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基础知识:词语的几种定义理解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的能力。

所谓“文中”二字告诉考生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指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一般说来,以下词语是文中的重要词语: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5、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6、比喻、借代等特殊的词语;7、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

一、使考生能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的临时义;二、使考生能把握词语的关涉对象,准确推断词语的指代义;三、使考生能熟练掌握理顺段落层次关系,把握段落语脉,准确推断词义或表达效果;四、使考生能分析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准确理解词语的修辞义。

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例题讲解,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讲练结合,并进行思维拓展,针对该考点进行相应训练。

教学思路:常见题型→考点例析(答题指津、答题范式、参考答案→思维拓展→考点训练→教参答案●常见题型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或体会加点词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2.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3.把句子中的“××”改成“××”好不好?为什么?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4.联系全文(上下文,体会(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或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深层含义。

或直接要求回答某词有什么含义?或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5.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词象征什么?6.段中写“××”词语的用意是什么?7.对“××”词语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8.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语文基础知识(词语)

语文基础知识(词语)

第三部分词语课标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的要求是:能正确拼读和书写常用词语,能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正确辨析词的意义及用法。

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中考热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各省市对词语的考察,内容丰富、题型灵活,直接检测同学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可以预见,今后各地对词语的考查,不仅会检测同学们词语量的积累,还要测试同学们对词语的理解、运用;不仅考查课内的,还会延伸到课外;不仅要求同学们会根据语境辨词,还要求同学们会就题意进行阐述,将会更综合地考查同学们运用词语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对重要词语要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会运用,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成语、俗语,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语境对词语进行动态的理解与感悟。

常考的知识点有:字词义的解释、同义(近义)词的辨析、关联词语的运用、成语的理解与运用、具体语境中词语含义的理解等。

常见的考查题型有两类:一是选择、填空式,二是结合具体语境简答表述。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中考试题中,考察词语引申义或比喻义和近义词的辨析、识别的题型,与考查成语或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辨析题型逐渐增加。

知识要点一、语素和词1.语素(1)语素的概念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低一级的语言形式,再不能分解成更小的有意义单位。

例如:“禾”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h?”,它的意义是“禾苗”;“坦克“也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tǎnka”,它的意义是“装有火炮、机枪和旋转炮塔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等等。

它们都是语音和意义的结合体。

现代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如“江、河、士、越、而”;也有两个音节的,如“沙发、坦克、玻璃、芙蓉”等;还有三个或三个以上音节的,如“法西斯、乌鲁木齐、奥斯特洛夫斯基”等。

双音节语素有一部分是从外语借来的,三音节和三音节以上的语素大都是从外语借来的。

确定语素可以采用替代法,用已知语素替代有待确定是不是语素的语言单位。

初中语文辅导基础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辅导基础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辅导基础知识点总结归纳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一、字词语法1.形容词和副词:描述事物的性质和状态。

2.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

3.名词:表示事物的名称。

4.代词:用来代替名词。

5.数词:用来表示数量。

6.介词:用来表示方位、时间、原因、目的等。

7.连词:用来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

8.助词:用来表示语气、态度等。

9.虚词:没有具体的词义,起到补充或连接的作用。

二、句子成分句子由主语、谓语和宾语三个基本成分组成。

1.主语:表示动作的执行者或状态的承受者。

2.谓语:表示动作或状态。

3.宾语:接在谓语后面,表示动作的对象或受事物。

4.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语言成分。

5.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的成分。

6.补语:补充说明主语或宾语的状态、性质或动作。

7.主谓宾结构:句子的基本句型,即主语、谓语和宾语的组合。

三、修辞手法1.对比:通过对事物的对比来强调或凸显其中一方面。

2.排比:通过排列同类事物或并列的句子,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3.比喻:用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个事物。

4.夸张:夸大事物的其中一方面,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5.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

6.设问: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

7.反问:用疑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8.讽刺:运用讽刺语言来揭示人或事物的问题。

9.自嘲:自己嘲笑自己。

四、阅读理解1.词义理解:根据上下文推测词语的意思。

2.推理判断:根据已知事实推断出未知的事实。

3.主旨理解:理解整个文章的中心思想。

4.细节理解:理解文章中的具体细节。

5.比较理解:对文章中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之处。

6.归纳概括:从文章中整理出主要信息,做出总结。

五、作文技巧1.开头:引入话题,概括主题。

2.扩展:展开论述,列举相关事例。

3.结尾: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或提出建议。

4.语言表达:选择恰当的词语和句子结构,使句子流畅有逻辑。

5.逻辑关系:使用适当的连接词,使文章结构紧凑。

6.修辞手法: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文采和表达效果。

初中语文词语解释技巧(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词语解释技巧(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词语解释技巧第一篇范文:初中语文词语解释技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词语解释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因此,掌握词语解释的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解词语的内涵和外延词语的内涵是指词语所反映的事物和现象的意义,包括概念的意义和情感色彩。

词语的外延是指词语所指的具体事物或现象的范围。

在解释词语时,首先要理解词语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准确地把握词语的意义。

二、注重词语的语境分析词语的意义不是孤立的,它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理解。

在解释词语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和全文的上下文,通过分析语境来确定词语的具体意义。

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从词语的搭配、语法功能和修辞手法等方面来推测词语的意义。

三、运用多种解释方法1.直接解释:直接给出词语的定义或解释,适用于学生已经学习过的词语。

2.举例解释:通过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展示词语的意义,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3.对比解释:通过比较词语的异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义。

4.拓展解释:在解释词语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培养学生的词语解释能力1.引导学生主动查阅词典:学会使用词典是提高词语解释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查阅词典的好习惯,学会从词典中获取词语的正确解释。

2.开展词语解释练习: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的词语解释方法,不断提高解释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词语创新: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学会运用词语进行创新,如造句、写作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词语解释技巧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词语解释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解释方法,注重词语的语境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相信广大师生能够总结出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为提高我国初中语文教育质量作出贡献。

初中语文词语集释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词语集释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词语集释总结归纳语文是学生们在初中阶段最重要的一门学科,而词语是语文学习中的基本单位。

掌握词语的含义、用法以及相关的拓展知识,对于学好语文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中常见的词语进行集释总结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时代词语1. 新中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中国,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社会制度的国家。

2. 社会主义:一种社会制度,指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工人阶级专政的社会制度。

3. 民主改革: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国民党反动派压迫统治,进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改革。

二、文化词语1. 古文:指古代形成的文学作品,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历史价值。

2. 古代文人:指古代以文学才能著称的人,如诗人、文学家等。

3. 文艺复兴:指14世纪至17世纪时期,欧洲出现的一场文化运动,对欧洲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社交词语1. 交朋友:指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相互了解、支持和帮助的行为。

2. 礼貌待人:指在与他人交往时,遵循社会公共行为规范,表现出尊重、关心和友好的态度。

3. 合作共赢:指在合作中各方共同努力,共同受益,实现互利互惠的目标。

四、文学词语1. 描写:指用文字详细地描述人物、事物、景象等。

2. 情感表达:指通过文学作品对人物的情感状态进行描写和表达。

3. 创作灵感: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产生的有创造性的想法和灵感。

五、修辞手法1. 比喻:指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共性进行隐喻,达到修辞效果的手法。

2. 拟人:指将非人类的事物或抽象概念赋予人类特征,增强表达的形象感。

3. 排比:指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列举或对比语句中的几个成分,达到修辞的效果。

六、写作技巧1. 开篇点题:指在文章的开头直接点明本文要讨论的主题或重点。

2. 结构严密:指文章的内容布局清晰、逻辑紧密,各个部分之间有机衔接。

3. 修辞运用:指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通过对以上词语的集释总结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初中语文中的重要词语,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初中语文词语的含义基础知识

初中语文词语的含义基础知识

初中语文词语的含义基础知识
导读:基础知识大放送:词语的含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词语的深层含义、特殊意义。

词语的含义
答题方法
(1)、思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其比喻义、引申义以及词语的深层含义,特殊意义。

(2)、语言:答题语言一般可用“比喻……”“指……”“意思是……”等。

温馨提示:词语在运用的过程中会因为具体的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一些引申义、比喻义以及一些深层的含义和一些特殊的意义。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初中语文知识点汇总

初中语文知识点汇总

初中语文知识点汇总一、基础知识。

1. 字音字形。

- 字音:- 多音字:如“行”(xíng行走、háng银行),要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读音。

- 易错字读音:例如“狭隘(ài)”不能误读为“yì”。

平时要多积累课本后的字词表以及常见易错字读音。

- 字形:- 同音字辨析:像“必须”和“必需”,“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一般用来修饰动词;“必需”侧重于表示不可缺少,一般用来修饰名词。

- 形似字区别:如“戊(wù)、戌(xū)、戍(shù)”,通过笔画、部首等特征进行区分。

2. 词语理解与运用。

- 近义词辨析:- 从词义轻重方面:如“请求”和“恳求”,“恳求”的程度比“请求”更重。

- 从适用范围方面:“时期”和“时代”,“时期”范围相对较小,“时代”范围更宽泛。

- 词语感情色彩:- 褒义词:如“英勇”,带有赞扬的感情。

- 贬义词:像“狡猾”,表示负面的评价。

- 中性词:“结果”,没有明显的褒贬倾向。

3. 成语运用。

- 正确理解成语含义:例如“首当其冲”不是首先冲上去的意思,而是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 注意成语的适用对象:“相敬如宾”只能用于夫妻之间,不能用于其他关系。

4. 标点符号。

- 句号: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

- 问号:用于疑问句末尾。

如“你吃饭了吗?”- 感叹号:表达强烈的感情,如“多么美丽的景色啊!”- 逗号: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如“我喜欢读书,也喜欢画画。

”- 顿号:用于并列词语之间,如“苹果、香蕉、橘子都是水果。

”- 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如“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 冒号:用于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如“他说:‘我明天要去旅行。

’”- 引号:- 表示直接引用,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是鲁迅的名言。

”- 表示特定称谓,如“‘嫦娥五号’成功发射。

”- 表示讽刺和否定,如“他这个‘聪明人’,总是办傻事。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专题训练词语释义(附解析)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专题训练词语释义(附解析)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专题训练词语释义(附解析)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专题训练词语释义一、要点梳理词的本义、引申义及比喻义本义: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示例及分析:“深”: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

如:“这里的河水很深。

”“那里有一条纵向的很深的峡谷。

”“这个宅院很深。

”2.引申义:通过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联系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示例及分析:这篇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

“深”:深奥。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深”深入。

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深”:深刻。

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

“深”:厚,密切。

夜已经很深了。

“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

“实”:真实,实在。

.比喻义: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

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联系派生出来的意义叫“比喻义”。

示例及分析:“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

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

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风雷”本义为:狂风和暴雷。

比喻义为:比喻气势浩大而猛烈的冲击力量。

如:革命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

“风起云涌”比喻义为:比喻事物出现得很多很盛。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反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风雨同舟”比喻义为:比喻共同度过困难。

如:全国人民与灾区同胞风雨同舟,没有为困难所吓倒,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气概。

辨析近义词和反义词.从词的构成上分析。

如“周密——严密——精密”,其辨析重点在“周、严、精”三字上,“周”意在全,“严”意在紧,“精”意在细。

2.从词语意义上辨析。

辨析过程中,可根据语意的轻重来判断,如“优良——优秀”,语意前轻后重;也可根据范围的大小来判断,如“战役——战争”,范围前者小而后者大,又如“教学——教育”,范围前者小而后者大。

.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辨析。

如“鼓励——鼓动”两词,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又如“机智——狡猾”,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望能帮助到您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词语的几种定义理解本文是关于初中语文基础知识:词语的几种定义理解,感谢您的阅读!
下面是老师对语文的学习中,关于词语的几种定义理解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

词语的几种定义理解
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本义是指词的起源义,即词的最初意义,如“钢铁(金属元素)”。

?
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引申出来的并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如“手无寸铁(指刀枪等)”。

比喻义是由词的本义(或引申义)的比喻用法而形成的意义,如“铁证如山(比喻确定不移)”。

注意比喻义不同于比喻句。

?
比喻义是词的一种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比喻句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间才应用的,是临时的。

如“北京是祖国的心脏”里的“心脏”是比喻,“心脏”并没有转化出固定的“首都”这一新义。

上面对语文中词语的几种定义理解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