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高中部分)修订本

合集下载

历史教学大纲

历史教学大纲

高中历史课程:一、高一年级历史课程介绍:高一历史是衔接初中与高中历史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中国史、世界史的基本知识一定的了解,是“知其然的阶段”,到了高中,历史的学习开始深入,需要学生们“知其所以然”。

高一历史课程在2010年新课改之后,课程体系和结构同以往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打破了中国史、世界史的界限,而是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历史的学习。

高一年级的历史分政治史和经济史两个专题,分别在上下两个学期完成学习任务。

二、高二历史课程介绍历史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特点在诸学科中最为显著,真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乃至于我们的先贤纷纷感慨:"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天地间无非史而已""我们仅仅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等等,声声感叹道出了史学对象的广大和浩淼。

高二年级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时,需要注重理解,将知识灵活解读,培养独立分析的能力,才能纵横捭阖,处变不惊。

高二历史是文化史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三、高三历史课程介绍今年高三同学仍旧采用旧课程标准,他们是旧课程标准的最后一届考生。

高三历史全一册学习的是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内容,以朝代分期为纵向线索,而每一历史时期,又按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对外交流的体系结构进行横向学习。

全书共分六章,分别讲述了: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时期的历史,时间线索明了,侧重点清晰。

高中历史课程大纲。

2012-2-第一章中学历史课程与课程标准

2012-2-第一章中学历史课程与课程标准

[案例] 美国的历史考试

在美国,历史考试的试题也是有难度的。有的题目 要求学生做出解释,有的题目需要学生辨析。但绝大 多数不是课本上的问题,答案也不在书上。如:“烟 草工业在美国经济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是美国变富 的原因之一。但是,烟草对人体是有害的,你对此有 什么看法?”又如:“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不可 避免的?”、“美国内战是怎么改变美国经济状况 的?”等等,这类问题要求学生从多方面考虑,如从 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方面等等。考试对学生记忆 方面要求不多,但是要求学生要有思考辨析的能力, 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平时教学时,就需要精心准 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 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美国历史课程目标: 一, 对历史的了解,包括人类活动的五个方面: 社会、科学、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美学) 等的成就与状况。 二,历史的思维能力和技能,包括年代的概念、 对历史的领悟、对历史的分析和解释 、历史 研究能力、历史的问题分析和决策 三,对历史的了解与思考的结合。即综合运用上 述知识和技能,解析历史,达成更高的理念。 四,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多元文化观和价值观。
新中国成立以后:




奠定基础阶段(1949-1957):直线式编排, “先古后今,先外后中” ;1956的“黄金时 期”,螺旋式编排课程; 遭到破坏阶段(1958-1976):课时减少-直线 式编排-暂停历史课-恢复; 拨乱反正阶段(1977-1991):1978年恢复历 史课,仍为直线式设计; 改革发展阶段(1990-2000):1990年螺旋式 设计;增加选修课程

《高中历史必修1》(人教版)课程纲要

《高中历史必修1》(人教版)课程纲要

《高中历史必修1》(人教版)课程纲要学校名称:兴农中学课程类型:人教版必修1设计教师:高一备课组编写日期: 2013年8月2日适用年级:高一年级上学期授课时间:36课时【本模块总体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

2.通过对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归纳、联系,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

3.通过探讨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4.在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分享、尊重和共赢带来的快乐。

【内容标准与课程安排】【课时1】开学教育: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学案的结构以及使用方法。

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内容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安排:【课时2】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时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时4】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时6】单元习题讲评第二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内容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历史教学大纲(高中部分)修订本 全日制中学

历史教学大纲(高中部分)修订本 全日制中学
(八)封建制度逐渐转化为腐朽和落后的东西。在封建社会母体内开始 孕育着新的生产方式。14、15 世纪的欧洲,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 的扩大,商品生产的增长和国内市场的形成,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稀疏地出 现了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亚洲、非洲、 美洲展开了疯狂的殖民掠夺,造成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贫困落后。他们掠夺的 大量财富在欧洲转化为资本。同时,对农民的生产资料的剥夺,也在西欧, 特别在英国展开。这两个方面构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内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 生和成长,是欧洲封建社会解体的开始。资本原始积累又为西欧资本主义的 发展准备了条件。资产阶级的羽毛慢慢丰满,他们要夺取政权。历史推进到 了资本主义阶段,世界历史由古代转向近代。
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 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 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 国主义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 义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热爱共产党的真挚感情,学习历史上优秀人物 的高贵品质,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
附会,简单类比。 (三)历史事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先后相承的。历史教学要
注意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注意时代先后和发展线索,讲明历史的来龙去脉。 (四)教师必须根据教材讲授。由于历史教学课时有限,教师只能讲授
教材里的主要内容,包括讲清楚一些必要的历史概念、术语、难懂的词等等。 (五)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对注入式;注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
三、教材的安排
(一)课时 一年级上学期教授中国近代现代历史,每周两课时。一年级下学期和二 年级教授世界历史,共三个学期,每周两课时。三年级开设中国古代史选修 课,每周 6 课时。 (二)中国历史从元谋人开始叙述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世界历史从 人类历史的开端叙述至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 (三)中国历史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以外,各省、市、自治 区可以自编地方乡土教材,补充教学。地方乡土教材的教学和教学时间,各 地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安排。

高中历史提纲整理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历史提纲整理教案模板范文

1. 知识与能力(1)了解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基本情况。

(2)掌握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发展脉络。

(3)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2)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图表等工具,提高历史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珍惜今天的情感态度。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程名称:高中历史2. 教学单元: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单元3. 教学课时:根据教学进度和内容安排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基本情况。

(2)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发展脉络。

(3)历史知识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

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补充教材中的相关知识。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特点。

(2)分享学习成果,共同探讨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发展脉络。

4. 讨论与思考(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发表观点,进行辩论。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表达能力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考试成绩:通过期中、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学生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通过以上提纲整理教案模板,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有效。

高一年级下学期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教学大纲

高一年级下学期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教学大纲

高一年级下学期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本教学大纲的目标是帮助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全面了解中外历史纲要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以及扩展学生的历史知识面。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 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如夏商周的兴衰、秦汉的统一、唐宋的繁荣等。

-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如儒家思想、传入等。

2. 世界古代史- 研究世界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文明,如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等。

- 探究古代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贡献,如法律制度、科技发展等。

3. 近代史- 研究近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如工业革命、世界两大战争等。

- 了解近代历史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如殖民主义的兴起和终结、冷战等。

4. 当代史- 研究当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如全球化、科技革命等。

- 探讨当代历史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如信息时代的挑战和机遇等。

三、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和重要概念。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案例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4. 视频展示:通过观看相关历史视频,生动展示历史事件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注意力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准确性。

3. 考试评测:定期进行历史知识的考试,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4. 项目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历史项目研究,评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科书:使用高一年级下学期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教科书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 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

3. 图书馆资源: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历史书籍和资料进行研究和研究。

六、教学安排本教学大纲将按照每周三节历史课的安排进行教学,每节课45分钟,共计18周。

《高中历史必修II》课程纲要(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II》课程纲要(人教版)
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2、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变迁。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原因;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交通工具的进步及影响;大众传媒的发展及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
3课时
调查近百年来家乡住宿条件的变化,体会近代人民物质生活的变迁。
讨论交通发展对当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
专题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主题
课程标准内容
主要内容
说明
课时
教学活动
注备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官营手工业、民间手工业技术精湛;
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得到发展;
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及影响。
4课时
收集我国古代农具的图文资料;
总结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列表勾勒我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
专题二:(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主题
课程标准内容
主要内容
说明
课时
教学活动
注备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战士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影响;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影响。
2课时
总结苏联各个时期的经济政策,进行对比,分析其利弊。
专题八:(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高中历史课程大纲

高中历史课程大纲

高中历史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高中历史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历史的基本概念、重要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对过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当前社会和全球事务的发展和演变,并培养批判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培养目标1. 了解并掌握历史知识、概念和基本原理;2. 培养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3. 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整理和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价值观判断和讨论能力;5. 强调历史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并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

三、课程内容1. 先秦时期a. 夏朝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与文化b. 《易经》、《道德经》等重要著作的阅读与理解2. 秦汉时期a.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措施b. 汉朝的政治和文化成就3. 魏晋南北朝时期a. 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与文化b. 隋唐时期的政治和科技成就4. 宋代至明清时期a. 文化、科技与经济的繁荣与发展b. 儒家、佛教和道教思想的流行与影响5. 近代中国史a. 清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b.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c.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建党思想d. 抗日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 当代国际关系a. 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b. 冷战时期的对抗与合作c. 全球化与民主化的挑战与机遇四、教学方法1. 授课采用讲解、演示、示范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历史事件和概念。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历史事件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合作与沟通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现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3. 考试定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考核。

4. 项目和研究报告鼓励学生在历史选题上进行深入研究和展示。

六、教材与资源1. 教材《中国历史》等教育部推荐的高中历史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处理教学内容的若干原则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 义社会,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进步;封 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社会进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 比资本主义社会进步,而且本质上不同于以前的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历史 教材的叙述要有助于阐明这一客观规律,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 引导他们向前看。
修订说明
国家教委印发的《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教基[1990]004 号文件),将普通高中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部分学科的必修 课课时也略有增减,为此,需要对全日制中学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 学、生物、历史、地理八科教学大纲的高中部分进行修订。外语、物理、化 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六科教学大纲修订后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 这两部分教学大纲的总要求相当于或略低于现行教学大纲。语文和数学两科 在高中三年均为必修课,这次也对这两科教学大纲的内容与要求进行了修 订。高中必修课教学大纲是必修课教学的依据、教学评估的依据、会考的依 据和高考命题的依据;高中选修课教学大纲是选修课教学的依据和高考命题 的依据。
古代部分内容要点
第一章 原始社会
第二章 古代亚非奴隶制国家
第一节 埃 及
1.埃及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2.奴隶主对奴隶和农民的残酷剥削 奴隶和农民的处境。金字塔。 3.奴隶和贫民起义 4.埃及军事帝国的建立及其衰落 5.古代埃及的文化 象形文字。天文和历法。数学。建筑。
第二节 巴比伦和波斯
1.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 两河流域南部的奴隶制城市国家。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 2.汉谟拉比法典 3.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 楔形文字。天文和历法。数学。 4.波斯帝国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任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 力又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集中地体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 力之一。历史教材应该体现这一原理。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历史教材应该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 科学文化等方面叙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伟大作用。但是一些历史人物对历 史发展有重要影响,也应该正确地、具体地、实事求是地给以叙述和评价。 对历史上某些反面人物,要进行分析和批判。
(五)我国是一个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国家。 各民族对祖国都作出了贡献。中国历史叙述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历史,体现祖 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赞成平等的联合,不赞成互相 压迫。各族人民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共同 反抗外来侵略。对这些内容,教材应该充分反映。同时也应该反映历史上民 族之间比较重大的斗争。要具体分析民族之间的矛盾,不能把民族斗争简单 地归结为阶级斗争。
(八)封建制度逐渐转化为腐朽和落后的东西。在封建社会母体内开始 孕育着新的生产方式。14、15 世纪的欧洲,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 的扩大,商品生产的增长和国内市场的形成,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稀疏地出 现了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亚洲、非洲、 美洲展开了疯狂的殖民掠夺,造成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贫困落后。他们掠夺的 大量财富在欧洲转化为资本。同时,对农民的生产资料的剥夺,也在西欧, 特别在英国展开。这两个方面构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内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 生和成长,是欧洲封建社会解体的开始。资本原始积累又为西欧资本主义的 发展准备了条件。资产阶级的羽毛慢慢丰满,他们要夺取政权。历史推进到 了资本主义阶段,世界历史由古代转向近代。
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 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 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 国主义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 义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热爱共产党的真挚感情,学习历史上优秀人物 的高贵品质,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
波斯的统一。波斯的扩张。波斯帝国的衰亡。
第三节 印 度
1.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2.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雅利安人的入侵。摩揭陀国的兴起。 3.印度的等级制度 4.佛教的兴起 5.古代印度的文化 天文和历法。数学。医学。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第三章 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国家
第一节 希 腊
1.希腊奴隶制城市国家的产生 爱琴文明。荷马时代。奴隶制城市国家的形成。 2.斯巴达和雅典 斯巴达社会。斯巴达的军事教育。 雅典平民和贵族的斗争。梭伦改革。 3.希波战争 4.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奴隶劳动的广泛使用。雅典的繁荣。 5.希腊的衰落 6.古代希腊的文化
(四)历史教材要有机地叙述各社会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 展情况,体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的辩证 关系,不要平铺直叙,互不联系。要反对无视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机械唯物论
① 根据教学需要,高中历史教学的课时与教材内容作了必要的调整。本大纲未作变动。
观点,也要反对片面强调上层建筑反作用、忽视经济基础决定作用的唯心论 观点。
(六)中国是世界上的一个大国,地广人众、历史悠久,具有光荣革命 传统和优秀文化遗产。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世界上曾经处于前列地位,并 对亚洲和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有过重大影响和贡献。世界历史教材的某 些部分要结合中国历史加以叙述,正确体现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作用和地 位,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七)世界历史范围广,头绪多,必须重点突出,有所取舍。为了使世 界历史教材能反映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概貌,要求注意以下几方面:
附会,简单类比。 (三)历史事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先后相承的。历史教学要
注意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注意时代先后和发展线索,讲明历史的来龙去脉。 (四)教师必须根据教材讲授。由于历史教学课时有限,教师只能讲授
教材里的主要内容,包括讲清楚一些必要的历史概念、术语、难懂的词等等。 (五)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对注入式;注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
全日制中学
历史教学大纲①
(高中部分)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历史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了解历史,才能 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学 习。
历史教材和历史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 和分析,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
(一)历史教学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按照年代顺序,具体讲述历 史,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分析和结论,做到观点和材料统一。反对空发议 论,不注意讲授历史知识的做法;也反对只堆砌史料,不 讲理论观点的做法。
(二)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事件,都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 历史教学要根据历史条件,实事求是地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牵强
三、教材的安排
(一)课时 一年级上学期教授中国近代现代历史,每周两课时。一年级下学期和二 年级教授世界历史,共三个学期,每周两课时。三年级开设中国古代史选修 课,每周 6 课时。 (二)中国历史从元谋人开始叙述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世界历史从 人类历史的开端叙述至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 (三)中国历史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以外,各省、市、自治 区可以自编地方乡土教材,补充教学。地方乡土教材的教学和教学时间,各 地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安排。
1.百年战争的开始 2.法国农民起义 3.英国农民起义 4.百年战争的结束 贞德。百年战争的结束。
五、高中世界历史教学内容
古代部分的几点说明 (一)地球上出现人类,大约从二三百万年以前开始。地球上有了人和 人的活动,就有了人类社会。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只有最近五六 千年才是阶级社会。 (二)人类第一个社会就是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漫长历史阶段,生产 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的劳动经验很贫乏,生产工具很简陋,对自然界斗争 的力量很薄弱,劳动所得产品很少。那时候,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没 有人剥削人的现象,没有国家。 (三)人们的长期劳动实践和劳动工具的逐渐改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 展,逐渐地,劳动产品除了维持生活以外有了一点剩余,氏族、部落之间出 现了产品交换,逐渐地,产生了私有制和氏族内部的不平等现象,社会发生 分裂,形成了最早的两个对立的阶级——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原始社会逐渐 崩溃,阶级压迫阶级的工具——国家产生了。 (四)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代替了原始社会。由于各地区生产力发 展不平衡,世界各地原始社会的解体有先有后。在全世界范围内,亚非几个 文明地区最先出现奴隶制国家,进入奴隶社会。其次是欧洲的希腊、罗马。 (五)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奴隶主阶级的 生活建立在残酷剥削奴隶劳动的基础上。奴隶为反抗奴隶主的剥削压迫不断 斗争。 在奴隶社会产生的基督教,最初是被压迫被奴役的群众的宗教,是他们 消极反抗奴隶主统治的表现形式;后来逐渐为统治阶级所掌握和利用。 (六)随着社会的发展,奴隶制度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封建制度 逐渐代替了奴隶制度。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生产关系更有利于生产的发 展,有利于创造出比奴隶社会更高的物质文化成就。但是,封建制度代替奴 隶制度,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 封建时代,历史上的文明古国中国,继续在世界上起着重大的作用。随 着阶级斗争的发展和国内市场的形成,在欧洲,从封建割据状态中逐渐形成 了中央集权国家,如英吉利、法兰西等。在亚洲历史舞台上产生了阿拉伯和
奥斯曼土耳其国家,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成为地跨亚、欧、非的国家。 (七)封建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尖锐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历史时代。
农民阶级和封建主阶级是两个主要对立的阶级。基本生产资料土地为封建主 大量占有,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封建主凭借土地所有权, 榨取封建地租;又利用他们所掌握的国家机器和一切上层建筑,实行超经济 的强制,肆意压迫农民。农民反抗封建主的斗争贯穿封建社会的全部历史。 这种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各个封建国家共有的现象,不是局部的或偶然的 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