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复杂事物说明文阅读-运用特征,解决问题-练习【2】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复杂事物说明文阅读-运用特征解决问题(名师讲义,含答案)

最新教学资料·部编版初中语文复杂的事物说明文阅读——运用特征,解决问题课前一开心老师布置作业:“同学们,今天作业多不多啊?”“多!!!”“再哼,再哼,再哼就给你们多布置一点!”第二天,“同学们,今天作业多不多啊?”“不多!”(各种胆战心惊)“好的,那就给你们多布置一点吧!!”学生:……记得上初三那会,一到周末老师就会留很多作业。
我印象特别深,有一次,老师留的作业不算太多,就问我们:“作业多么?”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无论你回答多还是少,他都有可能给你再加点。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平时不爱说话的哥们救了我们,他说:“正好!”知识梳理说明文链接材料的类型:印证式:用材料再次印证对象的某一特征补充式:用材料另外补充说明文中没有的对象的另一特征应用式:提取对象的特征,解决材料的问题阅读思路:明对象↓抓特征析语言↓↑理结构→说方法抓特征:逐段概括说明内容理清语段间层级关系理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抓住两个“关键”:关键词:结论词、次序词关键句: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金题精讲题一:①中国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8000年。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
②龙的形成历来众说纷纭。
古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依赖于雨水,雨水适度,牧草丰茂,谷物有成;雨水乏缺,叶草干枯,百谷旱绝;雨水过量,人畜受淹,农田泡汤。
古人猜想一定有一个“神物”掌管着一切,它能兴云降雨、翻江倒海,在土壤干涸急需甘霖滋润时能够降下喜雨。
于是一个集飞禽、走兽、水族及自然天象之精华于一身的虚拟组合——龙形成了。
③龙这一虚拟出的神灵形象,其组合物象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是骆驼头、鹿角、虎眼、马齿、牛耳、蛇身、鲤鱼鳞、鹰爪、泥鳅尾。
龙身如蛇,灵敏矫健,龙鳞如鱼鳞,井然有序;龙爪如鹰爪,扎实有力;龙角如鹿角,华美稳重。
集如此多的优势于一身的组合自然是万物之灵,它的身上自然也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事理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精品语文资料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事理说明文阅读练习(一)什么导致了沙尘暴的活跃全球气候变暖是沙尘暴发生的直接诱因吗?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天气现象和灾害性天气。
人类活动和荒漠化是沙尘暴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
沙尘暴发生的原因一是干旱气候和大风;二是人类活动影响地理发生改变,如植被遭到破坏,土质松散等。
全世界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180次以上。
中国沙尘暴自1998年以来急剧增加,受多重因素影响,未来几年,中国沙尘暴的频次和强度将呈增加趋势。
未来几十年内,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北半球中纬度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变化不大,但湿度显著升高,地表蒸发加大,土壤变干,从而形成有利于沙尘暴发生的不良气候背景。
此外,中国西北及华北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草地资源退化和减少的状况难以根本改变,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趋严重,这些因素都将导致沙尘暴的继续活跃。
沙尘暴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地方都会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沙尘暴。
在我国西北,森林覆盖率本来就不高,贫穷的西北人还想靠挖甘草、搂发菜、开矿发财,这些掠夺性的行为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沙尘暴灾害。
沙尘暴是荒漠化的直接后果。
我国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165.3万平方公里,并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发展。
气候变化是荒漠化的决定性因子。
气候变暖的同时,潜在蒸发力增加,有助于荒漠化的形成。
但荒漠化的原因并非是气候引起的。
事实上,人为因素对荒漠化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荒漠化是人类不合理实践的产物。
在大西北的历史上,有楼兰古国的消失,现在有正在退化的民勤绿洲——西北大片的黄沙正等待着强风天气的出现,伺机那并不遥远的东部平原。
荒漠化的治理是一项错综复杂的工程,它要求把一个地区引发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以及社会和经济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去分析,寻找出影响荒漠化的关键因子,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目前人类控制天气的能力还很有限,减缓沙尘虹暴灾害频度与强度的关键在于搞好地面的生态保护规律,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说明文答题技巧与阅读训练

经典说明文阅读训练说明文考点及答题技巧考点一: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如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二:说明对象的特征考查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考查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三:说明顺序考查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对策: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按时间的先后来进行说明,多用于说明具体事物和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
)2.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
多说明建筑物的构造(按事物的空间位置,即事物的表里、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和方位等来进行说明),这种顺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建筑物的结构和介绍参观建筑物的过程之类的文章。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顺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
如: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征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征);④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
还有“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等)答题模式:本文使用了××(具体的说明顺序)的说明顺序对什么(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同步练习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文题一:利用下面的材料,抓住坎儿井的一两个特征,整理出一篇说明文。
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
( 材料见教材P117 )文题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它们或外观独特,或历史悠久,或有重要的意义,或有特殊的功能。
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介绍某座建筑。
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文题三: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少物品,比如毛巾、炒锅、电视机、手机、自行车等。
选取你最熟悉的一种物品作为写作对象,查阅相关资料,以《我的生活少不了它》为题,写一篇说明文。
不少于500字。
文题一:写作时需注意:①材料中坎儿井的各个特征既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又有联系性。
要根据自己的思路整合、组织材料,对材料的表述方式做一定程度的调整。
弄清楚所给材料涉及哪些内容,和说明对象关联度不大的材料应舍去,拟定文章提纲,明确文章层次结构、说明顺序。
②适当添加关键性语句。
说明文并非材料的堆砌,在开头、过渡段落、结尾处适当添加内容,可使文章更有条理。
文题二:文题三:文题一:例 文简析疆上明珠——坎儿井坎儿井是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的地下水利用方式的产物。
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坎儿井是井、渠的结合,由竖井、暗渠两部分组成。
它依据山势坡度,按引水路线在地面挖出许多竖井,并在地下将这些竖井连通成渠,使深层地下水逐渐转变成浅层地下水,在需要水的地方引出至涝坝( 蓄水池 ),然后引至农田灌溉。
由于水在地下运行,不受地面高温蒸发的影响,保持了水量常年稳定。
坎儿井的开凿是十分艰苦的。
在开挖线上,每隔数十米就要挖一口竖井。
井下渠道开挖靠点油灯作业,总工程量非常大。
随着地面引水工程的建设和机井的普及,加上开挖极为困难,坎儿井在灌溉方面的地位不断下降,新疆坎儿井的数量也大大减少。
不过,有着保护、净化水资源和不消耗其他能源优势的坎儿井,如今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目前,坎儿井的抢救工程已经全面启动,有越来越多的坎儿井重流汩汩清水,焕发出新的生机。
八年级上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课外阅读训练(一)(一)有趣的彗星世界彗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由于它的形状像扫帚,所以又叫扫帚星。
彗星都有一个椭圆形的运行轨道,运行周期也长短不一。
如海尔—波普彗星的运行周期为3000年,而哈雷彗星的运行周期却只有76年。
彗星的尾巴叫彗尾,是它最朦胧和最具风采的部分。
一般彗尾巴只有几千公里长,但最长的彗尾则可达几亿公里,可谓天地万物中独一无二的大尾巴了。
它在茫茫太空,宛如一把辉煌巨帚,横扫遥遥之路。
人类自发现彗星轨道以来,发现临近地球最近的一颗彗星是伊拉斯—阿拉基—阿尔科克彗星,它在1983年5月11日,距地球只有500万公里,可说与地球“擦肩而过”了。
由于人类长期的天象观测,至今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绕太阳运行。
纷繁有趣的彗星世界,使人们遐想万千。
彗星究竟诞生何处,一直是天文学家们探索的课题。
近年,美国“哈勃”天文望远镜发现太阳系边缘有一个庞大的彗星“摇篮”。
“摇篮”呈环状,内环位于天王星轨道之外,外环则超出了冥王星轨道。
这个“摇篮”中约有2亿个彗星“婴儿”,它们主要由直径10—500公里的冰块和石块组成。
由于太阳系中各大星球错综复杂的引力作用,“婴儿”一旦被什么外来碎块撞击,便偏离自己原来的轨道而成为“游子”。
“游子”因太阳强大的引力,朝着太阳方向飞去。
途中,冰块等物质受太阳光热而蒸发,并在太阳风的作用下飘成扫帚状,成为它美丽的大尾巴。
人类通过对彗星的遥测,发现彗星能释放X射线。
美国堪萨斯大学的有关研究小组揭示,太阳风的离子和彗星的相互作用是彗星释放X射线的起因。
科学家们还就彗星上存在大量冰块而提出假设,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远古时期撞击地球的彗星,并以此解释海洋形成之谜。
然而这种假设能否成立,关键就看彗星上的微量元素与海洋中的微量元素是否一致。
据报道,美国正准备用探空火箭去索取彗星资料,对此,人们只有拭目以待,并期盼佳音。
1. 文中第一段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2. 第二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3. 第二段中用了一个系列性的比喻来说明彗星的形成过程,它们是:4. 第三段文字中“假设”的内容,与第二段中哪一句话相照应?5. 第三段文字中“拭目以待,并期盼佳音”指的是什么?6. 用下定义的方法说说什么是“彗星”。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说明文阅读练习有答案

八年级上册说明文阅读练习(一)纳木错湖为什么越变越大①自本世纪以来,居住在纳木错湖畔的牧民们发现,纳木错的湖水在一点一点向他们的居住地靠近,甚至有的牧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家已经和湖水挨在了一起。
对此,各种说法在牧民中 a ,有人说,这是“天湖”之神被惹怒了。
因为牧民不注意卫生,使得一直都爱干净的纳木错仙女发怒,才将湖水涨起来,把湖边的人家给淹没。
还有人说,天上的神仙发怒了,下了大雨,下得太多,湖水自然就上涨了。
②纳木错的湖水上涨这一现象不仅引起当地政府和牧民的关注,也吸引了科学家的目光。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综合观测站的工作人员观测后发现,在在1970~2009年年近40年时间里,纳木错的水位上涨了7米,湖面海拔从4718米变成现在的4725米,整个湖水增加近140亿立方米容量。
③纳木错湖求为何会突然上涨?那些增加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查找资料,走访村民,拜访专家,揭开问题背后的真相。
④在西藏地区,全球变暖导致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融化。
我们知道,冰川是雪域高原的固体水库,在高原的水循环中 b 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纳木错周围,有很多白皑皑的雪山,这些雪山实际上就是冰川。
这些冰川每年都在融化,向下游补给水源,又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通过降雪补充冰川的消融量,最终形成一种动态平衡。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而冰川通过降雪所获得的补给量远远少于融化量。
这样一来,冰川不断退缩,冰川融化的水大部分注入纳木错湖中,最终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⑤除此之外,纳木错湖水水位上涨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⑥纳木错周边地区的海拔高度基本都在4000米以上,属于高寒地区,地表在常年低温的作用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冻土。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挖掘后发现,这些冻土层中甚至有一层很厚的冰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原水循环的一部分。
⑦这些冻土在低温状态下,长期以冰的形态存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2)(2021年整理)

(完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2)(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2)(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2)(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二)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
(11分)植物“气象员"张晓天①植物不仅供给人们氧气和果实,而且也可以预报天气.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观察到了一些植物预报天气的规律。
发现它们可以预报阴雨和温度.②天气晴朗时,南瓜蔓梢是向上翘起生长的。
如果发现南瓜蔓梢下垂,那是天气转为阴雨的征兆;如果在连绵阴雨的天气里,南瓜蔓梢由下垂转为上翘,那就表明阴雨天气即将结束,晴朗的天气马上就会到来。
南瓜蔓为什么能指示天气呢?原来,天气在变化时,南瓜有向阳性和向阴性,这是南瓜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天气保护自身所形成的特性。
③风雨草生长在我国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能预报风雨,它开花的习性很特殊,没有固定的时间。
可每当暴风雨来临之前的两三天,它那小巧玲珑的花就开放了。
而且暴风雨过后,它的花开得越发齐整和鲜艳,好像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能显露其本身。
④“含羞草害羞,天将阴雨.”天气正常时,你用手指触动它的叶柄,叶子马上就会合拢,但是很快就会恢复常态.如果叶片自然下垂合拢,便是阴雨天气的征兆.⑤在秘鲁的安第斯山区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晴雨花”,它的花瓣紧密无隙,吸水性和透气性都很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含部分答案)

(四)阅读下文,完成 l4-17 题。(13 分) 庆元的廊桥 刘静
①廊桥又名屋桥、风雨桥、蜈蚣桥,是在桥上加盖亭台楼阁等廊屋建筑而形成的特殊 桥梁。按结构可分为木拱、乎梁、石拱三种,
⑦庆元现存的廊桥在此基础上样式有所变化,衍生出大约六种。这些廊桥,未用一钉 一铆,全靠椽、桁紧密衔接,桥、廊、楼、亭、阁、屋合一。
⑦很可能是基于同样的原因,捕食其他鲸类幼仔的拟虎鲸和领航鲸也曾被座头鲸教
训。至于说那些被救下的动物,只是座头鲸这种行为的副产品罢了。
15 请将本文的行文思路补充完整。(3 分)
首先
▲
,然后
▲
,最后解读了座
头鲸搅局的真正原因: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6.座头鲸之所以敢于“搅局”是凭借了哪些身体优势?(3 分)
▲ ▲ 17.第③小节划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4 分)
14.(3 分)生命与气候相互依存,相互制约(1 分)。气候是由两大生命系统的斗争决定 的。动物占上风,地球产生温室效应;植物占上风,地球进入严寒期。(2 分) 15.(2 分)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具体说明了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 击。(1 分) 16.(3 分)不能删去,“大约”,是指概数。说明 1 万年前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删去后, 就变成了确切的数字,太绝对了,反而与事实不符,所以不能删去。(2 分)这个词体现了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 分) 17.(4 分)示例:生命与气候关系密切,人类活动使温室效应越来越明显,地球越来越 热,必将影响所有生物的生存。人类要保护环境,控制温室效应,力求生态平衡,和谐发 展。(意对即可)
▲ ▲ (三)说明文阅读(12 分)
15.①叙述座头鲸搅局虎鲸围困海豹现象 ②解说座头鲸敢于搅局的身体优势 ③座头鲸记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语文专题:复杂事物说明文阅读——运用特征,解决问题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这次汶川发生的地震属于浅源地震。
浅源地震大多发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的范围内,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震源越浅,破坏越大。
这次汶川地震为8级,震中地区的破坏力度在10度左右,造成房倒屋塌、地质滑坡和地面裂缝等灾害。
由于汶川地震不是一次性释放所有能量,因此四川及周边地区有很多余震发生。
汶川地震属于大型板块断层活动。
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挤压欧亚板块,造成青藏高原隆升,能量从青藏高原向内陆释放。
中国地层分为青藏高原板块、华南地区板块、华北地区板块等6大亚板块。
四川汶川是地震活跃地区,处于全国6大亚板块断裂带上。
该断裂带涉及地区包括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及云南,属于地震密集带。
汶川在四川龙门山地震带上,虽然龙门山地区看上去构造性活动不强,但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这次地震使聚集的巨大能量突然间释放,能量沿着板块裂缝传递,对各板块进行挤压,地层破裂尺度大,导致其他地区有震感,灾情严重。
还有,地震发生地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以东的四川地块相对坚硬,地震波传播的能力比较强。
1、下面对汶川地震发生原因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A.印度洋板块挤压欧亚板块,青藏高原隆升,能量向内陆释放。
B.该地区构造性活动不强,地块相对坚硬,致使能量释放巨大。
C.汶川地区处于全国6大亚板块断裂带上,是地震活跃的地区。
D.龙门山地区处在应力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一定程度地壳破裂。
2、下面是对造成汶川地震破坏性大的原因分析,哪一项不恰当()A.汶川地震震级8级,震中破坏力度在10度左右。
B.巨大能量突然释放,地层破裂尺度大,且余震多。
C.地震不是一次性释放能量,导致各板块逐渐断层。
D.汶川地震属于浅源地震,震源越浅,其破坏越大。
3、从文中看,汶川地震时为什么全国许多地方都有震感。
题2:丝路织锦青玄①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通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肯定,并沿用至今。
从这条中西汇通的著名通道之命名可见,丝织品是当时中国沿途输出最具代表性的商品,织锦也是最能体现当时技术和艺术风格的物品之一。
②织锦的织法技术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织锦的纹样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③古代中国,中原地区最早最传统的织锦是平纹经锦。
早在西周早期的墓葬中就已出现,后来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也发现不少此类织锦。
随着中原的丝织品大量流入新疆及西域地区,当地的织法技术得以改变,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④公元四五世纪以后,丝绸之路日渐繁盛,西方织物的图案和设计开始影响中原丝织品,越来越多的具有西方元素的纹样和图案开始出现在织锦和刺绣上。
有可能是内地工匠看到了或是从他人的描述中听闻了胡化织物的需求,主动设计了一些可能为西域所接受的甚至是带有西域纺织品特点的织锦,再将其送上了丝绸之路;也有可能是西域一带日渐发达的丝绸生产技术回流并逐渐影响了中原地区。
总之,羊、鸟、麂、象、狮子等各种动物图案,与伊斯兰教有关的新月纹样,以及深目隆鼻的胡服骑射、饮酒形象等,都在西北地区出土的中国织物上有所体现。
⑤隋唐之际,中原织锦的平纹经锦向斜纹经锦转变,图案,团花纹样和善草纹样开始大量出现,由此形成了中国丝织图案的一大转折,可以说,在胡风的影响下,西域的动物纹样与中原的花卉线条完美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丝绸斜纹经锦的新样。
⑥初唐时期,联珠纹锦开始深入中原内地,除了沿途丝路可见,西安地区也有出土。
与此同时,联珠纹样的形式开始多样化,常常与其他的装饰性纹样组合形成新的纹样,常见的有两圈联珠的组合,卷云与联珠的配合、联珠与花蕾的配合,盛唐之后,符合中国审美的花卉取代了联珠纹样,并与西来的动物纹样相结合,形成了崭新的图案样。
联珠图案梦幻多变,饱满细腻,层次也更丰富,发展成宝花纹样,这可能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陵阳公样”——西方文化与艺术交融的结果。
⑦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的积淀了胡化风格的丝绸文物:主要是擐韩,少量为缔、墟和批靖。
那一方虽残旧却仍艳丽的织锦上所表现的胡化风格,或强烈或僻静,或模糊或清晰,默默沉淀,翠艳夺目,仿佛讲述着极为不凡的历史细节,也再次向世人表明:塞上鸵铃、大漠孤烟的丝绸之路,不但是中古时期中西贸易的主阵地,更是中西文化最先汇流的通道。
1、从织法上看,织锦可分为哪几种类型?答:。
2、细读第⑥段,概括盛唐之后织锦的特点。
答:。
题3:人工造林有学问①森林是有利于环境的,它可以吸收来自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可以净化空气,并降低温度,减轻温室效应。
比如,每公顷森林可以年吸收灰尘330~900吨,是很好的“空气过滤器”;每公顷森林放出的氧气可供900多人呼吸,是最好的天然“氧吧”;森林还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夏季日平均气温低2℃左右,冬季日平均气温高2℃左右。
②目前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人均森林面积居世界第119位,森林总蓄积量占世界第8位。
我国是世界上人均森林蓄积量最低的国家之一,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8.6立方米。
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人工造林。
但是,如果植树造林不讲究科学的方法,就有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破坏生态环境。
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地进行人工造林呢?③首先,必须考虑的条件就是水分、温度、风速、土壤等。
如何判断森林能够生长,最好的办法是观察自然界中的植被分布。
如草原上鲜有大面积的森林,这里就不适合造林。
我们应当采取“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先在那些能够成活森林的地方造林,如北方山地先造沟谷和阴坡,保证成活率。
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不适当的地方造林,其实是“南辕北辙”,花再多的金钱也是浪费。
④第二,造林的物种要适合本地的生态。
在中国的四大沙地(科尔沁、毛乌素、浑善达克、呼伦贝尔)里,杨树的适应力远不如本地的榆树,显然在那里造林,适宜的树种是榆树而非杨树,可目前的做法背道而驰。
因此,“年年造林年年不见林”。
⑤第三,自然界有其规律性,所以造林的密度要符合当地的生态条件。
如在浑善达克沙地,自然选择的榆树密度是每平方米3-5棵,而人工造林的密度是30~50棵,水分根本无法支持。
造林设计应当向自然界学习,而不能“闭门造车”。
⑥第四,人工造林要多物种配合,而不能只发展单个物种的纯林,后者极容易遭受病虫害袭击,还会造成“绿色荒漠”。
⑦第五,有条件的地方要选择种子造林。
种子繁殖虽然开始见效慢,但是,一旦成熟,能够自我更新,这种生态恢复是最彻底的。
⑧第六,人工造林不要将目光仅仅盯在那些所谓的速生树种上,一些贵重木材的慢生树种,无论经济价值还是生态价值、景观价值都远远超过那些速生树种。
随着各国对天然林的保护,贵重木材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紧张,提前设计并种植慢生贵重树种可以“防患于未然”。
⑨了解了森林的作用,懂得了科学的植树造林的方法,就能增进我们的绿色意识。
去精心地爱护和培育我们的森林母亲吧!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答:。
2、请你结合选文,联系家乡的实际,为家乡的植树造林提出三点合理化建议。
课后练习详解题1:答案:1、B2、C3、突然间释放的巨大能量沿着板块裂缝传递,对各板块进行挤压,地层破裂尺度较大;地块相对坚硬,地震波传播的能力比较强。
基本意思对即可。
解析:1、考查文章内容,A、C、D三项都是文章内容的概括,B项内容说法不正确。
2、结合文章“由于汶川地震不是一次性释放所有能量,因此四川及周边地区有很多余震发生。
”判断为错误。
3、考查第二段内容。
结合句子“这次地震使聚集的巨大能量突然间释放,能量沿着板块裂缝传递,对各板块进行挤压,地层破裂尺度大,导致其他地区有震感,灾情严重。
还有,地震发生地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以东的四川地块相对坚硬,地震波传播的能力比较强”总结答案。
题2:答案:1、平纹经锦、斜纹经锦、联珠纹锦2、中国花卉与西来动物纹样相结合,形成新图样;图案饱满,轮廓细腻,层次丰富。
解析:1、文章的③④⑤⑥四个段落详细介绍了织锦的发展演变史,从第③段中的“中原地区最早最传统的织锦是平纹经锦”,第⑤段中的“隋唐之际,中原织锦的平纹经锦向斜纹经锦转变”,第⑥段中的“初唐时期,联珠纹锦开始深入中原内地”,等语句,我们可得知织锦可分为平纹经锦、斜纹经锦、联珠纹锦等类型。
2、第⑥段中,描写盛唐之后织锦变化的语句有“盛唐之后,符合中国审美的花卉取代了联珠纹样,并与西来的动物纹样相结合,形成了崭新的图案样。
联珠图案梦幻多变,饱满细腻,层次也更丰富”,理解这些语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要概括即可。
题3:答案:1、人工造林的科学方法2、参考示例:我对家乡的植树造林提出如下的建议:(1)由于以往忽视了造林的密度,因此要注意造林密度符合家乡的生态条件:(2)以往家乡的树种单一,因此要注意物种的多样性:(3)还要注意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相结合。
解析:第一题考查文章主要内容。
语句要简洁。
第二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题意要求,即可得满分,鼓励创新,答出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