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拉片分析--视觉元素
《霸王别姬》开场分析报告

《霸王别姬》开场分析《霸王别姬》开场近 10 分钟,一共 64 个镜头,结构非常紧凑,并充分利用了各种视听元素来丰富观众的感知。
其对视听元素运用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1、以运动镜头尤其是跟移镜头的运用,来交代故事环境,渲染情绪氛围。
戏妆的段小楼和程蝶衣第一次入画,随后就是摄影机跟着后移,画面的纵深感能造成一种从历史深处走入的戏剧氛围。
艳红拉着小豆子第一次出现,镜头也是跟着人物向后移,在移动中交代了环境,并通过移动过程中人物的语言行动交代了艳红的身份。
随后切,镜头继续跟移,跟随人物行动,交代小石头的出场。
切手指一节前后,运用了两个非常漂亮的跟移镜头。
出门,艳红和小豆子入画,娘儿俩向摄影机走来,接下来是跟移,略有些摇,娘儿俩变成向镜头纵深走去,然后右拐,又跟拍,出门。
这个跟移镜头不但交待了戏班大院的空间感和纵深感,这种动作连贯性的保持和镜头的略微摇动,也展示出了当时紧张不安的氛围;与此相对应还有一个进门的运动镜头。
运动方向跟刚才娘儿俩出门正好相反,仍然是跟移,但是速度加快,还有点晃,视觉的感染力更进一步调动了情绪。
2、特写镜头的运用,给观众的视觉和心理上造成强烈的感染。
小石头的出场就是一个大的脸部特写,反映人物在片中的分量。
其后是艳红和小豆子的特写。
小石头拍砖前一声吼,然后又迅速切到艳红和小豆子的特写,以艳红的吃惊的面部表情来增强气氛。
小石头拍砖前后,镜头在小石头和艳红、小豆子的特写间来回切,以艳红脸上表情的变化来反映情绪,也给观众的视觉和心理造成感染,渲染紧张度。
而这一段不断地交替切小石头和小豆子的特写镜头,既交代了影片主角,也给两人以后的关系埋下伏笔。
接下来切到一个管教众小孩的全景,交代环境后,又很快切到小石头的特写,以小石头的主观镜头带出门外的艳红和小豆子。
这里切小豆子的特写,再切小石头的特写,完成了哥俩的第一次正式见面。
此后还有两次切小豆子的特写,并利用第一次特写完成了空间转换,从屋外到了屋内。
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镜头构图分析一.开场1.老去的蝶衣与小楼分别以虞姬与霸王的身份十一年后再次重逢在舞台上面。
首先是两人搀扶着从幽廊走出,色泽黯淡,运用空气透视的原理,产生空间的纵深感,能造成一种从历史深处走入的戏剧氛围,并形成画面颜色的幽暗陈旧感,强调岁月的流逝,社会的磨难带来的人心理的晦涩;另外,两人步履沉重的出场,用的是仰拍的方式,再加上突兀的脚步声,给人造成一种压迫感,暗示悲剧的结尾。
2.当管理员问两人是干什么的时候,恰当用了远景来表现整个剧场的状况,黑暗压抑,只有两人背后的门有蓝色光摄入,与二十一年前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比,落差感倍增。
光色应用非常夸张,这些夸张的光效给本片的印象主义风格定下基调。
3.接着一直给了两人全景,与管理员对话却只有两人的画面,说明这只是两个人的爱恨纠缠。
二.艳红把小石头卖给戏院1.因为演出搞砸,师傅惩罚师兄弟们。
是拍师傅的时候镜头几乎全是仰拍,仰拍有优势感,透视变形较大,效果太强烈,是对于师傅的威严的显现,德高望重;拍摄徒弟们的时候采用的是俯视拍摄,俯视拍摄俯视将人物变得更渺小,压抑,展示空间关系,仰拍与俯拍的结合丰富了镜头语言。
2.艳红拉着小豆子匆匆往外面冲,镜头跟移背影,略有些摇,母子俩变成向镜头纵深走去,这个跟移镜头不但交待了戏班大院的空间感和纵深感,这种动作连续性的保持和镜头的略微摇动,也展示出了当时紧张不安的氛围。
这个场景也运用到框架式构图的方法,透过门窗,走廊增加了空间深度。
3.艳红求师傅收下小豆子的时候,一直给小豆子大特写,他的表情刚开始时是茫然惊恐,后来就是倔强,使得小豆子的感情性格都能跃然于镜头前。
4.小豆子被切了手指,那惊恐凄厉的大叫并没有通过小豆子的镜头表现出来,而是给练功的徒弟们一个全景,经由徒弟的惊慌表现来突出小豆子的痛苦。
5.小豆子磕头的动作是近景,他手上满是鲜血,其后是小豆子鲜血淋淋的手摁手印,给了契约书一个大特写,表现蝶衣一生悲剧的开始。
霸王别姬 影片分析

《霸王别姬》----不疯魔不成话片段影片分析1影片主题分析《霸王别姬》这是一个关于无奈的故事,关于命的故事,关于戏和现实的故事。
在这部作品中,有两个因素是非常突出的:历史和戏。
它们都和人生密不可分。
历史和人生相加,是宏观的群体的。
戏和人生相加,是微观的个人的。
该片的主题:就是“命”。
从民国到新中国,这是一段特别的历史。
于是我们看到在这其中,戏子,戏子以外的人都如何被影响,又如何活。
一片深刻挖掘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影像华丽、剧情细腻”。
影片用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有着人性的思考和人生存状态的表述,更通过几十年的时事风云,透射出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
2 影片结构分析《霸王别姬》影片属于戏剧式结构。
情节安排在排列方式上的整体分析,是顺序式的线性排列。
片中程蝶衣人戏不分,大半辈子都活在戏里。
对自己性别认知也一直充当“虞姬”,一直扮演者女性角色。
从开头被母亲送进戏院,师傅不肯收,目前告知“不是养不活,实在是男孩大了留不住”分明话里有话,这是电影对程蝶衣性别的第一个着笔。
其次,目前一气之下操刀剁了他的小尾指,剁指,“闭割”,又一个暗喻。
为什么要剁他的六指儿,因为他是个多余的“东西”。
然后,小豆子遭屋里光头光屁股的男孩子欺侮。
这一幕便早早暗示程蝶衣与这世俗里“阳刚倾向”的对立。
到“那坤探戏”那一出,小豆子又把《思凡》唱错,师兄亲手把铜烟杆子插进师弟嘴里。
这一幕定下阴阳乾坤,也是圆满了程蝶衣性别认知。
导致程蝶衣展现母性一面,一直活在”虞姬“里。
所在在片段中,他把自己活成了“虞姬”,想要和师兄唱一辈子戏。
3 人物分析程蝶衣: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在和命运对抗,而且他的性格很轴,不会变通,不肯服输,不肯低头,不愿违逆心意,甚至连一句假话都不愿说出口。
“想要成全自个儿”正是蝶衣悲剧故事的源头,他在每个成长阶段的“理想”或者说是“执念’,都在现实环境打压之下始终无法“成全”,他的一生都在追逐自己的种种“执念”而不得,最终造就了程蝶衣这个悲情角色。
霸王别姬拉片

《霸王别姬》拉片分析镜号画面景别拍法灯光内容声音画面阐述1全景跟拍背光霸王与虞姬进入戏场脚步声,唱红歌背景音,扫地声,炼钢声。
用声音表现故事的发生时空,狭小的空间、环境凌乱使人产生压抑的感觉,暗示戏子的生存环境。
2大全景固定镜头侧光二戏子进入戏场,被一人盘问。
“干什么的”“京剧院来走台的”“哎哟,是您二位啊,我是您二位的戏迷”“是啊,哎哟”“您二位有二十多年没在一块唱了吧”“对,是二十一年了”“二十二年了”“对,二十二年了”“我们哥俩也有十年没见面了”“十一年”“是,十一年”“都是四人帮闹的,明白”“可不,都是四人帮闹的。
”“现在好了。
”“可不,现在好交待这场戏的发生地点,扫地声音停止,暗示盘问人是此剧院的扫地者,大全景中没有出现此人,表明此人是一打酱油的。
3全景固定镜头侧逆光与扫地者闲聊。
通过扫地人的盘问暗示此二戏子当前的社会地位,并暗示出此二人的曾经风光。
说明二人关系曾经恶化过很久,并且虞姬对此事记忆深刻。
交待此二戏子曾在四人帮那个时期被整过。
了”“您二位在这等一会,我去给您开灯去。
”“哦,您受累,您受累。
”4大全景固定镜头侧光关闭,换顶光进入(戏剧光效)舞台的聚光打开,照在二戏子身上。
关门声,开灯声,戏剧背景音进入。
关门声暗示当前段落结束,戏剧正文开始。
(戏剧灯光效果和背景音。
)5全景到中景跟拍日光故事发生在北洋政府时期,一妇女带一小孩入场,妇女被一男子当众调戏。
街头杂声,京剧背景音,“过年了”“哟,这不是艳红嘛,老没见你可想死我。
臭婊子你”交待这个段落的发生时空背景,声音渲染喜庆的过年气氛。
通过街头被调戏交待程蝶衣母亲的身份。
6中近景跟拍日光母亲抱着程蝶衣在街头闲逛,来到一个街头唱戏的摊位前。
从市井喧闹声转为戏剧声,戏剧的锣鼓声渐强。
“各位爷,多捧场。
”画面中与上一镜头相比并无过多信息提供,导演通过戏剧声音在结尾处渐强进入暗示程蝶衣以后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7特写固定镜头日光多个旗子在镜头前划过。
霸王别姬视听语言分析影评

霸王别姬视听语言分析影评《霸王别姬》这部电影,就像是一场华丽而又悲怆的梦,让我们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先来说说画面吧。
影片的色彩运用堪称一绝,那浓郁的色调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沉重的故事。
还记得程蝶衣和段小楼在戏台上的场景吗?那璀璨的灯光,华丽的戏服,还有脸上精致的妆容,每一处细节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程蝶衣那一身虞姬的装扮,艳红的嘴唇,弯弯的柳眉,配上那哀怨的眼神,真的是美到了极致。
这美丽的画面背后,是程蝶衣对戏剧的痴迷,对爱情的执着。
再讲讲镜头的运用。
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程蝶衣和段小楼在后台争吵的那一幕。
镜头先是聚焦在程蝶衣愤怒的脸上,他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嘴唇颤抖着。
然后镜头慢慢拉远,展现出整个凌乱的后台,其他演员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这个镜头的运用,把人物的情绪和周围的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还有声音的处理,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
那悠扬的京剧唱腔,时而高亢,时而低沉,仿佛能穿透人的心灵。
每次听到程蝶衣那婉转的歌声,我都会忍不住陶醉其中。
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安静的午后重温这部电影,当程蝶衣唱起那段《霸王别姬》时,我的心也跟着他的声音一起颤抖,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充满悲欢离合的时代。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电影中的配乐。
那悲壮的旋律,在关键时刻总是能恰到好处地响起,把剧情推向高潮。
就像程蝶衣最后在舞台上自刎的那一刻,配乐的响起让整个场景更加凄美,让我们的心也跟着碎了一地。
这部电影的剪辑也非常出色。
它巧妙地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串联在一起,让故事的叙述更加流畅自然。
比如在回忆程蝶衣和段小楼小时候的那段情节,剪辑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让我们在过去和现在之间穿梭,感受到了他们命运的无常。
《霸王别姬》的视听语言,就像是一位高超的画师,用色彩、镜头、声音和剪辑,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
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奈,以及爱情的凄美。
回想起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被它深深地震撼了。
《霸王别姬》影视分析

雪景,用运动的中景扫过小孩子们表现他们练功的艰难困苦,交代人物、环境,刻画学艺环境的苦。
师傅讲戏
师傅给小豆子讲戏,用全景,逆光,留下一个剪影,营造一种独特的神秘喜剧效果,而小豆子用明亮且好似曝光过度的光来拍摄,将这两个镜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唱戏“思凡”
1、特写:满含泪光的流泪的人物特写,来说明小豆子此时心理的痛苦挣扎。2、镜头推进固定好又随小豆子近景运动,此段是小豆子对自身性别认识的放弃,对命运的认同与顺从。
小豆子从张公公家出来
运动镜头,贴近人物的心理,几个红色的灯笼高挂在灰暗的背景下尤其扎眼,反衬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小豆子哭泣
小豆子身穿灰色长袍,背景确是红色的,小豆子的哭泣特写,是本片的一个重要转场,也是故事上的一个重要节点,特写表现了小豆子内心的苦痛与无奈,也是小豆子对自身男性身份认识的彻底放弃的标志,是他成为“真虞姬”的标志。
《霸王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影视分析
学习点
学习内容
片头
1、整个片子的引戏,引导观众对后面的故事感兴趣。
2、使用昏暗是光线,表现出一份陈旧怀念感;之后用一束光慢慢打在两个人身上,给人们一种故事即将开始的感觉。
开片
长镜头运动,交代故事背景,表现民风民俗。
小石头出场
1、采用昏暗的黄色灯光做此处的色调,给人昏暗陈旧的感觉。2、用全景与人物近景拍摄,既交代人与环境的关系,又表现人物的内心心理,为小石头与小豆子的交好做铺垫。
论戏
全景拍摄,所有人的不同立场,让人客观的认识,也给人一种距离感,人群后面鲜艳的布景与人前黑白灰的色调形成鲜明对比,表现过去与现在文化与阶级的对比与冲突。
段小楼受讯
有角度的强烈的过度的顺光,形成大片的白色与影子,加深空间纵深与立体感,白色与黑色影子给人黑白分明的强烈的感觉。
《霸王别姬》拉片分析--视觉元素

课程论文首页《霸王别姬》拉片分析----色调分析【冷色调分析】色调在影片中的作用:1、奠定影片基调2、推动剧情发展3、揭示人物内心变化(场景一):开头蝶衣与段小楼一起走进人去楼空的戏台影片一开始蝶衣尾随段小楼经过长廊走进剧场,整个拍摄时逆光拍摄,不打光,只有墙上有反射蓝白色的光,我们看不清迎面走来的程和段的脸,这个场景为电影设置了一个悬念,后面的长镜头也让观众慢慢随着他们一起进入了角色。
同时以冷色调开场,暗示了影片悲情的基调。
——后来程和段停住脚步走进剧场中央,蓝白色冷光从人物后面打过来,把影子拉的好长,有种孤独的意境。
——镜头转换成全景,逆光,这时有刺眼的蓝白光摄入观众眼中,霎时看不见电影中的两位主角,且舞台的强灯光效果配上空荡荡的剧场,就会突然给人以恐怖、心理有压力的感觉。
——剧场的门慢慢关闭,蓝白光也随之消失,剧场又一次跌落到寂静当中。
同时也有种人去楼空的悲凉。
(场景二):小赖子死了时间定格在早晨,晨光的熹微混着雾气,透着寒冷,三个戏班孩子就定格在这样的画面里,生与死、离与别在转瞬间消失了,雾气茫茫。
小赖子的魂魄又将会归往何方,驴车在沉重的浓雾下拉着小赖子的尸体渐行渐远......这段的剧情又在冷调的气氛中进行,可以理解为根据剧情的需要,因为这段是蝶衣和小楼在送自己自杀的朋友——小赖子,最后一程;感情基调本身就是悲悯而哀痛的。
第二个画面是在清晨中带着寒冷的雾气拉着小赖子尸体渐行渐远的画面,画面中采用透视构图,寒重的湿气加上狭窄的小巷,更能在视觉上给人中世事苍凉的感觉,且为下个场景的出现做了铺垫。
(场景三):拾婴此场景是蝶衣从太监府出来后又捡到婴儿的场景。
图一表现的是,蝶衣从太监府出来,也是清晨时刻,天气带着寒意,威武的狮子也蜷缩在黑暗的角落里,门口的灯笼似亮非亮,幽幽暗暗地闪动着那种苟延残喘的灯火。
这里是蝶衣遭到太监“强暴”后走出大门的场景,画面上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说明蝶衣当时的心情。
羞愧、愤怒、敢怒不敢言、、、只能趁着天未全亮,趁早离去这个噩梦之地。
从《霸王别姬》的视觉艺术看摄像中的光线运用

1、直译
1、直译
在《霸王别姬》的字幕翻译中,采用了大量的直译方法。这种方法尽可能地 保留了原版电影中的内容,让目标观众能够直接理解和感受到原版电影的表达。 例如,在原版电影中有一句台词:“我就是不大会说话。”在字幕翻译中直接翻 译为:“I just don't know how to speak well.”这种直译方法不仅保留了 原版电影的原有含义,而且使目标观众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剧情。
二、光线的象征意义
在《霸王别姬》的表演中,光线常常在关键时刻亮起或暗下,象征着戏剧中 的高潮或转折。这种手法不仅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了关键点,更增强了戏剧的表 现力。例如,在程蝶衣和段小楼的最后一次合作中,当程蝶衣拔剑自刎时,舞台 上的光线瞬间熄灭,象征着别姬生命的结束和戏剧的高潮。
三、光线与人物塑造
内容摘要
在《霸王别姬》的视觉艺术中,光线运用的巧妙和独特是其重要的一部分。 光线不仅为影片营造了恰到好处的氛围,也突显了人物的个性和情感。本次演示 将从光线运用的角度,探讨《霸王别姬》的视觉艺术。
一、光线的情感表达
一、光线的情感表达
在电影中,光线被视为一种情感表达的工具。通过不同的光线运用,可以表 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传达出影片的情感和主题。《霸王别姬》中,光线的运用 非常出色,有效地配合了剧情,使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人物的情感。
从《霸王别姬》的视觉艺术 看摄像中的光线运用
目录
01 一、光线的情感表达
02 二、光线的象征意义
03 三、光线与人物塑造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霸王别姬》是中国电影的巅峰之作,由陈凯歌执导,张国荣、巩俐、张丰 毅主演。影片以史诗架构格局,浓厚的东方文化和苍雄的叙事风格,讲述了风起 云涌的时代中,京剧艺的兴衰坎坷、各色人物的起落无常。这部影片于1993年上 映,荣获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并获得了多项国际电影 奖项,如美国第51届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国际影评人联盟大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首页《霸王别姬》拉片分析----色调分析【冷色调分析】色调在影片中的作用:1、奠定影片基调2、推动剧情发展3、揭示人物内心变化(场景一):开头蝶衣与段小楼一起走进人去楼空的戏台影片一开始蝶衣尾随段小楼经过长廊走进剧场,整个拍摄时逆光拍摄,不打光,只有墙上有反射蓝白色的光,我们看不清迎面走来的程和段的脸,这个场景为电影设置了一个悬念,后面的长镜头也让观众慢慢随着他们一起进入了角色。
同时以冷色调开场,暗示了影片悲情的基调。
——后来程和段停住脚步走进剧场中央,蓝白色冷光从人物后面打过来,把影子拉的好长,有种孤独的意境。
——镜头转换成全景,逆光,这时有刺眼的蓝白光摄入观众眼中,霎时看不见电影中的两位主角,且舞台的强灯光效果配上空荡荡的剧场,就会突然给人以恐怖、心理有压力的感觉。
——剧场的门慢慢关闭,蓝白光也随之消失,剧场又一次跌落到寂静当中。
同时也有种人去楼空的悲凉。
(场景二):小赖子死了时间定格在早晨,晨光的熹微混着雾气,透着寒冷,三个戏班孩子就定格在这样的画面里,生与死、离与别在转瞬间消失了,雾气茫茫。
小赖子的魂魄又将会归往何方,驴车在沉重的浓雾下拉着小赖子的尸体渐行渐远......这段的剧情又在冷调的气氛中进行,可以理解为根据剧情的需要,因为这段是蝶衣和小楼在送自己自杀的朋友——小赖子,最后一程;感情基调本身就是悲悯而哀痛的。
第二个画面是在清晨中带着寒冷的雾气拉着小赖子尸体渐行渐远的画面,画面中采用透视构图,寒重的湿气加上狭窄的小巷,更能在视觉上给人中世事苍凉的感觉,且为下个场景的出现做了铺垫。
(场景三):拾婴此场景是蝶衣从太监府出来后又捡到婴儿的场景。
图一表现的是,蝶衣从太监府出来,也是清晨时刻,天气带着寒意,威武的狮子也蜷缩在黑暗的角落里,门口的灯笼似亮非亮,幽幽暗暗地闪动着那种苟延残喘的灯火。
这里是蝶衣遭到太监“强暴”后走出大门的场景,画面上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说明蝶衣当时的心情。
羞愧、愤怒、敢怒不敢言、、、只能趁着天未全亮,趁早离去这个噩梦之地。
第二幅图是他们出了城墙大门后,在城墙根上发现一个弃婴。
仍然是冷蓝色的基调,这里的画面构图很值得考究,采用的仰拍,把城墙楼子拍的无比高大和英猛,而婴儿却拍的很小。
我认为这个场景很不错,首先,仰拍的城墙让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压迫,也有点一个人仰天长啸、造化弄人的感觉,这个正是这个弃婴提供给观众的寓意,配合下一副的文字“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捡了这个孩子,对他们今后到底是福是祸 我们要看天意了,有些事,也许就是命中注定的。
(场景四)蝶衣与袁四爷此时段小楼已经结婚,蝶衣怀着失望的心情“从”了袁四爷。
二人醉酒后在院子里唱戏舞剑,也是阴冷的画面效果,揭示了此刻蝶衣的内心,段小楼结婚的消息对他打击太大了,他甚至开始绝望、开始自自暴自弃,尤其是第一副图,蝶衣醉酒已经站立不稳,冷气从左边打入,让蝶衣,也让观众恍然中以为是在一种坟墓之地,这样凄冷绝望的环境将蝶衣的心情展露无疑。
图三蝶衣摆出横剑自刎的姿势,此时剑在寒光下反射出更凄冷的寒光。
此刻的画面流露出的更多是一种凄美。
(场景五)蝶衣救师哥段小楼因为言语上冒犯的日本人而被日本人抓进监牢,蝶衣不顾一切,放弃了名声、荣誉,以给日本人唱戏来换回师哥,不料却被师哥鄙视,又将其孤零零地扔下了。
整个剧情在冷蓝色调中展开,观众甚至在这种过重的雾气总看不清演员的脸,只看到一个个黑影,但是我们却更加被这种剧情、这种冲突所吸引。
此时此刻,蝶衣的心是寒的、段小楼的心是寒的、观众的心也是寒的。
(场景六) 蝶衣与师哥断绝关系民国,蝶衣因为之前为日本人唱戏而成了汉奸,被国民政府抓了起来,又连累了替他伸冤的段小楼。
蝶衣此时坐在监狱里,对面坐的是菊仙,菊仙在恳请蝶衣以后和段小楼各唱个的。
此时画面的基调是冷灰色,光源在监狱上面的一个小窗口处,很特别地照在人物身上,此时的空间感特别强,在一个极为狭小的空间内,加上暗灰的色调,给人以局促的感觉。
【暖调分析】(场景一)蝶衣初入科班,烧掉母亲的衣服。
此时蝶衣初入科班,一群和他差不多同龄的男孩子们因为他妈妈是妓女而鄙视他,谁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睡,还把曾经他妈妈临走前留给他的披风扔来扔去地玩,蝶衣此时拿起衣服,当即把它在旁边的火堆前点着了,火红的火光映在蝶衣的瞳孔里,我们看到他瞳孔里充斥的是蔑视、与旧生活告别的决心和一股子与生俱来的倔强。
旁边光屁股的男孩子们看到蝶衣的行为,立即鸦雀无言,火光照红了蝶衣也照红了其他男孩,火把他们的命运连起来了。
(场景二)蝶衣与师哥蝶衣因为念错台词而被师傅用打手板惩罚,手掌被打的稀巴烂。
师哥帮他洗澡、帮他包扎。
此时画面的基调是橘红色,非常暖的颜色,象征着一种和谐、一种两个无亲无故孩子相濡以沫的温暖、更有一种暧昧的味道游走在其中,为后面的情节做了铺垫。
(场景三)蝶衣受到大太监的赏识被招进宫内伺候太监。
此时的场景仍然是暖色橘红色为主,光线是橘色的,同时屋内窗帘、柱子等布置也加重了这一个暖色。
而与之前一个暖色大为不同的是,蝶衣脸上的表情,前一个的蝶衣是感觉幸福的,后一个却面露恐惧。
这种暖色这个时候就可以理解为一种危险的信号了,(场景四)蝶衣烧衣服蝶衣失望之极,烧掉戏服,那件离我们最近的红色戏服率先起火,我认为此情景也有导演的刻意安排,红色一般象征的是希望与热情,此时一股更重的红色吞噬了红色戏服,象征着蝶衣的内心可能已经失望之极了,失望到一切都可以毁灭,他的戏就是他的人生,烧掉他的戏服,相当于他亲手杀了他的人生。
(场景五)段小楼一家因为文革烧东西文革除四旧段小楼一家因为害怕受到牵连所以不得已把家中一切关于封建四旧的东西全部倾之于火盆。
此时的火光的毁灭之火,象征了那个时代的躁动和那个时代人内心的不安(跳动的火苗)(场景六)文革挨批斗文革蝶衣段小楼等戏子被抓起来上街游行,我们看到在这个情景中到处都“洋溢”着红色,有红旗的红,有火光的红。
这时的红色恐怕就没有什么喜气洋洋的气氛了,当红色铺天盖地袭来的时候,我们也许感受不到喜悦,而是一种内心的战栗,这个就是能打倒一切的“红色政权”红旗的飘动同时引诱的人们的心,让人的人格、灵魂开始不属于自己,开始背叛。
在这片红色的浪潮中,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个道理亘古不变。
只是在跳动不安的火舌中我看到了被烧扭曲变形的灵魂,也看到了想在欲火焚身中想要涅槃重生的凤凰。
(场景七)火光笼罩的人群火舌后面是蝶衣精心化的戏装,蝶衣并没有因为自己被批斗而放弃自己的追求以及一生所爱。
跳动的火舌,反映的不仅是周围人群的群情激昂,更能体现出蝶衣内心的激动与顽强,这是火的双重含义。
(场景八)菊仙上吊菊仙的上吊不知道该归结于段小楼,还是应该归结于这个时代。
不知道是应该怜悯她,还是应该感叹这是她的命运本该如此。
菊仙最后还是死了,带着失望,穿着当年威风凌凌嫁入段家时穿的红色嫁衣上吊自杀了。
这时候镜头给她一个背面的全景、给红烛一个特写、红色绣花鞋一个特写、还有投射在他们合影上红烛的特写。
在这种白色基调下,导演反其道而行之用喜庆的大红色来为一个自杀的人当背景,其实远比利用冷色来渲染气氛更具有效果,因为这种红色让人想到了当年的热闹与盛极一时,与现在产生了强烈的对比,红色此时的效果应该是更加渲染了凄凉。
第四个画面尤其具有很深刻的分析价值。
导演没有直接照红烛,而是去照他们合影上红烛的影子,我们看到红烛的火苗“摇摇欲坠”似乎快要熄灭了,于是我们在思维中想,那蜡烛最后肯定熄灭,但是这个时候,导演却把镜头切掉了,尽管我们主观地、确定地认为蜡烛一定会熄灭,但是导演没有让我们看到,这个使观众心理产生了小小的遗憾,加上对之前剧情中的种种遗憾,使这种宿命的感觉加深了。
【冷+暖】(场景一)蝶衣刚进科班,师哥小石头因为他而受罚,大冬天晚上还在外面顶水盆,此时蝶衣从屋内往屋外看,屋内是暖洋洋的蜡烛的橘红色,而屋外是冰天雪地的蓝白色,这种冷暖对比让观众开始心疼小石头,而观众此时的心理也说不定恰恰是此时蝶衣的一种心理。
(场景二)这是电影的最后,蝶衣和段小楼又来到当年的剧院,此时人去楼空,没有聚光灯、没有观众、没有戏曲的鼓点声、没有鲜花掌声,他们俩只能寂寞地对唱。
这个场景中,我原来一直认为是冷色的,但是后来仔细观察才发现,其实这个场景是冷暖搭配的,背景是冷色的,但是打在演员脸上的光却是暖色的。
分析剧情再论,其实这样的色调处理是合情合理的,因为此时虽说有着人去楼空的凄凉,但是蝶衣和段小楼终于又可以站在一起唱戏了,这对于他们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所以人物脸上的光线为暖色,以此来烘托他们当时的心情。
(场景三)文革期间菊仙和段小楼在烧毁“四旧”,窗外是蝶衣在偷窥。
这个情节中,家里的场景是暖色的,外面的场景是冷色的,而且在这个情节中,导演在不停地对切,让观众的视觉一会暖一会冷。
蝶衣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冷的环境,这也正好暗示着他的心理,他已经对段小楼失望极了,但又不忍就此一走了之。
只是想来看他最后一眼,当他看到他的家庭生活如此之幸福温暖时,这才转身离去了。
【遮罩效果分析】不知道应该用怎样的专业术语来称呼,只好叫它“遮罩”,也就是在摄像机和被拍摄者之间放上一个遮盖的东西,让摄像机不能直接照射到演员。
这个手法在本片中运用了多次,所以我认为也很有分析的价值:(场景一)蝶衣小时候朝窗外张望的场景,遮罩是玻璃,导演可能想通过玻璃来表现蝶衣当时犹豫不决的内心,因为此时他的师哥受罚在外面。
(场景二)蝶衣和师哥在屋内,遮罩是玻璃,摄像机透过窗户只能拍出他们俩的剪影,看不见他们具体在做什么,增加了一种暧昧的味道。
(场景三)蝶衣“委身”于袁四爷。
遮罩是纱,朦朦胧胧,观众只能依稀可见,但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含蓄的表达手法。
(场景四)蝶衣吸毒,让那爷给他已死的母亲写信然后烧掉。
遮罩绣着金鱼的屏障。
这个场景中的两个人,一个在吸毒,一个在捎信,似乎都是什么见不得的事,遮罩应该就是想说明这个意思吧。
屏障的一边蝶衣披头散发地在抽大烟,已经开始人不人鬼不鬼了,屏障的那边他在给妓女母亲捎信,在他看来应该也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遮罩的作用就在于此。
(场景五)蝶衣毒瘾大发。
遮罩是养着金鱼的金鱼缸。
我个人认为这个场景拍的极为巧妙,这个情景中,蝶衣的毒瘾发作,他不堪忍受这种痛苦在床上大喊大叫,乱滚乱爬。
但是摄像机没有直接拍摄他痛苦而又猥琐的样子,而是通过那个鱼缸去“看”他。
本身,鱼缸是椭圆的,我们透过它去看令一个物体,会使该物体扭曲变形,这样就是蝶衣本来就扭曲的脸更加扭曲、更加狰狞了。
加上里面鱼的游动,跟它外面蝶衣的挣扎完全不是一个节奏,鱼行动缓慢且优哉游哉。
这样动静结合的设计不禁让观众更加急,每次想看蝶衣的情况时,却被这条鱼挡住了,鱼的游来游去让观众不知道不目光的焦点放在哪里才好,这是观众的心也开始焦躁了,我认为这就是导演一开始想达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