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2020-2021学年人教版政治必修4课件: 3.8.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原理 方法论
①自然界是发展的 ②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③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发展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避免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问题。
【名师点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正是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 系,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引起了事物的变化,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密切联系,构成唯物辩证法的两个 总特征。
运动 变化 发展
区别
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间的一切 变化和过程。
侧重于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以至性 质的改变。(可前进上升、可倒退下 降)
是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
联系
都表明事 物不是绝 对静止、不 是凝固不 变和僵化的
【思考·讨论】 1.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某些 人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搞“科学算命”,冠以“新潮” 的名字,称之为“时代的发展”。如何评价这种观点? 提示:错误的,因为它没有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说明了一个什么道 理?(科学精神) 提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人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2)我们从“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中得到什么启 示?(科学精神) 提示: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然在生活中 也会经常遇到鲁肃那样的尴尬。反对用一成不变的观 点看问题。
知识点二 发展的实质 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一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一、发展的普遍性 1.发展具有普遍性的表现:
领域
表现
自然界
总是处在由低级到_高__级__、由简单到_复__杂__的发展 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事物的普遍联系以及永恒发展

请问猫与羊有什么关系?
猫、田鼠、蜂和三叶草 看似毫不相干,但它们处于 相互联系之中。
达尔文曾提到他的一项著名而有趣的发现——“食物 链”。他观察到,在养猫愈多的地方,羊也可以养得愈 多。
原来羊吃的有一种三叶草,这种草是靠丸花蜂授粉的,
而田鼠为吃这种蜂蜜又往往会破坏蜂窝,所以,田鼠多 了,蜂就少,从而三叶草传粉的机会也就少。相反,养 猫愈多,田鼠就愈少,丸花蜂因而也就愈多。三叶草就 越繁茂;三叶草愈多,牧草充足,喂的羊也自然就愈多 了。这样,猫、田鼠、丸花蜂、三叶草和羊之间,就形 成了一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食物链。
例如,虽然地球和太阳相距1.5亿公里,但二 者之间存在着客观联系。由于太阳对地球有 巨大的吸引力,地球由于公转对太阳有巨大 的排斥力(离心力),二者的共同作用才使 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围绕太阳旋转,这 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 样地,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人才不可能随 心所欲地想跳多高就跳多高,投掷出去的石 块才不可能飞离地球,而总是要落在地球上。 地球对地面物体的引力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造。
联系的普遍性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 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 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 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 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 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 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 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 恩格斯
联系的普遍性
与住房问题相联 系的其它问题— —牵一发而全身 俱动
在基督山伯爵中,有一段很经典 的蝴蝶效应的故事:
给白菜下砒霜,兔子吃白菜,老 鹰吃兔子,老鹰掉到河里,鱼吃了老 鹰,鱼被别人捉住做菜,毒死了仇 人。。。。。。。
一个人的死和豆角涨价
陕西安塞县副县长的父亲大人去世了,孝 子为父亲大肆操办丧事,把老人本该停放 三五天的丧期适当地控制到了十三天—— 因为停放时间越长,吊唁的客人越多—— 结果来吊唁的客人很多,拉动了当地的内 需,使当地的豆角、青椒、西红柿的价格 每五百克分别涨了0.5元、0.2元、0.2元, 导致了当地家庭主妇们的不满,直言不讳 地说什么“就盼着快点下葬,好使菜价掉 下来!”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知识点

v1.0 可编辑可修改Ⅱ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5条原理)1、发展的实质: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1)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它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新内容,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走向死亡。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的拥护。
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2)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①新事物的发展要由小到大,日益完善的过程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开始比较强大,顽强抵抗,极力扼杀新事物。
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
4、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或事物发展的状态】(1)〖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马原知识点

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1.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普遍性有三层含义: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的。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发展的永恒性与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
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实质与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分析法)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与趋势。
有两方面的含义: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与趋势。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①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②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因为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和条件。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种把握对立。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2)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是:①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②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哲学之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2020长春市事业单位备考:哲学之发展的永恒性和
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不仅揭示一切事物的普遍联系,而且揭示了普遍联系必然导致运动、变化和发展。
恩格斯指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相互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所以,唯物辩证法不仅是普遍联系的科学,而且同时又是列宁所说的“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
1.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运动说明事物是变动不居的,标志变化的哲学范畴;变化说明事物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飞跃;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性变化或不断更新的过程。
事物的相互联系通过事物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而相互作用就必然引起事物原有状态或性质的变化即运动。
事物的运动表现了事物的联系。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只能在人们的认识中而不能在现实中把它们分开。
在客观事物中,它们是不可分割的。
由联系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必然得出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2.发展和运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运动包括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既包括前进、上升的,也包括后退、下降的。
而发展只是运动中的一种前进、上升的变化。
承认运动即变化的观点并不一定是辩证法,如机械论、循环论只承认某种变化,只有承认发展才是辩证法。
了解更多公告,请登录吉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网。
网址里将定期发布吉林省事业单位招聘、吉林省教师招聘、吉林省医院招聘公告。
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

5.联系的系统性
•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不但与它周 围的事物互相联系、互相作用,而且事物 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总是处于联系和互相 作用之中,构成一个开放的系统。我们把 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所组成 的具有特定功能、并同其周围环境互相作 用的统一整体称之为系统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永恒发展的。发 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 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 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1.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 发展
• 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 正是由于事物之间与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 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才引 起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导致发展。例如: 机械运动是作用和反作用、吸引和排斥相 互作用的结果。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 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2.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
•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指的是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 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的关系。事物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的事物。一切事 物、一切现象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个物质 世界就是以多种形式相互联系的整体。例 如:生物的发育成长,离不开阳光和水分, 而水的形成又离不开氢和氧。人离不开大 自然所提供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而任何 人又不能不与社会发生各种联系,孤立的 人是不存在的。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由事物相互联系引起的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不是事物在原有状态下的简单重复也不是一个一个变化过程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事物普遍联系和 永恒发展的原理
普遍联系
• 普遍联系就是指世界上的任何食物都不会 孤立存在,都同周围其他的事物联系着。 整体与整体,整体与其各个要素,要素与 要素之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 一个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联系及其特点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联系具有以下特征: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和多样性。
第一,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依人的意识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第二,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
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
第三,联系具有多样性。
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
不同的物质与运动形式之间,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掌握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对于指导我们实际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及系统性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在工作中我们要把整体性原则作为基本的出发点,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作为整体,系统是由部分组成的,但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系统整体的功能也不是部分功能的机械相加。
要从整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综合地、系统地把握事物,避免孤立地、片面地看事物,使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注意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问题,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随便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联系起来。
第二,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能使我们正确地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
冲刺必背,知识宝库 辩证法四大原理

张俊芳冲刺班要求必背的原理辩证法四大原理:(一)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原理)(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主要发展观问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
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二)辩证法大综合(1)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及其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
(2)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c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3)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4)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普遍性的浓缩)(5)构成事物的各种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同: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因此在坚持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二者辩证统一的前提下,去解决主要矛盾,抓住矛盾主要方面。
(三)辩证的否定观(1)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3)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
(4)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
(5)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四)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认识论(一)认识的本质(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3)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4)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5)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真实的反映和不真实的反映。
(6)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二)主体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红字部分是张的概括,方便记忆。
)在认识系统中,认识主体是首要因素,对认识活动起着决定作用。
原因:主体引进客体:主体通过能动的活动,把物质存在的某一部分纳入到认识活动当中,使其成为认识的客体同主体结成认识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2011-03-10 18:40唯物辩证法不仅揭示一切事物的普遍联系,而且揭示了普遍联系必然导致运动、变化和发展。
恩格斯指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相互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所以,唯物辩证法不仅是普遍联系的科学,而且同时又是列宁所说的“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
7√1.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运动说明事物是变动不居的,标志变化的哲学范畴;变化说明事物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飞跃;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性变化或不断更新的过程。
事物的相互联系通过事物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而相互作用就必然引起事物原有状态或性质的变化即运动。
事物的运动表现了事物的联系。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只能在人们的认识中而不能在现实中把它们分开。
在客观事物中,它们是不可分割的。
由联系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必然得出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2. 发展和运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运动包括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既包括前进、上升的,也包括后退、下降的。
而发展只是运动中的一种前进、上升的变化。
承认运动即变化的观点并不一定是辩证法,如机械论、循环论只承认某种变化,只有承认发展才是辩证法。
(四)发展的实质8√1.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如毛泽东所概括的“新陈代谢”、“推陈出新”、“除旧布新”,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
新事物是指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事物。
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2. 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1)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胎”中孕育成熟,在旧事物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是旧事物无法克服的。
(2)新事物否定旧事物中消极、过时、腐朽的东西,继承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并添加了一些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丰富的新内容,因而比旧事物更优越,更有远大前途和生命力。
(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发展的过程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科学巨大进步的基础上,改造了黑格尔哲学,恩格斯得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存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前进的发展,不管一切表面的偶然性,也不管一切暂时的倒退,终究会给自己开辟出道路”。
9√1. 发展过程性的内容过程是指物质运动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是事物及其事物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形式。
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主要内容有:(1)克服形而上学观点。
形而上学“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其特有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认为世界“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事物集合体”。
(2)世界和一切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就是“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
(3)事物是作为过程而发生和发展的。
在辩证法面前,“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它本身也不过是这一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而已”。
(4)过程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就一个事物具体过程而言是有始有终,有边有际的,就整个世界的发展过程而言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是绝对的”(毛泽东语)。
10√2. 发展过程性的意义(1)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观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与“激变论”,坚持阶段论,反对超阶段论。
(2)坚持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观点与方法。
(3)坚持知识、真理的相对性观点,反对把知识、真理绝对化的观点。
恩格斯指出,如果人们在研究工作中始终从“过程的集合体”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观点出发,“那么关于最终解决和永恒真理的这个要求就永远不会提出了;人们就始终会意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必须具有的局限性,意识到他们在获得知识时所处的环境对这些知识的制约性;人们对于还在不断流行的旧形而上学所不能克服的对立,即真理和谬误、善和恶、同一和差别、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对立也不再敬畏了;人们知道,这些对立只有相对的意义……”。
(六)规律及其客观性1. 规律的含义11√(1)规律即客观规律亦称“法则”,指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规律属于事物、现象之间普遍的本质和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列宁说:“规律就是关系”,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规律与本质是同一程度的哲学范畴。
但本质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而规律是就事物的过程而言,指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
江泽民指出:“客观规律指向的历史结局,从总体上来说在其整个演化过程终结之前是不可能提前出现的,任何客观规律都是在历史的具体演进中逐渐地和愈来愈深刻地发生作用的。
”(2)科学规律又称定律,是指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来表达的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即对客观规律的科学概括和表述。
例如,牛顿力学万有引力定律属于科学规律,就是对宏观物理世界的万有引力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规律与科学规律是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
12√2. 规律的特点:从规律的定义我们可推出规律应具有以下特点:(1)既然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所以规律具有本质性的特点。
可见规律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2)既然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它具有必然性的特点,是事物发展确定不移、必然如此的趋势。
(3)既然规律是稳定的联系,所以它具有稳定性、重复性、普遍性的特点。
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
可见,稳定性就是规律的重复性,而稳定性、重复性也表明了它的普遍性。
(4)从本质性、必然性、稳定性可以推出,规律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确定不移的秩序,所以它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的特点。
13√3. 人的自觉活动与规律的关系(1)规律是客观的,即不以人的意识、意志为转移的。
坚持规律的客观性就是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既反对了否认规律的存在和规律的客观性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又反对了承认规律同时又认为规律是某种神秘的“客观精神”所支配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2)规律是人可以认识的,人可以通过自觉的活动发现和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也只有通过自觉活动才能认识规律,科学规律和客观规律具有同一性。
这就在规律问题上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可知论,反对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3)规律是可以为人所利用、驾驭的。
人类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无能为力的。
规律的必然性内容是人不能改变的,而规律的偶然性的表现形式则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人们可以按照必然性的要求,改变或利用规律实现的形式来为人的目的服务。
例如,“水往低处流”是万有引力规律的自发表现形式,按照万有引力定律的要求,人们给水一个比地心吸引力更大的力,水就往高处流。
从水力发电到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都表现了人类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人们虽然能利用规律,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实现的形式,但决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改造和消灭规律。
这就在规律问题上既反对了形而上学消极被动思想,又反对了主观唯心主义。
规律的必然性、客观性要求人们在实践中不能从事违反规律要求的活动。
但是,人类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难以避免也经常做违背规律的事情,所以就会在实践中遭受挫折,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人们通常说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只能理解为人们不要去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一定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而不是说人们不能或不会违背客观规律。
人们要在规律面前增加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就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勤于思考、努力学习、不断总结,自觉地认识和利用规律。
14√(七)现象和本质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和反映事物的内在根据和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1. 含义: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表面特征、外在表现。
现象可区分为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假象不同于主观范畴的错觉。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这是由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2. 关系: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两者的对立表现为,现象是表面的可感知的,本质是内在的,只能靠抽象思维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本质是共性的、普遍的、深刻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稳定的。
(2)两者的统一表现为,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如列宁所说:“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
就是说,任何现象都从不同程度表现本质。
3. 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
(2)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
(3)在实践中要注意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15√(八)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和偶然是揭示和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1. 含义: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是一定要贯彻下去的趋势,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偶然性产生于事物次要的和外部的原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使发展的趋势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特点和偏差。
2. 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两者的对立如上述含义不同、地位不同、作用不同、稳定持久的程度不同;(2)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受内部必然性的支配;(3)由于事物范围广大,发展无限,所以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掌握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认识必然和利用必然才能获得自由。
(2)重视偶然,利用有利的偶然、机遇,避免不利的偶然,通过偶然掌握必然。
宣称“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是形而上学观点。
(3)坚持辩证决定论,反对唯心主义非决定论与机械决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