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船模自航试验及实船性能预估船舶阻力与推进
第六章船模自航试验及实船性能预估船舶阻力与推进

第六章 船模自航试验及实船性能预估为了获得螺旋桨与船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诸因素,如伴流分数、推力减额分数以及其他相互作用系数,应进行三种试验:船模阻力试验、螺旋桨敞水试验及有附体的船模自航试验。
船模自航试验是分析研究各种推进效率成分的重要手段。
对于给定的船舶来说,通过自航试验应解决两个问题:① 预估实船性能,即给出主机马力、转速和船速之间的关系,从而给出实船的预估航速,验证设计的船舶是否满足任务书中所要求的航速。
② 判断螺旋桨、主机、船体之间的配合是否良好。
如果配合不佳,则需考虑重新设计螺旋桨。
此外,根据实船试航结果与相应的船模自航试验数据,可以进行船模及实船的相关分析,积累资料以便改进换算办法,使船模试验预报实船的性能更正确可靠。
§ 6-1 自航试验的相似条件及摩擦阻力修正值一、相似定律在船模阻力试验时,我们只满足了傅氏数相同的条件,对于船模的雷诺数只要求超过临界数值。
因此,mm ss g g L V L V =上式中,下标带m 者表示模型数值,带s 者表示实船数值(以下相同)。
在螺旋桨敞水试验时,只满足进速系数相同的条件,对于螺旋桨模型的雷诺数也只要求超过临界数值,因此,mm Am s s As D n VD n V = 在进行船模的自航试验时,两者都要求满足,根据几何相似,有:λD DL L ==ms m s 则满足傅氏数相等时有: λV V /s m = (6-1)满足进速系数相等时有:λn V n V mAms As = 由于 ()s s As 1V ωV -=,()m m Am 1V ωV -= 故()()λn Vωn Vωmmmsss11-=-或 ⎪⎪⎭⎫⎝⎛--=s ms m 11ωω λn n 假定伴流无尺度作用,则m s ωω=,因此,可得:λn n s m = (6-2)(6-1)及(6-2)两式是船模自航试验应满足相似定律的条件,由于船后螺旋桨满足了进速系数相等的条件,因此在不考虑尺度作用的情况下,螺旋桨实桨及其模型在推力、转矩及收到马力方面存在下列关系:⎪⎪⎪⎭⎪⎪⎪⎬⎫===5.3ms Dm Ds 4ms m s 3ms ms λρρP P λρρQ Q λρρT T (6-3)(6-3)式只对螺旋桨说来是正确的,但自航试验是把螺旋桨与船体联系起来统盘考虑的。
船舶阻力船模试验解析PPT学习教案

要求:
1 无量纲化,避免绝对尺度的影响,在任何单位系统中数值 都相同。 2 由于船型变化对Rr影响显著,而对Rf影响不大,因此选取Fr作
为 速度参数。当考虑与Rf有关的问题时,可取Re作为参数。 3 表达形式既要便于换算,又要真实反映不同船型的优劣。
第41页/共42页
第7页/共42页
(2) 船舶推进方面的试验,如螺旋桨模型的敞水试 验、船模自航试验以及进行船体与螺旋桨的相互 作用问题的研究等;
(3) 船舶耐波性方面的试验,主要研究船模在波浪 上的运动和航行状态;
(4) 操纵性方面的试验; (5) 强度和振动方面的试验。
第8页/共42页
船模系列试验:
第9页/共42页
第3页/共42页
徐汇校区拖曳水池于1958年建成,是新中国最早建成的双轨道船模拖曳水 池。1978年成为国际船模试验池会议(ITTC)的成员,1984年被推选为 ITTC的顾问委员会委员,是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
徐汇校区拖曳水池的长度为110m,宽6.0m,水深3.0m。拖车的最大拖曳速 度可达6.0m/s。冲箱式造波机可产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最大波高可达 0.30m。
船模尺度↑, 任意等Fr线间的距离↓ Cr ↓ 实船Ct ↓ 。
第28页/共42页
第29页/共42页
第30页/共42页
三、比较不同换算法的合理 性
第31页/共42页
第32页/共42页
第33页/共42页
第34页/共42页
一 .目的和要求 目的:
1 指船型相同、大小不同的船舶之间的阻力换算。显然按不同缩尺 比均可由一个船模阻力资料换算得出大小不同船舶的阻力值。
船模自航试验

强迫自航法
自由自航法
图1 此种方法在欧洲大陆、美国和日本应用最广,故俗称大陆法。在进行自航试验时,按船模及其实船傅 氏数相等的条件选定若干个船模试验速度,对每一选定的速度预先决定其摩擦阻力修正值。各种测量仪器的布置 如图1所示,阻力仪上钢丝经导轮连接于船模上A点处。在进行试验时,阻力仪砝码杆上所挂之砝码重量相应于摩 擦阻力的修正值。然后开动拖车,并借制动装置迫使船模与拖车一起进行加速,在加速过程中调整螺旋桨的转速。 待拖车达到所需之船模速度时,将制动装置松开,使船模的运动不受拖车影响,并进一步调整螺旋桨的转速,使 拖车速度和船模速度相同,这时船模处于稳定的自航状态,即开始记录该状态下拖车的速度(即船模速度)、螺 旋桨的推力、转矩及转速。
谢谢观看
简介
简介
船舶设计过程中为了获得螺旋桨与船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诸因素,如伴流分数、推力减额分数以及其他相互作 用系数,应进行三种试验:船模阻力试验、螺旋桨敞水试验及有附体的船模自航试验。通过自航试验可以得知船 舶的如下内容:1)估算实船的航行性能,即主机马力、转速和船速之间的关系;2)分析推进效率的各种成分, 为设计合理的推进器提供资料;3)比较船型快速性能的优劣。
在科学研究中,有时需对一系列的模型进行自航试验,以便全面地分析螺旋桨与船体问的相互作用问题。在 这种情况下,并无对应的实船存在,故常修正到一航船模在螺旋桨推力和拖车上的强制力作用下运动,亦即借调整强制力以保持船模和拖车的 速度相一致。当桨模推进船模之速度大于拖车的速度时,则拖车将对船模施以附加阻力延缓其运动速度(此时阻 力仪摆轮上的钢丝应经过导轮系于船模上的B点,如图1所示),反之,当船模的速度小于拖车的速度时,则拖车 将对船模施以拉力增加其运动速度(此时阻力仪摆轮上的钢丝应经过导轮系于船模上的A点,点A与点B的位置应 在桨模轴线附近)。显然,在拖车对自航船模不起作用时(桨模本身推进船模之速度恰为拖车的速度,强制力为 零时),就相当于自由自航状态。
船舶阻力与船舶推进1知识讲解

船舶阻⼒与船舶推进1知识讲解船舶阻⼒与船舶推进1⼀、船舶阻⼒总论第⼀部分:主要知识点⼀、船舶快速性的含义1、概念:船舶尽可能消耗较⼩的主机功率以维持⼀定航⾏速度的能⼒。
或者说,船舶快速性是在给定主机功率时,表征船舶航⾏速度⾼低的⼀种性能。
对⼀定的船舶在给定主机功率时,能达到的航速较⾼者,谓之快速性好,反之为差;或者,对⼀定的船舶要求达到⼀定航速时,所需主机功率⼩者,谓之快速性好,反之则否。
2、船舶能达到航速的⾼低取决于:它所受阻⼒的⼤⼩、主机功率⼤⼩和推进效率⾼低这三个因素。
3、主要内容:船舶阻⼒和船舶推进两个⽅⾯。
4、推进器是指把发动机发出的功率转换为推船前进的动⼒的专门装置和机构。
⼆、船舶阻⼒的分类裸船体阻⼒静⽔阻⼒船舶阻⼒⽔阻⼒附体阻⼒船舶阻⼒汹涛阻⼒附加阻⼒空⽓阻⼒*汹涛阻⼒:波浪中的⽔阻⼒增加值。
三、船体阻⼒的成因和分类1、成因船体在静⽔中运动时所受到的阻⼒与船体周围的流动现象密切有关。
1)兴波⼀般⾸柱后缘为波峰,尾柱前缘为波⾕,改变了船体周围的⽔压⼒分布,船⾸的波峰使⾸部压⼒增加,⽽船尾的波⾕使尾部压⼒降低,于是产⽣⾸尾流体动压⼒差(与船航⾏⽅向相反)。
这种由兴波引起的压⼒分布改变所产⽣的阻⼒称为兴波阻⼒,⼀般⽤R w 表⽰。
从能量观点看,船体兴起的波浪具有⼀定的能量,这些能量必然由船体供2)边界层当船体运动时,由于⽔的粘性,在船体周围形成“边界层”,从⽽使船体运动过程中受到粘性切应⼒作⽤,亦即船体表⾯产⽣了摩擦⼒,它在运动⽅向的合⼒便是船体摩擦阻⼒,⽤R f 表⽰。
从能量观点看,船体携带边界层⽔流⼀起前进,边界层⽔流质点不断消耗能量体现为摩擦阻⼒。
补充:⽜顿内摩擦定律dv dy τµ=。
µ:流体的动⼒粘性系数,2/N s m ?;/νµρ=:流体的运动粘性系数,2/m s 。
ν和ρ均为⽔温的函数。
3)边界层分离在船体曲度骤变处,特别是较丰满船的尾部由于⽔具有粘性常会产⽣旋涡,旋涡处的⽔压⼒下降,从⽽改变了沿船体表⾯的压⼒分布情况,使⾸压⼒⾸部⽔压⼒尾部⽔压⼒⼤于尾压⼒。
船舶阻力要点

第一章总论1.船舶快速性,船舶快速性问题的分解。
船舶快速性:对一定的船舶在给定主机功率时,能达到的航速较高者快速性好;或者,对一定的船舶要求达到一定航速时,所需主机功率小者快速性好。
船舶快速性简化成两部分:“船舶阻力”部分:研究船舶在等速直线航行过程中船体受到的各种阻力问题。
“船舶推进”部分:研究克服船体阻力的推进器及其与船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船、机、桨(推进器)的匹配问题。
2.船舶阻力,船舶阻力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方法。
船舶阻力:船舶在航行过程中会受到流体(水和空气)阻止它前进的力,这种与船体运动相反的作用力称为船的阻力。
船舶阻力研究的主要内容:1.船舶以一定速度在水中直线航行时所遭受的各种阻力的成因及其性质;2.阻力随航速、船型和外界条件的变化规律;3.研究减小阻力的方法,寻求设计低阻力的优良船型;4.如何较准确地估算船舶阻力,为设计推进器(螺旋桨)决定主机功率提供依据。
研究船舶阻力的方法:1.理论研究方法:应用流体力学的理论,通过对问题的观察、调查、思索和分析,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关键,确定拟采取的措施。
2.试验方法:包括船模试验和实船实验,船模试验是根据对问题本质的理性认识,按照相似理论在试验池中进行试验,以获得问题定性和定量的解决。
3.数值模拟:根据数学模型,采用数值方法预报船舶航行性能,优化船型和推进器的设计。
3.水面舰船阻力的组成,每种阻力的成因。
船舶在水面航行时的阻力由裸船体阻力和附加阻力组成,其中附加阻力包括空气阻力、汹涛阻力和附体阻力。
船体阻力的成因:船体在运动过程中兴起波浪,船首的波峰使首部压力增加,而船尾的波谷使尾部压力降低,产生了兴波阻力;由于水的粘性,在船体周围形成“边界层”,从而使船体运动过程中受到摩擦阻力;在船体曲度骤变处,特别是较丰满船的尾部常会产生漩涡,引起船体前后压力不平衡而产生粘压阻力。
4.船舶阻力分类方法。
1.按产生阻力的物理现象分类:船体总阻力由兴波阻力、摩擦阻力和粘压阻力Rpv三者组成,即Rt二Rw+Rf+Rpv.2.按作用力的方向分类:分为由兴波和旋涡引起的垂直于船体表面压力和船体表面切向水质点的摩擦阻力,即Rt=Rf+Rp.3.按流体性质分类:分为兴波阻力和粘性阻力(摩擦阻力和粘压阻力),即Rt=Rw+Rv.4.傅汝德阻力分类:分为摩擦阻力和剩余阻力(粘压阻力和兴波阻力), 即Rt二Rf+Rr.5.船舶动力相似定律,研究船舶动力相似定律的意义,粘性与重力互不相干假定。
船舶静力学基本知识

船舶静力学基本知识1、简述表示船体长度的三个参数并说明其应用场合?答:船长[L] Length船长包括:总长,垂线间长,设计水线长。
总长(Length overall)——自船首最前端至船尾最后端平行于设计水线的最大水平距离。
垂线间长 (Length Between perpendiculars)首垂线(F.P.)与尾垂线(A.P.)之间的水平距离。
首垂线:是通过设计水线与首柱前缘的交点可作的垂线(⊥设计水线面)尾垂线:一般舵柱的后缘,如无舵柱,取舵杆的中心线。
军舰:通过尾轮郭和设计水线的交点的垂线。
水线长[ ](Length on the waterline):——平行于设计水线面的任一水线面与船体型表面首尾端交点间的距离。
设计水线长:设计水线在首柱前缘和尾柱后缘之间的水平距离。
应用场合:静水力性能计算用:分析阻力性能用:船进坞、靠码头或通过船闸时用:2、简述船型系数的表达式和物理含义。
答:船型系数是表示船体水下部分面积或体积肥瘦程度的无因次系数,它包括水线面系数、中横剖面系数、方形系数、棱形系数(纵向棱形系数)、垂向棱形系数。
船型系数对船舶性能影响很大。
(1)水线面系数——与基平面平行的任一水线面的面积与由船长L、型宽B所构成的长方形面积之比。
(waterplane coefficient)表达式:物理含义:表示是水线面的肥瘦程度。
(2)中横剖面系数[ ]——中横剖面在水线以下的面积与由型宽B吃水所构成的长方形面积之比。
(Midship section coefficient)表达式:物理含义:反映中横剖面的饱满程度。
(3)方形系数[ ]——船体水线以下的型排水体积与由船长L、型宽B、吃水d所构成的长方体体积之比。
(Block coefficient)表达式:物理含义:表示的船体水下体积的肥瘦程度,又称排水量系数(displace coefficient)。
(4)棱形系数[ ]——纵向棱形系数 (prismatic coefficient)船体水线以下的型排水体积Δ与相对应的中横剖面面积、船长L所构成的棱柱体积之比。
大工19春《船模性能实验》实验报告满分答案

姓名:报名编号:学习中心:奥鹏层次:专升本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1:船模阻力实验一、实验知识考察1、简述水面船舶模型阻力实验相似准则。
答:主要研究船模在水中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到的作用力及其航行状态。
其具体目标包括:(1)船型研究通过船模阻力实验比较不同船型阻力性能的优劣。
(2)确定设计船舶的阻力性能;对具体设计的船舶,通过船模阻力实验,计算实船的有效功率,供设计推进器应用。
(3)预报实船性能;船模自航实验前,必须进行船模阻力实验,为分析自航实验结果预报实船提供必要的数据。
(4)系列船模实验;为提供各类船型的阻力图谱,必须进行系列船模的阻力实验。
此外还有进行几何相似船模组实验,其目的在于研究推进方面的一些问题。
(5)研究各种阻力成分实验;为了研究分类,确定某种阻力成分,必须进行某些专门的实验。
(6)附体阻力实验;目的在于求得附体的阻力值以及比较不同形式的附体对阻力的影响。
(7)流线实验;在船模实验的同时,有时还要进行船模流线实验,目的在于确定舭龙骨,轴支架等附体以及船首尾侧推器开孔的位置等。
(8)航行状态的研究;在船模阻力实验时,测量船模在高速直线运动时的纵倾及升沉等状态,这对于高速排水型船,滑行快艇、水翼艇等高速船舶尤为重要。
(1)船模与实船保持几何相似。
(2)船模实验的雷诺数达到临界雷诺数以上。
(3)船模与实船傅汝德数相等。
2、船模阻力实验结果换算方法有哪些?答:常用的船模阻力实验结构换算方法有两种,即二因次方法和三因次方法。
二因次方法亦称傅汝德方法;三因此方法为1978年ITTC性能委员会推荐的换算方法。
二、实验后思考题1、船模阻力实验结果换算方法之间的区别是什么?答:常用的船模阻力实验结构换算方法有两种,即二因次方法和三因次方法。
二因次方法亦称傅汝德方法;三因此方法为1978年ITTC 性能委员会推荐的换算方法。
这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对粘性阻力的处理原则不同。
2、实船摩擦阻力计算中,粗糙度补贴系数是根据什么选取的?答:实船船体表面比较粗糙,故实船摩擦阻力为其中为粗糙度补贴系数,按不同船长选取。
大工15秋《船模性能实验》实验报告及要求参考答案(1) (1)

大工15秋《船模性能实验》实验报告及要求参考答案(1)实验报告一一、实验名称:船模阻力实验二、实验目的:主要研究船模在水中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到的作用力及其航行状态。
其具体目标包括:(1)船型研究通过船模阻力实验比较不同船型阻力性能的优劣。
(2)确定设计船舶的阻力性能;对具体设计的船舶,通过船模阻力实验,计算实船的有效功率,供设计推进器应用。
(3)预报实船性能;船模自航实验前,必须进行船模阻力实验,为分析自航实验结果预报实船提供必要的数据。
(4)系列船模实验;为提供各类船型的阻力图谱,必须进行系列船模的阻力实验。
此外还有进行几何相似船模组实验,其目的在于研究推进方面的一些问题。
(5)研究各种阻力成分实验;为了研究分类,确定某种阻力成分,必须进行某些专门的实验。
(6)附体阻力实验;目的在于求得附体的阻力值以及比较不同形式的附体对阻力的影响。
(7)流线实验;在船模实验的同时,有时还要进行船模流线实验,目的在于确定舭龙骨,轴支架等附体以及船首尾侧推器开孔的位置等。
(8)航行状态的研究;在船模阻力实验时,测量船模在高速直线运动时的纵倾及升沉等状态,这对于高速排水型船,滑行快艇、水翼艇等高速船舶尤为重要。
三、实验原理:1.简述水面船舶模型阻力实验相似准则。
(1)船模与实船保持几何相似。
(2)船模实验的雷诺数达到临界雷诺数以上。
(3)船模与实船傅汝德数相等。
2.分别说出实验中安装激流丝和称重工作的作用。
称量船模重量和压载重量,以达到按船模缩尺比要求的实船相应的排水量。
3.船模阻力实验结果换算方法有哪些?1mm金属丝缚在船模的19站处使其在金属丝以后的边界层中产生紊流。
2)称重工作:准确称量船模重量和压载重量,以达到按船模缩尺比要求的实船相应的排水量。
3.船模阻力实验结果换算方法有哪些?常用的船模阻力实验结构换算方法有两种,即二因次方法和三因次方法。
二因次方法亦称傅汝德方法;三因此方法为1978年ITTC性能委员会推荐的换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船模自航试验及实船性能预估为了获得螺旋桨与船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诸因素,如伴流分数、推力减额分数以及其他相互作用系数,应进行三种试验:船模阻力试验、螺旋桨敞水试验及有附体的船模自航试验。
船模自航试验是分析研究各种推进效率成分的重要手段。
对于给定的船舶来说,通过自航试验应解决两个问题:① 预估实船性能,即给出主机马力、转速和船速之间的关系,从而给出实船的预估航速,验证设计的船舶是否满足任务书中所要求的航速。
② 判断螺旋桨、主机、船体之间的配合是否良好。
如果配合不佳,则需考虑重新设计螺旋桨。
此外,根据实船试航结果与相应的船模自航试验数据,可以进行船模及实船的相关分析,积累资料以便改进换算办法,使船模试验预报实船的性能更正确可靠。
§ 6-1 自航试验的相似条件及摩擦阻力修正值一、相似定律在船模阻力试验时,我们只满足了傅氏数相同的条件,对于船模的雷诺数只要求超过临界数值。
因此,mm ss g g L V L V =上式中,下标带m 者表示模型数值,带s 者表示实船数值(以下相同)。
在螺旋桨敞水试验时,只满足进速系数相同的条件,对于螺旋桨模型的雷诺数也只要求超过临界数值,因此,mm Am s s As D n VD n V = 在进行船模的自航试验时,两者都要求满足,根据几何相似,有:λD DL L ==ms m s 则满足傅氏数相等时有: λV V /s m = (6-1)满足进速系数相等时有:λn V n V mAms As = 由于 ()s s As 1V ωV -=,()m m Am 1V ωV -= 故()()λn Vωn Vωmmmsss11-=-或 ⎪⎪⎭⎫⎝⎛--=s ms m 11ωω λn n 假定伴流无尺度作用,则m s ωω=,因此,可得:λn n s m = (6-2)(6-1)及(6-2)两式是船模自航试验应满足相似定律的条件,由于船后螺旋桨满足了进速系数相等的条件,因此在不考虑尺度作用的情况下,螺旋桨实桨及其模型在推力、转矩及收到马力方面存在下列关系:⎪⎪⎪⎭⎪⎪⎪⎬⎫===5.3ms Dm Ds 4ms m s 3ms ms λρρP P λρρQ Q λρρT T (6-3)(6-3)式只对螺旋桨说来是正确的,但自航试验是把螺旋桨与船体联系起来统盘考虑的。
因此推力与阻力之间必然有:对于实船 ()s s s 1R t T =-对于船模 ()m m m 1R t T =- 如果将(6-3)、(6-4)两式联系起来分析,发现两者是不一致的。
从推进的角度出发,当满足傅氏数和进速系数相同的条件时,模型与实桨的推力之间确实存在缩尺比三次方的关系。
假定推力减额无尺度作用,即t s = t m ,则从(6-4)式看来,实船与船模的阻力之间也应与缩尺比三次方有关才能使两者一致。
但是,在《船舶阻力》课程中我们已知,当船模与实船在傅氏数相同时,两者的总阻力并不存在缩尺比三次方的关系,即3ms m s λρρR R ≠为了克服这个矛盾,需要在船模自航试验中作适当处理后才能进行实船的换算。
二、摩擦阻力的修正-实船自航点的确定在船模自航试验中,当满足傅氏数Fr 及进速系数J 相同的条件时,则模型与实船之间的各种力基本上是缩尺比的三次方关系,唯阻力之间不存在这种关系。
在阻力中,剩余阻力部分实际上也是满足这种关系的,因为在Fr 相同时实船和船模的剩余阻力系数相等,故两者总阻力之间不存在缩尺比三次方关系主要是摩擦阻力部分造成的。
为了使试验中各种力都存在缩尺比三次方的关系,需对阻力进行修正(实际上是对摩擦阻力修正),人为地将其硬凑成三次方关系。
(6-4)设船模在速度V m 时的阻力为R m ,实船在相当速度m s V λV =时的阻力为R s ,则摩擦阻力修正值F D 为:3s s m m D λRρρR F -=或 ()D m 3ms s F R λρρR -=(6-5) 这样,在船模自航试验中,当船模速度为V m 时,我们设法预先对船模加一个拖曳力F D ,则螺旋桨模型发出的推力T m 仅需克服阻力(R m -F D ),此点称为实船自航点即相当于实际螺旋桨发出推力T s 克服实船的总阻力R s 。
经过这样处理以后,船模自航试验系统中各种力便都存在λ3的关系。
假定t m = t s ,则(6-5)式可写作:3m D m s s 11λρρt F R t R m s ⋅--=- 或 3ms ms λρρT T =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进行摩擦修正(或称为决定实船自航点)的目的,是使模型桨的载荷与实船螺旋桨相当,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根据船模自航试验的结果预估实船推进性能。
§ 6-2 自航试验方法及数据表达一、自航试验概述船模自航试验,一般是在阻力试验和敞水试验之后进行的,据此可以分析推进效率的各种成分。
图6-1是船模自航试验布置的示意图,借以说明试验中测量有关数据。
船模在速度V m 时的阻力R m 已自阻力试验中求得,在自航试验中,螺旋桨模型的转速n 、推力T 及转矩Q B 由动力仪2测得,强制力z 由阻力仪1测得,船模速度V m 即为拖车的前进速度。
由于试验时要求保持等速直线前进,故力的平衡必然是:()m m 1R z t T =+- (6-6)图 6-1自航试验的方法有所谓大陆法(即纯粹自航法)和英国法(即强制自航法)两种。
纯粹自航法根据船模速度V m 时的F D 值,事先在船模上予以扣除(即图6-1中时z 应等于F D ),然后调节螺旋桨的转速,使其发出的推力恰能克服阻力(R m -F D ),保持船模速度与拖车速度V m 相等。
由于F D 在试验中不能改变,因此调节比较困难。
在我国各水池中,基本上都采用强制自航法。
强制自航法是船模在螺旋桨推力T 和强制力z 的共同作用下,其前进速度和拖车速度V m保持相等。
对某一选定的船模试验速度V m ,一般需要外加五个强制力,即z 1、z 2、z 3、z 4、z 5。
对不同的强制力,为维持船模速度V m 而要求螺旋桨模型发出的推力T ,转速n 及转矩Q B 是不同的。
因此对于一个速度一般需要试五次,各次尽可能保持同一速度V m 。
测量记录数据有V m 、z 、T 、Q B 及n 五项。
五个强制力的范围大致是:z 1 = 0,相应于船模的自航点,即螺旋桨模型发出的推力克服船模的阻力;z 3=F D ,相应于实船的自航点。
z 2 = 0.5F D ,z 4、z 5一般大于F D ,总之使试验点子能合理布置。
为了正确预估实船性能,一般需要四个船模自航速度,即V 1,V 2,V 3,V 4,其中V 3约相当于实船试航速度,V 4则高于实船试航速度,以保证预估之实船性能在试验范围之内。
在对某一速度V m 进行试验时,由于很难保证相应于五个强制力的各次试验速度都相同,在有小量偏离的情况下,可以用下列办法进行修正。
如某次试验量得之船模速度为mV ',其相应的数值为T ′,BQ ',n ′,z ′,现在要化至标准的速度V m ,及其对应的数值T ,Q B ,n ,z ,其间之关系为:nn'V V ='m m(6-7) 2m m B B⎪⎪⎭⎫ ⎝⎛'=='=V V z z'Q Q T T' (6-8) 自航试验的测量结果通常应绘制成如图6-2所示之船模自航试验曲线。
据此可以进行各种推进效率成分的分析及实船性能预估。
二、试验结果的数据处理根据船模阻力曲线、螺旋桨模型敞水性征曲线及船模自航试验曲线,大体按下列步骤进行推进效率成分的分析处理,以便求得船体与螺旋桨相互影响的诸因素及推算出实船在相当速度时的推进性能。
1.相当于实船自航点的推进效率分析Q zT 图 6-22.推进效率成分的分析上述表中分析所得的各种效率成分都是对应于船模的数值。
此外,两种表中分析所得之推进效率在数值上应基本一致,其误差应不超过0.001。
§6-3实船推进性能预估所谓实船性能预估,是指根据船模自航试验结果给出实船航速、螺旋桨转速及收到马力之间的关系。
在20世纪50年代前,常用模型自航试验数据按相似定律和缩尺比直接算出实船的有关数据,由于忽略了所有的尺度作用,不可能得到正确的预报结果。
自50年代末开始,各国水池十分重视实船性能的预估问题,同时实船试航的资料积累也日渐增多,有可能对尺度作用进行经验统计的修正。
例如英国船池会议BTTP 于1965年采用的(1+ x )、K 2作为标准方法,1966年ITTC 也曾给以推荐,(1+x )、K 2统称为实船船模相关因子,前者主要是对阻力估算的相关因子,后者是照顾伴流尺度作用的相关因子。
由于该方法在分析中物理意义不清晰,后被废弃不用。
本节主要介绍实船性能预估的T ΔC 、ωΔ方法及1978 ITTC 的标准方法。
一、T ΔC 、ωΔ法在20世纪60、70年代,日本以及北欧的一些国家喜欢采用这种方法预估实船性能。
T ΔC 、ωΔ也称为相关因子,是根据经验统计资料而得出的修正数据。
这种方法认为:在船模实船的换算中,造成预估不正确的主要问题在于阻力和伴流二项,由于粘性不相似及摩擦阻力计算的外插等问题,致使阻力换算结果与实际有差别,因此需要用相关因子T ΔC 予以补救。
伴流受粘性的影响较大,船模试验得到的伴流数值偏高,应由相关因子ωΔ予以修正。
至于相对旋转效率ηR ,推力减额分数t 则认为尺度作用影响较小,可直接采用船模试验数据。
螺旋桨的敞水性征曲线有修正与不修正两种意见。
这类预估方法的大体步骤是:表中2T /J K 对于一定的船速是一常数,表示从阻力角度对螺旋桨的要求。
在螺旋桨的敞水性征图上可事先另设一个纵坐标2T /J K ,并绘制该桨的2T /J K J 曲线,从该曲线上可以读出表中2T /J K =常数的点子,该点表示了实船螺旋桨的工作点,由此可以读出η0、J 、K Q 等,并可按下表计算转速及马力。
据上述表中的计算结果,同样可以绘制如图6-3所示之N s -V s 及P Ds -V s 曲线。
二、1978 ITTC 单桨船实船性能预估的标准方法近二十年来关于实船性能预估问题的研究十分活跃,在历届ITTC 会议上都有相当的资料公布和有关这方面的讨论。
十五届ITTC 性能委员会企图总结出一个标准方法,经过三年的准备,在1978年十五届ITTC 会议上提出了一个《1978 ITTC 单桨船实船性能的预估方法》,并被大会通过作为暂行标准方法,要求各成员组织按此进行实船性能预估。
原先十五届ITTC 性能委员会准备给出统一的标准,但实际上无法做到,因而采取折衷的办法,将暂行标准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1978 ITTC 标准预估,一切照其规定办法进行计算,第二部分是结合各水池自己积累的资料给予经验性修正,并据以得出实船航速、螺旋桨转速及收到马力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