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个提问引发的思考

合集下载

由一道题引发的对创新意识的思考

由一道题引发的对创新意识的思考

遴蘸瓣一∞一…,,㈣ⅢⅢqf删“7…lp,蛳‰☆一i}㈣4栅。

‘删种一觑≈4≈Ⅵ*…tr?。

…‰“由一道题引发的前段时间,市教育局对全市所有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期末调研考试,其中有这样一道题:按规律填数,口、o、△分别代表一个数。

囵△回(35)(52)对创新意识的思考口徐凤果这道题难倒了众多考生。

据统计,某校某班有60名考生,只有7人做对。

其他大部分班级的情况也是如此。

当时笔者正好教二年级,试着把这道题拿给二年级的学生做(事前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结果56名学生中竟有9名学生做对。

笔者又试着把这道题拿给一年级一个班的学生来做,当把题意给学生讲明白后(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独立读题的能力),竟然有2名学生做了出来。

笔者很是惊奇,问及他们是怎样想的,二年级的学生说:“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都有△,而下面表示的数里面都有5,所以△就题意,从而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陈重穆先生所说的“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是在启示我们处理一些数学概念时要处理好非形式化表达。

在应用题教学方面,我们是否也可以联想到: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应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既关注到学生的现实经验与知识基础,同时又立足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目标,为数学的后继学习奠定基础。

五、关于解题的反思:无招还是有招?我们先来看解决应用问题的基本环节,再来探讨需要怎样的招数。

如两步应用题:小朋友做纸花,黄花做了30朵,红花做了40朵,送给幼儿园50朵,剩下多少朵?(1)分析题意:数量关系的表征:30+40=50+口(2)计算表征:30+40一50=-70-50=-20(3)检验与反思: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解答是否正确。

一般认为,策略既有一般的解题策略,又有特殊的解题策略。

在一般解题策略方面,主要是教学解题的一般步骤,这与我国小学数学中讲的应用题的步骤基本相同。

把解题步骤分为圃券嚣嚣裟罴h 以下四步:1.理解题意;2.做解题计划;3.按计划解答;4.回答和检验。

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的是特殊解题策略。

由学生的提问引发的思考

由学生的提问引发的思考

由学生的提问引发的思考摘要:由学生的提问“宋代女子怎么可以喝酒”而引发的思考。

文章以李清照为代表,浅谈其词中的酒的意象。

李清照善用不同的意象表达不一样的情感,酒的意象则是其一。

李清照一生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文章写了李清照少女时期的借酒陶醉自然的喜悦之情和少妇时期的相思离别之情。

关键词:李清照词酒最好的育人场地是在课堂,课堂是各种思想互相碰撞的地方。

在学到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有学生提出问题:“宋代女子怎么可以喝酒?反而现在我们学生就不能喝酒了?”学生的提问让我思考起来。

酒,是个让人争议的东西。

我就以李清照的词为代表,浅谈她少女时期和的伤春闲情词中的酒的文化的内涵。

一、李清照少女时期的伤春闲情词中的酒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天真率直,多才多艺,虽为女流之辈,但受宽松开放家庭环境影响,其行为与中国传统的闺范不符,超越了当时的女性。

易安词中有大量的饮酒词,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小令描述了李清照少女时代欢快自在的生活。

李清照抛开世俗,醉酒贪玩,高兴到竟忘了回家,最后“误入藕花深处”,划船的声音竟然惊起了一滩已经栖息的鸥鹭,这一戏剧性效果,有了一种更美的境界:人在藕花环抱簇拥中,昂首观望那一群惊飞的鸥鹭划破暮色沉寂的天空……如此美丽而难忘的经历当然让词人“常记”不已。

这首小令语言简朴、自然、流畅,笔调欢快、轻松。

令人诧异的是,一位大家闺秀,竟然可以在外尽兴游玩到天色昏暗,而且还喝酒喝到酩酊大醉,以致“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

”迷路之后,天色又晚,词人反而没有迷途的惊慌,也没有晚归而遭父母责骂的惧怕,而是兴致勃勃地发现“惊起一滩鸥鹭”时的另一幅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画面,始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这样自由放纵的生活是父母允许的,否则,只要父母一顿臭骂,记忆中的画面不是美好欢快的了,而会是痛苦的记忆了。

这首小令写出李清照的直率、大胆,也写出了少女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问题”习题引发的思考

“问题”习题引发的思考

6教学思考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005年10月第一版八年级下册第101页第12题是一道“问题”习题,通常可认为是印刷错误.可这是教科书,怎么办呢?题目是这样的:阳光透过矩形玻璃窗投射到地面上,地面上出现了一个明亮的四边形,小刚用量角器量出这个四边形的一个锐角恰好是30度,一条边和对角线互相垂直,又用直尺量出一组邻边的长分别是40厘米和55厘米,小刚说用这些数据就能够计算出地面上的四边形的面积和周长.你知道小刚是如何计算的吗?这样计算的根据是什么?题目给出不久,学生A 就说出了答案.解:因为矩形窗通过阳光投射到地面上的图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这个四边形的周长为2×(40+55)=190(厘米).又因为这个平行四边形有一个角为30度,可以求出一边上的高等于另一边的一半,所以它的面积是40×55÷2=1100(平方厘米).教师当时就表扬A 同学思维敏捷,并提问:“不过,还有其他方法吗?有不同的答案吗?”B 同学不甘落后,马上展示了自己的解法.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因为AC ⊥BC,所以只能是AB=55,BC=40,所以周长是等于190厘米.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C 2=552-402=1425,所以AC =557".因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057"平方厘米.很好,教师高兴极了,赞扬B 同学肯动脑筋,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不过———”“老师,你跟我们开玩笑吧?”突然,学生C 打断教师的话,教室里一下异常地安静,同学们面面相觑,继而又哄然大笑,C 同学红着脸很不自然地说:“老师,我是说题目出错了.”我意识到C 同学已经发现题目有问题,就鼓励他继续说下去.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设∠B =30°,AC ⊥BC ,那么只能AB=55,BC=40,于是AC=27.5,而在直角三角形中27.5与40的平方和不等于55的平方,这与勾股定理矛盾.“真的?”同学们有的迷惑不解,有的半信半疑,有的干脆自己重新画图验算.教师静静地等待,不久,大家竟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呵呵,书上也有错误!”同学们好“问题”习题引发的思考唐振球1朱爱莲2( 1.怀化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418000 2.怀化市实验学校湖南418000)遗忘了.他急了,迫不及待地说:“老师,什么是北京时间呀?”我居然说:“下课后老师告诉你.”林军的脸上明显地写着无奈与遗憾.课后反思:我为什么不在课堂上回答他呢?我感觉非常内疚.这个问题确实比较复杂,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一天中世界各地的时间并不相同,有的地方是白天,有的地方却是黑夜,有的地方太阳刚刚升起,有的地方却正在落山.为了恰当地表示世界各地的时间,科学家把地球纬线平分成24段,再用经过每一段两端的经线,把地球表面平分为份这样,每一份中的时间相差不到1小时,称为一个时区.同一时区都用同一个时间.相差一个时区就相差1小时.时区从伦敦附近的格林威治天文台算起,我国大部分位于往东数的第八个时区,即东八区内,所以我国就用东八时区的时间,通常就叫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比格林威治时间早8小时.但是我可以不说这么深奥,简单地告诉他世界各地的时间是不同的,我们中国所用的时间就是北京时间.更详细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学习,你们努力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这样也不会留下这等尴尬与遗憾啊!(责任编辑钟毓华)ADBC124.问题:⊙O 1、⊙O 2内切于P,⊙O 1的弦AB 切⊙O 2于C,设⊙O 1、⊙O 2的半径分别为R 、r ,求证:A C 2AP 2=R-rR.这个问题曾两次刊登于《数学通报》的“数学问题解答”栏目,分别是问题1436和问题1578,并分别由两位老师给出不同的证明方法,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这一性质和圆的切割线定理可巧妙地解决这一问题,现给出这一问题简证如下.证明:因为⊙O 1、⊙O 2内切于P,所以O 1、O 2、P 三点共线,如图连结O 1、O 2、P 三点,并延长使其与⊙O 1、⊙O 2分别相交于M 、N,连结AP,设其与⊙O 2交于点D.当A 、D 分别与M 、N 重合时,由圆的切割线定理得:AC 2AP 2=MNMP=2R-2r 2R =R-rR.当A 、D 与M 、N 分别不重合时,连结DO 2、AO 1,所以∠DO 2N=2∠DPN,∠A O 1M=2∠APM,则∠DO 2N =∠AO 1M.所以DO 2∥A O 1,A D AP =O 1O 2O 1P=R-r R .又由切割线定理得:AC 2AP 2=AD AP =R-rR .综上所述,AC 2A P2=R-r R.(责任编辑李闯)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怎么办呢?教师灵机一动,若无其事地说:“那么同学们说说小刚到底是怎么计算的呢?小刚忽视了什么呢?”学生们很快意识到,如果忽视了“一条边和对角线互相垂直”这个条件,就得到A 同学的答案;忽视了“∠B=30°”即得出B 同学的答案.至此,问题的探究似乎该结束了,学生也显得完成了使命般的轻松,还不时发出“原来是考验我们”的感叹.教师趁机提醒大家今后做题时一定要认真观察,全面考虑.忽然,又有同学提出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保留题目中的前两个条件,删去后两个条件中的一个,又如何?这时,教室里热闹了起来,同学们积极地讨论、争辩、探索,最后师生合作,综合归纳出以下解题思路.已知: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锐角为30度,一条边与对角线互相垂直,一条边长为40厘米或55厘米,求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周长.分析:分两种情况.1.如果∠B=30°,AC ⊥BC,AB=40或55.那么,在直角△ABC 中,AC =A B =20或27.5.由勾股定理可求出BC=203%或27.53%,平行四边形ABCD 的面积和周长即可求出2.如果∠B=30°,AC ⊥BC,BC=40或55,那么在直角△ABC 中,AB =2AC ,由勾股定理得(2AC )2-AC 2=402或552.解出AC =403%3或553%3,AB =803%3或1103%3.即可求出平行四边形ABCD 的面积和周长.最后教师问:“同学们猜猜小刚怎么会量出这样的数据呢?”答案更是五花八门:小刚量错了;小刚边玩边量,平行四边形变了;太阳跑得太快,小刚量了几个四边形的数据记到一起了;小刚边量边记,不小心记错了;教材是故意考验我们的……如果一开始,教师就告诉学生这道习题有问题,那么学生会怎么样呢?也许他们会置之不理,当然也就没有了观察,也就失去了发现;如果教师先把题目修正好再抛给学生,那么学生又会怎么样呢?也许他们会很快完成任务,当然也就没有了“考验”,没有了思辩和探究,也就失去了开拓和进取;……面对学生,面对新课程,数学课怎么上,教师需要更多的思考.(责任编辑钟毓华)教学思考一个数学问题的简证罗建宇(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江苏215600).17。

是学生“笨”吗?——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思考

是学生“笨”吗?——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思考
图一
成 了 依赖 性 , 果 到 了 中 、 结 高年 级 , 读题 都不 想 读 , 连 大致 开 一 遍 甚至 一遍 没 看 完 就 下 笔 , 的 学 生甚 至 连 题 部 没 看 就 嘁 : 不会 有 我 做 。这 怎 么 能弄 清 题 意 、 正确 解 题 呢 ? 3 与教 师提 问的语 言 、 . 给予 思 考的 时间 等订 很 大的关 系 。 解
题 中提 供 的信 息 明 显 比 前面 的例 题 多 丁,对 学 佳 的 J 思 维 的 E确 线 索起 了 干扰 作 用 。这 时 , 生 能直 接 看 I 婴 比什 么 ?无 法 比 学 l j 出线 段 的 长短 , 不 能 想 到 』 刚 学 的 数 数 方法 米 对 , 以 显得 更 } j 所 束手无策。
以用 数 格 子 的 方 法 来 做 。 结果 ,全 班 5 5名 学 生 , 7名 出 错 , 2 占
4 .%。出错 的 同 学 中 , 部 分学 生 不 知 所措 , 91 大 - 下 手 , 便 勾 尢从 随 画: 部分 同学 认 为一 只 蚂 蚁 走 的路 都 是 一 七格 ; 有 一 小 部 分 行 还 学 生 数 的是 出现 在 每 条相 应 红 线 上 面 的所 有 格 子 。错 误 率 如 此 之 高 , 禁 引 发 了笔 者 的 思考 : 不
清 语 言 的 结 构和 层 次 , 多数 小 学 生 阅读 数 学 文 本 、 解 数 学 问 是 理
题 的主 要 障碍 之 一 。如~ 年 级 学 生 刚 接触 由直 观 图和 文 字 组 成
的 信 息 时 , 往 更 关注 图形 , 法 理 顺 整 合 图文 的意 思 。 最 长 的 往 无 画 、 最 短 的 画X 底 指 f一 ?是 陶 中 的 红线 还 是 格 予 , 是 其 他 / 到 1么 戏

有效提问的感悟——由课堂观察《快乐鸟的许诺》引发的思考

有效提问的感悟——由课堂观察《快乐鸟的许诺》引发的思考
■ 学 嗣 教 ■ ・ u i j l 憨 悟 ; 『
由课 堂观察 《 乐鸟的许诺 》 快 引发 的思考
江苏 省吴江市芦墟幼儿 园 吴小勤
【 案例 】 在一 次课 堂观察 中 , 了大班 绘本 教学 都紧 紧围绕 故事情节展开 ,问题大都简单 易于理 解 , 听 《 快乐鸟 的许诺 》,我详 细地记 录了任课老师 的所有 让 孩子们在 提问与 回答 的互动 中了解 了故事 内容 , 领 提 问 , 一罗 列后对这 些 问题 进行 了分 类 , 一 大致包 括 会 了老师所要传达 的精神 。
以下 方 面 。
1 引 孩 子 对 绘 本 的 注 意 力 的 问 题 。教 师 采 用 分 . 吸
( ) 2 投石 问路—— 有效 提 问能激 发 幼儿 对教 学 内容 的兴趣 。好 奇是孩子 的天性 , 师利 用孩子 的这 教
段讲述 并理解故事 的形式开展 活动 , 在讲述 每一段故 事之前 , 都会用一个 设问句进行 过渡 。如在讲 述故事 A段前 , 问 : 乐鸟到底答应 了人家什 么事?它会 给 她 快 别人什 么许诺 ?在 讲述 B段前 又设 问 : 快乐 鸟会 回去 实现它 的诺 言吗? 讲述 c段 问 : 快乐 鸟有没有 留下来 ? 接下来它又 会做些 什么?……这些设 问句都能很好地 吸引孩 子对故事发 展的关注 , 同时又带领他 们有 目的 地去欣赏故 事。 2 帮助幼儿理解故事 内容 的问题 。在活动 中, . 教 师 紧紧 围绕 故事情节设 计 的带有思考 性 的问题 有 1 0 个左 右。如帮助理解 故事 内容 的问题有 : 入部分 的 导 这幅 图上有 什么? 事 A段 中的呼应 之前设 问句 的问 故 题 : 乐鸟 向大 山许 下 了什 么诺 言?大 山是一 座怎样 快 的大 山?围绕 B段 内容 的提 问 : 快乐鸟有没 有实现 自 己的许诺 ? 3 . 拓展幼儿思维 的问题 。这 主要表现在几个具有 启发性 的问句及拓展性 的问句上 。如故事 B段 中 : 快 乐 鸟为什么不 留下来 ?c段 中 : 你希 望快乐 鸟带来什 么样 的种子给 大山?D段 中 : 这么美 的画面你 能用好 听的话来说 一说吗? 故事结束 部分 : 了这个故事 , 看 你 有没有什 么想法呢? 此外, 还有激发 幼儿情感 的问题 。活动 中的一些 问题 , 帮助孩子体 验 了大 山前后 情感 的变化 及快乐 鸟 的坚持所带来 的巨大震撼 。 如教 师在每次大 山有变化 之前 都会 问 : 大山会有什么感觉 ? 或是大 山心情 怎样 ? 还有一 些 问题 丰富 了孩子 的词 汇 ,如什 么 叫许 诺? 寸草不生是什么意思 ? 总的记录来看 , 从 本次 活动 中教 师的提问一共有 5 0几次 ( 其中有几个相 同的问 题用 了不 同的 问法不 计其 中 ) 中间关 于 “ , 是不 是 ”、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影响——由一次课堂提问引发的思考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影响——由一次课堂提问引发的思考

因于 动物所 具有 的合群 本能 ,在人 们 与那些 行 为方 “ 式相 近 、 相 同 的情 境有 相 似 的情 绪反 应 的极 为 相 对 似 的人 的关 系 中 , 这种 本 能 的作 用 尤 为 突 出 。 _这 ”】 里所 说 的人 的合 群本 能其 实 同样 是人类 在 长期 的社

从 众心理 产 生的引 发 因素
从 众心 理是 促使个 体 的言行举 止 与大 多数 人 的
行 为 方式 保 持一 致 的 一种 内心 活 动 。 社 会 心理 学 在 的研 究视 域 中 。 从众 心理 是个 体 认 知 和适 应 社会 的
也 称为 君子之 道 , 传统 儒家修 行 的法宝 。 中庸 ” 是 “ 即
笑 . 们 的笑使 我失望 , 他 因为这不 仅表 明他 们觉 得 回 答 不 上 该 问题 没有 什 么 大不 了 , 而且 他们 在 对该 问
第 一 , 会实践 。 社 从众 心理 的产 生离 不开 人类 的 社 会实 践 , 确地说 , 准 从众 心理 是人 类长 期社 会实 践 经验积 累 的结 果 。 大量 的社会 实践让 人们 认识 到 . 与
Vo. 1 NO4 1 . 1
Apr 01 .2 2
从 众 心 理 对 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学 习 的 影 响
— —
由 一 次 课 堂 提 问 引 发 的 思 考
王 洁 敏
( 方工 业 大 学 思政 教 研 部 , 京 1 0 4 ) 北 北 0 14

要 : 众 心理 作 为 人在 社会 化 过 程 中形 成 的 一种 特 定 心 理 . 大学 生 思 想政 治理 论 课 的 学 习具 有 重 要 从 对

由一道“难题”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难题”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难题”引发的思考作者:余秀丽来源:《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3年第11期一、“难题”再现在六年级毕业班的一次质量抽检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20平方米,半径是0.2米,求这个圆柱的体积。

”此题错误率高达70%。

大多数学生的思路都是先求圆柱的底面周长,再求出高,而后根据“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的公式求出体积,能够直接用“20÷2×0.2”求解的学生寥寥无几。

二、解决策略为什么只要两步便得解的题目却成了一道“难题”,回到教学“圆柱体积计算”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六年级的课堂上年复一年、一成不变地重复着这样的学习过程:1.课件演示: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大屏幕动态演示把圆柱底面平均分成16份,拼成一个长方体。

并定格成下图。

没有多媒体的,一般教师用教具演示操作,同样定格成教材的标准图。

)2.操作:小组合作照上图那样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3.观察比较,推导公式。

提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注意观察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的关系。

学生交流后,借助上面的示意图小结: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的底面积相等;长方体的高与圆柱的高相等。

追问:想一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根据学生回答推导小结圆柱的体积公式。

从表面上看,这个教学过程似乎无可非议:有演示、有操作、有观察、有推理、有抽象,学生经历了圆柱体积公式完整的建模过程。

实质上,教师的课件演示和观察时的问题提示,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动动眼、动动手而已,他们按图索骥“直奔主题”:把圆柱转化成标准形态的长方体——观察、分析、比较圆柱与转化成标准形态的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推导、抽象体积公式。

整个过程没有给学生对操作结果产生不同想法的时间与空间,也不容学生有不同的观察视角,更没有启发学生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或发现新的问题。

学生的思维没有丝毫的旁逸斜出,根本不是在体验与创造中学习。

反思:你真笨引发的思考

反思:你真笨引发的思考

反思:你真笨引发的思考
反思:你真笨引发的思考
我下到基层听了一节大班数学活动《8的组合》,教师在提问一名幼儿时,这名孩子没有回答出来,老师就说了一句: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你真笨,孩子无所似从就坐下了。

上完课后,在我和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询问了她为什么要说孩子真笨呢?她说:没有想那么多,顺口就说出来了。

我说:孩子没有回答出来为什么不从自身找原因呢?你的一句真笨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不能过早地给他下“你真笨”这样的评语。

你知道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由于遗传素质、家庭环境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在发展速度和水平上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同一班上的几十名孩子有发展得快的,也有发展得慢的,存在着许多个体差异。

孩子来到他们人生的第一场所幼儿园,特别需要来自老师和同伴的赏识、尊重,这种赏识即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前提和保证,更是孩子们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根基。

老师听了不好意思的说我知道怎么做了。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赏识,而是抱怨使他们越来越坏。

我们要承认差异,允许落后和失败,用赏识教育让所有的孩子都快乐健康成长。

我们的老师需要这样的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一个提问引发的思考——《信客》教学反思
《信客》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出自余秋雨先生之手,篇幅较长,但脉络比较清晰,易于把握。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之时,我把它设计成学生自主阅读的课文。

大体的思路是让学生先读课文然后思考归纳,最后进行总结。

这也是我进行自主阅读教学时常用的一种方法,简单实用。

开始上课了,在简单的了解了作者和导读的内容之后,我便指名一个男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读完之后,我又留了一两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们思考:第一部分写了什么?我喊了一个语文成绩不错的女生回答这个问题,她的回答很简洁也很准确:“第一部分写的是一个年轻人接受信客这一差事。

”听完她的回答,我很满意但突然又觉得少了点什么,如果就这样的过度到下一个部分的内容是不是太仓促了。

我点头示意她坐下,心里却在思考该如何进一步引入呢!这个时候一个提问油然而生:“这个年轻人为什么会接受信客这一差事?”“因为老信客和他讲了很多,也讲的很细,他不好意思拒绝。

”一个男生从课文中找到了这样一句话,他回答的很实在,但并不具体。

“老信客讲了很多,他都讲了些啥?”我紧接着又是一问。

“讲了信客这个职业和做信客要注意的事。

”嗯,快回答到点子上了,我心里暗暗高兴,一个问题又来了:“信客这个活怎么样?”“很累人,常年在外面奔波。

”课文中有这样的语句,学生回答起来很轻松。

“那这是不是老信客不做信客的原因呢?”“不是!”学生们的回答很响亮。

“那
么老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因为他偷了别人的一块布条!”一个男生的回答引的大家哈哈大笑。

我也跟着笑了。

“一块布条嘛,有这么严重吗?”我带着不屑的口气问到。

“因为做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这是信客的职业特点,他偷了布,所以就做不了信客了。

”这是我想要的回答。

第一部分的内容在这些问题的回答中变的具体可知了,不再是简单的一句归纳。

《信客》这篇课文我是打算一节课就结束的,但由于这一问,引发了一系列的提问,不得不改变原先的设计思路和课时安排,但我觉得这些都是值得的。

《信客》这个单元中的名篇比较多,《阿长与<山海经>》、《背影》都是教师们在上课时喜欢精讲深讲的,我也不例外。

而像《信客》、《台阶》这样的课文,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让学生自主阅读,提出些问题,解决了事。

但是通过今天这一问,让我深深的意识到,即使是一篇简单的课文,我们也不能等闲视之。

经典的文章我们都喜欢多讲一点,总怕讲的不够,学生理解的不够;而对那些自主阅读的文章我们又总是说的太少,或者不说;我觉得这些都是不对的。

阅读是一种体验,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每一篇课文都会带给他们不同的感受,让他们获得思想和情感的熏陶。

而我们的教材也是一个系列,一个整体,它的选编是有自己的思路的,而选入其中的文章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因此,作为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些可圈可点的地方,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有效的对话,从与文本、作者、编者的对话中获得体验和感悟;所以,我们接触的每一篇的课文都是可以利用的。

在反思《信客》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有一点我觉得也是值得思考的。

那就是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

一堂课的教学,如果完完全全按照教师事先预设好的步骤和思路完成的话,我敢说这绝不是一节成功的课。

因为这样的课堂太机械太死板,学生的思路始终跟着老师在转,没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这样的教学又谈什么效率呢。

相反的,我非常喜欢那种问的比较多,说的比较多的课堂。

这个问和说是师生之间的,是不分彼此的。

也许有些课文的确不易把握,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有难度,但作为教师,我们是有办法解决这些的。

在设计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尽量把难度大的问题分解成容易理解的小问
题?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之后我们是不是可以多问个为什么?当学生有了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时,我们是不是可以更进一步的追问?。

可以想到的方法有很多,但我觉得关键还是在于教师有没有这个想法,能不能及时把握住这些一瞬即逝的机会!教师的灵感来源于对教学的爱,来源于对学生的爱。

在一个充满爱的氛围下,即使再沉默的学生,当他面对你面带微笑的提问时,也不会闭口不答的。

而课堂更应该成为师生间对话和交流最好的场所。

最后一点,我觉得应该说说教师的行为艺术。

我有个同学,为人非常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对待教学也是如此。

他们班的学生都非常怕他,每次上他的课,上课铃一响,班上就立刻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认真的准备。

我听过他的一节课,中间有一个环节是默读,课堂上静的可怕,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太压抑了。

当然,他们班的语文成绩还是不错的,但我总觉得缺少了什么。

而反观我自己,学生们对我
的语文课的评价总离不开幽默、搞笑这样的词语。

说实在的,我还是比较严肃的;但在课堂上,当我面对学生的时候,我却始终摆不出死板的面孔;即使偶尔的生气但没过一会儿就阴转晴了,学生看到我的笑脸自然就不会怕我;再加上我在课堂上偶尔冒出的一些大白话,学生更是爱听。

就比如在《信客》这一课中,我的每一个问都尽量的采用口语,不说学生听不懂理解不了的话;学生听的清楚明白了,回答起来就自然轻松了;所以这节课是在欢声笑语中度过的。

教师和学生是互利共存的关系,而师生间的对话也应该是平等的,作为教师,你没有必要摆出一幅高高在上的姿态,殊不知因为你的冷漠和拒人于千里之外会伤害那一颗颗幼小而善良的心。

因为课堂上多点微笑,多点幽默,会给学生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学习也不再是枯燥无聊的事了。

当然,我的教学还是不完善的,但通过这一问的反思,我觉得又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有了信心。

既然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那么我们就要做好在语文家园里安身立命的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