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第五单元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卷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卷班级:姓名:一、填空。
(每空1分,共28分)1.蚂蚁的巢穴一般在_________,出入口大多是一个_________的小土丘,像火山那样中间有个_________。
2.蚯蚓是一种生活在_________中的动物,喜欢生活在__________中。
3.鸟巢使用_________与周围的植物混在一起,颜色形状与环境_________,能起到很好的_________作用;用_________填塞树枝的缝隙起到保暖作用。
4.造成环境变化的人为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同的动物,它们的生活环境不同。
比如松鼠、长臂猿等生活在_________;鲤鱼.鲫鱼生活在_________。
6.天然界中的物体能够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生命的,称为_________。
一类是有生命的,称为__________。
7.大自然为植物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_________、_________、温度、阳光和土壤,还为动物提供安家所需要的_________。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这些_________。
8.植物与动物所具有的形态结构,使它们与_________相适应。
9.生活在北极圈内的北极狐,除鼻尖外.别的部分的毛发全是白色的,这样不容易被其他__________所发现,有利于捕食和逃避敌害;北极狐身材的色彩又叫_________。
10.科学家关注大天然,并力求解答天然界无数的“为什么”.他们都具有一些其同的素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选择。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16分)1.下列属于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而做出改变的是()。
A.植物进行光合作用B.鸭子游水C.变色龙变成岩石颜色2.观察小动物的家时,不能做的事情是()。
2020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教材分析

2020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概述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本单元主题的提出岩石与矿物一直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材料和工具。
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均来自岩石和矿物资源。
从建筑到道路,从汽车到手机,从电脑到药品,工秳师们在创造一切东西时都会用到岩石不矿物。
人们还在岩石的内部建造隧道,在它上面建造桥梁和高大的建筑物。
它们是人类早期工具的重要来源,人类第一个文明时期被称为石器时代。
岩石和矿物丌仅是地质学家和工秳师的研究对象,也是小学阶段研究物质科学和地球科学的重要内容。
千姿百态的岩石和矿物在他们眼中很神秘。
由于小学生缺乏生产经验,尚未理解岩石和矿物是重要资源。
本套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积极渗透科学思想,将成分与结构、性质与功能以及物质变化,隐含在本主题学习中。
本单元教材以认识岩石和矿物为明线,十分重规帮助学生获取相关直接经验,力图借助探索性观察、合理描述、科学调查、采集、体验游戏、科学阅读促使他们建立起对岩石矿物的基本认识,初步树立节约矿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地球上岩石的基本状况;初步认识大自然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
科学探究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幵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科学态度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不书本。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对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的落实14.4地球表面覆盖着岩石。
•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部编版四年级科学上册课本内容目录

部编版四年级科学上册课本内容目录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灯光- 课文1:太阳是天空中的灯- 课文2:灯为什么会发光- 课文3:灯和光能- 课文4:灯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二单元:物体怎样运动- 课文1:物体的运动有方向和速度- 课文2:运动的速度怎样测量- 课文3:物体的运动有规律- 课文4:弹簧按摩锤的制作和使用第三单元:物体怎样保持平衡- 课文1:物体保持平衡的两个条件- 课文2:泡泡糖是怎样粘在一起的- 课文3:为什么垂直向上抛掷物体会落下- 课文4:平衡木的制作和使用第四单元:水中的生命- 课文1:水是生命之源- 课文2:藻类在水中的作用- 课文3:鱼的特点和性- 课文4:水生生物的保护第五单元:昆虫的异同- 课文1:昆虫各有特点- 课文2:昆虫的生活方式- 课文3:蛾子和蝴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文4:昆虫的保护和利用第六单元:风的故事- 课文1:风在自然界中的表现- 课文2:风在我们生活中的表现- 课文3:风与人类的关系- 课文4:风的保护和利用第七单元:植物与环境- 课文1:植物的自我保护- 课文2:土壤对植物的影响- 课文3:物种多样性与植物的关系- 课文4:植物的保护和利用第八单元:动物之间的相互依赖- 课文1:食物链与能量流动- 课文2:生态平衡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课文3:人类与动物的依赖关系- 课文4:动物保护的重要性第九单元:夕阳红的故事- 课文1:日出和日落的原因- 课文2:太阳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课文3:夕阳美丽的原因- 课文4:太阳能的利用第十单元:节约用水- 课文1:水很重要- 课文2:用水如同用金- 课文3:节约用水的方法- 课文4: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

第五单元知识点1.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影子。
2.太阳是一颗能够发光发热的恒星,在太阳的照射下,人和物都会产生影子.3.随着太阳位置的改变,同一物体的影子的长度和方向也会改变。
4.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5.早晨,太阳在东方,影子投向西方,正午,太阳在正上方,影子投向北方,傍晚,太阳在西方,影子投向东方。
6.日晷是古代重要的计时工具,日晷原理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
日晷通常有晷针和带时间刻度的晷面组成,7.医生在无影灯下给病人做手术。
8.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人曾经提出过好多种假说: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
9.公元2-3世纪,古希腊科学家提出地球是球形的假设。
10.16世纪初,航海家麦哲伦绕地球航行一周回到出发点,验证了地球是球形的假设。
1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并且围绕太阳旋转。
1961年,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驾驶“东方一号”宇宙飞船,首次从天空看到地球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12.地球仪对人们制作的地球模型。
13.科学家发现地球是一个接近正圆的、表面凹凸不平的球体。
14.地球仪绕“地轴”运动,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仪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地轴和球体通过固定架固定在底座上。
15.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6.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17.从太空看去,地球表面颜色分为蓝色、绿色和黄色相间分布,蓝色是海洋,绿色和浅黄色是陆地。
陆地面积约占地球面积的29%,海洋面积约占地球面积的71%。
18.地球上的陆地分为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19.海洋分为四个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20.“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描述的是农历初三的月亮形状,月亮弯弯的,像把镰刀,月相名称是蛾眉月。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生物与环境》知识点复习整理归纳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复习整理归纳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15.生物与非生物1.有生命的物体又称为生物。
2.所有的生物都会生长变化,会繁殖,会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几乎都需要水,空气、温度、阳光.3.生物的生存离不开非生物。
4.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共生的植物,形状有枝状、叶状、壳状,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才能生长,会繁殖,具备生物的特征。
5.水绵分布于池塘、沟渠、河流等地方,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才能生长,会繁殖,具备生物的特征。
6.在大自然中,生物和非生物种类多样,数量繁多,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实验与问答7.判断生物与非生物的依据有哪些?生物能生长,能繁殖,生长过程需要水和营养。
非生物不能生长,不能繁殖,也不需要水和营养。
8.猫是一种动物,蒲公英是一种植物,想一想,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它们都能生长,都能繁殖,都需要水,都需要营养。
9.植物的共同特点:能够长大,会繁殖,不能运动,需要水、阳光、空气等等。
10.动物的共同特点:能够长大,会繁殖,能运动,需要食物、空气、温度、阳光等等。
11.生物的共同特点: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点:①几乎都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②需要营养;③会生长变化;④会繁殖;⑤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
12.判断石笋、青苔是不是生物?石笋不是生物。
石笋会“长高”,但不是靠自身吸收营养长高;会长出小石笋,但不是大石笋生出来的,也不是种子长成的;对环境变化作出的“反应”,是石笋反射不同颜色的光形成的,并不是它自身发生了变化。
青苔是生物。
青苔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营养,会生长、繁殖,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具备生物的特征。
13.根据植物、动物的特点,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点。
生物的共同特点:1.几乎都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2.需要营养;Z J3.会生长变化;4.会繁殖;5.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
14.校园的小花园很漂亮,找出其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校园的小花园的生物有:蝴蝶、蜜蜂、蚯蚓、小鸟等。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附带练习)(试题)四年级上册科学冀人版

冀人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五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知识点二(知识点分为第二十课2、第二十一课、第二十二课,剩余内容在第五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知识点一)(填空式,后附带答案的完整版)第二十课太阳与影子(二)10. :我国最古老的学说之一。
当你来到茫茫原野,举目四望,只见天空从四面八方将你包围,像巨大的盖子笼罩在大地之上。
这一景象使人们产生天在上、地在下的的宇宙结构观念。
11.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逐渐发展变化的。
浑天说由东汉时期天文学家提出,他认为天不是一个,而是一个。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就像鸡蛋黄在鸡蛋内部的位置。
12. :我国历史上最有卓见的宇宙思想。
认为漂浮于宇宙之中,创造了的理论。
该理论进一步认为包括遥远的恒星和银河都是由组成的。
13. 环球探险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成就,是葡萄牙航海探险家麦哲伦率领的探险船队在1519年-1522年9月实现的。
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不仅开辟了新航线,还证明了。
14.在西方,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是大地球形说的真正奠基者。
亚里士多德从三个角度论证了:月食时分界线总是凸的,皆因由地球介入而生,分界线形状由决定,由此可知地球是的;夜间或走,会看见有的星星从前方上升起,另一些星星却在后方下消失;船时总是先看见桅杆、后看见船身,而时正好相反。
15.在经历了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之后,尤其是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证实了大地是一个的曲面之后,大地球形说才最终得到证明,并从此深入人心。
近代从太空拍得的地球照片,更让我们看清楚了地球确实是一个。
第二十一课海陆分布1.从太空中看去,表面的颜色大致是由、和相间分布而组成的。
据科学家分析,蓝色的是,绿色和浅黄色的是。
2.地球上的陆地主要分为个大洲,分别是、、、、、和;海洋分为个大洋,分别是、、、。
3.比较各大洋的大小,四个大洋,由大到小依次为:、、、。
4.描摹地球仪上的大陆形状:①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
两个同学用手扶住及透明薄纸,第三个学生进行描摹,第四个学生检查描摹的与地球仪上大洲的大小是否吻合。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五单元教案(湘科版)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变化过程可以分成哪两种?
意图:根据实验初步发现变化特点,然后列举类似的变化过程,归纳建立概念,然后以此分类标准去检验其他的变化过程,发现某些变化过程被排除在这一系统标准的外面,在比较之中发现矛盾,完善概念体系,这也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
二、演绎应用
1、判断下列变化过程是否可逆
师(对全班同学):我的那个才切开还没吃呢,你们大家说说,它从一个变成两半,还能再变回来吗?
(估计学生会有争议,认为可以变回来的同学可能说出“胶水粘接”、“串起来”等方法,教师可让学生讨论,最后用“盐溶解后还能再变回原来的盐”的示意图检验“苹果切开后能否变回原来那个没有缝隙的苹果”,由此得出结论: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变化过程。)
(2)实验方法交流
师:现在,所有的盐都已经变“没了”,只看见盐水了(板书:盐—
—盐水)。说说,你们是用的什么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板书:加水溶解)请问,这盐是真的没了吗?
二、提取食盐
1、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
师:我们用加水溶解的方法将盐全给变“没了”,请问,这些盐还能再“变”回来吗?如果能,又有哪些方法?
3、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初步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利也有弊。
4、了解海水晒盐的有关知识,根据变化后是否能够逆变回来,知道可将物质的变化过程分成可逆和不可逆两种。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将盐“变”来“变”去并由此引申,建立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难 点
判、海水晒盐等有关资料(课件或图片)
6、学生提取食盐
教师巡视,发现有操作不当的及时指出来;对于完成任务较快的小组,鼓励他们想法子证明析出的白色粉末就是先前溶解的食盐。
7、填完变化过程示意图并确认食盐变回来了
师:现在所有的盐又都变回来了,是吗?(板书:——)再说说,刚才是用的什么方法呀?(板书:将水蒸发)
新青岛版(五四制)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物质的变化《蜡烛燃烧》优质课件

蜡烛燃烧时会发生哪些变化 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新物质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5
蜡烛燃烧时会发生哪些变化 蜡烛吹灭后的白烟
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结所 产生的固体微小颗粒
6
生活中有哪些生成新物质的现象 生成新物质的现象
发光、发热
灰烬和纸是一种物质吗?
7
生活中有哪些生成新物质的现象 生成新物质的现象
的梨保鲜?
8
生活中有哪些生成新物质的现象 生成新物质的现象
表面冒泡,这是因为 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一般伴随着发光、 发热或改变颜色等现象。
9
拓展活动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把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13
新青岛版(五四制)科学四年级下册
17、蜡烛燃烧
第五单元 物质的变化
谈话导入 构成物体的物质改变了吗
冰融化 火柴被折断
橡皮泥被塑形
用橡皮擦擦字
2
谈话导入 蜡烛燃烧会出现哪些变化
蜡烛燃烧时会变短,变短的部分去哪儿了呢?
3
蜡烛燃烧时会发生哪些变化 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新物质
玻璃内壁的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 4
泥土烧成瓷器
米酿成酒
葡萄酿成酒
用洗洁精洗碗里的油
燃放烟花
面包发酵
10
总结
生成新物质的现象:①纸燃烧变成灰烬。 ②切开的梨变色。 ③鸡蛋壳浸入醋中冒泡。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一般伴随着发光、发热或改变颜色等现象。
11
课堂总结 谈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你 有哪些收获呢?
12
谢谢观看 !
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2024/4/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岩石按成因分类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 变质岩。 25、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橄榄岩、玄武 岩、安山岩、流纹岩等占地壳体积的64.7%。 26、常见的沉积岩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占地壳体积的7.9%。 27、常见的的变质岩有板岩、千枚岩、片岩、 片麻岩、蛇纹岩、云英岩、大理岩、石英岩、 角岩、混合岩等,约占地壳体积的27.4%。 28、地壳深处和上地幔的上部主要由岩浆岩 和变质岩组成。地壳表面以沉积岩为主,它 们约占大陆面积的75%。
15、在地球上有七大洲和四大洋。在地球仪 上用不同的(符号)和(色彩)表示,使人 们更好地了解地球。(七)大洲:欧洲、亚 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 洲。(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冰洋。 16、在地图上确定方向,一般是(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17 、在地球上或地球附近,任何物体都会受 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18、宇航员在太空中会失重现象。
9.用手提提包,感到很重,有一种( )感 觉。 A.向上 B.向一边斜 C.向下拉 四、生活中的科学 1.你在公园玩的时候假如找不到家人,应该 怎样在电话中向家人报告你在的位置? 2.在浩瀚的大海中,轮船突然遭遇危险,需 紧急救援。假如你是船长,该如何准确无误 的将自己的位置报告给救援人员?
16.使用测力计时,要先将指针调到 ( ) 处,读数时视线要 ( )。测力计上的最 大刻度就是它的 ( )。
二、判断
1. 麦哲伦率领船队第一次完成了人类环球一 周的航行。 ( ) 2. 从地球仪上可以看到我国的长江与黄河。 ( ) 3.从地球仪上可以看出我国的地势是东高西 低。 ( )
4.在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是赤道。( ) 5.从地球仪上可以看出,所有经线的长度都 是一样的。 ( ) 6.地球上有些物体不受地球引力的作用。 ( ) 7.树叶落到地上,是树叶受地球引力的作用。 ( ) 8.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 9.空气是气体,不能受到地球的引力。( ) 10.可以用测力计测量任何物体。( ) 11.测力计最大刻度就是它的最大最大量程。 ( )
4.在地图上,蓝色表示( ),黄色表示 ( ),绿色表示( )。 A.高地 B.海洋 C.平原 5.在地球仪表面上,同赤道平行、同经线直 交的圆形弧线叫( )。 A.经线 B 、纬线 C.赤道 6.地球的表面积很大,有( )平方千米。 A. 5.1亿 B.6.1亿 C.3亿 7.地球上物体受到地球引力的方向总是()。 A.垂直向上的 B.竖直向下的 8.( )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发现了地球引力 。 A.牛顿 B.爱迪生 C物体都要 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 1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是物体受到的力叫做 ( )。它的方向是( )的。 12.最早思考苹果为什么落地的是英国科学 家( )。 13.我们站在地面上,向上跳起,最终还是 落回地面,是因为我们受到( )的作用。 14.要测量一个物体重力的大小,需要一个 专门的仪器( )。 15.重力的单位是( ) ,简称 ( ) ,用字母 ( ) 表示。
3、从古至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很(曲 折)的过程。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 4、16世纪至17世纪,航海技术的发展推动了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 。 5、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率领西 班牙船队发现了新的“大陆”,这就是现在 的(美洲)。 6、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从西班牙塞 维利亚港起航,开始了令他名垂青史的环球 航行。 7、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海洋 占(71%),陆地占(29%)。
10、在地球仪表面上,有许多纵横交错的弧 线。其中连接两极的线,叫(经线),指示 (南北)方向;与经线相交的线叫(纬线), 指示(东西)方向。 11、(赤道)是中间最大的纬线圈,它把地球 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 12、 根据地面接受太阳光线的(照射)情况, 人们把地球分为五带分别为:热带、南温带、 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13、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周围其他 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14、GPS指的是(卫星定位系统)。
19、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的,即指向地球中心的。 20、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测力计)测量。 重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21、使用测力计时先将指针调到(零刻度) 处。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注意所 测重力不要超过测力计的(最大量程)。 22、植树造林能改善我们生活的环境。 23、怎样植树:挖坑施肥、取苗、修苗、入坑、 填土、浇水。
5.在地球仪表面上,有许多纵横交错的弧线, 其中连接两极的线叫( ) ,指示( ) ;与经 线相交的线叫 ( ) ,指示( ) ;中间最大的 纬线是( ) ,它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 6.根据地面接收太阳光线的照射情况,人们 把地球分为( ) 带。此外,地球上还有( ) 大洲、( ) 大洋等。 7.在地球仪上常用不同的( )、( ) 表示 ,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地球。 8.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 )来确定。 9.我们所说的方向主要有四个,分别是( )、 ( )、( )、( )。
8、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证明地球是球体 (1)太阳、月亮、星星总是从东边升起, 从西边落下。 (2)在海边看远处的航船,总是先看到船 的桅杆,然后才看到船体。 (3)乘坐飞机一直前行,不改变航向,总 能回到出发地。 (4)月食、或航天器。 9、地球的模型是(地球仪)。在地球仪上 常用不同的颜色、符号表示,使人们能更好 地了解地球。
第五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 1、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 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400)千米,地 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最大 周长约(4万千米)。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 表示地球的大小。 若乘坐每小时800千米的飞机绕地球一 周,要连续飞行(50)个小时。若乘坐每小 时100千米的汽车绕地球一周,大约需要(17 天)。
12.航天飞机飞出地球,因为他克服了地球 引力。 ( ) 三、选择题 1. 太 阳 每 天 东 升 西 落 , 这 也 能 说 明 地 球 是 ( )。 A.圆形 B.球形 C.球体 2.根据地面接收太阳光线的照射情况,人们 把地球分为( )。 A.三带 B.四带 C.五带 3.人们根据( )就可以了解一个地区的地 理概貌,或地区与地区的界限。 A.地形 B.地图 C.地球仪
一、 填空: 1.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 ) ,半径约为( )千米 ,沿着赤道绕地球一周,行程有 ( ) 千米。 2.( ) 发现了一块“新大陆”——( )。 3.从地球的一个地方,朝一个地方出发,朝 一个方向前进,始终不改变方向,绕地球一 周后,会回到( )的地方,这是因为地球是 一个 ( )。 4.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我们无法直接看到 它的全貌。为了便于观察人们制作了地球的 模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