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理解性默写)PPT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共121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 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走 近 作 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 )
孟子名 轲,字 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 学派代表人,后人把 他与孔子合称 孔并孟尊 称他为 ,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
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 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 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 来 到 滕国 ,滕国太 子 对 孟 子 的 “ 仁 政 ” 十 分 感 兴 趣 , 于 是 孟 子 便 在滕 国实 行 他 “ 仁 政 ” 的 思 想 。 遗 憾 的 是 ,滕国是 个 小 国 , 时 时 有 被 灭 亡 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 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 “仁政”思想。可是没有一位君 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 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 建 立 学 说。
←孟子故里 山东邹城
孟庙亚圣殿→
←亚圣府 孟子后裔居住的地方
孟府仪门→
孟庙康熙碑亭→ ←孟母林神道
时代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 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 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 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 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 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 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 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读准下列字音 移其粟( sù)于河内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 衣(yì)帛(bó) 数(cù)罟( ɡǔ)不入洿(wū)池 鸡豚(tún)狗彘( zhì)之畜( xù ) 庠( xiánɡ )序 申之以孝悌( tì ) 然而不王( wànɡ )者 饿莩( piǎo )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

CONTENTS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思想观念探讨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跨文化对比研究 • 互动环节与课堂总结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 要时期,以诸侯国互相争 霸、兼并战争频繁为特点。
写作特点鲜明,运用大量排比、对 偶等修辞手法,语言简练、生动, 富有感染力。
关键语句解析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 耳矣”:表达了主人公对 国家的尽心尽力,突出了 其爱国情怀。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 东,移其粟于河内”:通 过具体事实说明主人公的 治国措施和成效。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 始也”:阐述了主人公的 政治理想,即实现天下太 平、百姓安居乐业。
艺术手法鉴赏
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排比、对偶、反复 等,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使 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语言简练明快,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 口,易于记忆和传播。
03
思想观念探讨
仁政思想在本文中体现
孟子主张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强调君主应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疾苦,推行仁政。
02 03
孟子思想体系
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主张“民贵君轻”,强调君主应以仁爱 之心治理天下;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教育和 修养可以恢复人的善性。
孟子的贡献
孟子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涵,使之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同时,他的思 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一书简介
发点和落脚点。
孟子认为,君主应尊重民意,顺应民心, 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的“制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

孔子的德政 孟子的仁政
同:孔孟二人都反对武力征伐;提出富国 安民的治国思想;并且都以仁为本
异:孔子的德政重修文德;以此作为使远 人来的手段;孟子的仁政重民养生;以此使 天下之民至 其进步之处在于更了解民众 困苦;承认民众力量
比较
孟子风格
孟子的犀利 庄子的恣肆 荀子的浑厚和 韩非子的峻 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 孟子风格:其一长于 思辨 诱导启发;争取主动;论辩跌宕生姿 其二善为设譬 东汉赵岐 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 意已独至 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 159种 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 其三结 构严谨 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 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 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 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 缜密 深沉的特质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 仁政;行王道 才能得民心;进而得天下 而施行仁政的 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 不征调百姓服役于农时;不滥捕捞;不忽视时令以伐 木;不误牲畜繁殖;不误粮食播收和种桑养蚕织布;使 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 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 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 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 百姓安居乐业; 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 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 政 苛政 酷政 孟子始终围绕仁民 富民 养民 教民 利 民 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 本的思想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 道设法制止; 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 道赈济饥民; 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 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 而说‘与我无干;是兵器杀的’又有什 么不同呢 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 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都到您这儿来 了
最新《寡人之于国也》-(共50张PPT)课件PPT

教民
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仁 政
王 道 之 始
不违农时(农) 不可胜食
保护鱼类(渔) 按时砍伐(林) 不可胜用 鼓励养蚕(纺)
保 民
初 步 措 施
王 道
繁兴六畜(牧)
根 本
之 成
生产粮食(农)
措 施
特殊句式
1.是亦走也:判断句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句句。 ➢重点习惯句式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 2.直不百步耳
“只……罢了。” 3.是亦走也
“这是……呀。”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题例讲析
例题1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形,然而、但是
太后曰:“然。” 对,是这样的
孟子又提出了那些措施,设想那些结果?
措施
五亩…树之以桑 鸡豚…无失其时 百亩…勿夺其时 谨…申之以孝悌
效果 衣帛(五十) 食肉(七十) 无饥(黎民) 不负戴(颁白者)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养民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申孝悌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 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 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 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 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 “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
第2自然段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 是用梁惠王熟知的事例设喻,使对方容易接受。通过 “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诱使对方说出否定 自己观点的话。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共48张PPT)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申:反复陈述;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无饥矣;谨 • 孝:尊敬父母 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 认为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
•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 政”并无本质区别。
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义,颁白者 置 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食:第一个为动词,吃;
” (《孟子·离娄下》)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 ,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不负戴于道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 颁:通“斑”
路矣。
• 负:背着东西; • 戴:顶着东西
• 七十者衣 帛食肉,
黎民不饥
不寒,然 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 黎民:老百姓
• 然:这样
• 而:表转折,却
• 王:wàng,名 →动,为王,统一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教学课件

链接文学领域
分析《寡人之于国也》的文学特色,如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 言运用等。
链接哲学领域
探讨《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等,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链接社会学领域
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如等级制度、礼制文化 等,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创新性应用和实践探索
古代农业社会
本文所描述的社会背景是古代农业社会,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 响大,因此百姓生活困苦。同时,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百姓 的生死福祸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提倡“仁爱”、“礼义廉耻” 等价值观念,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测验内容可以包括《寡人之于 国也》文章中的重点词汇、语 句理解、人物形象分析等方面 。
通过随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于 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 现和解决问题,为后续教学提 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THANKS
感谢观看
教师点评与引导
教师点评
同学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准确把握 文章的主旨和要点。在讨论中,大家积极发言、分 享观点,展现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
教师引导
针对文章中提到的治国理念和救灾措施,我们可以 进一步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同时, 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治理效果,我们可以深入探讨 各种治理模式的优劣及适用条件。希望同学们能够 将这些思考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 己的综合素养。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Chapter
文章结构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课件完整版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课件完整版目录•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知识拓展:相关历史文化知识•互动环节:课堂讨论与问题解答•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学习方向01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
孟子周游列国,宣传仁政思想,希望各国君主能够实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民本理念。
《寡人之于国也》背景01020304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观念。
提倡“仁政”、“王道”,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及其思想体系时代背景与历史文化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寡人之于国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孟子的政治主张,对于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学说。
02文本解读与赏析03善于运用对比和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对比突出主题,通过排比增强气势,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01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全文围绕“寡人之于国也”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层层深入,条理清晰。
02语言简练,意蕴深远文章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治国之道的独到见解,同时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思想。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关键句段解读及赏析“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01表达了作者对治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暗示了治国的艰难和不易。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02通过对比邻国的政治状况,突出了作者治国的用心和成效。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03表达了作者对君王的期望和寄托,希望君王能够承担起治国的重任,实现天下太平。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PPT课件

❖ 孟子借“五十步笑百步”要表达的意 思(即“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
换一种直言敢谏的说法,怎么说?
你与邻国不尽心之君乃一丘之貉,你自诩自
矜的“移民移粟”之策,乃小恩小惠,只是形式
与数量上可能与邻国之君稍有不同,而在本质上
没有区别,都没有施行仁政,都是“行虐政”。
所以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16
导)
❖ 论点: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论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例证自己治国尽心)
❖ 对比论证: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11
——
寡 人 之 于 国 也
孟 子.
12
漳州一中 黄安娜
❖ 又是移民又是移粟,如此“尽心”的目的 是什么?
使民加多
❖ 使民加多又为了什么?梁惠王为什么对 “民不加多”倍感忧虑?这与我们今天的 人口国策一样吗?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 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 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 常“孔孟”并称。常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 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孟子被尊称为“亚圣”。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 “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公田
❖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
矣;
.
23
王道之始(三组排比) 行王道施仁政
王道之成(四组排比)
❖ 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音节铿锵,气势充 沛,具有雄辩的气势。
.
24
❖ 孟子一针见血揭示了魏国的社会现实(第 五段):
梁惠王是否如其所言“尽心”了呢?要看魏国的 社会现实。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寡人之于国也(理解性默写)
.
1
1.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说明了 梁惠王的什么疑问?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2.孟子形象地论证民饥而死,民不加多的根源 不在荒年,并提出什么看法?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文中对王道的开端描写的句子是: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并 符合当下可持续发展观的两 数_罟__不__如_洿__池_,__鱼__鳖_不__可__胜_食__也_;____;
6.《寡人之于国也》中,能体现 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 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 子是: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