访有效率91.3%。

1.2方法:对该人群进行健康体检,参检者空腹10小时以上,清晨7~9时采静脉血,全部生化指标采用日立7600全血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健康指数计算公式

健康指数计算公式

健康指数计算公式健康指数计算公式的制定是基于医学和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不同身体健康指标的权重和数值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一个客观的评估结果。

在制定健康指数计算公式时,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体重指数(BMI):体重指数是一个常用的身体健康指标,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体重是否合理。

体重指数的计算公式是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

通常,体重指数在18.5~23.9之间被认为是健康的范围,超过这个范围则可能存在肥胖或偏瘦的问题。

2. 血压:血压是一个常见的健康指标,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血压的计算公式是舒张压和收缩压的平均值。

通常,血压在正常范围内是120/80 mmHg,高于这个范围说明存在高血压的风险。

3. 血糖和血脂:血糖和血脂是反映一个人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血液指标。

血糖和血脂的计算公式类似,都是测量其浓度值。

通常,血糖在空腹时在正常范围内是3.9~6.1 mmol/L,高于这个范围可能存在糖尿病的风险;血脂在正常范围内是低密度脂蛋白<3.12mmol/L,总胆固醇<5.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1.04mmol/L。

4. 其他因素:除了上述的身体健康指标之外,还可以考虑其他一些因素,比如运动习惯、饮食习惯、吸烟和饮酒等生活习惯因素。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制定一个适用于不同人群的健康指数计算公式,用来评估一个人的整体身体健康状况。

制定这样一个公式需要考虑到不同因素间的相互关联性,以及其对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这样一个综合的健康指数公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健康管理措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健康指数计算公式是一个重要的评估身体健康状况的工具,通过综合考虑不同身体健康指标的数值,可以得出一个客观的评估结果。

通过制定适用于不同人群的健康指数计算公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并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身高体重指数与疾病风险的关联

身高体重指数与疾病风险的关联

身高体重指数与疾病风险的关联身高体重指数(BMI)是一种简单但有用的衡量身体体重和健康状况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医生和公众了解一个人体内脂肪的含量和风险因素。

身体质量指数是用一个人的体重按照身高的平方数来计算的。

它是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得出的:BMI = 体重(千克)/ 身高(米)的平方例如,一个人的身高为1.7米,体重为70公斤,则他的BMI为24.22。

使用BMI来评估一个人的身体体重是否正常。

BMI值越高,表示其体内脂肪含量越高,可能会增加患病的风险。

研究表明,BMI值较高的人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中风等慢性疾病的风险明显增高。

一、BMI值的分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人的BMI被分为以下几类:·低于18.5——体重过轻· 18.5-24.9——体重正常· 25.0-29.9——超重· 30.0及以上——肥胖二、BMI值与疾病的关系研究表明,BMI值与许多慢性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BMI值的增加,患病风险也随之增加。

下面是几个值得关注的例子:1.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造成人体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功能紊乱的疾病。

这种疾病越来越严重,全世界已经有几亿人患有糖尿病。

研究表明,BMI 值高于23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比体重正常的人高出2.5倍。

2.高血压高血压是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的一个普遍问题,许多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3.心脏病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体重指数高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相关。

4.癌症肥胖与多种癌症的发生有关,包括乳腺癌、子宫内膜癌、肾癌、大肠癌等等。

三、BMI值的注意事项然而,需要注意的是,BMI值并不是完美的衡量一个人健康和患病风险的指标。

例如,肌肉量多的人会有更高的BMI值因为肌肉比脂肪更重。

而骨骼结构也会影响BMI值。

因此,BMI值应该与其他指标一起使用,例如腰围、胆固醇和血糖水平等。

综上所述,BMI值可以作为一个简单而实用的衡量身体体重和健康情况的指标。

2型糖尿病体重指数与血糖、血脂、血压的关系探讨及护理

2型糖尿病体重指数与血糖、血脂、血压的关系探讨及护理
血症 及 睡 眠 呼 吸紊 乱 。有 学 者研 究 认 为 , S O AS是 冠 心 病 发 生 、 发 展 中 的 独 立 危 险 因 素 l , 眠 心 脏 健 康 研 究 (l p hat 4 睡 ] se er e hat td ,HHs 大 样 本 多 中心 研 究 进 一 步 证 实 了 O AS与 el suy S h ) S
2 4 0 .
作 者 简 介 何 春 欢 (9 3 ) 女 , 士 长 , 管 护 师 , 科 , 作 单 位 : 16 一 , 护 主 本 工 508 , 东 省 人 民 医 院 ( 东省 医学 科 学 院) 吴 华 颖 工 作 单 位 : 100广 广 ; 5 9 0 , 山 大学 附 属 第 五 医 院 ; 胜 青 、 琼 、 少 萍 、 惠 兰 工 作 单 100中 卓 欧 卢 蓝
冠 心 病 和 心 肌 梗 死 呈 相 关 性 。 冠 心 病 与 0 A S S严 重 程 度 有
呼吸 暂 停 综 合 征 则 使 疾 病 的 治疗 和护 理 更 加 困 难 。应 积 极 的 对
冠 心 病 病 人 行 睡 眠 呼 吸 监 测 , 诊 断 、 治 疗 、 针对 性 护 理 干 早 早 早 预, 防止 两 种 疾 病 相 互 影 响 恶 化 , 成 恶 性 循环 , 深 治疗 难 度 。 形 加 尽早明确诊断 , 为病 人 提 供 更 完 善 的 治 疗 和 护 理 , 善 生 活 质 改
位 :10 0 广 东 省 人 民 医 院 ( 5 08 , 广东 省 医 学 科 学 院 ) 。
频 繁 呼 吸 暂停 导 致 低 氧 血 症 , 低 氧 会 导致 心 肌 缺 血 , 重 者 甚 而 严
至 发 生 心肌 梗 死 。因 此 预 防夜 问低 氧 非 常 重 要 ,呼 吸 机 治 疗 是 中重 度 0 AS 人 目前 公 认 的 首选 治 疗 方 法 。 S 病

科学家发现患糖尿病重要因素是什么BMI与糖尿病

科学家发现患糖尿病重要因素是什么BMI与糖尿病

科学家发现患糖尿病重要因素是什么BMI与糖尿病近日有科学家发现(BM患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各种因素,这个发现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那么,BMI与糖尿病有什么暧昧关系?上面八宝网就带来介绍。

8月31日,据外媒报道,英国剑桥大学一项针对近50人的研究发现,身体质量指数(BMI)是患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如果将BMI控制在个人绝对零度以下,将能够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并且有可能发生“逆转”。

剑桥大学布莱恩·费伦斯教授表示,每个人都有一个不同的血糖绝对零度,运动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体重正常的人也会患上糖尿病。

这将对筛查、预防、治疗甚至逆转这种疾病的带来重大意义。

该研究邀请了445765名受试者,平均年龄为57岁,平其中超过一半是女性。

根据糖尿病的遗传风险和BMI分别将他们分为五组,在跟踪随访期间,有31298人患上了2型糖尿病。

通过分析发现,与BMI最低的人群相比,BMI最高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11倍。

而且无论遗传市场风险如何,BMI最高的人群患糖尿病的可能性都高于其他每种BMI人群。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一个人拥有较高BMI时间的长短对患糖尿病的风险违约风险没有影响。

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表明,不管人们拥有高BMI的时间有多久,一旦当人们超过较大的BMI临界值时,他们患糖尿病的几率就会上升。

反过来说,将BMI控制在临界值以上,就能够帮助预防糖尿病。

这也暗示了一个我们过去没有关注过的问题,即如果我们在随后一个人患上糖尿病不久后就BMI降低到临界值下列,或许还能够逆转糖尿病。

下一步,科学家将进一步分子生物学,以寻求评估每个综合评价人患糖尿病的BMI临界值的方法。

这将大大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BMI指数除了能表达相态营养状态除此之外,对于糖尿病的信用风险预测和控糖效果也有一定意义。

流行病学进行调查显示:当我国男性BMI≥24时,高血压患病率为39.1%、糖尿病6.7%、空腹血糖升高15.6%;当我国男性BMI≥28时,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52.6%、糖尿病10.2%。

体重指数与血脂尿酸及中医证素的关系

体重指数与血脂尿酸及中医证素的关系

体重指数与血脂尿酸及中医证素的关系简介:体重指数(BMI)是评估一个人是否超重或肥胖的重要指标。

BMI是通过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平方得出的。

高BMI与高血脂、高尿酸和某些中医证素有关。

本文将探讨BMI与血脂尿酸及中医证素的关系,并为管理体重的人士提供一些实用建议。

BMI与血脂高BMI与高血脂有密切的关系。

研究表明,BMI升高1个单位,血脂水平可能会升高10%至15%。

高血脂可以增加心脏病、中风和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

常见的血脂包括:- 总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坏”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好”胆固醇)- 三酰甘油高BMI与总胆固醇、LDL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升高有关,而与HDL胆固醇降低有关。

这种情况会导致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疾病发生的风险增加。

建议:- 避免高饱和脂肪酸摄入。

高饱和脂肪酸可使LDL胆固醇升高。

- 增加高纤维素食物的摄入。

高纤维素食物可降低LDL胆固醇和总胆固醇水平。

- 增加摄入膳食单不饱和脂肪酸。

膳食单不饱和脂肪酸可增加HDL胆固醇水平。

尿酸是体内的一种自然产物,由体内蛋白质的分解而来。

高尿酸水平可能是痛风和其他健康问题的原因。

- 减少糖、酒和咖啡的摄入。

这些食物可增加尿酸水平。

- 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

水果和蔬菜富含维生素C,可降低尿酸水平。

- 保持适当的水分摄入量。

增加水的摄入可帮助排除尿酸。

BMI与中医证素中医将某些出现在不同人群中的体征和症状视为中医证素。

一些中医证素与BMI有关,包括:- 肥胖症证:腹部肥胖、面部肥胖、四肢粗大等- 湿热证:口干、口苦、大便黏滞、体重增加等- 痰湿证:舌苔厚、脾虚、肥胖等- 血瘀证:小腹胀痛、月经不调、体重增加等- 采用针灸和中药治疗获得体重管理成功。

尽管需要慎重考虑治疗方法,但在临床实践中,针灸和中药有助于改善肥胖症、阳虚和湿热等中医证素。

- 保持适当的运动和饮食习惯。

适量的运动和健康饮食习惯可以有助于改善中医证素和控制体重。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

冠心病二级预防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作者:任文林2010-3-30 10:10:33 点击:次发表评论文字大小:大中小文章号:W035060关键词:冠心病动脉硬化心肌梗死药物治疗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冠心病患病率增长的趋势不减,带病生存的人数逐年增加,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并将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针对冠心病发病各环节的积极预防干预,可以有效遏止其发病增长趋势,并可改善已患冠心病者的预后。

冠心病的预防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在没有发生冠心病的人群中进行的预防被称为一级预防,其目的是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控制致病的危险因素,力求不发病或减少发病风险,以降低该人群的冠心病发病率。

一级预防的对象又可分为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两种类型。

一级预防的基本措施是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参加体育活动,坚持有氧代谢运动,提倡健康饮食与戒烟。

一级预防的重点是对血糖、血脂和血压的有效干预。

对已有冠心病和(或)其他动脉硬化患者所进行的预防被称为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的目的是通过药物或非药物措施以预防病情复发或加重,防止急性冠脉事件发生,延长患者存活时间,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研究发现,大约70%的冠心病死亡和50%的心肌梗死发生于已经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冠心病患者发生或再发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机会比非冠心病者要高出4-7倍。

大量的研究证据显示,有效的二级预防可以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减少血运重建需要,降低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规范的预防行为是使患者充分获益的基本前提。

美国心脏病协会(AHA)于1995年公布了第一个冠心病二级预防指南,并根据不断积累的循证医学证据于2001年和2006年做过两次修订,指南为规范预防行为和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提供了指导依据。

二级预防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公认的与冠心病有明确因果关系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以防止疾病的复发和进展,包括:一、戒烟。

中国糖尿病风险评估

中国糖尿病风险评估

中国糖尿病风险评估引言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健康领域的重大问题。

中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糖尿病风险评估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中国糖尿病风险评估的相关内容。

一、家族史1.1 家族史与糖尿病风险的关系家族史是评估糖尿病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

如果一个人的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他的糖尿病风险将明显增加。

1.2 家族史的评估方法评估家族史时,需要了解患病者的亲属关系、患病者的年龄、患病者的病情以及患病者的治疗情况等信息,以便更准确地评估糖尿病风险。

1.3 家族史的重要性家族史是糖尿病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通过了解家族病史,可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二、生活方式2.1 饮食习惯饮食习惯是影响糖尿病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容易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2.2 运动习惯缺乏体育锻炼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适度的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2.3 吸烟和饮酒吸烟和饮酒都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吸烟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的风险;过量饮酒会导致肝脏损伤,进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

三、体重指数3.1 体重指数与糖尿病风险的关系体重指数(BMI)是评估体重和肥胖程度的指标,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BMI过高会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从而增加糖尿病的患病率。

3.2 BMI的计算方法BMI的计算方法是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根据BMI值的范围,可以评估一个人的体重状况,进而判断糖尿病风险。

3.3 控制体重对糖尿病的意义控制体重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控制体重可以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四、年龄和性别4.1 年龄与糖尿病风险的关系年龄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代谢能力下降,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能力也会减弱,从而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重指数与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患病率
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与糖尿病(DM)、冠心病(CHD)和脑卒中患病率的关系。

方法:对北京地区1 125人及5年后随访到的912人进行DM及心脑血管疾病筛查,比较BMI各组DM、CHD和脑卒中的患病率。

结果:将患者按BMI由小到大分为4组,5年后DM、CHD 和脑卒中的患病率逐渐升高(P<0.05),尤以BMI≥30组增幅最大。

结论:BMI与DM、CHD和脑卒中的患病率有显著的相关性。

【关键词】体重指数;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mass index(BMI) and the incidence of diabetes mellitus(DM),coronary artery disease(CHD) and stroke. Methods: 1 125 residents and 912 patients followed up after 5 years were screened in Beijing for DM, CHD,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MI and the incidence of DM,CHD and stroke. Results: All the resident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by BMI and the incidence of DM, CHD and strok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creasing of BMI. Conclusions: BMI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cidence of DM, CHD and stroke.
Key words Body mass index; Diabetes mellitus;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troke
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
亦密切相关。

我们对北京地区部分人群进行了心脑血管疾病筛查,对1 125人进行OGTT试验,获得了有关北京地区糖耐量低减(IGT)、DM 及CHD、脑卒中患病率的数据。

2006年对上述人群进行了5年后随访,以随访到的912人(81.1%)为研究对象,分析了BMI与DM、CHD、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区块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0年选择北京市年龄≥25岁的人为筛查对象(其中最大年龄者为67岁),包括城区工人、干部、居民、某部队军人及郊区农民。

2006年能够随访到的有912人(男性425人,女性487人),对该人群进行同样的筛查。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
912例受检对象中男性452人,女性487人,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46.2岁。

受检对象禁食10~12 h后,次晨空腹进食100 g 面粉馒头餐,餐后2 h用美国One-Touch II型血糖仪测定指尖全血血糖,血糖≥6.7 mmol/L者接受WHO统一的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凡餐后血糖≥11.1 mmol/L者,饮等量不加葡萄糖的开水)。

空腹时测血糖(FBG)、胰岛素水平(FINS),同时专人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心电图,服糖2 h后测血糖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胰岛素水平(PINS),上述标本的测定均用重复管。

以下研究分别根据BMI、地区及文化水平进行分组。

1.2.2 诊断标准
糖尿病及糖耐量减低的诊断参照1999年WHO统一的标准,BMI ≥25 kg/m2为肥胖,以血压≥18.7/12 kPa为高血压。

静息12导联心电图由心电图专家以Minnesota方案记录心电图编码,编号1.1-1.3、5.1-5.3及7.1作为心脏缺血性改变和冠心病的诊断依据。

脑卒中的诊断参照患者既往病史资料。

1.2.3 统计学处理用SPSS软件处理数据,患病率的比较采取χ2检验。

2 结果
2.1 BMI与IGT、DM及CHD、脑卒中患病率的关系
与5年前比较,DM、CHD的患病率随体重的增加逐渐升高(P<0.05),尤以BMI≥30组增幅最大,与其它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不同BMI水平人群DM、CHD、脑卒中患病率情况
3 讨论
近年来肥胖患病率迅速增长,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流行病。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随着BMI的增加,DM患病率明显增加。

多数学者认为肥胖导致DM的原因是肥胖后脂肪细胞数目增多,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的数目相对减少,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产生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是DM、CHD、脂代谢紊乱的发生基础[1]。

另外BMI 越高的组,CHD和脑卒中患病率越高,这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2]。

新近的研究资料指出,肥胖和显著的腹部肥胖通过其对胰岛素抵抗和内皮功能的影响,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脂肪细胞因子在其中起关
键作用[3]。

按地区分组研究发现,大兴县城居民肥胖发生率最高。

分析原因可能是与近年来农村人群体力活动减少、劳动强度减轻、机体能量消耗量减少有关,另一方面与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过多摄入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有关。

有趣的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人肥胖发生率最为迅速,从侧面反应了受教育程度对人们认识健康生活的影响。

本调查结果显示,肥胖组高血压、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及血浆C肽水平增高的程度均明显高于非肥胖组,所以肥胖可能是它们共同的发病基础。

FFA是沟通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的重要中间环节[4]。

在BMI超过25和27的男性和女性中,全因死亡率明显上升[5]。

肥胖是21世纪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且日益呈低龄化趋势。

积极控制体重,特别是对特殊地区、特殊人群的监控,对减少DM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Uwaifo GI,Fallon EM,Chin J,et al.Indices of insulin action,disposal,and secretion derived from fasting samples and clamps in normal glucose- tolerant black and white children\[J\].Diabetes Care,2002,25(11),2081- 2087.
\[2\] Fujioka S,Matsuzawa Y,Tokunaga K,et al.Contribution of intra-abdominal fat accumulation to the impairment of glucose and lipid metabolism in human obesity\[J\].Metabol,2007,36,54-59.
\[3\] Antuna-Puente B,Feve B,Fellahi S,et al.Adipokines:The missing link between insulin resistance and obesity\[J\].Diabetes Metab,2008,34(1),2-11.
\[4\] Wilding JP.The importance of free fatty acid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ype 2 diabetes\[J\].Diabet Med,2007,24(9):934-945.
\[5\] Gu DF,He J,Duan XF,et al.Body weight and moprtality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JAMA,2006,295(3),776-7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