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据处理中心技术要求-编制说明
电力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设备组成及技术参数要求

电力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设备组成及技术参数要求电力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是电力行业中一种重要的设备,用于提供精准的定位和时间同步服务。
它由多个关键组件组成,并遵循一定的技术参数要求,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电力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应由以下几个主要组件组成:1. 天线系统:基准站的天线系统应具备良好的接收和传输性能,能够接收北斗卫星信号,并将传输信号发送给接收设备。
2. 接收设备:接收设备是基准站的核心部件,用于接收来自北斗卫星的信号,对信号进行处理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数据传输给处理器。
3. 处理器:处理器是基准站的控制中心,它能够处理解码后的数据,并将数据发送给其他相关设备,如服务器或通信设备。
4. 数据存储设备:为了记录和存储基准站接收到的数据,一个可靠的数据存储设备是必不可少的。
通常情况下,硬盘或闪存驱动器可以被用作数据存储介质。
5. 电源系统:电力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应配置可靠的电源系统,以确保设备的持续运行。
电源系统应提供稳定的电流和电压,同时具备过载保护功能。
除了以上组件,还有其他辅助设备,如数据传输线缆、温度控制设备等,以提高基准站的性能和可靠性。
然后,根据电力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的需求,设备应满足以下技术参数要求:1. 定位精度:基准站应具备高精度的定位能力,通常要求达到厘米级,以满足电力行业对精准定位的需求。
2. 时间同步精度:基准站应提供高精度的时间同步服务,通常要求达到毫秒级,以确保各个设备的时间同步一致。
3. 支持的卫星系统:基准站应支持北斗卫星系统,并能接收足够数量的卫星信号,以提供可靠的定位服务。
4. 抗干扰能力:基准站应具备良好的抗干扰能力,能够在恶劣环境下仍然正常工作,并保持定位和时间同步的精度。
5. 通信能力:基准站应支持各种通信方式,如有线或无线通信,以便将数据传输给其他设备或上级系统。
总结而言,电力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是一个关键的设备,它由多个关键组件组成,并且需要满足一定的技术参数要求。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方案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方案一、背景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种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具有全球覆盖、高精度、高实时性和高可靠性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陆地、海洋、空中和航天等领域。
为了进一步提高北斗系统的使用效果和定位精度,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标本方案旨在建设一个完善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提高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和使用效果,满足用户对高精度导航定位的需求。
三、建设内容1.增加地面基站密度:建设更多的北斗地面基站,提高北斗信号接收覆盖范围。
基站之间的平均距离控制在30公里以内,以保证接收到的信号质量和定位精度。
基站之间的连接采用高速互联网络,确保数据的实时传输。
2.基站建设和设备更新:选址合理,考虑到信号传播的特点,尽量选在高海拔、开阔地带,减少地形地貌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基站应配备高性能的天线、接收机和信号处理设备,以提高信号接收和处理能力。
同时要加强基站的设备更新和维护,保证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建设数据中心:建设一个专门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的中心,用于接收、处理和存储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产生的海量数据。
数据中心要采用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为用户提供更加精确和实用的导航定位服务。
4.提高用户终端设备的兼容性:开发适用于不同终端设备的导航软件和硬件驱动程序,提高用户终端设备对北斗系统的兼容性。
同时,在终端设备中集成地基增强系统的功能,使用户可以通过终端设备直接接收和使用加强后的北斗信号。
5.加强用户培训和推广:组织相关培训,提高用户对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认知和使用能力。
同时,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宣传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优势和功能,推动系统的推广和应用。
四、实施步骤1.前期准备:进行项目规划、选址和立项,确定建设经费和时间计划。
2.建设基站和数据中心:根据选址要求,依次建设基站和数据中心,并配置相应的设备。
3.测试与优化:对建设的基站和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优化,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满足用户需求。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入网技术要求-编制说明

(2)入网基准站的运维能力要求;
(3)入网基准站的安全保密要求;
(4)入网管理流程;
(5)入网申请及评定步骤;
(6)入网检查及测试要求。
对以上各项要求内容,编写组力求做到具体化、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以保障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的质量。标准初稿的基础上,编制组又进行了一些修改形成了内部标准征求意见稿。
1.2
标准编制任务下达后,2019年1月,成立了由中国兵器工业标准化研究所(以下简称(兵器标准化所)、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北方信息控制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控集团)、千寻位置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寻)等组成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入网技术要求》编制组。该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具有“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标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入网资格评定要求》BD440016-2017的支撑背景。该标准是在研制过程中,基准站入网技术为标准制定提供了基础,标准制定过程的技术研讨反过来又深化和完善了基准站入网技术内容,形成了标准与基准站入网技术互动支持、相互推动提升的过程,因此,该标准具有充实可靠的技术背景。本次国家标准的编制组的主体成员与重大专项标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入网资格评定要求》BD440016-2017的标准编制组成员基本是一致,都是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工程的技术骨干。编制组制定了标准编制工作计划,明确了标准编制依据和原则等,并讨论了标准内容编写框架和主要技术内容。
2019年12月20日,全国北斗卫星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入网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35基地技术部、航天工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交通部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中科院空天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定位协会、兵器标准化所、信控集团、千寻等单位的专家和代表,专家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会后标准编制组根据会议专家的意见,整理形成了以下标准修改的主要方案:
解析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

解析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摘要:本文对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要点进行分析,首先阐述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内涵,其次对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探究,希望可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要点引言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信息网络的建设,特别是导航系统,进而为便捷化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建设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
城市化建设中CORS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在交通等工程的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概述如今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该系统主要包含空基和地基两个方面,基于特定得设备推进卫星定位导航,是相关系统稳定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
作为卫星增强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空基增强系统主要涉及到地面参考站和传输站以及同步卫星等的运行,基于这些设备推进有序的操作,最终得到较高精度的定位数据。
地基增强系统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由基准站和数据播发系统等组成,基于各个部分的统筹协作达到既定的操作要求。
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是连续运行的基准站,各类数据信息的收集和传递以及坐标变化的修正等都是通过其进行。
其中所涉及到的数据传输主要是通过数据处理中心与CORS站进行,在无线网络的支持下完成与终端用户的信息传送,同时还可进行个性化的调整。
对于数据播发系统来说,其承担着数据的各项处理,当前该系统主要有单向和双向两种模式,最终将相应的位置信息传送到数据处理中心。
处理中心在对数据做出调整以后,即可将其传送到终端处理器,因外界其他影响因素的存在,所得到的修正数据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鉴于此,用户可基于具体的要求进行再次调整,以获得精确的定位数据。
2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2.1基准站系统作为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准站主要有观测和观监等几种情况,在科技得到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其功能也在不断地丰富。
该系统主要涉及到接收机设备和路由器以及监测器等设备,在多种原件的配合下运行,数据的传输则是借助于有线或无线网络,最终将相应的数据传输到特定的数据库中。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方案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方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1.1构建地基增强系统地基增强系统是基于BD/GPS卫星定位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通讯技术等高新科技,通过在一定区域布设若干个GNSS连续运行参考基站(CORS),对区域GNSS定位误差进行整体建模,通过无线数据通讯网络向用户播发定位增强信息,提高用户的定位精度,且定位精度分布均匀、实时性好、可靠性高。
地基增强系统辅助空间卫星,可以显着或成倍提高定位和授时精度,可使终端的定位精度提高到米级以内。
地基增强系统由参考站、数据处理中心、数据传输系统、定位导航数据播发系统、用户应用系统五个部分组成,各基准站与监控分析中心间通过数据传输系统连接成一体,形成专用参考站网络,数据传输系统与定位导航数据播放系统共同完成通信传输。
北斗卫星地基增强系统是动态的、连续的空间数据参考框架,可快速、高精度的获取空间数据和地理特征,它也是区域规划、管理、决策的基础。
建设原则北斗卫星地基增强系统建设将坚持“技术先进、高效可靠、经济实用和易于扩展”的基本原则。
1)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系统建设中,应先行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全盘考虑系统建设目标。
根据总体规划指导和要求,进行项目的分期建设的设计和实施,避免不合理的建设投入。
2)先进性系统拟采用的BDS/GPS技术融合了网络RTK技术和PPP技术的各自优势,充分借鉴了网络RTK和PPP技术的工作模式,因而其技术本身可具备以下优势:(1)北斗为主,兼容GPS、GLONASS系统。
具有BDS独立组网进行高精度定位增强的能力,同时提供CGR三系统、CG双系统、CR双系统、GR双系统等4种组合定位增强模式,实现 GEO/IGSO(高轨)卫星与MEO(GPS/GLONASS中圆轨道)卫星联合解算技术。
(2)区域网络RTK与广域PPP技术融合统一,区域CORS网内和网外用户采用同一套数据处理软件,相同的数据处理模式,实现区域增强与广域增强服务自动无缝切换,具有近海高精度定位增强服务能力。
北斗星基增强系统 标准

北斗星基增强系统标准
北斗星基增强系统是一种先进的导航技术,用于提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
该系统采用了一系列基站和相关设备,用于接收北斗卫星的导航信号,并加以处理和增强。
北斗星基增强系统的标准是根据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制定的。
它规定了系统的工作参数、功能要求、数据处理方式等内容,以确保系统能够稳定可靠地工作,并满足用户的导航需求。
在北斗星基增强系统中,基站通过接收北斗卫星的导航信号,测量信号的传播时间来计算用户接收机的位置和速度信息。
然后,基站将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并通过无线信号传输到用户的移动设备上。
除了提供高精度的导航定位服务外,北斗星基增强系统还可以提供定位辅助数据、差分修正信息等功能,以进一步提高导航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些功能可以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海洋渔业等领域。
北斗星基增强系统的标准确保了系统的一致性和互操作性,使得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都能够无缝地进行互联互通。
同时,标准还规定了系统的数据安全保护措施,以防止信息泄露和非法使用。
总之,北斗星基增强系统的标准为用户提供了高质量的导航服务,为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BD 440017-2017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数据存储与输出要求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数据 存储和输出要求
Data storing and exporting requirements for reference station of BDS ground-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
2017-05-09 发布
2017-06-01 实施
表 2 监测站数据采样率
数据类型 原始观测数据
站点信息 定位结果 差分数据产品
采样率 1s
一次性记录,变更时更新 1s
按接收的差分数据产品频率存储
6.2.3 区域基准站
6.2.3.1 按天存储文件,文件的起止时间为:北斗时(BDT)0 时 0 分 0 秒~23 时 59 分 59 秒。 6.2.3.2 数据采样率见表 3。 6.2.3.3 数据存储能力应大于 30 天。 6.2.3.4 数据存储的卫星截止高度角应不大于 10°。
BD 440017-2017
目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及定义 ........................................................................ 1 4 缩略语 ............................................................................ 1 5 数据分类 .......................................................................... 2
RBN-DGPS简介

1.1.1.RBN-DGPS系统我国沿海RBN-DGPS系统从1995年开始建设,分三期建成了沿海23座RBN-DGPS台站。
一期建成天津北塘站,秦皇岛站,大连大三山站,青岛王家麦站,长江口大戢山站和海南抱虎角站共6座台站,于1997年7月正式对公共用户提供服务。
二期建成连云港地区燕尾港站,温州地区石塘站,厦门地区镇海角站,汕头地区鹿屿站,珠海地区三灶站,湛江地区硇洲岛站,海南海域三亚站,共7座台站,于1999年9月正式开放,为公共用户提供服务。
三期建设的大连老铁山站,烟台成山头站,江苏蒿枝港站,宁波定海站,福州天达山站,广西防城站和海南洋浦站共7座台站,于2002年正式开放使用。
为完善信号覆盖,2009年又新建了营口和灵昆台站,2012年开始建设大亚湾台站,另外规划待建的还有西沙台站。
至今,从北至南,22座台站,形成从鸭绿江口至西沙群岛的系统台链,信号覆盖(或多重覆盖)沿海主要港口、重要水域和狭窄水道的DGPS导航服务网。
图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1 中国沿海RBN-DGPS覆盖范围示意图系统对航行在我国沿海航线及进出港口船舶的准确定位,防止各类事故已经起到很好作用,尤其对港口建设施工、海洋开发、石油工程、航道测量、疏浚、航标布设、救助打捞等工作更为需要。
RBN-DGPS 系统已成为我国沿海水域准确定位的主要手段,是我国目前近海(300km以内)主要的定位、导航系统。
RBN-DGPS系统结构及设备功能如图2-1所示。
基准站包括基准台,播发台,完善性监测台与监控中心四部分。
图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2 中国海事局RBN-DGPS基准站系统结构图基准台与播发台为双套设备,其中一套为热备份。
基准台(RS)的GPS天线安置在已知精确位置的地点,通过高性能GPS接收机跟踪视野内的所有卫星,计算出每颗卫星的伪距校正量,调制器采用最小移频键控(MSK)调制方式,将伪距校正量、基准台频率、识别码等信息,按照RTCM 104 2.1版本的格式要求,组成电文,一并传输给播发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增加数据处理中心的架构,将组成改成合并为架构,用图来表示架构,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图的中间为核心业务软件的模块;
b)从下到上的关系为:硬件支撑平台、软件支撑平台、核心业务软件;
c)外围:机房。
(3)从5.6到5.11条进行精减,以其标题给出这方面机房建设的内容,并明确按相关标准要求执行,条目精减后相应删除消防等方面具体国家标准的引用;
会后,编制组根据会议意见修改完善了标准材料,又经多次修改,形成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据处理中心技术要求》标准的对外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2019年12月20日,全国北斗卫星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据处理中心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35基地技术部、航天工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交通部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中科院空天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定位协会、兵器标准化所、信控集团、千寻等单位的专家和代表,专家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会后标准编制组根据会议专家的意见,整理形成了以下标准修改的主要方案:
(1)总体要求;
(2)数据处理中心机房;
(3)硬件支撑平台;
(4)软件支撑平台;
(5)核心业务软件;
(6)信息安全防护平台等。
对以上各项要求内容,编写组力求做到具体化、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以保障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的质量。标准初稿的基础上,编制组又进行了一些修改形成了内部标准征求意见稿。
2019年11月,编制组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据处理中心技术要求》标准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兵器标准化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航天503所、信控集团、千寻位置网公司等单位的13名专家和代表。会议对标准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各方面的修改意见,并明确了以下内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重新梳理“总体要求”章节内容,按照主要功能、主要组成、主要指标的章节补充完善本章节内容;
(5)重新梳理“数据处理中心机房”章节内容,按照组成、总体要求、机房位置和设备布置、综合布线系统、环境条件、建筑结构、配套系统补充完善本章节内容;
(6)重新梳理“硬件支撑平台”章节内容,按照组成、计算平台、网络平台、存储平台、业务数据备份平台的章节补充完善本章节内容;
(4)简化6.1.3.5存储区和6.1.3.6网络管理区标题下的内容;
(5)简化6.1.4.1存储平台中内容描述,从逻辑关系去写,突出通用性;
1.2
标准编制任务下达后,2019年1月,成立了由中国兵器工业标准化研究所(以下简称(兵器标准化所)、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北方信息控制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控集团)、千寻位置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寻)等组成的GB/T××××-20××《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据处理中心技术要求》编制组。该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具有“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工程标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据综合处理系统建设规范》DZB 16-2016的支撑背景。该标准是在研制过程中,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据处理中心技术为标准制定提供了基础,标准制定过程的技术研讨反过来又深化和完善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据处理中心技术内容,形成了标准与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据处理中心技术互动支持、相互推动提升的过程,因此,该标准具有充实可靠的技术背景。本次国家标准的编制组的主体成员与工程标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据综合处理系统建设规范》DZB 16-2016的标准编制组成员基本是一致,都是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工程的技术骨干。编制组制定了标准编制工作计划,明确了标准编制依据和原则等,并讨论了标准内容编写框架和主要技术内容。
项目计划号:20180784-T-801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据处理中心
技术要求
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中国兵器工业标准化研究所
2019年12月30日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据处理中心技术要求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1
本标准是国家标准委2019年12月6日的《关于<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据处理中心>等5项国家标准制修订的通知》下达的计划,项目计划编号为20180784-T-801。本标准由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提出;由全国北斗卫星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4)归口;由中国兵器工业标准化研究所负责起草。
(7)重新梳理“软件支撑平台”章节内容,按照组成、分布式数据总线、数据存储管理软件、统一数据访问软件、数据分析计算软件、系统运维管理软件、软件支撑平台设备的章节补充完善本章节内容;
(8)重新梳理“核心业务软件”章节内容,按照组成及数据处理子系统、数据分发子系统、运行监控子系统的章节补充完善本章节内容;
编制组成立后,开展了标准相关技术内容的调研工作,广泛查询的标准制定对象相关标准,以及标准涉及的主要技术内容,主要包括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的总体架构、数据处理中心机房、硬件支撑平台、软件支撑平台、核心业务软件、信息安全防护平台等方面。
在国家标准初稿起草时,根据该国家标准的定位,对原标准的内容进行以下主要增补和调整:将原工程标准中的数据处理中心机房建设的具体建设操作事项的内容进行了精炼,用引用现行标准的方式进行表达;对硬件支撑平台建设的具体操作过程内容进行了精炼,使标准更具有普遍通过性;对软件支撑平台建设的具体操作内容进行了精炼,使标准更具有普遍通过性;细化和深化了核心业务软件的技术内容,突出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据处理中心建设的重点;增加了英文缩略语;对原标准按国家标准的编写格式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化修改和对接。经过对原标准进行修改,形成了标准初稿,国家标准初稿的主要内容由以下标准主体架构的内容组成:
(1)本标准范围包括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的总体架构、数据处理中心机房、硬件支撑平台、软件支撑平台、核心业务软件、信息安全防护平台等内容;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应补充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相关标准,并注意相关标准的引用关系;
(3)调整标准章节结构并重新进行梳理,按照总体架构、数据处理中心机房、硬件支撑平台、软件支撑平台、核心业务软件、信息安全防护平台等章节顺序进行梳理;