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合集下载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保教育成为了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有关生物科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

生物实验教学还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引导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在生物实验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环保实验课题,并针对这些课题进行设计。

通过实验的设计,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实验器材,或者采用可再生资源来替代一次性使用的实验材料。

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引导他们养成节约资源、珍惜环境的好习惯。

生物实验教学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生物实验中的案例教学,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环境问题的案例,比如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等。

然后,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找出问题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从实际案例中了解到环境保护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从而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生物实验教学还可以通过参与一些环保实践活动来加强环保教育。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与环保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参观环保设施、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等。

通过亲身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到环境保护的现状和重要性,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注意一些细节。

教师应该注重实验材料的选择,尽量选择环保型、节能型的实验器材,或者采用替代性的实验方案,避免使用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教师应该充分了解环保的相关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环保意识和知识水平,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从日常生活中培养起环保意识。

通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可以很好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一、生物教学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们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带来了诸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成为人类所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之一,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愈加突出。

要解决环境问题,首当其冲的是通过教育,使所有民众了解环境的相关知识,学会应如何合理利用环境和科学改造自己的环境。

上个世纪70年代,“环境教育”这一提法在国际范围内得以确认,许多国家相继开始本国的环境教育工作。

我国也于1992年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并明确提出“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

中宣部、教育部、环境保护总局等部门制订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2010年)》也提出“教育部门要在环境教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

在这些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环境教育工作蓬勃发展,并向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教育部等部门在1998年和2001年组织的公众环境意识调查中可以看到,我国环境教育已初见成效。

公众环境意识有了显著增强,尤其是青少年在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自然观、环保行为等各个方面均明显高于成人,而其中70.3%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环保知识来自学校课堂,成为他们第一位的来源途径,这充分说明中小学的环境教育对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产生了重大成效。

所以,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方式和方法,对提高环境意识,促进环境保护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世纪之交,我国开展了建国后第八次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为进行环境教育提供了契机。

此次课程改革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的总体目标。

同时,一些与环境教育密切相关的科目课程标准中都规定了环境教育的内容。

刍议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刍议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刍议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高中生物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技能的重要途径,也在不断加强对环境教育的渗透。

本文将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一、理论指导方面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首先体现在理论指导方面。

在教学内容上,应突出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多样性保护、物种灭绝、生态系统等环境问题的相关理论知识。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环境问题对人类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和关注。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环境课程,专门讲授环境科学等相关知识,让环境教育成为学生学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实践探究方面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还体现在实践探究方面。

通过实验、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亲自感受和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实际操作。

例如,在生物实验课上,可以设置与环境问题相关的实验项目,如检测水质、观察鸟类迁徙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环境监测方法和技巧。

同时,组织学生参观野生动物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地,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爱护环境的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行动。

三、项目活动方面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还体现在项目活动方面。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环保项目活动,如校园环境改善、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

通过参与这些项目活动,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自己的实际行动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例如,学生可以组织环保讲座,邀请专家和志愿者参与,让更多的人了解环境问题和环保知识。

这样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也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和社会责任感奠定了基础。

四、评价考核方面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还体现在评价考核方面。

除了传统的笔试方式外,学校可以适量增加实际操作和课堂参与的评价比重,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实践探究中的参与度和表现,来评价学生对环境教育的掌握情况和环保意识的培养效果。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一、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1、生物课堂作为实施环境教育的平台,充分挖掘教材,在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苏科版生物教材,它是以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为核心而构建教材体系。

它一方面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另一方面又从“人——生物——环境”角度突出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和谐发展的密切关系。

这套教材中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较多,我们教师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

如:七年级上册“生物生存的环境”这一节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举例学生身边熟悉的生物,如:青蛙、蝴蝶、麻雀等,让学生了解这些生物的生存环境及最近一段时期环境变化,并渗入环境变化后对这些生物生存的影响,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

同样类推,我们人类也不例外,从而明确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产生最初的环境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依据教材特点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知识、经验、体验也都成为教学中的课程资源,这样大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这样教学,既立足于教材,又超越于教材。

自从布鲁纳提出了发现教学法以来,人们对讲授教学法多持批判态度,许多人认为讲授教学必然导致学生的机械地接受学习,是一种注入式教学,已经陈旧过时了,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把发现教学法和讲授教学法有机结合,效果极好。

在“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节内容的教学设计中,可以采用讲授法与发现教学法相结合。

在介绍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时可采用讲授法,学生对光合作用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就会快速、清晰;而在植物的作用时,可以采用发现教学法,让学生课前自行阅读资料,寻找植物于我们人类的作用有哪些,要求学生相互比一比,谁收集的资料最多、最全面、最有参阅价值,学生们兴致很高,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交流汇总后学生深有感触地感叹:植物的作用之大是他们原来从未想过的,对他们内心所造成的触动也是始料未及的。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态环境教育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态环境教育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态环境教育生态环境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态环境教育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责任感和环境行动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本文将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育意义四个方面,探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态环境教育。

一、教育目标生态环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生物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到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行动力,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积极的环境行为,为构建美丽家园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可以贯穿于整个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

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通过学习生态位、食物链、能量流动等知识,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生态平衡与人类活动: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如森林砍伐、水污染等。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培养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3.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介绍生态保护的原则和方法,如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排放等。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感,引导他们以行动支持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为了让生态环境教育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入真实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地考察与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生态环境的变化。

同时,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生态环境教育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

3.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研究,通过交流和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教育意义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态环境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1. 培养环境意识:通过生物教学,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增强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理解。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环境保护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通过开展相关实验,
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生物对环境的依赖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
意识和责任感。

本文将从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和实施策略等方面,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中的环境保护教育。

在实验内容上,可以选择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实验,如水生生物的观察、植物的生长实
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观察和实践,了解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可以选取一个小池塘或鱼缸,引入一些水生生物,让学生观察它们在环境中的生活情况。

通过观察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性,进而产生对环境的爱护和保护的意识。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亲身参与、实践体验和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和参与度。

在观察水生生物的实验中,可以要求学生亲自搜集水生生物,并在实验过程中
负责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与同学讨论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
和掌握实验内容,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环境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实施策略上,可以将环境保护教育融入到多个学科和课程中,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
意识和行为习惯。

在生物课上进行环境保护实验的可以借助语文、地理、化学等课程的教学,深入探讨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
引入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案例和新闻,让学生了解到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个人行为
对环境的影响,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刍议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刍议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刍议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

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和环境教育的渗透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旨在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未来的环保先锋。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的重要性1.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生物教学可以通过教授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等知识,让学生了解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激发他们主动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2.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恶化,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变得日益重要。

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他们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只有具备良好的环境素养,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环境挑战,并为环境保护做出积极的贡献。

3.促进学科整合和综合能力培养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可以促进不同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多学科综合能力。

环境问题是一个涉及生物、化学、地理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问题。

在生物教学中,引入环境教育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的方法1.设计适合的教学内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实际情况,设计适合的环境教育内容。

例如,可以通过教学材料或实验,让学生了解不同环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培养他们的环境观察与分析能力。

2.运用教学手段和技术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的运用,可以使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更加生动和有效。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学软件等,展示真实的环境问题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同时,运用互联网资源和社交媒体,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行动能力。

浅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浅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浅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高中生物教学是学生对生命科学的首次系统学习,也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阶段。

环境教育是指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培养人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认识和尊重,引导人们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活动。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还可以提高他们对生物知识的兴趣和理解水平。

本文将就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作用进行浅谈。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在学习生物知识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通过学习环境保护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爱护自然的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和责任感。

渗透环境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素养。

在生物教学中引入环境教育内容,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生物知识与实际环境问题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生物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认识到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了解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培养环境问题的识别和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通过实验和调查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问题,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渗透环境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环境教育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实验和课外调查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湿地保护、垃圾分类等,让学生亲身参与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实践能力。

渗透环境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议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摘要】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环境教育,作为教师,责无旁贷,作为中学的生物教师,更是“近水楼台”,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宣传和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境教育
当代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从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向全球性环境恶化发展。

近十年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及1992年联合国环境于发展大会的文件资料显示,当今最重要的全球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资源和能源消耗过快,森林迅速减少、海洋污染严重、土地沙漠化严重、水资源缺乏和水污染严重等。

尤其是我们刚刚走过的20世纪,随着世界经济规模的不断过大,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消耗,污染物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生态污染和生态恶化,所以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

而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现状,学生的环境意识却是淡漠的,环境知识浅薄。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出:在环境教育活动中,教育部门起主导作用。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环境教育,作为教师,责无旁贷,作为中学的生物教师,更是近水楼台,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宣传和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那么生物教师如何进行环境教学,我认为,可以不计任何形式方法,利用任何可能的机会或创造机会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例如:
1.在主题教学中,明确生物教学编排体系,确立“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意识
从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的发展前景出发,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构建“人与生物圈”的课程新体系。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环境中的方方面面。

所以引导学生确立“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意识,加强环境保护教育,使中学生提高环境意识,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现状,学习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观念,做到学生行为和环境相协调,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人与生物圈和谐共处所必备的知识和观念,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新课程生物教材的十大主题中,“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和“生物的多样性”等几个主题都是体现“人与生物圈”主线的主题,自然也就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最为容易入手的教材。

比如,通过“生物与环境”主题的教学,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中通过分析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可以减少水的散失、绿色肥大的茎既能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储存水分;北极熊不仅具有与冰雪相似的体色,而且毛皮下厚厚的脂肪层能够抵御寒冷的环境;竹节虫具有与树枝相似的体形,用“欺骗”的方式保护自己免遭捕食者的劫击;得出:生物对环境
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适应生存环境的多种能力。

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如果不适应环境,就会被环境淘汰。

好动、爱思考的同学就会提出:那发黑、发臭的水中水生动物还能生存吗?有毒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不会使人和动植物中毒吗?由此可以得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所以环境的保护是理所当然应该时刻做到的,保护空气、水不受污染是我们健康生活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然后引导学生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作为一种最高等的生物对整个地球环境的影响方面考虑,来进一步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学会重新审视和调整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道德准则和消费观念,包括人类乱砍滥伐,随意排放有害气体,制造白色污染等,都是进行环保教育的很好的反面教材。

从而让学生明白了自己所生存的环境需要人类加以保护,才能维持人和生物圈和谐发展。

2.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进行环保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存环境越来越重视,低碳、节能、绿色、环保的理念逐步进入人们的脑海。

“低碳生活”虽然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

对于中学生来说,低碳,既熟悉又陌生,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及“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这两节里,首先与学生做完“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这一探究实验,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的条件是“光”。

由此也得出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利用太阳提供的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藏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放出氧气的过程。

讲到这里可以让学生来思考:光合作用的过程对空气的成分会有有怎样的影响?同学们很快就会得出答案: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减少,氧气增多。

同学们自然就能想到要低碳,一方面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多种植绿色植物也可以使一部分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转变为氧气。

还有,通过银边天竺葵滴加碘液后不同部位颜色不同的探究实验得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接着给同学介绍叶绿体: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在叶绿体中含有能够吸收光能的色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叶绿素,叶绿素使植物呈现绿色。

叶绿素以及其他色素的作用就像太阳能计算器、太阳能热水器中的太阳能板,太阳能板为计算器、热水器供能,而叶绿素获取的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说到这里同学们顿时豁然开朗:难怪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家庭越来越多,新装修的房屋几乎全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使用多年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的不少家庭也在逐年改成太阳能热水器:对环境来说能减少燃烧煤、气、电后排放的大量烟、二氧化碳气体,对家庭则既节约煤气、电的费用,又使热水的使用很宽裕。

真是既节能、环保又经济、实用。

类似的例子在生活中见得越来越多:太阳能路灯、手电……
3.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环保教育
初中生物学中开展宣传活动课,教师作为组织者,学生是具体活动的实施者,这正是思想教育与学生特点绝妙结合的教学手段,所以可以通过以下活动进行环保教育。

①绿化美化校园。

在春天到来之际,即植树节前后,开展“创建绿色校园”、“爱护一草一木”等活动,组织兴趣小组进行一次行道树、花卉全面修剪活
动,给有关植物挂树名、种属牌,利用板报刊出有关植物内容等,并对植物进行常规管理,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操。

②保护青蛙。

当前捕捉青蛙的情形特别严重,由于青蛙的迅速减少,使害虫猖獗,农民大量使用农药,以至于环境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不仅粮食减产,而且造成环境污染,所以趁机开展“保护青蛙”活动,让学生了解青蛙的益处和生态农业的建立,也可以街道写出宣传标语。

同时在课堂中不失时机的对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知识进行整合,通过图片给同学介绍了一些珍稀动植物,同学们看完这些珍稀动植物的图片和简单介绍,就开始考虑问题:这些外形优美的动植物为什么会逐渐稀少、成为珍稀濒危的动植物呢?紧接着我就和同学一起分析原因:大熊猫、金丝猴等动物的栖息地在逐渐变小、大熊猫吃的食物——竹子也在减少;珍稀植物遭到乱砍滥伐,珍稀动物藏羚羊、长颈鹿等遭到不法分子的疯狂捕猎;动植物生存的环境中水、空气等环境条件也在不断恶化……所有这些都会使自然界的动植物生存量越来越少。

因此我们要更好地保护我国的珍稀濒危动植物,首先就要保护好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③吸烟有害健康,通过5月31日的“全球无烟日”进行宣传教育。

④卫生活动,结合传染病流行进行宣传教育。

⑤通过参观化工厂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等。

总之,生物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近水楼台”的作用,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有意识地加强这一方面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这也是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最终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