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论文

合集下载

《我与地坛》第一章景物描写赏析

《我与地坛》第一章景物描写赏析

《我与地坛》第一章景物描写赏析-中学语文论文《我与地坛》第一章景物描写赏析《我与地坛》是被大家公认的建国以来最好的散文之一,其丰沛的力度,让所有阅读《我与地坛》的人都不得不认真去思考人生的诸多大问题。

正因为如此,这篇文章也被选入了高中教材,人教版选取的是文章的第一、第二章,粤教版选取的是第一、第六章。

不过,这样一篇饱含着作者人生经历、人生哲思的文章,学生要真正理解,却不是容易的事情。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那么,地坛究竟给了史铁生怎样的生命启示呢?要理解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关注第一章中的景物描写。

而现实情况是,老师和学生在赏析第一章时,往往关注的是史铁生对于生命感悟的一些文字,对其中地坛的景物描写有所关注,但浅尝辄止,没能深入探讨,因此学生对史铁生在文中的一些感悟,理解起来就不容易。

其实,作者在景物的选取上,大有深意,很值得玩味。

第一章中的景物描写有三处,第一处景物描写在第三段:“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这是作者第一次进入地坛,在最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作者此时的心境可想而知,他看到的是怎样的地坛呢?地坛剥蚀的是“浮夸的琉璃”,淡褪的是“炫耀的朱红”,坍圮的是高墙,散落的是玉砌雕栏,昔日的地坛是多么辉煌壮丽,但是现在却如此的荒芜冷落,一如作者此时的人生。

可是,地坛真的荒芜冷落,一无所有了吗?当然不是,在这四百年里,地坛那些人为的、表面的浮华在四百年后几乎被无情的岁月剥蚀殆尽。

《我与地坛》:与“心魂”对话

《我与地坛》:与“心魂”对话

我与地坛》:与“心魂”对话“心魂”是经常出现于史铁生散文中的一个词。

它是史铁生后期创作的核心密码,也是打开史铁生散文审美内涵的精神通道。

《〈我与地坛〉:与“心魂”对话》抓住这一核心密码,从三个层面与“心魂”展开对话:对话“生命”,对话“自己”,对话“世界”。

这三个层面对应着《我与地坛》的文本内容,并且从中挖掘文章的内部逻辑,思维缜密开阔,感受细腻深刻,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和见解;切入的角度较新,论述集中且富于层次感;表述准确清晰,文字优美流畅。

综上,我认为《〈我与地坛〉:与“心魂”对话》是- 篇优秀论文,值得推荐发表。

陈剑晖,华南师范大学文科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已经成为当代文坛公认的散文名篇,目前学界也从多个角度(如生存的感悟、人类困境与拯救、母爱等)做了深入的研究。

深入感受和分析《我与地坛》,可以发现它的魅力正在于通过复杂矛盾的生命体悟散发出一种韧性和力量。

这种生命体悟的力量,并非来源于史铁生告诉了我们一种不一样的生命感受,而是他带领着我们一起去领悟生命形态的复杂、矛盾,一起挣扎、反驳、坚定和相信。

这个过程紧紧围绕着一个核心,那就是与“心魂”对话。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 {1} “心魂”的含义是什么?“魂”的本义是能够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这个字本身便蕴含着一种灵动和形象。

因此,“心魂”不仅是存在于肉身且超越肉身的主观精神,它还是一种有活力的形象,包含着个体的所思所欲。

与“心魂”对话的主体是谁呢?是“我”!相对于“心魂”而言,“我”是属于物理层面上的,包含着个体的所作所为。

包含着所作所为的“我”和所思所欲的“心魂”,必须达到一种契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个体。

“窥看”就是不断地观察、揣摩和思考,实际上就是不断对话的过程。

在《我与地坛》中,“我”和“心魂”对话的内容包括如何去理解生命、理解自己、理解世界。

我与地坛的阅读心得体会范文5篇

我与地坛的阅读心得体会范文5篇

我与地坛的阅读心得体会范文5篇一位哲学家说过:“没有书籍的人家,如同没有主人。

”精读一本书如同一本万利,使你立于不败之地。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我与地坛的阅读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

我与地坛的阅读心得体会范文1萧瑟秋风起,吹进了那篇荒芜的园子中,遍地落叶随风而舞,天边的那抹彩霞孤独的飘着,看上去有些凄美。

有一个人坐在轮椅上,静静地欣赏,这个人就是史铁生。

史铁生的文字是优美却又有些凄凉的,看似冷漠的字眼背后隐蔽着一个坠入低谷的人的顽强与倔强。

《我与地坛》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略显悲凉却充满力量的故事。

而读完,品完整篇文章后,有两处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还请我娓娓道来。

第一处是《我与地坛》的第一小章,其中“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一句留给我的印象最深。

公平地讲,史铁生是一个不那么幸运的人,甚至有些可悲。

从他的文字里看,他本是一个有志向,有梦想的少年,却不幸在最狂妄的二十岁出头的年纪残废了双腿。

命运好像给他开了个玩笑,把他硬生生的从高处拽下来,再给他重重一击。

这时的史铁生是崩溃的,绝望的,甚至是难以接受这个事实的,于是,他每天在地坛里漫无目的地“走”,“走”那些他“走”过一遍又一遍的路,想生生死死这种真实存在却又虚无缥缈的东西,甚至想怎么去死。

可令人惊叹的是,他想通了,想通了自己的不幸,想通了生死,想通了人该怎么活着并为此努力。

我深深触动和感叹于他的坚强和与命运斗争的勇气。

第二处是《我与地坛》的第二小章,讲述的是史铁生与他母亲的点滴往事。

这一章,史铁生用真诚,朴实的文字写出了他对母亲深深的自责与怀念,感人肺腑。

年轻狂妄的史铁生怎么受得了失去双腿这样沉痛的打击,只能每天沉浸在自己的不幸与悲愤之中,却忘了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里是加倍的。

母亲的悲痛从不轻易表现出来,因为她还需要安慰她的儿子,抚慰她的儿子尚未成熟的饱受伤痛的心灵。

母亲常在等待与看望之间徘徊,纠结,她变得卑微,变得小心翼翼。

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诗意存在论文

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诗意存在论文

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摘要:生命意识的渗透是通过课堂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最后学会包容、接纳尊重他人的生命。

作为语文的基本要素——语言是生命意识的产物,生命意识正是语言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让生命回归语文教学,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应该成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命意识《我与地坛》阅读资源情感交流当今社会,进步与浮躁并存,文明与喧嚣共生。

缤纷的世界固然精彩,却掩饰不住慌张中透出的无奈。

“我”逐渐融合在人群中,人性的光芒日益黯淡。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生命愈发地彷徨,教育遭遇着迷失。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一个具有社会性的人,其间百态各异,而人性闪光或灿烂或黑暗,生命意识,乃是每个个体的生命或欢笑或悲歌,或感知或思索,或善良或真挚的沉载浮沉的表现,可这些,却在某些学生身上过早地失去。

近半个世纪以来,语文的生命被扭曲,学生的激情被粉碎,而曾几何时,支撑中国人弘扬儒家“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道家绵延不息的生命力量,佛家清澈了悟的生命本质,正是中国人自豪的语文,可是这样一些文化气息拂面,文化力量诱人,文化使命不可推卸的文字却被逐渐演变成了现如今的语文:语文课热衷的是主题思想的挖掘、微言大义的阐释、写作技巧的探究,对于人最宝贵的生命这一话题,却弃之不顾。

新课程要求我们摒弃以本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以唤醒他们的主体心灵。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首先把书面语言激活,把脑子里的语词激活,把文字材料看成一个个生命体,把头脑中的语言组成一个个动态的生命体,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尊重作为教学主体的人。

为此,叶澜教授发出了强烈的呼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她指出,不仅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积极的发挥,而且要使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出的活力。

”课堂有了生命的活力,学生就能在课堂当中体验积极向上的人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这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困境中品味人生和母爱论文

在困境中品味人生和母爱论文

在困境中品味人生和母爱史铁生,一个身残志不残的有为青年,用自己的手紧握人生的笔,当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当杂志书籍上印有“史铁生”的名字时,他向天堂的母亲微笑:“母亲,我终于成功了。

”他用自己的意志用母亲这坚强的后盾为自己开辟了一条新的人生之路。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详细的写出了当残疾之后的日子里,彷徨苦闷不幸,然而却忽略了背后母亲关切的目光,正如文中一句话“那时她的儿子还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总是要加倍的”。

《我与地坛》中流露着对人生的感悟,人最大的敌人是他自己,当面对厄运时最重要的是战胜自己,好象是地坛等待着他的出生,然后又等待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

对于史铁生来说,这是当头一棒,难堪的一击,人生的壕堑,一场灾难,他的情绪一落千丈,变得消极颓废。

在残废后的最初几年里他没有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没有了。

史铁生在寻找中发现了那个地坛,正如他在某篇小说中写到“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好像是上帝的精心安排”。

的确这个时候他来到地坛这个小世界就是为了逃避外面这个纷纷扰扰的大世界。

在这个地坛中史铁生对它做了最真实的描写,文中所写的“园子荒芜但是不衰败”。

在他看来,它是有生命的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的停在枝头;蚂蚁摇头晃脑猛然间想透些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尽管爬得不耐烦,停下来用心祈祷一番,便支开翅膀飞上天;露珠在树叶上满满的滚动着,不断聚集眼看着就要把树枝压弯,轰然坠地摔出万丈光芒。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发出的响动,悉悉簌簌的片刻不息,从文中这几句话中看出地坛是一个寂静但是不缺乏生命力的园子。

其实,他应该感谢这个地坛,地坛的荒芜冷落和他的灰心丧气默契契合,他的颓废找到了归宿,地坛的景物启开了他悟的阀门,让他从精神的空虚中爬了出来,精神得到空前的解脱。

古殿饱受四百年风雨的侵蚀仍然能够面对生活,仍然有“敌人围我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英雄本色,在园子里古老的柏树不因时代的久远而丧失继续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愈生长愈显历史的沧桑,愈具有历史的韵味,落叶虽然不断的遭受着早霜和晚风的双重侵袭但是它仍然坚强的挺立在枝头,毫不屈服,毫不动摇。

高中议论文《人间深邃的我与地坛》1200字(共12页PPT)

高中议论文《人间深邃的我与地坛》1200字(共12页PPT)

经历过的苦涩,17岁的我第一次真正
体会到什么叫做生离死别, 心里的大转变让我对这篇文章有 两个不同角度的理解。
高中议论文《人间深邃的我与地坛》
我会对史铁生在人生 最狂热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的双 腿而面对这个世界的想法有很深
暑假前, 的共鸣,史铁生他是不幸的,可他也 是幸运的,因为他在一生中最有
关键词:我会,人生,时候,双腿,
天空的蓝和白云的飘逸,看到 清山绿水,总会想起他展开双 臂释放和自然一样的自然,来到和 他曾经一起去过的地方,总会回 忆他在这块土地上的表情, 动作还有给过我的对未来的信 心和希望。

高中议论文《人间深邃的我与地坛》
日日夜夜,太阳东升西落,星星高挂, 在失去他前后又有什么分别呢?花草 树木依然坚持着他们没日没夜的摇摆, 别人依旧行进着他们的生活,只是我 和史铁生一样都会无数次重复同一句 话:他已经不在了。任何 突然一
1200字
人间深邃的我与地坛
高中议论文
作家所深深震动,第一次 我感觉读了一篇真正好的文章, 第一次我会在读一篇文章时悄悄 地流下眼泪。《我与地坛》, 这是高一学的一篇课文,这篇文
的现代 章让我深深地掉了进去,我会无数次 反复地对文中每一句话都细细思考,
第一次发现
我会被一个残废
关键词:我会,作家,感觉,文章,

关键词:人生,规则,心灵,脚印,
人间,空间,样子,失去,无限,期待,
留下,感应,不到,深邃。
高中议论文《人间深邃的我与地坛》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 就不要停止。
再见
疑惑,懂不懂,失落,熟悉,寂寞。
为我时常寂寞,因为过去我经常失落,
方 向,所以我熟悉失路者的所 想,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我还会有走下去的勇气,

高中材料作文:《我与地坛》中说“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高中材料作文:《我与地坛》中说“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高中材料作文 2019.1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王羲之则在《兰亭集序》中享受着“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快乐。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答案】群居与独处人是喜欢群居的动物,实际上不光是人,大千世界好多有生命的个体都是相互吸引的。

异性相吸,成双成对,成群结队,人多力量大,众人划桨开大船,更是成为人类生存中薪火相传的重要内容和固有规则。

有人可能要以朱自清的“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来反驳;也有人可能要以自古以来“诗人的孤寂”来回对,抑或有人可能要以“高处不胜寒的”苏轼来质问。

的确,诗人的境界常人难以窥见和领略,艺术家的透视力俗人难以达到,但这都不能证明他们喜欢独处并因此而有独处得来的非凡的作品。

朱自清的确说自己爱独处,但他的独处是为了更好的群居,他不能脱离芸芸众生存活的大千世界,所以围绕荷塘走了一圈又回到了现实生活,独处只是他赖以化解群居问题的方式。

朱自清如此,苏轼也是如此,清心寡欲的李叔同如此,寂寞癫狂的毕加索也如此。

即使你遁入空门,你依然不能摆脱群居,而只不过平添了另一些为你不熟悉的新的烦恼罢了。

如此说来,从真正的意义上而言,人不是从来就喜欢群居,而是不得已而选择群居的。

当群居俨然成了人类生活的一种常态后,便似乎顺理成章的又成了人的一种偏好,从客观的角度看也未尝不可以说是喜欢了。

当群居成了一种心理定势,人们便往往把所有一切问题的解决诉诸于群体的力量,人云亦云的道义也罢,以讹传讹的公理也罢,总能发挥着它权威的地衡量作用,人们也总是在有意或无意的维护与遵循着这些舆论自发形成的众口一词的权威话语和公认判断。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有了不同于自然环境的新的适应法则和评价标准。

《我与地坛》读后感1300字

《我与地坛》读后感1300字

《我与地坛》读后感1300字
《我与地坛》是林清玄先生的一部作品,通过描述作者与地坛的情感联系,展示了人与自然、历史、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共生关系。

这部作品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也让我思考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在《我与地坛》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地坛的美景和历史背景,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地坛的独特魅力。

作者通过自己与地坛的亲密接触,传递了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之情。

他提到了地坛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我对这座古老建筑更加感兴趣,也深刻了解到了中华传统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通过作者的文字,我感受到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共生关系。

地坛作为一个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景仰和崇拜,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保护和珍惜之心。

同时,《我与地坛》也让我反思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忽略了与自然的联系,忘记了自然对我们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深深感受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自己可以为环境做出的贡献。

总的来说,《我与地坛》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通过作者与地坛的情感联系,展现了人与自然、历史、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

这部作品让我更加珍惜自然、关爱环境,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希望我们可以像作者一样,保护自然、珍惜环境,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所写的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一、生与死的哲学思考
所谓人生观应该包含着对出生、活着和死亡三个问题的思考。

文章用了七段来写“我”在地坛中长达十几年的生活,时间静静的流淌,地坛依稀如昨,地坛里的“我”却经历了世事变迁,从青年到中年,从最初在地坛里“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生,这样想了好几年”,到后来作者终于想明白了。

史铁生对于出生的问题是这样认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在他看来,出生是个不必要讨论的问题,应该自然接受。

对于死亡呢?古往今来,无论名流千古的伟人,还是平常普通的百姓,都在潜意识里非常惧怕死亡,这是人之常情。

但经历了巨大的人生苦难的史铁生,沉浸在地坛的宁静中,对于死亡早已参透:“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简而言之“生是一个事实,死必然降临。

”也即人们常常提到的“生死有命”,生死都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不由自己决定。

仿佛很颓废,但我们却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一种生命的从容,从容接受自然法则对生命的安排;一种佛家的意味:人活着就是受苦的,只有经
受得住这种苦难的考验,“不急于求成”地寻找死亡,从从容容地走完这一生,才能幸福地、坦然地迎接生命的最后一刻,走向极乐世界。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一种不怨天不怨地的“大智若愚”的豁达态度;一种走出痛苦,跳出世外,俯瞰人生的大师风范。

坦然、平和地接受自己所不能改变的事实。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史铁生接受了生活给予他的一切苦难。

参透了“生”与“死”,“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史铁生自己说“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

在《我与地坛》中有段这样的景物描写:“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史铁生在园中目睹万物皆自由,到处充满生机,心灵摆脱了死神的纠缠,胸怀大为开阔。

一切景象,蚂蚁的摇头晃脑、瓢虫的展翅升空,在他眼中都变得美妙异常,使作者已完全融入到这生机勃勃,生意盎然的大自然中。

至此,作者完成了宇宙的受戒,对生与死都有了虔诚的信仰。

二、母爱的伟大
谈及母亲,史铁生用明凈细腻的文字把母亲对他的爱写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动万分。

正如铁生在文中所述:“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孩子的母亲。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
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个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由我来承担”。

面对如此伟大的母爱,我们除了感动之外,我们的内心还能存留什么呢?作者用朴素的语言追述着母亲的奉献与担忧:“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孩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能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因为深切的爱子之情,母亲生活在更加痛苦的深渊。

在史铁生看来,他所罹患的苦,与母亲所遭受的,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尽管儿子不幸,殊不知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

母亲无言地帮儿子坐上轮椅,又目送他远去,还因为不放心而经常去园中寻找他。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

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

”文中母亲为了儿子放弃了自己,她只有儿子,儿子就是她的全部。

在儿子去地坛公园的那些日子里,真难以想象母亲是怎么熬过来的,总活在担心和恐惧中,精神上的苦往往更能折磨一个人。

当作者痛苦地喊出,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所以召她回去。

所有的话在这里已经显得苍白多余了。

当作者意识到自己的任性与倔强,曾经不经意的忽视给母亲带来的痛苦时,这似乎已经太晚了,母亲终究已经离孩子远去。

史铁生母亲去世时才四十九岁,一辈子尽是苦难还没来得
及享福便撒手人环了。

这不仅使“子欲养而亲不在”的作者感到痛苦和内疚,还使读者为之感叹,真可谓是世事无常啊!当作者功成名就后再次回到曾经自己和母亲居住的小院后,虽未看到却听老街坊说到那棵合欢树长得很茂密时,不禁让人有种物是人非的叹惜。

当初种这棵合欢树的母亲早已长眠于地下,而作者也不再是对生活失去信心让母亲担心的儿子,这些都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转变……往事历历在目,当史铁生明白了对母亲曾出过的一个难题后,他只能在雾气弥漫的早晨,抑或骄阳高悬的白昼里,整理歉疚和遗憾的心情。

母亲是苦难的承担者,却未能享受到儿子成功的喜悦,史铁生“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值得庆幸的是,母亲的远逝给作者带来的痛苦没有将其击倒而是使作者获得一种近乎超越的体会和认识:“儿子想使母亲自豪,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尽管母亲已经远逝,但作者坚信母亲能够感受得到。

深切的母爱滋润并激励着史铁生:“母亲生前没留给我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母亲的爱升华了史铁生。

史铁生深刻地意识到,因为爱,我们并不孤独;因为爱,我们不应放弃;因为爱,我们走出虚无。

原本我们不是也不能了无牵挂,我们不能也不可以游戏人生或者决绝尘世,母爱给了我们最深切的牵绊。

史铁生在母爱阳光的普照下,获得走出自我虚无泥潭的信念,爱母亲,最重要的是爱自己,因为在博大母爱的面前,个体无权选择自弃。

三、小结
《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和沧桑。

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一种缩命的味道。

文章用蘸满了苦难的墨水,在史铁生好思的头脑中转换成了宇宙的哲学,含情沈挚,意蕴隽永,聆之似闻韶乐,读之如沐春风,使人感动至深,受益匪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