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解读

合集下载

骨质疏松新指南解读

骨质疏松新指南解读

1.Osteoporosis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骨量
降低、骨微细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易发生骨折。与 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密切相关,绝经后妇女多发。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常是骨质疏松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 诊原因。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指南所指的骨折是原发 性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折。
脆性骨折史及临床表现等因素以及影像学检查和(或)骨密 度检查、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后作出诊断。 需注意与转移性骨肿瘤、胸腰椎结核、多发性骨髓瘤、甲状 旁腺功能亢进、慢性肾病-矿物质骨病等多种疾病鉴别。
3.1 脊柱骨折
为最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往往 外伤较轻,或无明显外伤史,因此,易漏诊或误诊为腰背 肌劳损。
2.1.4 实验室检查
常规术前检查,必要时检查血钙磷、24 h 尿钙、25(OH)VitD、 降钙素和甲状旁腺激素等。
根据病情需要,可检测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包括骨形成和骨吸
收指标): ①骨形成指标包括血清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骨源性碱性磷酸 酶、Ⅰ型前胶原C 端肽(P1CP)和N 端肽(P1NP)。 ②骨吸收指标包括晨空腹尿钙/肌酐比值、尿吡啶啉和脱氧吡啶 啉、尿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和N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 酶及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Ⅰ型胶原交联N-未端肽 (NTX)等。
2.1.1 病史、症状和体征 有骨质疏松性骨折史或轻微外伤史。可出现疼痛、 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畸形、骨擦感(音)、异 常活动等体征,也有患者骨折后缺乏上述典型表现。 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致身高变矮或驼背畸形。
2.1.2 影像学检查
普通X线检查:①摄片应包括损伤部位上、下邻近关节,髋部骨折应包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要点解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要点解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要点解读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主要发生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人群。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1-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性骨折所致的残疾及死亡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群的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然而,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为减少其带来的严重危害,国内同仁在骨质疏松症防治领域完成了大量重要工作。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分别于2006年、2011年、2017年发布了三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成为我国不同时期骨质疏松症防治领域的重要学术经典,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骨质疏松症防治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理念、治疗药物等不断推陈出新,且我国骨质疏松症相关流行病学数据也进行了很多更新[3]。

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更好地适应学术前沿进展、做好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工作,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于2022年12月发布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下文简称“指南”),现对指南要点进行解读,以期为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更新我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数据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

2018年公布的全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5],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19.2%,其中女性为32.1%,男性为6.9%;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32%,其中女性为51.6%,男性为10.7%。

据此估算,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约为9000万,其中女性约为7000万。

同时,我国40岁以上人群椎体骨折的患病率男性为10.5%,女性为9.5%[3]。

虽然男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低于女性,但男性椎体骨折的患病率却与女性相似,这警示我们同样需关注男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骨质疏松指南解读

骨质疏松指南解读

骨吸收标志物 空腹2小时旳尿钙/肌酐比值
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 血清1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S-CTX) 尿吡啶啉(Pyr) 尿脱氧吡啶啉(D-Pyr) 尿1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U-CTX) 尿1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U-NTX)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推荐旳敏感性相对很好指标是: • 骨 估转、换了生解化病标情志进➢物展血有、清➢利干11型于 预型胶判 措原原断 施胶交骨 旳原联转 选NC-换 择端-末类 以前端型 及肽肽、 疗(P(骨 效INS丢 监P-失测C)T速等X率)、骨折风险评
• 只要其中有一題回答成果为“是”,即为阳性。
Only For Scientific Exchange
骨质疏松风险评估
• 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1)
OSTA指数计算措施是: (体重-年龄)×0.2
成果评估如下:
风险级别 低
OSTA指数 OSTA>= -1

-4=<OSTA<-1

Only For Scientific Exchange
骨质疏松风险评估
• 2国种际简骨易质筛疏选松症方基式金会(IOF)骨质疏松症风险一分钟测试题:
• 您是否曾经因为轻微旳碰撞或者跌倒就会伤到自己旳骨骼? • 您旳父母有无过轻微碰撞或跌倒就发生髋部骨折旳情况? • 您经常连续3个月以上服用“可旳松、强旳松”等激素类药物吗? • 您身高是否比年轻时降低了(超出三厘米)? • 您经常大量饮酒吗? • 您每天吸烟超出20支吗? • 您经常患腹泻吗?(因为消化道疾病或者肠炎而引起) • 女士回答:您是否在45岁之前就绝经了? • 女士回答:您是否曾经有过连续12个月以上没有月经(除了怀孕期间)? • 男士回答:您是否患有阳萎或者缺乏性欲这些症状?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临床意义
通过解读指南,临床医生可以更加准 确地评估老年患者的骨密度和骨折风 险,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 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未来研究方向和挑战
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可关注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新型药物研发、个体化治疗策略以及患者自我 管理等方面。
面临的挑战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索有效 的预防和治疗策略,降低患者的医疗负担和社会经济负担。同时,提高公众对骨质疏松
危害
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风险显著增 加,尤其是髋部、脊柱和腕部等 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甚至危及生命。
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特点
1 2
3
发病率高
随年龄增长,骨量逐渐丢失,老年人群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 人群。
症状隐匿
老年骨质疏松症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直至发生骨折 时才被诊断。
并发症多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等,治疗时需综合考虑。
04
治疗原则与方法
基础治疗措施
调整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保持适量运动,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以减少骨 质疏松的风险。
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
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适 量补充钙和维生素D对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治疗策略及注意事项
抗骨吸收药物
如双膦酸盐、降钙素等,通过抑 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 从而增加骨密度。使用时需注意
跌倒风险评估及干预措施
跌倒风险评估
针对老年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包括评估其步态、平衡能力、视力、听力等。对于高风险患者,应 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
干预措施
提供合适的辅助器具,如拐杖、助行器等,以改善患者的行走能力;进行平衡训练、肌肉力量锻炼等 ,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和肌肉力量;改善家居环境,如增加照明、减少障碍物等,以降低跌倒风险。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2018)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2018)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2018)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2018)绪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中国老年人健康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老年骨质疏松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全面促进老年人骨健康,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应运而生。

本指南综合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医学实践经验,旨在为临床医生、患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份权威的参考。

一、老年骨质疏松的概念和流行病学老年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质减少和骨组织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骨骼开始退化,骨密度下降,造成骨质疏松。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老年骨质疏松以女性为主,与女性的激素水平下降有关。

此外,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和家族遗传等因素也与老年骨质疏松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二、老年骨质疏松的诊断老年骨质疏松的诊断主要依据骨密度测量和临床症状。

骨密度测量可以通过X射线吸收法、超声波和双能X射线吸收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其中双能X射线吸收法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技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骨密度T值≤-2.5为骨质疏松,-2.5<T值≤-1为骨质减少,T值>-1为正常。

除了骨密度测量,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评估,如骨折史、身高减少、腰背疼痛等。

三、老年骨质疏松的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合理的饮食、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适量的户外活动和防止摔倒。

药物治疗可选择的药物包括钙剂、维生素D、雌激素、双磷酸盐、奈达钛酸盐和肽类激素等。

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病情和年龄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制定。

四、老年骨质疏松的预防老年骨质疏松的预防是最为重要的工作。

预防要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

此外,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增强锻炼也是预防老年骨质疏松的关键。

对于已经存在骨质疏松的人群,要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版)第一部分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版)第一部分

3.7%
男性骨密度检测比例为3.2%
城市骨密度检测比例为7.4%
接受过骨密度检测的 比例为3.7%
女性骨密度检测比例为4.3%
农村骨密度检测比例为1.9%
50岁以上人群中, 接受过骨密度检测的比例为3.7%, 其中男性为3.2%, 女性为4.3%, 城市为7.4%, 农村为1.9%
我国骨质疏松症整体知晓率、诊疗率低
务体系等内容
程等多种疗法
16. 分级诊疗
更新:增加了近年国内积极实践和实质性推进产出的相关研究 数据
刚实施分级诊疗,尚处于探索阶段
目录
01 概述 (定义、分类、流行病学)
02 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 03 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风险评估及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工具、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临床表现)
04 骨质疏松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 05 骨质疏松症诊断及鉴别诊断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基本检查项目、酌情检查项目)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
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 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1994 WHO)
Normal
Osteoporotic
以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 骼疾病。骨强度反映骨密度与骨质量
上海社区椎体骨折患病率
20% 15%
17.0%
17.3%
10%
5%
0% 男性
女性
上海和全国的数据均提示中老年男性椎体骨折的患病率与女性相当,椎体骨折的防治在男女两性同等重要
近年来我国髋部骨折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
髋部骨折是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
1990-1992 2002-2006 250

骨质疏松新指南解读PPT课件

骨质疏松新指南解读PPT课件
建立完善的骨质疏松症诊疗体系,包括诊断标准、 治疗方案、疗效评估等,提高诊疗效率和质量。
监测网络建设
建立骨质疏松症监测网络,定期对高危人群进行 筛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干预骨质疏松症。
3
诊疗体系和监测网络协同作用
通过诊疗体系和监测网络的有机结合,实现骨质 疏松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的 生活质量和预后。
详细描述
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密度降低,易患骨质疏松症;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 骨密度逐渐降低,骨折风险增加;有家族史的人群遗传了骨质疏松症的易感基因,患病 风险较高;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骨骼得不到有效刺激,骨密度下降,易患骨质疏松症。
03
2023版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的主要内 容
诊断标准及流程
骨质疏松新指南解读
• 引言 • 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现状 • 2023版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的主要内容 • 新指南的特点与亮点 • 新指南的实施建议 • 新指南的影响与展望
01
引言
骨质疏松症的概述
定义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特征为骨量减少和骨组织 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
02
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现状
全球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
要疾 病之一。
详细描述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全球约有2 亿骨质疏松症患者,每年有大量患者因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而致残或死亡。
我国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
综合治疗
新指南提倡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以全面改善患者的骨骼健康状况。
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
提高生活质量
新指南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倡通过 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降低骨质疏松 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特点突出
新指南注重个体化诊疗,强调综合考虑患者年龄、 性别、病情等因素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实用性强
新指南内容详实、具体,为医生和患者提供 了可操作的诊疗建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02
诊断与评估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疼痛
骨质疏松症患者常出现腰背痛或全身 骨痛,疼痛通常在翻身、起坐或长时 间行走后出现,负重活动时疼痛加重 。
脊柱变形
脆性骨折
指低能量或非暴力性骨折,如日常活 动而发生的骨折为脆性骨折。常见部 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 和肱骨近端。
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可出现身高变矮 、驼背等脊柱畸形,甚至导致胸廓畸 形,影响心肺功能。
骨密度测定方法及评价标准
双能X线吸收法(DXA)
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骨密度检查方法,其测定值作为骨质疏 松症的诊断金标准。
骨密度检测
推荐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以 及时发现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 。
生活方式干预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 、保持均衡饮食、增加钙和维
生素D的摄入。
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管理
风险评估
针对男性患者,应关注 年龄、体重指数、骨折 史等因素,以评估骨质
疏松风险。
骨密度检测
建议男性患者进行骨密 度检测,以便及时发现 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
控制盐的摄入
高盐饮食会增加钙的流失,老年人应控制盐的摄 入量。
运动锻炼对预防骨质疏松作用
有氧运动
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和 身体素质,对骨骼健康也有益。
力量训练
如举重、俯卧撑等,能够增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 力,减少跌倒风险。
柔韧性训练
如瑜伽、太极等,能够增加关节灵活性和平衡能 力,对预防骨质疏松也有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