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合集下载

古汉语词义扩大缩小转移的例子

古汉语词义扩大缩小转移的例子

古汉语词义扩大缩小转移的例子
古汉语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是词语发展演变的常见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许多词语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

以下
是一些古汉语词义扩大、缩小和转移的例子:
1. "明"字的词义扩大,在古代汉语中,“明”字的本义是指光
线明亮,后来逐渐扩大到表示清楚、明白的意思,比如“明白”、“明了”等词语。

2. "官"字的词义缩小,古代汉语中,“官”字原指官员、官府,后来词义逐渐缩小到只表示政府机构中的官员。

3. "心"字的词义转移,古代汉语中,“心”字除了指人体器官外,还用来表示感情、思想等内心活动。

后来,“心”字的含义逐
渐转移扩大,也用来表示意志、意愿等概念,比如“决心”、“用心”等词语。

4. "言"字的词义扩大,古代汉语中,“言”字原指说话、言语,后来词义扩大到表示言论、言论自由等更广泛的概念。

5. "风"字的词义转移,古代汉语中,“风”字除了表示自然界
的风之外,还用来比喻风俗、风气。

后来,“风”字的词义转移扩
大到表示风度、风范等含义。

这些例子充分展示了古汉语词义扩大、缩小和转移的现象,说
明语言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这种变化反映了人们对事物
认知的深化和语言表达需求的变化。

当我们研究古汉语词义变化时,需要综合考虑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词
语的含义和使用。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代汉语词汇演变情况

古代汉语词汇演变情况

古代漢語詞‎匯演變情況‎:一、古今词义没‎有变化。

如:人手口梦日月等。

占少数,二、古今词义变‎化。

1、词义扩大。

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切较‎大的江水和‎河流。

“‎皮”原指鸟兽身‎上剥下的皮‎,现泛指事物‎的表面。

2、词义缩小。

“子”,原为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女,现专指儿子‎。

”丈人“,原指一般年‎长的人,今指岳父。

3、词义转移。

如”走…,古代指跑,今指步行。

“去”古指离开某‎地,今指到某地‎去。

4、感情色彩变‎化。

如“爪牙”原指勇士、武将,今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

“卑鄙”原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今之品质恶‎劣。

5、名称说法改‎变。

如“目”,今改称眼睛‎;“足”今称为脚。

6、词义弱化。

原来的“很”,就是凶狠的‎“狠”;“普遍”原为无一例‎外,现在是例外‎不多。

7、词义的消亡‎。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古代的‎词语逐渐消‎亡,如“朕”“寡人”之类。

8、单音词变为‎复音词。

如“耳”——耳朵;“眉”——眉毛;“鼻”——鼻子;“敌”——敌人等。

另外,学习古汉语‎还要注意两‎种语言现象‎:1、偏义复词:昼夜勤作息‎,强调“作”,“息”作陪衬。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只取“远”的意思,“近”作陪衬。

2、同形异义。

因古汉语单‎音词多,有时两个单‎音词连在一‎起跟今天的‎某个词正好‎同形,其实,它还是两个‎词,这就是同形‎异义。

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妻,妻子;子,子女。

不同今天单‎指男子的配‎偶。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其代词,它;实,果实。

合起来是“他的果实”。

另外还有一‎种其实就是‎词义转移。

如:“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殷勤,文中为关切‎、问候;今指热情、周到。

再如“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何苦”。

文中为哪怕‎、怕什么、怎怕,没有今天不‎值得做,犯不着的意‎思。

學習古代漢‎語的詞匯方‎法: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

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

古代汉语之词义变化

古代汉语之词义变化

词义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一)古用今废词(现代已经消亡)指在漢語歷史上被淘汰、已經失去了交際作用、隨舊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詞。

古代表示等级的词: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

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黃肚羊;犙,三歲牛;牭,四歲牛;豯(三月小猪)豝(二岁)豣(三岁)。

古代祭祀名称:祠,春祭;礿,夏祭;禪,祭天;社,祭地。

反映古代酷刑的词:劓、黥、膑、刖。

其它:俑、笏、媵、耒耜、耦、薨。

(二)古今传承词古今义同词(这是汉语中为数不多的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天、地、日、月、水、火、人、手、口、心、耳、鼻、父、母、妻、子、兄、弟、马、牛、羊、农、牧、土……如:坐,古今坐的方式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人认为雷是“天鼓”,司雷之神是“雷公”,雷有意志,可以罚暴惩恶。

虹,古人认为虹是一种有生命的虫类,传说它能吸饮,人们叫它“虹饮”。

甲骨文中有“出虹自北饮于河”。

这是由于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三)古今义异词(1)古今词义迥异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有些词,从形体上看,古今一致,从意义看,迥然不同。

抢:在元明以前,,都没有“抢夺”的含义,而是作“碰、撞”解。

该:古义:完备;今义:应该。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王逸注:“该,亦备也。

”成语有“言简意赅”,“赅”是“完备”的意思。

不过,字型有些不同。

绸:古代是“缠绕”的意思。

今义:丝织品。

《诗经》中原有“绸缪”的意思,原本也是“缠绕”的意思。

现在有成语“未雨绸缪”,已不是‘缠绕’的意思。

羞:会意字,字形从手从羊,古义指“肉食品”,或泛指“食”。

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离骚》:“折琼枝以为羞兮。

”《左传·隐公元年》:“可羞于王公” ,即“可进献给王公作美食之意”。

豆:古代指盛食物的器皿;今义:豆类的总称。

《孟子》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弗屑也。

菽:古代豆类的总称。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异同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异同
抢:碰、撞。《战国策·秦策》:布衣之怒,亦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行李: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左传·僖 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2)同中有异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
无使乏。”给:(古)供给,(今)为给。 《国语·越语》:“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
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 劝:(古)鼓励、劝勉,(今)劝说。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的类型
词义范围的差异、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词 义程度轻重的差异
(一)词义范围的变化 1、词义扩大 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
成为今义外延的组成部分。
吴大澄 篆文《论语》
通论:古今词义异同
字本位——徐通锵 词本位——马氏文通
双音词(今) 单音节语素(古)
词的意义谓之词义,即词的意思。
考察古今词义的异同,就是分析一 个词它的古代意义和它的现代意义 是相同还是不同。


一、古今词义的传承与存废 1、古用今废词 在汉语历史上已经失去实际作帷西向立,瞋 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 眦尽裂。项王按刃而跽曰 :“客何为者?”
北 齐 校 书 图
(宋)韩熙载夜宴图
3、古今异义词 (1)完全不同 该:完备。《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
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 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 “言简意赅” ,“赅”同“该” 。
《礼记·大学》:如恶恶臭。
《孔子家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也。
宫:所有人居住的房屋。 《说文·宀部》:宫,室也。 《墨子·节用》:“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

汉语词义的演变方式及原因3

汉语词义的演变方式及原因3

汉语词义的演变方式及原因姓名:李*学号:*************学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指导老师:***完成时间:2019年10月目录摘要、关键词--------------------------------------------------------------3一、词义演变的形式--------------------------------------------------------41、扩大---------------------------------------------------------------4(1)、发生在较早时期的词义扩大----------------------------------------4 (2)、发生在当今的词义扩大--------------------------------------------42、缩小---------------------------------------------------------------43、转移---------------------------------------------------------------5(1)、词义的转移------------------------------------------------------5 (2)、词义色彩的转移--------------------------------------------------5二、词义演变的原因--------------------------------------------------------61、社会的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62、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事物认识的变化,是引起词义变化的又一重要原因-63、词与词之间的互相影响同样引起词义的变化-----------------------------64、人们的约定俗成改变词义---------------------------------------------6三、词义演变的方式及规律初探----------------------------------------------61、词义引申-----------------------------------------------------------72、词义感染-----------------------------------------------------------73、语法影响-----------------------------------------------------------74、简缩---------------------------------------------------------------7 结语----------------------------------------------------------------------8 注释----------------------------------------------------------------------8 参考文献------------------------------------------------------------------8摘要: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符号系统,是人类传播文明的工具。

词义的古今变化

词义的古今变化
若即若离 接近,走近
赴汤蹈火 开水
避重就轻 接近,走近
呼天抢地 碰
家给人足 丰足,富裕
不速之客 洒扫庭除
招致 台阶
闭门谢客 辞
日薄西山
迫近
现代语词中的古义-2
坚壁清野 营垒 理屈词穷 短兵相接 尽 兵器
怨天尤人
枪声大作
归罪
兴起
四体不勤 辛苦 克勤克俭 能够
形影相吊 慰问,同情
狐假虎威
移风易俗

改变
购千金。
《史记· 淮阴侯列传》
词义的扩大-江、河
后起意义:
后起意义:
泛指一般的江
古义:
泛指一般的河
古义:
长江
江汉朝宗于海。
《尚书· 禹贡》
黄河
以河为境。
《韩非子· 有度》
词义的扩大-脸
《韵会》:脸,目下颊上也。
上古-中古
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
温庭筠《菩萨蛮》
指颧骨 部分
笑从双脸生。 晏殊《破阵子》
登峰造极
顾影自怜
至,到
怜惜
五谷丰登 成熟
高风亮节 坚贞
功败垂成
将要,接近
休戚相关 欢乐;悲哀
现代语词中的古义-3
十年树木 种植,培育 文过饰非 掩饰
求全责备
完璧归赵
要求
完整
门当户对 相当,相称
大书特书 写
见微知著
苟且偷生
显明
苟且
乳臭未干
责无旁贷
xiù ,气味
推卸
党同伐异
去国离乡
偏袒
离开
忠贞不渝
掉以轻心
影响,词义的褒贬扬抑也会随之改
变,有的褒义词变成了贬义词,有 的贬义词变成了褒义词,有的中性

古代汉语一教学辅导5:词的古义和今义

古代汉语一教学辅导5:词的古义和今义

古代汉语一教学辅导5:词的古义和今义《古代汉语一》单元辅导(5)地方听歌放射状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今词汇的差异还表现在词的存废和词义的变化上。

所谓词的存废,是指有新词不断产生,一部分旧词被淘汰。

我们把流传中被淘汰的词,称作古用今废词;把流传中一直延续到现状的词,称作古今通用词。

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它随着旧事物从社会上消失,而丧失了交际作用,从词汇中消亡,只保留在古代文献和字典辞书里。

比如犙(sān)是三岁牛,羜(zhù)是五月生羔等。

就其数量来说,这类词在一篇文章里并不多,相对量较小。

但由于这类词在各篇中很少重复,所以累积起来,它的绝对量却很大。

不过从阅读角度看,这类词从口语中已经消失,不常接触,感到陌生,虽然令人望而生畏,构成阅读古书的障碍,但它并不是学习的重点,只要我们借助工具书,耐心查找,这种障碍是可以逐个排除的。

古今通用词,是以基本词汇为基干,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词,它一直流传至今,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

就词义方面考察,汉语词汇可以分为古今义同词和古今义异词。

古今义同规范化的阿泰色弱独特书的障碍,所以学习的重点当是古今义异词。

尤其是古今义微殊的词,它的书写形式相同,但意义不同,很容易造成误解。

这类词是词汇学习的重点。

例如:肉食者鄙。

(曹刿论战)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吃肉的人(指有权位的贵族)卑鄙”呢?如果这样理解就错了。

因为“鄙”本指边邑,边邑地处偏远,见闻闭塞,由此引申为见识短浅。

古今词义的差异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

1.词义程度上的差异a.词义变化显著的词义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经过曲折复杂的演变,使古今义之间拉大了距离,今两端,词义变化显著。

如:古义指跑,如《寡人之干国也》中“弃甲曳兵而走”“走”就是跑。

败下阵来,后有敌兵追赶,还慢悠悠行走,是不可想象的。

再如《韩非子·五蠹》中“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的“走”如果不是跑,怎能撞断脖子,所以《说文》上说:“走,趋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战国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 地耳。”《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两 处的“抢”皆“碰、撞”之义。
行李
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左传·僖公三十年》: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指出行 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1)完全不同

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郭璞注:
“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九歌·湘君》:
“薜荔柏兮蕙绸。”王逸注:“绸,缚束也。”今魂》:“招具该备,永 啸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 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备、 该,咸也。”现常用意义为“应当”。成语“言简意赅”一词中, “赅”与“该”义同而形异。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古义 今义
义 打盹 打盹 素 一

各种姿

势睡觉


古义指外出时随身携带的(供旅行者吃的)干粮。《庄 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 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注:“居家 为食,行道曰粮。”后来泛指各种粮食。《晋书·吴隐之传》:“每 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授亲族。”《后汉书·和帝纪》: “诏贷被灾诸郡民种粮。”这两处的“粮”均泛指所有粮食,尤其是 后面一句,能做种粮的“粮”显然不是指“干粮”。现在所说的“粮”也 是干湿生熟均可。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古义专指蔬菜,《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礼记·学 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注:“菜,谓芹藻之属。”到了宋代, 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记载:仇泰然对一 幕僚说:“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小官,乃敢食 肉,定非廉士。”这里“菜”与“肉”分别画然。到了吴敬梓《儒林外史》 时,菜已经由专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了。如该书第四十二回: “都是些燕窝、鸭子、鸡、鱼……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来。”这里的 “菜”显然指前面的“鸭子、鸡、鱼”等。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说文解字》中就有很多词现在已经淘汰了。 大家看马部的很多词,其中表示马的颜色的词就有 23个,而大部分都废弃了,保留到现在的只有骠 了,“黄骠马”为一种黄毛夹杂着白点子的马。还有
骆 《说文解字·马部》: “马白色黑鬃尾也。” 现代虽然还有这个字, 但是只是在“骆驼”一词 中出现,属于音译词,
古义
今义
义素一 (供旅行者 (供旅行者吃 吃的)干粮 的)干粮
古代汉义语素词义二的发展
其它各种粮食

古专指带毛的兽皮,去掉毛经过加工的叫革。 今泛指多种事物的表面部分以及皮一样的东西。 《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焉傅?”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譬于禽兽,臣食其肉 而寝处其皮矣。”《礼记·坊记》郑玄注:“古者杀 牲,食其肉,坐其皮。”“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医院里只有“皮肤科”,但没有“皮科”。
与许慎的“骆”不是同一个字。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2、古今义同词:
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如马、 牛、山、水等,但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这不是 重点。如:
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3、古今异义词
• (1)完全不同
• (2)同中有异

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汉语词汇的发展
• 从词的数量上看,由少变多。在不断增加反映 现实生活新事物的新词的同时,也不断地有一 些词随着它所反映的事物的消亡而消亡,但是 添加的新词的数量地要多得多。
• 从词义上看,相当数量的词所反映的客观对象 经常处在变化当中,主要表现在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以及新旧词义的交错 并存等几个方面。
(2)同中有异 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古常用义为供给。《战国策·齐策》:“孟尝君使人 给其食用,无使乏。”今常用义为给。

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论语·微
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今常用义为勤
劳、勤快。

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果行,国 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今义为劝说。
访
古义为询问、咨询。《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 访诸蹇叔。”今义为探访、访问。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一)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
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转移
(二)词义感情色彩不同 (三)词义程度轻重不同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一)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
词义范围主要指词义的外延而言,我们以圆圈 表示词的古义和今义,可以形成以下几种几何关系。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1、词义范围扩大(简称词义扩大)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 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 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 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 为词义范围扩大。
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 在今义之中,成为今义外延的 一个组成部分。
“菜”的意义演变可以用下图表示:
义素一 古代汉语词义义的发素展二
古义 蔬菜
今义 蔬菜 肉蛋奶等副食

古义指打盹。《说文·目部》:“坐寐也。”《史 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 睡,弗听。”《史记·苏秦列传》:“读书欲睡,引锥自刺 其股,血流至足。”苏轼《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 而睡。”以上几例中“睡”均为“坐寐”义。后来“睡”由“坐寐” 发展到各种方式的睡觉。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 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从词的语音形式上看,由单音词不断地向双音 词发展。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一、古今词语的演变
• 1、古用今废词 • 2、古今义同词 • 3、古今异义词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1、古用今废词:
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 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牲畜种类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 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 尚书、丞相、宰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