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藻类、菌类、苔藓实验课教案
3.1.1藻类、苔藓、蕨类植物优秀教学案例七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使他们认识到保护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对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通过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德观念。
1.生活化教学: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中的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这些植物的特点和生态功能。例如,在讲解藻类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水华现象,让学生了解藻类植物在水质净化中的作用。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2.探究性学习: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特点、生态功能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如“藻类、苔藓、蕨类植物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什么?”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能力。
4.强调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藻类、苔藓、蕨类植物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什么?”等。
2.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查阅资料、分享经验等方式,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些探究性任务,如观察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特点,分析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功能等。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实验等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让他们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4.组织小组成果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初中生物藻类苔藓蕨类教案

初中生物藻类苔藓蕨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 掌握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能力;3. 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2.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习性;3.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掌握蕨类植物的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2. 了解苔藓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3. 理解藻类植物在水生环境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幻灯片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和分类;2. 实验器材和材料,进行苔藓植物的繁殖实验;3. 课堂互动活动,让学生参与蕨类植物的观察和研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介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概念和分类;2. 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吗?二、学习(30分钟)1. 分别介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2. 展示图片或幻灯片,让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3. 进行苔藓植物的繁殖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
三、巩固(10分钟)1. 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讨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 全班讨论,总结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重要性和价值。
四、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笔记;2. 研究一种藻类、苔藓或蕨类植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能力。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复习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和分类;2. 强调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意识。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通过野外考察等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植物的认识和理解。
《带三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了解它们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和分类技能。
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识别常见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了解它们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技能。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植物图片和实物,如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等。
2. 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械,如显微镜、切片等。
3. 安排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并提前观察一些植物样本。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五个环节: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这些植物的特点和分类,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学习这些植物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2. 藻类植物的教学:(1)藻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发展环境,让学生了解藻类植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实验观察藻类植物的结构,让学生了解藻类植物的细胞结构和生理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藻类植物的认识。
3. 苔藓植物的教学:(1)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发展环境,让学生了解苔藓植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标本展示,让学生认识苔藓植物的种类和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标本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苔藓植物,加深学生对苔藓植物的认识。
4. 蕨类植物的教学:(1)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发展环境,让学生了解蕨类植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蕨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蕨类植物,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认识。
5. 教室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认识。
初中生物苔藓藻类植物教案

初中生物苔藓藻类植物教案
目标:学生将能够描述和区分苔藓和藻类植物的特征和生命周期。
时间:1个课时
材料:幻灯片、图片、实验室设备(显微镜、玻璃片等)
教学步骤:
导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一种植物的特征,引导他们思考这种植物可能是苔藓还是藻类植物。
介绍:通过幻灯片和图片展示苔藓和藻类植物的外部特征和生命周期。
让学生理解苔藓植物有类似根茎叶的结构,而藻类植物则不具备这些特征。
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室中的苔藓和藻类植物的样本,通过显微镜观察它们的细胞结构和生长方式。
讨论:让学生讨论苔藓和藻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引导他们思考这些植物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苔藓和藻类植物在植物界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并保护这些植物。
作业:要求学生在实地考察苔藓和藻类植物,并写一篇关于它们特征和生命周期的报告。
扩展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园或自然环境中采集苔藓和藻类植物的样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实验。
1.藻类、菌类、苔藓实验课教案

包头师范学院教案200 7 ~200 8 学年第2 学期院系: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系(教研室) 生物科学系二○○九年八月6—8日课程教案一、实验准备物品:1.实验仪器、设备:显微镜、显微成像系统2.易耗品:培养皿、烧杯、滴瓶、载波片、盖玻片、解剖刀、針等器具3.试剂:亚甲基蓝、碘液、蒸馏水、4.消耗材料:吸水纸、双面刀片、有孢子囊的海带、紫菜、紫球藻、发菜、颤藻、色球藻、鞘藻属、衣藻、多种海产藻类蜡叶标本、多种永久装片和海带切片二、讲述内容1.本学期实验报告的具体要求;要加首页,统一格式,统一留边框,字迹要工整,作业写在正面,2.实验题目:实验一、藻类3.实验目的:通过多种代表藻类植物的解剖显微观察,重点了解和掌握蓝藻门、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的主要特征;对各类显微形态术语有感性的认识。
4.藻类的共同特征、类群及重点门的主要特征:藻类通常分为8个门,蓝藻现存生物中的最原始的类群之一,绿藻类处于系统演化树的主干地位,有很多与高等植物一致的特点;红藻门和褐藻门的演化在藻类中程度较高,了解了这几个类群的特点,有助于理解植物的从低级到高级、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性到有性、从同配生殖到异配生殖、卵式生殖的演化趋势和规律。
其它几个门绝大多数为单细胞生物,是演化树上的盲枝。
5.藻类的共同特征:原植体植物、无胚、生殖器官是单细胞的、有光合色素。
7.教学内容、步骤设计、实验材料、实验方法介绍;1)制作装片观察色球藻,单细胞或群体、有胶质鞘,再用亚甲基蓝染色,观察细胞周质、中央质。
2)制作压片观察发菜,观察丝状体及公共胶质鞘,再用亚甲基蓝染色,观察细胞周质、中央质、藻殖段和异细胞。
3)制作装片观察颤藻的丝状体、隔离盘褐藻殖段,再用亚甲基蓝染色,观察细胞周质、中央质、。
4)制作装片观察鞘藻属,不分枝丝状体、载色体及其颜色特点,同时观察衣藻,单细胞生物、杯状叶绿体、活细胞的颜色,再用稀碘液处理(滴一滴稀碘液到盖玻片一侧,用滤纸条从盖玻片的另一侧慢慢吸水,当碘液慢慢进入盖玻片下,衣藻等细胞会慢慢减弱游动能力,这时观察各种结构,尤其是鞭毛,会比较清晰。
七年级上册生物《1.1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两篇(附导学案)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教学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重点和难点】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1.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并采集一些实物、标本,增加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
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方面的资料。
教师:1.CAI课件(部分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一组展示不同类群绿色植物的图片,苔藓植物成片生长的图片;藻类、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对比图片;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态图;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其他有关资料。
)2.各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投影片、模型(如衣藻模型、有孢子囊的铁线蕨或其他有孢子囊的蕨类植物标本等)、实物投影仪、显微镜。
3.实验材料用具:新鲜的水绵临时装片;新鲜的海带、紫菜(带根状物);盆栽葫芦藓(6~8盆);盆栽铁线蕨(6~8盆)放大镜、培养皿、清水、尺子、小铁铲、水槽。
【教学过程】《第一节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导学案年级:七年级班级:姓名:___________ 学习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类,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2.说出孢子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学习重点:1.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活环境2.孢子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学习难点:孢子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预习案一、预习提纲1.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各具有哪些主要特征?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二、预习自测题1、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如__________,也有多细胞的,如:___________;它们大多生活在水中,生活在海水中的常见的藻类植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活在淡水中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藻类和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教学设计

《藻类和苔藓植物、蕨类植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或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殖方式。
(2)观察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在我们周围的植物世界中,有高大的乔木,也有低矮的灌木和草本植物。
那么,在这些植物出现之前,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是什么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二)新课讲授1、藻类植物(1)展示各种藻类植物的图片或实物,如海带、紫菜、水绵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态和颜色。
(2)提问:“藻类植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们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3)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归纳: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阴湿的陆地;它们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全身都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
(4)讲解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如释放氧气、提供食物、药用等。
2、苔藓植物(1)展示苔藓植物的图片或实物,如葫芦藓、墙藓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态和结构。
(2)提问:“苔藓植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与藻类植物相比,它们的形态结构有什么不同?”(3)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苔藓植物的特点: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阴湿的陆地环境中;一般具有茎和叶,但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
七年级生物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1. 让学生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3. 引导学生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藻类植物:介绍藻类植物的结构特征、生活习性和种类,重点掌握藻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苔藓植物:讲解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生活环境和分布,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蕨类植物:介绍蕨类植物的结构特征、生活习性和种类,重点掌握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 人类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关系:分析人类如何利用这些植物,以及这些植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 生态环境保护: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结构特征和分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植物的认识。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4. 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植物。
2. 讲解藻类植物:介绍藻类植物的结构特征、生活习性和种类,重点掌握藻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讲解苔藓植物:讲解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生活环境和分布,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4. 讲解蕨类植物:介绍蕨类植物的结构特征、生活习性和种类,重点掌握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 分析人类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关系:讲解人类如何利用这些植物,以及这些植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6. 生态环境保护: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头师范学院教案200 7 ~200 8 学年第2 学期院系: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系(教研室) 生物科学系二○○九年八月6—8日课程教案一、实验准备物品:1.实验仪器、设备:显微镜、显微成像系统2.易耗品:培养皿、烧杯、滴瓶、载波片、盖玻片、解剖刀、針等器具3.试剂:亚甲基蓝、碘液、蒸馏水、4.消耗材料:吸水纸、双面刀片、有孢子囊的海带、紫菜、紫球藻、发菜、颤藻、色球藻、鞘藻属、衣藻、多种海产藻类蜡叶标本、多种永久装片和海带切片二、讲述内容1.本学期实验报告的具体要求;要加首页,统一格式,统一留边框,字迹要工整,作业写在正面,2.实验题目:实验一、藻类3.实验目的:通过多种代表藻类植物的解剖显微观察,重点了解和掌握蓝藻门、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的主要特征;对各类显微形态术语有感性的认识。
4.藻类的共同特征、类群及重点门的主要特征:藻类通常分为8个门,蓝藻现存生物中的最原始的类群之一,绿藻类处于系统演化树的主干地位,有很多与高等植物一致的特点;红藻门和褐藻门的演化在藻类中程度较高,了解了这几个类群的特点,有助于理解植物的从低级到高级、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性到有性、从同配生殖到异配生殖、卵式生殖的演化趋势和规律。
其它几个门绝大多数为单细胞生物,是演化树上的盲枝。
5.藻类的共同特征:原植体植物、无胚、生殖器官是单细胞的、有光合色素。
7.教学内容、步骤设计、实验材料、实验方法介绍;1)制作装片观察色球藻,单细胞或群体、有胶质鞘,再用亚甲基蓝染色,观察细胞周质、中央质。
2)制作压片观察发菜,观察丝状体及公共胶质鞘,再用亚甲基蓝染色,观察细胞周质、中央质、藻殖段和异细胞。
3)制作装片观察颤藻的丝状体、隔离盘褐藻殖段,再用亚甲基蓝染色,观察细胞周质、中央质、。
4)制作装片观察鞘藻属,不分枝丝状体、载色体及其颜色特点,同时观察衣藻,单细胞生物、杯状叶绿体、活细胞的颜色,再用稀碘液处理(滴一滴稀碘液到盖玻片一侧,用滤纸条从盖玻片的另一侧慢慢吸水,当碘液慢慢进入盖玻片下,衣藻等细胞会慢慢减弱游动能力,这时观察各种结构,尤其是鞭毛,会比较清晰。
),观察细胞核、淀粉核、鞭毛等5)制作装片观察紫菜的营养细胞,或果胞、果孢子、精子囊等。
紫红色、星芒状载色体。
6)制作装片,观察紫球藻。
单细胞生物、紫红色、星芒状载色体。
7)制作徒手切片,观察海带的孢子囊、多细胞组织体、表层细胞的载色体及颜色特点8.作业(说明实验和作业要求及考核的重点)1)绘图(要求表现出内部结构特点):颤藻一条丝体、衣藻一个藻体、水绵接合生殖、紫菜的几个细胞、海带的一至几个孢子囊三、板书提纲:实验一、藻类一、实验目的:通过多种代表藻类植物的解剖显微观察,重点了解和掌握蓝藻门、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的主要特征;对各类显微形态术语有感性的认识。
二、实验内容、步骤、方法1.制作装片观察色球藻(单细胞或群体、有胶质鞘,再用亚甲基蓝染色,观察细胞周质、中央质)。
2.制作压片观察发菜(观察丝状体及公共胶质鞘,再用亚甲基蓝染色,观察细胞周质、中央质、藻殖段和异细胞)。
3.制作装片观察颤藻(丝状体、隔离盘褐藻殖段,再用亚甲基蓝染色,观察细胞周质、中央质)。
4.制作装片观察鞘藻属(不分枝丝状体、载色体及其颜色特点),同时观察衣藻,(单细胞生物、杯状叶绿体、活细胞的颜色,再用稀碘液处理,观察细胞核、淀粉核、鞭毛等)5.制作装片观察紫菜(营养细胞,或果胞、果孢子、精子囊等。
紫红色、星芒状载色体)。
6.制作装片,观察紫球藻(单细胞生物、紫红色、星芒状载色体)。
7.制作徒手切片,观察海带(孢子囊、多细胞组织体、表层细胞的载色体及颜色特点)。
8.补充观察藻类的几种永久制片。
三、作业:1.绘图(要求表现出细胞或组织结构特点):颤藻一条丝体、衣藻一个藻体、水绵接合生殖、紫菜的几个细胞、海带的一至几个孢子囊。
2.列表比较蓝藻门、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的以下特点。
3.制作颤藻、绿藻丝体、紫菜或紫球藻装片、海带切片,检查制片操作技能。
四、下次实验需预习的内容1.菌类包括哪几个类群?2.细菌门有哪些原始特征? 哪几类形态?3.真菌门的主要特征有哪些?4.真菌门分为那几个亚门?几个亚门的主要区别特征有哪些?课程教案一、实验前准备物品:1.实验仪器、设备:显微镜、显微成像系统2.易耗品:培养皿、烧杯、滴瓶、载波片、盖玻片、解剖刀、針等器具3.试剂及消耗材料:亚甲基蓝、碘液、蒸馏水、吸水纸、双面刀片、4.实验材料:培养的黑根霉、青霉菌、酵母菌,购买的平菇、木耳,5.浸制的或干燥的标本:猴头菌、银耳、羊肚菌、伞菌、多孔菌、灵芝等,6.永久制片:曲霉菌、酵母菌、细菌三形、放线菌二、讲授的内容:1.菌类共同特征:菌类包括细菌门、粘菌门、真菌门,共同特征是:原植体植物、无胚、生殖器官是单细胞的、异养(无光合色素)。
2.细菌主要特征:单细胞、微小、原核、无膜构成的细胞器、只有二分裂方式的繁殖方法。
3.真菌的主要特征:绝大多数为分枝丝状体、有隔或无隔,真核,光异养,细胞壁主要成分为几丁质,繁殖方式有营养繁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但都是产生孢子。
生活史都属于合子减数分裂,但核配与质配大多有较大的时空距离。
4.分类及各亚门的区别特征:5.实验目的:了解菌类的特征、类群;了解细菌形态;掌握真菌的主要特征,掌握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的主要区别特征6.实验内容、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1)制作装片,观察黑根霉,注意菌丝形态,有隔、无隔,孢子囊结构;2)制作装片,用亚甲基蓝染色,观察酵母菌,注意细胞核、芽孢子、子囊(如果有)。
3)制作装片,观察青霉菌,注意菌丝有隔、无隔,分生孢子和孢子梗结构;4)取平菇子实体上新长出的白色菌丝,制作装片,观察菌丝和锁状联合5)取干木耳制作切片,观察木耳的菌丝和索状联合。
6)观察浸制的或干燥的标本:猴头菌、银耳、羊肚菌、伞菌、多孔菌、灵芝等,7)观察细菌三型、放线菌、曲霉菌、酵母菌、伞蕈、灵芝永久制片。
7.作业题:(作业的要求和注意点;要求按所观察到的材料绘图,实事求是;点线式绘图;要尽量充分反映所属类群的特征;伞蕈菌褶切面一部分要绘出几个担子及担孢子、子实层基。
)1.绘图:根霉菌、青霉菌的帚状分枝的分生孢子梗、酵母菌及其芽孢子、伞蕈菌褶切面一部分。
2.列表总结真菌的分类和各类的特征。
3.制作根霉、青霉、酵母菌、蘑菇的菌丝或木耳的装片或切片,备检。
三、板书提纲:实验二、菌类一、要实验目的:1.了解菌类的特征、类群;2.了解细菌形态;3.掌握真菌的主要特征;4.掌握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的主要区别特征二、实验内容、步骤、方法、要点、注意事项1.制作装片,观察黑根霉,注意菌丝形态,有隔、无隔,孢子囊结构;2.制作装片,用亚甲基蓝染色,观察酵母菌,注意细胞核、芽孢子、子囊(如果有)。
3.制作装片,观察青霉菌,注意菌丝有隔、无隔,分生孢子和孢子梗结构;4.取平菇子实体上新长出的白色菌丝,制作装片,观察菌丝和锁状联合5.取干木耳制作切片,观察木耳的菌丝和索状联合。
6.观察浸制的或干燥的标本:猴头菌、银耳、羊肚菌、伞菌、多孔菌、灵芝等,7.观察细菌三型、放线菌、曲霉菌、酵母菌、伞蕈、灵芝永久制片。
三、作业题:1.绘图:根霉菌、青霉菌的帚状分枝的分生孢子梗、酵母菌及其芽孢子、伞蕈菌褶切面一部分2.列表总结真菌的分类和各类的特征四、下次实验之前需要预习的内容:1.苔藓植物的生活史2.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3.苔纲和藓纲的主要区别4.地钱、葫芦藓的配子体结构、颈卵器、精子器结构;孢子体结构课程教案一、实验前准备物品1.仪器、设备:显微镜、实体显微镜、显微成像系统、数码实体显微镜2.活植物体:葫芦藓、某种小型藓、月牙苔3.永久制片:见实验内容步骤4.易耗品及消耗材料:培养皿、烧杯、载波片、盖玻片二、教学分析(一)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了解地衣的形态、地衣的结构和繁殖;掌握苔藓的主要特征、生活史和分类;对苔藓植物的代表—地钱、葫芦藓等的各时期的结构有感性认识。
(二)、难点、重点分析,怎样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是本章内容的重点,但条目较多,不易记住,首先要求学生将其生活史的各主要环节记住,然后按照环节的顺序找出个特征;在观察多种制片时,最容易迷失方向,不知道重点看什么,这样也就看不明白,因此,将观察材料或制片与生活史环节对号,再去寻找重点结构观察,效果较好。
三、讲授内容:1.配子体颈卵器卵精子器精子原丝体2.根据生活史的顺序突出讲述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1)观察壳状地衣、叶状地衣、枝状地衣的风干标本;2)观察叶状地衣过裸子器纵切永久制片,注意藻胞层、子囊和子囊孢子;3)有世代交替现象,配子体发达,孢子体简单并寄生于配子体上;4)出现了茎叶分化,但还无真正的根;5)还没有出现维管组织;6)多细胞的生殖器官:颈卵器、精子器;7)精子具鞭毛,受精离不开水;8)出现了胚9)有原丝体10)植株矮小,生活于阴湿的环境3.苔纲和藓纲的主要区别;4.简述实验内容、步骤、方法和观察重点;(强调观察的各步骤都是围绕生活史来安排的,让学生观察时紧密与生活史的各环节相联系;)1.实体显微镜下观察葫芦藓的配子体和孢子体;2.月牙苔的配子体,注意胞芽杯;3.显微镜下观察以下永久制片:1)地钱精器纵切2)地钱卵器纵切3)地钱苞芽杯纵切4)地钱孢子体纵切5)叶苔精器纵切6)叶苔的孢子体纵切7)藓精器纵切8)藓原生腺装片4.作业1)写出苔藓植物的生活史,并将观察的材料或制片编号标注在生活史的环节上。
2)绘图:地钱的一个精器切面图、地钱或藓颈卵器切面图、地钱或叶苔的完整的孢子体纵切面图、原丝体本次实验的操作成绩一方面考查实验过程的认真程度,另外一方面根据绘图的实事求是程度和观察的正确程度评定。
四、板书提纲:实验一、藻类一、实验目的:了解地衣的形态、地衣的结构和繁殖;掌握苔藓的主要特征、生活史和分类;对苔藓植物的代表—地钱、葫芦藓等的各时期的结构有感性认识。
二、实验内容、步骤、方法、要点、注意事项1.观察壳状地衣、叶状地衣、枝状地衣的风干标本;2.观察叶状地衣过裸子器纵切永久制片,注意藻胞层、子囊和子囊孢子;3.牙苔的配子体,注意胞芽杯;4.显实体显微镜下观察葫芦藓的配子体和孢子体;5.月微镜下观察以下永久制片:1)地钱精器纵切2)地钱卵器纵切3)地钱苞芽杯纵切4)地钱孢子体纵切5)叶苔精器纵切6)叶苔的孢子体纵切7)藓精器纵切8)藓原生腺装片三、作业1.写出苔藓植物的生活史,并将观察的材料或制片编号标注在生活史的环节上。
2.绘图:①地钱的一个精器切面图②地钱或藓颈卵器切面图③地钱或叶苔的完整的孢子体纵切面图④原丝体下次实验前的预习内容1.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生活史;2.蕨类植物包括哪几个亚门?3.各亚门植物在茎、叶、孢子囊着生位置方面各有什么特点?课程教案一、实验前准备物品1.仪器、设备:显微镜、实体显微镜、显微成像系统、数码实体显微镜2.其他用品:3.实验材料:盆花铁线蕨等二、讲授内容1.蕨类的生活史2.蕨类的特征4)有世代交替,孢子体发达、配子体简单、二者都可以独立生活;5)孢子体出现了真正的根;16)出现了维管组织;7)仍有颈卵器、精子器的结构;8)精子居多鞭毛,受精仍然脱离不了水;9)现存蕨类植物均为草本,仍需生活于阴湿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