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临眺

合集下载

诗词五首《汉江临眺》《浣溪沙》等

诗词五首《汉江临眺》《浣溪沙》等

诗词五首《汉江临眺》《浣溪沙》等教学建议一、《汉江临眺》教材分析开元二十八年(740)秋,王维40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

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区选拔地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临时出差,不同于放外任或贬谪,因此王维现在的心情是比较舒服的。

在去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所途中通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

《汉江临眺》即来到汉江登临眺望。

“眺”,有一个本子作“泛”,即泛舟汉江。

从诗中所写景物来看不应是泛舟时所见,故应以“汉江临眺”为准。

汉水源于陕西宁强,流经襄阳东南折至汉阳汇入长江。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在汉江边登临眺望之所见所感。

开头第一、二句总写汉江形势。

汉江处于古代楚国境内,既与三湘之水汇合,又与来自荆门的众多河流连接,因此水势浩渺。

中间两联写作者纵目所见。

其中第三、四句写汉江水流汹涌,似向天地之外奔流而去,远山由于被江面蒸腾的水气所覆盖,因此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第五、六句写襄阳一带的城郭楼阁,远远望去看起来飘浮在前面的江面上,翻动起伏的波澜看起来撼动得远处的天空也忽上忽下的。

这两联突出地描画了汉江水势的雄壮壮观。

诗人紧紧扣住临眺之所见,即总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受。

他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又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

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野极其开阔,境域极其广远。

王维不只是诗人,依旧一名画家。

苏轼曾评议他的诗和画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观看、诗人的摸索、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结合起来了。

他巧妙地描画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景物,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连续性的运动、变化。

古人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说法,可引导学生依据诗句想像并描述诗中所展现的富有动感的画面。

结尾两句“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中的山翁原指晋朝人山简。

山简是“竹林七贤”中山涛的亲小孩,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据《晋书& middot;山简传》记载:山简性嗜酒,在襄阳“优游卒岁,唯酒是歌”,当时有儿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

汉江临眺诗歌鉴赏

汉江临眺诗歌鉴赏

汉江临眺诗歌鉴赏
汉江临眺诗歌鉴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鉴赏方式,以宋代诗人李清照的《汉江临眺》为核心,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也被收入其中。

汉江临眺诗歌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情感体验为主题,以汉江沿岸的景色为背景,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方面的敬畏与感悟。

汉江临眺诗歌注重用语言的传神性、生动性,并用幽雅流畅的诗歌语言勾勒出汉江沿岸的美丽景色,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汉江浩淼不绝之景的崇敬之情。

在汉江临眺诗歌中,诗人们主要通过描写汉江沿岸的景物、民居、渔舟、林木、流水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李清照的《汉江临眺》中:“汉江两岸烟花繁,桃李芳菲气盈袖。

西江秋夜满空色,海天一色轮不断。


汉江临眺诗歌有着浓郁的传统文化底蕴,在当今时代仍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种诗歌有着独特的文学特色,它用精彩的文字勾勒出汉江沿岸美丽而又神秘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的热爱与敬畏。

汉江临眺诗歌也是一种经典的文学作品,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从而加强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汉江临眺》古诗原文及赏析

《汉江临眺》古诗原文及赏析

《汉江临眺》古诗原文及赏析《汉江临眺》古诗原文及赏析【诗句】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出处】唐·王维《汉江临眺》。

【翻译】诗人泛舟江上,极目远眺,只见茫茫古楚之地与浩瀚的三湘相接,汹涌的汉江入荆江又与长江九渠相汇。

两句诗,形肖语工,勾勒出了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

虽未点明汉江,但横卧楚地,接“三湘”、通“九派” ,水势浩荡的汉江,已形象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

注:三湘,湘水合漓水称漓湘,合蒸水称蒸湘,合潇水称潇湘,又称三湘。

九派,九条支流。

【全诗】《汉江临眺》[唐]·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释】①“楚塞”两句写汉水南连湘水,荆门以下长江与浔阳九水相通。

楚塞:楚国的边塞,此指汉流域荆襄一带。

三湘:湖南湘乡、湘潭、湘阴(或湘源)合称三湘(见《太平寰宇记·江南道十四·全州》)。

古人诗文中的“三湘”,多泛指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区,如唐李白《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昔放三湘去,今还万死余。

”②荆门:山名,在湖北宜都县西北。

九派:《汉书·地理志》应劭注,长江至江西浔阳(今九江)分为九支,实际上是九水于浔阳汇入长江。

据《浔阳记》,九水指乌江、蚌江等,已难以确指。

派,支流。

③“郡邑”两句谓水势浩大,襄阳城似在浦口浮动,波澜摇动着远天。

④此句用晋山简故事。

山简以征南将军镇襄阳,好优游饮酒,常醉于习家池,因改其名为高阳池馆,时有儿歌:“山公出何许,径至高阳池。

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山翁,即指山简。

【鉴赏】这首诗描写襄阳山川的壮丽景色,笔调雄浑,气势奔放。

诗题一作《汉江临泛》。

汉江即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嶓冢山,流经湖北省襄阳,至汉口入长江。

楚塞,指楚国地界。

战国时期,今湖北、湖南一带属于楚国。

三湘,湘水与漓水合称漓湘,与潇水合称潇湘,与蒸水合称蒸湘,总称三湘。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王维《汉江临泛汉江临眺》鉴赏

王维《汉江临泛汉江临眺》鉴赏

王维《汉江临泛汉江临眺》鉴赏王维《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鉴赏导语: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朝代:唐代作者:王维原文: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译文及注释译文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

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

岸边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动,水天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

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注释⑴汉江:即汉水,流经陕西汉中、安康,湖北十堰、襄阳、荆门、潜江、仙桃、孝感,到汉口流入长江。

诗题在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中题名为“汉江临眺”,临眺,登高远望。

汉江从襄阳城中流过,把襄阳与樊城一分为二(合称“襄樊”),以及襄樊周围大大小小的无数城郭(包括襄阳城门外的许多“瓮城”),一个个都像在眼前的水道两旁漂浮。

临泛江上,随着小舟在波澜中摇晃,感觉远处的天空都在摇动,非常恰当地扣题,写出“临泛”的独特观感。

假如是“汉江临眺”,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

所以此诗还是应题为《汉江临泛》为是。

⑵楚塞:楚国边境地带,这里指汉水流域,此地古为楚国辖区。

三湘:湖南有湘潭、湘阴、湘乡,合称三湘。

一说是漓湘、蒸湘、潇湘总称三湘。

⑶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战国时为楚之西塞。

九派:九条支流,长江至浔阳分为九支。

这里指江西九江。

⑷郡邑:指汉水两岸的城镇。

浦:水边。

⑸好风日:一作“风日好”,风景天气好。

⑹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

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

鉴赏此诗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

汉江临眺

汉江临眺

龙源期刊网
汉江临眺
作者: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4年第08期
〔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题解
汉江,即汉水,在武汉流入长江。

临眺,临江眺望。

诗人从自己的印象和感觉着笔,渲染汉江壮阔浩淼和沿江山色似有似无,表现汉江汹涌奔腾的气势,好像展现一幅境界雄伟的水墨山水画。

看到这如画风景,诗人也想与山翁一道,留在这里畅饮酣醉。

注释
楚塞:楚国的边塞。

襄阳、荆门一带,古代是楚国的边塞。

三湘:湘水合漓水称漓湘,合蒸水称蒸湘,合潇水称潇湘,所以叫三湘。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相对。

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

郡邑:州郡所在的城市,这里指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

山翁:西晋名士山简,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荆襄,嗜好饮酒。

这里借指当时襄阳的地方官。

《汉江临泛汉江临眺》诗词赏析

《汉江临泛汉江临眺》诗词赏析

《汉江临泛汉江临眺》诗词赏析《汉江临泛/汉江临眺》诗词赏析《汉江临泛》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五律。

此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歌颂了地方行政长官的功绩之意,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汉江临泛/汉江临眺》诗词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唐代: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译文】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

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

岸边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动,水天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

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注释】汉江:即汉水,流经陕西汉中、安康,湖北十堰、襄阳、荆门、潜江、仙桃、孝感,到汉口流入长江。

诗题在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中题名为“汉江临眺”,临眺,登高远望。

汉江从襄阳城中流过,把襄阳与樊城一分为二(合称“襄樊”),以及襄樊周围大大小小的无数城郭(包括襄阳城门外的许多“瓮城”),一个个都像在眼前的水道两旁漂浮。

临泛江上,随着小舟在波澜中摇晃,感觉远处的天空都在摇动,非常恰当地扣题,写出“临泛”的独特观感。

假如是“汉江临眺”,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

所以此诗还是应题为《汉江临泛》为是。

楚塞:楚国边境地带,这里指汉水流域,此地古为楚国辖区。

三湘:湖南有湘潭、湘阴、湘乡,合称三湘。

一说是漓湘、蒸湘、潇湘总称三湘。

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战国时为楚之西塞。

九派:九条支流,长江至浔阳分为九支。

这里指江西九江。

郡邑:指汉水两岸的城镇。

浦:水边。

好风日:一作“风日好”,风景天气好。

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

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

【鉴赏】此诗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

汉江临眺赏析

汉江临眺赏析

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释1.汉江:即汉水。

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经湖北省至汉阳入长江。

临眺:登高望远。

一作"临泛",则是临流泛舟之意。

2.楚塞:指襄阳一带的汉水,因其在古楚国之北境,故称楚塞。

三湘:湘水合漓水称漓湘,合蒸水称蒸湘,合潇水称潇湘,故又称三湘。

此当泛指洞庭湖南北诸流域。

3.荆门:《水经注·江水》(卷三十四):"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

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山南;有门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纹,类牙形,并以物象受名。

此二山,楚之西塞也。

"今湖北省荆门县城即在江南岸边,县南有荆门山,与北岸之虎牙山隔岸相对。

九派:《文选》郭璞《江赋》:"流九派乎寻阳"。

李善注引应劭《汉书》注:"江自庐江浔阳分为九。

"这两句写江汉相通之广,南连三湘,西通荆门,东达九江。

4.“江流”句:极言汉江的浩淼。

5.“山色”句写在江边眺望远山,山色若有若无。

6.郡邑两句:言水势浩瀚,波澜动荡,使人觉得眼前的郡邑好像都漂游浮动起来,远处的天空似乎也在浮荡。

7.山翁:晋代将军山简,曾守襄阳。

这里借指当时襄阳的地方长官。

译文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

汉水浩瀚,好像是流到天地之外;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漂缈中。

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

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解说选自《王右丞集笺注》卷八。

开元二十八年(740),40岁的王维调知南选,以殿中御使的身份去黔中等地任选补使,途经襄阳时作此。

诗的前六句写临流远眺的景观和感受,既是写实,又充满想象,气象恢宏阔大,是历代文人写江汉景象的佳作。

《瀛奎律髓》:"右丞此诗,中两联皆言景,而前联犹壮,足敌孟、杜《岳阳》之作"。

初中语文古诗文《汉江临泛》译文

初中语文古诗文《汉江临泛》译文

初中语文古诗文《汉江临泛》译文初中语文古诗文《汉江临泛》译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古诗文《汉江临泛》译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汉江临泛(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作者: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

汉水浩瀚,好象是流到天地之外;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漂缈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

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注解】[1]楚塞:楚国的边界。

战国时这一带本为楚地。

[2]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

[3]山翁:指晋代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

曾任征南将军,好饮,每饮必醉。

【韵译】: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

汉水浩瀚,好象是流到天地之外;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漂缈中。

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

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评析】诗主要写泛游汉水的见闻,咏叹汉水之浩渺。

首联写汉水雄浑壮阔的景色,由楚入湘,与长江九派汇合,为全诗渲染气氛。

颔联写汉水的流长邈远,山色迷人,烘托了江势的浩瀚空阔。

颈联写郡邑和远空的浮动,渲染磅礴的水势。

末联引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的晋人山简的故事,表明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全诗格调清新,意境优美,在描绘景色中,充满了乐观情绪,给人以美的享受。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不愧为千古佳句。

鉴赏此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歌颂了地方行政长官的功绩之意。

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由远而近,远近相映,笔墨酣畅;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意象入手,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楚塞、三湘、荆门、江、山色、郡邑、 波澜、远空、襄阳、山翁。
这首《汉江临眺》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诗人泛舟汉江,以淡雅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汉 江周围壮丽的景色。笔法飘逸,错落有致,优 美素雅,意境壮阔,就像一幅山水画,给人以 美的享受。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 这是一首__诗,作者运用了__ 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__的感 情,塑造了一个__的形象。
江 流 江水向南流去,流去, 天 流到天地的尽头,流 地 到天地外去了。 外
山 色 有 无 中
淡淡的群山,笼罩在 柔和的阳光和空蒙的 的烟雾里,影影绰绰, 似有似无,朦胧之中, 别有一番诗意。
汉江临眺
王维
学习目标:
1、了解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诗风及融情 于景的写法。
2培养学生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 歌意境的能力。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 唐代大诗人,和李白同龄。他 是大画家,最善于描写山水景 物和田园风光,成为山水田园 诗派的杰出代表。宋朝大文学 家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画 中有诗。”ຫໍສະໝຸດ 解析题目:汉江即汉水;
临眺即登高远望,又一说为 “临泛”,意指临江泛流。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 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
词语理解 汉江临眺:站在汉江岸边远望。 楚塞:古代楚国地界,包括现 在湖北湖南一带地方。 九派:九条河流,指长江在江 西省境内的所有河流。 山翁:山简,晋朝襄阳守将, 经常出去饮酒,大醉而归。
诗中流露出诗人对襄阳 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 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 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
郡 波 回头再看大大小小的城郭, 邑 澜 一个个都像在水边漂游浮 浮 动 动:那远方的天空,显得 前 远 过分低垂,被汹涌的波浪 浦 空 冲击得忽悠悠地颤动。 ,。
留 醉 与 山 翁
这样美好的风光,这样晴 襄 和的天日,又有一位殷勤 阳 好客的主人陪同浏览,难 好 怪诗人流连忘归,想要长 风 日 居此地与主人开怀畅饮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