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织锦阅读及其答案
湖北省鄂州市庙岭中学七年级第四次月考语文考试题及答案.doc

湖北省鄂州市庙岭中学七年级第四次月考语文考试题及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评卷人得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A.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4)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__,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6)《钱塘湖春行》的颈联是____________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①在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连贯,过渡自然。
(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采取有力的方法”这句话存在搭配不当的毛病,可将“”改为“”。
(1分)③画线句中,有两处逗号应改为号。
(1分)【答案】(1)示例:①行人绕道,花草含笑。
②爱护花草,彰显文明。
③行人文明,花草含笑。
(2)借条今借到总务处铁锹叁拾陆把,水桶捌个。
此据。
九(1)班班委会2012年12月12日(3)①示例一: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环境免遭破坏呢?示例二:下面我想讲讲怎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②方法措施(或:有力有效)③分号(答“句号”也可得分)难度:偏难知识点:综合性学习四、填空题(共1题)1.观沧海l2、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难度:中等知识点:诗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1.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__________________”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 4分)(1)去后__________________至()(2)尊君在__________________()(3)下车引__________________()(4)元方入门不_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2020年广西省北海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0年广西省北海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中国》一书中使用“丝绸之路”这个词语。
自此,这条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大道以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镌刻进历史的书卷中。
早期的丝绸之路主要是为方便沿途各国互通有无,到汉唐时达到鼎盛,无数商贾携带香料、药物等来到中国,又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海外。
在唐朝中期以前,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首选,郑和下西洋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
数千年来,商人、教徒、外交家和学术考察者等在这条“流滴着牛奶与蜂蜜”的道路上来来往往,通商、旅行、互动,在推动物质交流丰富性的同时,带来了文化交流的多样性。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西方的天文、历法、医药陆续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从这里开始走向世界。
不论是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还是七下西洋的郑和,他们的故事与丝路密不可分。
而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出土文物,则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者。
以至于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这样感慨道:“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此外再没有第五个。
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自敦煌至喀什的环塔克拉玛干古代文明区,此外再没有第二个。
”作为多种文化的混合体,丝路文化依托于文化交流的实际过程,产生了一系列文化交融的丰硕成果。
首先,它本身就是文人墨客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不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慨,还是木卡姆乐曲的悠扬,都让人们对丝路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几千年来,那些行走于丝路上的各色人等及其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都通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记录下来。
以骑毛驴的阿凡提为例,他机智、幽默,爱打抱不平的形象原型都可以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找到。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的统称。
学界一般将其对分为两条线路:“南海丝路”与“东方海上丝路”。
但人们在谈到海上丝绸之路时,多想到的是“南海丝路”,却很少提及“东方海上丝路”。
实际上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悠久的历史。
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提到,齐国与朝鲜做生意,进口朝鲜的“文皮(有花纹的兽皮,多指虎豹的皮)、毤服(即皮衣)”。
齐国还开辟了从山东半岛沿海起航,东通朝鲜半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创了政府倡导和组织海外贸易的先河。
考古资料证实,来自齐国的物品主要发现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境内,而在朝鲜半岛北部见到的则主要是来自燕国和赵国的物品,至秦代,徐福之行拓展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
《史记》记载,徐福两次率大规模船队东渡,人员和货物中有懂各种技艺的工匠和五谷种子等。
近年来,中韩日三国学者从考古学、历史学、航海学、民俗学等多学科对徐福船队的去向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其从山东半岛启航到朝鲜半岛,再由朝鲜半岛南下至日本列岛的东渡路线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
今韩国南部一带和济州岛有许多关于徐福寻仙求药的传说,日本自古以来也有许多徐福的传说,我国南北朝时期及唐代的许多史料也都提到徐福到了日本。
汉代至隋唐时期,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一直通畅。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和《新唐书·地理志》还详细记载了古代中、韩、日海上航路的具体路线,即从山东半岛的登州出海,经庙岛群岛,到辽东半岛后,再“循海岸水行”,沿海岸线南下至朝鲜南部沿海,过日本对马岛,至日本九州的海上航路。
盛唐时期,东亚诸国纷纷派遣的朝贡使团,实际上也是贸易使团,使得唐代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更为繁荣。
唐代官方的“朝贡贸易”使东亚对中国商品的浓厚兴趣,也吸引了大批的民间商团加入了利润丰厚的中韩日海上贸易。
甘肃省武威市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过关考试试题

甘肃省武威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过关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
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
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
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
再看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
“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
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
“吐谷浑道”“吐蕃道”“回纥道”……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
《丝路织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丝路织锦》阅读练习及答案《丝路织锦》阅读练习及答案丝路织锦青玄①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结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肯定,并沿用至今。
从这条中西汇通的著名通道之命名可见,丝织品是当时中国沿途输出最具代表性的商品,织锦也是最能体现当时技术和艺术风格的物品之一。
②织锦的织法技术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织锦的纹样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③古代中国,中原地区最早最传统的织锦是平纹经锦。
早在西周早期的墓葬中就已出现,后来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也发现不少此类织锦。
随着中原的丝织品大量流入新疆及西域地区,当地的织法技术得以改变,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④公元四五世纪以后,丝绸之路日渐繁盛,西方织物的图案和设计开始影响中原丝织品,越来越多的具有西方元素的纹样和图案开始出现在织锦和刺绣上。
有可能是内地工匠看到了或是从他人的描述中听闻了胡化织物的需求,主动设计了一些可能为西域所接受的甚至是带有西域纺织品特点的织锦,再将其送上了丝绸之路;也有可能是西域一带日渐发达的丝绸生产技术回流并逐渐影响了中原地区。
总之,羊、鸟、麂、象、狮子等各种动物图案·与伊斯兰教有关的新月纹样.以及深目隆鼻的胡凡骑射、饮酒形像等!,都在西北地区出土的中国织物上有所体现。
⑤隋唐之际.中原织锦的平纹经锦向斜纹经锦转变,图案,团花纹样和善草纹样开始大量出现,由此形成了中国丝织图案的一大转折,可以说,在胡风的影响下,西城的动物纹样与中原的花卉线条完美结合,运渐形成了中国丝绸斜纹经锦的新样。
⑥初唐时期,联洙纹锦开始深入中原内地,除了沿途丝路可见,西安地区也有出土。
与此同时,联珠纹样的形式开始;样化,常常与其他的装饰性纹样组合形成新的'纹样,常见的有两圈联珠的组合卷云与联珠的配合、联珠-花蕾的【配合,盛唐之后,符合中国审美的花卉取代代了联珠纹样并与西来的动物纹样相结合,形成了崭新的图案样。
八下说课标说教材文稿

语文科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说课标说教材文稿大荔实验初中马晓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大荔实验初中的马晓曼,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共同成长。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内容。
说课流程有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部分。
说课标包括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说教材包括编写体例及特点、内容结构及立体整合,说建议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方面来说。
中考语文命题依然把《语文课程标准》作为纲领性文件,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导向,在重视考查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说课标一、我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体现了新课改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能说普通话,工整书写汉字,并有一定速度。
(2)具有独立阅读能力。
(3)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
(4)有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3)注重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
(4)培养良好的语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
(2)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汲取人类文化的营养。
(3)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总之,新课标加强课程的实践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目标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特别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的理念。
二、学段目标(一)在课程标准中,每个学段的目标都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
1.识字与写字认识常用字3500左右;学写规范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
2.阅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3. 写作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做到文从字顺,表达要有创意;能缩写、扩写、和改写;每学年练笔不少于1万字。
4.口语交际学会倾听;文明得体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丝绸之路阅读答案

丝绸之路与丝路学研究(节选)①1868年,德国人李希霍芬对中国地貌和地理进行了规模宏大的综合考察。
他从亲身的考察和得到的历史资料中发现,古代在中国的北方曾经有过一条称得上是丝绸之路的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大动脉,由此在沿途留下了许多足以令后世赞叹和瞻仰的遗迹和文物。
②李希霍芬的偶然发现,在以后半个世纪中竟演变成一场对中国历史遗迹和珍贵文物的浩劫。
数以万计的堪称国宝的珍贵文物,从此流失海外。
与此同时,丝绸之路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也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展到了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
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1910年发表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路》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学术认证。
后来经过他编著书籍加以宣扬,丝绸之路为世人熟知。
③平心而论,丝绸之路原本只是对亚洲东部和中部的历史毫无所知的欧洲人,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从大量的历史遗存中了解到的,当时已经人烟稀少的中国西部地区在千百年前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并且在古代亚洲东部地区和地中海之间,由于频繁的使节往来、商品交换、宗教传播和文化交流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交通要道,也有过足以令人刮目相看的繁荣历史。
东方曾经有过的这种文明,本来足以使进入环球航行时代以来欧洲列强所标榜的“欧洲中心论”发生动摇。
然而自从欧洲学术界提出丝绸之路之后,接下来就有“古巴比伦移民中国”、“腓尼基人航抵山东”、“中国人种西来”、“仰韶彩陶文化西来”、“中国青铜工艺西来”的学说接踵而来,似乎无论哪一样新发现、新材料都在显示中国文明的根在西方。
足见丝绸之路的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欧洲人或者说欧洲的学术界想要指明东方文明源自西方。
④丝绸之路在更深的层次上提出的是一个中国文明如何起源、从何而来的大问题。
在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中,自丝绸之路提出以后,到现在为止的一个多世纪中,前50年走的正是在“欧洲中心论”框架下对历史潮流的歪曲和误解。
2016西城区中考语文二模

2016西城区中考语文二模一、基础•运用(共23分)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丝绸是中国古老文明的象征。
几千年前,当丝绸乘.坐在骆驼的脊背之上,一路辗转向欧洲进发的时候,它就已经成为了东方技术与文明的传播者。
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便开始养蚕、取丝、织绸了,其复杂工艺曾被中国长期(lǒng)断。
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丝绸的品种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其中锦的出现是中国丝绸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锦把蚕丝的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使丝绸不再只是高贵的衣料,而成为了可以进行创作的艺术品,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很是深远,我们可以从丝绸店常用的对联“ ,经纶山海大文章”中,看出业内对它的推崇。
秦汉时期,丝织业得到了大发展,丝绸贸易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在丝绸贸易的推动下,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这条路从古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一直向西,经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沿途聚(lǒng)了诸多的城市群及经济圈。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乘.坐(chéng)“里”字的第五笔是“一”B.乘.坐(chéng)“里”字的第五笔是“丨”C.乘.坐(chèng)“里”字的第五笔是“一”D.乘.坐(chèng)“里”字的第五笔是“丨”(2)理解文意,依据文中括号里的注音填写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拢拢B.拢垄C.垄拢D.垄垄(3)结合文意,为文中丝绸店的对联选择上联,最恰当的一项是A.驼铃古道丝绸路B.银针绣出彩鸾飞C.罗绮丛中花样新D.锦绣乾坤真事业2.(5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武”,甲骨文由“戈”(表兵器)和“止”(脚趾,表示行进)组成,表示持戈而行。
由甲骨文可以看出,其造字本义是肩扛兵器,出征作战。
而《说文解字》在解释此字时,采用了《左传》中楚庄王的说法,认为能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路织锦青玄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肯定,并沿用至今。
从这条中西汇通的著名通道之命名可见,丝织品是当时中国沿途输出最具代表性的商品,织锦也是最能体现当时技术和艺术风格的物品之一。
②织锦的织法技术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织锦的纹样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③古代中国,中原地区最早最传统的织锦是平纹经锦。
早在西周早期的墓葬中就已出现,后来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也发现不少此类织锦。
随着中原的丝织品大量流入新疆及西域地区,当地的织法技术得以改变,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④公元四五世纪以后,丝绸之路日渐繁盛,西方织物的图案和设计开始影响中原丝织品,越来越多的具有西方元素的纹样和图案开始出现在织锦和刺绣上。
有可能是内地工匠看到了或是从他人的描述中听闻了胡化织物的需求,主动设计了一些可能为西域所接受的甚至是带有西域纺织品特点的织锦,再将其送上了丝绸之路;也有可能是西域一带日渐发达的丝绸生产技术回流并逐渐影响了中原地区。
总之,羊、鸟、麂、象、狮子等各种动物图案,与伊斯兰教有关的新月纹样.以及深目隆鼻的胡凡骑射、饮酒形象等,都在西北地区出土的中国织物上有所体现。
⑤隋唐之际.中原织锦的平纹经锦向斜纹经锦转变,图案,团花纹样和善草纹样开始大量出现,由此形成了中国丝织图案的一大转折,可以说,在胡风的影响下,西城的动物纹样与中原的花卉线条完美结合,运渐形成了中国丝绸斜纹经锦的新样。
⑥初唐时期,联洙纹锦开始深入中原内地,除了丝绸之路沿途可见,西安地区也有出土。
与此同时,联珠纹样的形式开始多样化,常常与其他的装饰性纹样组合形成新的纹样,常见的有两圈联珠的组合,卷云与联珠的配合、联珠与花蕾的配合等。
盛唐之后,符合中国审美的花卉取代代了联珠纹样,并与西来的动物纹样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图案图样。
联珠团花的花朵变得饱满,花瓣轮廓更加细腻,层次也更丰富,发展成宝花纹样,这可能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陵阳公样”,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与艺术交融的结果。
⑦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的积淀了胡化风格的丝绸文物有不少,主要是织锦,少量为绮、绫和刺绣,那一方方虽残旧却仍艳丽的抿锦上所表现的胡化风格,或强烈或淡静,或模糊或清晰,默默沉淀,耀眼夺目,仿佛讲述着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也再次向世人表明,塞上驼铃、大漠孤烟的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中古时期中西贸易的主阵地,更是中西文化双向汇流的通道。
(原文有删改)8从织法上看,织锦可分为哪几种类型?(3分)9细读第⑥段,概括盛唐之后织锦的特点。
(2分)10第②段在全文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11下列表述与原文内熔相符的一项是()。
(3分)A.丝绸之路是一条以长安为起点,直到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丝绸贸易通道。
B.中原丝织品上的西方元素纹样和图案是西域丝绸生产技术回流影响盼结果。
C.丝绸之路沿选出土的丝绸文物有不少,主要是织锦,少量为绮、绫和刺绣D.丝绸之路是中古时期中西贸易的主阵地,它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与艺术的交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 -16题。
(18分)游司马祠郭军平行走在韩城,庙宇楼阁,行宫故居,历史古迹众多,苍松古柏也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耐人寻味,而我总以为它的厚重..多源于司马迁。
但凡来韩城的人,是绝不会错过游司马祠的。
从韩城芝川镇向东,穿过两边民居,眼前豁然一亮,放眼南望,一座高山巍峨耸立,若隐若现的司马祠躺在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之中。
走过芝秀古桥,一座高大的砖木牌坊映现眼前,遒劲有力的“汉太史司马祠”几个大字熠熠生辉,踩着青石铺砌的进山之路,踏上十几个台阶,便是正门,门匾是一行格调清雅的隶书“汉太史司马迁祠墓”。
进入正门,青石铺砌的小径,迤逦蛇行,直通山顶。
道旁青松挺拔,耸入苍穹,松间鸟雀清脆的鸣叫愈发显出山的静谧。
登上小坡,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宏大的建筑出现在眼前。
走近细瞧,上有“汉草书司马迁格言警句展室”的门匾,房檐周围红漆驳落,参差不齐,更添了几分沧桑感。
进入宽敞的展厅,一座座散发着笔墨清香的石碑兀然林立。
环视碑石,但见书体或雄浑奔放,气吞万里;或风行雨散,润色生花;或大鹏抟风,长鲸喷浪;或悬崖坠石,惊电遗光。
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行迹,留下了那一份对史圣的留恋和敬仰。
“网罗天下放佚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公,哪里会想到身后的这般荣耀!走过“高山仰止”的砖木牌坊,极目仰望,巍峨庄严的司马祠卓然屹立于韩奕坡上,松柏环抱,一片苍翠。
踩上凹凸不平的石道,沿着千百年来仰慕者攀登的足迹,经“朝神道”踏上攀登祠墓的石级。
九十九级台阶,犹如一条长龙,蜿蜒伸向山顶。
拾级而上,但觉山势峭拔,眼界开阔;回望身后,但见黄河远去,川源如画。
这超越了人世万物,独居一山的巍峨祠堂啊,伫立在时间的年轮里,默默地向人们吟唱着一曲“无韵之离骚”。
穿过饱经风雨剥蚀,依然巍然耸立的“河山之阳”,再上九个台阶,便是被誉为“太史高坟”的司马祠。
走进祠堂大门,但见“祠宇堂堂,坊榜将将”,院中古柏参天,花木竞秀,松间鸟鸣啾啾,一片幽静。
“史圣千秋”四个大字赫然入目,两旁楹联“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史记照尘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殿中司马迁坐像,长须飘拂,双目炯炯,刚毅凛然,显示出不凡的抱负和胸怀,林立的石,多是后人对他的缅怀和评价,其中尤以郭沫若的为佳:“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
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
怜才膺斧铖,吐气作霓虹。
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这首诗高度评价了司马迁一生的功绩。
绕过大殿,便是青砖镶砌,嵌有八卦砖雕的司马迁墓,造型犹如蒙古包,据传为元世祖忽必烈敕命建造。
墓顶有一株千年古柏,苍劲盘桓。
如巨掌撑天,柏上鸣雀跳跃,叫声凄凉,似在为太史公的悲剧人生叹惋。
墓旁也是古柏环绕,浓荫蔽空。
凝望这片青色,眼前浮现出受宫刑后的司马迁忍辱含羞在狱中挥毫的悲壮情景,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彪炳史册的秦皇汉武,三千多年时光被司马迁积淀成一部“史家之绝唱”。
下山已是斜晖脉脉,回望身后,旌旗猎猎,风追司马,一片苍翠和辉煌。
(原文有删改)12根据作者的游踪,请在下面的空格处填上主要景点的名称。
(3分)正门→_________→“高山仰止”→“河山之阳”→________→_________13.文中描写墓顶的千年古柏有什么作用?(3分)1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两句诗的理解。
(4分)15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请赏析它的语言表达效果16有人说;厚重”一词是本文本文眼,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古诗文阅读】(共6小题,计16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
民桥.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走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
又北曲行圩徐,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注释】①渴(hè):地名,指袁家渴。
②箭:小竹。
③麻(xiū):竹荫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民桥.其上()(2)逾.石而往有石泓()(3)北堕.小谭()(4)卷.石底以出()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有泉幽幽然.其.侧皆诡石怪木B然.胡不已乎安陵君其.许寡人然卒入于.渴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其长可十许步。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20.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分)(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
(4分)过山农家【唐】顾况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2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2分)22.后两句诗中的“莫嗔”“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2分)四、作文(5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50分)逗号,表示句子中较小的停顿,说明句子的意思还没有表达完毕。
这正如生活一样,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其实只是慢慢人生中的一个逗号,后面的路还很长……请以“逗号”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三、阅读(共15小题,计46分)【现代文阅读】(共9小题,计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12分)8.平纹经锦,斜纹经锦,联珠纹锦.9.中国花卉与西来动物纹样相结合,形成新图样;图案饱满,轮廓细腻,层次丰富。
10.内容上总领下文.引出对织锦织法和纹样发展变化的说明;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由丝绸之路引出的织锦,开启下文对织锦的详细介绍。
11. D(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 -16题。
(18分)12.展室司马祠(或大殿)司马迁墓13.渲染了司马祠庄严、静谧,肃穆的氛围,象征着司马迁迁刚毅凛然、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14. 司马迁的丰功伟绩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千秋万代,名垂青史。
这两句诗是对司马迁的高度评价与赞美,他刚正不阿,忍辱含羞,发愤著书,他的《史记》通古今之变,文史兼美,流.传千古。
15. 用词形象新颖,化抽象为具体,极富表现力。
运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生动表现了书体形态多变,风格各异的特点。
16. 【示例一】我认为“厚重”是文眼,是因为文章主要写了司马迁的人品和作品对人们的深厚影响,同时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笔墨又丰厚了这里的文化积淀。
【示例二】我认为“厚重”不是文眼,因为这篇游记重在写游览过程,表现作者对司马迁的敬仰赞美之情,而不是韩城的“厚重”。
【古诗文阅读】(共6小题,计16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7.(1)搭桥,架桥(2)越过,经过(3落入(4)弯曲,翻卷18.C19.(1)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
(2)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
20.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
乙文:潭水清冽,水声悦耳。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