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运动与力:4怎样让物体动起来》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运动与力:4怎样让物体动起来》教案

《怎样让物体动起来》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力的作用,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种类的力(如推力、拉力、摩擦力等),并举例说明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习如何使物体动起来,并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力与物体运动关系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自然现象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理解力的作用及其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识别并描述不同种类的力。

三、教学难点•理解力是如何使物体动起来并改变其运动状态的。

四、教学资源•日常生活中不同力作用的物体图片或视频。

•实验器材:小车、弹簧、磁铁、细绳、斜面等。

•多媒体课件,包含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演示。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力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演示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和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

•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力如何使物体动起来。

六、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图片或视频,如小车行驶、弹簧拉伸、磁铁吸引等。

•提问学生:“这些物体为什么会动起来?是什么让它们动起来的?”•引出本课主题:“《怎样让物体动起来》”。

2.新课学习•(1)力的概念与种类•讲解力的概念,即力是使物体运动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介绍不同种类的力,如推力、拉力、摩擦力等,并举例说明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讲解力如何使物体动起来,并改变其运动状态。

•通过实验演示,如小车在推力作用下运动、弹簧在拉力作用下伸长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

•(3)实验探究•分组让学生使用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来探究不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学生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并分析结果。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并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第15课必备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第15课必备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声音 15.声音的变化必备知识点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声音》中,第15课《声音的变化》的必备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声音强弱的变化1. 定义:声音的强弱用音量来描述,音量大表示声音强,音量小表示声音弱。

2. 影响因素:声音的强弱与发声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同一物体振动时,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就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就越弱。

3. 实验探究:通过拨动钢尺或橡皮筋等实验,观察不同力度下物体的振动幅度和声音的强弱变化。

实验现象:用力拨动时,振动幅度大,声音强;轻轻拨动时,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二、声音高低的变化1. 定义:声音的高低用音调来描述,音调高表示声音尖锐,音调低表示声音低沉。

2. 影响因素:声音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3. 实验探究:通过弹拨松紧、粗细、长短不同的橡皮筋等实验,观察物体的振动快慢和声音的高低变化。

实验现象:弹拨越紧、越细、越短的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拨动越松、越粗、越长的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音调越低。

三、噪声与保护听力1. 噪声的定义:高低和强弱变化混乱、听起来嘈杂刺耳且不和谐的声音,被称为噪声。

2. 噪声的危害:干扰谈话和工作,影响工作效率。

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

影响听力,甚至可能导致鼓膜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3. 控制噪声的措施:控制噪声源:如城区禁止鸣笛,工业、交通运输业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等。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如安装隔音板,设置隔音绿化带等。

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如戴耳塞、防护耳罩等。

4. 保护听力的方法:加强体育锻炼,积极预防疾病。

避免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看视频。

尽量避免接触强噪声环境,若必须进入噪声环境工作,要做好保护听力的措施(如戴防护耳罩)。

避免耳部或头部受伤,如感觉耳部不适,应及时就诊。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单元知识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单元知识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单元知识
总结
第一单元:万物有声
- 研究了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方式
- 了解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特点和原因
- 研究了声音的强弱、高低和长短
第二单元:风车的秘密
- 了解了风车的结构和原理
- 研究了风的产生和特点
- 探索了风对物体的影响
第三单元:水的变化
- 研究了水的存在形式和变化
- 了解了蒸发、凝固和溶解的过程及原理
- 探索了水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单元:天空中的云
- 了解了云的形成和类型
- 研究了云的颜色和高度与天气的关系- 探索了云对天空的美化作用
第五单元:植物的种子
- 掌握了种子的结构和特点
- 研究了种子的传播方式
- 了解了植物种子的生长过程
第六单元:动物的本领
- 了解了不同动物的特点和本领
- 研究了动物的行走和飞行方式
- 探索了动物的行为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七单元:玩水的乐趣
- 研究了水的特性和利用方式
- 了解了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 探索了水的运动和游戏
第八单元:日常的测量
- 掌握了长度、容量和质量的测量方法- 研究了不同物体的测量技巧
- 了解了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九单元:地理生活
- 了解了四季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 研究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探索了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第十单元:健康与食物
- 掌握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
- 研究了不同食物对健康的影响
- 了解了均衡饮食的概念和方法
以上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单元的知识总结。

希望能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5.1一次神奇的旅行(课件)(共17张PPT) 大象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5.1一次神奇的旅行(课件)(共17张PPT) 大象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A.淀粉 B.蛋白质 C.脂肪
让科学流行起来
× 1.食物中的营养主要是在胃中被吸收的。( ) × 2.心脏是人体的消化器官。( ) √ 3.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 )

练一练
三、选择题
1.我们吃下去的食物被我们的身体( A )。
A.消化吸收 B.长期储存 C.直接排出
2.胃是人体主要消化器官之一,胃液能初步消化食物中的( B )。
消化的器官
搜集证据
食物的消化过程图
在口腔里,食物被 牙齿嚼烂,并和唾液混 合,其中的一些淀粉被 消化掉。
被牙齿磨碎的食 物通过食管进入胃里。
搜集证据
食物的消化过程图
肝脏能分泌胆汁, 帮助小肠消化和吸收。
胃能分泌胃液初步消 化食物中的蛋白质,它还 不断地收缩、蠕动,把食 物揉烂再慢慢地送入小肠。
搜集证据
食物没有经过,但也 食物没有经过肝脏,但肝脏分泌的胆
参与消化的器官
汁能帮助小肠消化。
得出结论
人体的消化器官
唾液腺 消 化 腺
肝脏
胰腺
口腔 咽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消化道
提出问题
“消化”是怎么 回事?
资料卡
食物中有很多能够给我们提供能量、有利 于我们生长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营养物 质”。但是在食物中有些营养物质不能被人体 直接吸收,所以身体就要把它们分解开,变成 人体可以吸收的物质。
消化是将摄取来的营养物质分解成人体可 以吸收物质,以满足人体所需。
活动——拼拼摆摆
这些消化器官在我 们身体的什么位置?
活动——拼拼摆摆
观看视频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们学习到了哪些关于 消化器官的知识?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电池的作用和分类。

2. 掌握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

3. 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和合作研究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2. 测验材料:电池样本、灯泡、电线等。

3. 实验器材:小灯泡、电池、电线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电池的作用和分类导入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物品需要用到电池?2. 与学生一起探讨电池的作用和分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研究1.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五单元的相关内容。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研究,回答教材中的问题,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答案。

3. 小组交流:让每个小组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

实验1. 展示实验器材:电池、电线、小灯泡等。

2. 分小组进行实验:给每个小组提供实验器材,让他们亲自操作。

3. 实验记录: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并在实验结束后进行讨论。

第二课时: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导入1. 学生回顾第一课时的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的观察和发现。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使用电池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研究1.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五单元的相关内容。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研究,回答教材中的问题,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答案。

3. 小组交流:让每个小组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

活动1. 角色扮演:准备一些场景,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示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

2. 情景讨论:在角色扮演结束后,让学生自由讨论所演示的情景中是否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课堂总结和作业布置1. 整理学生的实验记录和讨论结果,进行课堂总结,强调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小作文,总结本单元的研究收获和体会,并将实验记录整理为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深入了解了电池的作用和分类,以及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声音的秘密》单元备课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声音的秘密》单元备课
教学难点:声音具有能量,声音具有高低和强弱之分。
学法指导
观察、实验、查阅资料、交流分享
单元知识树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声音的秘密》单元备课
备课人: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这是认识声音的传播和声音其他属性的基础,应让学生掌握的科学概念有: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声音的高低、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有关。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会找到他们关于声音问题的答案。随着学生用不同的装置做实验,并发现听到的声音和观察到的现象之间的关系,他们对声音的理解会不断加深,科学探究的能力得到提高。用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同时配以简单的图表,进行归纳和分析,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进行科学解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传播等方面表现出探究兴趣。
(2)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有关声音的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3)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活动;能分工协作,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声音具有能量。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单元教学目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知识与能力:
(1)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2)知道声音具有能量。
(3)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4)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知道振动的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发生改变。
(5)知道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对声音现象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

第五单元知识点1.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影子。

2.太阳是一颗能够发光发热的恒星,在太阳的照射下,人和物都会产生影子.3.随着太阳位置的改变,同一物体的影子的长度和方向也会改变。

4.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5.早晨,太阳在东方,影子投向西方,正午,太阳在正上方,影子投向北方,傍晚,太阳在西方,影子投向东方。

6.日晷是古代重要的计时工具,日晷原理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

日晷通常有晷针和带时间刻度的晷面组成,7.医生在无影灯下给病人做手术。

8.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人曾经提出过好多种假说: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

9.公元2-3世纪,古希腊科学家提出地球是球形的假设。

10.16世纪初,航海家麦哲伦绕地球航行一周回到出发点,验证了地球是球形的假设。

1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并且围绕太阳旋转。

1961年,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驾驶“东方一号”宇宙飞船,首次从天空看到地球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12.地球仪对人们制作的地球模型。

13.科学家发现地球是一个接近正圆的、表面凹凸不平的球体。

14.地球仪绕“地轴”运动,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仪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地轴和球体通过固定架固定在底座上。

15.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6.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17.从太空看去,地球表面颜色分为蓝色、绿色和黄色相间分布,蓝色是海洋,绿色和浅黄色是陆地。

陆地面积约占地球面积的29%,海洋面积约占地球面积的71%。

18.地球上的陆地分为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19.海洋分为四个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20.“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描述的是农历初三的月亮形状,月亮弯弯的,像把镰刀,月相名称是蛾眉月。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附带练习)(试题)四年级上册科学冀人版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附带练习)(试题)四年级上册科学冀人版

冀人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五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知识点二(知识点分为第二十课2、第二十一课、第二十二课,剩余内容在第五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知识点一)(填空式,后附带答案的完整版)第二十课太阳与影子(二)10. :我国最古老的学说之一。

当你来到茫茫原野,举目四望,只见天空从四面八方将你包围,像巨大的盖子笼罩在大地之上。

这一景象使人们产生天在上、地在下的的宇宙结构观念。

11.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逐渐发展变化的。

浑天说由东汉时期天文学家提出,他认为天不是一个,而是一个。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就像鸡蛋黄在鸡蛋内部的位置。

12. :我国历史上最有卓见的宇宙思想。

认为漂浮于宇宙之中,创造了的理论。

该理论进一步认为包括遥远的恒星和银河都是由组成的。

13. 环球探险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成就,是葡萄牙航海探险家麦哲伦率领的探险船队在1519年-1522年9月实现的。

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不仅开辟了新航线,还证明了。

14.在西方,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是大地球形说的真正奠基者。

亚里士多德从三个角度论证了:月食时分界线总是凸的,皆因由地球介入而生,分界线形状由决定,由此可知地球是的;夜间或走,会看见有的星星从前方上升起,另一些星星却在后方下消失;船时总是先看见桅杆、后看见船身,而时正好相反。

15.在经历了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之后,尤其是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证实了大地是一个的曲面之后,大地球形说才最终得到证明,并从此深入人心。

近代从太空拍得的地球照片,更让我们看清楚了地球确实是一个。

第二十一课海陆分布1.从太空中看去,表面的颜色大致是由、和相间分布而组成的。

据科学家分析,蓝色的是,绿色和浅黄色的是。

2.地球上的陆地主要分为个大洲,分别是、、、、、和;海洋分为个大洋,分别是、、、。

3.比较各大洋的大小,四个大洋,由大到小依次为:、、、。

4.描摹地球仪上的大陆形状:①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

两个同学用手扶住及透明薄纸,第三个学生进行描摹,第四个学生检查描摹的与地球仪上大洲的大小是否吻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
一、填空
1.各种物体都能够传热,但是不同物体传热的()。

2.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

如()():不容易传热的
物体叫做热的()。

如()()。

3.在金属中,最容易传热的是(),其次是()()和()等。

4.热在水中主要是以()的方式传递的。

5.空气是热的(),()是它传递热的主要方式。

6.太阳的热就是通过()的方式传到地球上来的。

7.黑(深)色物体比白(浅)色物体吸收的辐射热()。

8.太阳能热水器主要由()、()和()等组成。

9.物质的密度越大,热在其中传递的速度越(),反之传递的速度越()。

10.夏天,穿浅色衣服的人多,这是因为浅色衣服();
冬天,穿深色衣服的人多,这是因为深色衣服()。

二、判断(用“√”或“×”表示)
1.“各种物体都能传热”,“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向周围发射”。

据此可以说,热是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够传递的。

()
2.在生活中,我们不但需要保温材料,也需要散热材料。

()
3.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器吸收的主要是辐射热。

()
4. 在一定条件下,物体既会吸热,也会释放热。

()
5.水与水银相比,水银是热得良导体。

()
6.冬天,用铁制的火炉取暖,人可以获得三种方式传递的热:通过炉体获得传导热,通过空气获得对流热,通过炉火获得辐射热。

()
三、选择
1. 热在固体中传递方式是(),传递方向()。

1由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得部分。

2 传导3 辐射 4 对流
2. 冬天,人们喜欢穿毛皮衣服,这是因为它们()。

1 保温性能好
2 能产生热量
3. 制作太阳能集热器,应选择()材料。

1 深色
2 浅色
4. 太阳能集热器,应朝向()。

1 与地面垂直放置
2 与太阳光垂直放置
5. 制作散热器应选择()的材料。

1 密度较大
2 密度较小
6. 烤制食品主要用的是()。

1 传导热
2 辐射热
四、名次解释
1. 传导:
2. 辐射:
五、分类
把金瓷羊毛银纸羽毛铜玻璃棉花铝木头石棉铁皮革空气分成
1.生活中,为了避免烫伤,人们大量使用了热的不良导体,请你举出5个实例。

2.棉花会生热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

(写出实验设计即可)
七、思考回答
1.说一说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说一说,太阳能热水器是怎样使水变热的?
八、创意题
请你设计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模型。

要求:标出各部分的名称和所使用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