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

合集下载

古诗汉乐府赏析

古诗汉乐府赏析

古诗汉乐府赏析古诗汉乐府赏析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赏析】这首诗借写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写出了一个女子因受人为的阻隔而不能与心爱的郎君团聚的忧愁与苦闷。

这位女子美丽又勤劳,但因思念郎君而又不能相见,只好整日泣涕涟涟。

最终,她公开将自己和郎君比做织女和牛郎,以此来发泄自己受压抑的苦痛。

全诗布满了妇怨之情,有力地提示了封建社会中劳动妇女地位低下,也控诉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禁锢。

诗中采用了许多叠字词,比如: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有力地表达了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诗文比较平易浅显,采用的基本是口语,但却朗朗上口,易读易传诵。

古诗汉乐府赏析2《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解释】①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与指汉代的乐府诗。

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

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与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考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

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②田田:荷叶茂密的样子。

③可:在这里有“适合”,“正好”的意思。

【译文】江南又到了适合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玩耍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突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毕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解析】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

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

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美丽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奇妙的图画。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拘束、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青年男女的欢声笑语,动听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安静而又生动的场景!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不活力,领会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名词解释汉乐府

名词解释汉乐府

名词解释汉乐府汉乐府是汉代的一种民间音乐艺术形式,也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重要一环。

它以乐府诗为基础,通过唱歌的方式表达出来。

下面就汉乐府的定义、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解释:汉乐府的定义:汉乐府是汉代兴起的一种民歌艺术形式,与乐舞共同为古代乐府体系的组成部分。

它融合了古乐府和民族民间文艺,体现了汉民族的民众艺术创造力,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

汉乐府的起源:汉乐府的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楚辞。

楚辞是一种民间诗歌形式,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情感表达。

在汉代,楚辞对乐府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了汉乐府诗的前身。

汉乐府的发展:汉乐府在创作主题和艺术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

主题涉及历史人物、战争、山水田园、爱情等各个方面,内容广泛且贴近人民生活。

艺术形式上,汉乐府在音乐方面注重旋律的娓娓动听,声音悦耳动人;在诗歌方面则讲究押韵、句式工整,表达深远。

汉乐府的特点:汉乐府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注重音乐与诗歌的结合,以歌唱、吟诵的方式进行表达。

其次,它具有浓郁的民间风格,与汉代的人民生活紧密相关。

再次,汉乐府较为通俗易懂,不论是文字还是曲调都比较简单明了,能够让普通民众也能欣赏和参与其中。

最后,汉乐府以叙事为主,通过歌唱的方式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故事的情节和情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汉乐府的影响:汉乐府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和文学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创造性地将民间诗歌与古乐府相结合,拓展了乐府文学的发展空间,促进了音乐艺术的繁荣。

同时,汉乐府也传承了楚辞等民间文学的精华,保留了丰富的汉代文化遗产。

总结起来,汉乐府是汉代兴起的一种民歌艺术形式,以乐府诗为基础,通过唱歌的方式表达。

它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辞,融合了民族民间文艺,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

汉乐府注重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具有浓郁的民间风格,对普通民众具有吸引力。

它对中国古代音乐史和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乐府文学的发展,延续了汉代文化的繁荣。

汉乐府的名词解释定义

汉乐府的名词解释定义

汉乐府的名词解释定义汉乐府,又称为“乐府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起源于汉代,是由南方各地舞蹈歌谣所组成的长诗体裁,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艺术表达方式而闻名。

本文将对汉乐府进行名词解释和定义,探索其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及对后世文化产生的影响。

1. 汉乐府的历史渊源汉乐府在汉朝时期达到鼎盛,并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广为流传。

它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风》和《雅》。

尤其是汉朝文人的广泛参与和推崇,使得乐府逐渐成为文人雅士争相模仿的对象。

乐府在南方的风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口头传承和文人的书写,演变为一种具有音乐表演性质的艺术形式。

2. 汉乐府的艺术特点汉乐府以其音乐表演和文学结合的特点而脱颖而出。

它以民间歌谣为基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感和社会意识。

乐府通过歌唱和舞蹈表演,以及具有鲜明节奏感的曲调,使其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除了艺术形式上的独特性,乐府还展现了对社会现象和时事政治的关注,是当时民众集体意识的载体。

3. 汉乐府对后世文化的影响汉乐府虽然在后期逐渐式微,但其对后世文化的影响仍然深远。

首先,乐府为后来诗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对乐府的模仿和创造,唐代的诗歌达到了顶峰,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乐府的影响也超出了中国境内,对日本和韩国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乐府对音乐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乐府的曲调形式和艺术表演方式直接影响了后来民间音乐和曲艺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乐府作为一种文艺形式,它注重的是音乐和文学的结合,这在当今文化艺术的交叉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后世的舞台表演和音乐剧奠定了基础,成为当代音乐戏剧和舞蹈演出的重要参考。

总而言之,汉乐府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艺术特点,更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以其鲜明的个性,成为了文化表达的一种方式。

对于当代的文艺创作来说,汉乐府的精神仍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继承。

汉乐府古诗大全

汉乐府古诗大全

汉乐府古诗大全
《汉乐府古诗大全》是指汉代乐府诗歌的集合,其中包括了许多著名的古诗,如《孔雀东南飞》、《长歌行》、《陌上桑》、《饮马长城窟行》等。

这些古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的反映了社会现实,有的描绘了自然景物,有的表达了人生哲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古诗:
1. 《孔雀东南飞》: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

诗歌通过对孔雀东南飞的描写,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摧残。

2. 《长歌行》: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诗歌强调了时间的宝贵和生命的短暂,鼓励人们珍惜时光,努力奋斗。

3. 《陌上桑》:这是一首描写女性美丽和爱情的诗歌,通过对陌上桑的描绘,表达了对女性的赞美和对爱情的向往。

诗歌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 《饮马长城窟行》:这是一首描写战争和离别的诗歌,通过对长城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离别的感伤。

诗歌气氛悲壮,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以上只是《汉乐府古诗大全》中的一部分,这些古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

汉乐府基础讲解

汉乐府基础讲解
汉乐府基础讲解
xxxxx
-
1 汉乐府的起源 3 汉乐府的影响 5 总结
2 汉乐府的职能
4
汉乐府的代表作品
汉乐府基础讲解
汉乐府是两汉时期管理音乐的官方机构, 主要负责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 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乐府诗所代表的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 义精神的源头,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 史上拥有重要地位

管理宫廷音乐机构:汉乐府还负责管理宫廷内的音乐机构,包括太 常寺、鼓吹署等,制定音乐制度,管理音乐人才
4
3
汉乐府的影响
汉乐府的影响
汉乐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汉乐 府的诗歌创作从民间收集而来,真 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 情感。这些诗歌的内容广泛,形式 多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 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后世音乐文化的影响
汉乐府的音乐文化不仅在当时具有 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汉乐府的音乐作品和音乐 制度成为了后世音乐文化的基础, 影响了中国音乐的发展
4
汉乐府的代表作品
汉乐府的代表作品
汉乐府有很多代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这两首诗歌 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5
总结

总结
汉乐府是两汉时期管理音乐的官方机构, 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源头之一
汉乐府的音乐作品和诗歌创作具有高度 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对中国音乐文 化和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汉乐府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中国古 典文化和音乐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
感谢观赏
THANK YOU
以下是对汉乐府基础知识的讲解

名词解释 汉乐府

名词解释 汉乐府

名词解释汉乐府汉乐府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一种形式,出现于汉代。

汉乐府是民歌和宫廷音乐的结合,具有浓郁的汉族特色。

下面是对汉乐府的名词解释。

1.乐府:乐府,即乐府诗。

乐府最早指汉代时的一种政府机构,负责收集、整理和训练歌吟艺人,后来逐渐演变为以吟咏民歌为主要内容的艺术形式。

乐府诗以其鲜明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汉乐府:汉乐府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也称为汉乐府诗。

它以五音为主,吟咏人声、乐器相结合,表达了人们的感情和对生活的思考。

汉乐府诗的特点是朗朗上口,旋律优美动人,是古代民歌和宫廷音乐相结合的产物。

3.吟咏:吟咏是指朗诵或歌唱古代诗歌的行为。

汉乐府的吟咏方式是以歌唱为主,伴以乐器。

吟咏者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变化,表达出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等情感。

4.五音:五音是古代音乐的基本音阶,分别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

这五个音在乐府中常被用于唱和的旋律中,使得乐府的音乐风格独特而具有魅力。

5.民歌:民歌是指由普通民众创作和传唱的歌曲。

汉乐府吸收了民歌的特点,使其具有了朴实、真实的表达方式。

汉乐府常以民间故事、传说和社会事件为题材,表达百姓对生活的喜怒哀乐之情。

6.宫廷音乐:宫廷音乐是指在皇家宫廷或贵族府邸中演奏的音乐。

汉乐府吸收了宫廷音乐的影响,使其音乐的编排更加严谨、庄重,曲调华丽而富有变化。

7.音乐传统:汉乐府是中国古代音乐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代表了古代人们的音乐艺术追求和审美观念,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乐器演奏和音乐教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汉乐府是汉代时期出现的一种以民歌和宫廷音乐为基础的艺术形式,以五音为主要音阶,吟咏者通过吟唱和演奏乐器的方式,表达出人们对生活的情感和思考。

汉乐府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华丽的曲调,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的传统和美学观念。

中国文学汉乐府

中国文学汉乐府
中国文学汉乐府
目录
一、乐府的概念及沿革 二、汉乐府的含义
三、汉乐府的分类
四、汉乐府的思想内容 陈 五、汉乐府的艺术特色 日 六、汉乐府对后世的影响 仲
一、乐府的概念及沿革
1、音乐机关:乐府原指音乐机关,秦朝和汉初 就已经设立。
汉武帝刘彻时将乐府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
主要任务: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及将文
简析题
• 本文的语言风格有何特点?
• 这首诗采用杂言体,从二言到六言,错落相间,
显得活泼奔放。用语朴实,口语色彩浓厚。



写作特点
1、诗风刚健、质朴、自然。
2、这首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
3、前三句指天发誓,用的是直笔(直抒胸臆,
陈 日
热烈大胆 )。后六句则用曲笔(从反面证实)。 仲
写作特点
4、采用“博喻”修辞手法 ,罗列五种极其反常 的自然界现象,把主人公的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陈 日 仲
简析题
• 作者假设了哪几种大家认为不可能的自然现象?
• 无陵,江水为竭
——世间最永久的事物发生了巨变

• 冬雷震震,夏雨雪

——自然间最永恒的规律发生了怪变

简析题
• 无陵,江水为竭
• 冬雷震震,夏雨雪
• 天地合
——整个宇宙发生了毁灭性的灾变
陈 日
五种:高山夷为平地,江水干涸,冬天打雷, 仲
五、汉乐府的主要艺术特色
汉乐府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 其优秀作品真实、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
会现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叙事性是其基本
艺术特色。
汉乐府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采 用杂言和五言,长短随意,整散不拘,是一种具有口 语化特色的新体诗。特别是其中的五言诗,为汉代民 间首创,后来经过文人加工,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

汉乐府

汉乐府

注释
⑴长歌行:汉乐府曲题。
⑵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国古代重要蔬菜之 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 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 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 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 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 指此。
汉乐府:
解释: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 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 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 存下来,就是“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 诗,亦称“乐府诗”。
意义: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 大汇集。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⑷ “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 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 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 。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⑸秋节:秋季。
⑹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 (huā):同“花”。 衰:一说读“cuī”,因 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 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 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 不可取的。
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 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
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 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 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这就是这 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问题1:“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是说 ()
赏析
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 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 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乐府“乐府”:原为秦、汉音乐官署之名,汉武帝时扩大乐府机构规模,赋予采集民间诗歌、组织文人创作以及负责演唱等职能。

它所汇集、演唱的作品包括民歌以及贵族、文人的作品。

哀帝时废除,从此乐府机构消失。

魏晋之后,人们把乐府演唱的诗歌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也成为诗体的名称。

现存的数十首汉乐府民歌多产生于东汉后期,这些“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善用比兴和象征,情景交融、物我互化,浑然圆融,语言浅近自然,却意味隽永,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具有极高的思想、艺术特色。

赋的本意是一种无需音乐配合的诵读方式,同时也是《诗经》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战国以后,发展为一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以夸饰铺陈为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的特殊文体。

汉赋历经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的骚体赋;武帝初年到东汉初期的新体赋(汉赋主体);东汉中后期的抒情小赋三个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赋更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赋体的形成,与楚辞有密切关系,亦得益先秦散文的滋润,具有“铺采li文,体物写志”的审美特征。

建安风骨汉末建安元年(196)起始的、约45年时间的文学,习惯上称为“建安文学”。

“建安风骨”指建安文学中继承汉乐府现实主义传统,带有鲜明民歌风调的形式,内容充实,情感丰沛,创作个性化,语言精练的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独特艺术风格。

骈文一种与散文相对而言的,特别注重形式美的文体,亦可以称作一种诗化的散文,兴盛于六朝。

此后骈文在风靡文坛、流播社会的长期过程中,渐次发展成为自由表达思想的桎梏,但在唐代仍有佳作。

骈文具有辞藻绮华,对仗工整,声韵谐美三个特点。

南北朝的骈文创作以庾信成就最高,唐朝有《滕王阁序》等佳作。

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成书于春秋时期,共305篇。

开创了抒情诗的传统,开庙堂文学的先河。

先秦:《诗》,“诗三百”。

汉代:《诗经》《诗经》的体制和功用:风、雅、颂。

风:地方民歌160篇;雅:朝廷正声105篇;(大雅:朝廷燕享乐歌小雅:下层官吏怨刺之作民歌)颂:庙堂文学,40篇。

《诗经》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3.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4.婉约四旗:闺语李清照、别恨晏殊、情长柳永、愁宗李煜5.曹丕<典论·论文>所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长期以来被作为"文学的自觉时代"的新观念予以肯定。

6.《浮生六记》作者:沈复。

7.最早的历史散文集《尚书》8.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修订9.《左传》,左丘明10.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11.诸子散文发展语录体(论语)-对话体(孟子)-专论体(韩非子)1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130篇=8书+10表+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3.班固《汉书》纪传体断代史14 .建安文学=三曹(操丕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斡、阮瑀、应玚、刘桢,其中王粲成就最高)+蔡琰15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16 .太康诗坛:三张(载协亢)+二陆(机云)+两潘(岳尼)+左思17 .《搜神记》干宝;《世说新语》刘义庆18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19 .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崔融20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21 .七绝圣手&王龙标&诗家天子王江宁:王昌龄22.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23 元白=元稹+白居易;韩孟=韩愈+孟郊;韦柳=韦应物+柳宗元24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温李=温庭筠+李商隐25 刘长卿自称“五言长城”26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柳宗元27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元稹28郊寒岛瘦:孟郊、贾岛29苏黄(诗):苏轼、黄庭坚苏辛(词):苏轼、辛弃疾宋四家(书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30宋初三体:白体、晚唐体、西昆体(课本P258)31南二安:李清照、辛弃疾3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郑光祖}33 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秦妇吟》《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之一: 嵇康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描写了一副双手轻抚琴弦、双目远眺送走飞鸿的场景,抒发了兄弟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夜饮东坡醒复醉》(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枚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①,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②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概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咽,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刘禹锡《竹枝》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天仙子(宋)张先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遣悲怀》元稹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人生三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沙上并禽池上鸣,云破越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期!•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左思《咏诗》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赏析:完整的文章《游子吟》唐孟郊²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²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²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江南曲·李益² 嫁得瞿塘贾,² 朝朝误妾期。

² 早知潮有信,² 嫁与弄潮儿。

《玉楼春》宋欧阳修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山石(韩愈)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根据飞姐最后一节课勾的重点整理的,有不足,将就看,最后一题诗歌鉴赏就看着多些呗,祝好运。

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

贵妃进宫后恃宠而骄,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

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

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

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嵬,“不见玉颜空死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