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空间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马克思主义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劳动——生产——协作——沟通 ——意识
▪实践——生产关系——社会关系 ——语言——意识的发展
(2)意识的本质
①自然本质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 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种 猴
黑猩猩 人
海豚 象 鲸
脑重(克) 极轻 400 1500 1700 6000 极重
脑体重比例 1:18 1:150 1:50 1:85 1:1000 1:10000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爱因斯坦广义相 对论认为,重力场的 时间空间特性是依赖 于物质的质量分布的, 物质的质量愈大、分 布愈密、重力场愈强, 则空间的“曲率”就 愈大、时间的流逝就 愈慢。
▪ 牛顿经典力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事物存在的容器, 强调时空的绝对性——客观实在
▪ 爱因斯坦相对论认为,运动的钟比静止的钟走得慢, 而且,运动速度越快,钟走的越慢,接近光速时,钟 就几乎停止了。
参见拙文:《唯物史观与当代空间问题》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区分和 统一的基础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 两个大的方面:
▪1、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 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 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 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
▪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从中建立起人、自然
和社会的关系。生产关系
社会关系
▪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 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 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时间与空间科学解释

时间与空间科学解释

人类对时空认识的过程 在物理学中,对空间和时间的认识可以分为 三个时段:经典力学阶段、狭义相对论阶段及 广义相对论。 在经典力学中,空间和时间的本性被认为是 与任何物体及运动无关的,存在着绝对空间和 绝对时间。 任何两个不同的惯性参照系的空间和时间量 之间满足伽利略变换 在这种变换下,位置、 速度是相对的,即相对于不同参照系其数值是 不同的:长度、时间间隔是绝对的,即相对于 不同参照系其数值是不变的,同时性也是绝对 的。相对于某一惯性参照系同时发生的两个事 件,相对于其他的惯性参照系也必定是同时的。
空间弯曲的解释
先让我们这样想象:在一 艘宇宙飞船里,有人在仔细观察附 近的一颗行星。这颗行星 的表面完全被深深的海洋覆盖着,因此有 着象台球那样的光 滑表面。再假设有一条船在那个行星的海洋上沿 赤道线朝正东方向行驶着。 现在再进一步设想一下,这位观察者根 本看不见这颗行星,而只能看到这条船。当他研究这条船的运动路 线时,他 会惊讶地发现这条船走的是一条圆弧。它最后会回到自己 的 出发点,从而描绘出一个完整的圆周。 假设得出的结论如果这条船改变路线,航道就会变得弯弯折折 的,不再是个简单的圆周。但是,不管它怎么察 者可能会推断出,这条船被束缚在一个看不见的球体的表面上,而 束缚它的力正是指 向球体中心的重力。要不,他就可能会认为,这 条船被限制 在一块特殊的空间里面。这块空间是弯曲的,而且弯曲 成一 个球形,从而迫使这条船走出这样的路线来。换句话说,我 们必须在一个力和一种空间几何形态之间作出选择。 你大概会认为 这是一种想象出来的局面,但实际上并非 如此。地球这颗行星是沿 着椭圆路线绕着太阳运行的,正象一条船在某个看不见的曲面上行 驶一样。至于这条椭圆路线, 我们是假设太阳和地球之间有一种引 力来解释的,正是这种引力使地球保持在它的轨道上。

莱布尼茨的空间和时间观点

莱布尼茨的空间和时间观点

莱布尼茨的空间和时间观点是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涉及到对空间和时间的本质、存在方式和相互关系的理解。

以下是关于莱布尼茨的空间和时间观点的简要概述:莱布尼茨认为,空间和时间是纯粹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的产物。

他认为空间和时间不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而是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变化的感知方式。

因此,空间和时间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主观的、相对的。

莱布尼茨认为,空间和时间都是连续的,但它们不是无限连续的。

他认为空间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这些点之间没有距离,只有位置关系。

他认为时间是由无数个瞬间组成的,这些瞬间之间没有先后顺序,只有先后关系。

他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所感知的世界。

此外,莱布尼茨还提出了“单子”的概念,认为单子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实体。

单子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我们所感知的世界。

他认为时间和空间只是单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是单子对物质运动和变化的感知方式。

因此,时间和空间不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而是单子的存在方式。

总的来说,莱布尼茨的空间和时间观点是一种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空间和时间是主观的、相对的,是由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变化的感知方式所决定的。

他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最基本的实体单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

这种观点在现代哲学中仍然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莱布尼茨的空间和时间观点也对后来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使人们更加关注思维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主观感受与客观实在之间的关系。

然而,莱布尼茨的空间和时间观点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例如,他的观点似乎忽略了物质的存在和作用,将物质与思维完全割裂开来。

此外,他的观点也存在着一些逻辑上的矛盾和漏洞。

因此,在理解和评价莱布尼茨的空间和时间观点时,需要综合考虑其优点和缺点,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比喻

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比喻

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可以用许多比喻来描述,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比喻:
河流与河床:时间就像一条河流,不断地向前流淌,而空间就像河床,固定不动,承载着时间的流动。

电影与电影院:时间就像一部电影,记录着各个时刻的事件,而空间就像电影院,是我们观看这部电影的场所。

书籍与页面:时间就像一本书的页面,一页一页地翻过,而空间就像书的框架,承载着这些页面。

画卷与画布:时间就像一幅画卷,展示着各个时刻的景象,而空间就像画布,是这些景象的背景。

音符与乐谱:时间就像音符,不断地发出声音,而空间就像乐谱,记录着这些音符的排列。

这些比喻都可以用来描述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它们强调了时间的流逝性和空间的固定性,同时也揭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人类是如何认识到空间和时间的存在?

人类是如何认识到空间和时间的存在?

人类是如何认识到空间和时间的存在?
一、古代观念下的空间和时间认知
在人类历史早期,人们对于空间和时间的认知主要是建立在感性经验基础上的。

在古代,人们对于空间和时间的概念非常模糊,认为空间和时间是无限的,没有定量可言。

同时,古代人对于时间的计算是以日出日落、四时交替为基础的,这种以自然现象为基础的认知方式深深地影响了人们对于时间的认知与描述。

二、哲学理论下的空间和时间认知
在哲学的理论指导下,人们对于空间和时间的认知出现了更为细致深入的思考。

在古希腊哲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空间和时间的独立存在性,强调物质存在必须依赖空间,在时间和空间的背景下才能发生变化。

而柏拉图则认为空间和时间是存在的两个层面,区分了空间和时间在存在上的不同特点。

三、科学探索下的空间和时间认知
在现代,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空间和时间的认知变得更加准确和精细。

牛顿通过研究物体的运动,提出了经典力学的三大基本定律,从而为人们揭示了宏观物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基本特性。

而随着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理论的提出,人们对于微观世界和宇宙的本质控制性法则的认知也逐渐加深。

四、结语
随着人类对于空间和时间认知的不断深入,人们也开始意识到生命、
科技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是基于对于时间和空间特性的深层理解。

未来,人们也会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提出更加准确和丰富的空间和时间认知
模型,为人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动力。

狭义相对论: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狭义相对论: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狭义相对论: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狭义相对论是由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的一种理论,它描述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解读狭义相对论的定律,并介绍进行实验时的准备和过程。

此外,我还将讨论该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以及其他专业性角度。

首先,我将解释狭义相对论所涉及的两个基本定律:时间相对性和空间相对性。

时间相对性是指观察者的时钟在不同速度下会显示不同的时间流逝速度。

具体而言,根据相对论,当一名观察者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时,他的时钟会比相对静止的观察者的时钟慢下来。

这就意味着,时间的流逝速度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空间相对性是指物体的长度和形状也会随着观察者的运动速度而改变。

当一个物体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时,它的长度会变短,并且在运动方向上会变得更扁平。

这个现象被称为洛伦兹收缩。

根据狭义相对论,空间也具有相对性,观察者的角度决定了他们所测量到的长度和形状。

为了验证狭义相对论的这些定律,物理学家进行了许多实验。

其中一个经典的实验是钟差实验,也被称为哈佛度量时间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两个精确的原子钟被放置在飞机上,一个放在飞机上空,一个放在地面上。

然后飞机以高速飞行,飞行过程中两个时钟的时间差被记录下来。

在这个实验中,根据狭义相对论,飞机上的时钟由于飞行速度快而慢于地面上的时钟。

这是因为飞机的高速导致了时间的相对流逝速度减慢。

通过测量时钟之间的时间差,可以验证狭义相对论的时间相对性定律。

另一个实验证实了狭义相对论的空间相对性定律是米歇尔逊-莫雷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一束光被分成两束,然后在一个光程长的设备中反射,并最终重新相遇。

如果光的速度是绝对恒定的,那么两束光应该按照预期相遇。

然而,根据狭义相对论的空间相对性定律,实验结果显示光程的长度对光的速度没有影响。

这是因为观察者的运动引起了空间的相对性,从而导致了实验结果与经典物理学的预期不符。

这些实验仅仅是验证狭义相对论的一小部分。

目前,狭义相对论在许多领域的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量子物理学对时间与空间的理解与解释

量子物理学对时间与空间的理解与解释

量子物理学对时间与空间的理解与解释量子物理学是研究微观世界的学科,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时间与空间。

在传统物理学中,时间与空间被认为是绝对且独立的存在,然而,量子理论的发展改变了这种观点。

本文将从量子力学的角度,讨论量子物理学对时间与空间的理解与解释。

一、时间的量子观1. 不确定性原理下的时间根据不确定性原理,我们无法同时准确测量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意味着我们无法准确预测粒子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时间在量子力学中也受到不确定性的影响,我们无法精确定义一个粒子的绝对时间。

相反,时间在量子物理学中被看作是一种概率性的存在,它与测量的过程和粒子的状态相关联。

2. “不连续”的时间在经典物理学观念中,时间是连续且无限可分的,这意味着时间可以被任意细分。

然而,量子物理学表明,时间可能是离散的,存在于一系列的时间点上。

这种离散和不连续的时间称为“量子时间”。

根据量子力学,粒子的状态和演化可能只在特定的时间点上发生。

二、空间的量子观1. 不确定性原理下的空间类似于时间,空间也受到不确定性原理的限制。

我们无法同时准确测量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因此无法精确定义粒子的绝对位置。

相反,空间在量子物理学中被看作是一种概率性的存在,与测量和粒子状态相关。

2. 空间的量子化量子物理学认为,空间可能是离散和量子化的。

这意味着空间可以被看作是由一系列最小单位构成的,类似于像素构成图像一样。

这些最小单位被称为“空间量子”或“空间量子化”。

三、相对论与量子物理学的结合相对论与量子物理学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相对论描述了宏观世界的引力和时空结构,而量子物理学描述了微观世界的粒子和能量交换。

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起来,可以解释时间与空间的微观行为。

1. 量子引力理论量子引力理论是一种旨在将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相结合的理论。

这个理论试图解释引力如何在量子层面上与时间和空间相互作用。

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时间和空间的微观性质。

2. 弦理论弦理论是一种结合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它将粒子看作是一维的振动弦。

时间换空间

时间换空间

时间换空间
为达空间消耗时间,在任何环境中,“时间”与“空间”并不仅是所耗时间、所谓地点,因此,用“时间换空间”也可称为:用耗费掉的应用时间,所达到的结果。

一、空间与时间的差异。

尽管时间和空间有很大的差别,是相对独立的,但也是可以转换的。

如果我们有开拓创新的思维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上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于是省吃俭用,节约每一分钱为了能够买房。

二、时间与空间的交换。

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是比较多的。

房产商在广告媒体中标示其楼盘的地段时常用距交通集散点或著名商场有多少时间的车程,就是用时间表示空间的距离。

当然这样的广告有很大的水分,因为车辆的速度被模糊了。

每小时100公里的车速和每小时20公里的车速毕竟有5倍之差。

三、如何理解时间与空间。

中国成语中有“七步成诗”,是称颂文思敏捷、出口成章的人。

历史典故上说的是当年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曹丕称帝寻机要害曹植,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不成即被处死。

曹植略作沉思后脱口而出成诗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后深感愧疚。

想不到曹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成诗一首。

于是“七步”这个标示空间长度量也成了
短时间的代名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与空间在黑格尔眼里时间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空间占有量的一系列展开。

的确,在我们眼中的客观世界是看不见时间的,时间只存在于我们大脑思维的感觉与判断之中。

关于时间、空间以及二者关系的问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思维意识里都有着与他人不同的构成成份,换句话说,时空观念是个不确定的认识,对于其更深层次的理解,足可以确定我们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与创造力,某种意义上说时空观代表了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代表了其对世界的最大理解程度。

德国自然哲学家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人通过它去感知事物,才给予事物以时间性和空间性。

而马赫更是断言,时间和空间是“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这两种判断异曲同工,都在说明时空观念的产生与我们人类大脑之间的密切的物质联系,这倒给研究大脑生理学的科学家们提供了原则性的启示与方法。

再来回味一下近四、五十年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尤其是电脑的发明与更新换代,没有理由不让人类形成这样一种认识:未来的科技进步是否可以产生完全替代人脑智力功能的更先进的电子设备,如果这样,那么人类就有了成为自己创造发明的附属品的可能。

这种认识或许是一种假设,或许还有可能实现,无论怎么说,人类对电脑的开发已经动摇了人类精神世界的神密性,人脑功能形式的可复制性,即电脑的发明已经充分地表明人类精神世界的必然物质属性。

神话般的灵魂是不存在的,以各种电磁复杂作用形式存在的人脑的有机功能完全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表现形式,虽然特殊还是脱离不了其必然的物质性。

由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可以终结所有的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陈旧、迷信、僵化的意识,甚致于传统的宗教性俗套都不应当羁绊我们的本来就是活的,跳动着自由的物质性心灵世界,上帝只能代表自然的整体本性,而无权决定人的自身存在,反倒是人类才真正地发明了上帝,认识到了自然更深刻的一面。

人类可能永远也寻求不到上帝的踪影,可是从人类与上帝这一必然的依赖性中已经说明了人的伟大,自然如果不是上帝的话,那么上帝就是人类自己。

十二世纪产生过一位伟大的阿拉伯思想家,他综合了阿拉伯哲学过去的一切成就,并且对西欧中世纪哲学发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就是伊本—路西德。

伊本—路西德认为,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但是在空间上都是有限的。

由于物质的运动才有了时间的存在,才产生了时间现象,归为一点,时间是空间变化产生的连续性效果,变化着的空间表现为时间的存在,人们只能通过变化来测量时间。

伊本—路西德的时空观显然与黑格尔的时间是空间的展开达成了默契。

而今天庞大的科学体系所赖以支撑的基点、节点之一就是时空观念的改变上,就是时间与空间之间所必然依存的联系上。

生命是有感觉的,表现在生命能够有条件地利用无机世界的客观因素演绎着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生命运动。

而所有生命形式,从最小的微生物到巨大的动、植物体包括人类在内却也有着共同的生命依托——水世界的存在,至少在地球,在人类所认识到的领域,水对有机生命世界的产生是无法替代的。

无机世界与有机世界的桥梁完全可以认为是由于水的存在而搭成的。

不管无机世界与有机世界、非生命与生命,以及生命世界与人类世界之间的必然存在关系怎样,总之以人的思维、人的感受来判断臆造其它生命的自身感受,甚致非生命内在结构的变化都是妄为的,难以达成目的的,就象面对面的两个人的内心世界,如果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手段,又有谁能体会到对方的真实感受呢?对于时间与空间的理解就是如此,在人类无法以平等的手段与其它客观物质存在现象进行必要的沟通的话,那么人类认识自然的一切方式和方法都附带了人性化的东西,都是单方面的结果,都会引起其它生命以及自然界必然决然的回应。

空间和时间在人类行为中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抽象符号等思维形式加以交流、融汇、认识、提炼的客观存在现象,在其它生命形式的意识感受里就未必能如此。

人类不能否认其它生命对世界对时空的感受,但人类可能永远也无法准确真实地体会到其它生命形式内心对世界的感叹。

从生命角度来看,动物世界的身体结构大致相仿,都具有大脑、四肢、躯干等基本构成。

动物界普遍的大脑现象就足可以激发起人类头脑中的思维与想象,为什么我们包括其它生命在内都长着形状和功能相去甚远的大脑,而且这并非统一、一致、完全相等的客观现象,却在人类的头脑中划上了统一的符号。

如果再将这种想象延伸至人类个体的每一个大脑中的不同的意识固存,那么我们的思维就会象展开翅膀一样,在人类社会,在自然,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去寻找这一切现象背后所隐藏起来的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推论,时间和空间这两种人类意识思维逐渐发展起来的感受,一半来自于人类大脑的调节功能,一半来自于人类文明的进步,来自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认识。

在那个广阔悠远的自然界蒙发初期,在生命形式降临到我们地球、海洋的初期,在人类开始了创造活动的时刻,天地万物所促成的人类大脑中已经开始了积淀这来自于自然演化遗迹的沉积过程。

今天的已经拥有了完善的可靠的记录历史变化手段的现代人类,唯一要做的恐怕只有在寻找无数历史线索中发现人类走向未来的路标。

而时间和空间只有在被人类当成是一种必然的客观物质手段(就象我们手里的工具一样)来充分利用之时,才可能发挥它本来就具有的巨大的客观感受力量。

在这个以存在为其根本特点的客观世界里,象数理、几何所描述的那种抽象化,绝对化,均匀空洞的时空观念无疑具有最大的欺骗性,而科学的进步更是以对科学的重新审视与批判而获取的。

人类历史的进步亦是如此。

人类的时空观念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性时期。

一是史前文明的产生,二是牛顿力学的建立,三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确定为标志。

这里做为人类整体意识形态进步为标识的时空观念是以科学体系的确立为分界的。

而且人类整体时空观念的进步并不代表某一具体的人的时空观念的发展,历史上无数杰出伟大的朴素、直觉的时空观念,时空意识要远远超过了今人。

但他们超前的时空意识并不属于和代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而是未来人类进步过程中某一时代的普遍共识。

埃及的金字塔,这在今天人类的眼里将会被普遍地当成一种象征、一座丰碑。

但在金字塔背后所夹带的人类文明又有多少呢?古埃及文明早已成为人类历史的过去,除了庄严宏伟的巨大建筑,留给我们的除了赞叹惊奇之外,恐怕就是遗憾了吧!从这一点上来看,古希腊以及古代中国留给人类的文化遗产则要伟大得多,也重要得多。

因为除了客观的创造物,古希腊的神庙,雕像与建筑、中国的青铜器、瓷器、造纸、印刷、长城之外,还留传下来了更为宝贵的主观思想的创造物:众多的思想文化流派及其丰富的表现形式。

形成了人类文明史极为重要的两股源头。

人类的科学思想正是从东西两股文明的交锋中产生发展壮大起来的。

再宏伟的建筑也总有被瓦解、摧毁的一天,而由抽象的思维符号所凝聚发展起来的人类真正意义的文明将会被做为普遍的共同的经常使用的工具为人类所看待。

从石器到铁器,从长枪到大炮到汽车、到电脑,这一切都将成为过去,人类最锐利的武器寄寓在小小的文字、符号里面,寄寓在人的心灵世界的可驾驭之上。

正如毛泽东主席所生动的描绘的那样:“打败蒋介石所依靠的不是手中的枪,而是手中的笔”。

由此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决定人类历史命运的是人类思想意识的进步。

未来的世界掌握在能够灵活地运用和开发人类庞大思想知识体系的人的身上。

文明的产生便已标明了人类时空观念的形成。

以一定长度单位、时间单位为测量手段统一起来的人类创造活动,不仅调合了社会生产、分工所带来的巨大不便,更主要的是弥补了人类心灵世界的诸多意识性差异,起到了类似于语言、文字般的社会作用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意识趋向越来越朝着某一更为简捷更为普遍准确地揭示一切自然现象的思维表达而发展。

在中国,中华文字体系、文学体系的演变与此相适应,在西方则以更为简单、抽象化的文字和数字符号为代表。

中国人的思维意识里保留过多的思维手段是以阴阳、五行等演义出来的仁义、道德、精神、伦理为主要特征的思维模式,而西方文明则是强调以数理、几何、逻辑、推理为主的对自然现象空洞外表的精确模仿。

中华文明中更注重人文精神。

强调的是完善自我;西方文明中更注重了对自然的征服上,改变的是他人。

两种文明在欧亚这块世界上最大陆地的两端交相辉映,最终在欧洲形成了以科技为主导的现代文明。

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巧合。

公元前5世纪左右中国爆发了著名的思想论战,“百家争鸣”就是那一时期的生动概括。

没有什么更具体的历史陈迹来标注那一时刻给后世人类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而从仅存的文字记录中足以明确地反映了那一历史事件对人类文明的巨大促进作用。

同一历史时期,欧洲古希腊也发生了奠定欧洲文明形成的思想体系。

决定人类文明史的最主要的两种思想体系,几乎同时在2500年前左右爆发了。

如果说古埃及、古巴比伦的文明表现在其宏伟的建造之上,那么希腊文明,中国文明则以其准确完善的思想体系著称于世,这导致了现代文明的产生。

科学体系的建立对人类时空观念的影响是巨大的。

牛顿力学的建立,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从此,人类社会前进的步子大大加快了。

尽管牛顿力学在其完善的数理表达形式,以及牛顿力学产生之后所引发的人类社会巨大创造力的空前释放,这两个方面都是无以伦比的,但牛顿力学在最初的,以最为基本的时空观念所假定的前提条件中已经蕴含了经典力学未来发展所将要面临的危机。

按照牛顿的说法:绝对的,真正的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它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

绝对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绝对运动是一个物体从某一绝对的处所向另一绝对处所的移动。

可见牛顿的这种抽象化、数学般的时空认识还没有超越在他数千年前的我们古代哲人。

但正是这种数学般、抽象化的时间假设,把自然的直观与人类对数理的理解完善地结合起来,在解释和揭示普遍的自然宏观物体机械运动现象中极大地符合验证了人类头脑中的预想,满足了人类头脑中那个天然形成的生理意识欲望,并由此更加激发了人类对自然各种复杂现象的探求。

现代科学以牛顿力学的创立为转折点,步入到了一个更加辉煌的时期。

历史是连续性的,科学的时空观念如果没有牛顿经典力学为开端,那么其后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物理学领域爆发的一场举世瞩目的大革命就无从谈起,因为那场革命的直接对象就是冲着经典力学体系而来,而动摇其根本的爱因斯坦相对论,便是对牛顿力学时空观念的背离而引发的。

从此,数学般抽象化均匀流逝运动着的时空意识不再属于我们人类,世界在其最根本的时间空间里已经融为了一体,人与人之间所谓绝对分离的时空意识已经变得过时,存在的你我,甚至已经逝去的我们先辈们都注定了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共存。

经典物理学(牛顿力学发展了的体系)在描述微观世界的运动过程中,越来越变得不适用了。

十九世纪末随着实验科学的发展,尤其是X射线和放射性元素的发现,已经从事实上根本动摇了原子不可分、质量不可变的传统物质观念,动摇了经典力学和经典物理学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